《理想國》中的日喻、線喻和洞喻_第1頁
《理想國》中的日喻、線喻和洞喻_第2頁
《理想國》中的日喻、線喻和洞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理想國》中的日喻、線喻和洞喻

西伯利亞是歷史上不可逾越的山脈。他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哲學家。就柏拉圖的哲學思想而言,可將其分成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柏拉圖探求超出可感個體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關注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希冀通過分析、歸納和演繹,認識事物能從現象上升到本質,追求本質的認識。到了中期,柏拉圖廣泛研究哲學問題,在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和蘇格拉底的影響之下,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認識論、本體論、辯證法體系和國家學說。晚期,柏拉圖則是對于自己前期的哲學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補充。一柏拉圖對話者的期待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為系統的一部,通過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其師蘇格拉底和蘇格拉底弟子關于政治、教育、文藝、倫理等多方面的討論,實則更是展現了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柏拉圖對于真、善、美統一政體的追求,對于“哲學王”執政者的期待,雖似“烏托邦”般的完美存在,卻真實地表達古希臘哲人的思考與智慧。蘇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且好辯論,柏拉圖卻繼承蘇格拉底的學說,一共寫了二十五篇對話,其中關于政治法律的有:《理想國》,即《國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除《法律篇》外,其余皆以蘇格拉底為主要對話者。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寡頭政治崛起,基于這樣的背景,柏拉圖痛心疾首之余亦欲力挽狂瀾。“當我看到這些,以及其它種種,我衷心厭惡,決計與這個可恥的政權完全脫離關系。三十人委員會大失人心,被逐下臺。過了一個時期,我故態復萌,躍躍欲試地,雖然靜悄悄地,又想參加政治活動了。”然而即便有著改善政局的熱情,仍然難以撼動衰頹的時局。尤其是在蘇格拉底被誣告之后,陪審團同意對其實行極刑,更是讓柏拉圖心灰意冷。“后來我年事漸長,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有朋友,有組織,這種人在政客中非常難找,因為他們做事沒有原則,沒有傳統的制度和風紀。”對于“哲學王”的期待便油然而生,“我反復思之,唯有大聲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學,使哲學家獲得政權,成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跡般地成為哲學家,否則人類災禍總是無法避免的。”那么,理想的國度除了執政者為“哲學王”,還應形成一套井然的秩序,這便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所討論的。思想領導與勞動生產分離,形成“各司其職”的局面。領導者進行治理、捍衛國家,工人、商人、農民負責生產和推銷。彼此服務于彼此,穩態前行。然而,理想國持續的發展必需通過教育進行,所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也多次提及教育,講述如何認識真理。例如,柏拉圖在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中都有對教育進行論述,教育是“一種使靈魂盡可能容易盡可能有效地轉向的技巧”,主要對象為領導層,即哲學王和護衛者,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治理城邦。二教育的階段性:日喻、線喻和洞穴喻傳統雅典的教育多由家庭和私人學校進行,教授文學、音樂、哲學、體育、科學等,在此過程中國家、社會并沒有承擔責任。柏拉圖對此并不滿意,所以我們也可發現《理想國》中的教育實則是“公民教育”,并非如同我們現在的一部分人針對另一部分人的教育模式,而是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這也基于柏拉圖的假設,國家與個體存在巨大的類似,人的理智、激情、欲望對應的是國家的哲學、軍事和經濟結構。所以,教育可以幫助抑制欲望,幫助穩定秩序,實現個人的正義和國家的正義,達到每個階層滿足于自身特定的工作,自私將無影無蹤,團結將遍及國家。柏拉圖清晰地表明,教育的過程就是心里發展的過程,并用比喻的方式來形象生動地解釋其,亦即著名的日喻、線喻和洞喻。柏拉圖以太陽來表示可見世界,一如陽光普照萬物,促進萬物生長。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存在由低向高的發展過程,并且心里世界和事物的現實世界理應是分開的,不會完全重合。如同將直線分割為若干段,每一段有其對應的心理世界和事物現實世界。洞穴之內則是可見世界,相應地,洞穴之外則為可知世界。人對世界認識的發展一如對洞穴內人偶的認識一般,起先是看到洞壁上的影子,進而知道,這只是影子,是木偶的影子;然后明白太陽的照射帶來影子;進一步獲知太陽為何。最后,走出洞穴的囚徒回到洞穴中,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訴仍困在洞穴里的伙伴。這邊是柏拉圖相信的教育過程,最先走出洞穴的人亦是最早獲得真理的人,成為“哲學王”,他負有帶領公民的職責。教育同樣具有階段之差,對于成年人和統治者實行高等教育,對于青年人和軍人實行初等教育。就教育的內容而言,柏拉圖對于音樂又是青睞有加。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是為它的精神和情感所感染。在柏拉圖看來,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質樸的音樂也能帶來節制,所以簡單樸素的音樂教育非常重要。詩樂感于人心的藝術,所以在我們強調美的同時,不僅僅是外有的精神盛宴,還要推崇內涵的道德修養。這同樣也是柏拉圖的教育觀念中的一部分。三“哲學王”:法律的至上《理想國》強調“正義”,對于“正義”的討論各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從個人正義到國家正義,不可忽視的是,這也是柏拉圖教育觀中的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對于受教育程度最深、對于真理追求最高的哲學王而言,他的誕生便隨著正義。“一個按照自然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所以整個被說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著和統治著它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二為一”。完美的國家需要具備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勇敢多為對護國者的要求,“昂揚的精神意氣,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戰勝嗎?只要有了它,就可以無所畏懼,所向無敵”,通過教育和訓練是護衛者獲得“勇敢”,方可面對千軍萬馬,無所畏懼。智慧則更多是對哲學王的要求,而正義、節制則不同,是對所有人的要求。“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和欲望的控制”,對于統治者來說,是抑制欲望,對于生產者、農民、商人來說是自我克制服從統治者。哲學王是正義的個體,善良、勇敢、智慧。他能夠在自身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保持內心的平衡,不為一己私欲所挫敗,平和、謙遜地榮與耀、敗與落、成與得。這僅就哲學王個人而言,對于國家的統治,更是需要正義。此時,哲學王便成了重要領導者和評判者,他因其受過的教育、對真理的認識,對具體治理城邦的事項進行思辨的分析與實踐,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而非如同洞穴中的囚徒,沉溺在假象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難以分辨。他承擔著判斷的角色,也承擔著教育的角色。哲學王對于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教育,并為他們分配任務,繼而維續全體公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秩序。所以,實則在“理想國”中法律并非至高無上的,“哲學王”則是一定程度地替代了法律的角色。他在《政治家篇》中就提及,法律當權則不如明君統治強。哲學王制定城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他能夠專心于真實的存在,探求事物之間的本質與理性,建立秩序,并將其運用至城邦和公民身上。顯然,這是烏托邦世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