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_第1頁
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_第2頁
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_第3頁
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_第4頁
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畫像石興衰與漢代死亡信仰

漢代的圖像是漢代的石雕藝術,用來雕刻墓廟、墓門、墓、棺材等建筑。它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漢畫像石大約興起于西漢早中期,西漢末東漢初得到迅速發展,東漢中晚期臻于極盛,東漢末年則走向衰亡,其間經歷了約三百年的發展進程。對于漢畫像石興盛的根源,學界存在諸多說法,如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漢代推行的“以孝治國”政策、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等等。而本文認為,推動漢畫像石興盛的根本動因乃是漢代生死信仰尤其是漢代神仙信仰的發展演變,即是宗教原因,而非經濟、政治抑或其他原因。一、漢代厚葬之風盛行之背景已為漢畫像石盛行提供了社會的環學界一般認為,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漢畫像石的興盛。如信立祥、王建中、蔣英炬等皆持相似的觀點。據考古資料顯示,漢畫像石的集中分布地大致為四個區域。第一個分布區集中于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是漢畫像石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帶;第二個分布區集中于豫南與鄂北一帶,是漢畫像石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帶;第三個分布區集中于陜北、晉西北一帶;第四個分布區集中于四川、滇北一帶。也有學者認為漢代推行的以孝治國政策直接推動了漢畫像石的興盛。如蔣英炬等認為,漢畫像石因漢代的厚葬之風而興盛,厚葬之風則因漢代的以孝治國政策而盛行。的確,漢代統治者“獨尊儒術”,十分注重孝道并采取了“以孝治國”之策。如西漢文帝在其臨終時仍不忘嘉獎孝者,下詔“賜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錢帛各有數”厚葬說乃是學界較為流行的觀點。如信立祥曾提出:“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漢畫像石流行的背后,顯然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這種社會背景就是兩漢時期瘋狂推行的厚葬風俗。”厚葬之風的盛行確實是漢代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的興起時段與漢畫像石大致相同,即大約也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如據《晉書·索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漢武帝享年久長,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而就漢畫像石的興盛時段來看,其與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基本是同步的,也即從西漢武帝直到東漢中晚期同樣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基于此種現象,許多學者將漢畫像石的興盛歸結于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而我認為,漢代厚葬之風并不能成為推動漢畫像石的根本動因。因為,所謂厚葬乃是指墓葬過程中的靡費現象,而漢畫像石的使用本身就是厚葬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既然畫像石的使用本身就是厚葬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那么二者便具有同一性,故厚葬之風不應成為解釋漢畫像石興盛的原因,而我們所探尋的推動漢畫像石興盛的根本動因實際上也同樣是引起漢代厚葬之風盛行的原因。臺灣學者蒲慕州曾指出:“厚葬久喪的行為不能完全由風氣奢華、經濟富裕,甚至孝道思想所解釋。人之所以愿意厚葬死者,總是基于某種對靈魂或死后世界之相信。漢代并非厚葬風俗之起源時代,亦非對靈魂及死后世界信仰之開始,但是漢人對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卻明顯的比前代更為清楚。……漢代厚葬風氣的形成與這種對死后世界的想象的具體化應該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二、漢武帝求仙活動的興盛我國靈魂不滅的觀念由來已久。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形成了魂魄的觀念。如《左傳·昭公七年》載子產之語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到了西漢初年,這一信仰卻一度沉寂,究其原因則是深重的內憂外患使得漢初的幾位君王無暇顧及求仙問鬼之事。為了增強國力、鞏固邊疆,文景二帝勵精圖治,推動了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了武帝時期,一個疆域龐大、經濟富庶、思想統一的帝國已經形成。但也就在武帝的帝國之欲得到滿足之后,他開始將目光轉而投向了追求長生不死。武帝在位期間曾掀起了狂熱的求仙活動,致使漢代的生死信仰有了迅速的復蘇并發生了重大的升級。這一變革可從這一時期神仙信仰與冥靈信仰的變化中看到。首先,神仙信仰有了重大升級,這集中體現在:其一,武帝在位期間展開了時間更長、規模更大、頻率更高的求仙活動。據史籍記載,漢武帝求仙時間長達五十年之久,其求仙的頻率與規模皆遠超秦始皇。余英時先生曾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漢武帝求仙的狂熱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求仙的地理范圍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廣;二是其在求仙中更允許這種個人的追求影響帝國的對外關系。與此同時,漢代的冥靈信仰也在武帝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首先,這一時期,崇鬼觀念尤盛。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皇帝初即位,猶敬鬼神之祀。”可以看到,漢代的生死信仰尤其是神仙信仰在武帝時期有了重大的升級。而這一變革則主要是由以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自上而下所發起的。武帝之后的西漢中后期,漢代的生死信仰得到了繼續的推進。西漢進入中興時期,宣帝同樣熱衷于祀神求仙活動。據《漢書·郊祀志》記載:“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牙爪,上為立祠。又以方士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于未央宮中。又祠太室山于即墨,……京師近縣鄠,則有勞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陽有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龍山仙人祠及黃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膚施。”西漢末年的哀帝時期,民間爆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以“祠西王母”為口號的群眾造仙運動。而這場運動則又標志著漢代生死信仰的再一次升級。如據《漢書·哀帝紀》記載:“(建平)四年春,大旱。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歷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新莽時期,王莽對鬼神的迷信繼續推動了漢代生死信仰的發展。據《漢書·郊祀志》記載:“莽篡位二年,興神仙事,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臺于宮中。臺成萬金,作樂其上,順風作液湯。又種五粱禾於殿中,各順其色置其方面,先鬻鶴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漬種,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谷仙之術也。以樂為黃門郎,令主之。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鳥獸三千余種。后不能備,乃以雞當鶩雁,犬當麋鹿。數下詔自當仙。”東漢中晚期,成熟的道教典籍與道教團體開始出現。據《后漢書·襄楷傳》記載:“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綜上所述,從西漢武帝開始,漢代的生死信仰尤其是神仙信仰有了明顯的升級。經過西漢中晚期的持續發展,西漢末東漢初,神仙信仰已有了廣泛的普及,早期道教典籍與道教團體已具雛形。而到了東漢中晚期,成熟的道教典籍與道教團體已經形成。一言以蔽之,從西漢武帝到東漢中晚期,漢代生死信仰經過了一個持續發展并最終導致早期道教的逐步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進程。三、漢畫像石圖像內容的同步漢代生死信仰的變遷對漢畫像石的興盛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漢畫像石的興盛與漢代生死信仰的變遷是基本同步的。其次,漢畫像石的圖像內容幾乎是同步地反映了漢代生死信仰的變遷。基于這些特征,我認為漢代生死信仰的變遷乃是漢畫像石興盛的根本動因。以下就這兩點展開進一步的論述。前文述及,漢代生死信仰在武帝時期有了重大升級,而這一時期也正是漢畫像石興起的重要時段。據考古資料顯示,漢畫像石的第一個分布區(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第二個分布區(豫南、鄂北一帶)為漢畫像石最早興起的地帶。第一個分布區較早出現的漢畫像石有:山東滕州崗頭1號石槨墓畫像石、山東棗莊小山1號與2號石槨墓畫像石、山東臨沂慶云山2號石槨墓畫像石等。其中山東臨沂慶云山2號石槨墓畫像石形成于西漢武帝后期武帝之后,漢代生死信仰在宣帝、成帝等的推進下得到了持續的發展。而這一時期,漢畫像石也在題材內容、構圖形式、雕刻技法等方面經歷了一個由簡趨繁的發展進程。就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的漢畫像石而言,大約是在西漢末東漢初,漢代生死信仰有了再一次的升級,神仙信仰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而這一思潮也引起了漢代墓葬制度的深刻變革。這一時期,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的墓葬形制出現了大的變化,小型的石槨墓逐漸為大型的洞室墓所取代。蔣英炬、楊愛國指出:“這個階段畫像石墓的墓葬形制,除有少數的石槨墓遺存外,已基本演變為洞室墓,有著明顯的仿效生活居宅的第宅化趨向。”東漢中晚期是漢代生死信仰持續發展與早期道教逐步形成的時期。而與此同時,漢畫像石也進入了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內容更為豐富,邊飾花紋也趨于繁復。如1959年出土于山東省安丘市董家莊的安丘漢墓中室室頂北坡西段畫像即是其中一例。畫面的左邊飾卷云紋、水波紋、垂幛紋和鋸齒紋,下邊無卷云紋,但有雙菱紋。畫像刻樂舞百戲圖。左上方二人踏鼓對舞,左者執便面,揮長巾,其左二人坐觀,右三人坐于席上擊鐃、鼓伴奏。樂舞者下二羽人玩六博,四羽人圍觀;其左一人跪者執物向一側立者進奉,另一羽人作舞;其右二人捧物左向跪,一騎者及二吹管、荷殳步卒左向行、右下邊二翼獸銜魚及一仙人戲翼獸左向行,其后一獸、一鳥及一人執笏左向跪。右邊一人手托十字形大橦,二童沿桿而上,六童在橦桿上表演倒立、倒掛,橦頂方板上一童倒立,其右側一人表演飛劍擲丸,一人倒立,六人坐觀,并有一羽人右向行,右下二翼虎左向行。綜上所述,從西漢武帝到東漢中晚期,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簡趨繁的發展過程,而這一過程顯然與漢代生死信仰的演進過程是基本同步的。而在另一方面,漢畫像石的圖像內容也幾乎是同步反映了漢代生死觀念的變遷。就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而言,武帝時期漢畫像石開始興起,而與此同時,展現漢代人的生死信仰已成為漢畫像石圖像藝術的基本主題。如前文所列舉的慶云山2號石槨墓畫像石所刻畫的祠堂建筑與亡靈形象則反映了漢代人靈魂不滅的觀念與“視死如視生”的生死信仰。再如山東棗莊小山2號石槨墓南槨室北側與南側板畫像分別刻畫了亡靈在祠堂內接受生者祭拜的場景,這些圖像同樣展現了漢代人的冥靈信仰。西漢武帝熱衷于求仙,并引起了全社會的求仙熱潮。而就在稍后的宣帝、元帝時期,表現升仙思想的題材已出現在該地域漢畫像石中。如山東省微山縣微山島出土的西漢元帝時期的漢畫像石西漢末東漢初,神仙信仰已在民間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西王母信仰也已廣為流傳。而就在這一時期,漢畫像石出現了大量的表現神仙信仰的題材,如1994年出土于山東省嘉祥縣城東北洪山村的東漢早期畫像石、1983年出土于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敬老院的東漢早期畫像石、1960年代出土于山東省嘉祥縣城南嘉祥村的東漢早期畫像石,等等東漢中晚期是漢代生死信仰持續發展并推動早期道教逐步形成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漢畫像石則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該時段漢代生死信仰的特點。概括起來,這些特點包括:其一,漢代冥靈信仰的世俗化特征,這一點可以從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中的基本題材“祠主受祭圖”的變化清楚看到。前文已經分析,“祠主受祭圖”乃是漢畫像石中展現漢代冥靈信仰的重要題材。到了東漢中后期,畫像石中的“祠堂建筑”除了表現為單開間的廳堂式建筑或簡單的“前堂后室”式建筑外,還表現為結構復雜的建筑群,而建筑內的墓主人也開始享受著觥籌交錯、鶯歌燕舞的貴族生活。如出土于山東省滕州市龍陽店鎮的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即是其中一例。該畫面從下到上可分兩層。下層為上下兩列車馬出行圖,上層刻一龐大的建筑群。該建筑群的主體是“前堂后室”式建筑,附屬建筑包括水榭、偏樓、紡織房、兵器庫等。建筑內不僅刻畫了墓主及其女眷,還刻畫了眾多的侍者、賓客,甚至家奴。這些人物充斥于各個屋宇殿閣之中,或接受侍者的供奉,或迎賓送客,或憑樓眺望,或相向而語,或織布勞作。整幅畫面展現了豪門貴族的觥籌交錯、歌舞升平的生活場景,反映了漢代人冥靈信仰的世俗化趨向。此外,1991年發現于徐州睢寧縣墓山的畫像石、1965年發現于徐州市賈汪區青山泉鄉的白集祠堂東壁畫像石、1952年發現于徐州市茅村的東漢熹平四年的畫像石等也皆表現出相同的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