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老子》四章+課件29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老子》四章+課件29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老子》四章+課件29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老子》四章+課件29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老子》四章+課件29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四章

一、知人論世——關于老子老子,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他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即《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二、關于《老子》二、關于《老子》《老子》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有深刻影響。《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二、關于《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于,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思想主張無為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便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所以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關于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必將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于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饑餓。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于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么。人民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治者要善待人民,不能濫殺無辜。)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塑造產生重大影響

⑴以個人發展為中心的傾向。或追求個人自由,或保全個人生命;⑵以內心體驗為中心的傾向。讓思想超越有形的世界。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轂:車輪中心的木制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譯文: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譯文: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后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

最后一句“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對前面幾個例子的概述總結。“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有相之物,沒有“有”不顯無,沒有“無”,“有”也發揮不了它的作用。比如人的肉身是“有”,人的心靈(精神)是“無”,人的肉身是人思維活動、在世間生存的條件,而人的心靈是肉身主宰,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人的心靈。從微觀悟宏觀,大自然中萬有是大自然存在的條件,沒有萬有,也就不能稱之為大自然,而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道(真空)。所以我們觀察萬事萬物不能只靠眼觀,而要心通之,從現象悟本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譯文:踮起腳(想站得更高一些)的人,反而不能久立;邁著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的人,反而走不穩;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用“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行為,所以懂得規律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說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譯文:能認識、了解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長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第六十四章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做;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六十四章譯文: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譯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本章老子講述“謀事”的原則和方法。“謀事”的原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做事”的方法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頭開始,一步一步的來。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大意或懈怠,最終導致失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為,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態,只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態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在本章的第二個部分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他們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繼關系,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這一觀點。但接下來的結論,荀子與老子不同,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金”;提出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雖然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但是在積極進取精神方面,還是約有不足。總結1、講的是“有”和“無”的關系。“有”和“無”同樣重要,他們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發生作用。2、講的是違反自然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