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海德格爾課件_第1頁
現象學海德格爾課件_第2頁
現象學海德格爾課件_第3頁
現象學海德格爾課件_第4頁
現象學海德格爾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爾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1934年4月他辭去校長一職。雖然直至戰爭結束,他仍然保留納粹黨黨員身分。在擔任校長的期間,弗萊堡大學禁止海德格爾以前的猶太裔教師胡塞爾進入大學圖書館,引發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時候,海德格爾刪除了胡塞爾在《存在與時間》上的貢獻,并聲稱他這樣做是受到出版商馬斯·尼米爾(MaxNiemeyer)的壓力。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國哲學康德化,建立了“圓教”。現在學者把中國哲學海德格爾化,用“Dasein(緣在)”與“Ereignis(本成)”闡釋中國思想。例如;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和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一、存在的根本二、存在的結構三、存在的命運四、存在的界限一、存在的根本一、存在的根本

1、海德格爾哲學的起點:此在胡塞爾:回到事物本身,意識如何切中對象?海氏:回到存在本身,存在的根本是什么?傳統哲學的錯誤:把在等同于在者tobe=being海氏的任務:尋找有根的本體論。受現象學啟發:傳統哲學現象學在者在思什么我思是什么我是詢問的對象詢問者本身一、存在的根本1、海德格爾哲學的起點:此在傳統哲學現象2、此在的特點:“巖石在,但它們并在存在。樹木在,但它們并不存在;馬匹在,但它們并不存在;天使在,但他們并不存在。上帝在,但他并不存在。”“存在著的物就是人。唯有人存在著。”“人是在的看護者。”因此,存在的根本是“此在”,即人的存在。特點一:此在不是一種現實的存在,而是一種可能的存在。空,有,生。特點二:此在不是外在的存在,恰恰就是我的存在。其就是存在的根本。2、此在的特點:

二、存在的結構1、在世——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在世即依寓這種“在之中”并不意味著一個現成的東西以空間的方式“一個在一個之中”,就像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一樣。也不是一個叫“此在”的存在者同另一個叫“世界”的存在者“并肩比列”,就像桌子依著門,凳子挨著墻那樣。它僅僅意味著對熟悉之所的“依寓”。并不是一種客居他鄉的異在,而毋寧說就是一種親切的“在家狀態”。二、存在的結構——依寓即煩忙依寓方式:利用,放棄,浪費,談論,考察,規定等。概括為“煩忙”。其為“操作著,使用著的煩忙。”人與世界的關系從看轉向用:世界不是“自在之物”,而是“在手的家伙”。森林是林場,山是采石場,河流是水力,風是揚帆之風。自然已經成為“為我的自然”。看錘子與使用錘子,哪種方式更能把握錘子?——依寓即煩忙2、共在——與他人共在Being-with——他人也在世。共在是先驗規定,命中注定。在世必然導致共在。我在這個世界中,他人也在這個世界中。我的此在,必然打上他人的烙印。——共在即我們。在世,意味著把世界作為我所用的話,那么,共在并不意味著把他人作為我所用的東西,而是意味著把其當作與我同類的“人”。他人是和我一樣的此在,這種共于是就成為一種“共同存在”即“我們”。——共在:導致常人專政。“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怎樣從大眾中抽身,我們也就怎樣抽身;常人對什么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么東西憤怒。”這個常人就是失去個性的、平均化、普通化的人。這個常人主宰著世界,一切都是常人,連死也讓位于常人。2、共在——與他人共在Being-with3、煩:與他人共在方式——此在之于世界的在世方式是煩忙,此在之于他人的共在方式是煩神。二者都是煩。煩已經成為此在與在世、共在的交匯點。——煩是我的煩:是積極的煩。是煩造就了人,人一出生,就永遠要煩。“俱生我執”。——煩即不圓滿:表明此在總是有種東西懸欠著,處于尚未的進行狀態,所以此在就是一處可能的存在,是一種能在。唯其不圓滿,才使人不斷地貪新務奇而具有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精神,才使人生真正成為“人生”。3、煩:與他人共在方式三、存在的界限——存在的界限即死亡:向死而在。人的此在是尚未的存在,最終有一終結即死亡。表明人的生命的完成。“有漏”——對死的體驗是一種終極性的體驗,即“畏”。人只有體驗到死亡時,才真正認識到此在的性質。三、存在的界限——死亡的三個特點:其一,絕對的:不可抗拒、不可挽回的力量。“死亡提示了自己是最固有的無條件不可越過的可能性。”“死亡是一種不可能的可能性”,“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其二,個體的:死是把此在作為個別東西來要求此在。屬于個人所有,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死亡是最自在的”。是對傳統哲學的批判:傳統強調大我。海認為:死,證明了小我不能還原為大我。社會再強大,也不可能代替個體死亡。其三,偶然的:沒有道理可言,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正因為其不可預設性,才體現出生命的魅力所在。“人生下來就有老死的時候”。海氏使死亡處于絕對性、個別性和偶然性的交匯點,只有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死亡的個體性、獨特性、不可重復性、偶然性,體會到此時此刻的存在,具體,有限的存在,也是絕對的存在。所以,人只有自覺到死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死亡的三個特點:評價:死亡問題成為存在主義談論的焦點。雅斯貝爾斯:哲學談論的就是死亡。古老話題:哲學始于人們對死的恐懼。川端康成: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雪國》《古都》薩特:《墻》提示死亡的偶然性。蘇爾德尼泰:癌癥房。托爾斯泰:《三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最初發表于1859年第1期《讀者文庫》雜志。小說敘述一個貴婦人、一個農民和一株白樺的死。評價:薩特:《墻》——描述了西班牙內戰中三個被敵人判處槍決的國際縱隊隊員在一夜等待中的表現。其中一個已嚇得神經錯亂,另一個勉強支撐,而主人公“我”的心情很復雜:既討厭戰友的種種異常,又難以排解心中的憂郁。——在倒計時的生命中他通過斷斷續續的回憶才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彌足珍貴,為自己往日恣意揮霍青春和自以為可以永垂不朽而后悔不已。最后在一個荒誕的意外中他竟被免于死刑活了下來。沒準備好面對死亡的人被交給死神,已經對生死都坦然的人卻被留下。——在薩特看來生與死只有一墻之隔,存在與虛無也只有一墻之隔。人生充滿意外,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生也充滿荒謬,命運會捉弄人。薩特:《墻》四、存在的命運第一階段,被拋throw強調偶然性,無根據性,不可界說性。人是從虛無、無根據的地方被拋棄到這個世界。雖對人是異己的世界,但不可避免地被拋到這個世界。因為人是在世的存在。四、存在的命運2、計劃Project——存在主義的中心觀點人要反被拋棄,不滿足于被世界規定的狀況,自由的規定、計劃自己,體現人的自由本質,強調人是可以自己規定的存在。2、計劃Project——存在主義的中心觀點3、墮落或沉淪sink——閑談,好奇,兩可——常人:人的自由在現實中無法存在,人墮落到日常生活、秩序中,成為抽象的常人。這個常人有一個托詞:人家,成為逃避自己選擇的托詞,把人通向自我的道路完全封死。——無家可歸:這些人活在世上,沒有活自己的活,而活了他人的活;死亦然。沒有一個人活了他本身。現代社會已經使地球不復為家園,現代人都是無家可歸的人,都是無根的人。3、墮落或沉淪sink——閑談,好奇,兩可——上帝:人的解放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只能在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