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高級職稱面試試題與答卷_第1頁
神經內科高級職稱面試試題與答卷_第2頁
神經內科高級職稱面試試題與答卷_第3頁
神經內科高級職稱面試試題與答卷_第4頁
神經內科高級職稱面試試題與答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解剖學習資料(二)第1頁第2頁3反射弧包括哪幾個主要步驟,構造上各有什么特點答:神經系統以反射活動方式對身體各器官系統進行調整,即對內、外環境剌激作出合適反應。而反射弧是是完成反射活動形態學構造基礎,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樞、傳出神經元和效應器五個步驟。其中感受器將所接收到多種內、外感覺刺激轉變為神經沖動,并通過傳人(感覺)神經元傳導到中樞,通過中樞整合作用后,再由此發出對應神經沖動,經傳出(運動)神經元傳導到效應器,使人體對多種剌激作出合適反應。第3頁4簡述脊髓外形特性答:脊髓位于椎管內,呈前后稍扁圓柱狀,上端平枕骨大孔處與延髓連接,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緣,并變細,形成脊髓圓錐,下列延為細長終絲,終止于尾骨背面,終絲已無神經組織。成人脊髓全長約為45厘米,能夠劃分為31個節段,其中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脊髓全長粗細不等,上方稱為頸膨大,位于第四頸節到第二胸節范圍;下方稱為腰骶膨大,位于第二腰節到第三骶節范圍。脊髓表面有數條平行縱溝,稱為前正中溝,前外側溝,后正中溝,后外側溝,其中前外側溝和后外側溝內由脊神經前根和后根通過。第4頁5簡述脊神經組成和分布特點答:脊神經共有31對,通過前根和后根纖維與脊髓相連。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發出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后根由脊神經節發出感覺性神經纖維組成,后根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間孔處匯合而成脊神經。為此,脊神經性質屬于混合神經,即包括軀體感覺神經和內臟感覺神經,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運動神經四種神經纖維。脊神經干在出椎間孔后分為四支,其中前支為混合性神經,分布在軀干前外側和四肢肌肉及皮膚;后支也是混合性神經,其分布具有顯著節段性,分布到項、背及腰骶部深層肌肉和枕、項、背、腰和臀部皮膚;脊膜支分布在脊髓被膜和脊柱韌帶等;交通支連接在脊神經與交感干神經節之間。第5頁6、簡述神經系統組成和功能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位于顱腔內腦和位于椎管內脊髓,主要功能是調整和控制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脊神經,接收刺激,并將經中樞神經系統整合信息傳導到各器官,調整各器官系統活動。第6頁第7頁7、簡述大腦皮質主要機能中樞軀體運動中樞位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前部,軀體感覺中樞位于大腦皮質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葉后部,視覺中樞位于距狀溝上下腦回(楔葉和舌回),聽覺中樞位于顳橫回,內臟運動中樞位于邊緣葉。第8頁8、試述腦脊液產生及循環途徑腦脊液主要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經室間孔至第三腦室,和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一起經中腦水管至第四腦室,和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一起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兩外側孔流入小腦延髓池,由池流入腦和脊髓蛛網膜下隙,沿該隙流向大腦背面,經蛛網膜顆粒滲入上矢狀竇,后來再經竇匯、直竇、乙狀竇回流至頸內靜脈。第9頁1.詳述腦分部和位置重點:腦位于顱腔內,可分為大腦(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六個部分。一般把中腦、腦橋和延髓合稱為腦干。延髓向下經枕骨大孔連于脊髓。腦中間有空隙,稱為腦室,內含腦脊液。腦干腦干是位于脊髓與間腦之間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腦橋和中腦三部分組成。延髓和腦橋背面與小腦相連。小腦小腦位于大腦枕葉下方,在腦橋和延髓后上方。小腦兩側膨大稱小腦半球;中部較狹窄稱小腦蚓。小腦借3對小腦腳連于腦干背面。小腦下腳主要由起于脊髓和下橄欖核纖維組成,是小腦與脊髓神經聯系;小腦中腳纖維起于對側腦橋核;小腦上腳主要由小腦發出纖維組成,是小腦與中腦神經聯系。(3)間腦間腦位于腦干和大腦之間,它兩側和背面被高度發展大腦皮質所掩蓋。其主要部分是背側丘腦和下丘腦。(4)大腦大腦又稱為端腦telencephalon,是腦最大部分和最高級部位。兩側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而成。第10頁2詳述大腦內部構造包括基底核、髓質和皮質三部分。基底核位于大腦基底部,包括豆狀核尾狀核杏仁體屏狀核,是主要皮質下運動中樞。髓質包括三部分纖維:即連接同二分之一球不一樣溝回纖維稱為聯系纖維;連接左右兩半球纖維稱為連合纖維;連接大腦半球與下位中樞纖維稱為投射纖維,通過尾狀核、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投射纖維聚集所形成白質板稱為內囊。人類大腦皮質高度發達,是神經系統最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主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腦區,即“皮質機能中樞”。第11頁3試述脊神經前支分布概況答:脊神經前支粗大,除了胸神經保持顯著分節性外,其他部分前支彼此交錯成頸、臂、腰、骶四個神經叢,再由叢發出分支分布到周圍器官。(1)頸叢:由第1~4頸神經前支吻合而成,位于胸鎖乳突肌上部深面,發出某些皮支和肌支,如膈神經。(2)臂叢:由第5~8頸神經和第1胸神經前支吻合而成,位于鎖骨上窩,主要分布在上肢肌肉和皮膚,如尺神經和撓神經。(3)腰叢:由第12胸神經前支一部分和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一部分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主要分布在臀部、大腿前面肌肉和皮膚,如股神經。(4)骶叢:由第4、5腰神經(腰骶干)和所有骨匠、尾神經前支組成,位于骶骨前外側和犁狀肌前面,分布在骨盆腔、臀部、會陰、股后部、小腿和足皮膚和肌肉,如坐骨神經。第12頁4試比較軀體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區分答:(1)二者所支配器官不一樣:軀體運動神經支配骨髓肌;自主神經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體。(2)軀體運動神經只有一種纖維成份,自主神經分為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纖維成份。(3)二者與周圍器官聯系方式不一樣:軀體運動神經自中樞到所支配器官只需要一種神經元;自主神經自中樞發出后必須先在自主神經系神經節中交換神經元,再由神經元發出纖維達到效應器。因此,自主神經又有節前和節后纖維之分;自主神經系神經節有四種,即位于脊柱兩旁和前面椎旁神經節和椎前神經節;位于器官附近器官旁神經節和位于器官壁內壁內神經節。(4)神經纖維分布不一樣:軀體運動神經以神經干形式分布;自主神經節后纖維要先在臟器和血管表面形成神經叢,由叢再發出分支到效應器。(5)軀體運動神經一般是比較粗有髓纖維,自主神經節前纖維是較細有髓纖維,節后纖維是無髓纖維。(6)軀體運動神經比較均勻發自腦和脊髓全長,在周圍部保持分節性,受意識支配;自主神經只與中腦、延髓、脊髓胸腰段和部分骶段相連,一般不受意識支配。第13頁5比較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異同點。答: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同點有:(1)二者都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體。(2)達到支配器官前都要換一次神經元。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不一樣點有:(1)低級中樞部位不一樣,交感神經低級中樞位于脊髓胸1~腰3節段灰質側角;副交感神經中樞位于腦干和脊髓骶部2~4節段。(2)周圍神經節位置不一樣。交感神經節位于椎旁和椎前,分別稱椎旁神經節和椎前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位于所支配器官附近和器官壁內,分別稱為器官旁節和器官內節。因此,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而副交感神經相反。(3)交感神經在周圍分布范圍較廣;副交感神經在周圍分布則不如交感神經廣泛,如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等均無副交感神經支配。(4)對詳細器官作用不一樣,如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加強、胃腸道活動削弱,瞳孔擴大,而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慢、削弱,胃腸道活動加強,瞳孔縮小。第14頁6詳述脊髓內部構造答:在脊髓橫切面上分布有縱貫脊髓全長中央管,以及中央管周圍是“H”形灰質,灰質外圍白質。(1)灰質呈灰紅色,主要是由神經元胞體和縱橫交錯無髓神經纖維組成,尚有豐富血管,能夠分為前角、中間帶和后角。前角大部分由多極運動神經元組成,分為內、外兩群,支配軀干和四肢骨髓肌隨意運動。后角細胞分群較多,主要是感覺神經元,如后角固有核。中間帶位于前后角之間,具有大量中間神經元,與前、后角及高級中樞形成廣泛聯系,內具有交感神經元胞體和副交感神經元胞體。(2)白質主要是由有髓神經纖維組成縱行纖維束,分為三個索,即前索、外側索和后索,其中纖維束又可分為上行纖維束和下行纖維束,上行纖維束起自脊神經節或脊髓灰質,將多種感覺信息自脊髓傳達成腦,下行纖維束起自腦不一樣部位,止于脊髓,將中樞多種信息傳導至對應效應器。第15頁答:

蚊子咬

↓脊神經節脊髓后節右側丘腦右側中央后回

左足背〉─────⊙────〈⊙────〈⊙────〈⊙

右上肢骨骼肌完成拍打動作〉────⊙〉─────⊙

右側脊髓前角左側中央前回第16頁8試說明比賽時運動員聽到槍聲后,蹬地起跑時錐體系傳導途徑。答:槍聲↓蝸神經節蝸神經核內側膝狀體螺旋器〉──────⊙──────〈⊙──────〈⊙│支配下肢肌肉∧運動〉─────⊙〉─────⊙〉─────⊙

對側脊髓前角中央前回聽覺中樞第17頁9試說明籃球投籃動作錐體系傳導途徑。答:投球目標↓雙極細胞節細胞外側膝狀體視細胞⊙〉─────⊙─────〈⊙─────〈⊙│支配頭四肢胸腹∧完成投籃動作〉────⊙〉─────⊙〉─────⊙

對側脊髓前角中央前回視覺中樞第18頁3.腦膜現刺激征包括頸項強直、凱爾尼格征、布魯津斯基征。①頸項強直,被檢者仰臥,用手托被檢者枕部作被動屈頸動作,頸項強直體現為被動屈頸時抵抗感增強。②凱爾尼格征,被檢者仰臥,一側髖、膝關節屈曲成直角,用手抬高被檢者小腿,正常膝關節可伸達135°以上。陽性體現為伸膝受限且伴有疼痛和屈肌痙攣。③布魯津斯基征,被檢者仰臥,下肢伸直,用一手托被檢者枕部,另一手置于被檢者胸前,使頭前屈,陽性體現為雙側膝關節和髖關節同步屈曲。腦膜刺激征陽性常見于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等。4.被檢者仰臥,雙下肢伸直,一手置于被檢者膝關節上,另一手將下肢抬起。正常可抬高70°以上,抬高不到30°即出現自上而下放射性疼痛為陽性。常見于坐骨神經炎、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腰骶神經根炎等造成坐骨神經痛。第19頁2.名稱位置性質功能動眼神經核上丘深方一般軀體運動核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滑車神經核下丘一般軀體運動核支配上斜肌展神經核面丘深方一般軀體運動核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經核舌下神經三角深方一般軀體運動核支配舌肌面神經核展神經核腹外側特殊內臟運動核面肌鐙骨肌枕額肌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三叉神經運動核腦干中段網狀構造背外側特殊內臟運動核支配咀嚼肌下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疑核延髓網狀構造深部特殊內臟運動核支配莖突咽肌運動副神經核延髓網狀構造深部特殊內臟運動核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核背內側一般內臟運動核睫狀肌瞳孔擴約肌上泌涎核腦橋網狀構造特殊內臟運動核淚腺舌下腺下頜下腺下泌涎核腦橋網狀構造特殊內臟運動核腮腺迷走神經背核迷走神經三角深方特殊內臟運動核大部分胸腹腔臟器(結腸左曲以上)和腺體分泌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運動核外側一般軀體感覺核頭部皮膚與粘膜觸覺三叉神經中腦核導水管周圍灰質外側緣一般軀體感覺核咀嚼肌面肌與眼外肌本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核三叉神經腦橋核延續一般軀體感覺核頭部皮膚與粘膜痛、溫覺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腹外側一般和特殊內臟感覺核舌前2/3味覺沖動前庭神經核前庭區深方特殊軀體感覺核平衡覺沖動蝸神經核聽結節深方特殊軀體感覺核聽覺沖動第20頁四、簡答:1.名稱出腦部位出顱部位

Ⅲ動眼神經腳間窩眶上裂

Ⅳ滑車神經下丘與前髓帆之間眶上裂

Ⅴ三叉神經腦橋腹側與腦橋臂移行部眶上裂圓孔卵圓孔

Ⅵ展神經延橋溝內側眶上裂

Ⅶ面神經延橋溝外側頸乳孔Ⅷ位聽神經延橋溝外側內耳門

Ⅸ舌咽神經橄欖后方舌下神經管Ⅹ迷走神經橄欖后方頸靜脈孔

Ⅺ副神經橄欖后方頸靜脈孔

Ⅻ舌下神經橄欖前方舌下神經管第21頁3.延髓部有:舌下神經核形成舌下神經;副神經核形成副神經;疑核參入形成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迷走神經背核形成迷走神經;下泌涎核并入舌咽神經;孤束核并入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三叉神經脊束核并入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第22頁4.古小腦;舊小腦;新小腦。古小腦包括絨球小結葉;舊小腦包括原裂此前部分和引錐及引錐體。新小腦包括原裂后來部分即小腦半球。古小腦調整身體平衡和維持體位。舊小腦凋節肌張力。新小腦影響運動起始、計劃和協調。古小腦綜合征主要為平衡障礙。新小腦綜合癥體現為共濟運動失調,肌張力減低做精細動作時發生震顫。第23頁5.腹外側核又分為腹前核、腹中間核、腹后核;腹后核又分為腹后內側核和腹后外側核。腹前核與腹中間核作為大腦與小腦、紋狀體、黑質相聯系樞紐來調體軀體運動。腹后內側核傳導頭部感覺和味覺中繼站;腹后外側核是傳導軀干與四肢感覺中繼站。第24頁6.內囊位于尾狀核、豆狀核與丘腦之間;分為內囊前肢、內囊后肢與內囊膝部三部;前肢內有額橋束及丘腦前輻射,內囊膝內有皮質核束,內囊后肢內有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聽輻射以及皮質脊髓束、枕橋束、顳橋束。7.頂葉上有中央后回、頂上小葉、緣上回和角回。顳葉上有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以及枕顳內、外側回、海馬旁回、齒狀回。第25頁8.紋狀體是尾狀核與豆狀核合稱。新紋狀體是指尾狀核和豆狀核殼。舊紋狀體是指蒼白球。其作用為:維持肌肉擔心度,協調骨骼肌運動。9.薄束(T4下列)、楔束(T4以上)在脊髓后索內上升,至延髓薄束核與楔束核,此兩核發出纖維交叉到對側形成內側丘系交叉,繼續走行于錐體背外側形成內側丘系,通過腦橋被蓋部前緣和紅核背外側,達到丘腦腹后外側核,再由此核發出丘腦中央輻射通過后肢達到大腦皮質中央后回。第26頁10.視網膜雙極細胞,其中樞支與節細胞形成突觸,節細胞軸突在視神經盤處集合后穿鞏膜形成視神經,視神經經視神經管入顱腔后形成視交叉,延為視束,視束中包括同側顳側半纖維和對側鼻側半纖維。視束行向后外,繞大腦腳,多數纖維到外側膝狀體,其軸突組成聽輻射,經內囊后肢到大腦枕葉皮質。11.腦脊液由腦室內脈絡叢產生。其循環為自側腦室經室間孔入第三腦室向下流經中腦水管到第四腦室,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蛛網膜下腔,再經蛛網膜顆粒入上矢狀竇入竇匯,經橫竇、乙狀竇、頸內靜脈到頭臂靜脈經上腔靜脈入心。12.①低級中樞部位不一樣②周圍神經節部位不一樣③節前纖維與節后纖維百分比不一樣④分布范圍不一樣⑤對同一器官作用不一樣。第27頁1.錐體系:由上、下運動神經元組成,上運動神經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巨型錐體細胞和其他類型錐體細胞以及位于額、頂葉部分區域錐體細胞組成;下運動神經元由脊髓前角細胞和腦神經運動核細胞組成。上神經元軸突共同組成錐體束,其中,下行至脊髓前角細胞纖維束稱皮質脊髓束;止于腦干腦神經運動核纖維束稱為皮質核束。

2.上運動神經元:又稱上神經元,是指錐體系中第一級神經元,其胞體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皮質中,它們發出軸突組成錐體束,一般把該神經元胞體和突起總稱為上神經元,為自大腦皮質至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傳出神經元。受到損傷后,臨床上體現為痙攣性癱瘓,俗稱“硬癱”。

3.下運動神經元:又叫下神經元,是指錐體系中第二級神經元,為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它們胞體和軸突組成傳導運動沖動最后馬路。受到損傷后臨床體現為同側肢體弛緩性癱瘓,俗稱“軟癱”。第28頁1.試回答軀干、四肢本體感覺傳導路功能,傳向大腦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組成和交叉部位。

答:軀干、四肢本體感覺傳導路傳導軀干、四肢肌、腱、關節深感覺,包括位置覺、運動覺和振動覺,還傳導皮膚精細觸覺(包括兩點距離和物體紋理粗細等)。

傳向大腦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在脊神經節細胞,第二級神經元胞體在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三級神經元胞體在丘腦腹后外側核。此傳導路交叉在延髓內側丘系交叉。

第29頁2.簡要回答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功能,組成和交叉部位。

答: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傳導軀干、四肢皮膚痛溫覺和粗略觸覺,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胞體在脊神經節,第二級神經元胞體在脊髓后角固有核,第三級神經元胞體在丘腦腹后外側核。此傳導路交叉在脊髓白質前連合。第30頁3.簡述視覺傳導路中,若一側視神經損傷、視交叉中央部損傷,一側視交叉外側部損傷,一側視束以及視輻射、視皮質損傷時都會出現什么樣視野障礙?

答:一側視神經損傷可致該側眼視野全盲。

視交叉中央部損傷可致雙眼視野顳側半偏盲。

一側視交叉外側部損傷可致患側視野鼻側半偏盲。

一側視束及后來部位損傷可致雙眼對側視野同向性偏盲。

第31頁4.腦垂體腺瘤和頸內動脈瘤患者各也許出現什么樣視野障礙,為何?

答:垂體位于視交叉中央部后方,其腺瘤可壓迫視交叉中央部,造成雙眼視野顳側半偏盲。

頸內動脈走在頸內動脈溝內,位于視交叉外側部外方,其動脈瘤可壓迫視交叉外側部纖維,出現患側視野鼻側半偏盲。

第32頁5.簡述瞳孔對光反射途徑。

答:瞳孔對光反射通路如下:光源→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兩側視束→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后纖維→瞳孔括約肌收縮→兩側瞳孔縮小。第33頁6.若一側視神經損傷和一側動眼神經損傷,患眼瞳孔對光反射體現如何?

答:一側視神經損傷:患側直接對光反射(—),間接對光反射(+)。

一側動眼神經損傷:患側直接對光反射(—),間接對光反射(—)。

7.試述角膜反射途徑。

答:角膜反射是刺激角膜引發閉眼反射。其反射途徑為角膜→眼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感覺核→雙側面神經核→雙側面神經→雙側眼輪匝肌收縮、閉眼。

第34頁8.試說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與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區分。

答:上運動神經元為自大腦皮質至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傳出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指脊髓前角細胞和腦神經運動核以上錐體系損傷。體現為①肌張力增高,故稱硬癱(痙攣性癱瘓)。②深反射亢進,淺反射削弱或消失。③出現病理反射。④肌萎縮不顯著。

下運動神經元為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神經細胞,它們胞體和軸突組成傳導運動沖動最后馬路。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指腦神經運動核或脊髓前角細胞下列錐體系損傷。體現為①肌張力減少,故稱軟癱(弛緩性癱瘓)。②淺、深反射均消失。③不出現病理反射。④肌萎縮顯著。第35頁9.試問面神經核上癱與核下癱各有何臨床體現?

答:面神經核上癱指面神經核以上皮質核束損傷,產生對側眼裂下列面肌癱瘓,體現為病灶對側鼻唇溝變淺,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側偏斜,流涎,不能作鼓腮,露齒等動作。

面神經核下癱指面神經核及面神經損傷,可致病灶側所有面肌癱瘓,體現為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口角下垂,鼻唇溝消失等。第36頁10.請寫出舌下神經核上癱與核下癱有何不一樣?

答:舌下神經核上癱為舌下神經核以上皮質核束損傷,體現為病灶對側舌肌癱瘓,一般不出現舌肌萎縮,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對側(健側)。

舌下神經核下癱為舌下神經核及其舌下神經損傷,體現為病灶同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常出現舌肌萎縮。第37頁14.左手示指刺傷后,其痛覺是如何傳到中樞?

答:此痛覺傳導第一級神經元胞體在C6~T1脊神經節,其周圍突通過脊神經后根、脊神經前支、臂叢、左正中神經分布至左示指掌側皮膚,其中樞突經脊神經后根入脊髓止于第二級神經元(后角固有核)。第二級神經元發出纖維在白質前連合交叉至右側側索,加入脊髓丘腦側束上升至第三級神經元(丘腦腹后外側核),由此發出纖維稱丘腦中央輻射,經內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第38頁1.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骨膜之間為硬膜外隙,內含疏松結締組織、脂肪、淋巴管和椎內靜脈叢。此隙略呈負壓,內有脊神經根通過。臨床上進行硬膜外麻醉,即將藥品注入此隙,以阻滯脊神經內神經傳導。

2.硬腦膜竇:由分開兩層硬腦膜襯以內皮細胞組成,竇壁無平滑肌,不能收縮,損傷時易形成顱內血腫,是顱內靜脈回流主要途徑。如上矢狀竇和下矢狀竇等。

3.蛛網膜下隙: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以及腦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間隙稱蛛網膜下隙。內含腦脊液和血管。第39頁4.終池:蛛網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擴大為終池,內有馬尾。臨床上腰椎穿刺常利用此部位抽取腦脊液或注入藥品,而不損傷脊髓。

5.大腦動脈環:又稱Wills環,由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起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端,兩側后交通動脈和兩側大腦后動脈起始段共同組成,位于腦底下方,蝶鞍上方、視交叉、灰結節及乳頭體周圍。此環能夠調整大腦血流供應和代償,維持腦營養供應和功能活動。

6.血—腦屏障:位于血液與腦、脊髓神經細胞之間,其構造基礎是①腦和脊髓內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無窗孔,內皮細胞之間為緊密連接,使大分子不能通過。②毛細血管基膜。③毛細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膠質細胞終足圍繞。第40頁7.血—腦脊液屏障:位于腦室脈絡叢血液與腦脊液之間,其構造基礎主要是脈絡叢上皮細胞之間有閉鎖小帶相連。但脈絡叢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上有窗孔,故仍具有一定通透性。

8.腦脊液—腦屏障:位于腦室和蛛網膜下隙腦脊液與腦、脊髓神經細胞之間,其構造基礎為室管膜上皮,軟腦膜和軟膜下膠質膜,但屏障作用較低,因此腦脊液化學成份與腦組織細胞外液成份大體相同。第41頁

某人鼻唇溝周圍癤腫后,高熱一周,癤腫被擠壓后細菌栓子播散,引發眼球運動障礙,試解釋為何?

答:栓子經面靜脈,通過兩條途徑可進入海綿竇。一是通過內眥靜脈→眼上靜脈—→海綿竇。另一種是通過面深靜脈—翼叢→眼下靜脈→海綿竇。支配眼球運動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均走在海綿竇外側壁,展神經走在竇內,上述三神經可使眼球向各方向運動。當栓子侵犯神經時,可引發眼球運動障礙。第42頁2.腦動脈起源于哪兩條動脈?腦三條主要動脈各營養何處?

答:腦動脈來頸內動脈和椎動脈。

大腦前動脈營養頂枕溝此前半球內側面、額葉底部和額頂兩葉上外側面上部。

大腦中動脈營養大腦半球外側面大部分和島葉以及基底核、內囊等。

大腦后動脈營養顳葉內側面和底面及枕葉,間腦大部分。

第43頁3.由心臟將血液送至右側大腦半球外側溝周圍皮質,通過哪幾條途徑?

答:經兩條途徑:①左心室→積極脈→頭臂干→右頸內動脈→右大腦中動脈→右外側溝周圍皮質。②左心室→積極脈→左、右鎖骨下動脈→左、右椎動脈→大腦動脈環→右大腦中動脈→右外側溝周圍皮質。

第44頁4.試述大腦動脈環組成及功能。

答:在腦底下方,蝶鞍上方,視交叉、灰結節及乳頭體周圍,由頸內動脈發出左、右大腦前動脈及它們之間前交通動脈、兩側頸內動脈末端、兩側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發出兩側大腦后動脈及大腦后動脈與頸內動脈之間兩側后交通動脈所共同組成動脈環稱大腦動脈環,又稱Willis兩側頸內動脈和基底動脈互相交通。當組成此環某一動脈血流減少或阻斷時,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大腦動脈環使血液重新分派和代償,以維持腦營養供應和功能活動。第45頁5.簡述腦脊髓液產生和循環途徑。

答:腦脊液由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經室間孔流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一道,經中腦水管流人第四腦室,再匯合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外側孔注入蛛網膜下隙,使腦、脊髓和腦神經、脊神經根均被腦脊液浸泡。然后,腦脊液再沿蛛網膜下隙流向大腦背面,經蛛網膜顆粒滲入到硬腦膜竇(主要是上矢狀竇,回流入血液中)。如腦脊液循環途中發生阻塞,可造成腦積水和顱內壓升高,進而使腦組織受壓移位,甚至形成腦疝。第46頁6.海綿竇與外周靜脈有哪些聯系?

①海綿竇→眼上靜脈→內眥靜脈→面靜脈

②海綿竇→卵圓孔、破裂孔和頸內動脈血管→翼靜脈叢

③海綿竇→眼下靜脈→翼靜脈叢

④海綿竇→基底靜脈叢→椎內靜脈叢第47頁1.三叉神經節:又稱半月神經節,位于顳骨巖部尖端三叉神經壓跡處,為兩層硬腦膜所包裹;由假單級神經元組成,其中樞突聚集成粗大三叉神經感覺根,其周圍突組成三叉神經三條大分支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

2.軀體感覺纖維:來自脊神經節中假單極神經元,其周周突進入脊神經分布于皮膚、骨骼肌、肌腱和關節,將感覺傳導至中樞。

3.軀體運動纖維:發自脊髓前角和腦神經運動核,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隨意運動。第48頁4.內臟運動纖維:發自胸腰段脊髓側角(交感神經低級中樞)或副交感核(副交感低級中樞),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支配心肌、平滑肌運動,控制腺體分泌。

5.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布于咀嚼肌、表情肌和咽喉肌等,這些肌雖然都是橫紋肌,但由于是消化管前端有密切關系鰓弓衍化而來,因此,稱支配這些橫紋肌神經纖維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

6.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味蕾和嗅器。雖然這些感受器是由外胚層衍化而來,但與進食等內臟功能密切有關,故將與它們聯系纖維稱為特殊內臟感覺纖維。第49頁7.鼓索:在面神經管內距莖乳孔上方6mm處發自面神經,具有兩種纖維,其中味覺纖維隨舌神經分布于舌前2/3味蕾,傳導味覺;副交感纖維進入舌神經下方下頜下神經節,換元后支配舌下腺和下頜下腺分泌。

8.節前纖維:內臟運動神經從低級中樞達到所支配器官必須通過兩個神經元。第一種神經元叫節前神經元,胞體位于腦干和脊髓內,其軸突稱節前纖維。第50頁9.白交通支:位于交感干神經節與對應脊神經之間,由具有髓鞘節前纖維組成交通支,呈白色,故稱白交通支。白交通支只存在于胸1~腰3脊神經前支與對應交感干神經節之間。

10.灰交通支:連于交感干與31對脊神經前支之間,由交感干神經節細胞發出節后纖維組成,多無髓鞘,色昏暗,故稱灰交通支。

11.內臟大神經:由穿過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經節節前纖維組成,向前下方走行中合成一干,并沿椎體前面傾斜下降,穿過膈腳,主要終于腹腔神經節。

12.交感干:位于脊柱兩旁交感干神經節即椎旁神經節,借節間支連成左、右兩條交感干。交感干上至顱底,下至尾骨,于尾骨前面兩干合并,形成尾骨前方一種奇神經節(即奇節)。交感干分頸、胸、腰、骶、尾5個部分。第51頁1.簡述臂叢神經組成及其在鎖骨下部發出主要神經。

答:臂叢由C5~T1,前支組成,其在鎖骨下部發出主要神經有: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等。

2.試述坐骨神經起始、分支分布及損傷后體現。

答:坐骨神經起自骶叢,在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在股后區支配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脛神經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背面和足底皮膚。損傷后,小腿后群肌無力,足不能跖屈,內翻力弱,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現“鉤狀足”畸形。

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分布于小腿外側群和前群、足背肌和小腿外側、足背、趾背皮膚。損傷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內翻,呈“馬蹄內翻足”畸形。第52頁3.請問動眼神經損傷后可出現哪些臨床體現?為何?

答:動眼神經損傷后,可致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癱瘓,出現上瞼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由于動眼神經內含副交感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損傷后可致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等癥狀。

4.試述喉上神經、喉返神經起始、走行及支配。

答:喉上神經:起于迷走神經,分為內、外兩支分布于喉及甲狀腺,支配環甲肌,分布于咽、會厭及聲門裂以上喉粘膜。

喉返神經:右側喉返神經在右迷走神經干經右鎖骨下動脈前方處發出,由下后方勾繞右鎖骨下動脈上行,左側喉返神經在左迷走神經干跨過積極脈弓前方時發出,繞積極脈弓下后方上行,左、右喉返神經均走行于氣管與食管之間溝內至甲狀腺,支配除環甲肌之外所有喉肌。感覺支分布于聲門裂下列喉粘膜。第53頁5.試問管理舌神經及功能有哪些?

答:支配舌肌運動神經為舌下神經;司舌前2/3一般感覺神經為三叉神經分支一舌神經。而舌前2/3味覺由面神經分支一鼓索傳導。管理舌后1/3一般感覺和味覺神經為舌咽神經。

第54頁6.請論述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主要區分。

答:主要區分有:

(1)軀體運動神經支配骨骼肌,內臟運動神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

(2)軀體運動神經只有一種纖維成份,而內臟運動神經則有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纖維成份,而多數內臟器官同步接收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雙重支配。

(3)軀體運動神經從低級中樞至骨骼肌只有一種神經元,而內臟運動神經從低級中樞達到所支配器官需通過兩個神經元,節前神經元和節后神經元。

(4)內臟運動神經節后纖維分布形式和軀體運動神經亦有不一樣。軀體運動神經以神經干形式分布,而內臟運動神經節后纖維常攀附臟器或血管形成神經叢,由叢再分支至效應器。

(5)軀體運動神經纖維對效應器支配,一般受意志控制;而內臟運動神經對效應器支配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第55頁7.試述交感神經低位中樞和神經節名稱。

答:交感神經低位中樞位于T1~L3側角,其神經節位于脊柱兩旁(椎旁節)和脊柱前方(椎前節)。椎旁節有19~24個交感神經節組成交感干,椎前節有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下神經節、積極脈腎節等。第56頁8.試比較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區分。

答:(1)低級中樞部位不一樣。交感神經低級中樞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質中間外側核,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位于腦干副交感核和脊髓骶部副交感核。

(2)周圍神經節位置不一樣。交感神經節位于脊柱兩旁(椎旁節)和脊柱前方(椎前節),副交感神經節位于所支配臟器附近(器官旁節)和器官壁內(器官內節)。因此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比交感神經長,而節后纖維則較短。

(3)節前神經元與節后神經元百分比不一樣。一種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軸突可與多種節后神經元形成突觸,而一種副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軸突則與較少節后神經元形成突觸。因此交感神經比副交感神經作用范圍要廣。

(4)分布范圍不一樣。交感神經分布較廣,除至頭頸、胸、腹腔臟器外,尚遍布全身血管、腺體、豎毛肌。而副交感神經分布則不如交感神經廣泛,大部分血管、汗腺、豎毛肌、腎上腺髓質均無副交感神經。

(5)對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一樣。其作用互相拮抗又互相統一。第57頁9.試述面部皮膚和肌肉神經支配

答:面部皮膚:額、瞼裂以上、鼻背部——眼神經。

瞼裂與口裂之間——上頜神經。

口裂下列、耳前、顳區——下頜神經。

面部肌肉:表情肌——面神經支配。

咀嚼肌——下頜神經支配。第58頁10.簡述吃酸物后引發唾液分泌反射傳入和傳出神經。

答:傳入神經:舌前2/3味覺——面神經。

舌后1/3味覺——舌咽神經。

傳出神經:下頜下腺、舌下腺分泌——面神經鼓索。

腮腺分泌——舌咽神經巖小神經。第59頁11.試述完成足內翻、足外翻運動肌肉及其神經支配。

答:足內翻:脛骨前肌——腓深神經。

脛骨后肌——脛神經。

足外翻:腓骨長肌——腓淺神經。

腓骨短肌——腓淺神經。第60頁12.通過眶上裂入眶神經有哪些,各分布到哪些器官。

答:

①動眼神經:軀體運動神經支配上、下、內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和上瞼提肌

內臟運動神經分布于瞳孔括約肌、睫狀肌

②滑車神經:支配上斜肌

③眼神經:分布于硬腦膜、眼眶、眼球、淚腺(一般感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額頂部及上瞼和鼻背皮膚

④展神經:支配外直肌第61頁1.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腦和脊髓稱中樞神經系統。

2.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system):是指與腦和脊髓相連腦神經、脊神經和內臟神經。

3.軀體神經(somaticnerve):分布于體表、骨、關節和骨骼肌神經稱軀體神經。

4.內臟神經(visceralnerve):分布到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神經稱內臟神經。

5.神經元(neuron):又稱為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構造和功能基本單位,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神經沖動功能。

7.神經纖維(nervefibers):神經元較長突起常被起絕緣作用髓鞘和神經膜包裹,組成神經纖維。

8.纖維束(fasciculus):在白質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稱為纖維束。

9.神經(nerve):神經纖維在周圍部集聚在一起稱為神經。

第62頁10.反射(reflex):神經系統在調整機體活動中,對內、外環境多種刺激作出合適反應,稱為反射。

11.反射弧(reflexarc):由感受器、傳人神經元、中樞、傳出神經元和效應器組成,是完成神經反射活動物質因富含血管,在新鮮標本中色澤昏暗,如脊髓灰質基礎。

12.灰質(gray):在中樞部,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集聚部位稱灰質。

13.白質(whitematter):指神經纖維在中樞部集聚部位,因髓鞘含類脂質而色澤白亮故稱白質。

14.神經核(nucleus):在中樞皮質以外,形態和功能相同神經元胞體聚集成團或柱,稱神經核。

15.神經節(ganglion):在周圍部,神經元胞體集聚處稱神經結。第63頁16.終絲:自脊髓圓錐向下延為細長無神經組織構造稱終絲。

17.終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圓錐內擴大稱終室。

18.馬尾:由于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脊神經前、后根要在椎管內下行一段距離,才能達到各自對應椎間孔,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脊神經根稱馬尾。

19.網狀構造:在灰質后角基部外側與白質之間,灰、白質混合交錯,稱網狀構造。

20.前角:在水平切面上,每側脊髓灰質前部擴大伸向腹側稱為前角。

21.后角:在水平切面上,脊髓灰質后部狹細為后角,它由后向前又可分為頭、頸和基底三部分。

22.后索:脊髓后外側溝與后正中溝之間白質為后索。

23.中央灰質:圍繞在脊髓中央管周圍灰質稱中央灰質。

第64頁24.小腦扁桃體:在小腦下面,蚓垂兩旁接近延髓部分小腦組織向下膨隆,稱為小腦扁桃體。當顱內壓增高時,可向下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腦扁桃體疝,壓迫延髓,常可危及生命。

25.間腦:位于腦干與端腦之間,連接大腦半球和中腦,是僅次于端腦中樞高級部位。可分為5個部分:背側丘腦、后丘腦、上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

26.外側膝狀體:位于背側丘腦后下方,中腦頂蓋上方,屬特異性中繼核。接收視束傳人纖維,發出纖維至枕葉視覺中樞。

27.胼胝體:位于大腦縱裂底,為連接兩半球寬厚纖維束板。

28.內囊(internalcapsule):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由大腦皮質投射纖維和皮質下各中樞上行纖維集中通過區域,可分為前肢、膝部和后肢。

29.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其前端互相連接。第65頁30.新、舊紋狀體:在種系發生上,尾狀核和殼是較新構造,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為較古老構造,稱為舊紋狀體。

31.邊緣葉(limbiclobe):位于胼胝體周圍和側腦室下角底壁一圈弧形構造,由隔區、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和齒狀回等,加上島葉前部、顳極共同組成。

32.基底核:大腦半球深部,蘊藏在白質內灰質團塊,包括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核。第66頁1.脊髓節段數目和辨別及其與椎骨對應關系是如何?

答:脊髓共有31個節段:即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脊髓節段與椎骨對應關系是:上頸髓節(C1~4)大體與同序數椎骨相對應,下頸髓節(C5~8)和上胸髓節(C1~4)與同序數椎骨上1節椎體平對,中胸部脊髓節(C5~8)約與同序數椎骨上2節椎體平對,下胸部脊髓節(T9~12)約與同序數椎骨上3節椎體平對,腰髓節省平對第10~12胸椎,骶、尾髓節省平對第1腰椎。第67頁2.試述薄束、楔束起止,在脊髓位置、功能和損傷后體現?

答:薄束和楔束是脊神經后根內側部粗纖維在同側后索直接延續。薄束成自同側第5胸節下列脊神經節細胞中樞突,楔束成自同側第4胸節以上脊神經節細胞中樞突。這些脊神經節細胞周圍突分別至肌、腱、關節和皮膚感受器,中樞突經后。根內側部進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5胸節下列占據后索所有,在胸4以上只占據后索內側部,楔束位于后索外側部。薄、楔束分別傳導來自同側下半身和上半身肌、腱、關節和皮膚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信息。若脊髓后索病變,在病人閉目時,就不能確定自己肢體所處位置,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也不能辨別物體性狀、紋理粗細等。

第68頁3.試述脊髓丘腦束起始,在脊髓行程,功能和損傷后體現?

答:脊髓丘腦束分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位于外側索前半部,傳遞由后根細纖維傳人痛、溫覺信息。脊髓丘腦前束位于前索,傳遞由后根粗纖維傳人粗觸覺、壓覺信息。脊髓丘腦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質后角固有核,纖維經白質前連合越邊后在上1~2節對側半外側索和前索上行至丘腦。一側脊髓丘腦束損傷時,損傷平面向側1~2節下列區域出現痛、溫覺減退或消失。第69頁4.假如脊髓胸4~5節段半橫斷時可損傷那些構造?產生哪些臨床體現?為何?

答:脊髓胸4~5節段半橫斷損傷后可傷及皮質脊髓側束、薄束、脊髓丘腦束及T4~5灰質,尚有脊髓小腦前、后束、紅核脊髓束等。可出現下列臨床體現:①在同側損傷節段下列出現痙攣性癱瘓,體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肌肉不萎縮,可出現病理反射。原因:皮質脊髓側束阻斷,骨骼肌隨意運動失去控制。②在同側損傷節段下列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消失。原因:后索薄束被阻斷,使傳導肌、腱、關節、皮膚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被阻斷。③在對側平面12節段下列痛溫覺喪失。原因:脊髓丘腦束損傷。

第70頁5.舉例說明腦干內腦神經核分類。

答:腦干內腦神經核根據其性質分為7類:①一般軀體運動核,支配肌節演化骨骼肌,如展神經核、滑車神經核;②特殊內臟運動核,支配鰓弓演化骨骼肌,如疑核、面神經核;③一般內臟運動核,管理平滑肌、心肌、腺體活動,如動眼神經副核、迷走神經背核;④一般軀體感覺核,接收頭面部皮膚、粘膜傳人信息,如三叉神經感覺核;⑤特殊軀體感覺核,接收位聽器初級傳人纖維,如前庭神經核;⑥一般和⑦特殊內臟感覺核,接收內臟器官、心血管及味覺初級傳人,如孤束核。第71頁6.試述第四腦室組成及其交通。

答:第四腦室位于腦干背側面與小腦之間。底為延髓上部和腦橋背面菱形窩;頂前部由小腦上腳及其間上髓帆組成,頂后部由下髓帆及第四腦室脈絡組織組成。第四腦室向上經中腦水管與第三腦室相通,向下與延髓中央管及脊髓中央管相通;經第四腦室外側孔及正中孔與蛛網膜下隙相通。

7.試述內側丘系起始、終止、行程及其功能。

第72頁7.試述內側丘系起始、終止、行程及其功能。

答:內側丘系為薄束核與楔束核發出內弓狀纖維越邊后轉折向上形成,向上終止于背側丘腦腹后外側核。在延髓位于被蓋腹側、中線兩旁;在腦橋位于被蓋腹側邊緣,與基底部相鄰;在中腦位于被蓋腹外側邊緣,紅核外側。內側丘系傳導來本身體對側軀干、肢體意識性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沖動。

第73頁8.小腦分為那幾個葉?各有何功能?

答:小腦可分為3葉,絨球小結葉包括小腦半球上絨球和蚓部小結,其功能與維持平衡有關;小腦前葉位于小腦背面,原裂此前部分,其功能與維持肌肉張力有關;小腦后葉為原裂后來極大部分,此葉中除蚓垂、蚓錐體(功能與小腦前葉相同)外,小腦后葉功能與協調隨意運動尤其是精細運動有關。根據其發生,將此三葉稱為古、舊、新小腦。第74頁9.間腦分幾部分,各部位置關系如何?

答:間腦位于腦干與端腦之間,可分為5個部分:背側丘腦、后丘腦、上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與間腦內側壁下丘腦溝為表面分界限,上方為背側丘腦,以背側丘腦為中心,下丘腦位于背側丘腦下方,組成第三腦室側壁下半和底壁。上丘腦位于背側丘腦與中腦頂蓋前區相移行部分。后丘腦位于背側丘腦后下方,中腦頂蓋上方。底丘腦位于背側丘腦與中腦過渡區。

第75頁10.大腦髓質可分為幾類?每類包括哪些構造?

答:大腦半球髓質分為:

(1)連合纖維:是連接左右半球皮質纖維。包括胼胝體、前連合、穹隆連合。

(2)聯系纖維:是一側半球內部各葉之間聯系纖維,有長短之分,包括弓狀纖維、鉤束、上縱束、下縱束、扣帶等。

(3)投射纖維:由大腦皮質與皮質下中樞上、下行纖維組成。主要指內囊。內囊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在水平方向切面是“V”形白質板,能夠分為前腳、膝、后腳三部分。第76頁11.列表說明大腦軀體運動、軀體感覺,視、聽覺和內臟運動等皮質區所在位置和所在腦葉名稱,損傷后有何體現?中樞名稱所在位置受損后癥狀軀體運動中樞中央前回,中央旁小葉前份對側半身骨骼肌癱瘓軀體感覺中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葉后份對側痛溫觸壓及本體感覺喪失

視覺中樞距狀溝兩側受損對側視野偏盲

聽覺中樞顳橫回聽力削弱

聽話中樞圍繞外側溝末端(左半球)聽到聲音,但不懂話意

認字中樞圍繞顳上溝末端(左半球)看到字,但已不懂字義

寫字中樞額中回后份(左半球)手活動正常,但不會寫字

說話中樞額下回后份(左半球)能發音,但說不成語句

內臟運動中樞邊緣葉內臟活動及情緒反常,近前記憶力減退第77頁12.第1軀體運動區位置及局部定位特點如何?

答: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該中樞對骨骼肌運動管理有一定局部定位關系,其特點為①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與下肢、會陰部運動有關,中部與軀干和上肢運動有關,下部與面、舌、咽、喉運動有關;②左、右交叉,即一側運動區支配對側肢體運動;③身體各部分投影區大小與各部形體大小無關,而取決于功能主要性和復雜程度。第78頁13.內囊分為幾部分?各部有什么主要纖維束?

答:內囊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能夠分為前腳、膝、后腳三部分。其中有上、下行纖維束組成:

(1)前腳有額橋束和丘腦前輻射。

(2)膝部主要是皮質核束。

(3)后腳主要有丘腦中央輻射和視輻射,聽輻射,皮質脊髓束和頂、枕、顳橋束組成等。

第79頁14.基底核位于哪?包括哪些構造?

答:基底核位于白質內,位置接近腦底,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和杏仁核。

15.何謂紋狀體及新、舊紋狀各包括哪些?有什么功能?紋狀體病變會產生什么癥狀?

答: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其前端互相連接,尾狀核和豆狀核殼是較新構造,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為較舊構造,稱舊紋狀體。

紋狀體是錐體外系主要組成部分,在調整軀體運動中起到主要作用。近年來發覺蒼白球作為基底前腦一部分參與機體學習記憶功能。

紋狀體病變能夠產生兩種不一樣癥狀,蒼白球和黑質病變引發肌張力增強,運動過少,如震顫麻痹或震顫麻痹綜合征,即帕金森綜合征,體現為靜止性麻痹(小腦病變是運動性震顫)、肌張力過高,隨意運動減少,動作遲緩,變化姿勢困難,面部缺乏表情等。

新紋狀體病變引發肌張力減少,運動過多,如舞蹈癥,體現為肌張力低下,出現多種不自主運動如爬行、攀登、奔跑等動作,面部常有擠眉弄眼等動作。第80頁1.錐體系:由上、下運動神經元組成,上運動神經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巨型錐體細胞和其他類型錐體細胞以及位于額、頂葉部分區域錐體細胞組成;下運動神經元由脊髓前角細胞和腦神經運動核細胞組成。上神經元軸突共同組成錐體束,其中,下行至脊髓前角細胞纖維束稱皮質脊髓束;止于腦干腦神經運動核纖維束稱為皮質核束。

2.上運動神經元:又稱上神經元,是指錐體系中第一級神經元,其胞體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皮質中,它們發出軸突組成錐體束,一般把該神經元胞體和突起總稱為上神經元,為自大腦皮質至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傳出神經元。受到損傷后,臨床上體現為痙攣性癱瘓,俗稱“硬癱”。

3.下運動神經元:又叫下神經元,是指錐體系中第二級神經元,為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它們胞體和軸突組成傳導運動沖動最后馬路。受到損傷后臨床體現為同側肢體弛緩性癱瘓,俗稱“軟癱”。

第81頁1.試回答軀干、四肢本體感覺傳導路功能,傳向大腦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組成和交叉部位。

答:軀干、四肢本體感覺傳導路傳導軀干、四肢肌、腱、關節深感覺,包括位置覺、運動覺和振動覺,還傳導皮膚精細觸覺(包括兩點距離和物體紋理粗細等)。

傳向大腦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在脊神經節細胞,第二級神經元胞體在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三級神經元胞體在丘腦腹后外側核。此傳導路交叉在延髓內側丘系交叉。

第82頁2.簡要回答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功能,組成和交叉部位。

答: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傳導軀干、四肢皮膚痛溫覺和粗略觸覺,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胞體在脊神經節,第二級神經元胞體在脊髓后角固有核,第三級神經元胞體在丘腦腹后外側核。此傳導路交叉在脊髓白質前連合。

第83頁3.簡述視覺傳導路中,若一側視神經損傷、視交叉中央部損傷,一側視交叉外側部損傷,一側視束以及視輻射、視皮質損傷時都會出現什么樣視野障礙?

答:一側視神經損傷可致該側眼視野全盲。

視交叉中央部損傷可致雙眼視野顳側半偏盲。

一側視交叉外側部損傷可致患側視野鼻側半偏盲。

一側視束及后來部位損傷可致雙眼對側視野同向性偏盲。第84頁4.腦垂體腺瘤和頸內動脈瘤患者各也許出現什么樣視野障礙,為何?

答:垂體位于視交叉中央部后方,其腺瘤可壓迫視交叉中央部,造成雙眼視野顳側半偏盲。

頸內動脈走在頸內動脈溝內,位于視交叉外側部外方,其動脈瘤可壓迫視交叉外側部纖維,出現患側視野鼻側半偏盲。第85頁5.簡述瞳孔對光反射途徑。

答:瞳孔對光反射通路如下:光源→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兩側視束→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后纖維→瞳孔括約肌收縮→兩側瞳孔縮小。

第86頁6.若一側視神經損傷和一側動眼神經損傷,患眼瞳孔對光反射體現如何?

答:一側視神經損傷:患側直接對光反射(—),間接對光反射(+)。

一側動眼神經損傷:患側直接對光反射(—),間接對光反射(—)。

第87頁第88頁7.試述角膜反射途徑。

答:角膜反射是刺激角膜引發閉眼反射。其反射途徑為角膜→眼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感覺核→雙側面神經核→雙側面神經→雙側眼輪匝肌收縮、閉眼。第89頁8.試說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與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區分。

答:上運動神經元為自大腦皮質至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傳出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指脊髓前角細胞和腦神經運動核以上錐體系損傷。體現為①肌張力增高,故稱硬癱(痙攣性癱瘓)。②深反射亢進,淺反射削弱或消失。③出現病理反射。④肌萎縮不顯著。

下運動神經元為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神經細胞,它們胞體和軸突組成傳導運動沖動最后馬路。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指腦神經運動核或脊髓前角細胞下列錐體系損傷。體現為①肌張力減少,故稱軟癱(弛緩性癱瘓)。②淺、深反射均消失。③不出現病理反射。④肌萎縮顯著。

第90頁9.試問面神經核上癱與核下癱各有何臨床體現?

答:面神經核上癱指面神經核以上皮質核束損傷,產生對側眼裂下列面肌癱瘓,體現為病灶對側鼻唇溝變淺,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側偏斜,流涎,不能作鼓腮,露齒等動作。

面神經核下癱指面神經核及面神經損傷,可致病灶側所有面肌癱瘓,體現為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口角下垂,鼻唇溝消失等。第91頁10.請寫出舌下神經核上癱與核下癱有何不一樣?

答:舌下神經核上癱為舌下神經核以上皮質核束損傷,體現為病灶對側舌肌癱瘓,一般不出現舌肌萎縮,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對側(健側)。

舌下神經核下癱為舌下神經核及其舌下神經損傷,體現為病灶同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常出現舌肌萎縮。第92頁1.Brown-Sequardsyndrome:損傷同側根性疼痛和感覺過敏帶,損害平面下列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和深感覺消失,對側痛溫覺消失。2.Lock-insyndrome:橋腦基底部受損,出現雙側皮質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經下列皮質腦干束受損害而體現為雙側中樞性癱瘓,感覺和意識正常,只能一眨眼或眼球垂直性運動示意。3.Wallenbergsyndrome:包括眩暈和眼球震顫、交叉性痛溫覺減退、同側肢體小腦性共濟失調、同側真性球麻痹、同側Horner征。4.Epilepticstatus:在短時間內一系列反復發作,兩次發作之間意識障礙不恢復或為連續無間斷發作。5.Pupillaryreflexes:包括直接和間接隊光反射,其傳入神經為視神經,傳出神經為動眼神經。第93頁1.脊髓位于什么部位?什么叫脊髓圓錐?

答;脊髓位于椎管內,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成人脊髓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緣,脊髓末端變細呈圓錐狀部分稱脊髓圓錐。

2.脊髓橫切面上灰質可分哪幾部?各有哪些主要神經核?

答:在橫切面上灰質可分為前角(前柱)、后角(后柱)和中間帶。前角主要由運動(傳出)神經元(前角運動細胞)組成,后角主要有后角邊緣核、膠狀質、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間帶包括中間內側核和中間外側核。

3.在脊髓前、后、外側索各有哪些主要纖維束(傳導束)?

答:后索內有薄束和楔束,前索內有脊髓丘腦前束和皮質脊髓前束,外側索有脊髓丘腦側束、皮質脊髓側束、紅核脊髓束和脊髓小腦前、后來等。

第94頁4.腦由哪幾部分組成?什么叫腦干?

答:腦可分為端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及小腦六部分。延髓、腦橋、中腦三部分合稱腦干。

5.延髓有哪些腦神經核?延髓腦神經核與哪些腦神經相聯系?

答:延髓腦神經核有三叉神經脊束核、孤束核、下泌涎核、疑核、迷走神經背核、副神經核、舌下神經核。這些腦神經核主要與第5、第9—12對腦神經相聯系。

6.腦橋有哪幾對腦神經核?它與哪幾對腦神經相聯系?

答:腦橋神經核有三叉神經腦橋(主)核、三叉神經運動核、展神經核、面神經核、上泌涎核、前庭神經核、蝸神經核。腦橋與5—8對腦神經相聯系。

7.中腦與哪幾對腦神經相聯系?有哪幾對腦神經核?

答:中腦與第3—5對腦神經相聯系。腦神經核有: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滑車神經核、三叉神經中腦核。

第95頁8.腦橋和中腦有哪些非腦神經核?

答:腦橋非腦神經核有腦橋核,中腦非腦神經核有紅核、黑質、上丘核、下丘核和頂蓋前區。

9.古、舊、新小腦各有什么功能?古小腦綜合征、新小腦綜合征各出現哪些主要癥狀?

答:古小腦調整身體平衡和維持體位,舊小腦維持肌張力和維持姿勢等,新小腦能協調隨意運動。古小腦綜合征為平衡障礙,新小腦綜合征為共濟運動失調,肌張力減低及做精細動作時發生震顫。

10.間腦包括哪幾部分?其內腔是什么?

答:間腦包括丘腦(背側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后丘腦和底丘腦五部分。間腦內腔為第三腦室。

第96頁11.上丘腦、后丘腦各有哪幾部分組成?

答:上丘腦由組三角、組連合和松果體等組成,后丘腦由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組成。

12.下丘腦包括哪幾部分?下丘腦是什么中樞?

答:下丘腦包括視交叉、視束、灰結節、漏斗和乳頭體。下丘腦是自主(植物)神經皮質下中樞(前部為副交感中樞,后部為交感中樞)。

13.大腦半球借哪些溝辨別為哪幾個葉?額葉主要有哪幾個回?

答:大腦半球借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可辨別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和島葉。在額葉上有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第97頁14.大腦半球頂葉、顳葉主要有哪些回?

答:在頂葉上有中央后回、頂上、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分為緣上回和角回。預葉上有顳上、中、下、橫回。

15.大腦皮質中古皮質、舊皮質和新皮質各指哪些部分?

答:海馬和齒狀回均屬古皮質;嗅球、嗅束、嗅三角及海馬旁回前部屬舊皮質;其他皆屬新皮質,約占所有皮質96%。

第98頁16.試述大腦皮質功能定位。

答:①運動中樞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②感覺中樞在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③視覺中樞(視區)位于距狀溝周圍枕葉皮質;④聽覺中樞(聽區)位于顳橫回;⑤語言中樞(語言區),運動性語言(說話)中樞在額下回后l/3處,聽覺性語言(聽話)中樞在額上回后1/3處;視覺性語言(閱讀)中樞在角回,書寫中樞在額中回后部。

第99頁17.大腦基底核包括哪些構造?

答: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和杏仁體。

18.什么是紋狀體?什么是新紋狀體、舊紋狀體?紋狀體有哪些功能?

答:尾狀核與豆狀核合稱紋狀體;尾狀核和殼稱為新紋狀體;蒼白球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是錐體外系主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維持肌肉擔心度,協調骨骼肌運動。第100頁19.內囊各部都有哪些纖維束通過?損傷右側內囊后肢會引發身體何部位何種感覺和運動障礙?

答:內囊前肢有額橋束,內囊膝主要有皮質核束,內囊后肢是由前向后依次為丘腦中央輻射、聽輻射和視輻射,靠外側是皮質脊髓束,尚有頂枕顳橋束。

損傷右內囊后肢:感覺障礙:①左半身深淺感覺障礙;②雙眼視野對側半偏育。運動障礙:對側上、下肢硬癱。

第101頁20.說明側腦室位置和辨別。

答;側腦室位于大腦半球內,可分為中央部(位于頂葉內)、前角(伸入額葉內)、后角(枕葉內)、下角(顳葉內)第102頁21.比較軀干和四肢深、淺部感覺傳導路異同點。

答:相同點:①I級和II級神經元胞體所在位置相同;②均路過內囊后肢;③左、右交叉纖維都是I級神經元發出;④I級神經元纖維都達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葉后部,并且身體各部在皮質上投影定位基本相同。

不一樣點:①I級神經元所在位置不一樣;②I級纖維在脊髓位置不一樣,深部傳導路纖維在后索上行,淺部僅達后角固有核;③交叉位置不一樣,淺部纖維在白質前連合交叉,深部纖維在延髓內側丘系交叉處交叉;④投影部位也有不一樣之處,深部除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后部以外,還投射到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

第103頁22.頭面部淺部感覺傳導路傳導途徑是如何?

答:頭面部皮膚、粘膜痛溫觸感受器→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感覺根→腦干三叉神經感覺核(三叉神經腦橋核、脊束核)→延髓和腦橋處交叉→三叉丘腦束→丘腦腹后內側核→內囊后肢→大腦皮質中央后回下部。

第104頁23.試述視覺傳導路感受器和三級神經元名稱和位置。

答:其感受器是視網膜上視錐、視桿細胞,第一級神經元為視網膜雙極細胞,第二級神經元是節細胞,第三級神經元胞體在外側膝狀體內。

24.視覺傳導路在哪個部位交叉?有何特點?

答:交叉部位在下丘腦視交叉,其特點是在視交叉中,只有來自兩眼視網膜鼻側半纖維交叉,行于視交叉中央部;顳側半不交叉,行于視交叉外側部。因此,左側視束具有來自兩眼視網膜左側半纖維,右側視束具有來自兩眼視網膜右側半纖維。

第105頁25.外界光線達視網膜后經如何途徑才能發生瞳孔對光反射?

答: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束→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神經副核→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26.當右側視神經、右側動眼神經、右側視束分別損傷各出現哪些臨床癥狀?

答:右側視神經損傷時,右眼視野全盲,右眼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對光反射存在,左眼間接對光反射消失。右側動眼神經損傷會出現右眼直接、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右眼球運動障礙。右側視束損傷則出現兩眼左側視野同向性偏盲。第106頁27.當分別損傷視交叉中央部和一側外側部時會出現哪些臨床癥狀?

答:當損傷視交叉中央部時,會出現雙眼顳側視野偏盲;當損傷視交叉一側外側部時,會出現同側眼球鼻側視野偏盲。第107頁28.管理眼裂下列一側面肌、一側舌肌和一側上下肢肌上下神經元各位于什么部位?

答:①面肌:上神經元胞體位于對側中央前回下部,下神經元位于同側面神經核下半;②舌肌:上神經元胞體位于對測中央前回下部,下神經元位于同側舌下神經核;③上肢肌:上神經元胞體位于對側中央前回中部,下神經元胞體位于同側頸膨大前角;④下肢肌:上神經元胞體位于對側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下神經元胞體位于同側腰骶膨大前角。

第108頁29、上、下神經元損傷會出現哪些不一樣臨床癥狀?

答:當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時,肌張力增高,癱瘓是痙攣性(硬癱),肌早期不萎縮,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當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時,體現為肌張力減少,癱瘓是弛緩性(軟癱),肌肉萎縮,深反射消失,無病理反射。第109頁30.硬腦膜形成哪些構造?硬腦膜竇名稱和流注關系是如何?

答:硬腦膜形成了大腦鐮、小腦幕和硬腦膜竇。主要硬腦膜竇有: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橫竇、乙狀竇和海綿竇。其流注關系如下:下矢狀竇注人直竇,直竇與上矢狀竇一起注人竇匯;海綿竇注人巖上竇和巖下竇,巖上竇和竇匯分別注人橫竇;橫竇注人乙狀竇,它與巖下竇都通過頸內靜脈回心。第110頁31.什么叫蛛網膜下腔、蛛網膜下池、蛛網膜粒?

答:蛛網膜與軟膜之間間隙稱蛛網膜下腔,腔內充滿腦脊液,在某些地方腔隙較大稱為蛛網膜下池,如腳間池,小腦延髓池。腦蛛網膜在上矢狀竇兩側形成許多顆粒狀突起伸入上矢狀竇內,稱蛛網膜粒。腦脊液通過蛛網膜粒滲人硬腦膜竇。第111頁32.什么叫大腦動脈環?從環上發出哪種分支?

答:大腦后動脈、后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在腦底圍繞視交叉、灰結節及乳頭體,吻合成環稱大腦動脈環,從大腦動脈環發出中央動脈(支)和皮質動脈。

33.大腦中動脈皮質支主要分布哪些區域?該區存在哪些主要中樞?

答:大腦中動脈皮質支分布于額中、下回,中央前、后回中下分,顳上、中、橫回等部分,即大腦半球上外側面中央大部區域,此區域內存在有感覺、運動、語言等主要高級中樞。第112頁34.大腦中動脈中央動脈有何特點?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一旦破裂出血會引發什么癥狀?

答:它們口徑小,管壁薄,壓力較高,走行途徑長,在某些原因影響下,易于破裂出血。大腦中動脈中央動脈營養內囊、紋狀體和背側丘腦。一旦破裂常累及內囊,而引發對側半身運動及感覺障礙和兩眼視野對側半偏盲等,即“三偏”綜合征。

35.與海綿竇有關構造有哪些?

答:在海綿竇外側壁內自上而下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在海綿竇內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通行。

第113頁36.說明軀干和四肢淺感覺(痛溫、粗觸)傳導路3級神經元位置。

答:I級:脊神經節,II級:后角固有核,III級:丘腦腹后外側核。

37.軀干和四肢深感覺(本體)傳導路3級神經元各位于何處?

答:I級:脊神經節,II級:薄束核和楔束核,III級:丘腦腹后外側核。

38.與中腦、腦橋相連腦神經各有哪幾對?

答:中腦有動眼神經和滑車神經,腦橋有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

39.與延髓相連腦神經有哪幾對?

答: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

40.小腦位于何處?可分為哪幾部?

答:小腦位于顱后窩,可分為中間小腦蚓和兩側小腦半球。第114頁41.說明第三、四腦室位置與交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