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栽培技術課件_第1頁
竹筍栽培技術課件_第2頁
竹筍栽培技術課件_第3頁
竹筍栽培技術課件_第4頁
竹筍栽培技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竹筍栽培技術鄧征宇副教授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竹筍栽培技術鄧征宇副教授1一、華南最著名的幾個栽培筍用竹種的簡介

1、麻竹筍:又稱甜竹,大葉烏竹是珠江流域、福建、臺灣最重要的筍用竹。竹合軸叢生,高20-25米,橫徑10-20cm,出筍期5-11月,以7-8月最盛。一般重1kg,大的重3.5-4kg,產量高,可達1000-1500kg/mu。一、華南最著名的幾個栽培筍用竹種的簡介1、麻竹筍:又稱甜竹2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32、綠竹筍綠竹合軸叢生,竿高6-9米,徑5-8cm,。常植于河流兩岸,房前屋后。綠竹筍筍長約25cm,直徑8cm,重約500克。筍肉質柔軟,脆嫩,纖維少,味甚鮮美。節腔分化不明顯,近實心。6月開始收獲,7-8月為盛期,9月為末期,為優良的鮮食夏季竹筍,產量500-600kg/mu。2、綠竹筍43、箣竹筍:箣竹合軸叢生,莖節有箣。單筍重500克。筍質較差,宜加工成酸筍后食用。收獲期5-10月,以大暑前后最盛。3、箣竹筍:5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64、吊絲丹竹:別名甜筍、粉丹竹

此竹合軸叢生,高10米鮮筍重500-1500克,早期筍近實心,含水量高,肉質嫩滑,無苦味,品質優良。采筍期5-11月,以7-9月為盛期收期,出筍早而多,采筍年限長。是供夏季鮮食的優良竹筍,產量450-1000kg/mu。4、吊絲丹竹:別名甜筍、粉丹竹此竹合軸叢生,高10米鮮筍重57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8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9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105、大頭典竹此竹是吊絲球竹的變種,植株叢生,高可達15米,徑9-10cm,先端下垂,竿多少有些呈“之”字形折曲,新竿節上披黑色氈毛,節間長20-30cm,枝少,葉闊披針形。筍頭大,先端鈍,一般重1500-2500克。筍肉黃白色,節間分化不明顯,近于實心,肉質滑,含水量高,有的略帶苦味。5月下旬開始收獲,6月上旬-9月中旬為盛期,10月為末期。該種竹出筍略遲,采收年限較短,產量1000-1250kg/mu。5、大頭典竹11二、筍用竹的形態特征

1、地下莖

竹子的地下莖是竹類植物在土壤中橫向生長的莖(稱為竹鞭)有明顯的節,節上生根,節側有芽,可以萌發成為新地下莖或發筍出土成竹。地下莖是主莖,竹竿是分枝。一片竹林或一個竹叢,其地上分生許多竹竿,而地下則互相連接,都起源于同一個或少數幾個主莖。二、筍用竹的形態特征1、地下莖竹子的地下莖是竹類植物在土12根據竹子地下莖分生繁殖特點和形態特征,可分為下列三大類型單軸型:地下莖細長,橫走地下,稱為竹鞭。竹鞭有節,節上生根,稱為鞭根。每節著生一芽,交互排列,有的芽抽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長,有的芽發育成筍,出土長成竹竿,稀疏散生,逐漸發展成林。如剛竹屬的毛竹。根據竹子地下莖分生繁殖特點和形態特征,可分為下列三大類型單13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14合軸型地下莖粗大短縮,工密根多,頂芽出土成筍,長成竹竿。除少數竹種外,這種類型的地下莖,不能在地下長距離蔓延生長,頂芽抽筍長成的新竹一般都靠近老竿,形成密集叢生的竹叢,竿基則堆集成群,如麻竹、綠竹、吊絲丹竹等。合軸型15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16復軸型兼有單軸型和合軸型地下莖的繁殖特點。既有地下做大距離橫向生長的竹鞭,并從鞭芽抽筍長竹,稀疏散生,又可從竿基芽眼萌發成筍,發育成為叢的竹竿。如苦竹屬。復軸型172、竹筍竹筍是著生在地下莖上短縮肥大的芽,即竹子的幼苗。它的外表包著堅韌的筍籜(筍殼),內部有柔嫩的筍肉。竹筍內部有許多橫隔。竹的筍肉、橫隔和筍籜的柔嫩部分,可供食用。2、竹筍竹筍是著生在地下莖上短縮肥大的芽,即竹子的幼苗。它的18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19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203、竹竿

竹竿是竹子的主體,分竿柄、竿基和竿莖三部分。3、竹竿竹竿是竹子的主體,分竿柄、竿基和竿莖三部分。21竿柄:是竹竿的最下部分,與母竹的竿基或竹鞭相連,細小,短縮,不生根,由10多個節組成,是竹子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連接輸導的樞紐。竿柄:是竹竿的最下部分,與母竹的竿基或竹鞭相連,細小,短縮,22竿基:是竹竿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數節至10多節組成,節間短縮而粗大,叢生竹種的竿基兩側有互生大型芽4-10枚,可萌芽長竹。復軸型的竹種大型芽數量較少,有2-6枚,既可萌筍,也可抽鞭。散生竹種的竿基一般沒有大型芽或具有少數發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竿基各節密集生根,形成單株獨立根系。竿基:是竹竿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數節至10多節組成,節間短縮23竿莖

是竹竿的地上部分,端正條直,一般形圓中空有節,上部分枝著生葉片。每節有兩環:下環為籜,又稱鞘環,是竹籜脫落后留下的環痕;上環為竿環,是居間分生組織停止生長后留下的環痕。兩環之間為節內,兩節之間稱為節間。相鄰兩節間有一橫隔,稱為節隔。竿莖是竹竿的地上部分,端正條直,一般形圓中空有節,上部分枝24竹枝:是竿莖上的分枝果實:竹的果實類型較多,通常為穎果,也有漿果、堅果。正常情況下只含1粒種子。竹枝:是竿莖上的分枝25三、生態習性1、溫度:每一種竹筍的生長,都有溫度的“三基點”:即最低溫度,最適溫度和最高溫度。在年平均溫度為12-22℃,1月平均溫度為-2-10℃,極端最低溫度-20-2℃的地方,才有竹子分布。因種類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有差異。叢生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以上,1月平均溫度要求在8-10℃,麻竹在氣溫降至0℃就要受凍害,-5℃竹竿地下部分全部凍死,-7~-9℃地下部全部凍死。綠竹、箣竹比麻竹較耐低溫。竹筍春季生長的速度,主要受溫度的制約,氣溫高,竹筍生長快,反之則慢。三、生態習性1、溫度:262、水分:竹子適生區年降水量500-2000mm,散生竹類所需降水量是1000-1400mm,生長最盛;叢生竹類,如麻竹、綠竹、箣竹要求降水量在1400mm以上。水分是主要的分布限制因子。降水量和相對濕度對叢生竹筍的生長影響程度尤為重要。2、水分:竹子適生區年降水量500-2000mm,散生竹類所273、養分

由于竹子生長期長,植株高大,產量高,因此需要消耗養分也大。竹筍形成的數量和質量,則取決于竹林本身的生長狀況和貯存的養分,養分充足,可以較充分地供應竹筍生長的需要,筍芽的萌發率高,筍出土多,生長旺盛,質量好。而在土壤條件差,生長不良的竹林里,貯藏的養分少,大部分竹筍缺乏營養而死亡。3、養分由于竹子生長期長,植株高大,產量高,因此需要消耗養28在同一鞭段,當發筍數多時,常常靠近母竹的1-2個竹筍生長健壯,其余因養分不足而生長弱。后期出土的竹筍,由于母竹所貯藏的養分消耗大,生長衰弱而緩慢,甚至衰退死亡。不合理的挖筍技術也會使發筍率降低,竹筍不及時挖,消耗較多的養分,從而抑制后期筍的出土與生長。留母過早,也會促使養分向留母的幾株上集中,從而抑制其他竹筍的萌發與生長。在同一鞭段,當發筍數多時,常常靠近母竹的1-2個竹筍生長健壯29總之,營養物質對竹筍生長甚為重要。竹鞭、竹筍、母竹是互相聯系、互通營養的有機體,而母竹居主要地位。地下竹林枯榮,涉及地下竹鞭的興衰,所以,在竹林生長上必須保留足夠數量的健壯母竹,加強培育管理,改善土壤條件,提高竹林的光合能力和養分積累,才能為竹筍生長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總之,營養物質對竹筍生長甚為重要。竹鞭、竹筍、母竹是互相聯系304、土壤:土壤疏松深厚,有利于竹鞭和竹根的生長。土壤粘重,空氣容積減少,影響好氣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不利于竹鞭、竹根的生長。竹子最適宜的PH為4.5-7。4、土壤:土壤疏松深厚,有利于竹鞭和竹根的生長。土壤粘重,空31四、竹筍的繁殖

竹類造林方法很多,竹子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是用果實,無性繁殖是用營養器官,如植株、竹鞭、竹竿、竹枝等。四、竹筍的繁殖竹類造林方法很多,竹子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321、分篼法,即整株移栽

這是成活率高發筍量大而最保險的方法,但因需挖取母竹,運輸困難,且受種源限制,成本較高,常不適于大面積造林。(1)種竹選擇:叢生竹要選生長期健壯,枝葉茂盛,無病蟲,竿基肥大充實,須根發達的1-2年生幼齡竹做種竹。這種幼齡植株一般著生在竹叢邊緣。麻竹、綠竹、大頭典竹的種竹選用胸徑3-5cm植株。1、分篼法,即整株移栽這是成活率高發筍量大而最保險的方法,33(2)母竹挖掘:挖掘時,從離植株25cm處的外圍開始,向內逐漸深挖,防止損傷竿基的芽眼,盡量多留須根。在靠近老竹的一側,找到竹竿與老竹竿基的連接點,用利斧從種株的竿柄處砍斷,地上部留2-3盤枝葉截斷,減少水分蒸發,又便于運輸。特別要注意切勿劈裂切口。種竹挖取后若不能及時栽植或需運輸,則應放置在陰涼避風的地方,適當澆水或用濕草捆扎竹蔸。(2)母竹挖掘:挖掘時,從離植株25cm處的外圍開始,向內342、壓條和扦插

麻竹、綠竹等的竹竿和枝條上的隱芽,在適宜環境下能發芽和生根,長成竹苗。故可采用壓條和扦插繁殖。(1)竹竿壓條:在竹竿養分積累多,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壓條繁殖。2、壓條和扦插麻竹、綠竹等的竹竿和枝條上的隱芽,在適宜環境35一般在2-4月選1-2年生隱芽飽滿的竹竿做壓條。從竹竿基部向外開挖一水平直溝,深、寬各15-20cm,長度與竹竿相等。溝底填細土,施入腐熟有機肥,與土拌勻。在竹竿基部背面砍一缺口,深度達竹竿直徑的2/3,然后把竹竿朝開溝方向緩慢壓倒。留20節左右削去竹梢,保存最后一節的枝葉,以利光合作用和養分、水分的輸導。其余各節枝條除留主枝1節和隱芽外,全部從基部剪掉。再把竹竿壓入溝內,覆土3-5cm,輕輕壓實,露出末端一節的枝葉,澆水蓋草。以后經常淋水,約經3個月,各節隱芽可發芽生根。次年春挖起壓條,逐節鋸斷成獨立的竹苗。一般在2-4月選1-2年生隱芽飽滿的竹竿做壓條。從竹竿基部向36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37(2)竹竿扦插:①整竿扦插:按做壓條用的標準(1-2年生),選定竹竿,從基部砍斷,留20節左右削去竹梢。每節枝條除留主枝1節和周圍側芽外,其余全部剪掉。用整條竹竿作為插材,平埋在苗床的溝中,與壓條法同樣的處理。(2)竹竿扦插:38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39②截段扦插:把竹竿照整竿扦插同樣處理后,從節間鋸斷成具有一節或兩節的小段作為插材。保持濕潤。在扦插前用100ppmNAA或10ppmIAA,浸12小時,可促進生根,提高成活率。先在苗床中按行距25-30cm開水平溝,深寬各10-14cm,然后在插材兩端切口內塞滿濕泥,雙節段的還要在兩節之間鑿一小孔,注水封泥。把插材放入溝中。竹節埋入土下約3cm,輕輕壓實后淋水蓋草。截段扦插比整竿扦插的出苗率高,苗的生長較快,一般經7-8個月的苗即可造林。而整竿扦插的苗要經一年才可造林。②截段扦插:把竹竿照整竿扦插同樣處理后,從節間鋸斷成具有一節40③竹枝扦插:扦插竹枝以3-4月最適宜。從2-3年生的竹竿上選生長健壯,隱芽飽滿的主枝,從基部砍下,并在第三節之上約2cm處剪斷,最上位的一節適當保留些枝葉以利光合作用。中間一節上的側枝留一節剪短,基部的側枝全部剪掉。剝除枝籜使芽眼露出,即可扦插。在苗床以行距25-30cm開溝,按約15cm的株距把竹枝斜埋,使芽眼朝向兩側。覆土后使最下一節埋入土下3-6cm,露出最上一節的枝葉,然后蓋草淋水。扦插后約10天內要適當遮蔭,并保持土壤濕潤。20天后施入一次速效N。經3-5個月即可成苗。③竹枝扦插:扦插竹枝以3-4月最適宜。41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42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433、播種育苗:采用播種育苗,可在短期內繁育大量竹苗。實生竹苗生活力強,可塑性大,不僅栽培易成活,而且能適應不良的環境。我國毛竹的北移到黃河流域,南移到廣西中部栽培,采用播種育苗技術是成功的關鍵。竹子種子秋季成熟后即能發芽,種子在貯藏過程中易喪失發芽力。3、播種育苗:44竹筍栽培技術ppt課件45五、叢生竹(麻竹)的栽培技術

麻竹類(叢生竹類)包括麻竹、綠竹、大頭典竹、吊絲丹竹、吊絲球竹、箣竹等。都是叢生型的筍用竹。它們產筍盛期在夏季,統稱夏季竹筍。叢生竹無明顯的地下莖,叢生,產筍期較長,從5-10月都可產筍,氣候溫暖年份可延至11月。叢生竹筍的產量較高,如麻竹筍、大頭典竹筍等一般畝產量可達2000-3000kg,其中管理得好的麻竹林畝產量可達5000kg以上。吊絲球竹、吊絲丹竹畝產量也有500-1000kg。五、叢生竹(麻竹)的栽培技術麻竹類(叢生竹類)包括麻竹、綠461、造林地點的選擇:叢生竹最宜在溪流沿岸造林,其次是平地和緩坡地,不宜在山上造林。這是因為叢生竹種的根系不一般比散生竹種的分布淺而范圍小,耐旱力弱,只能適應含水量較多的土壤。2、種竹的定植:采用整株定植的最好在早春移栽造林,也可在雨季移栽。用竹苗造林的最好在雨季定植,由于竹苗生活力強,在其他季節移栽也易成活。麻竹一般在3~4月份發葉,5~10月份發筍,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進行。每畝定植株數:麻竹為25-30株;綠竹為30-40株;其他竹種基本上是在30株左右。1、造林地點的選擇:47定植方法:定植穴深約30cm,施入腐熟有機肥15-25kg,與土拌勻,后蓋一層表土,然后把種竹斜放入穴內,使竿基的兩對大芽都傾向水平位置,則發筍后長成的各新竹之間距離較大。使上面竹竿的切口向上,灌入稀泥漿以防竹竿干枯。種竹栽下后分層填土踏實,使根與土密切接觸。灌水后蓋松土,堆成饅頭形以防積水爛蔸。采用竹苗造林的,把竹苗帶土挖起,移入穴內,使根舒展,另肥土后壓緊,灌水蓋土即可。定植方法:483、母竹的選留和更新:麻竹和大頭典竹4-6年生的母竹發筍能力最強。故在定植的當年和第二年每叢竹共留健壯新竹7-8株,其余竹筍割筍不留竹;第三、第四、第五年只割筍不留竹;從第六年起,每叢竹子每年春季留3-4條新母竹,其余竹筍全部采收,于當年冬季砍除3-4條老竹。第七年選留3-4條新母竹,其余竹筍采收,于當年冬季砍除3-4條老竹,完成母竹的一次更新循環。要使每個竹叢經常保持母竹7-8條。所謂“爺孫不見面”。3、母竹的選留和更新:49綠竹、丹竹2-4年生的母竹發筍能力最強。故第一、第二年共留健壯母竹7-10條;第三年只割筍不留竹;第四、第五年每叢每年分別選留新母竹3-5條,其余竹筍割筍不留竹,冬季砍去老竹3-5條。每個竹叢經常保持2-3年生的母竹7-10條。綠竹、丹竹50注意:選留的新母竹以中期出土的筍為好,因為中期出筍數量多,筍體健壯,生活力強,選留容易。另外,選留母竹的筍以著生在竹叢邊緣,竿基入土較深,根系發育良好,以后發筍能力強,而且離母竹叢較遠,以后挖筍方便。早期出土的筍不宜留作新母竹,因為新竹成長過程中要消耗大量養分,以免妨礙后續筍的生長而影響產量。后期出土的筍也不宜留作母竹,后期營養少,筍小,生活力弱。注意:514、竹叢的施肥和培土:(1)施肥:①每年早春挖開竹叢周圍的土壤,每叢施入糞肥25-50kg或餅肥7-10kg。施后蓋土。這次施肥能促進竿基大芽萌發,提高出筍的數量;②于出筍的初期和盛期各施一次追肥,在竹叢附近開溝,施入糞肥25-50kg或尿素(要加水100倍)0.5-1kg。施后蓋土。這次速效肥可促進竹筍長大,提高產量顯著。(2)培土:老竹叢的地下莖常向上聳起,以致根群分布在土壤淺層,吸收能力減弱,同時竹筍自淺土層發生,很快就露出土面,容易老化,品質不良。需要培土。一般結合施肥進行。4、竹叢的施肥和培土:525、竹筍的采收技術:采筍要適時,在出筍初期和末期氣溫較低,竹筍生長緩慢,可每隔3-5天采收一次;出筍盛期氣溫高,可隔2-3天采收一次。采筍時,先挖開竹筍周圍的泥土,用采筍刀沿筍蔸上部割斷。麻竹、大頭典竹采筍時留下基部3對筍目。綠竹、吊絲球竹、吊絲丹竹等采筍時保留1對筍目。割筍后的筍蔸要用細土覆蓋好。筍蔸上的筍目在肥水充足的條件下,可繼續發育成筍。一般是早期出土的筍采收后,其基部留下的大芽(筍目)可在當年萌發成筍;采收遲的筍,其基部留下的筍目要到第二年才能萌發成筍。5、竹筍的采收技術:53

六、竹筍的病蟲害防治

1)麻竹煤煙病該病的特點與蚜蟲和蚧殼蟲危害有關,它是以蚜蟲和蚧殼蟲排泄物—蜜露為基質而滋生的一種病害,所以治病要先治蟲。防治的方法:①于每年產筍前4月份蚜蟲或蚧殼蟲開始危害時,用樂果原液,在離地表20cm竹稈處環狀涂藥;環狀寬度3~5cm,通過竹稈內吸藥液達到治蟲又治病的效果;②通過科學留養,合理砍伐老竹改善竹林通透條件,降低濕度,達到減輕該病的危害。六、竹筍的病蟲害防治

1)麻竹煤煙病542)竹象甲筍期害蟲,又稱為竹大象蟲、筍大象蟲。成蟲、幼蟲均從竹筍內部咬食竹筍,咬斷筍梢,使竹筍變軟、腐爛、退筍,或成竹后風折斷頭等,防治極其困難。竹象甲類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