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新教科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精品教案精編教學設計光與我們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光是一種電磁波,按照波長可以將光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幾個波譜區。其中,可見光區又可細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本單元的內容安排如下。第1課,感受光的作用。光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物質,由于過于熟悉反而會忽略光的重要性。通過這節課,讓學生體驗一次沒有光的世界,從而真切地感受到光的重要性,激發對光深入探究的興趣。第2~6課,先后研究了光的直線傳播、折射和反射現象。首先研究光的直線傳播,因為只有在理解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認識光的折射和反射現象。接著進一步探討光遇到不同障礙物時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如當白光通過三棱鏡時,由于不同顏色的光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就被分散成七種色光;當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時會被阻礙并發生反射,根據光的反射規律,進而對光進行了一系列的應用。這樣的設計邏輯縝密、嚴謹,在潛移默化中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7課,利用光的反射特點設計制作潛望鏡,并解釋其工作原理。在制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光的反射特點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學生每天與光接觸,在生活中也接觸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或儀器,因此對本單元的內容是有一定認知基礎的。但是,五年級學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沒有必要指導學生從光的本質去認識光,而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并發現光沿直線傳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現象,認識太陽光是一種復色光,可以經三棱鏡分散成七種單色光。1.圍繞光的直線傳播、折射、反射進行教學,注重概念的連貫性。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特點。將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遇到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時傳播路線發生變化等現象作為線索,逐步探究光的傳播規律。因此,在教學時,應注重這些概念的連貫性,溫故而知新。2.依托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等推進教學,注重探索的遞進性。由于本單元的知識概念具有很強的連貫性,所以在每節課的教學活動中,首先通過回顧舊知識、小游戲或“頭腦風暴”式討論等形式聚焦課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再通過大量實驗,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光的傳播特點;然后通過研討交流,總結歸納光的傳播規律;最后通過拓展,運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光現象或制作有用的光學器具。
第1課有關光的思考(教材P2~4)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有關光的思考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科學探究目標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如太陽光、燈光;能識別來自物體反射的光,如月光。2.能在實驗中感悟到,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科學態度目標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光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什么是光源,并會判斷哪些物體是光源。難點:認識到沒有光就看不到物體。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紅蘋果、帶小孔的黑色盒子、黑布、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教材單元首頁陽光照射樹林的圖片。)你們看到圖片后想到了什么?(預設:陽光;清晨;樹林;霧氣;……)2.講解:光,我們都很熟悉,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光。但是你們了解光嗎?它是怎樣傳播的?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本單元將帶領大家認識奇妙的光世界!3.布置任務:發放調查表并展示匯總結果。4.揭題:大家對光的了解可真不少!雖然光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奧秘,本節課讓我們先來進行一些有關光的思考。(板書:有關光的思考)探索與研討【設計意圖】利用調查表先梳理學生對光的已有認知,再匯總他們還想知道的有關光的知識,進而聚焦到對光源的研究上。探索:哪些物體是光源1.講解:我們先來認識光源。通常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比如太陽,而且太陽是最重要的光源。但是我們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視太陽,因為它發出的光非常強烈,會對我們的眼睛造成傷害。2.布置任務:出示本課教材中的部分圖片,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圖片中的物體,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簡單說明理由。3.展示:課件出示“哪些物體是光源”班級記錄表。4.提問:仔細觀察班級記錄表,你們有什么發現?(預設:第3組和第4組認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組都認為不是。)5.交流:指導學生再次分組討論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說明理由。(預設:月亮不是光源,因為它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了太陽的光。)判斷月亮是不是光源,學生容易出錯,在這個環節讓小組再次討論,加深學生對光源的理解。6.追問:沒有點燃的蠟燭還是光源嗎?請說明理由。(預設:不是光源,因為沒有點燃的蠟燭不能發光。)探索與研討7.小結: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該物體要能發光,然后正在發光且是自身發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體的光,這樣的物體才是光源。如蠟燭本身不是光源,而燃著的蠟燭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為它的光不是自身發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陽的光。研討:如果沒有光,會發生什么1.講解:光源自身能發光,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光源。而我們能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照到物體上,物體再將這些光反射到了我們的眼睛里。2.提問:如果沒有光,會發生什么呢?我們還能看見物體嗎?(預設:如果沒有光,我們將什么都看不到。)3.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體驗“能否看到黑暗中的紅蘋果”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4.研討匯報。探索與研討5.小結:只有在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后,我們才能見光源或該物體。沒有光,我們將什么也看不見。拓展與小結1.過渡:在黑暗的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我們會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體。人們為了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夠看清物體,便發明了夜視儀。(教學提示:出示夜視儀圖片。)2.講解:夜視儀一般是安裝在照相機中的一種發光儀,它可以在“黑暗”的環境中發出人眼看不見的光,這種光能被照相機感知并照亮物體,夜視儀再將其轉換成電子信號,我們便看到了“黑暗”中的物體。3.布置任務:生活中還有什么跟光相關的設計呢?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設計意圖】生活中跟光相關的設計有很多,如無影燈、額鏡、透鏡、平面鏡等。夜視儀彌補了夜間光線不足造成的視線模糊,剛好承接研討環節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對光的廣泛應用。4.小結:自身能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我們想要看到物體必須要有光,如果沒有光,幾乎所有的動物都無法看見物體,綠色植物也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光對人類、對所有的生命體、對世間萬物都是不可或缺的。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光源和光已經有所了解,但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的認知可能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而這種已有的認知又是很難糾正的。因此,本節課首先用陽光照射樹林的情境,通過“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到對光源的研究上,并了解他們對光已有的認知。再結合生活現象,通過比較不同的發光物體,引出光源的概念,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的能力。最后通過研討交流,拓展學生的視野,感悟光對人類、對生命、對世間萬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從而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圓滿地完成了本課各項教學任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2課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材P5~6)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光是怎樣傳播的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科學探究目標1.能與聲音的傳播對比,發現光的傳播特點。2.能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3.會設計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4.能用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科學態度目標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能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學重難點重點: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難點: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手電筒、無孔矩形卡紙、在同一位置打孔的矩形卡紙、長尾夾、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激光筆。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老師現在給你們上課,你們能看到我,也能聽到我的聲音。而觀看演出時,我們在幕前,能夠聽到幕后人說話的聲音,卻看不到幕后的人,這是為什么?(預設:因為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幕后人說話的聲音可以通過幕后的空氣傳播到幕布,然后通過幕布傳播到幕前的空氣,再傳播到我們耳內,從而被我們聽見。但光不能穿過幕布,所以我們看不見幕后的人。)2.提問:像聲音一樣,光也有自己的傳播方式。與聲音的傳播相比,光的傳播有什么特點?(預設:光的傳播速度很快;光不能繞過障礙物傳播;光是沿直線傳播的;……)3.揭題:(教學提示:出示激光筆并對著黑板打開,引導學生觀察并猜測激光筆發出的光是怎樣傳播到黑板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用簡單的現象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光的傳播和聲音的傳播到底有哪些不同。探索與研討探索:光是怎么傳播的1.提問:當老師用激光筆照射前方的墻壁時,前方的墻壁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光斑。(教學提示:邊說邊演示。)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光斑不會出現在左、右或后面的墻壁上呢?(預設:光只能向一個方向傳播;光只能沿直線傳播;……)2.出示:出示手電筒、1張無孔矩形卡紙、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矩形卡紙、4個長尾夾。3.提問:利用以上材料,你們會怎么設計實驗來驗證光的傳播方式?(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光沿直線傳播,并閱讀課本上的實驗步驟。)4.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探索與研討5.研討匯報。(教學提示:根據各小組的需求進行投影。)6.小結:光在同種均勻介質(如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設計意圖】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道理后,用這個道理解釋紙屏上的光斑在中間一張卡紙橫向移動前后的變化,并將光的傳播與聲音的傳播相比較,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拓展與小結1.提問:同學們都明白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能說明光沿直線傳播呢?(預設:前排同學站起來,后排的同學就看不到黑板了;夜晚汽車在拐彎時,車燈會照到道路側邊;……)2.拓展:(教學提示:出示各種顯示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這些現象都能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尋找更多的依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延伸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板書設計1.2光是怎樣傳播的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教學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淡化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首先,從聽到幕后人說話聲,卻看不見幕后人的經驗出發,對比聲音和光的傳播方式,推測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然后,通過設計光直接穿過小孔和移動一張卡紙兩個實驗,觀察光的傳播路徑是否改變來探究光是否沿直線傳播。接著,通過研討交流,達成共識,確認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最后,通過列舉事例,在生活中尋找更多的依據,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經歷“問題→猜測→驗證→解釋”的過程,不僅認識了光是怎樣傳播的,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5第四題。四、下圖是狀狀和同學們一起做驗證光的傳播路線的實驗裝置。根據你所學知識幫助狀狀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甲,三張卡紙的小孔在同一條直線上,讓手電筒的光從1號卡紙小孔射進。這時,在左側紙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請在圖甲中畫出光行進的路線。2.如圖乙,將三張卡紙中的2號卡紙向右移動一小段距離,讓手電筒的光從1號卡紙小孔射進。這時,在左側紙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請在圖乙中畫出光行進的路線。3.以上兩個實驗可以證明光是沿________傳播的。4.(多選)下列實驗操作方法正確的有()。A.四張卡紙都需要打孔B.我們需要關閉所有燈光,拉上窗簾,保證手電筒是唯一光源C.矩形卡紙上的孔的高度要相同參考答案四、1.能如圖甲所示。2.不能如圖乙所示。3.直線4.BC第3課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教材P7~9)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光在受到一個物體或一種物質的影響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傳播。2.知道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同物體時,會發生通過、部分通過和不通過等現象。科學探究目標1.能推測光照射到不同物體時光傳播路徑的變化。2.能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來解釋日食和月食現象。科學態度目標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系和有規律的。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和如實記錄數據。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人們很早就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教學重難點重點:推測光照射到不同物體時傳播路徑的變化。難點:根據現象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推理。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手電筒、透明玻璃、塑料杯、薄紙片、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激光筆、水槽、線香。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當把三張打孔的矩形卡紙對齊時,光會沿直線一一通過小孔,在紙屏上形成光斑。把第二張打孔卡紙向右移動5厘米,紙屏上的光斑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學提示:播放該演示實驗的動畫或圖片。)(預設:光從第一張卡紙的小孔穿過后,并沒有穿過第二張卡紙的小孔,而是在第二張卡紙的小孔左側形成了光斑,紙屏上沒有形成光斑)。2.揭題:在該實驗中,我們發現手電筒的光在傳播過程中被卡紙擋住時,不能沿直線繼續傳播。如果是被其他物體擋住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索“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板書: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設計意圖】延用上節課的實驗,既溫習了上節課的知識,又能將學生的關注點快速聚焦在本課要研究的課題上。探索與研討探索一:光能否穿過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1.提問:光不能穿過卡紙,那如果把卡紙換成別的物體,光能穿過嗎?(預設:能;不能;有的物體能穿過,有的物體不能;……)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步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3.研討匯報。探索與研討4.小結:光能穿過一些透明的物體,比如透明玻璃;能部分穿過一些比較薄的物體,比如紙張;不能穿過不透明的物體,比如書本,因為光的傳播被阻礙了。讓學生猜測、觀察手電筒的光能否穿過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感受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阻礙時發生的變化,并對這三種不同現象做出解釋。探索二:光照射煙霧的現象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水槽。)用激光筆從水槽一端照射過去,會看到什么現象?(預設:激光穿過水槽,在另一端的水槽壁上形成光斑。)2.演示:用激光筆從水槽一端照射過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槽中的現象并提醒學生一定不能用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射眼睛。出示線香,點燃后放入水槽并蓋上水槽蓋。3.提問:剛才用激光筆照射空水槽時,你們在水槽內看到激光的傳播路線了嗎?(預設:沒有,只看到另一端水槽壁上有光斑。)待水槽內充滿探索與研討煙氣后,如果再用激光筆從一端照射過去,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預設:激光可能會穿過去繼續傳播;激光可能被煙氣阻礙了,穿不過去;被照射到的煙可能會散到旁邊,激光就直接沿直線傳播到水槽的另一端;……)4.演示:用激光筆從充滿煙氣的水槽一端照射過去,引導學生觀察現象。5.小結:當激光穿過充滿煙氣的水槽時,會看到一條筆直的光路,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煙本身是很小的不透明的固體顆粒,雖然會阻礙光的傳播,但有一部分會被照亮,所以能讓激光的光路可見。6.研討: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規律的天文現象,它們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日食和月食》,并嘗試用光的傳播方式來解釋。(教學提示: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某個位置時,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太陽的光會被月球擋住,在地球上就能觀測到日食;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陰影中時,由于無法被照亮就會形成月食。)【設計意圖】希望學生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看到的日食和月食現象,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拓展與小結小結:光能直接穿過透明的物體、部分穿過半透明的物體而繼續傳播,但是不能穿過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并不能一直以直線的方式傳播下去。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是光沿直線傳播概念的延續,與前一課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重點是研究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會產生什么現象。所以,本節課首先回顧前一課的內容,引出課題“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然后通過探究活動探索光能否穿過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引導學生先做出相關預測,再去探索、觀察和發現。接著通過觀察光照射煙霧的現象,引導學生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分析,指導學生用無煙霧、無“干擾”,看不見“光束”,有煙霧、有“干擾”,清晰地看見“光束”等詞進行描述。最后通過研討交流,引導學生用光照射到一個不透明物體時,光的去路被阻擋了,不能繼續傳播,就形成了影子的道理解釋日食和月食現象,從而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各項教學任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4課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教材P10~11)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科學探究目標1.能通過實驗觀察現象,自行分析、歸納規律。2.能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光從空氣到水中發生的光線變化。科學態度目標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提升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自然界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推測光進入不同介質時傳播路徑的變化。難點:根據現象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推理。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玻璃杯、激光筆、鉛筆、方形魚缸、金魚、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實驗材料、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回顧: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研究了光的傳播方式。當激光筆對著黑板打開(教學提示:邊說邊操作。),激光筆發出的光是沿直線傳播到黑板的,說明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提問:那么光在水中是怎樣傳播的呢?(預設:光在水中也是沿著直線傳播的。)3.追問:如果光從空氣進入水中,傳播的方向會發生改變嗎?請說明猜測的理由。(教學提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預設:不會,既然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光從空氣中到水中,只是位置發生了改變,傳播的方向不會發生改變;會,因為水和空氣是不同的物質,光進入水中的瞬間就會改變傳播方向;不會,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有遇到鏡子、玻璃等反光物體才會改變傳播方向。)4.揭題:同學們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并說明了理由,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吧!(板書: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知道激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進而思考激光在水中的傳播方式,由此便自然地過渡到本課要研究的課題——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探索與研討探索:光的傳播方向是否會發生改變1.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將現象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下來,“我的解釋”可先不寫。2.研討匯報。(教學提示:根據各小組的需求進行投影。)3.小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水面處發生偏折。4.布置任務:指導學生根據研討幫助卡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幫助卡中“我的解釋”。探索與研討探索與研討【設計意圖】讓學生描述并解釋自己看到的現象,進一步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拓展與小結小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進而改變我們看到的現象。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前一節課的教學延續。首先,通過回顧前一節課有關光的知識,回憶生活中所見的現象,推測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什么變化,引出課題“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然后,通過“激光筆射出的光透過空氣進入水中,從側面觀察現象”“鉛筆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從側面觀察現象”“調整觀察角度,使魚缸里的一條魚看上去是兩條”三個探索活動,驗證光的傳播方向是否會發生改變。最后,通過研討交流,解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會在水面發生偏折,即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從而達成本節課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5課認識棱鏡(教材P12~14)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認識棱鏡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棱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2.知道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傳播線路的光學元件。3.知道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科學探究目標能通過實驗發現各種色光在不同介質中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科學態度目標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發展的動力。教學重難點重點: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難點:通過實驗發現各種色光在不同介質中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三棱鏡、手電筒、白紙、硬紙板、水彩筆、火柴、細線、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班級記錄表、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回顧: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會改變傳播方向,科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那么光由空氣斜射入玻璃等其他材質的透明物體時,也會發生折射嗎?說說理由。(預設:會發生折射,因為空氣和玻璃不是同一種物質。)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教材中的彩虹圖片。)雨后的天空中有時會出現美麗的彩虹,大家知道什么情況下可能出現彩虹嗎?(預設:雨后如果出太陽,就有可能出現彩虹。)3.揭題:看來彩虹和太陽光有一定的關系呢!不過在分析彩虹形成的原因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棱鏡。(板書:認識棱鏡)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利用雨后出現彩虹的現象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光的奧秘。探索與研討探索一:觀察白光通過三棱鏡后發生的變化1.活動:出示三棱鏡,引導學生觀察三棱鏡并總結其特點。(預設:透明玻璃材質、橫切面是三角形。)探索與研討2.提問:你們預測一下,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可能有什么變化?(預設:傳播方向可能會改變;光的顏色可能會改變;……)3.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4.研討匯報。5.小結:白光是由許多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當白光進入棱鏡時,由于不同顏色的光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就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的光。探索二:制作一個彩色輪1.提問:我們發現白光通過三棱鏡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不同顏色的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預設:既然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么不同顏色的光當然可以混合成白光。)2.布置任務:出示實驗幫助卡,指導學生制作一個彩色輪。探索與研討3.研討匯報。4.講解:紅、綠、藍為三基色,等量的紅、綠、藍光混合就能得到白光。大多數的色光都可以由紅、綠、藍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同樣,絕大多數單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紅、綠、藍三種色光。【設計意圖】先利用三棱鏡將白光分解成多種色光,再利用彩色輪將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用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白光與不同色光的關系。拓展與小結1.拓展:播放科普視頻《彩虹形成的奧秘》,引導學生認真觀看。2.提問:現在大家知道雨后天空中美麗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了嗎?(預設:雨后空氣中有許多小水珠,這些小水珠相當于我們實驗中的三棱鏡,太陽光照到小水珠時發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顏色的光,于是便形成了美麗的彩虹。)3.小結: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作光的折射。棱鏡對光有折射作用,白光通過三棱鏡會分散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其中紅、綠、藍是光的三基色,等量紅光、綠光和藍光混合便能得到白光。拓展與小結【設計意圖】先認識三棱鏡對光的折射作用,再通過實驗發現不同顏色的色光混合后又會變成白光,進而得出彩虹形成的原因,這樣的過程既有助于學生理解白光的組成,又滿足了學生對“彩虹之謎”的好奇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承接前一節課的內容,繼續探索光由空氣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體時,是否也發生折射。因此,本課首先回顧光的折射現象,為折射概念做了界定,并展示彩虹現象,讓學生對彩虹的形成原因進行推測,進而引出本課課題,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然后,通過“觀察白光通過三棱鏡后發生的變化”和“制作彩色輪”這兩個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對折射概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通過研討交流,引導學生理解棱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理,明白三棱鏡能將白光中的各單色光分開,單色光也能混合成白光的道理,并能應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釋彩虹形成的原因,從而圓滿地完成了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10第三題。三、選擇題。1.下圖屬于光的折射現象的是()。2.制作彩色輪時,要用水彩筆將三個扇形分別涂上()三種顏色。A.紅、黃、藍B.紅、綠、藍C.紅、紫、綠3.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散成許多種顏色,從上至下排列正確的一項是()。A.紅、橙、黃、綠、靛、藍、紫B.紅、橙、黃、綠、藍、靛、紫C.黃、橙、紅、綠、靛、藍、紫參考答案三、1.B2.B3.B第6課光的反射現象(教材P15~17)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光的反射現象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形成反射現象。2.知道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3.知道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學探究目標1.能根據陰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發現光的反射現象,并提出探究問題及假設。2.能通過實驗發現光的反射規律。科學態度目標1.善于觀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現象,并產生探究的欲望。2.能科學嚴謹地對待實驗,從實驗現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知道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發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光的反射現象,認識到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難點:理解并解釋生活中有關光的反射的現象。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手電筒、黑色卡紙、膠帶、鏡子、白紙、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教學提示:將一面鏡子在陽光下晃動,使太陽光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形成光斑。)這種現象是怎樣形成的?(預設:鏡子反射了太陽光。)2.講解:光在沿直線傳播的過程中,如果碰到物體,就有一部分光線從物體表面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3.揭題:鏡子是怎樣把光反射到天花板的呢?光的反射有沒有規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光的反射現象”。(板書:光的反射現象)大多數學生已有用鏡子反射太陽光的相關生活經驗,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切入,引發有關光的反射規律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對本課題的探究興趣。探索與研討探索一:光的反射現象1.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2.研討匯報。3.講解:我們將光源發出的光稱為入射光,經物體反射后的光稱為反射光。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入射光和反射光都是沿直線傳播的,而且反射光會隨著入射光的變化而變化。探索與研討4.小結:與鏡面反射相同,任何物體都能反射光,只不過是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能夠看到物體就是因為它們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光的反射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并進行歸納概括。通過不斷重復實驗,使學生發現光的反射規律,從而對科學實驗產生興趣。探索二:光的反射規律1.布置任務:指導學生根據活動幫助卡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上的課堂活動記錄。2.交流:每組選出一位同學將所完成光的反射路線圖進行交流展示,通過對比多組光的反射路線圖,引導學生總結正確的畫法。3.提問:你們成功地用鏡子照亮陰影里的小球了嗎?(預設:成功了。)4.追問:回想調整鏡子的過程,結合你們畫的光的反射路線圖,你們認為光反射的角度有什么規律?(預設:入射光與鏡面的夾角有多大,反射光與鏡面的夾角就有多大。)5.講解:如果在光線與鏡面的交點處,畫一條垂直鏡面的虛線,那么入射光線與這條虛線的夾角等于反射光線與這條虛線的夾角,我們把這兩個夾角稱為入射角和反射角,即光在反射過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試著畫出光反射的路線圖,通過對比多組光反射的路線圖,結合小組探討,總結光的反射規律。拓展與小結1.拓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拓展部分內容,根據課堂時間酌情講解利用光測距離的原理。2.提問:照明燈上為什么要裝燈罩?(預設:燈罩可以把燈泡發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教室的墻壁為什么要涂成白色?(預設:因為白色物體反光能力較強。)拓展與小結【設計意圖】生活中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實例很多,引導學生利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并了解科學家也會通過光的反射來解決科學上的難題。板書設計1.6光的反射現象光的反射:光碰到物體時改變傳播方向的現象反射規律:反射光也沿直線傳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反射的應用:醫生的額鏡、汽車后視鏡、測量地月距離……教學反思本節課研究的是光傳播的另一個特點——反射。學生不一定清楚光的反射原理,但對于光的反射現象是熟悉的。因此,本節課首先通過演示學生熟悉的用小鏡子把太陽光投射到天花板上的實驗,聚焦課題——光的反射現象。然后,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光的反射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引導學生在不斷地挑戰中發展探究興趣,提升實驗能力。再借助課堂活動記錄,引導學生畫出光的反射路線圖,并通過研討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光的反射規律。最后,通過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利用本課所學知識對生活中有關光的反射現象的問題進行解答,拓展對光的反射的應用,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效果顯著。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12第三題。三、選擇題。1.經過鏡子反射后的光()。A.沿直線傳播B.沿曲線傳播C.沿折線傳播2.夜晚我們能在燈光下讀書、寫字,是利用了()原理。A.光的直線傳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3.如圖是醫生戴額鏡給病人檢查耳朵時的場景,這是利用了()原理。A.光的反射B.光的直射C.光的折射4.月球離我們有多遠?科學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A.利用飛機飛的速度和時間B.利用光的反射C.利用長距離的望遠鏡5.詞語()涉及光的反射現象。A.鏡花水月B.雨后彩虹C.立竿見影參考答案三、1.A2.B3.A4.B5.A第7課制作一個潛望鏡(教材P18~19)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制作一個潛望鏡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潛望鏡利用了光的反射規律。科學探究目標1.能通過對潛望鏡內部結構的研究,探究潛望鏡的基本原理。2.通過親自制作潛望鏡,加深對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科學態度目標通過制作潛望鏡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能根據潛望鏡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擬制作潛望鏡。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潛望鏡的工作原理以及光在潛望鏡中的傳播路線。難點:制作簡易潛望鏡。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紙盒、平面鏡、三角板、直尺、鉛筆、剪刀、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制作好的簡易潛望鏡、教學課件、圖片、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引導學生分組做兩個游戲,小組中一人操作,其他人觀察。游戲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自己面前,用另一個平面鏡面對黑板上的國旗圖片,調整平面鏡的角度,使自己能在面前的平面鏡里看到國旗圖片。游戲2:學生藏在桌子下面,在不出來的情況下,通過平面鏡觀察黑板上的國旗圖片。2.提問:從鏡子里看到國旗圖片時,你們發現兩個平面鏡的鏡面有什么位置關系?這對你們有什么啟發?(預設:兩個平面鏡的鏡面相對且是平行的關系,我得到的啟發是無論兩面鏡子怎么放,都必須是平行的,如果不平行,就看不到國旗圖片。)3.揭題:(教學提示:出示潛水圖片,介紹潛水在水下航行時,如何利用潛望鏡觀察海面和空中的情況。)潛水艇工作人員為什么能通過潛望鏡觀察到潛水艇周圍的環境呢?潛望鏡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它的內部構造又是怎樣的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潛望鏡的奧秘,并且親自設計一個潛望鏡。(板書:制作一個潛望鏡)【設計意圖】從做游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出潛望鏡。探索與研討探索一:潛望鏡的原理1.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2.研討匯報。3.小結:潛望鏡上下各有一面傾斜45°角的平面鏡。地上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的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鏡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就從低處看見了地上的、遠處的景物。4.講解:(教學提示:出示各種潛望鏡的圖片。)潛望鏡不只應用于水下,科學家還發明了應用于陸地上的潛望鏡,如戰壕潛望鏡、坦克潛望鏡等,甚至還發明了應用于空中的飛機潛望鏡。探索二:制作一個潛望鏡1.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按活動幫助卡所示步驟制作一個簡易潛望鏡。探索與研討2.提問:在潛望鏡的窺測口,你們能看到經過兩次反射后的物體嗎?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預設:能看到;不能看到,可能是因為平面鏡的擺放角度不對。)拓展與小結1.講解:簡易潛望鏡的制作方法很多,用塑料管、牙膏盒、空牛奶盒等都能做。大家可在課后利用網絡查詢更多潛望鏡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光學知識。2.布置任務: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板書設計1.7制作一個潛望鏡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研究潛望鏡的光學原理并制作一個潛望鏡,是本單元知識的綜合應用。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兩個小游戲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通過課堂活動,用簡易潛望鏡觀察周圍環境,打開簡易潛望鏡觀察其內部結構,探索潛望鏡的工作原理。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潛望鏡的原理,制作一個潛望鏡,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熱情。最后在課后布置查閱資料和制作的任務,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圓滿地達成本課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2地球表面的變化本單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簡稱地形,又稱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本單元主要指導學生認識地球表面常見的地形及其變化的原因。屬于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地球與宇宙”中“地表及變化”的范疇。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復雜,為了讓學生理解影響地球表面地形變化的因素,教材的編排循序漸進,貼近五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本單元教材編排的順序是:觀察發現復雜多樣的地表形態,激發學習興趣→認識地球內部結構,奠定基礎→地球內部運動引發地震、火山噴發,初步塑造地表形態→外力(風、水)作用緩慢改變地表形態→綜合運用本單元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變化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球內部運動和外部力量在現實情境中都非常復雜,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過簡化情境的模擬實驗排除干擾,讓學生更好地關注這些力量對地形地貌的影響。在進行模擬實驗的同時,閱讀圖文并茂的資料,可以豐富和拓展學生對這些力量的認識。關于地球表面的形態,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不少見聞。他們對高山、河流、平原這些常見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峽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觀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噴發也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對于本單元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是有一定基礎的。在前面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對地表物質水和空氣、巖石和礦物有一定的了解,對地球內部構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認識基礎。通過實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噴發、風力、水力對地形地貌的影響。實物建模就是引領學生模仿地震、火山噴發的真實情況來制作簡易模型。從理論上來說,模型與現實情況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實際,但不是百分之百,因為現實世界實在是過于復雜,五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限。閱讀地形變化的相關資料可以補充這些不足,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地震和火山噴發的成因,以及風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對地表的侵蝕、沉積等作用。第1課地球的表面(教材P21~23)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地球的表面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2.知道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等資料獲得關于地形地貌特點的信息。2.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常見地形地貌的特點。3.能夠對地形地貌變化的原因進行有依據的猜測。科學態度目標1.愿意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2.發展探究地形地貌變化原因的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教學重難點重點:觀察我國的地形圖,從局部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難點:從地形圖中發現并描述地形地貌的特點。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典型地形地貌的圖片、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引導學生完成單元起始頁的課前調查,展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調查表并揭示單元主題“地球表面的變化”。聚焦2.提問:(教學提示:展示從太空中觀察到的地球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樣子的?(預設:地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地球現有的面貌是本來就有的嗎?(預設:不是本來就有的。)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預設:地殼運動、大自然的力量使地球的樣子發生了變化。)3.揭題:本節課將學習“地球的表面”。(板書:地球的表面)【設計意圖】圖片上的地球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樣子。此時,通過聚焦問題,引發學生對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變化原因的思考。探索與研討探索一: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樣子1.提問:(教學提示:展示世界地形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地球表面有什么特點?(預設:地球的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海洋分布很廣,大陸分布不均;海洋分布多,而大陸分布很少;陸地大概占地球表面的30%,海洋大概占70%,海洋比陸地多很多;陸地大部分分布在北邊,海洋多在南邊;地圖上的陸地顏色不同,高度也不一樣。)2.小結: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勢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體現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整體了解地球表面的樣子。幫助學生認識到,整個地球的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復雜多樣的,使學生對地球的地表形態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探索二:觀察我國的地形圖,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1.展示:展示我國的地形圖。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根據活動要求,完成活動幫助卡。【設計意圖】觀察我國的地形圖,讓學生從局部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這個活動是在整體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點的基礎上,將學習的視角聚焦到陸地,建立具體的“地形”的概念。3.展示:課件展示研討主題。4.研討匯報:指導學生分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然后幫助學生完善。探索與研討5.小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地、高原,東部多平原。按照起伏高低和形態的不同,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原低又寬廣,高原高又寬廣,山地比較高、有點陡,丘陵坡度較緩,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有地殼運動、火山噴發、風的作用、流水作用等。【設計意圖】經過觀察探索、根據資料完善、分組匯報、教師幫助完善這幾個步驟,引導學生對我國主要地形及其特點、影響因素有深入的認識。拓展與小結1.小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有地殼運動、火山噴發、風的作用、流水作用等。2.交流:你們居住的地方呈現出怎樣的地形地貌特點?結合實際描述它的特點。3.提問:對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教學提示:可根據課堂時間回答或建議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作為單元的起始課,為整個單元的學習起到“奠定知識基礎,提供思維線索”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從太空中俯視地球的樣子,引導學生觀察并聚焦問題,引發學生對地形地貌形成及其變化原因的思考。其次,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引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形圖,從整體了解地球表面的樣子,觀察我國地形圖,從局部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在整體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點的基礎上,將學習的視角聚焦到陸地,建立具體的“地形”的概念。最后,通過全班性的研討活動,學生交流觀察結果并猜測形成原因,將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進行總結、歸納,并記錄下來。如此教學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有跡可循,更加完整與嚴謹。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2課地球的結構(教材P24~25)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地球的結構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在不斷運動著。2.知道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來了解地殼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2.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科學態度目標1.保持對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2.樂于參與地球結構模型的制作活動,能夠與他人合作、克服困難、積極地完成制作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帶來了可能與便利。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地殼的組成。難點:了解地殼的運動。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橡皮泥(紅、黃、藍三種顏色)、地球內部結構的相關資料、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通過第1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點,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表面與地球的構造有關。2.提問:(教學提示:展示火山口的照片。)看到這張火山口圖片,你們對于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什么想法嗎?(預設:地球的中心是像這樣一層層往外擴大的;地球的內部應該很燙;地球內部可能是液體。)3.揭題: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球的結構”。(板書:地球的結構)引導學生感受到地球的內部結構與我們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樣的,而且能夠根據圖片對地球的內部結構進行簡單的猜測,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內部結構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與研討探索:地球的結構1.講解:(教學提示:展示“地球內部結構”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探索與研討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完成活動幫助卡。探索與研討【設計意圖】讓小組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自主探究4個活動,幫助學生對地球結構建立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地殼運動,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噴發做好充分準備。3.展示:課件展示研討主題。4.研討匯報:指導學生分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探索與研討【設計意圖】3個研討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課主要研究的幾個內容。當學生能夠運用前面了解到的現象來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觀點時,說明他們對地殼運動有了充分的理解。拓展與小結1.小結: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地殼在不斷地運動。2.拓展:地殼運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那么,它們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下節課我們繼續討論。板書設計2.2地球的結構教學反思本課在前后課之間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在教學時,首先展示了一個巖漿涌動的火山口圖片,引起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無限猜測與遐想,此時提問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并且與前面的學習內容建立起聯系,體現了單元內知識結構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內部結構奧秘的強烈好奇心。然后,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安排了4個活動,分別是整體認識地球結構、具體了解地殼的組成、了解地殼的運動和做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幫助學生對地球結構建立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地殼運動,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噴發做好了充分準備。最后,通過對3個問題的研討,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課主要研究的幾個內容,既豐富和完善了學生對地球的整體認識,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實踐能力。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18第三題。三、選擇題。5.如圖是某小組同學做的地球結構模型的剖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藍色代表地幔B.紅色代表地核C.黃色代表地殼參考答案三、5.B第3課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材P26~28)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2.知道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給地表帶來的改變。3.能夠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科學態度目標1.保持對地震現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2.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2.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泡沫小盒、保鮮膜、泥土、水、小鏟子、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展示本課首頁的圖片,圖片呈現的是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壞,出現了隆起、斷裂等現象。2.提問:地震是怎樣形成的?(預設:因為板塊相互碰撞摩擦。)地震發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預設:小地震時,身邊的物品會微微顫動,大地震時,房屋可能會倒塌;地震發生時房屋會倒塌,地面上的物體會晃動,讓人措手不及。)地震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預設:地震會讓地球上的物體有微小的移動;地震會使地層構造發生變化,形成高原、海溝、裂谷、山脈。)3.揭題: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書: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設計意圖】路面的真實情景使學生對地震造成的影響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并由此提出本課聚焦的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考的過渡。探索與研討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指導學生小組交流對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據地猜測地震形成的內部原因。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將學生提出的假設整理后記錄在黑板上。3.出示:課件出示斷開的泡沫小盒、保鮮膜、泥土、水、小鏟子,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模擬實驗方法。4.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教學提示:兩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殼中的兩個板塊,鋪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巖層,拉開或擠壓是模擬巖層受到的作用力。)【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猜測成因、搜集證據、建構解釋三個過程,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探索與研討探索二: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1.提問:你們知道地震發生時有哪些現象嗎?(預設:地震時,房屋在搖晃。)是從哪里了解到的?(預設:從電視或網絡上了解到的。)地震會給地形地貌帶來怎樣的改變呢?(預設:地震會使地表出現塌陷;會引發泥石流。)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完成活動幫助卡。研討匯報:指導學生分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探索與研討4.小結:組成地球巖石圈的六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板塊邊緣構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火山、地震的高發地區。板塊會相互碰撞、彼此分離,在這樣的過程中,地殼或巖石圈會發生機械變形、變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皺、斷裂等。5.交流:指導學生分享地震發生時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拓展與小結小結: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地震發生時,應盡可能迅速地撤離到空曠地帶;來不及撤離時,可暫時躲在衛生間等小開間的墻角(蹲下,抱頭或用枕頭等柔軟物體護住頭部);撤離高層建筑物時不要乘坐電梯,不可選擇跳窗逃生。板書與設計教學反思親歷地震的學生只是少數,只憑借教材上的幾個事例和圖片,還不能使學生對地震有較深刻的認識。所以在教學時,首先展示地震后的路面的圖片,聚焦問題:“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發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考的過渡,使他們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進入探究地震現象的學習活動中。然后按照“由內部原因到外部現象,再回歸生活實際”的順序進行3個探索活動:了解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搜集地震發生時自救及互救的相關知識并制成海報,回歸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同時樹立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最后,結合探索環節的相關活動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本課中獲得的證據建構更加科學嚴謹的解釋,幫助學生結合實驗現象及了解到的真實情景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達成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4課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教材P29~31)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的原因。2.知道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火山噴發給地形地貌帶來的改變。2.能夠通過模擬實驗獲得證據,探究火山噴發的原因。科學態度目標1.對探究火山噴發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2.積極參加模擬實驗,具有基于證據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教學重難點重點: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的原因。難點:通過模擬實驗獲得證據,探究火山噴發的成因。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土豆泥、番茄醬、鐵架臺、酒精燈、護目鏡、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地殼運動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火山噴發與地震一樣,是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你們見過火山噴發的情景嗎?(預設:火山噴發時會驚天動地,煙柱騰空而起;火山噴發時會有很多煙,會流出巖漿。)2.揭題: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又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板書: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設計意圖】在上節課的基礎上,提出本課聚焦的三個問題,呈現了單元概念體系的內部邏輯結構,意在幫助學生在思維上建立相關科學概念的內在聯系,成為他們進行探究活動的思維線索。探索與研討探索一:了解火山噴發給地表帶來的改變1.布置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來了解火山噴發的外部表現,并完成活動幫助卡。探索與研討2.指導:指導學生全班展示交流,將學生的觀點整理后記錄在黑板上。3.小結:火山噴發會改變地表的地形,形成許多火山巖小山,可能會形成火山口湖,也可能會增加一塊陸地。探索二:了解火山噴發的成因1.引導:引導學生根據前面所學內容對火山噴發的成因進行有依據的猜測。2.出示:課件出示土豆泥、番茄醬、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鐵架臺、酒精燈、護目鏡等,小組討論模擬實驗方法。3.交流: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模擬實驗方法,其他小組補充。探索與研討4.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小組根據實驗幫助卡和溫馨提示,做模擬實驗來驗證猜想。(教學提示: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醬代表巖漿,酒精燈加熱代表地殼深處高溫的狀態。)5.小結: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巖漿沿地殼中薄弱地帶上升,最終噴發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來了解火山噴發的外部表現,再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火山噴發的內部成因。模擬實驗時,“實驗材料”和“實驗過程”與自然現象是一一對應的,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實驗中每一個步驟的目的、每一種現象的意義。從火山噴發的外部現象入手,是為后面進行模擬實驗奠定認知基礎。探索三:了解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1.引導: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并總結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2.小結:火山噴發會給自然環境、人類的生活帶來災難,比如燒毀森林、房屋,掩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導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火山噴發對自然環境也有一些積極影響,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熱是一種清潔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巖還是筑路的好材料。拓展與小結1.小結: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的原因。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火山噴發是一種自然災害,會給自然環境、人類生活帶來災難,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它對自然環境也有一些積極影響。2.拓展:除了課本上列舉的埃亞菲亞德拉火山噴發、長白山天池和敘爾特塞火山島,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火山噴發的事例,可以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板書設計2.4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教學反思學生對于火山噴發的自然現象并不陌生,但他們對于這一現象的認識更多停留在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感性認識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提出三個問題揭示本課研究的主要內容:火山噴發時的情景、火山噴發的原因以及火山噴發對地形地貌的改變。同時,體現了本課與前一課的聯系:火山噴發與地震都是由于地殼運動而產生的,是地球內部力量的兩種表現形式。然后,按照“由外及里”的順序進行3個探索活動,通過觀察圖片、分析文字資料,了解火山噴發給地表帶來的改變;通過模擬實驗探究火山噴發的成因;通過資料從正反兩個方面了解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最后,通過對兩個問題的研討,引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和梳理,指導學生從利和弊兩方面認識自然現象。從而圓滿地完成本課各項教學任務,達到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23第五題。五、完成火山噴發模擬實驗,探究火山噴發的成因。2.在做火山噴發模擬實驗時,土豆泥代表________,番茄醬代表________,酒精燈加熱則代表地殼深處________的狀態。4.在做火山噴發模擬實驗時,()的現象預示著火山將要噴發。A.番茄醬冒出B.土豆泥紋絲不動C.土豆泥出現裂縫,并向外冒熱氣5.結論: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巖漿中的大量氣體是火山噴發中的重要因素。參考答案五、2.火山巖漿高溫4.C5.高溫高壓地殼中薄弱地帶第5課風的作用(教材P32~33)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風的作用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風的力量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和變化是緩慢進行的。科學探究目標1.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風對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據,并且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2.會做“模擬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的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科學態度目標1.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2.意識到探究成果對解答問題的重要價值。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由于風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模擬實驗初步探究風的力量對巖石的影響,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以及相關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難點:探究風的作用對巖石的影響。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巖石(砂巖)、砂紙、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噴發可以改造地球表面的樣子。其實,作為地球外部圈層的大氣層也在對地形發生著緩慢的作用,例如空氣流動形成的風。2.展示:課件展示風蝕拱門的圖片,介紹風蝕拱門就是在風的作用下形成的。3.提問: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呢?(預設:風日積月累地吹動地球表面的沙石塵土,從而改變地球表面;風是通過它吹的力量,把移得走的東西移走,移不走的就留了下來。)4.揭題:本節課我們將學習“風的作用”。(板書:風的作用)【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開始思考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探索與研討探索一: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1.交流:結合風蝕拱門圖片,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2.展示:在黑板上匯總學生的觀點。3.小結:風卷起沙子不斷吹在巖石上進行打磨(磨蝕),最終形成了風蝕拱門的樣子。探索二: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影響1.引導:課件出示巖石、砂紙、放大鏡,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方法和溫馨提示,進行實驗。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探索三: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1.展示:課件展示沙漠、戈壁、雅丹地貌、風蝕蘑菇的圖片和相關資料。探索與研討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交流學習,并完成活動幫助卡。【設計意圖】基于聚焦問題交流關于風力改變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聚焦環節的圖片及講述,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風的作用”的初步認知,成為他們交流“看法”的依據,也是進行模擬實驗的目標。再通過分析、學習資料,加深對風力作用的認識。總結活動促使學生回顧并梳理對“風的作用”的認知,完善相關的認知結構。3.研討匯報:指導學生研討,并分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探索與研討4.小結:風的作用使巖石發生了改變,與地震、火山噴發相比,風的作用是緩慢的。拓展與小結1.小結:風的力量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和變化是緩慢進行的。2.拓展:在前兩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地震與火山噴發是改變地表形態的內部力量的表現,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風作為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與內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對地球的改變有什么特點呢?對于兩者你還有哪些疑問,可以與老師同學們交流討論。板書設計2.5風的作用教學反思五年級的學生對于由“風的作用”形成的地貌并不陌生,他們會從電視、網絡中獲得一些相關信息,甚至可能去過某些地區旅游。但他們對于這種地貌形成的具體原因及過程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學中,首先介紹風也是改變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同時呈現風蝕拱門的圖片,引導學生在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思考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聚焦本課的主題。然后,結合風蝕拱門的圖片針對聚焦問題進行研討,在研討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有依據的猜測,引發大家共同進行討論,最終達成比較一致的猜測。接著,進行模擬實驗,指導學生注意模擬實驗與自然現象一一對應,并將實驗的過程記錄下來,在觀察到現象后對“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進行解釋。之后,再進行“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的探索活動,適當補充資料以完善學生對風成地貌的特點及形成過程的認識,加深對“風的作用”的理解。最后,通過全班集體討論的方式總結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引導學生將風的作用與地震、火山噴發相比較,加強對“風的作用是緩慢的”的認識,從而達到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第6課水的作用(教材P34~36)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水的作用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2.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會侵蝕土地。3.知道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這些被侵蝕的泥土在水流緩慢的地方又會沉積下來。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學探究目標1.能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2.能夠通過分析、閱讀資料了解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學態度目標1.積極參與模擬實驗,尊重事實,愿意溝通交流自己的觀點與發現。2.提升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減少雨水對土地侵蝕的重要性。2.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泥土、有顏色的沙子、報紙、小桶、自制噴壺、塑料盒、水、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在地表的變化過程中,水發揮著什么重要作用?(預設:水可以保護地球;水可以讓植物生長;外層的水可以改善地球的環境。)地面的水是從哪里來的?(預設:從地下來的;地球有時會下雨,就形成了地面的水;地面上的水是水蒸氣變化而來的。)2.出示:適時出示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循環的圖片,供學生進一步思考:地面水會不會有枯竭的一天?(預設:地面水不會干涸,因為水會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3.提問:降落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會給土地的樣貌帶來怎樣的影響?會使地表發生怎樣的改變呢?(預設:雨水和河流會把土地沖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由于地表受到沖擊,泥沙被帶到河里,會使河床抬高;雨探索與研討水長期擊打會讓地表變得坑坑洼洼,河水會把地表有些地方沖成一條一條的渠(qú)道,長期積累會讓土地樣貌變得不平整。)4.揭題: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水的作用”。(板書:水的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前面三個問題的研討,引導學生認識到,地面水不會干涸,因為水會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在此基礎上,再聚焦到本節課要研究的兩個問題,在揭示研究主題的同時,也明確了本課的研究對象。探索一: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1.出示:課件出示泥土、有顏色的沙子、報紙、小桶、自制噴壺、塑料盒、水。2.交流: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模擬實驗方法。3.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探索與研討4.小結:侵蝕作用會造成水土流失。探索二:河流對地形帶來的改變(侵蝕作用、沉積作用)1.展示:課件展示資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資料。2.出示:出示黃河第一灣——乾坤灣和黃河入海口的沙洲圖片。3.提問:請大家觀察這兩幅圖片,并結合資料試著分析河流對地表有什么改變?(預設:乾坤灣主要由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黃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由河水的沉積作用形成。)4.研討匯報:指導學生分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探索與研討5.小結:(1)降雨會侵蝕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就是這樣形成的。(2)水流到低洼處匯集后,水量變大,侵蝕力變強,“河道”變寬,黃河第一灣——乾坤灣就是這樣形成的,其凹進去的河岸可能是河水帶著泥沙不斷沖刷造成的,凸出來的河岸可能是泥沙沉積下來造成的。土壤和沙子會堆積到坡腳,黃河入海口的沙洲就是這樣形成的,河流速度減慢,帶不動泥沙,泥沙就沉積下來了,形成黃河入海口的沙洲。拓展與小結1.小結: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水的作用和地震、火山噴發、風的作用一樣,都會給地表樣貌帶來改變。地震、火山噴發對地表的改變是劇烈的;風的作用、水的作用對地表的改變是緩慢的。2.拓展:學習本課后我們知道,水的侵蝕作用會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會帶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農田,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生活中你看到過水土流失現象嗎?為了減少或防止水土流失,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降雨、河流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地面流水也是改變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研討:“在地表的變化過程中,水發揮著什么重要作用?地面的水是從哪里來的?”讓學生認識到水會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由此再聚焦到本課要研究的主要內容“降落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上來。其次,在明確研究主題后,引導學生完成2個探索活動。通過模擬實驗認識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使學生真實感受到降雨的侵蝕作用真的改變了地表的形態,理解降雨會沖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通過觀察圖片、閱讀資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對地形帶來的改變,豐富他們對河流改變地表的認識。最后,在探索活動進行的同時,完成三個問題的研討,引導學生形成對“水的作用”的理解,并且通過與地震、火山噴發、風的作用相比較,發現水在改變地形地貌過程中獨有的特點,加深對“水的作用”的理解。從而完成本課的各項教學任務。課后作業見對應課時訓練P27第四題。四、用如圖所示實驗材料模擬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1.判斷對錯:在做模擬實驗時,要分別觀察記錄實驗前后土壤的樣子,目的是形成對比。()2.在做模擬實驗時,在土壤表面撒上帶有顏色的沙子,不是為了()。A.便于觀察B.更加美觀C.方便實驗前后對比3.下列對實驗現象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降雨”時,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細流帶動沿坡面向下移動B.水流到低洼處匯集后,水量變小,侵蝕力變弱C.土壤和沙子會堆積到斜坡下部和坡腳處4.觀察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發現,雨水對土地有________作用;雨水會沖走松散的土壤,造成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四、1.√2.B3.B【解析】水流到低洼處匯集后,水量變大,侵蝕力變強。4.侵蝕水土流失第7課總結我們的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2024年)解讀 2
- 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院《中級俄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二中2025屆下學期高三物理試題第一次模擬考試試卷含解析
- 遼寧省四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診斷性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南昌應用技術師范學院《專題口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京市示范名校2025年高三第六次月考含解析
- 2025年廣西安全員B證考試試題題庫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測量學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開發區職業技術學院《模式識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甘肅金昌市絲路眾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構造(一)-1
- 小學生運動會安全教育課件
- 扁平足的癥狀與矯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識100題
- 員工考勤培訓課件
- 危機處理與應急管理
- 國開電大操作系統-Linux系統使用-實驗報告
- 黑臭水體監測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3年高考生物全國通用易錯題13致死類的遺傳題(解析版)
- 四百字作文格子稿紙(可打印編輯)
- 中建項目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