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七章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萬歷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活動。萬歷二十一年,統一建州女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黃、白、紅、藍四旗;令額爾德尼創制滿文。萬歷四十三年(1615),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稱汗,國號大金,建元天命。史稱后金。萬歷四十六年(1618),七大很告天誓師,大舉侵明,毀撫順城。萬歷四十七年(1619),薩爾滸戰役獲勝熹宗天啟元年(1621,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破沈陽、遼陽,奪明遼東70余城。并遷都遼陽。天啟五年(1625天命十年),后金遷都沈陽。天啟六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今遼寧興城)受傷而死,皇太極繼位。天啟六年(1627,天聰元年)崇禎二年(1629天聰三年)皇太極兵迫北京。崇禎六年、七年(1633、1634)皇太極取遼東半島,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投降后金。崇禎九年(1636,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崇禎十四年(1641,崇德六年)洪承疇兵敗松山,被俘降清。明三海關外除寧遠孤城外盡失。崇禎十六年(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死,福臨即位。1644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九月,定北京為國都,迎福臨入京,年號順治。鄭天挺:(1899.8.9-1981.12.20)
原名慶甡,字毅生,筆名攫日,原籍福建長樂,生于北京。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清史探微》、《清史簡述》、主要論文有:《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清世祖入關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發羌之地望與對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1963年3月,鄭天挺擔任南開大學副校長。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是年10月,以八十高齡參加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愿。1981年12月20日,因呼吸道衰竭而逝世,終年82歲。王鍾翰(1913-2007)
:1957年,王鍾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論文集《清史雜考》30余萬子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先后出版了《清史新考》、《清史續考》、《清史余考》三部論文集,凡百余萬字,研究視野幾乎覆蓋了清史、滿族史的各個領域,<清史論集
>中華書局
全四冊
戴逸,1926年9月出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主編《簡明清史》;主持列入國家社科基金“六五”計劃項目的《清代人物傳稿》(下)十卷,《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清史,專著《乾隆帝及其時代》,并主編《二十六史大辭典》,,主編完成了“211”工程清史子項目《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等。
馮爾康,1934年出生于江蘇,在南開大學歷史學系讀本科和研究生,1959年留校任教職,從助教逐步晉升至教授,2002年退休。一度為臺灣暨南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和中國社會史的教學和研究,尤其是清史、清史史料學、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史和中國家族史的研究,自撰、合著和編輯的圖書約40種,論文和文章約200篇,主要的有《雍正傳》、《清史史料學》、《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國社會史概論》、《曹雪芹和紅樓夢》,主編并主撰《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主持并撰寫《中國宗族社會》、《清人社會生活》等書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滿學研究》。先后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歷代皇帝第一節清軍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第二節清初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第四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增長第三節清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第一節清軍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崇禎九年(1636,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崇禎十四年(1641,崇德六年)洪承疇兵敗松山,被俘降清。明三海關外除寧遠孤城外盡失。崇禎十六年(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死,福臨即位。1644年四月,三海關之戰,吳三桂迎清軍入關,擊敗大順軍。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1644年十月一日,迎福臨入京,年號順治,清朝定鼎中原的標志。一、清朝建立和清軍入關清軍入關:嘉峪關、山海關入關后的措施:首先,大力籠絡關內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為崇禎帝發喪,令天下臣民縞素三日?!皳岫ㄑ嗑?,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也”(蔣良騏《東華錄》卷4)并申明“義師為爾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惟闖賊。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清史稿》卷232《范文程傳》)“以書征銓,銓聞命即至”(《清史稿》卷245《馮銓傳》)
其次,宣布免除三餉加派。
“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清世祖實錄》卷6)。
再次:封孔子六十五代孫襲衍圣公其四:嚴明軍紀。“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若將統一區夏非義安百姓不可”,多爾滾下令:“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清世祖實錄》卷4)。其五:嚴禁貪污。規定:“此后官吏犯贓,審實立斬”(蔣良騏《東華錄》卷4)?!板X糧悉歸有司”(蔣良騏《東華錄》卷5)。最后,對降清的明朝官吏,一概加以錄用。
首先是“雉(ti)發令”。宣布“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清世祖實錄》卷5)。二、清初的民族壓迫政策“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多爾袞頒發的雉(ti)發令向來剃發之制
所以不即劃一
聽令自便
蓋欲天下大定
始行此制
今者天下一家
君猶父也
父子一體
豈容違異?自今以后,京師內外
限旬日
直隸各省地方
自部文到后
亦限旬日
盡令剃發
遵依者
為吾國之民
遲疑者
為逆命之寇
若惜愛規避
巧言爭辯
決不寬貸"
順治初年,在留頭還是留發的殘酷大背景下,民俗應運而生
,漢人以“正月不剃頭”寄托對舊俗的思念
所謂“思舊”也
。
其次是“圈地”,三次大規模圈地。
“定近京荒地及前明莊田無主者,撥給東來官兵”(《清史稿》卷120《食貨》1)“不論有主無主地土”(《清世祖實錄》卷30)“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史淳《慟余雜記·圈田》)“圈一定,則廬舍場圃,悉皆屯有”(《皇朝經世文編》卷31引姚文燮《圈占記》)(圈地的后果:失地人到貧瘠之地,難以生存;大量漢人投充為奴。)再次:強迫漢人投充和嚴申“逃人法”。
“所屬官員從重治罪,窩逃者置之重刑”(《清世祖實錄》卷八)
頒布“遷海令”(順治十八年(1661)頒布,康熙二十二年(1683)終止強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五十里,商船民船一律不準入海。其中廣東地區曾連續內遷三次。清廷派滿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監督執行,違者脅以嚴刑。四省中尤以閩省為最嚴。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燒毀,城堡全數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立斬不赦。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1、李自成、張獻忠的抗清斗爭“今日之事,莫急于西賊”(《清世祖實錄》卷五)“破此,則大業成矣”(王先謙《東華錄》順治朝卷二)1644年四月,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與尾隨的清軍和吳三桂軍作戰,七月退到西安。確定南取漢中、西征甘肅、確保潼關的戰略計劃,在山西井陘、河北真定、河南懷慶、陜西潼關取得了局部性勝利。但內部矛盾重重。十月,清軍兩路進攻,次年二月破潼關,李自成棄西安,出武關,走湖廣,五月,遇難湖北通縣九宮山。(年39歲)李自成之后,大順軍分為兩部:郝搖旗、劉體純;李過、高一功。1645年十一月,順治下詔招誘張獻忠,被拒。1646年,清軍取漢中,圍四川,四川反張獻忠勢力乘機殺大西政權官吏策應清軍,張獻忠實行嚴厲鎮壓,但濫及無辜。十一月,張獻忠率60萬大軍北上陜西,在西充鳳凰山被叛將劉進忠出賣,突圍時中箭身亡,余部有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繼續抗清。2、南明政權的抗清(1)弘光政權(福王朱由崧,南京,1964年五月)對外:幻想與清政權議和,利用清軍絞殺農民軍,實現“中興大業”。內部:政權腐敗,矛盾重重。弘光帝昏庸無能,倚重閹黨余孽馬士英、阮大鋮等,排斥東林黨人史可法、左良玉等。1645年,多鐸率軍南下,占領許州,四月,圍揚州,史可法(1602-1645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守孤城十余日,被俘不屈,慷慨就義。揚州是江南頑強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是清軍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的堅強抵抗。為了對揚州人民進行報復,也是滿清想殺一儆百,于是多鐸下令,燒殺搶掠持續十天。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作“揚州十日”。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
賀敬之:“史可法人可法書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當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詩以為紀念,“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梅花嶺下遺香在,鐵何時返故邦”。
1645年五月,多鐸兵逼南京,弘光帝出奔,蕪湖被俘,次年被殺于北京。(2)魯王(朱以海)政權和唐王(朱聿鍵)政權弘光政權傾覆后,魯王監國于紹興,唐王稱帝于福州,改元隆武。1646年,兩政權相繼被攻滅,唐王被清軍俘殺,魯王在張煌言保護下逃到海上,繼續抗清。同年十一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府。唐王弟朱聿(钅粵)稱帝余廣州,改元邵武,僅存40余天桂王朱由榔稱帝與肇慶,改元永歷,后聯合李自成和張獻忠余部,堅持抗清,到順治十八年(1661)三、魯王、唐王政權的始末。東南人民的抗清斗爭四、桂王政權的始末。西南人民的抗清斗爭3、江南人民反薙發斗爭江陰屠城:1645年六月,清下令薙發,江陰舉行反清起義,殺知縣方亨,陳明遇、閻應元,被推為十萬平民百姓的指揮官守江陰,在八十一天的血戰中,閻應元與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擊退清軍24萬人的多次進攻,擊斃清軍七萬五千余人,其中三位王爺、十八位大將。城破,清軍屠城3日,殺城內外17萬多人(城內九萬七,城外七萬五千),江陰百姓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閻應元寫在江陰城樓上的絕命聯: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嘉定三屠:1645年六月,清政府下令薙發,人民公推黃淳耀、侯峒曾出面領導抗清。降將李成棟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奮戰,堅守不屈。清軍用大炮轟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黃淳耀自縊,城中無一人投降。清軍屠城,殺兩萬余人后棄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眾入城,組織抗清,旋敗,再遭清兵屠殺。八
月十六日明將吳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敗,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稱“嘉定三屠”。4、鄭成功抗清與收復臺灣1646年,鄭芝龍降清,23歲的鄭成功與父決裂,以廈門、金門為基地抗清。鄭成功給父親的訣別書:“今既不能匡君于難,致宗社墮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顏他事乎!大人不顧大義,不念宗祠,投身虎口,事未可知”,“惟大人努力自愛,勿以成功為念”(《小腆紀年附考》卷13)1659年,聯合張煌言北伐,直達南京近郊,為清軍所敗,退回金門、廈門。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2.5萬人渡海東征,第二年收復臺灣,荷蘭總督揆一投降。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第二節清初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一、調整中央和地方統治機構二、軍事制度三、選官與官僚制度四、法律制度前言:君主集權的巔峰大權獨攬、勤于政事的清朝皇帝儲位之爭與秘密立儲制度
一、調整中央和地方統治機構:
1、中央:
A、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國議)、南書房、軍機處。
B、都察院,內務府,理藩院
2、地方:省、府、縣三級:
初有18省,到光緒時有23省,另內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爾等特區總督(從一品):管一省或數省的軍事、民政等
。清初8總督,清末東北建三省,設1總督,共9總督。巡撫(正二品):一省之長官,每省設一,亦常兼軍務。三司(正三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提督學政
。入關前,滿族親王大臣分享軍政大權。順治初,諸王議政之制不改,凡“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票擬,主之議政處”??滴跏暝O南書房,“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視草”,不啻奪去內閣票擬與議政處之權。迨雍正七年,以西北兩路用兵而設軍機處。從此,尋常吏事仍由內閣票擬,軍國大政則由軍機大臣面奉皇帝訓示,擬旨繕發,而議政處與內閣形同虛設了。軍機處非正式衙門,軍機大臣亦非實官,略同于內廷差使如御前大臣及兩書房(南書房與上書房)之稱行走。軍機大臣均由親王大臣兼任,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年久者方稱軍機大臣上行走,或稱軍機處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所屬有章京若干,章京之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章京上學習行走,年久者方稱軍機章京上行走,簡稱軍機章京,俗稱“小章京”。二、軍事制度:
1、八旗兵:禁旅八旗,駐防八旗。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后,為了守衛京師調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稱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內設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親兵營、驍騎營、神機營、健銳營等,前四營中嚴格禁止漢軍加入。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
2、綠營兵:綠營兵是參照明朝軍衛制度改編和新招的漢兵。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因而得名綠營兵分為馬兵、戰兵、守兵、水師四種,分駐于北京和各省。駐守在北京的綠營兵稱為巡捕營,由步兵統領統轄。其它名稱繁多,基本建制:標下設協,協下設營,營下設汛。三、選官與官僚制度:
1、選官:科舉(正途)、捐納(異途)、蔭襲、會推(大臣推舉)、薦舉(官員奉旨推薦)、特簡(皇帝直接任命)。捐官: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亂,實行捐納制度,以補軍費之不足,3年內捐納的知縣500余人。以后成為制度,乾隆時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游擊。捐官制度雖然為清政府補充了一項臨時財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機構惡性膨脹,成為招致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大弊政。
本件為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會試第一名沈珩硃卷。2、連坐制:對保舉推陳出新薦官員負責任“得人者優加進賢之賞,舛謬者嚴行連坐之罰”。
。
3、官缺制。任官制度上推行以滿族貴族為核心的“官缺制”共分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根據固定的官缺來任用各族的官吏。中央機關的宗人府理藩院及管理錢糧火藥倉庫以及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等重要職官,全都是滿官缺。地方知府以下,多由漢官充任。漢人不許補任滿官缺,但滿人卻可補任漢官缺。
4、回避制:薦舉有時須回避,任職時需要回避??滴跛氖荒曛I“九卿薦舉,毋得保舉同鄉及現任本省官吏”。禁止本省人在本省為官,即使不同省,離原籍500里以內者,也須回避。
5、幕僚制:地方官可聘幕僚,不屬官員編制。
6、官吏考核:京察、大計。三年一次。考核內容:四格:守(操守)、才(才能)、政(政績)、年(年令)。四、法律:《大清律例》。1、政治思想高壓政策,“文字獄”:
“明月有情遠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清稗類鈔·獄訟類·徐冠卿以詩被誅》)清朝康熙(1661—1722年)時期,先后發生20多起文字獄。雍正皇帝在位(1723—1735年)時間雖短,有案可查的近20起。這其中震動比較大的是(1663莊氏(莊廷鑨)明史案;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1726(雍正四年)查嗣庭試題案;1728年呂留良詩文案,)均牽連數百人,死者戮尸,生者凌遲、絞殺,家族親友淪為奴隸,手段殘忍,震駭天下。乾隆皇帝在位(1735—1795年)時先后發生文字獄100多起。乾隆大興文字獄的目的是借此徹底消除漢人的反清民族意識。2、維護滿族居于優越地位的等級制度:旗人犯法,地方官無權過問,歸旗務機構管理,旗人有換刑、減刑特權
司法機關和訴訟制度:清朝的司法機關:清朝中央有刑部(為六部之一,執掌全國的“法律刑名”事務)、大理寺(負責案件復核的“慎刑”機構)、都察院(最高監察機關)。清朝地方司法機關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巡撫)四級。
九卿會審:清代最重要的會審制度,清朝全國性重大案件,由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9個重要官員組成會審機構會同審理。會審結果須報皇帝裁決。它由明朝九卿圓審發展而來。清代會審制度:秋審,最重要的死刑復核制度,每年秋天舉行。朝審,對刑部判決的重案及京師附近絞監候、斬監候案件進行復審,霜降后十日舉行。(第三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增長一、清初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1、停止圈地。(康熙八年1669,“自后圈占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王先謙《東華錄》)二十四年規定“自后永不許圈”。2、招民墾荒3、更名田康熙七年(1668),清廷為了加速墾荒,增加賦稅收入,下詔將廢藩田房變價,照民地征糧。次年,將土地無償給予原種之人,令其耕種,照常征糧。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稱為更名田。
4、整頓賦役制度和“攤丁入畝”?!笆⑹雷潭。啦患淤x”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為了保證政府賦役收入,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以后征收丁銀的標準,把丁銀固定下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為攤丁入地創造了條件。五十五年,廣東把丁銀攤入地畝征收,雍正元年(1723)推行全國,乾隆四年貴州完成,全國除盛京外,全部實行。意義:是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1)攤丁入地使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有所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
5、廢除匠籍:
清廷曾于1645年(順治二年)一度“免直省京班匠價,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復征收??滴跻院?又陸續將匠銀攤入田賦,最后廢除了匠籍制度。這樣,匠戶不但在事實上而且在法律上也擺脫了封建政府的人身控制。(2)同時,政府也放松了對戶籍制度的控制。國家對農民的封建隸屬關系全面松弛。這些有利于調動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3)使人口統計擺脫了同賦役制度的聯系,人民不再有添丁加稅的憂慮,有利于人口的精確統計和人口的增長。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增長及增長緩慢的原因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增長:
A、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部門比明朝增多了:
B、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的規模比明朝大:
C、直接或間接支配手工業生產的大商人增多了
2、發展緩慢的原因:
A、小農經濟頑強存在
B、封建國家對農民殘酷剝削和壓迫
C、中央集權制度的束縛:重農抑商、閉關政策、行會束縛。
第四節清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平定三藩之亂(1673-1681)二、統一臺灣(1681-1683)三、平定準噶爾叛亂與土爾扈特返回祖國四、對西藏地區控制的加強
五、“改土歸流”(1726-1723)六、中國人民反抗外國殖民者的斗爭西南各族的七、對東北地區控制的加強
八、清中期的腐朽統治與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平西王吳三桂、鎮守云南,兼轄貴州平南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耿精忠(耿仲明之孫,繼茂之子),鎮守福建
“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魏源《圣武記》卷2《康熙戡定三藩記》上).“藩鎮久掘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魏源《圣武記》卷2《康熙戡定三藩記》上)吳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清史稿》卷474《吳三桂傳》)。
一、平定三藩之亂(1673-1681)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因年事已高,便上書要求回遼東養老,并提出由他的兒子尚之信承襲王爵,繼續留鎮廣東,康熙抓住這一時機,不同意尚之信留鎮廣東而決令撤藩。令其全家率部遷歸遼東。
吳三桂和耿精忠聞風后上疏假意要求撤藩以試探清政府態度,康熙準二藩所請,下令同時撤藩。1673年11月,吳三桂首先舉兵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號召,一面傳檄天下,一面派兵進攻湖南,迅速占領貴州、湖南、四川等省。1674年3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在福州起兵叛亂。1676年2月,尚之信也在廣東起兵響應叛亂。許多漢族提督也紛紛樹起叛旗,響應叛亂。一時之間,戰火遍及滇、黔、閩、粵、桂、湘、鄂、川、陜等省,叛軍氣勢,銳不可當。但吳三桂在戰略上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攻入湖南后不趁勢渡江前進,而是在湖南采取守勢康熙認為:“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養癰成患,何以善后?況且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康熙皇帝調遣軍隊,分兵三路,以湖廣為主戰場,派主力正面設防,以吳三桂針鋒相對,以陜甘川為西線,派重兵阻擊叛軍北上,并收復一些地區。以江西浙江為東線,分兵駐守重鎮,保衛江南富庶之地,切斷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軍事聯系。康熙采取“剿撫并用”之策,對叛軍進行分化瓦解,他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藩,進爾招降耿精忠、尚之信。康熙十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幾個月后憂憤死去。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改元洪化,扶柩返回云南。康熙二十年(1881)年十月,清軍攻下昆明城。吳世璠自殺。至此,前后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遂告平定。意義:這次平叛的勝利,使我國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提高抗御外敵的能力,有利于國內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此后,清政府更進一步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抬和管理。二、統一臺灣(1683)康熙六年(1667),福建水師提督施瑯上疏要求早日進軍臺灣。因條件不成熟,失敗。十三年,鄭經乘三藩叛亂之機,出兵福建。十五年,耿精忠兵敗降清,清軍攻打鄭經。十九年,清軍占領廈門,鄭經率領殘部退回臺灣。鄭經病死后,由長子鄭克臧監國,鄭經部將馮錫范殺鄭克臧,立鄭克塽為延平郡王,由此鄭氏集團內部矛盾加深。康熙二十一年,康熙起用施瑯,武力攻取臺灣??滴醵?1683),清統一臺灣,次年設臺灣府。《施瑯大將軍》劇照三、平定準噶爾叛亂(1690-1757)
厄魯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稱斡亦剌、外剌,明代史籍稱為瓦剌,清代稱為厄(額)魯特、衛拉特。這些名稱都是蒙古語Oyirad一詞在不同時期的音轉或異譯,其意為“林木中的百姓”。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經過分裂融合以后后,形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大部??滴鯐r,居住在天山北路的厄魯特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合并了厄魯特四部。噶爾丹(1644—1697)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把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地區,東進政策的核心是與已定鼎中原的清朝爭奪對青海和碩特與漠北喀爾喀的控制權,實現其一統蒙古、建立大蒙古帝國的偉業?!笆ド暇戏剑议L北方”1688年,正當蒙古族人民英勇抗擊戈洛文率領的沙俄侵略軍時,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以為有俄國的支持,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1690年7月康熙帝的第一次親征。8月1日,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擊敗噶爾丹。1695年5月,噶爾丹再次東進,次年,康熙率十萬大軍親征,昭莫多一戰,基本上殲滅了噶爾丹的叛軍力量,1697年2月,康熙帝舉行第三次平叛的軍事行動,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噶爾丹走投無路,遂“飲藥自盡”。清政府在科布多(今蒙古國科布多)和烏里雅蘇臺等重鎮設官駐軍,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
1715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又發動叛亂,率兵2000人竄入哈密北境,侵掠五寨。后見哈密戒備森嚴,無法占據,又改為竄擾西藏。1718年,康熙帝命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統帥大軍,駐節西寧,指揮進藏平叛的各路清軍。迅速驅逐了叛軍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清政府派兵鎮壓叛亂后,加強了對青海的管理。
乾隆時期,清政府先后平定了準部貴族達瓦齊(1755年)、阿睦爾撒納(1757)發動的叛亂,設立伊犁將軍、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率兵分駐要地,從而加強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
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作亂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嘉慶二十五年(1820),張格爾在英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煽動維族上層反動分子武裝叛亂,遭到西部各族人民的反對。清政府派楊遇春等率大軍屢敗叛軍,收復失地。道光七年(1827),清軍俘獲張格爾,最終平定了叛亂。
意義: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消除了西部邊疆的分裂割據狀況,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地區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平叛之后,廢除了準噶爾游牧封建貴族所實行的農奴制統治,促進了西部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的勝利,對侵略成性的沙俄也是一個沉重打擊,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積極作用。
土爾扈特返回祖國1771年年1月5日,土爾扈特人在渥巴錫率領下啟程回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歷程,7月初回到祖國。
渥巴錫像土爾扈特人用品順治九年(1652)
,五世達賴親赴北京朝見順治帝。清廷賜以金冊金印,并敕封“達賴喇嘛”封號。康熙五十六年(1717)準噶爾汗才旺饒丹(清史作策旺阿拉布坦)命其將才仁頓珠(清史作策零敦多布)率準噶爾兵侵藏,陷拉薩,康熙皇帝派兵驅逐入藏的準噶爾叛軍后,分兵駐藏。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以監督西藏地方事務。乾隆十五年(1750)清政府鎮壓西藏朱爾墨特叛亂后,廢除藏王制,在達賴之下設置噶廈,具體管理西藏地方政事。
四、對西藏地區控制的加強
“毀滅黃教,茶毒生靈,肆行猖噘,蹂躪藏地”(《衛藏通志》卷13《紀略》上)西藏“事權始歸一”(魏源《圣武記》卷5《國朝撫綏西藏記》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次年,清政府派軍驅逐廓爾喀侵略軍。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清政府頒布《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確定駐藏大臣管轄、任命各級地方官員和管事喇嘛的權力,以及監督財政、對外事務等職責;達賴、班禪及其它“靈童”轉世時的“金本巴瓶”掣簽儀式,也必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進行,再報請中央批準。
乾隆五十六年(1791),設立“金瓶掣簽”制度。乾隆五十八年(1793),《欽定西藏章程》。金寫本藏漢合璧經策穩定西藏統治間接管轄——直接管轄
五世達賴喇嘛銀像順治九年(1652),達賴喇嘛五世赴北京朝見順治帝。次年達賴返藏時,清朝冊封達賴喇嘛五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從此確立了歷代達賴喇嘛都必須經過清朝中央冊封的制度。敕封達賴喇嘛之“金冊”五世達賴喇嘛金印穩定西藏統治間接管轄——直接管轄
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廷首次直接派官員入藏處理西藏事務。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又派人入藏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班禪額爾德尼”,從此正式確立了“班禪額爾德尼”這個稱號以及班禪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班禪印改土歸流:明清兩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通過這一措施,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直接置于政府管轄之下,使“軍政歸一”,中央集權有所發展。五、西南各族的“改土歸流”(1726-1723)
土司制度:明朝在平定云南之后就根據云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特點:“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改土歸流: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主持者:云貴總督鄂爾泰方法: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如:設立保甲、編制戶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意義:A、是我國政治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消除了土司的割據狀態,使云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雖然這種改革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而且還保留了舊土司的許多特權但在客觀上對國內各族間經濟、文化聯系的密切和中央與地方間關系的加強,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國內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以及各民族的友好往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
六、抗擊沙俄侵略和中俄邊界條約的簽訂
1、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1652(順治九年),俄國人入侵黑龍江,“駐防寧古塔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于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斗。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之后中俄多次發生武裝和外交沖突。1685、1686兩次雅克薩之戰1685:都統彭春、駐守璦琿將軍薩布素托爾布津
1689: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托爾布津
2、1689簽尼布楚條約:俄方:戈洛文
清:索額圖尼布楚:(俄羅斯涅爾琴斯克)中俄之間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滿文、漢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了界碑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9.7)
此為拉丁文之漢譯本,《尼布楚條約》的正式文本是拉丁文本,在會議上經過宣讀核對,由雙方代表簽字、蓋章,互換文本,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
中國大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內大臣一等公都統舅舅佟國綱,都統朗談,都統班達爾善,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總主教謝門·克爾尼次克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兩國使臣會于尼布楚城附近,為約束兩國獵者越境縱獵、互殺、劫奪,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兩國邊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見,特協定條款如左:
一、以流入黑龍江之綽爾河,即韃靼語所稱烏倫穆河附近之格爾必齊河為兩國之界。格爾必齊河發源處為石大興安嶺,此嶺直達于海,亦為兩國之界;凡嶺南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大小諸川,應歸中國管轄;其嶺北一帶土地及川流,應歸俄國管轄。惟界于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后,或遣專使,或用文牘,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亦為兩國之界:河以南諸地盡屬中國,河以北諸地盡屬俄國。凡在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于北岸。二、俄人在雅克薩所建城障,應即盡行除毀。俄民之居此者,應悉帶其物用,盡數遷入俄境。
兩國獵戶人等,不論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邊界。若有一、二下賤之人,或因捕獵,或因盜竊,擅自越界者,立即械系,遣送各該國境內官司吏,審知案情,當即依法處罰。若十數人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獵,或殺人劫略,并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既不以少數人民犯禁而備戰,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三、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納,并應械系遣還。
四、現在俄民之在中國或華民之在俄國者,悉聽如舊。
五、自和約已定之日起,凡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俱得過界來往,并許其貿易互市。
六、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兩國欽使各將繕定約文簽押蓋章,并各存正副二本。
此約將以華、俄、拉丁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兩國邊界,以作永久界碑。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七、對東北地區控制的加強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六月間從東北地區開始了巡邊活動.巡邊是清政府為保護邊境地區安寧而實施的防衛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對邊境地區控制的加強
清政府隨之建立起嚴格的巡邊制度。規定每年夏歷五月由齊齊哈爾、墨爾根、和璦琿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防,至鄂爾姑納(額爾古納)河,察東岸沙草有無牧痕,防侵界也”??▊惙派冢?727年(雍正五年)在額爾古納河東岸設置卡倫12座,每卡設官1員,兵13名,每日巡察,3個月一輪換。1765年(乾隆三十年),又于珠爾干河依至默里勒克河口增設卡倫兩處。設在黑龍江北岸的卡倫有8處,以"防御俄羅斯八、清中初的腐朽統治與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
1、清中初的腐朽統治
A、政治腐?。呵我院?,皇帝貪圖享樂,委政大臣。干六次南巡,置離宮,購珍玩,建圓明園,避暑山莊“皇上之莊真避署,百姓仍是在熱河”。官吏昏庸,因循茍且,貪污成風:乾隆死,嘉慶抄和珅家,估計銀兩約8億兩。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處理甘肅布政司王亶望冒賑災銀一案中,除王外,因貪贓2萬兩被處死的官員達22名。陋規:政府征收定額的錢糧和捐稅,主持稅收的官吏可以利用各式各樣的藉口理由,在正規賦稅之外加征各種規費以供官吏開支。
B、經濟萎縮,財政困窘。C、軍隊腐化,邊備廢弛。D、土地兼并、地租和賦稅剝削嚴重,階級矛盾激化。
康乾盛世,農民斗爭轉入地下,出現了秘密結社的情況秘密結社的情況。乾隆以后,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各地農民往往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起義,出現了白蓮教、天理教、天地會、三合會等起義。發生在北方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影響最大
2、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1)、1796年,川陜楚甘豫五省的白蓮教起義。二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嘉慶元年(1796)。湖北襄陽白蓮教徒在姚之富、王聰兒率領下起義,以“官逼民反”相號召,很快蔓延到川、楚、豫三省邊界的數十個縣。清政府先后派湖廣總督畢沅等鎮壓,到這年年底,才將起義鎮壓下去。
白蓮教起義歷時九年,蔓延五省,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是我國封建時代最后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以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和流民為主體,牽引了清廷從十六個省調來的兵力,先后打死清軍高級將領二十余人,使清廷耗餉二億之巨,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第二次是在1797年秋。此年七月,襄陽義軍采取流動作戰的方法突入四川,與川東義軍會合,打出“興漢滅滿”的旗號,活動于四川、湖北、河南等省,并二度進攻西安,使清廷大為震恐。1798年,襄陽議軍在鄂西被清軍包圍,損失慘重。此后,四川義軍成為主力,并將戰區擴大到陜甘等地,清廷免了經略大臣勒保的職,起用額勒登保,采用堅壁清野等措施對義軍進行封鎖圍困。到嘉慶九年,最終將起義鎮壓下去。(2)、苗民起義(1795-1806)清代大規模的苗民起義三次:
a、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1735~1736)B、乾嘉時期苗民起義C、咸同時期苗民起義咸豐五年(1855),張秀眉乾嘉時期苗民起義(1795-1806):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湖南永綏(今花垣)、鳳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農民在白蓮教反清宣傳的影響下,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剝削與壓迫,由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半生(本名吳天半)等人領導,發動起義。清政府調遣云貴總督??蛋?、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余萬人,分路鎮壓。起義軍以“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四處出擊。第二年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后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于貴魚坡,起義失敗。嘉慶四年(1799),湖南、貴州苗民再起,直到1806年。(3)天理教起義(1813)天理教:清代白蓮教支派之一。又名“天理會”。嘉慶年間由京畿、直隸、山東、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宮教)、榮華會、白陽教、紅陽教、青陽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逐步聯合、統一而成。主要首領為河南滑縣人李文成、馮克善和京畿大興縣人林清等。教內以八卦為分支名目,各有掌卦教首,而震卦為七卦之首,兼理九宮,統管八卦。主要經卷為《三佛應劫統觀通書》等。傳習“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八字真言。崇拜太陽,信奉“三際”說(即認為世界的發生發展經歷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期,“過去”稱無極,“現在”稱太極,“未來”稱皇極),倡言“紅陽劫盡,白陽當興”,該由“十八子明道”、“孝姓應世”。天理教沖破了八卦教世襲傳教家族斂錢自富的傳統,提出了入教者繳納根基錢(或稱“種福錢”),起事之后給與地畝官職的主張,具有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目的。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曾組織發動京師、河南、山東等地
林清是天理教的領袖之一,在大興縣黃村一帶傳教,有一個氣魄恢宏的驚人計劃,準備一舉攻陷皇宮,占領北京。李文成在河南滑縣一帶傳教,鄉民們稱他為“李自成轉世”。林清、李文成等相約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八方共起。不料滑縣起義泄密,李文成被捕。教徒為救李文成與九月七日攻入滑縣,河南、山東的教徒也紛紛起義。李文成等起義后遭到清軍圍攻,不能支援北京,林清決定奇襲,九月十四日,,起義軍扮成商販,暗藏武器,混進京城,和皇宮內的部分太監取得聯系后,于15日中午發動起義,沖入西華門,沿皇道直撲隆宗門。皇宮護衛軍忙關閉大門。起義軍轉而從養心門對面南墻外,攀援樹木,爬上墻頭。被皇次子旻寧(以后的道光)率領清軍用火槍擊敗。3、西方殖民者的侵擾十八世紀以后,歐美的一些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利用傳教、通商、大炮三部曲,對中國進行瘋狂的侵略(1)西方殖民者的繼續東來十六世紀,西方殖民者先后來到東方,最早到中國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1513年葡萄牙人啟船來到中國,并對沿海騷擾,劫掠商旅,販運禁物,「沿海鄉村,被其殺掠」。1516-1517年葡萄牙商船占領廣東東莞屯門島,隨后派船隊到福建勘探海岸地形,并炮轟廣州。1521年葡萄牙人被明軍驅逐出屯門,后仍不斷侵擾閩浙沿海,但終未得手。1553年葡萄牙人行賄明朝官吏,以用澳門海岸晾曬水浸貨物為名,許以每年納銀兩萬兩,請求上岸居住。又以租借名義,占用澳門土地。1557年,葡萄牙人于澳門修筑炮臺,設立官署,修筑城墻,加強對澳門的管治。(1845年,葡萄牙政府宣布澳門為自由港,拒絕向中國交付澳門地租)明神宗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繼荷蘭人之后,積極向中國擴展的是英國,其次是法國和美國明崇禎十年(1637),英國商船來到廣州海岸,十七世紀末,英國商船經常來往于廣州、澳門、定海、寧波之間。十八世紀時不僅要奪取澳門,還要求在浙江地區開設新的商場。由于清政府對通商的限制較多,未能實現。法國:順治十七年(1660),法國商船來到中國,由于其商業上不如英國和荷蘭,同中國往來著重在傳教。美國,1768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次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到達了廣州,商船在廣州出售。十九世紀,美國來中國的商船數目已經超過其它國家的總和。(2)天主教的傳布及其被禁止十五世紀末以后,歐洲殖民國家向全世界擴張,他們通過野蠻屠殺和血腥鎮壓,到處建立殖民統治,侵略軍每占領一地,傳教士便來充當殖民管理者的角色,但是,在中國,殖民主義者碰到了另一種情況。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且當時又是強盛的大國,在一段很長時期內,殖民國家的艦隊不可能打開中國的門戶。耶穌會采取了與其他教派很不相同的策略。耶穌會的領袖們認為:借助武力傳統的傳教方式“在遠東的偉大帝國是不能使用的”。主張采取迂回、溫和的手段,服從中國的政令法律,遵循中國的禮儀風俗,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化,并利用正在發展的西方科學技術,來吸引中國的官吏和知識分子,日積月累地進行和平滲透,去緩慢地影響和勸化中國人。十七世紀前期,利瑪竇、熊三拔、龐迪我、鄧玉函、龍華民、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先后在北京欽天監供職。清初,來華傳教士分布在全國的二十八個城市,有30余萬人。明朝覆亡和清朝入關,并沒有打斷耶穌會在華的活動,留在北京的湯若望很快得到清朝統治者的信任。
1705(康熙四十四年)教士鐸羅作為教皇的特使,帶著教皇的命令到了北京。教皇的命令中禁止中國入教者祭孔祀祖。鐸羅到達北京后,康熙多次接見了他,向鐸羅解釋:祭孔是尊重圣人之意,祭祖是不忘養育之恩,敬天事君是“天下之通義”??滴踹€要求鐸羅暫緩公布教皇的命令??墒氰I羅離開北京,到達南京,就公布了教皇的命令。康熙十分氣忿,逮捕了鐸羅,押送澳門監禁。當羅馬教廷知道這個消息后,態度更加強硬,要和中國政府對抗到底。一七一五年,教皇重申禁令,要求在遠東的傳教士必須服從,否則將處以嚴刑。康熙不會接受羅馬教廷強加的命令,清政府和羅馬教廷的關系破裂。原來對耶穌會士頗有好感的康熙體會到西方教會勢力的驕橫,也朦朧地覺察到歐洲國家將成為中國很大的威脅。他說“以后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钡@一命令并沒有大力貫徹。雍正即位后,由于傳教士插手皇室內部斗爭,支持胤禟、胤禵,促使雍正帝增強了禁教的決心。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一再重申禁止傳教的命令。至于留在北京的傳教士,雖然人數日益減少,但他們仍積極搜集情報,傳遞到國外。耶穌會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性質和作用是比較復雜的問題。一方面,由于他們以科學技術為傳教的手段,所以給中國帶來了數學、物理、天文、歷法以及測繪術、造炮術、地圖學等先進的知識,這是進入近代史以前中西文化的一次大交流,傳教士在其中起了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耶穌會作為殖民主義的先遣隊,又帶有侵略性。盡管耶穌會士采取靈活的策略,表面上循規蹈矩,小心謹慎,但暗中收集情報,偷竊機密,插手中國的內政外交,又在各地遍設教堂,廣收教徒,欺壓良善,因此,傳教士的活動與中國人民、清政府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對于圍繞著耶穌會所發生的一系列斗爭,不能籠統地對待,不能簡單地肯定或簡單地否定,而應該作細致的具體分析。(3)海禁和閉關政策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絕大陸人民與臺灣鄭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
;后期則著重防禁“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制對外貿易。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針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而厲行閉關政策,只準在廣州一口貿易。在對外貿易中,清政府又實行商行制度,即設廣州十三行以進行壟斷。清政府只允許少數殷實富商設立“公行”,負責與外商從事進出口貿易,并代表清政府與洋商交涉。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的產物。第五節清朝時期的文化
一、清的哲學思想
三大思想家,即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1、黃宗羲(1610—1695年),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州先生黃宗羲曾參加反清斗爭,后終身不仕,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等。哲學上:致力于陽明心學的總結、修正和改造,明確提出了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氣一元論”,認為“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批判了“無能生氣”和“理在氣先”的觀點。政治思想上: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君臣關系應當是大臣協助君主,共同為百姓服務。這種思想具有國家民族的色彩,為古代所無。
經濟思想方面:他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張。
2、顧炎武(1613—1682),別號亭林,字寧人,后世稱為亭林先生。明朝滅亡以后改名炎武,既是思想家,又是著名學者,具有高度的民族氣節。一生寫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代表作:《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他反理學,在哲學上提出了“道寓于器”的命題。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將“亡國”與“亡天下”區別開來,認為“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在治學上強調“經世致用”,提出“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主張。3、王夫之(1619—1692),清初著名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末舉人,明亡,起兵衡陽抗清,事敗,走依南明桂王,授行人司行人。清順治七年(1650),潛身湘西石船山土屋中,著書四十年,學者稱船山先生。有著作百余種,四百余卷。哲學方面的代表作是《張子正蒙》,史學方面的代表作是《讀通鑒論》。
王夫之發展了古代樸素的唯物思想。他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即物質是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質本身的;又說:“氣者,理之依也”,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賴于物質的,由物質產生的,離開物質,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的一個總結,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這三大思想家的貢獻各不相同,黃主要在政治上,猛烈地抨擊君主專制。顧在治學上,強調經世致用;而王則在哲學上。但作為同一個時代的思想家,他們也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他們都是唯物論者,反對封建專制,批判封建君權,都主張地方自治,提倡政治民主,同情人民,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等等。二、考據學和歷史學
1、考據學
考據學又稱“漢學”,考據是一種治學方法。這種治學方法一方面是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史料,一方面是對這些古代文化史料進行考證分析,以便去偽存真,說明史料的價值。這種治學方法到清代發展成一種學風,形成了考據學??紦W興起于清初,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歷史學家顧炎武就是考據學的開山祖。到乾隆、嘉慶時達到極盛。但此時考據學者逐漸拋棄了顧炎武開創的“經世致用”的考據學的精神實質、而一味地鉆進故舊紙堆里進行章句的訓詁、文義的銓釋、名物的考據,使考據學走上遠離社會現實、無涉國計民生、為考據而考據的軌道。這種考據學逐漸形成占壓倒優勢的正宗學派,名噪一時。原因:A:理學空疏。明朝末年,學者們在官方倡導的“理學”思想控制下空談性理,形成空疏學風。其結果在清軍入關時、不僅學者,即使滿朝文武也不知所措。坐以待斃,造成“神州蕩復、宗社丘墟”的后果。顧炎武一反空學風氣。大力提倡學術必須“經世致用”。
B:文化專制:考據學的出現與康熙以后的文化專制有關。當時文字獄盛行,文人墨客動輒陷刑,為了逃避現實,鉆入故紙堆中進行考據。他們推崇漢代的許慎、鄭玄等人,熱衷于文字音韻、名物訓詁、??陛嬝?用考據之法解釋經史,故號為“漢學”。乾嘉學派:清代的考據學發端于顧炎武和黃宗羲,稍后有閻若璩和胡渭。乾隆、嘉慶之際,從事考據的人很多,成果斐然,人們把這些人稱之為“乾嘉學派”。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昶、畢沅、錢大昕、王鳴盛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文字學研究中的里程碑;王念孫的《廣雅疏證》是訓詁學的代表作;王昶的《金石萃編》是金石學的代表作;而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和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則是史籍考證方面的力作。乾嘉學派對學術發展都有一定的貢獻。乾嘉學派從事的???、輯佚之學,對整理古代文化遺產建立了功勞,而疑古、辨偽之學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對儒家經典的迷信與盲從。但另一方面,乾嘉學派在發展考據學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脫離現實生活、回避社會矛盾、眼光狹窄、思相閉塞的流弊。因此,嘉慶以后,考據學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2、歷史學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官方組織修纂了一大批很有價值的著作,如《清實錄》、《明史》、《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以及“續三通”和“清三通”等等。這些著作卷帙浩瀚,資料豐富,都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二是出現了大批私人撰述的各種體裁的史學著作。編年體有談遷的《國榷》、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紀事本末體有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等。學術專著有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等等。三是出現了一大批考證、??敝惖氖穼W著作。如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十嘉齋養新錄》,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等。
另外:地方志更多達七千余種,不勝枚舉。三、文獻編纂學
1、清代文獻編纂學的盛況哲學方面編纂的文獻有《性理精義》、《皇清經解》。科學方面有《歷象考成》、《數理精蘊》。文學方面有《全唐詩》、《全唐文》。綜合性的有《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此外,還有“續三通”、“清三通”以及大部頭的“會典”等等。2、《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1)《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綜合性類書,全書1萬卷,目錄40卷,共約1.6億字??滴酢⒂赫觊g先后由陳夢雷和蔣廷錫主持編篡,于雍正四年(1726)成書。該書分為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個匯編,每一匯編之下又分成若干典,共32典,典下再分部,共6109部,每部根據內容設立標題?!豆沤駡D書集成》綜合了清代所能見到的有關古籍中的各種資料,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一部類書,國外稱它為“康熙百科全書”,至今仍被同內外學者所使用。
(2)《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此書是乾隆時令紀昀等著名學者160余人用10年時間編成的。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共收圖書3457種,79070卷。書成之后,抄錄七部,分別貯藏在北京、熱河、沈陽、揚州、鎮江、杭州等地。至今仍有四部保存完整。
四、文學藝術1、小說清代文學領域,成就最輝煌的是小說。最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1)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1460-1715)山東淄川(今淄博)人?!皶汩T第”,屢試不中
(2)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諷刺小說,吳敬梓(1701-1754),在吳敬梓的筆下,貪贓枉法的官僚,橫行鄉里的豪紳,利欲熏心的士子,附庸風雅的名士,招搖撞騙的清客,一個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吳敬梓通過對儒林群丑的描繪,對科舉制度及其影響下的社會風氣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政治的腐敗和文化道德的墮落。因此,也被稱為現實主義小說?!都t樓夢》,又稱《石頭記》,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
曹雪芹的《紅樓夢》2、戲劇中國的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元雜劇和明傳奇,標志著中國戲曲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到了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戲劇理論家李漁和優秀的劇作家洪昇、孔尚任等。但總的說來,清代傳奇劇逐漸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如秦腔、漢調以及乾隆、道光間形成的京劇等。
李漁的戲劇理論,包括創作和演出兩個部分。(1)戲劇理論家李漁(1611-1679)浙江蘭溪人?!堕e情偶寄》(2)洪昇(1645-1704)《長生殿》,劇作家他一生潦倒,在北京作了二十多年國子監生,沒有得到一官半職。他的《長生殿》一劇寫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轟動一時,“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堕L生殿》是寫唐明皇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3)孔尚任(1648-1718)《桃花扇》《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集中反映了明末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4)地方戲的繁榮和京劇的產生清初昆曲(雅部)盛行的同時,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方戲(花部)。戲曲舞臺上,百花齊放,競秀爭妍,有所謂“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袄ァ奔蠢デ弧斑奔催柷?,明代傳至北方,清初已盛行于北京;“柳”指山東的柳子戲;“梆”指陜西的“梆子”,亦即“秦腔”。
乾嘉年間,各劇種的藝人輻輳京師,舞臺上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宗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三慶、四喜、春臺、和春)與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調匯集一城的奇特景觀。其后,地方劇種的聲腔系統不斷的吸收、整合,道光初年,楚調演員王洪貴、李六等搭徽班在北京演出,吸收諸腔的優點,采用北京語言,適應北京風俗,形成了京劇。后來成為影響全國最大的劇種。
作業:
1、名詞解釋
三藩之亂
軍機處
改土歸流
八旗制度
鄭成功
雅克薩之戰
尼布楚條約
白蓮教
乾嘉學派
《四庫全書》
2、簡要回答
(1)清朝前期是怎樣維護遼闊疆域的?
(2)清初采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
(3)說說明清時期的文字獄。
(4)明清時期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5)明清時期在小說方面有哪些成就?
3、論述題
(1)比較“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
(2)論明清時期的“閉關”政策。
(3)論清朝由盛到衰的原因。入關前,滿族親王大臣分享軍政大權。順治初,諸王議政之制不改,凡“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票擬,主之議政處”。康熙十六年設南書房,“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視草”,不啻奪去內閣票擬與議政處之權。迨雍正七年,以西北兩路用兵而設軍機處。從此,尋常吏事仍由內閣票擬,軍國大政則由軍機大臣面奉皇帝訓示,擬旨繕發,而議政處與內閣形同虛設了。軍機處非正式衙門,軍機大臣亦非實官,略同于內廷差使如御前大臣及兩書房(南書房與上書房)之稱行走。軍機大臣均由親王大臣兼任,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年久者方稱軍機大臣上行走,或稱軍機處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所屬有章京若干,章京之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章京上學習行走,年久者方稱軍機章京上行走,簡稱軍機章京,俗稱“小章京”。五、內務府
全稱總管內務府衙門,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簡稱內務府大臣或總管大臣,滿語稱包衣按班(booi
amban)或包衣大(booi
da)。下分廣儲、會計、掌儀、都虞、慎邢、營造、慶豐七司,另有武備院、上駟院、奉宸院、總理工程處、養心殿造辦處、武英殿修書處、刊刻御書處、御茶膳房、御藥房、三旗納銀莊、官房租庫、官學、織染局、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
滿族之崛起與清朝的建立穆宗同治1861-1874←德宗光緒1875-1908←溥儀宣統1908-1911↓文宗咸豐1850-1861→宣宗道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太陽能維修合同協議書
- 老師實習協議書
- 有孩子房產離婚協議書
- 緊急離婚協議書
- 留學咨詢協議書
- 日本俱樂部轉讓協議書
- 玉米補貼協議書
- 租用山嶺協議書
- 遺產領取協議書
- 富士康科技合作協議書
- 消防監護人考試題及答案
- GB 35181-2025重大火災隱患判定規則
- 漢代文化課件圖片高清
- 【四川卷】【高二】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數學試題
- 艾滋病病人的心理護理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客運車站服務工作課件
- 《面試技巧與策略》課件
- 2023年貴州省糧食儲備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司注冊合同協議
- 心功能分級課件
- 統編版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學先鋒做先鋒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