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課件_第1頁
糖化血紅蛋白課件_第2頁
糖化血紅蛋白課件_第3頁
糖化血紅蛋白課件_第4頁
糖化血紅蛋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糖化血紅蛋白承德安康醫院潘永良糖化血紅蛋白承德安康醫院潘永良1概念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是糖化血紅蛋白,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觀測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概念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2研究歷史糖化血紅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譜法首次從其它類型的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并于1968年被分類為一種糖蛋白。1969年,人們發現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數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們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紅蛋白的反應式。自從1968年第一次描述了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現的異常血紅蛋白以來,關于葡萄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糖化產物的術語,已經變化幾次。自從1986年,IUPAC-IUB(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已經推薦使用糖化血紅蛋白這一名稱,即非酶促的血紅蛋白的糖基化。另一方面,更高級的術語糖基化血紅蛋白經常地用于日常語言和現在的出版物里。研究歷史糖化血紅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譜法首次從其它類型的3研究歷史根據每個糖化位點和反應參與物,總的糖化血紅蛋白分成若干個亞組分。天然(非糖化)血紅蛋白是A0(2α、2β鏈)。亞組分(HbA1a1,HbA1a2,HbA1b和HbA1c)因血紅蛋白β鏈-N末端纈氨酸的游離氨基與不同碳水化合物糖基化而形成。這些亞組分總稱為HbA1。除了血紅蛋白β鏈的N末端纈氨酸外,血紅蛋白分子內其他游離氨基也參與糖基化(α鏈N末端纈氨酸、賴氨酸ε-氨基)。相對于HbA1,所有β-鏈N末端和其他游離氨基糖基化的血紅蛋白被稱作總糖化血紅蛋白。除基本的成人血紅蛋白AO外,在健康人里發現少量的胎兒血紅蛋白HbF(2α、2γ鏈)和血紅蛋白A2(2α、2δ鏈)。纈氨酸在δ鏈N末端,以類似的方式糖基化,例如,通過與葡萄糖的共價鍵形成HbA2c。親和層析測定的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總糖化血紅蛋白。研究歷史根據每個糖化位點和反應參與物,總的糖化血紅蛋白分成若4與血糖區別血糖是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的血液中的單糖,通常僅指葡萄糖。血糖測試結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診斷新標準和治療監測的“金標準”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知識的逐步了解,多數人已意識到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監測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測定值作為控制血糖的標準。其實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標準是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區別血糖是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的血液中的單糖,5與血糖區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因此,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新版的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規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標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紅蛋白就不可能達標與血糖區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容6說明:根據紅細胞代謝動力學推測初始HbA1c值大約每日破壞1/120(≈0.83%)。因為糖化在合適的治療下甚至健康人也產生,故這個理論值在體外不能達到。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通過加強治療而達到血糖量正常,可以發現HbA1c值最大下降率以大約每10d下降正常血糖的1%(絕對的)。由于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方法的精確性,兩次測定值HbA1c的差異大約1%就可認為具有臨床相關性。因為這些原因,在HbA1c兩次測定間至少有2周的時間,推薦4~6周的間隔。說明:根據紅細胞代謝動力學推測初始HbA1c值大約每日破壞17監測意義因為升高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是長期高糖血癥的糖尿病患者相當可靠的指示劑,因而是可能診斷糖尿病的。在未治療的個體,正常的糖化血紅蛋白值臨床上可以排除明顯的糖尿病。但由于它不能檢測糖耐量受損,所以作為診斷和(或)篩選目的唯一的參數,使用糖化血紅蛋白是存在問題的。監測意義因為升高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是長期高糖血癥的糖尿病患者相8監測意義糖化血紅蛋白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糖尿病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1)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緩慢。由于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飯不影響其測定,故可以在餐后進行測定。監測意義糖化血紅蛋白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糖尿病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9監測意義(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所以它雖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血糖波動,卻能很好地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個月之內的平均血糖水平。(4)較少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監測意義(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10控制標準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因此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權威機構對于糖化血紅蛋白有著明確的控制指標,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于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控制標準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11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4%~6%:血糖控制正常。6%~7%:血糖控制比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4%~6%:血糖控制正常。12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估計的平均血糖(%)(毫摩爾/升)55.4(4.2–6.7)67.0(5.5–8.5)78.6(6.8–10.3)810.2(8.1–12.1)911.8(9.4–13.9)1013.4(10.7–15.7)1114.9(12.0–17.5)1216.5(13.3–19.3)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估計的平均血糖(%13臨床意義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3%時,餐后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影響較大;當在7.3%—8.4%時,空腹和餐后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功效差不多;當大于8.5%時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很高者需要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紅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預餐后血糖,減少低血糖反應;大于8%者要兼顧空腹和餐后血糖,小于8%側重改善餐后血糖。如若空腹血糖高于7.1mmol/L許多,糖化血紅蛋白大于8%,表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需調整治療方案。反之,若空腹血糖低于7.1mmol/L,甚至正常,糖化血紅蛋白小于8%,則表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本著“效不更方”的原則,治療方案不變。因此,同時測定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斷病情,指導治療。臨床意義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3%時,餐后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14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兒童控制目標年齡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目標<6歲7.5%-8.5%6~12歲<8.0%13~19歲<7.5%

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兒童控制目標年齡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15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盡管高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代表著血糖控制不佳,但即便是“好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仍可能為段時間內的低血糖導致。因此,常規的血糖監測仍然是最佳的血糖控制分析方法。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盡管高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代表著血糖16注意事項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同時測定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斷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空腹血糖超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時,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與采血時緊張、勞累、晚餐進食過多、治療不當、急性并發癥等有關,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為8.2%,這表明以往的治療方案已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調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甚至達到正常標準,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療對癥。注意事項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同時測定血糖與17臨床意義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識,更新治療理念,監測并保持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治療,對于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目前臨床提倡對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積極治療方法:盡早藥物治療、盡早聯合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到目標或治療方案調整后,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達到目標后也應每年至少檢查2次糖化血紅蛋白。臨床意義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識,更新治療理念,監測并保持糖化血18臨床意義臨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而血糖監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本人的認知和行動。由于大部分患者選擇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監測手段,目前超過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不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加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形成;如果眼睛內的晶體被糖化,則會引發白內障。此外,它可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50%以上。臨床意義臨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監測糖化19臨床意義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沒有閾值,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發癥降低越明顯,DCCT、UKPDS等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得出結論,證實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各種并發癥風險也明顯減少。英國前瞻性研究證實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14%;腦卒中發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37%;白內障摘除術下降19%;周圍血管疾病導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發生率下降16%。臨床意義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沒有閾值,隨著糖化血20臨床意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測指標,它的高低直接決定將來各種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幫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進患者的血糖達標,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病率,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意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21臨床意義綜上,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對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情況有很重要的意義。臨床醫務工作者不能僅局限在對血糖的認識上來管理血糖,應綜合糖化血紅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血糖控制滿意且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測2次糖化血紅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滿意且需調整方案者,應一年測4次。另外計劃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初期每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滿意后,應每6~8周測1次,直到受孕。同時還應該注意各種貧血,出血性疾病,或用心得安、嗎飛、雙氫克脲塞等藥物可使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而用大量阿司匹林、維生素c腎功不全,甲亢者可使其增高。應綜合考慮,做到全面衡量患者的整體情況。但糖化血紅蛋白不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依據,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試驗,可作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檢查的項目。臨床意義綜上,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對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情況有很重22臨床意義此外還要注意①對昏迷病人的鑒別:在腦血管急癥時,由于應激反應可使血糖增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