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體制轉軌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作為分析前提的制度理論)二、計劃經濟理論與傳統計劃體制的形成
三、經濟體制比較的理論四、計劃經濟試驗的績效分析及其反思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六、關于“后轉軌時期”或“再改革階段”的展望1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經濟改革或經濟轉型從實質上來說是一個制度變遷或制度創新的過程(一)制度的含義1、制度是行為主體的行為規范和社會約定。(是在既定利益格局下的公共選擇)社會行為規范的三個層次:道德——倫理——法律道德能否治國?倫理能否治國?中國為何最終選擇了依法治國?2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2、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3、制度是一種公共物品。(對多數人有益的制度可能對少數人并不利)3把制度因素引入到經濟學分析體系的四種思路:從交易費用解釋制度起源——科斯從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來解釋制度起源——納什
從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矛盾解釋制度起源——奧爾森
從交換形式變化來解釋制度起源——諾思
4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二)制度的構成與功能1、制度的構成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非正式制度)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案例:東亞模式與中國道路:文化的意義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非正式約束的存在減少了衡量和實施成本,使交換得以發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5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實施機制☆現實生活中,實施機制的主體一般是國家。☆國家行使實施職能的有效性至少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實施者的效用函數,他對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要受到自己利益的影響;二是發現、衡量違約和懲罰違約者要花費成本。☆強有力的實施機制將使違約成本極高,從而使任何違約行為都變得不合算。
6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2、制度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最基本的功能
提供經濟便利——具有經濟價值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合作的保證提供激勵機制——有利于賞罰分明
減少機會主義和搭便車——責權利相結合
有利于外部利益內部化——鼓勵企業擴大投資和技術創新
7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三)關于制度變遷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它的實質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過程。制度變遷的動因:外部利潤內在化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不均衡趨向制度均衡制度變遷的方式: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制度變遷的軌跡:路徑依賴制度變遷的作用:決定經濟增長8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的動因:外部利潤內在化制度變遷的動力是個人期望在現存制度下獲取最大的潛在的外部利潤。只有當潛在利潤超過預期的成本時,一項新的制度安排才會被創新。潛在利潤的條件:資源的相對價格變化、技術的變革以及偏好的變化等外部利潤的來源:規模經濟、內部化、克服對風險的厭惡、交易費用的轉移與降低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制度與組織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是制度變遷的關鍵之點。9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不均衡趨向制度均衡當沒有一個人或組織能夠從對重建規則的資源投入中獲利時,制度就會穩定下來,即形成均衡的制度。但是,由于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的變遷方式不同,所謂均衡的制度只能是一種局部均衡。隨著某些外生因素的變化,如人口增長、產品和要素的相對價格、技術和市場規模的改變,制度安排的某種初始的均衡會受到沖擊,進而會影響資源配置的結果。正因為均衡是局部的,所以制度總是要變遷的。
10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的方式: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林毅夫:1989年美國《卡托》雜志夏季號強制性變遷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導的變遷,而誘致性變遷主要指個人或團體的自發性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統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識形態的剛性、利益集團的干擾等誘致性變遷的特征:贏利性、自發性、漸進性兩種變遷的共同點:它們都是對制度不均衡的反映,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較的原則等。11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區別:優勢不同——誘致性變遷主要依據一致性同意和經濟原則,如果它能克服外部性效果和搭便車之類的問題,它將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變遷形式;而強制性變遷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它還能以自己的強制力和“暴力潛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面臨的問題不同——誘致性變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車問題;而強制性變遷卻面臨著統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識形態剛性、官僚政治、集團利益沖突和社會科學知識局限等問題的困擾。
12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的軌跡: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制度變遷的路徑取決于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復雜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場;二是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報酬遞增。這兩種因素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某一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13“路徑依賴”及其生物學淵源最早是生物學家康拉德·瓦丁頓提出并歸納到理論分析中的。物種的進化,一方面有基因的隨機突變和外部環境決定,另一方面,還決定于基因自身存在的等級序列控制。因而物種進化時,偶然性隨機因素可以啟動基因等級序列控制機制,使物種進化產生各種各樣的路徑,而且這些路徑之間互不重疊、互不干擾,為了描述和研究這種分叉與物種進化等級次序的現象,生物學家們提出并利用了路徑依賴的概念。后來,生物學家古爾德在研究生物進化中的間斷平衡和熊貓拇指進化現象時,進一步指出了生物演化路徑的機制以及路徑可能非最優化的問題,并明確了路徑依賴概念。14“路徑依賴”及其生物學淵源路徑依賴描述的是一種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如果在外部事件的影響下被采納,便會沿著一定路徑發展演化,而很難被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體系所替代。諾斯將技術變遷中的正反饋機制援用到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運行機理可概括為四個過程:給定條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它啟動并決定了路徑選擇。啟動機制:系統中的正反饋機制隨外部偶然事件而啟動并運行。形成狀態:如多重均衡、閉鎖(lock-in,阻止替代路徑的采納)、非最優路徑以及路徑依賴。退出閉鎖:通過外部力量如政府干預和一致行為實現路徑替代。15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制度變遷的作用:決定經濟增長制度通過對人們產生激勵效應而發生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用諾斯的話說就是制度使人“形成一種剌激”,“個人受到剌激的驅使去從事合乎社會需要的活動。”
制度創新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諾斯“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這里,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即指制度創新。16有沒有一個比較簡明的理論框架?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1973)技術變革、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等等,并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它們本身就是增長!“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為它意味著“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航海與貿易、緯度測定與保持精度的計時鐘打擊海盜與保護遠洋貿易;關鍵的困難:(1)阻止“搭便車”;(2)創造與實施新所有權的成本可能超過收益;國家在克服上述關鍵困難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但什么力量和機制,影響并確定了國家機器發生作用的方向?17經驗研究:900-1700年間的歐洲西班牙、法國與意大利荷蘭、英國研究的基本線索:人口變動導致相對價格變化,要求所有權(經濟組織)變化以抓住新的機會。然后,集中考察財政需要與現存所有權的關系,決定能不能提供有效率經濟組織,鼓勵創新和實現經濟規模結論:那些國家的成功是所有權重建的成果18“諾斯悖論”(1)
諾斯和他的合作者(1973)曾經為西方世界的現代經濟增長做過一個簡明的結論,即有效的經濟組織(產權)是經濟增長的關鍵(NorthandThovnas,1973).不過他后來發現,有效的產權安排只是國家與私人努力互相作用所產生的多種可能結果中的一種,而不是在相對要素價格變化條件下的必然而惟一的結果(North,1981,1990)。當諾斯后來試圖回答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即為什么在經濟史上有大量無效率的經濟組織的長期存在時,提出了一個關于國家的分析框架,在那里,國家被認為具有使統治者租金最大化的動機,同時也愿意在此前提下降低交易費用以使稅收增加。19不過,諾斯(1981)注意到國家的上述兩個目的并不總是完全一致,因為“在使統治者和他的集團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體制之間,存在著持久的沖突”(North,1981,p.25).正是這個基本矛盾,說明了為什么許多經濟無法實現長期增長。這樣看來,早期荷蘭和英國的成功,即國家租金最大化與有效節約交易費用之間的一致性,反而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了。為什么恰恰這兩個地方如此幸運地與眾不同呢?“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但是,國家也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North,1981,p.20)。North的這一精彩概括給每個民族獲得增長與衰退各一半的希望。周其仁(2019),“中國農村改革:國家與土地所有權關系的變化”,見《產權與制度變遷》,p.3-4.“諾斯悖論”(2)20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將經濟轉型視作制度變遷過程,其目的在于要強調制度構建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揭示轉型后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以及轉型的深層次原因。?轉型(Transition),從一種存在狀態向另一種存在狀態轉變和過渡。如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政治轉型、文化轉型等如經濟體制轉軌、發展方式轉型、發展路徑轉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形態的轉型21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1)轉型的三個層次?文明轉型如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強調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轉型持續時間長,多通過漸進方式達到。?國家轉型主要標志是社會基本制度或者國家性質的轉變,轉型的目的和方向總體受到第一層次的影響和約束。?經濟體制轉型主要關注經濟體制的變化,不把政治等其他方面作為考查重點,受到前兩層次的影響和約束。22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2)對這三層次關系的不同理解:?科勒德克的定義經濟轉型,“從基于國家控制產權的集中計劃經濟轉向自由市場經濟”——波蘭總統經濟顧問、前波蘭第一副總理?科爾奈的理解轉型或過渡是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提出他的“制度的特殊品性”與過渡標準理論。?薩克斯的理解轉型的核心是憲政規則的大規模改革。只有完成了憲政改革,才能說是真正完成了憲政改革,才能說真正完成了過渡。《經濟改革與憲政轉軌》23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統一領導下國有制和準國有制占據支配地位官僚行政協調占據優勢軟預算約束、弱價格調節;計劃交易、數量控制長期短缺經濟、賣方市場、勞動力短缺、沒有失業①社會主義制度模型政治力量與私人產權、市場共同體親密配合發揮力量私有制占支配地位市場協調占據優勢硬預算約束、價格發揮強有力調節作用沒有長期短缺、買方市場;長期失業、商業周期波動②資本主義制度模型24一、制度、制度變遷與轉型的一般理論張宇: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在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憲法制度雙重約束下的市場化,它的目標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體制轉型—工業化(結構轉化)兩種演化具有共時性,體制轉型—工業化(結構轉化)的路徑具有類似性,體制轉型—工業化(結構轉化)之間具有關聯性25二、計劃經濟理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形成1、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計劃”的理論
?按比例分配勞動總勞動的規律——時間的節約和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消滅經濟的無政府狀態
?重建個人所有制(自由人的聯合體)
?“計劃者主權”是由每一個擺脫了舊式分工束縛的社會成員共同形成的26人類社會首要的經濟規律:節約勞動時間原因:1、人類需要的無限性和人類勞動的時間和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2、人類生產力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當勞動密集到一定的程度時,邊際勞動時間帶來的產量增加遞減。當人類勞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過了后者的承載限度,往往需要比破壞它投入更多的勞動。27人類社會首要的經濟規律:節約勞動時間節約勞動時間的兩條途徑:合理分配用在各種產品上的勞動時間,是生產和需求達到平衡,避免勞動時間的浪費。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以同自然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方式進行的每一種產品生產中,以最小的勞動獲得最大的產出。28二、計劃經濟理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形成2、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生(1)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生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生活的計劃化?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大規模的資源動員與資源投入
29列寧: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取消私人貿易和商業,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生產公社和消費公社,實行有計劃的產品交換;嚴格集中、統一分配一切必需的消費品;商品交換用存折、短期領物證等代替貨幣;實行余糧收集制,嚴禁農民自由買賣糧食;實行中小工業企業國有化,把一切工廠、倉庫、商店統統歸一個總管理局管轄,任何企業必須直接服從相應部門的管理總局,在經濟上沒有任何主權和經濟利益;實行普遍的義務勞動制,強迫地主、資產階級參加勞動等等。30列寧:新經濟政策(1921-1924)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稅收數額在春耕前規定,秋收后增收不增稅;農民納稅后剩下的余糧可以自由買賣;放開市場,實行自由貿易;實行租讓制,把一些無力經營的企業、礦山、森林等租讓給外國資本家等等。“任何計劃都是尺度、準則、燈塔、路標。”“完整的、無所不包的、真正的計劃=‘官僚主義的空想’。不要追求這種空想。”31斯大林的計劃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商品生產,是因為兩種公有制的存在;計價只是為了進行經濟核算,所以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產資料只是保持了商品的外殼;“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并沒有調節的意義,可是它總還影響生產,這在領導生產時是不能不考慮到的”;“我們的計劃不是臆測的計劃,不是想當然的計劃,而是指令性的計劃,這種計劃各領導機關必須執行,這種計劃能決定我國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將來發展的方向。”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事務,企業的人財物和產供銷等均由政府控制。32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歷史成就在落后國家實現了工業化,使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蘇聯的全部工業從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開始至斯大林逝世為止,幾乎增長了二十倍;蘇聯打敗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蘇聯工業化奇跡33斯大林模式的嚴重缺陷及消極影響這一模式造成社會總供求比例不平衡和結構性矛盾;強調中央高度集權,削弱地方自主經營管理的權限;過分地否定市場經濟,過多地犧牲了農民的利益,過分地擠壓了商品經濟發展的空間,過早不適當地取消商品經濟,忽視了經濟效益。34二、計劃經濟理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形成(2)計劃經濟是否必然走向中央集權經濟?蘭格斷言,兩個原因?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戰時經濟、鞏固政權的需要)?推進迅速的、大規模的工業化的需要導致必然產生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
斯威齊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使投資決策集中?投資決策集中將導致無所不包的計劃
35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雙邊壟斷”模式:
政府勞動資本原材料財務和人事“企業”產品的生產和支配數量品質分布價格家庭或居民產品的購買對象和價格36二、計劃經濟理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形成(3)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生
?經典作家的理論?蘇聯的示范效應?革命和穩定政權的需要
?推進國家工業化的需要
37西歐中國1200-13001950從人均GDP比較中國與西歐——公元400年起點相當;——400-1200/1300:中國領先——14世紀到19世紀中,中國停滯,西歐起飛;——1850-1950:中國西歐差距擴大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第30頁38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做法
林毅夫的解釋: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的一個客觀結果,但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和當時資源稟賦的之間存在緊張關系,計劃經濟正是為舒緩這種緊張關系而引申出來的。在這一模式下,計劃經濟體現為:——農業:統購統銷制度(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工業:國家計劃模式“國家工廠主義”(國家所有制的產權制度、計劃生產的企業制度、計劃配置的就業制度)——對外:長期閉關鎖國——集中統一的金融制度——統收統支的財政制度39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做法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特征和資源條件:重工業的產業特征:——資本密集。——收益回報周期較長。——關鍵技術、設備需從國外進口。中國當時的資源特征:——資本短缺而利率較高;——外匯短缺而匯率偏高;——資本分散,資金動員能力弱。40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做法顯然,新中國成立初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特征和資源稟賦之間存在差距,所以無法借助市場機制來實現發展重工業的目標。因此只能以行政權力來確保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得以形成,由此必然引發出:——人為扭曲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缺乏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制。整個經濟體制其實是服務于特定的發展戰略目標的、內生的、邏輯上完整的一套制度安排結構。41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做法
中國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確立原因:——從國際競爭的出發點來考慮。前蘇聯產業發展經驗和歐美發生經濟大蕭條的對比。——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逼迫。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面臨政治孤立、經濟制裁的形勢,這迫使中國建立不依賴外力的工業結構。軍事力量——重工業的外部性:發展重工業可以提高輕工業的生產效率,降低它的成本;培養人力資源——國家的獨立自主。沒有重工業,發展中國家無法發展自己的工業,從而會淪落為發達國家的原材料基地,成為依附于“中心”國家的“外圍”國家。依附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社會思潮。進口替代理論;1950年代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給發展中國家的標準建議。42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做法客觀結果:
——積極效應:中國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中國各地依據集體力量形成了基礎設施體系和公共產品體系。——消極后果:激勵不足、集體偷懶、短缺經濟、效率低下、產業發展畸形(票證制度)43代表項目:156個蘇聯援建項目,至今仍然是中國工業的重要支柱核工業航天工業“三線”建設:一線:沿海地區二線:中部地區三線:主要為陜西南部、四川、貴州“鉆山、進洞”“洋躍進”:1977-79年間大量進口國外成套設備(寶鋼、揚子石化等)7/29/202344寶鋼西昌衛星發射基地44中國第一顆原子彈451.Therateofaccumulation(table3.1).1stFYP(53-57)24.22ndFYP(58-62)30.863-6522.73rdFYP(66-70)26.34thFYP(71-75)332.Thestructureofinvestment(table3.2)
ALHO1stFYP7.16.436.250.32ndFYP11.36.45428.363-6517.63.945.932.63rdFYP10.74.451.133.84th9.85.849.634.8463.產業比重(table3.3)
525762657075Agri.57.746.848.146.240.437.8Indu.19.528.332.836.44146Other22.824.519.217.418.616.24.Thegrowthrate(table3.1)--GDP1stFYP(53-57)9.12ndFYP(58-62)-2.263-6514.93rdFYP(66-70)6.94thFYP(71-75)5.553-78647
5.Employmentstructure.(table3.4)
Agr.Ind.Other5283.5610.55781.25.912.96581.66.4127873.312.514.26.Lowlivingstandardindex(table3.6).
Consumption
NINationruralurban19521001001001001957153122.9117126.31978453.4177157.6212.648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老百姓攥著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應站門口通宵排“長龍”搶購年貨的場面,曾是春節前的一道景觀。1966年春節前,在遼寧省海城縣農村集貿市場上,當地的婦女們在棉布攤前選購花布,準備回家縫制新衣。4950八十年代群眾排隊買緊俏商品的情景51如何來評價傳統的趕超戰略?
(案例比較:1870年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支持重工業、軍事工業發展的“鐵血政策”為什么會成功?差異何在?)
52一個案例: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直到1979年以前最后定型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經營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有五大基本特征:——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公社、大隊或生產隊所有。——實行高度集中的集體統一經營制度和勞動管理制度。——實行單純的計劃管理體制。——實行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經營。——實行過度平均化的分配制度。53人民公社體制的這些特征是政策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從1958-1978年的實踐已經證明,這種體制最能適應國家實行單一的計劃管理制度。通過行政手段,把農業和農村創造的國民收入轉向工業和城市作有效的分配。根據測算,1950-1990年,全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10039億元,農業稅1359億元;除去國家的農業投資、支農資金、價格補貼等5497億元,農業向工業提供了5451億元的資金積累。人民公社體制在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54但這種體制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重要的缺陷包括:——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農民家庭作為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被徹底否定,所有的基本生產資料都歸集體所有,使農民變成單純為掙工分的勞動者,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生產效率無法提高。——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和經濟利益相分開。收入分配的平均化,使廣大農民感到為集體勞動不值得,集體經營的成果與農民的收入脫鉤。這是造成農民勞動熱情低下和勞動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集體的經營管理權和自主權相脫節。公社、大隊、生產隊名義上有經營管理權,但實際的經營管理、收入分配、55產品銷售和生產資料獲取等均須聽從上級的指令性計劃和統一指揮,負責經營管理的集體經濟組織缺少自主權。——農民被限制在耕地上。以糧為綱、單一經營的政策,將廣大農民局限在有限的耕地上。耕地以外的農地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不能得到開發和利用,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實行城鄉壁壘和偏重城市政策。明確采取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策略,農民只能一輩子住在農村務農,按地域的僵化分工和以出生地定終身,幾乎成了不可更改的鐵律。這種政策阻礙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是造成城鄉分割的一個重要原因。56三、經濟體制比較的理論(一)“社會主義大論戰”——20世紀上半葉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爭1、論戰的背景與代表人物?正方(社會主義同情派):帕累托—巴羅尼—蘭格—泰勒?反方:米塞斯—哈耶克—羅賓斯
572、論戰的開始:帕累托-巴羅尼帕累托(VilfredoPareto)《社會主義制度》(1902-1903)、《政治經濟學手冊》(1906)首次提出:由“社會主義的生產部”來制定和實施科學計算的計劃,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巴羅尼(EnricoBarone)《集體主義國家的生產部》1908?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不存在交易成本?數百萬個供給和需求的聯立方程建立在國有制基礎上的集中計劃經濟(巴羅尼稱之為集體主義)也能有效配置資源、組織生產583、米塞斯(LudwigvonMises)的挑戰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計算》1920
(1)經濟計算的必要性成本、盈虧、資源的稀缺程度
(2)競爭性貨幣價格體系的重要性(3)社會主義經濟中競爭性貨幣價格體系的不可能性和不可行性
?市場價格體系與社會主義是不相容的“魔鬼辯護士”594、羅賓斯的觀點
(1)社會主義經濟在數理上存在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但實際上是不可行的
(2)信息維度太大數以百萬計的供給和需求的聯立方程在技術上難以收集和處理(3)信息變動與信息過時60羅賓斯:"在紙面上,我們能設想這個問題用一系列數學計算來求解。……但實際上這種解法是行不通的。它會需要在幾百萬個預算數據的基礎上列出幾百萬個方程,而統計數據又根據更多百萬個個別計算。到解出方程的時候,它們所根據的信息會已過時,需要重新計算它們。根據帕累托方程可能實際解決計劃問題的提法,只說明提出這種主張的人不了解這些方程意味著什么。"615、對米塞斯挑戰的回答:泰勒(FredManvilleTaylor)的試錯法(trialanderror)1928年
(1)國家控制運用全部經濟資源并承擔責任
(2)國家與公民之間的交換關系(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3)消費者自由選擇(4)計劃當局通過試錯去調整生產要素價格、出清市場(5)計劃人員的責任心626、蘭格(OskarLange)模式《社會主義經濟理論》(1936-10、1937-2《經濟研究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承認經濟計算和價格體系的重要性,否認價格體系必須建立在私人市場之上(私人產權)(2)社會主義經濟可以通過試錯法模擬市場、建立價格體系,實現經濟均衡(3)“競爭社會主義模式”中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三個決策層次:計劃當局和管理部門的行為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63計劃委員會:制定生產資料的價格;分配國民收入產業管理部門:決定各生產部門的發展企業:按兩個原則生產家庭:1、價格等于邊際成本1、選擇工作或閑暇2、成本最低2、消費個人收入647、論戰尾聲
(1)哈耶克(FriedrichvonHayek)對蘭格模式的質疑1940年代《評社會主義計算與競爭的“解決方案”》
?信息問題不可知、全面計算之不可能性?激勵問題“利潤”與“價格”在公有產權下不可能提供有效率行為的激勵
(2)蘭格的“計算機社會主義”1960年代《計算機與市場》“計算機烏托邦派”
65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強調個人自由與人類根本福利的關系。他指出:企業家行為或人類思想的創新過程是不可能被計劃出來的。因此,一個中央計劃的經濟就長期而言,必定是無效率的。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的一個致命弱點是,計劃者事實上無法知道資源有效配置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市場競爭作為“過程”的意義在于,沒有人預先知道競爭的結果是什么;人們只是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才得以知道必要的信息,并且通過市場競爭隨時修正自己的偏好。66(3)科爾奈對蘭格模式的批評
?對計劃者本性的錯誤假設?對企業行為的錯誤假設?忽視競爭競爭的前提是硬預算約束和買方市場(4)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生產與分配方面的區別?社會主義將比資本主義的經濟效率高(5)斯蒂格利茨新古典經濟學和“市場社會主義”都無法有效解決不完全信息和激勵機制問題67三、經濟體制比較的理論(二)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效率分析(DIM分析)(1)決策結構與決策效率?集中決策與分散決策?決策維度?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決策風險68三、經濟體制比較的理論(2)信息結構與信息效率?縱向傳遞與橫向傳遞
?信息維度?信息成本(收集、傳遞、處理的費用)?信息失真(3)動力結構與激勵效率?行政強制與經濟利益誘導
?激勵的有效性?激勵成本?對人的不同假定(天使人與經濟人)69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1、計劃經濟體制的發展(1)早期的經濟快速成長(2)后期的經濟停滯(3)計劃體制內的調整和改革70從1927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僅僅五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集中國家財力、物力、人力,建立了現代工業體系。汽車、航空和重型機械等行業都有很大的發展。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增長17%。按美國總統國際經濟政策委員會估計,1955年蘇美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1500億美元和3990億美元(即蘇美之比為38%),1976年蘇美分別為9370億美元和16920億美元(即蘇美之比為55%)(《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第87頁)。蘇聯到期1974年,聯盟內是百分之百的就業率,70%以上的家庭有小汽車,50%的人一年到黑海渡假一次,全免費的醫療、教育、水、電、電話費等。71背景資料:改革的三次浪潮1950年~1960年,發端于南斯拉夫,蘇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隨后也卷入其中,核心是反思“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60~1970年,蘇聯和東歐許多國家都參與其中,波蘭的改革部分退卻;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受到了遏制;匈牙利堅持了1968的“新經濟體制”改革1980年代,波蘭、匈牙利和蘇聯(戈爾巴喬夫執政后)進行了更為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72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內的改革1.有待解決的問題A.
激勵B.
協調C.
結構2.解決問題的方法A.1978以前1)
結構—中央調整農輕重比例2)
協調—改變條、塊管理,權力下放,但一放就活,一活就亂3)
激勵:學雷鋒,但不能每人都成為雷峰B.1978以后1)
結構—中央調整農輕重比例2)
協調—改變條、塊管理,但同樣一放就活,一活就亂3)
激勵:強調物質利益73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2、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分析(1)經濟增長的績效分析?速度?質量?效率?可持續性
741937196019701980民主德國/聯邦德國100707164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90917870匈牙利/意大利89867074波蘭/西班牙1051258877羅馬尼亞/西班牙85855860南斯拉夫/希臘87978381計劃經濟體制國家與市場經濟國家人均GNP的比較單位:100%資料來源:M.G.Roslin.TheRebirthofEurope.Prentice-HallInc.1991,111.751952-1985年城鄉居民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長(元)767778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2)經濟結構分析
?重、輕、農結構?一、二、三產業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經濟結構(趨同化)
79從就業結構看,較發達轉軌國家有相當高的非農就業比例,在73-96%之間,中等發達轉軌國家也在71-79%之間,而中國只有29.5%,甚至還低于越南;從城市化水平來看,當時中國城市化率相當低下。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比率只有18%;8081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3)收入分配?計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平均主義分配?僵化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中的特權82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4)宏觀經濟?價格、利率、匯率的全面扭曲?短缺經濟?計劃失靈與經濟大起大落?“進口替代”與封閉經濟(5)計劃經濟的失敗——效率與公平的雙重損失83四、計劃經濟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
4、對計劃經濟的理論反思:計劃經濟的錯誤可以避免嗎?——關于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革的思考(1)計劃經濟發揮作用的前提中央計劃經濟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能夠通過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計劃,以較低的成本在全社會范圍內集中調配資源和勞務;能夠最大限度的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服務于政府在特定階段的一些簡單、明確的目標,以滿足政府特定時期緊急和壓倒一切的需要。
——空間上適合于成員較小且利益趨同的情形——時間上適合于生產率較低或為了實現趕超戰略的情形84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計劃經濟可行的條件:——中央計劃當局必須充分掌握準確完整的信息;——信息的傳播和處理必須足夠迅速,才可以保證經濟計劃決策的時效性;——必須有能力保證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不因微觀主體利益沖突而發生歪曲或失真。85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2)計劃經濟的長期績效
計劃經濟的內在缺陷:——計劃經濟的核算是不可行的。——社會主體利益一致的非現實性。——決策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經濟動力。——計劃體制本身具有極高的代理成本和代理風險。——計劃缺乏靈活性,導致市場供給短缺。——缺乏競爭,產權形式單一,效率低下。86四、計劃經濟試驗的運行績效及其反思計劃經濟的長期運行績效:
低效率——短缺經濟、虧損經濟——激勵不足(生產中)——平均主義(分配中)——供需偏差(交易中)——偏好單一(消費中)87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一)蘇東地區激進式改革:大爆炸、休克療法1、“休克療法”在拉美國家的試驗20世紀80年代中期,玻利維亞受高通脹和巨額外債困擾,經濟陷入危機:月通貨膨脹率50%,人均國民收入下降25%。總統經濟顧問薩克斯提出一個激進的“宏觀經濟穩定”綱領。主張采取嚴厲的金融財政政策和壓縮消費的手段,遏制通貨膨脹、穩定經濟。同時還要求貿易自由化、行政和稅制改革、私有化。88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西方經濟顧問的具體建議:——實行緊縮和貨幣和財政政策、通過貨幣貶值實現匯率穩定——限制政府支出(削減公共福利開支、國有部門的工資支出)——改革行政和稅收制度,取消補貼——取消價格管制——取消對進出口的限制,實行貿易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取消政府對企業的管制——重新安排債務和接受外援89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不到一周,玻利維亞的惡行通貨膨脹得到遏制,物價趨于穩定。到1987年,通貨膨脹率從1985年的25000%下降到1987年的10.7%,社會產出增長2.3%,結束了連續7年的下降,首次出現了正增長。90背景資料——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Consensus)20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陷入了長達10余年的通貨膨脹暴漲、債務危機爆發的經濟困難。1989年,曾擔任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執筆寫了《華盛頓共識》,系統地提出指導拉美經濟改革的各項主張,包括:——實行緊縮政策防止通貨膨脹、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金融和貿易自由化、統一匯率、取消對外資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國有企業私有化、取消政府對企業的管制華盛頓共識得到世界銀行的支持。91背景資料——后華盛頓共識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提出的“后華盛頓共識”。“后華盛頓共識”強調與發展相關的制度因素,認為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社會的全面改造。——不僅關注增長,還關注貧困、收入分配、環境可持續性等問題——從信息不對稱出發,指出市場力量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承認政府在促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后倡導的私有化、資本賬戶開放和經濟緊縮政策。92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2、“休克療法”轉軌模式(1)主要內容確保幣值穩定、取消價格管制、實現貨幣可自由兌換實行國際貿易自由化支持新的私營企業發展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私有化必須有穩定化作保證轉型一開始就建立社會安全網(外援)93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2)休克療法的核心:——穩定宏觀經濟(必要條件)——經濟自由化(核心)——私有化(基礎)(3)蘇東地區轉型前面臨的三大危機由政府喪失償債能力引發的金融危機體制危機結構調整危機94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4)蘇東地區“休克療法”的政策設計(5)休克療法的實施效果?總產出的大幅下降與經濟增長的L型曲線?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社會失業?巨額的財政赤字?匯率貶值、出口不振、外援和外資流入不足?財產私有化政策產生了嚴重的社會不足以及無效率的企業治理結構9596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3、中國的體制轉軌:漸進式改革(1)農村的變革(2)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3)市場化進程(4)經濟開放(5)所有制結構、民營經濟與私有產權(6)“中國奇跡”97相關視點農村經濟的改革與發展支持了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家庭承包制--經營體制和產權改革的發軔地部分農副產品價格放開--價格改革之先聲鄉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政府機構改革的第一場而且是成功的戰役鄉鎮企業--最早的市場主體,民營經濟的先驅農村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革的早期探索農村集貿市場--最早的產品市場“民工潮”中農民的流動--最早的勞動力市場鄉鎮企業“星期天工程師”--技術市場形成的最早催化劑98背景資料——北京共識(BeijingConsensus)2019年5月,美國《時代》雜志前任編輯、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喬舒亞·庫泊·雷默(JoshuaCooperRamo,拉莫),在英國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己經發現自己的經濟共識》的論文。論文對中國20多年的經濟改革(轉型)成就及其經驗作了分析,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識”的概念。他把“北京共識”定義為:堅決進行革新和試驗;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和邊界(如臺灣問題);不斷精心積累具有不對稱力量的工具(如巨大的外匯儲備)。其目標是:在保持國家獨立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99背景資料——北京共識
雷默對“北京共識”概括出了三個基本定理:其一,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持續進步的手段;其二,集中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化解和處理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其三,自主發展,不依賴外國。在雷默看來,“北京共識”之所以是“共識”,是因為一個深深融入國際秩序的中國己經成為許多國家希望的重要模式。100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4、兩種轉軌模式的對比分析(1)轉軌的模式對比
?激進式與漸進式?“標準方式”與“亞細亞方式”——“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宏觀優先”與“微觀優先”?體制內改革與體制外改革?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
?強制性制度變遷與誘致性制度變遷
另外,關于中國的“摸著石頭過河”、“試驗推廣”、“補貼改革”、“計劃權利的交易”、“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等101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2)轉軌的績效對比102103104105106各國痛苦指數表年份捷克保加利亞波蘭俄羅斯中國19914.113.8912.9―2.3319922.7120.0715.7420.092.3619933.8429.818.7163.392.7419943.6841.5219.36653.383.0420194.4356.4719.471933.013.0720195.25112.8319.282852.593.0820197.181227.7617.173272.843317.324176.943.09201911.37――22.237750.543.09總計51.563000.64162.1720822.7825.93107轉軌各國GDP變化率表年份捷克保加利亞波蘭俄羅斯中國1990-1.2-9.1-11.6-4―1991-11.5-11.7-7-1371992-3.3-7.32.6-14.512.819930.6-1.53.8-8.713.419943.21.85.2-12.611.820196.42.17410.220193.9-10.96.1-4.99.720191-7.46.90.48.820191.43.56.5-0.47.8108109五、從計劃到市場:兩種轉軌模式的考察5、對“休克療法”和漸進式改革的理論思考(1)理性主義與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丘市重點中學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二次段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環境前沿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撫順德才高級中學2025年高三高考適應性月考(一)化學試題含解析
-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大學體育-乒乓球》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模電 1.3 晶體三極管學習資料
-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下學期聯合語文試題含解析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康復體操》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大學《臨床基本技能學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質量測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豫章師范學院《室內專題設計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遠集團養老保險工作管理程序
- 缺血缺氧性腦病詳解課件
- 自動打鈴控制器plc課程設計
- 最新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課件來源于司法部司法鑒定局
- 變電站第二種工作票
- 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論文43973
- 基于PLC的變頻中央空調溫度控制系統的畢業設計
- 門禁系統調試報告(共4頁)
- 北師大版一年級英語下冊期中測試卷
- 檔案學概論重點知識梳理
- 地下連續墻鋼筋籠起重吊裝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