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高效備課精研精講】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高效備課精研精講】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高效備課精研精講】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高效備課精研精講】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高效備課精研精講】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現,與一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和貫徹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制度都較好地適應了隋及唐初的社會現實,在經濟、軍事、政治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思考:隋唐時期都有哪些制度變化與創新?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二講唐代唐代政府組織∕40

唐代考試制度∕53

唐代經濟制度∕60

唐代兵役制度∕69

唐代制度綜述∕74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大師講歷史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穆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論中央政府之組織:結束了上半段歷史上的三公九卿,而開創了下半段的尚書六部制。論選賢與能:結束了上半段的鄉舉里選制,而開創了下半段的科舉考試制。論租稅制度:結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貢分項征收制,而開創了下半段的單一稅收制。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目錄CONTENT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選官之變:

——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二、中樞之變:

——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賦稅之變: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時間坐標思考: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38—40頁,并概括隋唐在選官、中樞機構和賦稅等方面有哪些變化與創新?這些制度有何影響?對當代有何啟示?隋唐時期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文明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在整合中創新,在創新之后顯示了空前的輻射力。

——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

——司馬光《資治通鑒》一、選官之變:

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

某一制度之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的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絕不是無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后影,漸漸在變質。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問題1:分別概述一下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的歷程,并填好下表?朝代夏商周秦國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選官制度選官方式選官標準世卿世祿制世襲血緣軍功爵制任命軍功察舉制自下而上推薦品行九品中正制評定授官門第科舉制??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漢書·百官志注》“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沈者哉!

——《晉書·段灼傳》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干擾選拔。

——《中外歷史綱要》第38頁歷史縱橫

問題2:據材料1、2,分析隋唐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據材料3、4,與九品中正制相比,指出科舉制的創新之處?

材料1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創之時,猶能“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選拔出有用人才,但后來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馬凱《秦漢以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研究》

材料2

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材料3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經過唐代的發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4(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

——柏楊《中國人史綱》公開考試公平、公正自由報名中央集權范圍擴大朝代夏商周秦國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選官制度選官方式選官標準世卿世祿制世襲血緣軍功爵制任命軍功察舉制自下而上推薦品行九品中正制評定授官門第科舉制分科考試才學一、選官之變:

——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與科舉制度的創新之處1、選官標準:2、選官方式:3、選官權力:4、選官基礎: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由地方評定、推薦逐漸發展為通過考試選拔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逐漸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公平性公正性集權性開放性隋唐科舉制的演變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

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問題3:根據教材P38頁,概括科舉制度在隋唐的發展歷程?鞏固統治的需要

問題3:有人認為:“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根據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看待科舉制度?

材料1

(科舉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預國家的政治。此項標準,一則求其公平,不容舞弊營私。二則求其預備之單純與統一,減免經濟上之限制,使貧民亦有出身。又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2

對人們通過考試競爭而進入仕途來說,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廣泛性……這樣,既能調動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擴大選取各種人才的范圍,又能提高行政官員的素質,完善封建社會的管理,從一個方面促進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和強盛。

——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3

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材料4(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丁韙良《西學考略》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的基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讀書、考試、做官三位一體,有利于形成“重學”的社會風氣。選官制度走向成熟,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影響

問題4:有人認為:“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根據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看待科舉制度?

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這一制度,在理論上,決不可非議;但后來仍然是毛病百出。——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5

整個唐代,只有10%的官員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成為官員最主要的途徑是世襲。超過三分之一的唐代科舉及第者來自10個最顯要的家族。

——陸威儀《唐朝:世界性的帝國》

材料6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日知錄》

材料7科舉考試偏重文學、歷史和學術問題,使得統治階層產生一種講求考證、沉溺文學或一味好古的傾向,這對培養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這種制度雖然使中國保持了上千年的穩定,但是它同樣也阻礙了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課堂演練】有學者評論說:“(它)克服了社會流動的堵塞,讓民間精英往體制內去流動,給中國帶來一種良性的社會治理。”該學者評論的是

A.科舉制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

問題3:有人認為:“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根據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看待科舉制度?禁錮思想,壓抑個性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發展A二、中樞之變:

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

——《商君書》秦朝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期內外朝制東漢時期尚書臺唐朝三省六部制魏晉三省制尚書臺

問題4: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指出下列中央政府架構各屬于哪個時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從秦朝到隋唐,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秦朝漢武帝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書臺尚書省三省六部制綜觀秦漢以降的兩千年中國政治制度,我們不難發現:唐初的宰相制度無論比起前后的哪一個歷史時期,都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也就是說,在君主專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內,在古代中國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下,貞觀政治的開明程度可以說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狀態的。

——王覺仁《大唐興亡三百年》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皇帝每部轄官4個司共24個司吏工刑兵禮戶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審議封駁審議通過執行草詔審議問題5:三省分工如何?三省如何運作(指出序號代表的機構)?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政事堂(中書門下)建設司法軍事宗教教育民政戶口人事

“唐制,每事先經由①,①做定將②,得旨,再下①,①以付③。若有未當,則③繳駁,……若可行,③又下④,④但主書撰奉行而已。”

——黎靖德《朱子語類》

因為中書、門下分掌出令和封駁,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容易造成各持己見,爭執不休,或者互相依違,知錯不改,都會對決策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從唐初開始,……形成了政事堂決策會議。——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創新之處:1、明確職責、分工明確——專業化、制度化2、集體商議,決策科學——高效化、科學化3、相權分割,君權加強——集權化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問題6:與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創新?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錢穆《國史新論》三省六部制的演變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中央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成為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并具有獨立的印信

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加強皇權的需要

材料1(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定,方可奏行。——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

材料2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認為違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3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的要員皆是貴族出身,且貴族并不完全服從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對臣下的奏章批示時,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溫和,絕不用命令的口吻。

——內藤湖南《中國近代史》

材料4三省六部制,其影響既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現在我國中央政府的部門仍然叫部,日本的則仍然叫省。

——易中天《隋唐定局》問題7:有人認為,三省六部是“皇權下的民主”,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權,相互牽制,能避免權臣專政;門下封駁諫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擴大宰相的范圍,群相議事,共商國策,能集思廣益。但相權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本質上是鞏固皇權專制的工具。時期政權組織權力分配趨勢西漢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1)削弱相權加強皇權(2)制度化(3)專業化(4)高效化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決策,外朝執行東漢三公和尚書臺尚書臺掌決策和行政魏晉南北朝尚書、中書、門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輔助決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書起草詔令、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執行政權組織的演變二、中樞之變:

——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賦稅之變: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

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稅者國之大器,不可輕易付之于人。

——《管子?海王第七十二》

思考: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梳理,從魏晉到唐,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西漢魏晉北魏

唐初唐中后期編戶制度租調制

下的租調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思考:賦、稅、役、租、調、庸的含義?力役、軍役、雜役等創新之處:以庸代役保證農時,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唐懷集庸調銀餅租庸調納粟為租(田租)納帛或布代役為庸納帛或布為調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

——《舊唐書·食貨志》代役稅唐初:租庸調制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三、賦稅之變: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唐高祖恢復了由國家控制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均田制度,這是在北魏時期建立的一種制度……根據成年男性納稅人的年齡和社會身份保證給他們一定數量的土地,并限制個人手中所擁有的徒弟數量和他們自由處理土地財產的權利。與此同時,政府還建立了一種直接稅制,即租庸調制,他規定每一個登記在籍的納稅人都得支付一定數量的谷物、布匹,并定期服勞役。——《劍橋中國隋唐史》財產稅土地稅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

——(唐)陸贄問題8:閱讀材料,思考唐后期實行兩稅法的原因。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cù)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戶籍損壞,人口統計少于實際人口軍費加至賦稅,任意加收富者逃稅,窮者課稅,貧富差距拉大官吏盤剝嚴重,逃戶變多唐德宗:兩稅法三、賦稅之變: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財產稅為主;擴大收稅對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簡化收稅名目;減輕人身控制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冬小麥4、5月份收割;春小麥8、9月份收割。明確納稅時間影響:

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

——陸贄:《陸宣公奏議》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③消極影響: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盤剝等原因,兩稅法在執行過程中并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賦》

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

——司馬光《資治通鑒》

問題9:據材料結合教材,概括兩稅法的內容,并分析其歷史影響?知識拓展:兩稅法對比租庸調制的變化與創新征稅標準人身控制稅收種類征稅內容(租庸調制)以“人丁”為本,不論土地、財產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納同等數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