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
六腑一、概說(一)六腑的生理特性:
1、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主司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傳化物而不藏。六腑傳化水谷、糟粕,不貯藏精氣,只能被水谷充實,而不被精氣充滿。
2、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六腑中每一腑必經適時排空,宜動不宜滯,功在走而不守,若腑氣不通,氣機不得下降,則導致水谷,糟粕停滯或積聚,故有“腑病多實”之說。3、治腑病“以通為補”:攻下派張從正認為:“《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即“邪去則正安”。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二)六腑的傳化過程
七沖門:飲食物自進入人體至變成糟粕排出體外,要通過的七道關隘。唇為飛門:飛通扉。齒為戶門:戶、把守。會厭為吸門:食管與氣管會接處。胃為賁門:賁通奔,胃脘上口,連食管。太倉下口為幽門:幽為屈曲幽隱之意大腸小腸會為闌門:闌有柵欄之意。下極為魄門:魄通“粕”,又稱“谷通”。唐·孫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膽:(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膽為六腑之一,位于右脅之內,與肝相連,形如囊狀,內藏膽汁又稱精汁、清汁,故膽又稱“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膽的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1.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飲食物消化。(1)貯藏膽汁:膽汁有消化飲食水谷的作用。膽汁來源于肝,由肝之精氣化生,經肝的疏泄而分泌匯聚于膽。膽汁又稱“精汁”晉·王叔和《脈經》:“肝之余氣溢于膽,聚而成精汁”。膽汁,貯藏于膽中。
(2)排泄膽汁:通過肝的疏泄作用,排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的消化。肝氣郁結—膽汁分泌,排泄不利—脅肋脹滿疼痛,腹脹,食欲不振.
肝氣上逆—膽汁上溢—口苦膽汁外溢—黃疸2.主決斷: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用決定的作用。“決斷”:判斷事物,作出決定。
《素問·靈蘭秘典論》:“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氣足--判斷正確,當機立斷,勇敢膽大。膽氣虛弱--易驚善恐,膽怯怕事,失眠多夢。膽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膽形態中空,有貯藏而排泄膽汁,以助飲食物消化的作用,且與肝有經脈相互絡屬,故膽屬六腑之一;但膽并不直接傳化水谷,而藏精汁,這又類似五臟貯藏精氣的功能而異于其它的六腑,故膽又屬奇恆之府。
(二)胃(水谷之海、倉廩之官)
胃位于膈下,腹腔左上部,呈橫屈狀,上接食道為賁門,下通小腸為幽門,有大彎、小彎,總稱胃脘。胃的經脈與脾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胃脘分為:上脘——賁門、胃上口中脘——胃體下脘——幽門、胃下部
《醫學入門》:“胃號太倉、俗名曰肚”。(1)胃主受納,腐熟水谷:①胃主受納水谷——胃能接受由口腔經食道下傳的飲食物。故《素問·五臟別論》:“胃者,水谷之海”。②腐熟水谷——飲食物經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狀態。經胃的通降作用輸入小腸。1、胃的生理功能:生理:胃氣盛——受納、腐熟水谷正常——氣血化源充足.
病理:胃氣虛——納少、胃脘飽脹、厭食、嘔吐、噯腐、矢臭。(2)胃主降濁:①含義:胃將食糜下輸至小腸、大腸、并促使糟粕排泄的作用。通,通暢;降,下降。“胃宜降則和”,指胃氣的運動特點。②表現:將食糜下傳小腸。經小腸的分清別濁,將食物殘渣下傳至大腸。經大腸的變化傳導,將糟粕排出體外。《靈樞·平人絕谷篇》:“水谷入胃,胃滿則腸虛,食下,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③臨床表現:胃氣通降—消化,傳導正常。惡心呃逆噯氣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嘔吐便秘腹脹滿疼痛
④與脾主升清的關系:胃主降濁與脾主升清,升降協調,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⑤主降濁與主受納的關系:胃的通降是受納的前提,不能降濁便以以受納。受納、腐熟、降濁是胃對飲食物消化作用的三個連續階段。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潤惡燥,胃氣宜降
:胃為陽明燥土,胃之功能不僅依賴胃陽推動,亦賴胃陰的濡潤。胃之病變,常因燥熱為害,灼傷胃陰,故臨床上應注意顧護胃陰。葉天士說:“胃喜柔潤”、“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3、關于“胃氣”的含義:(1)胃中陽氣:腐熟水谷動力。(2)脾胃之氣:泛指脾胃消化功能。(3)水谷精氣:常以脈象、舌象判斷疾病順逆的依據。(4)一身之氣或正氣。如張介賓說:“胃者,正氣也。”
小腸是一個很長的管道器官,盤曲于腹腔的中下部,其包括十二指腸與空腸。是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難經·四十二難》:“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小腸的經脈與心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三)小腸(受盛之官)
1、受盛化物:小腸具在接受由胃下傳的 食糜,使之停留一定時間,以利于進一步消化的作用。受盛——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消化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別清濁,(分清別濁)。食糜在小腸進一步消化后,分別為“清”——水谷精微和“濁”—食物殘渣兩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亦吸收大量水液,經脾轉輸全身;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將代謝后的水液歸于膀胱。消化吸收泌別清濁水液代謝“小腸主液”。
《類經》:“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氣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若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可見大便稀溏、小便短少,泄瀉下利。因此,此種泄瀉,臨床上採用“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法。
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小便通利小腸功能正常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大便通暢小腸功能失常——便溏、泄瀉、腹脹、腹痛、嘔
吐、小便短少。1.位置形態:大腸也是管腔器官,居于腹中,呈回環迭積狀,包括乙狀結腸和直腸。是傳化糟粕的器官。其上端在闌門與小腸相接,下端通魄門。大腸的經脈與肺的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里。(四)大腸(傳導之官)大腸(1)變化:接受小腸傳下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形成糞便。因有再吸收多余水液的作用,故有“大腸主津”之說。(2)傳導:糟粕經魄門,即肛門排出體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2、大腸的功能:主傳化槽粕。
3.病理表現:大腸實熱—大便秘結大腸傳導失常大腸虛寒—大便稀溏
4.影響大腸傳導的因素:胃的通降肺氣的肅降腎氣的蒸化1.位置形態: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廣腸之前,上口通于腎,下口接尿道,通前陰溺竅,其大小形態隨尿液的充盈度的變化而改變。俗稱“尿脬”。膀胱的經脈與腎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五)膀胱(州都之官):(1)貯存尿液:尿液由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輸膀胱而形成,又賴腎氣的固攝作用而貯存于膀胱。(2)排泄尿液:貯存于膀胱的尿液,經腎的氣化作用的推動而排出體外。尿液的形成腎的氣化作用尿液的排泄尿液的貯存腎的固攝作用2、生理功能:主貯存排泄尿液。
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實際上是腎的氣化作用的延續。
3、臨床意義:(1)生理:腎氣充足—膀胱氣化有權—小便排泄正常(2)病理:腎氣虧虛—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常—遺尿、尿失禁、尿少、小便不利。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六)三焦(決瀆之官)1、六腑之三焦:(1)涵義:分布于胸腔中的一個大腑,因其不與五臟相匹配,又稱之為“孤腑”。三焦之經脈與心包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
三焦是藏象學說中特有的名稱,由于三焦的具體概念在《內經》中,論述不夠明確,而《難經》又提出“有名無形”之說,因而引起后世醫家對三焦形質的爭論。對三焦的形質,至今尚無定論。而對三焦功能的認識比較一致。
對三焦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實際上三焦就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總體的一個重要側面”。不必囿于三焦之形態的有形與無形之爭。
三焦的焦,從字形來看就包含有氣化三焦之義。“焦”字由“隹”(zhui)和“火”組成。隹為短尾小鳥,火烤小鳥,象征氣化。所以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2)三焦的生理功能:①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А三焦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全身之氣通過三焦運行于上下。В三焦通行元氣。元氣由腎中精氣化生,是氣化活動的動力源泉,元氣通過三焦為通道,布散全身。故《難經》說:“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②運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全身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運行水液與通行元氣是相互關聯的。因氣行則水行,氣又依附津液而升降運行。
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如張景岳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2、部位之三焦(1)涵義:將三焦人之軀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體,超出六腑的概念。
上焦:胃上口至舌下。橫膈以上,包括心、肺。
中焦:胃上口至胃小管。橫膈以下,臍以上,脾、胃、肝、膽。
下焦:胃下管至二陰。臍以下的下腹部,腎、膀胱、大、小腸。
(2)部位三焦各自的功能特點:
А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宣發布散水谷精微,通達營衛的功能,猶如自然界之霧露,以營養全身臟腑組織。
В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運化水谷的功能,猶如以水漚物的狀態。
С下焦如瀆:形容下焦,分清別濁,排泄二便的功能,猶如疏通的水道,暢通無阻的狀態。3、辨證之三焦:
辨證之三焦,是清代溫病學家吳瑭提出的溫熱病三焦辨證綱領。上焦、中焦、下焦病變,分別代表溫熱病不同的證候類型,標志著溫病傳變的三個不同階段。三焦是溫熱病變導致相關臟腑病理變化的代名詞。
第三節
奇恒之府
一、奇恒之府的概念功似臟,形似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統稱奇恒之府。
《素問·五臟別論》:“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二、奇恆之府的生理特點:1、形態中空似腑,多貯藏精氣似臟。2、除膽之外,均無表里配合及五行配屬關系。3、其生理功能多隸屬于五臟,與五臟同盛同衰。與腎的關系尤為密切。
通充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生精藏
腎心肝脾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腦
1、腦與髓的關系:腦居頭顱內,由髓匯聚而成。故《靈樞·海論》稱“腦為髓海”。
《素問·五臟生成篇》:“諸髓者,皆屬于腦”。人腦重約1300~1500g,占全身重量的2~5%左右。2、生理功能:(1)主宰人體生命活動。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主宰和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2)腦與精神思維活動有關:
《素問·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元神本自先天,有了元神,就有生命,就會有思維意識活動。清·汪昂《本草備要》:“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清·王清任《醫林改錯》:“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精神飽滿、反應敏銳腦髓充盈意識清晰、記憶力強思維遲鈍混亂腦髓空虛精神萎頓、甚至呆傻(3)腦主管感覺運動功能。腦與人的視、聽、嗅及肢體的運動功能有關。髓海不足可導致耳鳴,目眩。如《靈樞·口問篇》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醫林改錯》:“兩耳通腦,所聞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
3.腦與五臟的關系腦由精髓匯聚而成,受臟腑精氣而充盛,與五臟六腑皆相關,尤其與心、肝、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1)腎: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2)肝: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3)心:心主神志,心腦相系。
(二)女子胞
〈又稱:胞宮、子宮、子臟、血臟〉
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形如倒置梨形。
1、生理功能:(1)發生月經:隨著腎中精氣逐漸充盛和“天癸”的產生,女子胞發育成熟,便發生正常月經。月經初潮在14歲左右,為受孕做好準備。(2)孕育胎兒:胞宮是孕育胎兒的器官,兩精相合,孕卵著床于胞宮發育,直至十月分娩。
2、女子胞功能發揮的條件:(1)天癸充盈:天癸具有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效應,是女子胞功能發揮的先決條件。(2)沖任二脈氣血充盈。沖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養胎兒。若沖任失調——月經錯亂,甚至不孕。沖任二脈的功能受腎中精氣化生的“天癸”的調節,故有“腎為沖任之本”之說。(3)與心、肝、脾、腎的作用:①肝:肝主疏泄,藏血。全身氣血調節之樞。肝主疏泄,肝藏血——通調月經—月經正常,故古人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月經不調、痛經。肝不藏血——月經量多、崩漏。②心:心主血脈,心藏神。月經來潮和孕育胎兒均賴血液的濡養;心神失調,可致月經失調。③脾:脾生血統血。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月經量少、經閉。脾不統血——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崩漏。④腎:腎藏精,主生殖和生長發育。腎中精氣充盈——天癸至——促進了生殖的發育——月經來潮、有生殖能力。腎中精氣虛衰——天癸竭——生殖器官功能衰退——月經絕、無生殖能力。腑病發病特點:(1)腑病多實,虛則兼臟(2)熱多寒少(3)食、蟲較多(4)腑道相連,病多兼涉:膽胃、胃腸同病者多2、發病特點
二、證候舉要
(一)胃熱熾盛證
1、概念:是指胃中火熱熾盛、胃失和降所表現的實熱證候。2、臨床表現:(主癥)
胃脘灼熱,甚者灼痛,渴喜飲冷消谷善饑或見口臭,牙齦腫痛,齒衄、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3.辨證分析要點:(1)有邪熱擾胃,胃失和降見癥(胃脘灼痛,拒按等)。(2)有胃火熾盛見癥(渴喜冷飲、消谷善饑、口臭、齦腫潰爛、齒衄、便秘尿黃等)。4.審證要點——胃脘灼熱疼痛與實火熾盛見癥共見。
(二)胃陰虛證
1、概念: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
2、臨床表現:(主癥)胃脘隱痛,嘈雜似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脈細而數(有力)3.辨證分析要點:(1)有胃失濡潤、胃失和降見癥(胃脘灼痛隱隱、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痞滿或干嘔等);(2)有陰虛見癥(便干、尿少、舌紅少津)。4.審證要點——胃失和降與陰虧失潤表現共見。(三)胃氣虛證1.含義:是指胃氣不足,受納、腐熟功能減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2.臨床表現:3.辨證分析要點:(1)有胃氣虧虛、和降失職見癥(胃脘隱痛或痞脹、喜按、不思飲食、時作噯氣)。(2)有氣虛、機理減退見癥(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脈弱等)。4.審證要點:胃失和降與氣虛證共見。(四)腸熱腑實證
1、概念---是指邪熱入腸,燥屎內結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2、臨床表現:(主癥)
身熱,日晡益甚,手足汗出神昏譫語,甚者精神狂亂臍腹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蒼老,苔黃厚而干,舌苔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3、病種舉例
——陽明溫病、狂躁癥3.辨證分析要點:(1)有燥熱內結腸道、腑氣不通見癥(臍腹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2)有里熱熾盛見癥(高熱、或日晡潮熱、汗出口渴、神昏譫語、狂亂、苔黃厚或焦黑起芒刺等)。4.審證要點:腹滿硬痛,便秘及里熱熾盛見癥。(清熱攻下——大承氣湯或麻子仁丸
應熟悉的是:腸熱腑實證在六經辨證中稱為陽明腑實證,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中焦病證。名詞:熱結旁流——熱結大腸,燥屎內踞而邪熱又迫津下泄,稀水惡臭不堪,即謂“熱結旁流”。(五)腸燥津虧證
1、概念---即由于津液內虧,腸失濡潤所致的病癥2、臨床表現:(主癥)
大便秘結,數日一行,排便艱澀,而腹無所苦多伴口干咽燥,微有口臭,頭目不爽舌干苔薄微黃,脈細澀3、病種舉例——便秘【概念辨析】
胃陰虛證與腸燥津虧證的鑒別〈分析〉二者均可見陰虧失潤之口干、大便干結,區別在于:
胃陰虛證為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以胃失和降見癥(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或脘痞不舒,或干嘔呃逆)與陰虧失潤(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而數)的表現為辨證要點。
腸燥津虧證為大腸陰津虧虛,傳導不利,表現以大便燥結,排便困難為主癥的證候,以大便燥結,難以排出及津虧失潤見癥為辨證重點,伴見頭暈,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概念辨析】
腸燥津虧證、腸熱腑實證二者鑒別〈分析〉二者均見便秘之癥,應區別掌握:
腸燥津虧證乃為大腸陰津虧虛,傳導失職而見便秘,兼見津虧失潤之癥;腸熱腑實證多為燥熱內結腸道,腑氣不通而見便秘,兼見里熱熾盛之癥。(六)腸道濕熱證1、概念---是指濕熱侵犯腸道,表現以泄瀉下利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
2、臨床表現:(主癥)腹痛泄瀉,里急后重,大便深黃、糜爛、穢臭,夾赤白粘凍膿血或伴灼肛,口渴身熱,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數而濡、滑3、病種舉例——痢疾、暑瀉
3.辨證分析要點:(1)有濕熱阻滯大腸,傳導失職的主癥(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色黃而臭穢,肛門灼熱)。(2)有濕熱內盛見癥(瀉下穢臭,苔典膩,脈滑數等)。4.審證要點:下利或泄瀉與濕熱征象共見。腸道濕熱證——清熱化濕、清腸止利,用芍藥湯或芩連葛根湯。
應熟悉的是:腸道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此外,食滯胃腸證、胃腸氣滯證及腸燥津虧證、蟲積腸著證亦應熟悉之。以自學為主,亦可參考腳注。
(七)膽郁痰擾證
1、概念---是指膽失疏泄,痰熱內擾所致的證候。2、臨床表現:(主癥)胸悶脅脹,善太息,嘔惡,口苦,頭暈目眩可伴失眠多夢,驚悸心煩舌苔黃膩,脈弦滑偏數3、病種舉例——郁證、眩暈、失眠3.辨證分析要點:(1)有痰熱內擾,膽氣不寧見癥(膽怯易驚,驚悸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頭暈目眩,舌紅苔膩,脈數)。(2)有膽失疏泄,痰熱犯胃的見癥(胸脅脹悶、善太息,口苦、嘔惡)。4.審證要點:以驚悸失眠、眩暈、苔黃膩為審證要點。
疑難點:
肝膽辨證中有六證可見頭暈,應掌握各自成因
〈分析〉肝血虛證因肝血不足,所系組織器官失養,故見頭暈,兼見血虛諸癥;肝陰虛證因肝之陰液虧損,陰不制陽,頭目、筋脈、肝絡失于滋潤故見頭暈,兼見虛熱內擾之癥;肝火熾盛證因肝經火盛,氣火上逆,擾亂清竅而見頭暈,兼見火熱熾盛之癥;肝陽上亢證因肝腎陰虧,肝陽亢擾于上而見頭暈,兼見陰虧于下之癥;膽郁痰擾證因痰熱內擾于上而見眩暈兼見,膽失疏泄之癥;肝風內動證因各種原因致內風"動搖"而見眩暈,兼見各自成因的不同見癥。疑難點:
膽郁痰擾證與心腎不交證均有驚悸失眠多夢的癥狀,應如何鑒別?〈分析〉前者多因情志憂郁,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痰熱互結,內擾心膽,致膽氣不寧,心神不安所致。癥見膽怯易驚,驚悸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胸脅悶脹,善太息,頭暈目眩,口苦,嘔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屬實證范疇;
后者是指因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反映的心腎陰虛陽亢證候。臨床表現為心煩少寐,驚悸多夢,頭暈耳鳴,健忘,腰膝痠軟,或遺精,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二者病位不同,性質亦異。(八)膀胱濕熱證
1、概念---是指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所表現的以小便異常為主癥的一類證候。2、臨床表現:(主癥)尿頻尿急,小腹脹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黃不暢或尿濁,尿血,尿有砂石,發熱腰痛舌紅,苔黃濁,脈滑數3、病種舉例——淋證、腰痛3.辨證分析要點:(1)有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失職)見癥(尿頻尿急,小腹脹痛、尿道灼熱,小便黃赤短少,或渾濁,或尿有砂石,腰部脹痛)。(2)具有濕熱征象(苔黃膩,脈滑數)。4.審證要點:以尿頻、尿急、尿痛及濕熱之象為辨證依據。(九)蟲積腸道證
1、概念---即因于蛔蟲蘊積小腸,阻擾腑道所致的病證2、臨床表現:(主癥)
臍腹時痛,忽劇忽止按之有條索狀積塊,推之漸移,嗜食異味或有吐蛔、便蛔,睡中骱齒,鼻癢,或面有白斑,睛有藍斑甚者疼痛劇烈而發蛔厥腑病辨證
一、辨證概要1、生理病理與顯癥特點(1)腑居腹內,位分中下——脘腹痞滿脹痛(2)腑為腔器,容納、傳導、化物——飲食、二便出入不暢(3)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機不通,濁氣上逆腑病發病特點:(1)腑病多實,虛則兼臟(2)熱多寒少(3)食、蟲較多(4)腑道相連,病多兼涉:膽胃、胃腸同病者多2、發病特點
二、證候舉要
(一)胃熱熾盛證
1、概念:是指胃中火熱熾盛、胃失和降所表現的實熱證候。2、臨床表現:(主癥)
胃脘灼熱,甚者灼痛,渴喜飲冷消谷善饑或見口臭,牙齦腫痛,齒衄、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3.辨證分析要點:(1)有邪熱擾胃,胃失和降見癥(胃脘灼痛,拒按等)。(2)有胃火熾盛見癥(渴喜冷飲、消谷善饑、口臭、齦腫潰爛、齒衄、便秘尿黃等)。4.審證要點——胃脘灼熱疼痛與實火熾盛見癥共見。
(二)胃陰虛證
1、概念: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
2、臨床表現:(主癥)胃脘隱痛,嘈雜似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脈細而數(有力)3.辨證分析要點:(1)有胃失濡潤、胃失和降見癥(胃脘灼痛隱隱、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痞滿或干嘔等);(2)有陰虛見癥(便干、尿少、舌紅少津)。4.審證要點——胃失和降與陰虧失潤表現共見。(三)胃氣虛證1.含義:是指胃氣不足,受納、腐熟功能減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2.臨床表現:(參教材P196)。3.辨證分析要點:(1)有胃氣虧虛、和降失職見癥(胃脘隱痛或痞脹、喜按、不思飲食、時作噯氣)。(2)有氣虛、機理減退見癥(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脈弱等)。4.審證要點:胃失和降與氣虛證共見。胃氣虛證與脾氣虛證常常兼見,而共見氣虛癥狀。脾氣虛以健運失職,所見的食后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胃氣虛則以受納、腐熟減退,所見的胃脘隱痛、食欲不振,食物消化,噯氣或嘔惡為特征。此區別當熟悉之。(四)腸熱腑實證
1、概念---是指邪熱入腸,燥屎內結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2、臨床表現:(主癥)
身熱,日晡益甚,手足汗出神昏譫語,甚者精神狂亂臍腹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蒼老,苔黃厚而干,舌苔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3、病種舉例
——陽明溫病、狂躁癥3.辨證分析要點:(1)有燥熱內結腸道、腑氣不通見癥(臍腹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2)有里熱熾盛見癥(高熱、或日晡潮熱、汗出口渴、神昏譫語、狂亂、苔黃厚或焦黑起芒刺等)。4.審證要點:腹滿硬痛,便秘及里熱熾盛見癥。(清熱攻下——大承氣湯或麻子仁丸
應熟悉的是:腸熱腑實證在六經辨證中稱為陽明腑實證,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中焦病證。名詞:熱結旁流——熱結大腸,燥屎內踞而邪熱又迫津下泄,稀水惡臭不堪,即謂“熱結旁流”。(五)腸燥津虧證
1、概念---即由于津液內虧,腸失濡潤所致的病癥2、臨床表現:(主癥)
大便秘結,數日一行,排便艱澀,而腹無所苦多伴口干咽燥,微有口臭,頭目不爽舌干苔薄微黃,脈細澀3、病種舉例——便秘【概念辨析】
胃陰虛證與腸燥津虧證的鑒別〈分析〉二者均可見陰虧失潤之口干、大便干結,區別在于:
胃陰虛證為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以胃失和降見癥(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或脘痞不舒,或干嘔呃逆)與陰虧失潤(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而數)的表現為辨證要點。
腸燥津虧證為大腸陰津虧虛,傳導不利,表現以大便燥結,排便困難為主癥的證候,以大便燥結,難以排出及津虧失潤見癥為辨證重點,伴見頭暈,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概念辨析】
腸燥津虧證、腸熱腑實證二者鑒別〈分析〉二者均見便秘之癥,應區別掌握:
腸燥津虧證乃為大腸陰津虧虛,傳導失職而見便秘,兼見津虧失潤之癥;腸熱腑實證多為燥熱內結腸道,腑氣不通而見便秘,兼見里熱熾盛之癥。(六)腸道濕熱證1、概念---是指濕熱侵犯腸道,表現以泄瀉下利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
2、臨床表現:(主癥)腹痛泄瀉,里急后重,大便深黃、糜爛、穢臭,夾赤白粘凍膿血或伴灼肛,口渴身熱,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數而濡、滑3、病種舉例——痢疾、暑瀉
3.辨證分析要點:(1)有濕熱阻滯大腸,傳導失職的主癥(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色黃而臭穢,肛門灼熱)。(2)有濕熱內盛見癥(瀉下穢臭,苔典膩,脈滑數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含答案)
- 2025汽車銷售合同協議書樣本簡單
- 2025合同驅動的能源管理系統
- 2025客房銷售合同范本下載
- 2025網絡廣告制作合同
- 2025混泥土澆筑合同
- 2025年婚禮攝影服務合同
- 2025建筑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合同之各類型詳細劃分
- 2025跨國技術合作合同(中英文對照)
- 鋼結構預制安裝方案
- DZ∕T 0205-2020 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巖金(正式版)
- 讀書課件分享(認知覺醒)
- 2024年蘇州高鐵新城國有資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臺作業專項施工方案24
- 2024中考地理復習知識要點提綱(-商務星球版-)
- 《群英會蔣干中計》課件 2023-2024學年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
- 2024年地基基礎(基樁靜荷載試驗)知識考試題庫(供參考)
- 保密管理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 毒理學新技術
- 新生兒貧血護理查房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