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性質和特征_第1頁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_第2頁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_第3頁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_第4頁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概論文學的性質和特征第一編文學本質論第一章文學的性質和特征文學的性質和特征第一節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一、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審美意識形態:文學及其他藝術社會意識形態一般意識形態:哲學、宗教、道德上層建筑“社會結構”政治的上層:政治、法律制度↑↓經濟關系經濟基礎

↑↓生產力狀況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根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論述,我們可知:文學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而社會意識形態又是上層建筑的一個部分,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最終為經濟基礎所制約,同時又反過來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而文學的本質,就在這一特定的位置上得到界定。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力發展程度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與人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相應的分配關系、交換關系等;

上層建筑:是指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人類社會一切精神活動的總和,包括政治觀點、法律觀點,以及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學的性質和特征二、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質1、意識形態的含義1)從事物的存在方式來說,意識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態。總的來說,世界萬物以兩種形態(方式)存在:a、是物質形態:日、月、山、川,花草樹木、建筑家具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b、是以精神、觀念的形態存在的東西:情感、意識,包括宗教、哲學、道德、藝術等。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意識形態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是我們對世界(或事物)的一種認識形式。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社會意識形態作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即意味著不同的社會對世界(事物)有不同的認識。文學以它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中對事物的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體現出它的意識形態屬性。例如:美國小說《老人與海》、電影《阿甘正傳》;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所以,文學是有強烈的思想傾向性的,它通常是作家(及其那個時代的人)對世界以及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一種理解、認識,這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是相似的。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意識形態性的體現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的一般性質:歸根到底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經濟基礎決定著文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演變;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文學的性質和特征1)經濟基礎對于文學的制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文學的題材來看,一定時代的文學是當時社會生活的折射,而社會生活的面貌和性質,最終是為經濟基礎所制約的。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其次,從文學的風格來看,每一種文學風格的形成,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而總是有著一定的社會原因。“盛唐句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唐句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晚唐句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斬然。故知文章關氣運,非人力。”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再次,從文學的樣式和類型來看,它們的產生、演變和衰亡都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文學對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會對經濟基礎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對讀者思想觀念的影響,進而影響對經濟基礎。文學可以成為教育和鼓舞人的途徑和手段。例如: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文學的性質和特征三、文學的相對獨立性雖然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總是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但它作為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一經產生,便對社會經濟基礎形成了相對獨立性。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文學對社會經濟基礎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學總是受到上層建筑特別是政治的支配而呈現出特有的面貌。注意:不過從政治到文學之間總是存在著許多中介因素,這些中介因素與政治和文學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復雜,從而政治對于文學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的、一一對應的。文學的性質和特征★政治斗爭推動文學發展。處于社會變革時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階級斗爭會影響文學的性質和方向。如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抗日文學、先秦諸子散文的政治色彩。★政治思想統治影響并干預文學發展。統治者的政策、制度、方針會影響到文學的興盛或蕭條,如“建安文學”、文革文學、清代的文字獄等。★政治風尚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學風貌。不同時期的政治狀態會影響到文學的內容與風格,如“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文學也常常因受到哲學、道德、宗教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改變其總體性質和發展態勢,從而表現出并不與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遷相同步的相對獨立性。文學與哲學關系:蘇東坡★“儒釋道”哲學觀(儒家的入世正統,佛家的“傳達佛理,表現悟境”,道教的“外無可欲之境,內無能欲之心”)

★通脫無礙的姿態和積極樂觀的信念

★“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曠淡、超逸、靈動、縹緲”文風文學的性質和特征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文學的性質和特征3、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并不會隨著它由以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的消亡而消亡,而常常是經過時間的淘洗沉淀下來、積累下來,變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思想資料”,構成了以后文學發展的一種前提和基礎。

1)傳統的主題、題材和審美經驗。

2)某種文學形式。

文學的性質和特征四、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1、何謂審美?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指導人與世界形成的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從目的上,審美是無功利的;從方式上看,審美是形象的;從態度上,審美是情感的。文學的性質和特征補充:

人類掌握(認識、理解)世界的方式:

★實踐的方式:人改造世界:移山、填海、欄河、筑壩……★認識的方式:自然科學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研究;★宗教的方式: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倫理的方式:以博愛仁慈對待世界萬物,或相反;★審美的方式:世界是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對象;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是以審美的方式去把握世界,這是他不同于其他把握方式之處,是一種特殊的方式。而文學以審美方式掌握世界又始終是與意識形態交織滲透在一起的。因此,審美意識形態就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復雜組合形式。(教材P54)例如:魯迅《肥皂》文學的性質和特征3、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的三個方面1)文學既是無功利的也是功利的。(目的)a.文學的無功利性:“非物質的實用功利”文學的無功利性,是指在文學活動中,無論作家還是讀者,都不尋求直接的實際利益的滿足,既不尋求經濟的、或政治的實際利益,也不是為了直接達到科學求知的目的。關鍵詞:“虛靜”文學的性質和特征b.文學的功利特性:“有精神的審美功利”文學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不具有物質性的實際功利,但具有精神性的審美功利,它能給人以審美愉悅,進而影響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文學的性質和特征“藝術及于人生的效果,其實是很簡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對藝術品時直接興起的作用,及研究藝術之后間接受得的影響。前者可稱為藝術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稱為藝術的間接效果。因為前者是‘藝術品’的效果,后者是‘藝術精神’的效果。”

——豐子愷《藝術的效果》文學的性質和特征文學的性質和特征文學的性質和特征2)文學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表現方式)a.文學的直接形象性文學的形象性,即指文學是以形象或審美形象這一形態存在的。文學形象是藝術形象的獨特形態之一。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教材P61香菱學詩)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b.文學的理性,即從意識形態角度看,文學活動必然依賴于理性思索,是一種復雜的理性活動;具體表現為:★創作和欣賞的形象思維過程中滲透著理性的抽象思維,素材的選擇、人物的設置、預測讀者和批評界反應等都摻雜在作者的理性思考過程中;★在藝術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蘊含著理性意味。作品的內容,情感與理性交融的情態。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更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

——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文學的性質和特征3)文學既是情感的,也是認識的。(態度)

a.文學的情感性:審美情感文學情感是一種審美情感,它是指凝聚在審美形象中的作家的主觀態度,或由審美形象激發的讀者的情感體驗。文學的性質和特征★從內涵看,審美情感是一種超越個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類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嘆:“世間妙文,原是天下萬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寶,決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卡夫卡《變形記》——人變甲蟲,“異化感”、“工具感”、“親人間的疏離感”——現代人通常之感。文學的性質和特征★從性質看,審美情感不同于隨意發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種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與審美形象相互滲透。文學的性質和特征b.文學的認識因素文學作為意識形態必然包含認識因素,即作家對社會現實客觀理智的反映,對社會人生的真知灼見。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有些人有意為之:巴爾扎克:巴黎的“書記員”。“社會百科全書”,全部作品分為三大部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風俗研究》的內容最為豐富,是《人間喜劇》的主體部分,它又分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