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下載后可任意編輯,修改下載后可任意編輯,修改PAGE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送審稿)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西南林業大學2011年9月目錄PAGEi項目名稱: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編制單位: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西南林業大學北京峽光經濟技術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報告主要編制人員:姓名職稱專業目錄1總論 11.1項目名稱 11.2項目建設單位(業主)概況 11.3項目建設地點 11.4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21.4.1水族館展示區 31.4.2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示區 31.4.3綜合區 41.5項目建設起止年限 41.6估算投資及貸款比例 41.7編制依據 51.8項目建設的重要性 61.9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71.10本項目與其他項目的銜接 82、項目區基本概況 102.1地理位置 102.2歷史、傳統和人文 103、項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3.1項目的重要性 133.1.1項目將成為洱海保護的系統性宣傳教育平臺 133.1.2項目將促進廣大居民更好地了解洱海保護 133.1.3項目將提供休閑旅游場所 143.2項目的必要性 144、總體方案設計 164.1設計原則 164.2設計目標 174.3項目主要內容 184.3.1水族館展區 194.3.2洱海宣傳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區 204.3.3綜合區(略) 215、水族館展區 225.1設計原則 225.2總體目標 235.3工程內容 235.3.1總體工程內容 235.3.2洱海水生生物展區理念 255.3.3洱海水族館展區詳細內容 255.4關鍵技術比選 285.4.1關鍵技術概述 285.4.2供水系統技術方案比選 295.4.3采光系統技術方案比選 325.5工程內容匯總 336、洱海宣傳教育及水生生物標本展區 356.1設計原則 356.2總體目標 366.3工程內容 376.3.1總體工程內容 376.3.2洱海宣傳教育及水生生物標本展區理念 386.3.3洱海宣傳教育及水生生物標本展區詳細內容 386.4關鍵技術比選 416.4.1關鍵技術概述 416.4.2宣傳教育演示技術方案比選 426.5工程內容匯總 447、項目建設期限與進度安排 467.1項目建設期限 467.2項目進度安排 468、項目組織與管理 478.1項目管理機構 478.2運行機制 478.3項目管理 498.3.1工程管理 498.3.2資金管理 498.3.3技術管理 508.3.4信息管理 508.3.5檔案管理 509、節能節水措施 519.1節能措施 519.2節水措施 5210、勞動保護及安全措施 5310.1勞動保護 5310.2游客安全措施 5311、環境保護工程 5411.1環境影響分析 5411.2環境保護措施 5511.2.1揚塵、棄渣的防護措施 5511.2.2噪聲的防護措施 5611.2.3風險控制措施 5611.3營運期管理問題 5611.3.1固體廢物 5711.3.2污水 5712、招標方案 5912.1招標方案編制依據 5912.2招標方案 5912.3相關法規條款 6012.4招標組織形式 6113、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6213.1投資估算 6213.1.1編制依據及說明 6213.1.2工程量 6313.1.3工程材料價格 6313.1.4其他費用編制說明 6313.1.5項目投資 6513.2資金籌措 6514、效益分析 7014.1環境效益 7014.2經濟效益 7014.3社會效益 7115、研究結論與建議 7215.1主要結論 7215.2建議 7316、附圖 741總論PAGE981總論1.1項目名稱項目名稱: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1.2項目建設單位(業主)概況業主單位:大理洱海保護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業主性質:行政事業單位1.3項目建設地點項目地點:本項目位于大理市下關鎮,全民健身中心以南約200米的洱海海岸邊,具體位置詳見圖1-1所示。項目占地面積6242.95m2,建筑面積為7900m2,分三層建設,其中地下一層,面積為2520m2,地上兩層,總面積為5380m2。圖1-1:科普中心位置圖1.4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依據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設計方案,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涉及的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1)建筑主體結構、基礎輔助設施工程:本部分工程包括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簡稱“科普中心”)的建筑主體結構,供電、供水、消防、機房、樓梯、衛生間等基礎輔助設施和地上二層城市館進行設計、開展可行性分析、工程造價估算等內容,簡稱“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2)科普中心內部布置及展示工程:本部分工程旨在建筑主體結構和基礎輔助設施工程完備的條件下,對“科普中心”主體結構的地下一層和地上一層進行”科普中心”進行布置和展示進行布置和設計、對工程進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造價估算等內容,簡稱“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1.4.1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科普中心”的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建設內容具體包括如下兩個部分:(1)地下一層的洱海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的事物模擬展示,簡稱“水生生態系統展館”;(2)地上一層的洱海文化、洱海歷史演替、洱海保護相關內容的宣傳教育、水生動物、水生植物、鳥類等標本展示,簡稱“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1.4.1“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態系統展館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下一層,總面積為2520m2,主要包括洱海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食物鏈等展示。洱海水生生物展示包含洱海水生動物(以洱海各種土族魚類為主)事物展示、洱海水生植物(以洱海常見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為主)事物展示、洱海藻類(以洱海存在的各種藻類為主)的事物展示和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鏈模擬展示等內容。水生生態系統展館的具體布局如附圖地下一層平面布置圖所示。“科普中心”的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包含宣傳及標本展示區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上一層,總面積為2690m2,主要包括標本展示、洱海造型水池和包括洱海生態、洱海歷史演化、洱海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多媒體演示三個部分的內容,其布局如附圖地上一層平面布置圖所示。標本展示主要針對洱海常見的魚類、鳥類、水生植物標本進行展示;洱海造型水池為構建與洱海形狀一致的水池以實現對洱海形狀的直觀表現;洱海宣傳教育多媒體演示主要通過現代多媒體方式演示洱海文化、洱海歷史演化洱、海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1.5項目建設起止年限“科普中心”項目的建設期為2011年8月-2012年10月,共歷時15個月,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如下:2011年8月-2011年12月:完成“科普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地質勘查、工程設計等程序性的基礎工作;2012年1月-2012年10月:完成“科普中心”主體工程建設、展館布置等工作,以達到對外開放條件。1.6估算投資及貸款比例項目總投資估算為6306.03萬元,其構成如下:第一部分:工程費用5061.4萬元,占80.26%第二部分:其它費用671.35萬元,占10.65%第三部分:預備費573.28萬元,占9.09%本項目為洱海保護項目,項目的建設將為洱海存在的問題、洱海保護實施的有效措施、保護計劃等方面進行有效宣傳和展示,以使各級政府官員、科研人員、普通老百姓等均能最直觀的了解洱海保護的相關內容,為有效推進洱海保護提供支撐平臺。《云南省濕地保護工程實施十二五規劃》有針對性地將洱海濕地保護及宣傳教育進行了考慮,本項目與《云南省濕地保護工程實施十二五規劃》吻合性高。在此基礎上,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力爭得到各級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本項目可重點爭取濕地保護資金、城市基礎建設資金和其他洱海保護資金,以實現籌措多渠道資金的方式完成對“科普中心”的建設。1.7編制依據(1)《大理洱海保護科普中心可行性研究編制合同書》;(2)國家現行有關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及規程(3)各專業提供的有關設計圖紙、資料及文件(4)《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006版(5)《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8)《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9)根據國家現行規定,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八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設計分組第二組;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本工程設計使用年限:5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10)《云南省濕地保護工程實施十二五規劃》(2011-2015);(11)《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設計方案》;(2011年7月);(12)《洱海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05-2020年);(13)《云南洱海綠色流域建設與水污染防治規劃》(簡本2010-2030年)(14)其它各專業規劃。1.8項目建設的重要性“科普中心”項目的建設將為真切了解和感覺洱海現狀提供立體視覺參觀場所,為洱海宣傳教育教育提供支撐平臺,為游客提供旅游場所。(1)推進公眾對洱海的了解洱海本項目將通過洱海生態環境現狀、洱海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使廣大關心洱海保護的公眾了解洱海保護現狀、存在的問題、保護措施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有利于推動廣大公眾參與到洱海保護中來;同時,本項目通過對洱海水生生物實物及標本的展示使公眾實現對洱海了解的宏觀到微觀的過渡,公眾通過參觀洱海保護科普中心使其真切了解并感受洱海的現狀及面臨的威脅,從而使廣大公眾對洱海保護有更深的了解。(2)實施洱海宣傳教育“科普中心”的建成將為全面系統宣傳洱海保護提供重要場所,項目通過實物和標本展示、洱海保護科普宣傳片等方面的立體式展示以實現對洱海保護的多元化、系統性宣傳教育,從而使廣大民眾在旅游參觀中了解洱海,熟悉洱海,為保護洱海做出應有的貢獻。(3)提供旅游場所目前,全民健身中心已成為大理人民,各地游客的休閑旅游場所,全民健身中心前的洱海音樂噴泉是很多當地居民、乃至外來游客的晚間休閑必去之地,隨著全民健身中心以北的下關北片區洱海月濕地公園的建成,該濕地公園同樣可成為當地居民及各地游客的休閑旅游場所。擬建的“科普中心”將位于全民健身中心以南,項目的建成將為已經成為居民和游客休閑旅游的區域將增添一個別具特色的旅游場所。本項目的建成將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以水生生物實物展示的水族館式的參觀場所,同時,本項目的水生生物的標本展示、多媒體演示等也將極大地吸引游客的興趣。本項目建成后將和全民健身中心、洱海月濕地公園、洱海音樂噴泉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區域,以滿足不同居民和游客的休閑、參觀、旅游的需求。(4)提供了解洱海文化及歷史淵源的窗口“科普中心”的宣傳教育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將通過介紹、宣傳、展示等方式推出洱海文化、歷史淵源等方面的內容,以使民眾了解洱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區位重要性、歷史重要性、對大理保護的歷史作用等方面的知識,從而為提升民眾對洱海保護的重要性關注。(5)提供洱海保護科研支撐平臺“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態系統展館、標本展館等均為參與洱海保護及演化過程的學者提供基礎支撐平臺,從而為更好地了解洱海的演化、生態系統演替等提供研究基礎。1.9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洱海被譽為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及區域生態修復的成功典范,當地政府為保護洱海水環境及周邊生態環境實施了諸多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制定了洱海保護的規章制度、建立了運行有效的洱海保護管理機構和體系,然而,迄今為止,洱海保護的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依然相對欠缺,沒有形成為廣大群眾全面了解、認識洱海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場所,廣大居民對洱海保護缺乏系統性了解,因此,“科普中心”的建成將填補洱海宣傳教育教育方面的空缺,形成系統的洱海宣傳教育教育場所,以確保廣大民眾能便捷、直觀、通俗地了解和掌握洱海現狀及保護的重要性。1.10本項目與其他項目的銜接1.10.1與洱海保護項目的銜接本項目作為洱海保護的宣傳教育場所同樣承擔著對洱海保護的職能,項目的建成不僅能匯集洱海保護各方面的基礎知識,展示洱海保護的水生資源,演示洱海保護的工程實施效果,同時,項目的建成將為洱海持續性保護提供有效宣傳,從而使廣大民眾及時、充分地了解洱海保護的進展,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對其他已實施、正在實施和將要實施的洱海保護項目提供宣傳平臺,和其他洱海保護項目形成有機互補和結合。1.10.2與周邊其他休閑本項目位于全民健身中心以南約200米的洱海海岸邊,項目的建設將與現有的全民健身中心、洱海音樂噴泉、洱海月濕地公園等場所有機連接起來,從而在該區域形成以全民健身中心為核心的立體型、多角度的綜合的休閑旅游場所,本項目的建設對區域內現有項目不僅不會形成沖突,反而會有效豐富該區域的休閑旅游場所。1.10.3“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態系統展示館及其他方面的用水均直接取至洱海,通過相應的水質凈化設施后的洱海水將滿足水族館及其他用水需求;同時,生態化污水處理工程及水質凈化設施將確保”科普中心”的水的全部循環利用,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將對上游市政工程項目無沖突。2項目區基本概況2、項目區基本概況2.1區域概況2.1.1洱海地理位置及形態特征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流域面積2565km2,地處99°32′~100°27′E、25°25′~26°16′N,地跨大理市和洱源縣。最高水位海拔1974m(海防高程),南北長42.5km,最大湖寬8.4km,平均寬度6.3km,蓄水量達27.43×108m3,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于大理市下關鎮,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9公里,周長116公里,面積251平方公里。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匯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詳見洱海流域現狀圖2-1所示。圖2-1洱海流域現狀圖圖2-1洱海流域現狀圖2.1.2地質地貌洱海地處滇中高原,四面環山,屬小江支流斷裂控制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系南北向與東西向構造控制的中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山系總體呈南北向走向,地形地貌復雜;流域最高海拔2730m,最低為洱海湖面1770m,平均海拔1800m左右。相對高差959.54m。山頂與湖面高差大都在200~300m,地理坐標為東經l02°55′~103°02′,北緯24°27′~24°54′,巖石組成為頁巖、石灰巖、玄武巖,匯水區范圍屬淺切割中山,分層明顯,以侵蝕、溶蝕、巖溶高原地貌形態為主。洱海西為沙泥質,與湖濱沖擊地相連,坡地平緩,平疇綠野,村落密布,多沙洲港灣;東岸緊靠雞足山,多為石質,由于海水長期侵蝕切割,形成崖壁、島嶼、礁石、巖洞、港灣;迂回曲折,富于變化,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之稱。2.1.3氣候氣象洱海流域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量多質好,年平均日照時數2250~2480h;氣候溫和,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溫度有效性高,年平均氣溫15℃左右;夏雨冬干,干濕季節分明,降水強度小,雨量有效性高,風能資源豐富,年平均相對濕度66%,年平均降雨量1048mm,主導風向為西南風。由于地形復雜,海拔懸殊,氣候立體性和區域性特征明顯。2.1.4水文水系(1)主要入湖河流洱海來水主要為降水和融雪,入湖河流大小共117條,北有茈碧湖、西湖和海西海,經洱源盆地、鄧川盆地分別由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進入洱海。其中彌苴河為最大入湖河流,匯水面積1026.43km2,多年平均來水量為3.82×108m3,占洱海入湖總徑流量的47%。西部有蒼山十八溪水、南納波羅江,東有海潮河、鳳尾箐、玉龍河等小溪匯入洱海,天然出湖河流僅有西洱河。90年代初,在洱海南岸打通了“引洱(洱海)入賓(賓川)圖2-2洱海流域水系圖圖2-2洱海流域水系圖(2)洱海水位洱海39年(1952~1991年)平均水位1973.51m(海防高程),最高水位1975.64m(1966年9月7日),最低水位1970.52m(1983年7月13日);洱海多年(1952~1995年)平均入湖水量8.25×108m3,平均出湖水量8.63×108m3圖2-3圖2-32004-2008年各月洱海水位變化圖2.1.5土壤由于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復雜,形成土壤類型的多樣性,主要土類有:亞高山草甸土,灰色棕壤(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紅壤、水稻土、沖積土。根據洱海流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氣象等特征將流域劃分為四區二種類型,分區特征描述見表2-1。表2-1土壤植被分區特征描比表分區項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mm/a)面積(km2)湖東區山地中山谷地及湖濱復合地型,海拔1965~2800m山原紅壤、紅色、石灰土荒山草叢650~850257.8農田沖積性水稻土紅壤性水稻土稻、麥、谷31.2湖南區山地中山谷地及湖濱復合地型,海拔1965~3300m紅壤、紫色土等云南松及次生灌叢850~950293.0農田沖積性水稻土稻、麥、豆44.2湖西區山地高山分水嶺,冰成壩地型,海拔1965~4122m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紅壤、沖積土針闊混交及次生灌草叢950~2000278.7農田沖積性水稻土,湖積性水稻土稻、麥、豆155.6湖北區山地中山沖積壩型,海拔1965~3000m暗棕壤、黃紅棕壤、沖積土云南松及次生灌叢650~8501388.8農田沖積性水稻土稻、麥、豆森林植被洱海藻類有192種,隸屬于7門72屬,其中藍藻門7屬,綠藻門30屬,硅藻門26屬,隱藻門3屬,甲藻門3屬,裸藻門2屬,金藻門1屬,優勢種為銅綠微囊藻。浮游動物中輪蟲有50種,隸屬8科22屬,數量10~140個/L。枝角類有13種,隸屬5科8屬,數量在7~15個/L。橈足類有4種,隸屬2科4屬,數量在17~99個/L。水生微管束植物有54種,分屬26科44屬,其中沉水植物12種,浮葉植物7種,漂浮植物及懸浮植物6種,挺水植物11種,其它18種。優勢種為微齒眼子菜,全湖的生物量春季為40萬t,秋季達97萬t,年凈生長量達57萬t。魚類有17種,隸屬4科9屬,其中鯉科12種,鰍科3種,青鳉科、合鰓科各1種。引入外來魚種后,使土著魚種減少,現在洱海魚類主要有草魚、鰱魚、青魚、鳙魚及史氏黃幼、中華鳑鮍、興凱鱊、波氏櫛鰕虎魚、麥穗魚、桂花魚等外來魚種。水禽59種,其中78%是候鳥,20.3%是留鳥,1.7%是旅鳥。2.2歷史、傳統和人文請洱海管理局的陳可完成本部分內容!3項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項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1項目的重要性3.1.1項目將建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科普中心”的建成將使大理成為除全民健身中心中心外的又一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大理,其三坊一照壁和四合院是白族風情特色濃厚的表現的建筑風格;同時,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已使大理擁有地標性體育建筑,因此,“科普中心”的建成將為大理奉獻出現代化氣息濃的另類建筑。3.1.2項目將成為洱海保護的系統性宣傳教育平臺“科普中心”的建成將為洱海保護提供系統性宣傳教育平臺,為廣大想關心、了解、參與到洱海保護工作中來的人士能便捷地了解洱海現狀、洱海保護理念、洱海保護取得的成效、洱海保護的未來發展方向等提供直接、透明的宣傳教育平臺。“科普中心”的建成將能吸引、匯集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洱海保護中來,從而使洱海保護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公眾參與的新模式中來;同時項目的建成將使洱海保護從工程措施的實施、管理機構的完善、宣傳教育的推廣實現全方位的推進,以最終實現洱海保護的從“人人參與、人人有責”變成“人人想參與、人人來負責”的積極主動的模式中來。3.1.3項目將促進廣大居民更好地了解洱海保護“科普中心”的建成將通過洱海保護知識演示、洱海水生生物的實物及標本展示等形式使廣大居民能更好的了解洱海、認知洱海、保護洱海。“科普中心”的洱海保護知識的宣傳演示將為廣大民眾提供更豐富、更詳盡、更系統的洱海資料及洱海保護知識;洱海水生生物的實物及標本展示將為廣大居民提供了解洱海水生資源,水生生態系統,洱海保護價值、洱海的變化等方面的機會。3.1.4項目將有效推動大理旅游業的發展建成后“科普中心”將通過水生生物實物展示的水族館、水生生物標本展示的標本館、洱海保護知識的現代多媒體演示等提供居民和游客參觀旅游的場所,使廣大民眾和游客即能參觀欣賞洱海水生資源的實物和標本,又能以參觀欣賞的方式了解洱海,對廣大居民和游客來說可謂一舉兩得。同時,建成后“科普中心”將于現有的全民健身中心、洱海音樂噴泉、洱海月濕地公園連為一體,形成大理市近郊型休閑旅游綜合場所。3.1.5“科普中心”的建成通過介紹、宣傳、演示等方式為民眾提供了解洱海文化及歷史淵源,以使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好地了解大理文化底蘊;在不同歷史時期,洱海在大理的作用及作出的貢獻;洱海的流域的發展和保護經歷的歷史時期等方面的內容,從而為豐富民眾的歷史知識提供窗口。3.1.6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水生生態系統展館將為從事水生生態系統,水生植物,水生動物,湖泊演化、污染及保護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礎平臺;同時,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為從事植物標本、洱海生態系統演替、洱海演化過程等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豐富資源;另外,建成后的“科普中心”將為從事洱海污染及保護的模型、數字化模擬、智能流域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條件、設施及實現的可能性。3.2項目的必要性作為洱海保護的軟設施建設,“科普中心”將填補洱海保護系統性宣傳教育設施的空缺。項目建設將有利于科學、系統地宣傳洱海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展示洱海文化和經歷的歷史過程、洱海保護的成效、列出洱海保護存在的問題、闡述洱海保護的長期計劃,從而有利于公眾及時了解和掌握洱海保護的進展;有利于為民眾和游客提供休閑旅游場所。作為洱海保護的軟環境建設,”科普中心”將匯集多年來洱海保護的成效、存在的問題、未來規劃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多元化的現代手段有效展示洱海的各方面知識,從而使公眾直觀、真切地了解與洱海保護有關的知識,倡導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到洱海保護的工作中來,以最終推行公眾參與式的洱海保護及生態修復。“科普中心”通過對洱海水生生物資源、水生生物食物鏈關系等實物、模擬、標本等展示使廣大國內外湖泊治理專家能有效了解洱海、及時掌握洱海保護的基礎資料、為洱海保護提供科研基礎和平臺,從而為實現集海內外湖泊治理專家及技術均有效應用與洱海保護提供基礎。“科普中心”的建設亦是展示洱海保護、洱海資源、洱海文化的平臺,游客通過參觀游覽”科普中心”可便捷、直觀、有效地了解洱海,從而更進一步提高洱海的知名度。綜合各方因素,“科普中心”建設無論從洱海文化、洱海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洱海保護、公眾參與、科研需要、推動大理旅游事業進一步發展等方面均具有較為緊迫的必要性。5水族館展區4、總體方案設計4.1設計原則(1)節能、節水的原則:“科普中心”的建筑主體結構和輔助設施工程都需符合節能、節水的現代化環保理念。“科普中心”的建成不能能有效展示洱海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同時,“科普中心”亦將成為大理市著名的節能環保建筑。(2)科學、系統地宣傳教育原則:項目建設乃當地政府及各級部門對洱海保護的專門性宣傳教育平臺,將實現對洱海全方位的科學性、系統性的宣傳和教育。(3)倡導公眾參與原則:項目建設將為倡導公眾參與到洱海保護提供窗口,使洱海保護的公眾參與實現從“人人參與、人人有責”轉化為“人人想參與、人人來負責”的積極主動行動中來。(4)體現洱海生態環境保護原則:項目的建設將通過宣傳、展示、演示等形式充分體現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重要性。(5)強化公眾環保意識原則:項目的建設將是提升公眾環境意識的窗口和平臺,通過對洱海保護的宣傳使公眾對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有效提升。(6)集洱海保護與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原則:項目的建設不僅能實現對洱海保護的有效宣傳,同時也是洱海周邊休閑旅游的場所,從而實現洱海保護生態旅游化、休閑旅游生態化得雙向目的。(7)宣揚洱海文化的原則:項目通過對洱海文化、洱海經歷的歷史過程、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展示體現洱海保護不僅是現實所迫,更是歷史的需要。(8)可操作性原則:注重建設方案的可行性、措施的可操作性。4.2設計目標“科普中心”項目的建設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1)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2)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項目的建成將滿足如下具體目標:(1)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目標以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通過規劃明確劃定建設控制地帶,注重環境協調;遠期的前瞻性和近期的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高標準確立遠期規劃目標又立足于近期的實際情況,確定兩階段的不同任務;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有效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注重規劃為人性化的管理創造條件。處理好該地塊與城市交通關系,合理設置出入口,交通組織要做到全部交通暢通,對外聯系便捷,又不對城市交通產生干擾。(2)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目標①水生生態系統展館目標項目建設的根本為保護洱海提供系統宣傳教育平臺,倡導公眾關注洱海保護,形成科學系統、透明公開的洱海保護信息平臺。“科普中心”地下一層的水生生態系統展館為洱海水生生物實物展示和水生生物食物鏈的模擬展示,具體目標為:展示洱海水生動物(以各種魚類為主)、洱海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為主)和藻類植物,總面積不低于1300m2。展示洱海水生動物種類不低于8種;展示洱海水生植物種類不低于12種;展示洱海藻類植物不低于6種;模擬展示部分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鏈。②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示“科普中心”地上一層的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為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示的主體區域,將形成洱海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標本展示廳,具體目標如下: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示廳包括2個水生動物標本展示廳和3各水生植物標本展示廳,總面積不低于1350m2。洱海水生動物標本展示廳面積為387.6m2,其對洱海水生動物標本展示種類不低于30種;洱海水生植物標本展示廳面積為968m2,其對洱海水生植物標本展示種類不低于50種.③洱海宣傳教育教育知識演示洱海保護知識宣傳教育演示區位于“科普中心”地上一層的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總面積為210.6m2,可采用展板、現代多媒體投影技術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形式,所采用的洱海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形式不低于3種。4.3項目主要內容依據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設計方案,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涉及的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1)建筑主體結構、基礎輔助設施工程:本部分工程包括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簡稱“科普中心”)的建筑主體結構,供電、供水、消防、機房、樓梯、衛生間等基礎輔助設施和地上二層城市館進行設計、開展可行性分析、工程造價估算等內容,總建筑面積為7900m2,簡稱“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2)科普中心內部布置及展示工程:本部分工程旨在建筑主體結構和基礎輔助設施工程完備的條件下,對“科普中心”主體結構的地下一層和地上一層進行”科普中心”進行布置和展示進行布置和設計、對工程進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造價估算等內容,簡稱“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4.3.1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建筑設計說明地下一層主要為地下車庫,餐廳/休息室以及各類設備用房等。一層主要為大廳、展示廳、業務用房以及各類附屬用房,設有三個入口,其中兩個為主要入口,另外一個為后勤入口。三層與二層相同,主要為展示廳、業務用房等建筑,設有兩把直跑樓梯,以及四個封閉樓梯間,用以滿足消防要求。在項目后期設計中,建議對各類聲光電展覽設備,以及各類移動展覽設備做有機的整合處理,使得項目運行中,能使項目展示的內容做到整體合一,符合本項目主要的流線—人行流線,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在室內空間方面,展廳中連接一二層的主要樓梯均采用一跑樓梯,營造出一種“上山”的感覺。主展廳中的空間劃分,結合展示設計,抽象地引用了洱海的岸線,點明建筑主題,以形成進入洱海的設計意向。空間中的展示序列可以沿洱海岸線順序展開。結構設計說明1、主要設計依據(1)國家現行有關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及規程(2)各專業提供的有關設計圖紙、資料及文件(3)《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006版(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7)《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8)根據國家現行規定,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八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設計分組第二組;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本工程設計使用年限:5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2、建筑場地建設要求工程建設前須按國家建設程序和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詳細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應重點查明場區巖土體分布規律及工程地質特征,重點查明軟土的發育部位、特征及穩定性,挖方邊坡坡體結構的穩定性;并根據場地的地質情況,對斜坡地帶進行邊坡勘察,確定邊坡的穩定性;對可能遭受現狀、引發的地質災害點的不穩定的斜坡、邊坡采取適當支護或綠化措施;對可能引發的填土不均勻地基的基礎不均勻沉降,依據規范進行基礎的勘察、設計、施工,采取適宜的基礎形式等。3、結構方案概述根據規劃用地條件,本項目為一個三層框架結構單體工程,結構設計中將充分考慮本項目的特點,結合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與建筑、設備、施工和地方材料緊密配合,遵循“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設計原則。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采用適宜的結構形式,具體分述如下:建筑面積7900平方米,結構層數為三層,根據建筑的實際要求,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初步估計為人工挖孔樁基礎,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基礎形式最終依據建筑場地總平面圖及地質勘察報告為準。4、主要材料指標(1)混凝土:C30-C40(2)鋼筋:用HRB400、HRB335、HRB235級鋼(3)地下與水土接觸部分采用MU10以上非粘土實心磚或C20混凝土填芯砌塊;其余外墻采用MU5以上陶粒混凝土空心小砌塊,用Mb7.5級混合砂漿砌筑;內墻采用MU2.5以上陶粒混凝土空心小砌塊或加氣混凝土砌塊,用Mb5級混合砂漿砌筑。5、主要荷載取值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第4章和《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第2章規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結構,主要使用活荷載取值:業務用房:2.0kN/㎡;展覽廳:3.5kN/㎡;疏散樓梯3.5KN/㎡衛生間:2.5kN/㎡;不上人屋面(上人屋面)0.5(2.0)kN/㎡電梯機房、通風機房7.0kN/㎡未注明的荷載取值均按相關規范、法規取值。給水排水工程規劃1、編制依據(1)《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98(2)《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00(3)《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4)《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5)《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6)《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8)建設方提供的規劃設計要求及部分基礎資料(9)本專業收集的其它技術資料2、給水工程規劃(1)水源:項目建成后用水主要為生活用水、綠化用水和消防用水,水源由市政給水管網供給(接入口與市政給水管網距離20米),該市政管網每天提供350立方水源(用水量預測303立方),可滿足用水要求,市政給水水壓為0.32MPa,(2)用水量預測:a.生活用水量:按照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進行計算各用水部位統計結果如下:用水部位用水標準單位數量用水時間變化系數用水量(立方米)最大日最大時平均時50.00L/人·班2008.01.2010.001.501.25未預見水按本表以上項目的10%計1.000.150.13合計11.001.651.38b.綠化用水量:Q2=2000×2L/(m2.次)=4立方c.消防水量:室外消防用水按同一時間火災次數一次,一次滅火用水量為25升/秒,火災延續時間以2小時計,消防水量為180立方;所以室外預測消防用水量為180立方。室內一次滅火用水量為15升/秒,火災延續時間以2小時計,消防水量為108立方合計:Q=180+108=288立方總用水量:11+4+288=303立方3、消防方式及設施室外消防設施在主要建筑旁設室外消火栓,且間距不超過120M,建筑室內消防采用設置消火栓及滅火器系統進行消防。室內消火栓系統由室外消防管道引入。建筑單體室內配備滅火器系統,具體配置型號為MF/ABC3。4、排水工程規劃(1)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地表雨水經雨水管匯集后排入附近的市政雨水管網(排入口與市政排水管網距離6米),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污水排放總量:污水排放量,按總用水量的95%計:11×95%=10.45m(2)管材及管件生活給水管室外采用PE管;消防給水管采用鍍鋅鋼管,絲扣或法蘭接口;雨水水管采用UPVC塑料管;室外管徑≤200mm采用鑄鐵排水管,管徑>200mm采用砼管,水泥砂漿抹帶接口。雨水暗溝采用磚砌給水工程規劃。5、施工給排水規劃1、給水:本工程水源由市政給水管網供給。2、排水:(1)生活污水主要為施工人員如廁、洗衣、洗菜等產生的廢水。其中:洗滌用水產生量小、污染物濃度低,可簡單沉淀后用于作業面降塵、綠化等,擬建工程場地開闊,有足夠的吸收、消納能力,此外,施工人員如廁帶來糞便廢水,擬建工程將在施工場地設置1座旱廁,用于收集糞便,一定時間后由當地農民清運作為肥料使用。(2)施工廢水主要來源于基坑開挖、砂石料沖洗、混凝土攪拌及養護等施工過程,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石油類等,由于施工廢水產生量和時間不確定,一般為無組織排放,大部分蒸發和被土壤吸收。對于大量較大的基坑排水,將設置沉淀池進行沉淀處理,處理后清水回用于混凝土攪拌、作業面降塵等,施工廢水不外排。供配電設計1、設計依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16-2008)《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綜合布線工程設計規范》(GB50311-2007)《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2、供電設計(1)負荷等級本工程所有符合均按照二級負荷進行設計,擬在地下層設置柴油發電機房一間,用于緊急情況下對建筑內部進行供電。(2)供電電源本工程供電電源采用一路正常(高壓10KV)電源供電和一路自備(柴油發電機)電源供電,一用一備,斷電時備用電源自動投入。正常(高壓10KV)電源引自于市政電網,引入線路附設方式為架空和埋地敷設電纜相結合。自備電源設于本工程柴油發電機房,柴油發電機容量200KW。(3)供配電系統正常電源供電由變配電所(10KV式)供電,變壓器容量:400KVA,采用放射式方對各個單層供電。備用電源由柴油發電機供電,柴油發電機容量200KW。(4)計量a.采用專業計量,對進線及各個饋出回路進行計量。b.各層配電箱按需要設置計量儀表。3、電力負荷和變壓器的選擇及能耗估算根據建筑專業提供的平面圖,相關專業提出的設備安裝功率和用電需求,經計算(采用面積系數法)電力負荷情況如下:業務用房:7900㎡*50(W/㎡)=395KW動力設備用電:100KW預留用電:50KW計算如下:(1)設備總安裝容量:574.5Kw(2)有功計算負荷:287.25Kw(3)需要系數:Kx=0.50(4)自然功率因數:cosφ=0.8(5)補償后功率因數:cosφ=0.915(6)視在功率:315.64KVA(7)選擇一臺10/0.4K變壓器,容量:400KVA變壓器負載率β=0.794、配電設備選擇(1)照明設計a.業務用房等以熒光燈具為主,輔以節能燈具,所有日光燈(配電子鎮流器)、節能燈等均必須采用高功率因素型,功率因素不小于0.9。b.在樓梯間、疏散走道等設疏散應急照明,出口標志燈、走道應急照明燈采用分散蓄電池式供電應急照明系統,應急照明持續供電時間大于30min。(2)動力設計:a.一般動力設計:30KW及以下的機械設備用電動機采用全壓啟動方式,30KW以上的機械設備用電動機采用減壓啟動方式。b.應急動力設計:消防水泵、消防用電設備等采用雙電源供電,末端自動切換(3)配電箱動力配電箱采用XL-21型箱,照明配電終端箱采用DCXR-30型箱。5、線路敷設(1)高壓配電線路室外采用鋼芯鋁絞線(LGJ型),沿道路架空敷設。室內內采用銅芯交聯聚乙烯電力電纜(YJV8.7/10KV型),沿電纜溝內或埋地敷設。(2)低壓配電線路a.室外采用銅芯交聯聚乙烯電力電纜(YJV0.6/1KV型),沿電纜溝內敷設。b.室內采用銅芯電力電纜,銅心塑料絕緣線(BV0.45/0.75KV型),敷設于電纜橋架內,或穿管暗敷于現澆層、墻及吊頂內。6、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統及安全措施(1)本項目位于大理市,建筑物均按民用二類設計防雷措施。(2)電源進單體處均設電涌保護器(SPD)。(3)設保護接地、弱電設施接地系統及共用接地裝置,并實施總等電位聯結及局部等電位聯結,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姆。(4)低壓配電系統采用TN-S接地型式,按設備要求設置接地裝置。(5)變壓器的接地系統采用中性點直接接地。7、綜合布線設計(1)弱電線路規劃容量指標:業務用房建筑按每30㎡一部電話插口和一個網絡插座設計,。(2)該工程共使用200對市話線和網絡插座。(3)本工程設置一臺集團電話交換機供整個大樓語音通話需要,電話電纜及電話線分別選用HYA和RVS型,傳輸線路納入綜合布線系統統一考慮,電話插座采用RJ11語音模塊面板。(4)本工程設置弱電機房,與建筑內部局域網相連接,設立區域辦公網絡系統,給辦公提供寬帶綜合業務,采用光纜和銅纜混合組網,網線采用超五類4對非屏蔽雙絞線(UTP),傳輸線路納入綜合布線系統統一考慮,網絡插座采用RJ45網絡模塊面板。8、電視系統(1)有線電視按根據甲方需要設置。(2)與城市有線電視網相接,接收電視臺有線電視信號,系統采用(860)MHz全頻雙向傳輸,用戶電平要求67±4dB,圖象清晰度應在四級以上。(3)有線電視機房設置在一層弱電機房,前端設備設置在機房內。前端箱內包括放大器、均衡器、分配器等設備。(4)用戶分配網絡采用分配分支的分配型式,干線電纜選用SYWV-75-9,支線電纜選用SYWV-75-5,穿鍍鋅鋼管暗敷。9、監控系統(1)本工程設置總控制中心,可以更有效、快速的應付突發事件的發生,使法院安全更有保障。(2)根據上述原則,采用交叉多線級串并控制的MCTV監控系統,系統組成形式為多頭多尾方式,留有終端接口,采用硬盤錄象技術可與安全報警系統聯網,實現報警與監控聯動,同時可通過網絡接口,實現網絡分級管理實時查詢體系。(3)傳輸線路單體建筑內采用同軸電纜,總控采用光纜傳輸。(4)根據甲方管需要,在主要出入口,羈押室等設置監控攝像機。10、火災自動報警系統(1)本工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保護對象分級為二級。(2)在本工程置消防控制室。(3)系統組成: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防聯動控制系統。(3)消防控制室:a.本工程消防控制室設在地下一層消防控制室內。b.消防控制室的報警控制設備由火災報警控制主機、聯動控制臺、CRT顯示器、火災漏電報警控制器、打印機、消防直通對講電話設備電源設備等組成。c.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煙、感煙感溫探測器等探測器的火災報警信號及手動報警裝置、消火栓起泵按鈕的動作信號。d.消防控制室可顯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顯示消防水泵的電源及運行狀況。e.消防控制室可聯動控制所有與消防有關的設備。f本工程采用(集中)報警控制系統。消防自動報警系統按(兩總線環路)設計,任一點斷線不應影響系統報警。11、節電措施(1)合理選擇10KV變配電所建設位置,使其盡量靠近負荷中心減少線耗。(2)盡量滿足三相的平衡性。(3)在低壓側進行集中無功補償,對大容量動力設備(空調、水泵等)采取就地補償,降低無功損耗。(4)優化系統接線,靈活調配電能,根據用電特點對部分負荷進行投切,減少變壓器空耗;有條件時可設置智能化電網管理系統保證電能以最佳狀態運行。(5)照明節能應從照度合適,燈具布置合理,采用節能燈、高效光源的燈具,提高控制水平等各個方面入手。(6)除電梯前室照明外,樓梯間及公共走道均采用聲控開關,便于節能電源。(7)高大房間和室外場所采用金屬鹵化物燈、高壓鈉燈等高光強氣體放電光源,室內等地方盡可能采用節能熒光燈。4.3.“科普中心”的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建設內容具體包括如下兩個部分:(1)地下一層的洱海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的實物展示,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鏈的模擬展示,簡稱“水生生態系統展館”;(2)地上一層的洱海文化、洱海歷史演替、洱海保護相關內容的宣傳教育、水生動物、水生植物、鳥類等標本展示,簡稱“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4.3.2“科普中心”水生生態系統展館位于地下一層,總占地面積為2520m2,以洱海水生生物資源實物和水生生物食物鏈模擬展示為主,其他輔助設施為輔。水生生態系統展館主要用于對洱海水生生物資源進行實物展示和水生生物食物鏈模擬,以使參觀者能直觀地了解洱海保護的價值。“科普中心”水生生態系統展館包括水生動物展示、水生植物展示和洱海藻類展示三個實物主體展區和一個水生生物食物鏈模擬展區,其中水生動物展示區以洱海常見魚類進行實物展示,以為參觀者提供最直接的洱海水生動物資源,其展示的洱海水生動物種類不低于8種,占地面積為135.42m2。水生植物展區以洱海流域土著水生植物進行實物展示,所展示的洱海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三大類,展示水生植物種類不低于12種,水生植物展區占地面積為1134.07m2。洱海藻類展區以洱海流域出現和存在的各種藻類為對象進行實物展示,通過收集洱海曾經出現或現存的各種藻類進行集中展示以使參觀者了解洱海藻類資源狀況,所展示的洱海藻類種類不低于6種,洱海藻類展區占地面積為46.55m2。水生生物食物鏈模擬展區以洱海水環境食物鏈類型、各食物鏈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洱海宣傳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區位于”科普中心”地上一層,總占地面積為2690m2,以洱海保護知識宣傳和洱海水生生物資源標本展示為主,其他輔助設施為輔。該展區主要用于對洱海保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以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從而倡導更多的人參與到洱海保護的工作中來;同時,洱海水生生物資源的標本展示亦為廣大植物和動物標本科研工作者、愛好者等提供了解洱海水生生物資源的平臺。洱海宣傳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區包括洱海保護相關知識宣傳教育演示廳和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示區兩大部分。洱海宣傳教育教育演示廳主要通過設置展板、視頻放映、現代多媒體應用技術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使參觀者以不同的欣賞視覺了解洱海保護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公眾參與到洱海保護工作中來,以最終實現洱海保護的“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理念向“人人來參與”,“人人想負責”的積極思維轉化。洱海宣傳教育教育演示廳占地面積為210.6m2。洱海水生生物標本展區占地面積為1355.6m2,主要包括洱海水生動物(以各種魚類為主)和水生植物標本展示,其中,水生動物標本展示有2個展廳,其展示的水生動物標本種類不少于15種,水生植物標本展示有3個展廳,其展示的水生動物標本種類不少于20種。“科普中心”的洱海宣傳教育及標本展館包含宣傳及標本展示區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上一層,總面積為2690m2,主要包括標本展示、洱海造型水池和包括洱海生態、洱海歷史演化、洱海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多媒體演示三個部分的內容,其布局如附圖地上一層平面布置圖所示。標本展示主要針對洱海常見的魚類、鳥類、水生植物標本進行展示;洱海造型水池為構建與洱海形狀一致的水池以實現對洱海形狀的直觀表現;洱海宣傳教育多媒體演示主要通過現代多媒體方式演示洱海文化、洱海歷史演化洱、海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5、土建及基礎輔助設施工程請北京峽光公司完成本章內容!(一篇報告里出現了3處相同的土建及基礎設施???)什么意思???6、洱海科普宣傳教育展示工程6.1水生生態系統展館6.1.1設計原則“科普中心”水族館展區設計所需遵照的主要原則如下:(1)強化洱海保護重要性原則:水族館展區的建設將通過展示洱海水生生物資源的豐富程度體現洱海保護的重要性和價值。(2)倡導公眾參與洱海保護原則:水族館展區的建設將使更多的老百姓更真實了解洱海保護的意義,掌握洱海保護的基本知識,從而有利于倡導公眾參與洱海保護。(3)多功能體現原則:建成后的水族館展區將通過洱海保護的意義、價值、重要性等方面引導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項目的建成將同時能滿足休閑旅游、科研工作、洱海宣傳教育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從而實現項目建成后的多功能體現。(4)洱海保護與經濟效益相一致的原則:水族館展區的建設將以洱海宣傳教育教育、倡導公眾參與為主,同時有效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5)可持續發展原則:水族館展區建成后將能長時間服務于洱海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平臺,以及時展示洱海保護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成果;同時項目的建成將為當地提供新型的旅游資源,從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6.1.2總體目標“科普中心”水族館展區的總體目標為展示洱海保護的重要性,倡導公眾參與洱海保護;同時,水族館的建成將為當地提供別樣的旅游資源,為促進當地旅游事業添磚加瓦,其具體目標如下:展示洱海水生動物(以各種魚類為主)、洱海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為主)和藻類植物,總面積不低于1300m2。展示洱海水生動物種類不低于8種,占地面積不低于130m2;展示洱海水生植物種類不低于12種,占地面積不低于1130m2;展示洱海藻類植物不低于6種,占地面積不低于46m2。6.1.3工程內容總體工程內容“科普中心”水族館展區將突出對洱海水生生物資源的實物展示,從而形成通過水族館的參觀便可有效了解洱海的水生生物豐富程度;同時水族館的用水將取之于洱海水體,從而使參觀者能直觀了解洱海水環境狀況,其工程建設內容包括:(1)洱海水生動物展示:通過在地下一層構建洱海造型水池,并舉行均勻分區,以形成滿足不低于8種水生動物(以洱海各種魚類為主)展示單元,其占地面積為135.42m2,具體位置見附圖水族館平面布置圖洱海造型水池;(2)洱海水生植物展示:在地下一層建筑外延構建近視護城河形式的水生植物展示水域,通過對區域舉行分區,以滿足不低于12種水生植物(以洱海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為主)展示單元,其占地面積為1134.07m2,具體位置見附圖水族館平面布置圖水生植物展示區;(3)洱海藻類展示:在地下一層構建洱海藻類展示區并舉行分區,以滿足不低于6種洱海藻類展示單元,其占地面積為46.55m2,具體位置見附圖水族館平面布置圖洱海藻類展示區;(4)其他輔助設施:水族館展示區的其他輔助設施主要為”科普中心”正常運行提供保障設施,具體包括電力系統、消防系統,空調機房、機房、電梯房等,其占地面積為294.17m2,具體位置見附圖水族館平面布置圖輔助設施位置。洱海水生生物展區理念洱海水生生物展區建設的目的在于通過構建洱海常見水生生物(以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和藻類為主)實物展區,以反映洱海水生生物資源及物種豐富程度,各種水生生物的生長習性和特點,從而為政府官員、科研工作者、普通參觀者提供洱海水生生物生長現狀、面臨的威脅等方面的知識,以最終服務于為保護洱海水生生物所需做出的努力。洱海水生生物展區將通過構建不同水域對洱海水生生物進行活體養殖(種植),其養殖(種植)條件需模擬洱海水環境狀況,因此,洱海水生生物展區所需的水源取之于洱海水并進行適當處理后用于洱海水生生物活體養殖(種植);同時,需根據洱海水環境隨季節和天氣變化及時調控水池的水環境狀況,以實現洱海水生生物活體養殖環境與洱海水域水生生物生存(生長)環境同步。洱海水族館展區詳細內容(1)洱海水生動物展區洱海水生動物展區將以洱海造型水池為基礎進行合理分區,以形成8個單元完成對8種不同水生動物的實物展示。洱海造型水池總面積為135.42m2,水池高度為6m,總容積為812.51m3;將其均勻分為8個單元,各單元的面積為16.93m2,容積分別為101.57m3。將分割好的8個水生動物展示單元分別養殖8種洱海常見水生動物(魚類),以實現對水生動物的活體實物展示;同時,8個分割的單元將實現水流的全部貫通,以滿足供水從第一個至第八個分割單元的依次推流,實現水生動物展區的水的流動和循環。另外,為確保水生動物展區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與洱海主體水域環境一致,在洱海水生動物展區將配備洱海水環境變化監控和調試系統,以滿足洱海水域與水生動物展區水環境的同步,從而有利于展示效果的真實性、及時性、時間性、動態性等特點。(2)洱海水生植物展區洱海水生植物展區將在地下一層建筑外圍修建類似護城河的水域,以形成沉水植物展區、漂浮植物展區和挺水植物展區,其中,沉水植物展區的面積為375.35m2,水深為2m;漂浮植物洱展區的面積為222.45m2,水深為1m;挺水植物展區的面積為536.27m2,水深為0.2m。分別將沉水植物展區、漂浮植物展區和挺水植物展區進行二次分區,形成15個單元以滿足種植不同種類水生植物的要求,將分割好的15個水生植物展示單元分別種植15種洱海常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以實現對水生植物的實物展示。為滿足水生植物種植展示區水的流動,將15個分割單元水流連通,形成水的推流式流動,其水流方向為挺水植物展區到漂浮植物展區最后到沉水植物展區另外,為確保水生植物展區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與洱海周邊及湖內水環境一致,洱海水生植物展區供水來源于洱海水源經過水生動物(或洱海藻類)展示區后進入水生植物展區。(3)洱海藻類展區洱海藻類展區將形成6個單元完成對6種不同藻類生長的實物展示。洱海藻類展區總面積為46.55m2,水池高度為6m,總容積為279.3m3;將其均勻分為6個單元,各單元的面積為7.76m2,容積分別為46.55m3。將分割好的6個藻類展示單元分別種植6種洱海常見藻類植物,以實現對洱海藻類生長和繁殖的實物展示;同時,6個分割的單元將實現水流的全部貫通,以滿足供水從第一個至第六個分割單元的依次推流,實現藻類展區的水的流動和循環。另外,為確保洱海藻類展區藻類的生長環境與洱海主體水域環境一致,在洱海藻類展區將配備洱海水環境變化監控和調試系統,以滿足洱海水域與藻類展區水環境的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