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_第1頁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_第2頁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_第3頁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_第4頁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目錄TOC\o"1-2"\h\z\u第1章前言 11.1任務由來 11.2方案編制的依據 11.3方案適用的年限 21.4編制工作概述 3第2章礦山基本情況 42.1礦山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概況 42.2礦山開采歷史及現狀 62.3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概述 9第3章礦山地質環境背景 163.1自然地理 163.2地形地貌 173.3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 183.4水文地質條件 223.5工程地質條件 253.6礦體(層)地質特征 283.7礦山及周邊其它人類工程活動情況 28第4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 294.1評估范圍和級別 294.2現狀評估 324.3預測評估 394.4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預測評估分級、分區 52第5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 545.1分區原則及方法 545.2分區評述 54第6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原則、目標和任務 606.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原則 606.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目標和任務 616.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部署 63第7章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 657.1礦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 657.2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 85第8章經費估算與進度安排 898.1經費估算 898.2概算總投資結果 948.3進度安排 105第9章保障措施與效益分析 1069.1保障措施 1069.2效益分析 107第10章結論與建議 10810.1結論 10810.2建議 109附圖1、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1:20002、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1:20003、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圖1:20004、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A-A′、B-B′、C-C′、D-D′工程地質剖面圖1:20005、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部署圖1:2000附件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審查申請登記表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人員培訓證書3、《交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保證金承諾書》4、采礦許可證副本5、資源儲量核實報告評審備案證明及評審意見書6、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專家評審意見書及評審備案登記表7、項目委托書8、野外驗收意見9、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第1章前言1.1任務由來本礦山為延續礦山,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審查及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61號)和《云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云國土資辦[2010]8號)規定:采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時,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治理方案”),受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委托,由我院承擔“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工作,為礦山辦證、征地、開發建設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提供依據。1.2方案編制的依據1.法律、法規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6年3月);⑵《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⑶《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⑷《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8年4月);⑸《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⑹《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審查及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61號);⑺《云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云國土資辦[2010]8號)。⑻《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⑼《云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1號);⑽《云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云政發[2006]102號)。2.規范、標準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⑵《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⑶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云國土資環[2004]267號);⑷云南省2006年制定《主要造林樹種苗木》地方標準。

⑸《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50434-2008);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94);⑺《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及設計標準》(DZ/T0239-2004);⑻《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⑼《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UDC-TD);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95);3.基礎資料⑴《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云南三源地質勘查有限公司,2011年5月);⑵《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云南力合礦山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6月);⑶《云南省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20萬)》(古學幅)。1.3方案適用的年限根據云南力合礦山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6月提交的《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設計可采儲量8.66萬t,設計生產能力為3.0萬t/a,礦山生產年限3年。方案綜合考慮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延續性,工程養護階段2年。因此,本次編制的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年限和適用年限同為5年,即2011年12月-2016年12月。礦山在適用年限內,如采礦權人申請變更礦區范圍、開采礦種、開采規模、開采方式,或礦山廢石場等重要設施位置發生變化的,應重新編制或修復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1.4編制工作概述我院與業主簽訂合同后,立即成立項目組,開始收集資料,初步分析地質環境條件和礦山開采特點,按照開拓方案,劃定評估范圍,確定評估級別,并編制評估工作綱要。后于2011年9月10日派出工作組進入礦區展開礦山地質災害專項調查。野外工作采用以穿越法為主、追索法為輔的工作方法。野外工作于9月15日結束,歷時6天,隨后轉入室內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2011年12月編制出“治理方案”送審稿。本次“治理方案”編制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見表1-1。表1-1本次工作完成工作量序號工作項目計量單位工作量備注1資料收集份32調查面積km23.03各類地質調查點不穩定邊坡個1棄渣堆放點個1溪溝個1坑道條44地質、水工環地質綜合剖面測量m/條2159.96/45照片張306地形圖數字化及成果圖制作幅57室內綜合整理與成果報告編制份1第2章礦山基本情況2.1礦山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概況2.1.1礦山地理位置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位于香格里拉縣城11°方向,平距61.6km處,行政區劃隸屬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鄉翁水村委會管轄。礦區地理坐標為:東經99°52′50″—99°53′30″,北緯28°24′17″—28°24′58″昆明至香格里拉縣城公路里程為746km,經過大理、麗江等地。其中昆明至大理307km為高速公路,大理至麗江201km為一級公路,麗江至香格里拉縣238km為二級公路;昆明至麗江鐵路已開通。香格里拉縣城至翁水鄉為簡易公路,里程107km,礦區在翁水村東約15km的山坡上,有簡易公路至礦區,交通尚屬表2-1礦區范圍邊界拐點坐標表54坐標系3°帶坐標拐點編號XY經度緯度礦13144682.0033586283.00礦23144934.0033587098.00礦33144012.0033587377.00礦43143669.0033586789.0080坐標系拐點編號XY經度緯度礦13144620.98433586191.272礦23144872.98533587006.275礦33143950.98133587285.276礦43143607.97933586697.274礦區面積0.7955km2開采標高4500m—4300m2.1.2社會經濟概況香格里拉縣為邊遠山區,地廣人稀,屬少數民族居住地區,主要為藏族,以畜牧業為主,農業次之,只有少量地方工業。農產青稞、小麥、玉米及馬鈴薯等,糧食不能自給。畜牧業以養殖牦牛、犏牛及黃牛和羊為主,馬、驢次之。經濟收入來源較少,農村基礎薄弱。

評估區內無村寨。附近格咱鄉翁水村有5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5.25Km2,現有農戶192戶,人口1125人,其中農業人口1101人,勞動力607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07人。全村耕地面積1516.55畝,人均耕地1.4畝,林地0.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4.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40元。2.2礦山開采歷史及現狀2.2.1礦山開采歷史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于2008年07月辦理采礦許可證,證號C5300002008073120000507,有效期2008年07月21日至2011年07月21日。礦區開采對象為V1礦體,V1礦體依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中亞段(T311—2),開采深度4500m—4300m,開采范圍一直未變(見表2-1)。2006—2008年間為民間開采,累計采出礦石量29562t,金屬量2120.76t。2008年—2011年間,設計年開采礦石規模3.0萬t/年。2010年下半年后,礦山對PD2沿脈向北東方向追索,摸清礦體在4350m標高上的變化情況,礦體產狀由8°—10°∠62°—66°變為350°—352°∠52°—55°;厚度由薄變厚再變??;礦體平均品位變化不大。礦山因技術及管理原因開采不正常,累計采出礦石量約9600t。采用平硐開拓,削壁充填采礦法,后退開采方式。本礦距離其它礦山較遠,開采不會產生相互影響。2.2.2礦山現狀礦山從開采至今,已形成部分采空區,主要分布于礦區南東側—F1斷層北部,高程在V1礦體4390—4500m之間,面積約為2917m2。據核實,目前未見地表變形。目前礦山剩余部分開采范圍、層位、開采方式及年生產能力等與前期基本相同;其剩余資源儲量即為2.3.1節儲量,剩余服務年限為3年。礦山開采過程中開采出的廢渣與公路開挖產生的廢渣連成一片(其特征見表2-2)。1、公路堆渣(QZ1):公路廢渣高程從山腳4100m至山頂4450m。其中評估區內沿達波河的老公路長約為999m,目前邊坡穩定,基本長滿植被;沿礦部往礦山方向的公路長約為1799m,在公路開挖時,廢渣就地堆放,形成不穩定邊坡(見照片1),縱向長約500m,寬約130m,地表堆渣厚度為0.1-1.8m不等,平均厚度約0.4m,面積約為8.46hm2,方量約33840m3。2、老平硐堆渣(QZ2):老平硐包括PD1、PD2、PD3、PD4,廢渣堆積高程從山腳4175m至山頂4440m。老平硐開拓過程中,廢渣就地堆放于坑口外側,形成不穩定邊坡(見照片1),縱向長約360m,寬約120m,地表堆渣厚度為0-1.9m不等,平均厚度約0.4m,面積約為4.14hm2,方量約16560m3。不穩定邊坡最高海拔約4480m,最低海拔為4100m,相對高差380m。斜坡坡度較陡,縱坡呈折線形,坡度從山頂到河谷為37→26→36→55°→34°→19°。坡體植被主要為喬木及灌木叢,以喬木為主,植被稀少。表層渣體廢棄土石成分為塊石、碎石、角礫及粘土等,結構松散,粒徑從1mm—600mm不等,塊石?=200—600mm約占14%;碎石?=20—200mm約占36%;粉質粘土及其它碎屑物約占50%,從照片可以看出,在公路外側形成裂縫,雨季易形成渣體滑坡,公路堆渣穩定性較差。老硐開拓堆渣公路開挖堆渣不穩定斜坡體全貌老硐開拓堆渣公路開挖堆渣不穩定斜坡體全貌照片1公路及老平硐堆渣整體概貌公路外側堆渣裂縫公路外側堆渣裂縫公路外側堆渣裂縫公路外側堆渣裂縫照片2礦區新修公路外側堆渣開裂照片3礦區新修公路外側堆渣開裂公路外側堆渣裂縫公路外側堆渣裂縫照片4礦區新修公路開挖堆渣照片5礦區新修公路開挖堆渣表2—2渣堆積特征表編號位置形狀長度(m)寬度(m)厚度(m)面積(m2)體積(m3)堆積物特征QZ1V1礦體北部扇形、臺狀約500約1300.1-1.88460033840分布于礦區內礦體北部,達波河右岸,順坡堆積,底部為臺地。主要由于公路開挖廢渣堆積,棄渣呈灰色,砂狀、棱角塊狀、松散、干凅、分選性差。塊徑一般0.1—60cm不等。成分為塊石、碎石、角礫及粘土?,F狀穩定性差,易產生渣體滑坡及滾石等災害。QZ2老平硐外側扇形、臺狀約360約1200-1.94140016560分布于老平硐PD1、PD2、PD3、PD4坑口外側,順坡堆積,底部為荒地。主要由于老平硐開拓廢渣堆積,棄渣呈灰色,碎塊狀、棱角塊狀棄渣呈灰色,砂狀、棱角塊狀、松散、干凅、分選性差。塊徑一般0.1—60cm不等。成分為塊石、碎石、角礫及粘土?,F狀穩定性差,易產生渣體滑坡及滾石等災害。2.3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概述2.3.1資源儲量概況根據《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礦區開采對象為V1礦體,V1礦體依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中亞段(T311—2)。礦截止2011年5月15日,礦區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22b+333類總礦石量14.03萬t,金屬量7637.04t,平均品位Sb5.44%。其中122b類礦石量10.40萬t,金屬量6373.12t,平均品位Sb6.13%,占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的75.39%;333類礦石量3.63萬t,金屬量1263.92t,平均品位Sb3.48%,占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的24.61%。累計消耗資源儲量:礦石量3.92萬t,金屬量2949.94t,平均品位Sb7.53%;保有資源儲量:122b+333類總礦石量10.11萬t,金屬量4687.10t,平均品位Sb4.64%。其中122b類礦石量6.48萬t,金屬量3423.18t,平均品位Sb5.28%,占保有資源儲量的65.14%;333類礦石量3.63萬t,金屬量1263.92t,平均品位Sb3.48%,占保有資源儲量的34.86%。2.3.2采礦方法概述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開采對象為V1礦體,位于礦區東南角。該礦體產于近東西向橫切背斜軸部的斷裂破碎帶中,礦體受斷裂控制,蝕變中等,礦物組成簡單,以銻為主的礦床。斷裂破碎帶產狀為352°-10°∠52°-75°,與地層產狀70°∠55°呈正交,傾角比地層傾角稍陡。含銻斷裂破碎帶地表可見長約500m,礦體工程控制長285m,厚0.82-3.35m,平均厚度1.61m,傾斜延伸160m,總體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原采礦證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經分析比較,開發利用方案仍采用地下開采方式進行開采。采礦方法的選擇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V1礦體產于近東西向橫切背斜軸部的斷裂破碎帶中,斷層性質為先張后壓。斷層破碎帶寬1-20m,由構造角礫巖、糜粒巖及斷層泥組成。巖石膠結較差,局部地段破碎,整體穩定性較差。礦體傾角較陡,平均傾角60°左右;地表允許陷落。經綜合分析和比較,設計采用分層崩落法進行開采。地表移動范圍的確定開發方案根據礦體賦存條件,礦體上下盤圍巖中等穩固,結合類似礦山采用類比法,確定礦體上盤巖體移動角為60°;下盤巖體移動角當礦體傾角大于60°時為60°,當礦體傾傾角小于60°時為礦體傾角;端部巖體移動角當礦體傾角大于60°時為60°,當礦體傾角小于60°時為礦體傾角。依據縱、橫剖面圖,在地質地形圖上標定出移動范圍。.3據《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122b類資源量設計利用系數為1,333類利用系數為0.6,可采銻礦石資源量為86577t;礦石平均品位Sb4.83%。設計生產能力為3.0萬t/a,礦山生產年限3.0a。2.3.3開發利用方案設計的工程布局主要有采礦工程和輔助工程,下面分述如下:1、采礦工程:老平硐、設計中段、運輸系統和通風系統。⑴老平硐: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個井筒,均位于礦體南側,井口占地面積共計約192m2。其中老平硐PD1硐口高程4450.36m,掘進約140m;PD2硐口高程4390.10m,掘進約198m;PD3硐口高程4350.14m,掘進約234m;PD4硐口高程4340.48m,掘進約34m。廢渣就地堆放于硐口,與公路開挖形成的廢渣連成一塊,現狀穩定性較差。根據開發利用方案資料,設計采用分層崩落法開采,礦體內的巷道不保留,因此,設計井巷為新掘巷道,設計報廢現有平硐。⑵新設計中段:根據核實報告V1礦體賦存標高4450m~4320m,共計布置三個中段采礦,即4390m中段、4350m中段和4320m中段。4390m中段高度到60m,其它兩個中段高度分別設置為40m和30m。⑶運輸系統:439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礦石經礦溜井溜到4390m中段運輸平巷裝入0.5m3礦車后,用人力推車經過4390m①435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礦石經礦溜井溜到4350m中段運輸平巷裝入0.5m3礦車后,用人力推車經過4350m②432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礦石經礦溜井溜到4320m中段運輸平巷裝入0.5m3礦車后,用人力推車經過4320m分層礦石運輸采用人工裝礦,人推平板車至礦塊礦石溜井。中段運輸采用窄軌,人推0.5m3⑶通風系統:設計總的采用中段運輸平巷進風,端部人行安全回風井或回風平巷出風的通風方式。2、輔助工程:包括原輔助工程和設計輔助工程。原輔助工程包括已修公路,炸藥庫、雷管庫,礦部、選礦廠,尾礦庫系統(主要為尾礦庫、尾礦壩及引水渠);設計輔助工程包括設計公路、廢石場、機修汽修、倉庫、礦倉、空壓機房、高位水池、截洪溝等。(選礦廠,尾礦庫系統現場收集資料過程中,業主未能提供原設計資料;本報告所用數據及資料來源均為現場收集及業主口頭表述。另外,選礦廠、尾礦庫系統另有報告評估,本報告只針對礦山開采過程中礦山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對選礦廠、尾礦庫系統造成的危害進行評估;選礦廠、尾礦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其本身或者非本礦山引起的災害,本報告不作評估)1)原輔助工程⑴已修公路:評估區內已修公路位于斷層F1北部,從礦山山腳約高程3992m至山頂高程4450m,長約2798m,主要用于物資等交通運輸,面積約為11192m2。⑵炸藥庫、雷管庫:位于礦區中北部,為礦山前期修建,占地面積約45m2。目前邊坡基本穩定,植被較好。⑶礦部、選礦廠:位于礦區西側,靠近廢石場西側,為礦山前期修建,占地面積約5365m2。目前邊坡基本穩定,植被較好。⑷尾礦庫系統:主要包括尾礦庫、尾礦壩、引水渠,介紹如下:①尾礦庫:位于礦區南西側,即礦部南西側河谷,為礦山前期修建。礦山采出礦石量為8.66萬t,體重2.98t/m3,推算尾礦庫庫容小于2.91萬m3,小于100m3,等別為五,堆積方式為逐層堆積。尾礦庫引流主要通過引水渠將達波河河水引向尾礦壩下游。目前尾礦庫未運行,庫區未堆積尾礦,未見積水,現狀穩定。②尾礦壩:位于礦區南西側,即礦部南西側河谷,為礦山前期修建的初期壩。壩長約80m,壩體坡度約45o,上部寬約2.5m,底部寬約20.5m,壩高約9m。底部有一方形涵硐,邊長約0.5m,坡降約2%,作為將來運行期間防止庫水滯留排泄用。尾礦庫目前未運行,尾礦庫上游渣體較少,僅為少量達波河常年累月運移至此的漂石、卵石、砂粒等,目前穩定,植被發育。③引水渠:位于壩體左岸,長約480m,底寬約0.9m,高約2m,頂部寬約2m,水流量約為9.6L/S,引水渠未進行砼澆筑,目前多長有植被,整個水渠有少量滲水。從運行情況看,部分水渠段有垮塌現象,但不嚴重,對水渠運行影響小。2)設計輔助工程⑴設計公路:設計公路位于礦區南部,從山腳約高程4310m至山頂4460m,長約876m,主要用于物資及礦體開采等交通運輸,面積約為尾礦壩引水渠尾礦壩引水渠照片6達波河遠距離概況尾礦壩選礦廠引水渠尾礦壩選礦廠引水渠照片7尾礦壩位置概況照片8尾礦壩達波河上游概況3504m2。⑵廢石場:位于礦區中北部,高程4195m至4230m之間,容積2.5萬m3,其上游設計有截洪溝,截洪溝長約202m。廢石場占地面積共計約5544m2。⑶機修汽修:位于廢石場北西側,靠近廢石場,面積約為326m2。⑷倉庫:位于廢石場凹槽上部,靠近廢石場,面積約為194m2。⑸礦倉、空壓機房:礦倉分別位于4320m中段、4350m中段和4390m中段北部靠近井口位置,面積均為96m2;空壓機房位于4350m中段井口南側,面積約48m2。礦倉、空壓機房面積共計約336m2。⑹高位水池:位于礦體北東側,占地面積約100m2。2.3.4固體廢棄物和廢水處置情況1、固體廢棄物根據《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開采固體廢棄物主要為廢棄土石,集中堆放在礦體中南部緩坡溝谷內。礦山基建開拓和采切排出的廢石量約5042.5m3(實方),生產期排出的廢石量約8866m3(實方),合計13908.5m3(實方)。在礦區礦部附近4230m水平設置1個小型廢石場。廢石場容積2.5萬m3,可以滿足礦山正常生產需要。廢石場設攔碴壩,壩底寬6m,壩高8m,壩頂寬2m,采用土石結構。廢石場左右及上部修筑截水溝截洪,將水引出廢石場以外。2、廢水礦山廢水主要是生產、生活用水,采用石灰乳中和、沉淀池澄清等工藝進行處理,經取樣監測相關指標達標后排放。據云南省華西礦產資源有限公司實驗室測試結果表明,區內礦石中不含放射性元素。礦井涌水有害成分含量不高,排放到地表對地表水體的影響??;礦山開采廢石的堆積、對環境、生態有一定影響。根據對礦區的水質進行肉眼觀察,區內地表水受人為污染較小,一般水質無色、無味,無懸浮物,水質良好。第3章礦山地質環境背景3.1自然地理3.1.1氣象礦區內屬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5.4℃,最熱月平均氣溫13.2℃,最冷月平均氣溫-3.8℃,日照百分率49.6%。5-10月氣候較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為積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水文礦區屬金沙江水系,水系不發育。礦區位于山脊分水嶺地帶,區內無河流。僅在礦區南西側發育一條溪溝——達波河,由南流向西,最后匯入翁水河,再由北向南西方向匯入金沙江。達波河屬山地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見圖3-1)。達波河在評估區內全長約為967m,由礦區南部流入,未流入礦區,沿南西側在礦區西側流出,兩岸植被較茂盛,邊坡穩定,一般不易產生垮塌。達波河流量一般約為10L/S,洪水期間水流量約為200L/S,河谷縱向坡度約為1°-3°,為“U”型谷,兩岸坡度約為10°-36°不等,平均約28°。目前達波河河床堆積物較少,主要為靠近礦山一側(右岸)原公路開挖留下的少量廢渣,現狀基本穩定。3.1.3土地類型及植被評估區的土地類型多數為有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等。土壤類型以暗棕壤、高山草甸土為主。淋溶淀積作用較強,土壤養份屬中等。表層有機質較豐富,PH值一般5-5.6。評估區礦山建設及公路占一定的面積,其余大部分為喬、灌木分布,山頂多為荒草地,土地利用率低。區內無地質遺跡,無有價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植被以喬木為主,其次為寒溫性灌叢、草甸等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率約60%(見照片9)。3.2地形地貌香格里拉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在地殼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屬高山峽谷地形地貌區。評估區總體地勢北東高南西低。最高點為東部山峰,海拔標高4620m,山脊從東部山峰沿北部向北西延伸;最低為南西側的達波河河谷,海拔約3985m,即為最低侵蝕基準面,相對高差670m,地形坡度一般24°-58°,平均坡度約32°,屬高原中高山切割地貌。采區位于評估區南側,整體為斜坡地貌。邊坡坡向約為214°(見照片9)。采區附近可見冰川地貌痕跡。采區整體位于雪線4600m(近年來雪線有上移趨勢)以下,近于雪線附近。在原始地貌的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冰蝕作用攜帶巖屑物質,以及冰川谷兩側山坡上因融凍風化、雪崩等作用所造成的墜落堆積物在坡腳堆積。照片9礦區地形地貌及植被概況3.3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3.3.1地層巖性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三疊統喇嘛啞組二段(T31m2)、喇嘛啞組一段(T31m1)、拉納山組二段(T312)、拉納山組一段(T312),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礦區內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T311)、第二段(T312)和第四系(Q),現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據現場成因分類,可分為冰磧物(Qgl)、殘坡積(Qgl+dl)、沖洪積(Qal+pl)。冰磧物、殘坡積、沖洪積物總體厚度一般0-5m,主要由角礫巖、沙礫及卵石等組成。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接觸。分別介紹如下:⑴冰磧物(Qgl):是冰川搬運和堆積的物質。由白色砂礫粘土層、泥礫層組成,堆積物主要在坡腳堆積,厚度一般0-2m,多數與殘坡積連在一起,主要分布于達波河兩岸坡腳。⑵殘坡積(Qgl+dl):基巖遭受風化作用后殘留原地的產物及在重力作用下在山坡與山腳下堆積起來的風化產物,由角礫巖、沙礫等組成。其上部覆蓋層主要為冰磧物(Qgl),厚度0.5-2m,多數與冰磧物連在一起,主要分布于達波河兩岸坡腳。⑶沖洪積(Qal+pl):沖積為達波河堆積,由砂礫粘土等組成,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內;洪積暫時洪水形成的堆積物,由砂、卵石等組成,主要分布在達波河兩岸山谷口或山前平原地帶。厚度0-2m,部分與冰磧物、殘坡積連在一起,主要分布于達波河河谷及兩岸坡腳。2、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T312)分為兩個亞段,即上亞段(T312-2)、下亞段(T312-1)。分述如下:⑴上亞段(T312-2):從東側F1附近至北東側及南西側成條帶狀分布,巖性為灰—深灰色薄層狀,頁片狀砂質板巖為主,夾薄層泥質板巖及細砂巖,板巖中偶見黃鐵礦晶體及細微韻律構造。板理與層理具一定角度相交,厚334.03m。⑵下亞段(T312-1):從南東側至北側靠近北東側及南西側達波河左岸成條帶狀分布,巖性為灰—淺灰色塊狀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巖石風化后常為深灰,灰褐色。厚433.45m。3、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T311)分為三個壓段:上亞段(T311—3)、中亞段(T311—2)、下亞段(T311—1)。分述如下:⑴上亞段(T311—3):從圖幅南東側至北側成條帶狀分布,巖性為灰—褐灰色薄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絹云板巖互層。厚168.92m。⑵中亞段(T311—2):從南東側靠近南側至北側靠近北西側成條帶狀出分布,巖性為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大理巖、中粒長石石英砂巖,厚338.68m。⑶下亞段(T311—1):從南東側靠近南側至北側靠近北西側成條帶狀出分布,巖性為深灰色絹云板巖,粉砂質板巖與灰色薄—中層狀細—中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單層厚1.5—2m。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厚318.7lm。3.3.2地質構造區域構造區域構造位置屬松潘—甘孜褶皺帶。翁水地區處于南北向構造和北西向構造交切部位,翁上斷裂及其以西地層呈南北向展布,以東地區則以數條褶皺軸線和斷裂面呈北西走向平行排列。該礦床位于納通牛場向斜的南東揚起部位的次一級背斜軸部的近東西向斷裂破碎帶中(圖3-2)。礦區構造礦區位于納通牛場向斜南東揚起部位的次級背斜中,向斜軸向北西向,長約5km,核部為上三疊統拉納山組一段(T311),兩翼為上三疊統拉納山組二段(T312),核部為上三疊統喇嘛啞組(T31m),西翼地層產狀為,東翼產狀為。在礦區中部,發現一條橫切背斜軸部的近東西向斷層F1,斷層產狀15°∠62°—75°??梢婇L度約500m,斷層破碎帶寬1—2區內地質構造為中等復雜類型。新構造運動與地震1、新構造運動該區域新構造運動較為強烈,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殼不均衡的間歇性急劇上升,引起強烈的地震活動與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強烈下切。如主要河谷兩側的峽谷地形,沖積階地的發育,懸崖、迭水,第三紀與第四紀地層的微弱撓曲、斷裂等。2、地震香格里拉縣地處香格里拉、大理地震帶北端。1996年2月3日19時14分18秒,麗江地區發生7.0級地震,波及香格里拉縣;2010年4月3日又發生了3.1地震。經查詢相關地震檔案資料,歷史地震活動較頻繁,曾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據1:400萬《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評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設計地震加速度0.15g,抗震分組為第一組,地殼穩定性屬次不穩定區。3.4水文地質條件1、地下水類型及特性根據地下水賦存空間類型,將礦區地下水劃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及巖溶水。⑴孔隙水:主要為第四系冰川堆積物,殘坡積、沖洪積物,冰川堆積物、殘坡積主要堆積于達波河谷坡位置,由白色砂礫粘土層、泥礫層組成,厚度一般1-5m;沖洪積物主要分布于河床兩岸,主要由角礫巖、沙礫及卵石等組成,厚度0-2m。其連通性和透水性好,含水地層厚度變化較大,地表未見泉水。河床兩岸的沖洪積物在河水漲洪期間,河水淹沒處,富水性較好??傮w富水性較差。⑵裂隙水:①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上亞段(T312-2)、下亞段(T312-1);第一段上亞段(T311—3)、下亞段(T311—1)。巖性主要為細砂巖、板巖、安山巖、凝灰巖、長石石英砂巖等,地表裂隙發育。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植被發育情況的影響明顯,坡上植被稀少,溝谷比山坡的富水性要好,植被發育地段富水性較好。同時,富水性受季節的影響明顯,因為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雨季比旱季的富水性要好?;鶐r風化裂隙水富水性受地表風化裂隙發育深度與季節性影響較大,裂隙隨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弱,深部巖石漸變為隔水層,含水性較弱。地下徑流模數0.7-2L/S.Km2。②破碎帶裂隙水:評估區內斷層不發育,僅有斷層F1(其特征見節介紹)。穿越礦區所有地層,圍巖破碎,斷裂帶內裂隙發育,且相互連通,呈網狀分布,為裂隙水提供了儲存空間,裂隙一般張開,延伸短,有利于降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運動、儲集。礦體賦予斷裂帶上,采礦過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斷裂導入采場,造成涌水災害。但據現場調查,目前開采的平硐中,延伸較遠的平硐一百多米,已施工的PD1、PD2、PD3、PD4(標高4390m,長度已達191m)涌水量僅為0.5—1L/S,可自然排放流干。⑶巖溶水:主要賦存于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巖性主要為灰巖、白云巖及長石石英砂巖。該地層成窄條帶狀分布,受上下地層其它巖性阻滯,限制地下水運移。斷層F1穿越礦區所有地層,受斷層F1裂隙影響,斷層F1附近巖溶裂隙較發育,為巖溶裂隙水。巖溶裂隙是地下水儲貯、運移的有利場所,其含水層富水性受巖溶裂隙發育程度控制,該地層為礦體主采地層,對礦體開采的充水影響較大。地表未見泉水,地下徑流模數1-3L/S.Km2。2、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地下水補給:礦區處于山脊地帶,處于補給區和逕流區區域。達波河高程遠低于礦區,故礦區的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礦區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地表風化裂隙發育,利于大氣降水補給,地表徑流微弱,本區地形屬于高山峽谷地形,切割強烈,山坡陡峭,地表徑流迅速,不利于垂直向滲入補給。地下水徑流:徑流方式以容隙流為主,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其徑流方向受構造、地貌控制,水動力特征為驟變流,部分為緩變流。地下水總體流向高程較低的南西側河谷,進而向金沙江河谷匯流。地下水排泄:地下水排泄受地形、地貌、侵蝕基準面控制,由補給區、徑流區向南西側達波河排泄區運移,在低洼處的達波河邊緣排泄。3、礦床充水因素礦區地處山脊地帶,最低開采標高4320m高于達波河河床在礦區最高高程4065m,達波河對礦床開采基本無影響;礦區采空區小,無積水。故綜合各方面因素,礦床充水因素主要為老窯水、大氣降水、斷裂帶及巖溶充水。老窯水:礦區從開采至今,已形成部分采空區,主要分布于礦區南東側—F1斷層北部,高程在V1礦體4390—4500m之間,面積約為2917m2。從現場資料收集看,原開采為平硐開拓,硐內部分硐段潮濕,偶見滴水現象,未能形成流水,全部滲于地下,故未見老窯水。大氣降水:礦區內屬寒溫帶氣候,5-10月氣候較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為積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大氣降水將沿斷裂帶滲入,造成積水量增大,對采礦造成影響。斷裂帶及巖溶充水:礦體依附于斷層F1斷裂帶上,礦體穿越礦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T311)的三個壓段和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為碳酸鹽巖地層,斷層F1通過處,巖溶較發育,但僅限斷層F1及其附近。在采礦過程中,地下水可通過斷層F1疏干標高4320m以上地下水,但F1斷層為小型斷裂,地表可見延伸長度約500m,斷層破碎帶寬1-2m。因此,疏干地下水主要以漏斗形式,影響范圍也僅限于漏斗區域。附近沒有居民居住,礦山用水也未受到影響,故影響較小。4、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礦區地下水類型以基巖裂隙水為主,礦體依附于斷層F1,故其附近裂隙發育,有利于降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運動、儲集。采礦過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斷裂導入采場,造成涌水災害。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為碳酸鹽巖地層,其余地層為非碳酸鹽巖地層,從整個礦區看,碳酸鹽巖地層成條帶狀分布,受上下其它地層巖性阻滯,限制地下水運移,故其巖溶不發育,僅在斷層F1及其附近發育少許巖溶裂隙。礦區充水因素老窯水幾乎未見,巖溶不發育,故巖溶水也較少,達波河河床水位遠低于礦區開采高程,故河水不會對礦區充水。礦區充水因素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及斷層F1外界充水而對采礦造成影響,礦山附近沒有居民居住,礦山用水主要來自達波河抽水自用,因此也未受到影響,故影響較小。綜上所述,該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復雜類型。3.5工程地質條件3.5.1工程地質巖組劃分依據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將評估區分布地層劃分為松散土體(Ⅰ)和巖體(Ⅱ)兩大類。其中松散土體(Ⅰ)巖組為砂、礫石、粘土等多層土體(Ⅰ);巖體根據其強度、結構及巖性又細分為:較硬薄-中厚層狀淺變質板巖、砂巖巖組(Ⅱ1)、較硬?。泻駥訝钊鯉r溶化灰巖、大理巖、長石石英砂巖巖組(Ⅱ2)和堅硬塊狀結構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巖組(Ⅱ3)。各類工程地質特征如下:1、砂、礫石、粘土等多層土體(Ⅰ)為第四系(Qgl)地層,巖性主要為砂礫粘土層、泥礫層及角礫巖、沙礫和卵石等,結構松散,局部含水潮濕至飽和,粘土可至硬塑狀,力學強度低,穩定性差,易發生人工邊坡坍塌和建筑物地基沉降等工程問題,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2、較硬?。泻駥訝顪\變質板巖、砂巖巖組(Ⅱ1)地層巖性主要為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上亞段(T312-2)、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下亞段(T311—1)中的板巖、砂巖等。巖石較堅硬,力學強度較高,一般較完整,穩定性較好。但在礦體附近為斷裂錯動,巖體較破碎,對采礦影響大。3、較硬?。泻駥訝钊鯉r溶化灰巖、大理巖、長石石英砂巖巖組(Ⅱ2)由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組成,巖性巖性為灰巖、大理巖、長石石英砂巖。地面巖溶裂隙發育,巖溶特征較明顯,在斷破碎帶附近尤為強烈,富含巖溶裂隙水,但含水性不均一。巖石致密較堅硬,力學強度較高,巖體一般較完整,穩定性較好。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崩塌,其次為寬大溶蝕裂隙充填物垮塌和巖溶塌陷。對采礦影響較大。4、堅硬塊狀結構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巖組(Ⅱ3)由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組成。巖性為灰—淺灰色塊狀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巖石強度高,地表淺部風化裂隙面較發育,一般0.5-2.5m深,多呈土狀、砂土狀,強度較低,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往深部巖體強度高,巖體穩定。礦體有少部分附于該地層,對礦體開采影響較大。3.5.2礦體頂底板圍巖穩定性評價據《云南省香格里拉縣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區內可采礦體為V1礦體,頂底板巖層的工程地質特征分述如下。V1礦體依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中亞段(T311—2),巖性分別為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板巖、砂巖和灰巖、大理巖、長石石英砂巖。分別屬于堅硬塊狀結構英安質凝灰巖、黑云安山巖巖組(Ⅱ3)、堅硬-較硬薄-中厚層狀中淺變質巖巖組(Ⅱ1)、較硬?。泻駥訝钊鯉r溶化灰巖、大理巖、長石石英砂巖巖組(Ⅱ2)。在斷層F1穿越處,巖體破碎,裂隙呈網狀發育,且相互貫通,采礦過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斷裂導入采場,造成涌水災害;礦體埋藏淺,巖體風化較強烈,如支護不及時或未支護時,可造成塌頂等地質災害,其穩定性差。3.5.3礦區工程地質條件據前所述,礦區屬寒溫帶氣候,5-10月氣候較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為積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評估區分布較廣泛的地層巖性可劃分為4個工程地質巖組,礦體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三個地層,巖層多呈不等厚互層狀產出,在礦體附近有灰巖、大理巖條帶狀分布,受其它巖體限制,巖溶不發育,僅在F1斷層發育少許巖溶裂隙,加上礦區有凍土的熱脹冷縮,巖體風化較嚴重。礦區地形陡峻,利于大氣降水滲入,采場開采期間易造成冒頂、塌方等地質災害。巷道局部有滴水現象,遇水后其強度相對降低,巖體穩定性變差,井口及往井巷里巷道0-20m多出現冒頂現象,目前基本采取木支護。礦區前期巷道開拓的廢渣就地堆放于井口,與公路開挖的廢渣連成一片,地表節理裂隙發育。綜合全區工程地質特征,區內地形、地貌較復雜,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故礦山工程地質條件屬復雜類型。3.6礦體(層)地質特征該礦床產于近東西向橫切背斜軸部的斷裂破碎帶中,礦體受斷裂控制,蝕變中等,礦物組成以銻為主。斷裂破碎帶產狀為98°—92°∠52°—75°,與地層產狀70°∠55°呈正交,傾角比地層傾角稍陡。含銻斷裂破碎帶地表可見長約500m,寬1—20m。圈定工業礦體一個(V1),分布在礦權區南東部,工程控制長285m,厚0.82—3.35m,厚度變化系數為23.2%;傾斜延伸160m,總體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含銻平均在0.5—20.8%之間,品位變化系數為25.2%,礦體兩側雖有較弱的銻礦化,但礦體與圍巖界面較清楚。3.7礦山及周邊其它人類工程活動情況評估區及其附近無居民區。評估區內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前期礦山公路開挖就地堆放的廢渣、采礦坑道形成的就地堆放的廢渣等,改變了區內的部分原始地形地貌景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評估區周邊人類工程活動為:傳統農業耕種、礦山(距離礦山較遠,沒有相互影響)開采和礦山公路的營運等。附近農業活動以耕種為主,現狀無墾荒造地現象,對地質環境影響??;礦區鄉村簡易公路的修建,對周圍環境造成局部危害和影響。第4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4.1評估范圍和級別4.1.1評估范圍本評估區范圍以劃定礦區范圍及其開采區為中心,綜合考慮礦區活動影響范圍和周圍地質環境條件,評估區范圍(據業主介紹,尾礦庫、選礦廠內容另有報告評述,故本報告僅對其遭受礦山產生的危險性作評估,其自身危險性不作評估,本報告的治理費用也不包含其內容)一般自礦界外延至礦山開采影響范圍,評估區范圍地理坐標分別為:東經,北緯。評估面積約為1.241km2。本方案只針對礦山現有劃定范圍的開發利用方案內容及其影響區域進行評估,擴大礦權范圍或增加其它內容后應另行編制。(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4.1.2評估級別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中表A(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精度分級表)的有關規定,結合礦區實際,確定評估級別的依據如下:1、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的確定根據本次現場調查結果,按《規范》(DZ/0223—2011)附錄B要求,確定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為重要區(見表4-1)。表4-1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評定表確定因素確定指標重要程度評定結論集鎮與居民無一般區重要區重要交通與建筑無一般區保護區與風景區處于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紅山片區重要區較重要水源地無一般區破壞有林地15.20hm2(見后4.3.4表4-5)較重要區2、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中的表C.1(井工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表),依據如下:⑴主要礦層(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礦坑進水邊界條件中等復雜,充水含水層富水性差,補給條件差,與區域強含水層、地下水集中徑流帶或地表水聯系不密切,礦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采礦和疏干排水導致礦區周圍主要充水含水層破壞可能性小。⑵礦床圍巖巖體結構以碎裂結構、散體結構為主,軟弱巖層或松散巖層發育,蝕變帶、巖溶裂隙帶發育,巖石風化強烈,地表殘坡積層、基巖風化破碎帶厚度大于10m(第四系部分地段厚大于30m),礦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差,礦山工程場地地基穩定性差。⑶地質構造中等復雜,礦層(體)和礦床圍巖巖層產狀變化小,斷裂構造發育有F1斷層,斷裂切割礦層(體)和圍巖覆巖,斷裂帶對采礦活動影響大。⑷現狀條件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較少,但危害較大。⑸采空區面積和空間較小,重復開采較少,采空區部分得到處理,采動影響較強烈。⑹地貌單元類型單一,微地貌形態較復雜,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為24°—58°,平均坡度約32°。相對高差較大。綜上所述,確定該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3、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年設計生產能力3.0萬t。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附錄D表D(礦山生產建設規模分類一覽表),本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為小型。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為重要區,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為小型,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附錄A表A(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精度分級表),綜合確定本次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精度為一級。據上述地質環境條件、礦山建設規模,結合《云南省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云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附表2中的劃分標準,將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定為二級。4.2現狀評估4.2.1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據實地調查,評估區內未發現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評估區內現狀地質災害主要為BW1潛在不穩定斜坡。現狀地質災害及特征位置:BW1潛在不穩定斜坡(見照片1-5)位于礦區南部。形態及規模:縱長約636m,寬約216m,地表堆渣厚度約為0-2m不等,面積約12.60m2,方量約50400m3。最高海拔約4480m,最低海拔為4100m,相對高差380m。斜坡坡度較陡,縱坡呈折線形,坡度從山頂到河谷為37°→26°→36°→55°→34°→19°。坡體植被主要為喬木及灌木叢,以喬木為主,植被稀少。結構特征:表層渣體廢棄土石成分為塊石、碎石、角礫及粘土等,結構松散,粒徑從1mm—600mm不等,塊石?=200—600mm約占14%;碎石?=20—200mm約占36%;粉質粘土及其它碎屑物約占50%,現狀穩定性較差。形成原因:BW1潛在不穩定斜坡表層渣體廢棄土石,主要由于前期公路開挖及施工巷道產生的廢渣就地堆放于邊坡外側。基巖地層為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及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中亞段(T311—2)、下亞段(T311—1)。地表基巖中—強風化,節理裂隙較發育,主要發育三組:第一組、第二組205°—220°∠50°—60°、第三組30°—50°∠40°—66°。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以上高程的表層巖體巖體屬強風化基巖,被切割成塊狀,穩定性較差;該地層以下基巖中等風化,其穩定性則相對較好?;戮C合分類:人工堆積、淺層、切層式中小型。穩定性與發展趨勢:現狀穩定性較差。渣體在雨季易形成渣體滑坡滾落坡腳;地表基巖中—強風化,節理裂隙較發育,在雨水、本身重力及在震動等外力作用下,節理相互切割,裂隙貫通可能產生下滑。主要危害對象:其威脅對象主要為廢石場、選廠、礦部、尾礦部及下游河床??傮w而言,BW1潛在不穩定斜坡基巖穩定性較差,粒徑較大的渣體易沿坡面滑落或滾落坡腳,表層廢棄土石易產生渣體滑坡;地表基巖風化強烈,節理裂隙較發育,易產生切層滑坡。危險性危害性中等-大。其它環境地質問題據現場調查,本礦山其它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老井口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及水土流失等,分別敘述如下:1、老井口:位于礦體南側,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個井筒(見照片10),均位于礦體南側,井口占地面積共計約192m2。其巖性均為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灰巖、大理巖、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淺部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層之間力學性質存在差異,抗壓、抗風化能力弱,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目前井口多出現小坍塌。2、水土流失:本礦區屬于構造侵蝕高原中高山切割地貌,坡度較陡,礦區內新修公路,其廢渣就地堆放于公路外側,其開挖和棄渣堆放對植被的破壞較嚴重。礦區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一旦連續下雨或遇到暴雨,將加劇新修公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較嚴重。4.2.2含水層影響程度現狀評估據儲量核實報告資料,2008年—2011年間,原設計年開采礦石規模3.0萬t/年,開采對象為V1礦體,開采深度4500m—4300m,開拓方案采用平硐開拓,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個井筒。到目前為止,老平硐PD1硐口高程4450.36m,掘進約140m;PD2硐口高程4390.10m,掘進約198m;PD3硐口高程4350.14m,掘進約234m;PD4硐口高程4340.48m,掘進約34m。V1礦體依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中亞段(T311—2)。斷層F1穿越處,巖體破碎,裂隙呈網狀發育,且相互貫通,采礦過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斷裂導入采場。老平硐PD4硐口位置較低,高程4340.48m。從現場調查結果,洞內僅有部分平硐偶見滴水現象,其它硐室潮濕。由于礦山水流量小,不能滿足礦山使用,故飲用水主要從礦區外圍引到山上使用,故礦體開采對礦山飲水影響小。綜上所述,礦山含水層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較輕。4.2.3地形地貌影響程度現狀評估評估區內由于礦山公路的開挖及平硐開拓,廢渣就地堆放于公路和平硐口外側,對植被破壞面積大,約為12.60hm2。礦區附近無自然保護區、人文景觀、風景旅游區,距離城市周圍、主要交通干線較遠,基本無影響。綜上所述,礦山地形地貌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嚴重。4.2.4土地資源影響程度現狀評估1、評估區土地利用類型根據業主提交的資料,結合實地勾繪,采用CAD描繪,估算格咱斯各銻礦廠銻礦評估區面積124.1hm2。其中,荒草地占17.85hm2,灌木地占54.77hm2,喬木林地占51.39hm2,工業用地占0.60hm2,公路用地占1.12hm2。(詳見評估區土地利用統計表4-2和評估區地類劃分圖)表4-2評估區土地利用現狀統計表一級地類二級地類三級地類面積()比例(%)農用地林地131有林地51.3941.41132灌木林地54.7744.13建設用地工礦倉儲用地221工業用地0.600.48交通運輸用地262公路用地1.120.90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311荒草地17.8514.382、土地植被資源破壞現狀現狀下礦山對土地、植被的占用或破壞包括:礦山已有地面設施主要包括尾礦庫系統、礦部、選礦廠;炸藥庫、雷管庫;老平硐井口及礦山公路。另外,BW1潛在不穩定斜坡體由于公路開挖及平硐開拓而堆渣造成的植被破壞嚴重。這些設施共占用有林地7.30hm2、灌木林地6.93hm2,綜合測算礦山建設占用或破壞的土地、植被資源類型及面積見表4-3:綜上所述,現狀下,礦山占用破壞林地、灌木林地面積14.23hm2,根據評估分級就上原則,現狀下土地破壞嚴重。表4-3礦區占用或破壞土地、植被資源情況序號項目名稱用地面積(m2)有林地灌木林地合計1礦部、選礦廠536553652炸藥庫、雷管庫45453尾礦庫系統326632664老平硐井口1921925老礦山公路84702722111926BW1潛在不穩定斜坡(扣除公路及建筑物面積等)5586766391122258總計73013693131423184.2.5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根據地質災害、含水層、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破壞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結果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0223-2011)附錄E分級標準。將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劃分為嚴重、較嚴重和較輕三個級別,相應歸屬于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嚴重區(Ⅰ)、較嚴重區(Ⅱ)和較輕區(Ⅲ)。1、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嚴重區(Ⅰ):包括采空區、老平硐、潛在不穩定斜坡(BW1)以及該區域的老公路等,面積約0.183km2,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區的14.75%。該區現狀地質災害主要為BW1潛在不穩定斜坡,穩定性較差,危險性危害性中等-大。含水層受到斷裂切割,對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地形地貌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嚴重;土地資源影響和破壞程度嚴重。綜合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嚴重。2、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嚴重區(Ⅱ):包括尾礦庫系統、選礦廠、礦部、雷管庫和炸藥庫以及該區域的老公路等,面積約0.131km2,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區的10.56%。該區沒有現狀地質災,危害性危險性??;含水層受到斷裂切割,對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地形地貌主要受公路開挖影響,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較嚴重;土地資源影響和破壞程度較嚴重。綜合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為較嚴重。3、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區(Ⅲ):即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嚴重區(Ⅰ)、較嚴重區(Ⅱ)之外評估區以內的區域。礦山開采和建設過程中影響的區域面積0.927km2,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區的74.69%。礦山無現狀地質災害,危害性危險性??;含水層環境影響和破壞程度較輕,對地形地貌景觀現狀影響和破壞程度較輕;對土地資源影響和破壞程度較輕。綜合礦山現狀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4.3預測評估4.3.1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礦業活動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礦業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⑴地下采礦V1礦體依附于F1斷層,穿越評估區地層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二段下亞段(T312-1)、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上亞段(T311—3)和中亞段(T311—2),在斷層F1穿越處,巖體破碎,裂隙呈網狀發育,且相互貫通,采礦過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斷裂導入采場,造成涌水災害;礦體埋藏淺,巖體風化較強烈,如支護不及時或未支護時,可造成塌頂等地質災害,其穩定性差,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在礦山開采后,采空區可能引發上覆巖層的變形,通常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帶:冒落帶、裂隙帶、彎曲帶。隨著礦區的繼續開采,其采空區可能引發巖石變形。開發方案根據礦體賦存條件,礦體上下盤圍巖中等穩固,結合類似礦山采用類比法,確定礦體上盤巖體移動角為60°;下盤巖體移動角當礦體傾角大于60°時為60°,當礦體傾傾角小于60°時為礦體傾角;端部巖體移動角當礦體傾角大于60°時為60°,當礦體傾角小于60°時為礦體傾角。依據縱、橫剖面圖,在地質地形圖上標定出移動范圍。據《工程地質手冊》,地表移動盆地最大變形值按以下公式計算。①最大下沉值ηmax(mm)ηmax=q·m·cosα;q——下沉系數,此處取0.95;m——礦體開采厚度(m),V1礦體平均厚度為1.61m。α——礦體傾角礦體傾角平均64°。由此可以計算出各礦體最大下沉值為ηmax=670.5mm②最大傾斜值imax(mm/m)imax=ηmax/rr——地表影響區半徑(m),可按下式計算r=H/tanβH——開采深度(m);V1礦體開采深度為130m。β——移動角(度),由此可以計算出該礦體最大傾斜值新保礦段imax=8.93mm/m③最大曲率值Kmax(mm/m2)Kmax=±1.52ηmax/r2由此可以計算出礦體最大曲率值Kmax=0.18mm/m2④最大水平移動值ξmax(mm)ξmax=bηmaxb——水平移動系數,取0.3。由此可以計算出各礦體最大水平移動值ξmax=201.2mm;⑤最大水平變形值εmax(mm/m)εmax=±1.52bimax由此可以計算出礦體最大水平變形值εmax=4.07mm/m。礦山開采跨落帶、裂隙帶高度計算公式:Hm=(1-2)∑MHh=100∑M÷(1.6∑M+3.6)+5.6式中:Hm——跨落帶高度(m);Hh——裂隙帶高度(m);∑M——礦層開采平均厚度(m),取1.61m。由此可以計算出跨落帶高度Hm=3.22m,裂隙帶高度Hh=31.67m。表4—5地表移動盆地參數計算結果礦體編號最大下沉值ηmax(mm)最大傾斜值imax(mm/m)最大水平變形值εmax(mm/m)最大水平移動值ξmax(mm)最大曲率值Kmax(mm/m2)V1670.58.934.07201.20.18采空區除此連續變形外,還可能誘發非連續性的破壞現象。由于礦體傾角較陡,隨著地表移動值增大,地表有產生地裂縫的可能,又計算最大水平變形值超過2-3mm/m的臨界值,發生地裂縫的可能性較大。地裂縫一般分布在井巷及礦體附近。部分地段還可能產生塌陷坑。同時,區內礦體分布在山體斜坡上,地形變化較大,加之在礦層采動作用下,斜坡應力狀態改變,故有誘發山體滑坡及崩塌的可能性較大,危險及危害性大。隨著采場的不斷延伸和時間的推移,礦體采空后,采礦活動將破壞巖體自身的平衡性,降低頂板巖體強度及穩定性,增加地裂、塌陷的發育程度和強度。故地下采礦可能產生冒頂、片幫、地壓集中、滑坡、崩塌、塌陷、地裂甚至采場垮塌等地質災害,對采場的安全生產有較大影響。其威脅對象主要為采礦作業人員。故須對地表移動區范圍內做好監測和管理,發現塌陷、地裂等跡象時,應及時進行處理,以防事故擴大釀成災害。根據礦區的開采規模、礦層圍巖結構特征,預測可能產生中、小型塌陷及地裂等,其危害性危險性大,應通過采取預防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⑵設計廢石場基建開拓和采準排出的廢石量約5042.5m3(實方),生產期采準及后期排出的廢石量約8866m3(實方),合計13908.5m3(實方)。開發設計在礦區中南部礦部附近4230m水平設置1個小型廢石場,廢石場容積2.5萬m3。廢石場設攔石壩,壩底寬6m,壩高8m,壩頂寬2m,采用土石結構。排渣前應對廢石場不良地基進行處理,清除植被和腐質土。廢石場左右及上部修筑截水溝截洪,將水引出廢石場以外。廢石場臺階上部必須有2~5%的反坡;廢石場廢石場匯水面積約為0.239Km2,隨著未來礦山產生廢石渣量增多,如攔渣壩清基、墻體加固、防滲和截洪溝等施工處理不到位,廢棄土石在強降雨作用下可能產生潰壩,造成渣體滑坡,渣體滑入河床,形成泥石流,威脅下游尾礦庫;其次廢石場上部為BW1潛在不穩定斜坡的一部分,一旦BW1潛在不穩定斜坡造成滑坡或渣體滑坡,將威脅廢石場,廢石場潰壩最終威脅下游尾礦庫的安全,其危險性及危害性大。故建議業主另行選址,如果廢石場另行選址,在將來設計中,費用另行計算,同時在繳納保證金中扣除廢石場設計治理費用內容。開發方案根據其設計內容,在廢石場上部圍繞廢石場周圍設計有截洪溝;在廢石場坡腳設計有攔渣壩。廢石場上游匯水面積較大,為防治采礦過程中雨水對廢石場的影響,需在開采境界外圍修建截洪溝及攔渣壩,但開發利用方案已設計有截洪溝及攔渣壩,考慮到其下方為尾礦庫,故本方案考慮再設計一道擋土墻,其它只需配合開發修建完成即可。但在運行過程中需對截洪溝、攔渣壩做好維護日常工作。⑶井口、中段井口:根據開發方案資料,礦山設計有4390m中段、4350m中段和4320m中段及總回風平巷,井口均位于礦體南側,其巖性均為三疊系上統拉納山組第一段中亞段(T311—2)灰巖、大理巖、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淺部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層之間力學性質存在差異,抗壓、抗風化能力弱,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小型滑動、崩塌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危害性中等。根據現場需要,對井口采取掛網噴砼支護措施。照片10井口概況中段:礦區井巷巖性基本與井口同,井巷從井口向深部延伸,巖石風化逐漸減弱,巖體逐漸變得完整,巖體穩定性提高。但在節理裂隙發育地段,易引發小型滑坡、坍塌等地質災害,一般以木架支護。其危險性危害性中等。據現場調查,一般中段從0到10-15m硐段巖石節理裂隙較發育,隨巷道延伸逐漸穩定,在節理裂隙發育硐段,基本以木架支護。中段井口目前部分中段掘進超過100m,從運營情況看,中段木架支護基本能滿足礦山生產需求,且木架支護施工方便,故無需做其它支護。⑷建筑場地礦區主要建筑有礦部、選礦廠,炸藥庫、雷管庫,機修汽修、倉庫,礦倉、空壓機房,高位水池等。礦區的礦區建筑場地地面設施總體布置簡單,多為輕便型建筑和構筑物,巖土體強度一般能滿足擬建物的荷載需要。邊坡緩,較為穩定,植被好,建筑基本處于緩坡地帶,匯水面積較小,占地面積小,切方邊照片11礦部、選礦廠概況坡高度一般1—5m,局部地形較陡,有可能誘發中小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故建議酌情支護,其危險性危害性中等。⑸尾礦庫系統主要包括尾礦庫、尾礦壩、引水渠,根據現有資料評估如下:①尾礦庫:位于礦區南西側,即礦部南西側河谷,為礦山前期修建。礦山采出礦石量為8.66萬t,故其尾礦應該小于8.66萬t,為小型尾礦庫,其堆積方式為逐層堆積。尾礦庫上游達波河流水主要通過引水渠引向尾礦壩下游。目前尾礦庫未運行,庫區未堆積尾礦,未見積水,上游渣體較少,僅為少量達波河常年累月運移至此的漂石、卵石、砂粒等,植被發育,現狀穩定。②尾礦壩:位于礦區南西側,即礦部南西側河谷,為礦山前期修建的初期壩。壩長約120m,壩體坡度約45o,上部寬約2.5m,底部寬約20.5m,壩高約9m。底部有一方形涵硐,邊長約0.5m,坡降約2%,作為將來運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