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風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第1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概述腦卒中又稱中風,常由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多以偏癱形式出現,俗稱半身不遂。根據流行病學推算,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約150萬人,幸存者中約70%~80%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第2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臨床上通常把它簡單分為三期第一期——弛緩性癱瘓,無肌肉運動;第二期——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第三期——恢復期,肢體各種運動接近正常。第3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弛緩性癱瘓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于運動神經核,及其發生的纖維—脊髓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周圍性癱瘓、軟癱。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沖動興奮,所以,在臨床上表現出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第4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痙攣性癱瘓是由于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及其發生的下行纖維——錐體束受損所產生,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中樞性癱瘓、硬癱。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但無肌肉萎縮,呈痙攣性癱瘓。第5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后常見的異常姿態
上肢可出現的典型姿勢是:
肩部下沉肩關節外展、內旋前臂旋前或旋后腕關節掌屈手指屈曲,拇指內收屈曲肩手綜合征第6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后常見的異常姿態
下肢可出現的典型姿勢是:患側骨盆上抬且向后方旋轉下肢外旋;髖膝關節伸展;踝關節趾屈、內翻,足尖著地第7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良肢位擺放的概念良肢位的擺放是基本康復手段的一種。顧名思義,它是為了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而將其擺放在一種位置或保持一種姿勢。
正確的臥位姿勢在康復醫學中稱為良肢位。第8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原因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關節保護;抬高患側上肢,可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血液淤滯,可有效預防肩關節半脫位和患手腫脹;防止足下垂,內翻;防褥瘡;防止深靜脈血栓。第9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原因
不正確的臥位姿勢可誘發加重痙攣,進而引發關節攣縮,導致患者嚴重的功能障礙。正確的良肢位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保護肩關節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的治療性體位。1.肌張力下降,肌力上升
2.更好地完成隨意運動第10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開始時間多數研究者認為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可進行。患者病情穩定在監護病房就應該進行。康復越早,肢體功能恢復越好。第11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Brunnstorm提出偏癱恢復的
六階段理論:
1、弛緩狀態(階段1)2、出現肌張力,聯合運動(階段2)3、進入肌痙攣、共同運動、原始姿勢反射(階段3)4、出現分離運動(階段4)5、分離運動增強(階段5)6、痙攣基本消失,協調運動基本正常第12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一、軟癱期良肢位的擺放(Brunnstrom1-2級)
由于肱骨頭的2/3處于關節囊外,肩關節自身的穩定性較差,腦卒中處于此期因患肢的肌力和肌張力均下降,肩關節周圍的固定機構強度降低,加上患肢本身的重力作用,使肱骨頭易于脫出關節囊致肩關節半脫位,因此早期就應開始預防,在各種體位中均應保持肩胛骨的正確位置。第13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痙攣期良肢位的擺放(Brunnstrom3-4級)
痙攣姿勢表現為:上肢的肩下沉后縮、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掌屈下肢的髖關節外展外旋,髖膝關節伸直、足下垂內翻。第14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要點針對偏癱患者出現的上肢屈肌痙攣模式,體位擺放使其處于伸展位;下肢的伸肌痙攣模式,體位擺放使其處于屈曲位。第15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偏癱早期臥床可采取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床上坐位輪椅坐位
5種姿勢輪換,最好多采取側臥位,仰臥位一般要相對少采用。
第16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操作前準備
物品
床單位整齊、良肢位枕頭環境
安靜、整潔、有安全感溝通
向病人解釋,說明目的,取
得配合第17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
仰臥位
患側肩胛骨盡量向前伸,在肩胛骨下面墊一軟墊;肩關節向外展與身體成45°角;肘關節、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略分開,拇指外展。患側臀部下面墊個軟墊,髖關節稍向內旋;膝關節稍彎曲,膝下可墊一小枕;踝關節背曲,保持90度,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在床尾放置枕頭。
第18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19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仰臥位注意事項盡量減少仰臥位的時間,因其受頸緊張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第20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緊張性迷路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又稱前庭脊髓反射,由于頭部位置及重力方向發生變化時,中耳迷路感受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干、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干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此反射的主要特點:仰臥位時伸肌張力增高,俯臥位時屈肌張力增高。第21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仰臥位注意事項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處發生褥瘡的危險性增加。避免被子太重而壓迫偏癱足造成足尖的外旋。避免使用過高的枕頭,頭部不要有明顯的左右偏斜(可以稍偏向患側)第22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
健側臥位患側上肢下墊一軟枕,肩前屈90-130度,肘和腕關節保持自然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手心向下自然伸展。患側骨盆旋前,髖、膝關節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位,身后可放置枕頭支撐。第23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24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健側臥位注意事項手腕呈背伸位,防止手屈曲在枕頭邊緣足不能內翻懸在枕頭邊緣兩腿之間用枕頭隔開健側臥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也對患側肢體有益。第25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患側臥位:斜側臥約40-60度,背后用枕頭塞穩,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確保肩胛骨的內緣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關節受壓和后縮。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張開,掌心向上。手心不應放置任何東西,否則因抓握反射的影響而引起手內肌的痙攣。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第26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患側下肢:健肢在前,患肢在后,患側膝、髖關節屈膝,稍稍被動背屈踝關節健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由膝至腳部用軟枕支持,避免壓迫患側下肢肢體。第27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28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患側臥位注意事項此側臥位軀干應稍稍后仰,偏癱側肩部略向前伸,避免偏癱側肩部過多承受身體壓力而引起疼痛;保持偏癱側肩胛骨前伸位時,不能直接牽拉患側上肢,以避免對患側肩關節的損傷。第29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床上坐位髖關節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頭墊好,保持軀干伸展,雙側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墊,雙膝屈曲50-60度,膝下墊一軟枕,患側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關節背屈或足中立位。第30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床上坐位第31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坐位姿勢
雙足垂直于膝下,平放在地板上,腳尖向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均保持90度。患側上肢放于體前,于上肢下墊一枕頭給與支撐。第32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輪椅良肢位
上肢良肢位患者上身直立,在輪椅靠背處墊一木板。臀部盡量坐在輪椅坐墊的后方。偏癱側要避免肘關節的過度屈曲偏癱側前臂和手用軟枕支撐,以免偏癱側肩關節受到上肢重量向下牽拉的力量手指自然伸展,避免過度屈曲第33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輪椅良肢位(上肢)第34頁,課件共3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輪椅良肢位下肢良肢位雙腿自然下垂,在偏癱側下肢外側置軟墊,糾正偏癱腿的外旋,達到兩側足尖對稱,避免偏癱側足尖外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