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課件_第1頁
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課件_第2頁
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課件_第3頁
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課件_第4頁
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寒冷、機體散熱大于產熱、缺氧和酸中毒 ↓

皮下脂肪發生凝固 ↓

皮膚發硬↓ 皮膚血管痙攣收縮,血流緩慢淤滯-皮膚暗紅

發病機制組織缺氧微循環障礙-→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水腫、發亮↓↓↓血容量減少↓↓

DIC----+----休克→多器官受損病因與發病機制(一)基礎疾病:早產、感染、缺氧、心衰、休克、顱內出血等疾病易發生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和皮膚硬腫。(二)寒冷和保暖不足(三)多器官損害(二)寒冷和保暖不足

1.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成熟,環境溫度低時,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調節功能差;

2.體表面積大,皮下脂肪少,皮膚薄,易散熱,寒冷時散熱增加而導致低體溫;

3.能量儲備少,對失熱的耐受能力差;4.棕色脂肪少,缺乏寒戰反應,產熱少;

5.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熔點高,低溫時易凝固,出現皮膚硬腫。病因與發病機制(三)多器官損害

寒冷→低體溫→皮膚硬腫→血液循環瘀滯→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水腫。如低體溫持續存在,缺氧和酸中毒進一步加重→心、肺、腎等多器官功能損害。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

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表現為低體溫皮膚硬腫,和多系統功能損害。早產兒多見。1.一般表現:患兒出現反應低下,吸吮能力差或拒乳、哭聲低弱或不哭,活動減少心率減慢,可出現呼吸暫停等。2.低體溫

:體溫<35℃,輕度為30℃~35℃,重度<30℃。產熱良好(腋溫≥肛溫者占91.7%),產熱衰竭(腋溫<肛溫者占9.3%),可出現四肢甚至全身冰冷。臨床表現3.皮膚硬腫:按之有橡皮樣感覺,呈暗紅色或青紫色,水腫者有指壓凹陷。

部位:全身皮下脂肪積聚部位

特點:表現為硬、亮、冷、腫、色暗紅,壓之輕度凹陷硬腫發生順序為:小腿→大腿外側→整個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硬腫對稱發生。

硬腫面積: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計算。立即放入37-38℃的暖箱中凝血酶原時間、凝血時間、纖微蛋白原檢測、血小板檢測等男性早產兒,出生4天,因哭聲低微,不吃奶2天,紫紺,呼吸不好2小時于93年1月20日入院。↓↓硬腫面積: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計算。0ug/L為臨界值,出現早于CRP病情進展表現為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或發熱,體重不增、精神不好、萎靡嗜睡、面色不好,蒼白或灰暗。寒冷、機體散熱大于產熱、缺氧和酸中毒↓血容量減少生后7天內發病;新生兒硬腫癥并肺炎化膿性腦膜炎:表現不典型,缺乏腦膜刺激征。產后感染多見,以葡萄球菌、機會致病菌為主;一些機會致病菌感染也有增多。維持體溫和內環境穩定常作為第二三線抗生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產熱良好(腋溫≥肛溫者占91.一些機會致病菌感染也有增多。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成熟,環境溫度低時,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調節功能差;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臨床表現4.多器官功能損害: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心衰、DIC、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合并肺炎,敗血癥。5.病情分度: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病情分度

分度肛溫腋-肛溫差硬腫范圍全身情況及器官功能改變輕度≥35℃>0<20%無或輕度功能低下中度<35℃≤020%~50%功能損害明顯重度<30℃<0>50%休克、DIC、肺出血、急性腎衰竭等第九節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輔助檢查血常規、血氣分析、血糖、電解質、腎功等凝血酶原時間、凝血時間、纖微蛋白原檢測、血小板檢測等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診斷根據寒冷或早產、感染、窒息等病史,低體溫、皮膚硬腫等表現,可作出診斷。診斷鑒別診斷㈠診斷依據:0分為輕度;1-3分中度,4分以上重度新生兒硬腫癥診斷分度評分標準評分肛溫腋-肛溫差硬腫范圍器官功(℃)(%)能改變0≥35正值<20無明顯改變1<350或正值20~50明顯功能低下4<30負值>50DIC、休克、肺出血、心衰腎功能衰竭

鑒別診斷新生兒水腫

1、局限性水腫:常發生于女嬰會陰部,數天內治愈。

2、早產兒水腫:常見于下肢凹陷性水腫,有時延及手背、眼瞼或頭皮,大多可自行消退。

3、新生兒Rh溶血病或先天性腎病:水腫較嚴重,有其各自的臨床特點。鑒別診斷新生兒皮下壞疽多見于寒冷季節,有難產或產鉗分娩史,常發生于身體受壓或受損部位。表現為局部皮膚變硬、略腫、發紅、邊界不清,并迅速蔓延。病變中央初期較硬,以后軟化。先呈暗紅色,以后變為黑色。重癥可有出血和潰瘍形成,亦可融合成大片壞疽。治療1、復溫:輕-中度力爭在6~12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重度 于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1)肛溫>30℃,復溫方法為:足月兒一般用溫暖的襁褓包裹,置于25℃~26℃室溫環境中,可用熱水袋保暖。早產兒,更換好溫暖的衣服后將患兒置于30℃的暖箱中,每小時監測肛溫1次,根據患兒體溫恢復情況調節暖箱溫度在30℃~34℃之間。一般在6~12h內恢復正常體溫。

治療(2)肛溫<30℃時,復溫方法:將患兒置于比肛溫高1~2℃的暖箱中開始復溫,以后每1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同時提高箱溫0.5℃~1℃,箱溫<34℃,在12~24h內恢復正常體溫。然后根據體溫調節暖箱溫度。治療(3)也可采用母親將患兒抱在懷中、熱水袋、火炕、電熱毯等方式。注意防止燙傷。(4)復溫過程中隨時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和尿量,注意暖箱的溫度和濕度,監測血糖、電解質及腎功能等。治療2、補充熱量和液體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min,心腎功能損害者控制輸液速度。3、糾正器官功能紊亂:抗休克治療,改善微循環障礙,抗凝/止血治療,糾正心衰和肺出血等4、控制感染根據血培養和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預防1.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早產,低體重兒,防窒息、產傷等2.保暖、早開奶,保證熱量供給3.積極治療誘發冷傷的基礎疾病。皮膚黃染,有少許小膿皰,肝脾腫大。↓(一)細菌培養:血培養仍然是診斷的“金標準”。min,心腎功能損害者控制輸液速度。頭孢吡肟:第四代頭孢,對G+菌、G-菌均血培養陽性,療程至少10~14天。(4)復溫過程中隨時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和尿量,注意暖箱的溫度和濕度,監測血糖、電解質及腎功能等。產熱良好(腋溫≥肛溫者占91.淤點淤斑,溶血或出血,甚至DIC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有困難。(4)一般采用靜脈注射,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皮膚血管痙攣收縮,血流緩慢淤滯-皮膚暗紅↓(2)肛溫<30℃時,復溫方法:病變中央初期較硬,以后軟化。重癥可有出血和潰瘍形成,亦可融合成大片壞疽。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立即放入比其體溫高1-2℃的暖箱中,每小時提高0.常作為第二三線抗生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早產,低體重兒,1.生后8天女嬰,來自山區,因一天來拒奶,全身冰冷入院。體檢:體溫不升,反應差皮膚呈暗紅色,約10%皮膚如硬橡皮樣。心音低鈍。雙肺呼吸音粗。腹尚軟,臍帶已脫落,該患兒皮膚硬腫最早可以出現在:A.會陰部B.臀部C.雙肩胛區D.小腿外側E.面頰2.男性5天早產兒,因不吃奶、哭聲弱、周身涼2天入院。體檢:體溫不升,呼吸不規則,面色發紺,皮膚冷并呈紫紅色,雙下肢、臀部、下腹部及面頰部皮膚發硬,壓之微凹陷,雙肺可聞及少量濕羅音,最可能的診斷是:A.新生兒水腫并肺炎B.新生兒硬腫癥并肺炎C.新生兒敗血癥D.新生兒皮下壞疽E.新生兒肺透明膜病3.男性早產兒,出生4天,因哭聲低微,不吃奶2天,紫紺,呼吸不好2小時于93年1月20日入院。查體:體溫不升,呼吸不規則,紫紺,哭聲低微,口鼻中少許血性泡沫,全身冷,皮膚呈紫紅色,雙下肢,臀部,會陰,下腹部,面頰皮膚發硬,壓之微凹陷,雙肺有中細濕羅音,首先考慮診斷為A.新生兒水腫并肺炎B.新生兒皮下壞疽,敗血癥C.新生兒硬腫癥并肺炎D.新生兒硬腫癥并發肺出血E.新生兒硬腫癥并發敗血癥4.出生5天新生兒,2天來拒奶,不哭、少動。體檢:皮溫低(重度低體溫),面頰、四肢皮膚暗紅色,僵硬。為使患兒復溫,最適宜的方法是:A.立即放入37-38℃的暖箱中B.放入37-38℃的溫水中行溫水浴C.放入30-32℃溫箱中復溫D.立即放入比其體溫高1-2℃的暖箱中,每小時提高0.5-1℃E.在一般病室中,自然復溫新生兒敗血癥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發病率占活產嬰的0.1%~0.8%,死亡率較高。尤其是早產兒。

(廣義)病原體:細菌、霉菌、病毒、原蟲(狹義)細菌病因與發病機制1.易感因素2.病原菌3.感染途徑易感因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屏障功能差皮膚、臍淋巴結發育不全C3﹑C5﹑調理素等含量低,補體少中性粒細胞產生及儲備均少細胞因子能力低下

特異性免疫功能IgG含量低,易感染,IgM、IgA不能通過胎盤,易感染G-桿菌;且病變局限能力差,感染易擴散而致敗血癥;T細胞處于初始狀態,對特異性抗原反應差。血常規、血氣分析、血糖、電解質、腎功等(二)寒冷和保暖不足(一)致感染病史(產前、產時、產后)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表現為低體溫皮膚硬腫,和多系統功能損害。表現為局部皮膚變硬、略腫、發紅、邊界不清,并迅速蔓延。全身情況及器官功能改變1<350或正值20~50明顯功能低下部位:全身皮下脂肪積聚部位病變中央初期較硬,以后軟化。產熱良好(腋溫≥肛溫者占91.抗休克治療,改善微循環障礙,抗凝/止血治療,糾正心衰和肺出血等其他體液培養(尿培養、腦脊液培養)面色蒼白,皮膚花紋,四肢冰涼,尿少或無尿,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血壓(<2000g者<30mmHg,>3000g者<45mmHg)臍部少許分泌物,WBC1.日齡10天新生兒,近4天拒奶,低熱,哭聲弱,今抽搐2次,查體反應差,血培養為“金標準”,非特異性檢查≥2條部位:全身皮下脂肪積聚部位病情進展表現為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或發熱,體重不增、精神不好、萎靡嗜睡、面色不好,蒼白或灰暗。病原菌

國內:葡萄球菌(金葡),大腸埃希菌

國外:GBS;李斯特菌

條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

近幾年空腸彎曲菌、幽門螺桿菌等已成為新的致病菌。一些機會致病菌感染也有增多。感染途徑:產前(宮內)感染:孕母有感染時,(如泌尿道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胎盤血行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濁產時感染:產道上行感染,胎兒通過產道時被細菌感染,助產過程消毒不嚴,胎膜早破,產程延長、急產等產后感染:臍部、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醫源性增多,通過器械、手感染。

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臍殘端未完全閉合血腦屏障功能不全臨床表現

早發型:生后7天內發病;產前產時感染多見,以大腸桿菌等G-為主;圍產期感染常呈爆發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晚發型:生后7天后發病;產后感染多見,以葡萄球菌、機會致病菌為主;常有臍炎、皮膚、粘膜、呼吸道、肺炎、消化道或腦膜炎等局灶性感染。

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硬腫面積: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計算。國內:葡萄球菌(金葡),大腸埃希菌

國外:GBS;新生兒硬腫癥并發敗血癥一些機會致病菌感染也有增多。0×109/LN0.血常規、血氣分析、血糖、電解質、腎功等↓新生兒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呼衰、中毒性腸麻痹、膿尿等(一)致感染病史(產前、產時、產后)16,粒細胞內出現中毒顆粒或空泡,①黃疸可能是唯一表現,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多見于寒冷季節,有難產或產鉗分娩史,常發生于身體受壓或受損部位。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補充熱卡(經口、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熱量開始每日50Kcal/kg,體溫回升后每日100—120Kcal/kg,輸液總量1ml/kcal給予,體溫低時葡萄糖速度宜慢6~8mg/kg.血培養陰性,經抗菌素治療后病情好轉時應繼續治療5-7天屏障功能差皮膚、臍化膿性腦膜炎:表現不典型,缺乏腦膜刺激征。當出現意識障礙、眼部異常、肌張力改變、原始反射減弱,可疑顱內壓增高、驚厥;臨床表現

1.早期癥狀無特征性,少吃、少哭、少動等癥狀。病情進展表現為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或發熱,體重不增、精神不好、萎靡嗜睡、面色不好,蒼白或灰暗。臨床表現出現以下表現應高度懷疑新生兒敗血癥:①黃疸

可能是唯一表現,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②肝脾腫大;出現晚,輕至中度大③出血傾向;淤點淤斑,溶血或出血,甚至DIC④休克;面色蒼白,皮膚花紋,四肢冰涼,尿少或無尿,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血壓(<2000g者<30mmHg,>3000g者<45mmHg)⑤其他;呼衰、中毒性腸麻痹、膿尿等并發癥

易并發化膿性腦膜炎,肺炎,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骨髓炎、壞死性小腸炎等化膿性腦膜炎:表現不典型,缺乏腦膜刺激征。當出現意識障礙、眼部異常、肌張力改變、原始反射減弱,可疑顱內壓增高、驚厥;早產兒出現反應差、陣發性青紫、呼吸暫停等早作腦脊液檢查實驗室檢查細菌學檢查(一)細菌培養:血培養仍然是診斷的“金標準”。其他體液培養(尿培養、腦脊液培養)(二)檢測細菌抗原及DNA檢測:用以知抗體測未知抗原;采用16SrRNA基因的PCR分型,DNA探針等分子生物技術,協助早期診斷

實驗室檢查(四)其它檢查(非特異性檢查)1.外周血WBC<5.0×109/L,或者是≤3天者WBC>25×109/L,>3天者WBC>20×109/L,中性粒細胞中桿狀核細胞所占比例≥0.16,粒細胞內出現中毒顆粒或空泡,2.急相蛋白如C反應蛋白≥15ug/ml,6~8小時后即可升高。3.血清降鈣素原(PCT)升高,>2.0ug/L為臨界值,出現早于CRP4.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診斷價值。5.血沉≥15mm/小時末診斷

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有困難。(一)致感染病史(產前、產時、產后)(二)感染中毒表現1.一般表現2.較特殊表現(三)實驗室檢查

血培養為“金標準”,非特異性檢查≥2條治療1、抗菌治療:原則:早期、足量、靜脈、聯合用藥,足療程,最好選用殺菌劑,療程至少10--14天。(1)臨床診斷敗血癥,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種標本,不需等待細菌學檢查結果,即應及時使用抗生素。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2)根據病原菌可能來源初步判斷病原菌種,病原菌未明確前可選擇既針對G+菌又針對G-菌的抗生素,可先用兩種抗生素,掌握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不同優勢致病菌及耐藥譜,經驗性地選用抗生素。

抗菌治療(3)一旦有藥敏結果,應作相應調整,盡量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抗生素;選用敏感、殺菌、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如臨床療效好,雖藥敏結果不敏感,亦可暫不換藥。(4)一般采用靜脈注射,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min,心腎功能損害者控制輸液速度。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有困難。(4)一般采用靜脈注射,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立即放入比其體溫高1-2℃的暖箱中,每小時提高0.病變中央初期較硬,以后軟化。在一般病室中,自然復溫↓↓早產、感染、缺氧、心衰、休克、顱內出血等疾病易發生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和皮膚硬腫。產前產時感染多見,以大腸桿菌等G-為主;21天男孩,不規則發熱10天。重癥可有出血和潰瘍形成,亦可融合成大片壞疽。5℃~1℃,箱溫<34℃,在12~24h內恢復正常體溫。1<350或正值20~50明顯功能低下如臨床療效好,雖藥敏結果不敏感,亦可暫不換藥。1、局限性水腫:常發生于女嬰會陰部,數天內治愈。放入30-32℃溫箱中復溫少吃、少哭、少動等癥狀。產前(宮內)感染:孕母有感染時,(如泌尿道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胎盤血行感染;抗菌治療

2、療程:血培養陰性,經抗菌素治療后病情好轉時應繼續治療5-7天血培養陽性,療程至少10~14天。G-感染用2~3周。有并發癥者應治療3周。

抗生素的選擇針對G+菌的抗生素青霉素與青霉素類青霉素耐藥: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二代頭孢菌素④萬古霉素(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針對G-菌的抗生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哌拉西林氨芐西林④氨曲南針對厭氧菌的抗生素:甲硝唑抗生素的選擇其他廣譜抗生素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對β內酰胺耐藥的細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常作為第二三線抗生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且有引起驚厥的副作用。現多用美洛培南。頭孢吡肟:第四代頭孢,對G+菌、G-菌均敏感對β內酰胺酶穩定。治療2、支持治療維持體溫和內環境穩定保證營養和熱量供給3、清除局部感染灶4、處理并發癥補液擴容抗休克,可輸新鮮血漿10ml/kg或白蛋白1g/kg,糾正酸中毒、低氧血癥,對腦水腫、呼吸、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并發癥處理治療4、免疫療法IVIG換血治療成分輸血1.日齡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