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行為心理學_第1頁
環境行為心理學_第2頁
環境行為心理學_第3頁
環境行為心理學_第4頁
環境行為心理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環境行為心理學第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開篇四問為什么選這門課?你怎么理解環境心理和行為的關系?以前的設計有什么體會?想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第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4.1什么是環境心理學人的定位:環境概念: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心理學中環境的概念:環境心理學的概念:人和他們所處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第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4.2環境心理學研究特點和內容1.基本特點:整體性、應用性2.研究內容:交互作用的形式(認知和行為)交互作用的階段(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環境認知、環境壓力、個人空間和領域性、密度擁擠和環境類型、空間行為、環境問題和空間對策第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5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特點1.把環境-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參與考2.強調環境-行為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3.研究課題以實際問題為取向4.多學科性質5.現場研究為主第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64.3

發展歷程—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第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74.4基本理論

認知心理學傾向

喚醒理論

應激理論

環境超荷載理論

生態心理學傾向

環境決定論

生態心理觀

維度理論

第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84.5環境行為心理學研究方法1實驗方法:優點:對變量有效控制,獲得因果關系缺點:課題的局限性和涉及倫理道德的困難2準實驗設計:“后占有評價”,先從社會和行為角度評價建筑,看能否滿足要求,進行反饋,對環境加以改進缺點:易受其它因素影響第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93自我報告法:問卷和調查優點:信息量大,缺點:花費大,易歪曲事實4觀察法:優點:忠實本來面目,更完整缺點:主觀因素干擾因素第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04.6相關學科1工效學2建筑策劃3心理學4行為學第1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14.7環境心理學在建筑中的應用Kevinlynch:《城市意象》Christainnorberg-schulz《存在、建筑與空間》Alexander《模式語言》空間與行為模式的結合新的設計方法和理念: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感知理論認知理論環境圖式構成要素:第1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24.8參考書目1.楊·蓋爾【交往與空間】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22.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

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19903.楊公俠【環境心理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4.俞國良【環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胡正凡林玉蓮【環境心理學】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06.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7.巴爾特【符號帝國】北京商務印書局19968.亞歷山大【模式語言】9.【心理學綱要】10.莊惟敏【建筑策劃導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1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

【外部空間】

第1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3環境心理學英文教科書書目Proshansky,H.M.,Ittelson,W.H.,&Rivlin,L.G.(Eds.).(1970).Environmentalpsychology:Manandhisphysicalsetting.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第一本環境心理學讀本Toepfer,C.T.,Bicknell,A.T.,Fox,L.,Kirk,W.,&Sayre,R.(Eds.).(1972).Environmentalpsychology:Selectedreadings.NewYork:MSSInformation.Deasy,C.M.(1974).Designforhumanaffairs.NewYork:Wiley.Ittelson,W.H.,Proshansky,H.,Rivlin,L.,&Winkel,G.(1974).An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psychology.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第一本環境心理學教科書Mehrabian,A.,&Russell,J.A.(1974).Anapproachtoenvironmentalpsychology.Cambridge,MA:TheMITPress.Heimstra,N.W.,&McFarling,L.(1974).Environmentalpsychology.Monterey,CA:Brooks/Cole.Canter,D.(Ed.).(1975).Environmentalinteraction:Psychologicalapproachestoourphysicalsurroundings.England:SurreyUniversityPress.Feimer,N.R.,&Geller,E.S.(Ed.).(1983).Environmentalpsychology:Directionsandperspectives.NewYork:Praeger.

環境心理學系列叢書Altman,I.,&Wohlwill,J.F.(Eds.).(1976).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andresearch:Vol.1.NewYork:Plenum.Altman,I.,&Wohlwill,J.F.(Eds.).(1977).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andresearch:Vol.2.NewYork:Plenum.Altman,I.,&Wohlwill,J.F.(Eds.).(1978).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3.Childrenandtheenvironment.NewYork:Plenum.Altman,I.,Rapoport,A.,&Wohlwill,J.F.(Eds.).(1980).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4.Environmentandculture.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Wohlwill,J.F.,&Everett,P.B.(Eds.).(1981).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5.Transportationandbehavior.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Wohlwill,J.F.(Eds.).(1983).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6.Behaviorandthenaturalenvironment.NewYork:Plenum.Altman,I.,Lawton,M.L.,&Wohlwill,J.F.(Eds.).(1984).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7.Elderlypeopleandtheenvironment.NewYork:Plenum.Altman,I.,&Werner,C.M.(Eds.).(1985).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8.Homeenvironment.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Wandersman,A.(Eds.).(1987).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9.Neighborhoodandcommunityenvironments.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Zube,E.H.(Eds.).(1989).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10.Publicplacesandspaces.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Christensen,K.(Eds.).(1990).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11.Environmentandbehaviorstudies:Emergenceofintellectualtraditions.NewYork:PlenumPress.Altman,I.,&Low,S.M.(Eds.).(1992).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12.Placeattachment.NewYork:Plenum.Altman,I.,&Churchman,A.(Eds.).(1994).Humanbehaviorandenvironment:Vol.13.Womenandtheenvironment.NewYork:Plenum.

Zube,E.H.,&Moore,G.T.(Eds.).(1987).Advancesinenvironment,behavior,anddesign:Vol.1.NewYork:PlenumPress.Zube,E.H.,&Moore,G.T.(Eds.).(1989).Advancesinenvironment,behavior,anddesign:Vol.2.NewYork:PlenumPress.Zube,E.H.,&Moore,G.T.(Eds.).(1991).Advancesinenvironment,behavior,anddesign:Vol.3.NewYork:PlenumPress.Moore,G.T.,&Marans,R.W.(Eds.).(1997).Advancesinenvironment,behavior,anddesign:Vol.4:Towardtheintegrationoftheory,methods,research,andutilization.NewYork:PlenumPress.

Baum,A.,Singer,J.E.,&Valins,S.(Eds.).(1978).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1.Theurbanenvironment.Hillsdale,NJ:Erlbaum.Baum,A.,&Singer,J.E.(Eds.).(1980).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2.Applicationsofpersonalcontrol.Hillsdale,NJ:Erlbaum.Baum,A.,&Singer,J.E.(Eds.).(1981).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3.Energy: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Hillsdale,NJ:Erlbaum.Baum,A.,&Singer,J.E.(Eds.).(1982).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4.Environmentandhealth.Hillsdale,NJ:Erlbaum.Baum,A.,&Singer,J.E.(Eds.).(1985).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5.Methodsandenvironmentalpsychology.Hillsdale,NJ:Erlbaum.Lebovits,A.H.,Baum,A.,&Singer,J.E.(Eds.).(1986).Advancesinenvironmentalpsychology:Vol.6.Exposuretohazardoussubstances:psychologicalparameters.Hillsdale,NJ:Erlbaum.

其它重要讀本及書籍,不勝枚舉Michelson,W.(1970).Manandhisurbanenvironment:Asociologicalapproach.Reading,MA:Addison-Wesley.Perin,C.(1970).Withmaninmind:Aninterdisciplinaryprospectusforenvironmentaldesign.Cambridge,MA:TheMITPress.Zeisel,J.(1975).Sociologyandarchitecturaldesign.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Bennett,C.(1977).Spacesforpeople:Humanfactorsindesign.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Moore,G.T.,Tuttle,D.P.,&Howell,S.C.(1985).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directions:Processandprospects.NewYork:Praeger.Garling,T.,&Golledge,R.G.(Eds.).(1993).Behaviorandenvironment.NewYork:ElsevierScience.Wapner,S.,Demick,J.,Yamamoto,T.,&Takahashi,T.(Eds.).(1997).HandbookofJapan-UnitedStatesenvironment-behaviorresearch:Towardatransactionalapproach.NewYork:Plenum.Nasar,J.L.,&Preiser,W.F.E.(Eds.).(1998).Directionsinperson-environmentresearchandpractice.Hampshire,UK:Ashgate.Walsh,W.B.,Craik,K.H.,&Price,R.H.(Eds.).(2000).Person-environmentpsychology:Newdirectionsandperspectives(2nded.).Mahwah,NJ:LawrenceErlbaum.Wapner,S.,Demick,J.,Yamamoto,T.,&Minami,H.(Eds.).(2000).Theoreticalperspectivesinenvironment-behaviorresearch:Underliningassumptions,researchproblemsandmethodologies.NewYork:Plenum.

環境心理學期刊EnvironmentandBehavior(1969--)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81--)ArchitectureandBehaviour(1980—1995)JournalofArchitecturalandPlanningResearch(1984--)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AssociationProceedings(1969--)

環境心理學研究所EnvironmentalPsychologyProgram,GraduateSchoolandUniversityCenter,CityUniversityofNewYork,1968—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PhDPrograminArchitecture,UniversityofWisconsin,MilwaukeeSchoolofSocialEcology,UniversityofCalifornia,IrvineMan-EnvironmentRelation,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1968-1986其它UCBerkeley,UofArizona,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

環境心理學學術組織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Association(EDRA)北美1968-/~edra/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PeopleandTheirSurroundings(IAPS)歐洲1981-后改名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People-EnvironmentStudieshttp://www.bwk.tue.nl/iaps/home.htmMan-EnvironmentRelationsAssociation(MERA)日本1982-http://kenko.human.waseda.ac.jp/mera/index-j.htmlPeopleandPlacesEnvironmentResearch(PAPER)澳洲、紐西蘭1983-Environment-BehaviorResearchAssociation(EBRA)中國1996-Human-EnvironmentRelationsStudies(HERS)臺灣1997-(非正式)EnvironmentalPsychologyintheUK英國1999-http://www.surrey.ac.uk/~pss1su/epuk/index.htmlDivision34:PopulationandEnvironmental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http://web.uvic.ca/~apadiv34/

網頁上可以閱讀PopulationandEnvironmentalPsychologyBulletin

1974:TaskForceinEnvironmentandBehavior.

1976:與第34小組Population小組合并1979:出版ResourcesinEnvironmentandBehaviorDivision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AppliedPsychology1979-http://www.psy.gu.se/iaap/envpsych.htmhttp://www.psy.gu.se/iaap/IAAP_newsletter.htmSectiononEnvironmentalPsychology.Canadi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http://www.psych.ubc.ca/~enviropsych/

網頁上可以看她們的newslettersSpecialtyGroup:EnvironmentalPerceptionandBehavioralGeography.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

/epbg/第1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4第1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5第二講基礎心理學知識

1.感覺2.知覺3.認知4.多種感覺與環境設計第1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6感覺1感覺:人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到來自客觀對象刺激的過程。2特點:A.當前直接接觸到的客觀事物

B.反映個別屬性

C.是客、主觀的統一3感覺刺激的重要性:4引起感覺的主、客觀因素:第1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A.刺激作用與相應的感受器B.感覺范圍:最小和最大值之間C.注意: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a.對比強度

b.刺激物的狀態

c.刺激的新穎性

d.注意的廣度

e.個人性格第1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8D.不同的感覺相互作用

A.加強或削弱

B.聯覺:色彩的聯覺在建筑中廣泛應用a.色彩的溫度感:冷暖色調,對比色調b.色彩的距離感:明度高則小c.色彩的輕重感:天清地濁d.色彩的面積感:淺色放大e.色彩的動靜感:暖,興奮,動感C.不同感覺的補償

第1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知覺和知覺定勢1知覺:借助以往經驗和知識對感覺到的客觀對象的信息整合過程。2知覺定勢個人的知識等會促使知覺判斷的心理活動處于一定的準備狀態而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知覺定勢對某種不定性對象的判斷產生重要影響3習慣化—適應:

習慣了刺激而變得適應(視野倒置試驗)

4對變化的知覺:感覺的強度與刺激的變化成正比關系。城市更新過程中,注意保護舊有的刺激第1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05認知:獲得知識的過程,包括感知、表象、記憶、思維(核心內容)代表:皮亞杰,結構認知主義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第2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1多種感覺與環境設計1視覺研究的深化:中間凹、黃斑、周圍視覺中間凹:點(注視、停頓)劃(掃視)式掃描-精細對于建筑,沿線條和外輪廓,多停頓與檐口、入口和突變部位;對于街道,漸弱,具有連續性;對于廣場,集中于中景和近景的狹窄地段,圍繞中心擺動,動態;黃斑:清晰(12~15)周圍視覺:視力差,但對運動的感覺敏銳,引起人下意識地反應;街道,燈光,隧道等入口設計第2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25公里速度

60公里速度第2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32其它感覺:聽覺、嗅覺、觸覺、動覺、溫度氣流聽覺:加深對特定空間歸屬和認同(如校園廣播等)嗅覺:環境識別的重要手段觸覺:通過接觸感知肌理和質感是體驗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劃分領域和控制行為的暗示動覺:動覺突變引起特殊景觀的出現。移步換景,欲揚先抑,柳暗花明溫度氣流:建筑布局應考略溫度氣流的影響文字:詩情畫意——象形文字——體驗世界——關聯作用——認知——思維、情感第2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43不同感覺相互影響:1相互削弱或破壞:2相互加強或協同3相互補償或替代第2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5第2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6第三講環境認知理論

1.格式塔知覺理論2.生態知覺理論

3.概率知覺理論第2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7格式塔知覺理論(完形心理學):gestalt:【德】

形式、形狀1心理學含義:兩個

A:一般屬性,即形式;

B:個別實體,即分離的整體2定義:假使有一種經驗的現象,它的每一部分都牽連到其它部分,而且每一部分之所以有特征,是因為和其它部分具有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格式塔”,格式塔不是孤立不變的現象,而是通體相關的完整現象。引申:有組織的整體,所有現象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質第2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83基本觀點知覺的整體性:整體與元素的關系同型論:物理、生理、心里現象場作用力:保持力4組織原則:助于增強對環境理解和適應一、圖形與背景二、群化原則三、簡化原則第2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9一、圖形與背景(圖地關系):A.圖地關系1圖形強,背景弱2圖形是被包圍,背景是包圍,但很少感覺到3圖地相似,關系互換B.圖地關系在設計中的意義圖地關系是人憑直覺認識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是構圖有主次、對比和等級第2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0C.易成圖形的主要條件1小面積優于大面積2單純的幾何圖形易于形成3水平、豎直優于傾斜4對稱易5封閉優于開放6凸優于凹7動優于靜8整體性強易9奇異或與眾不同的易第3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1二、群化原則多個刺激倍感知為統一整體的控制規律鄰近原則:相鄰元素被感知為由內聚力的整體。(同型論、場)相似原則:相似元素易被感知為整體。連續原則:按一定規則連續排列的同種元素被感知為整體。封閉原則:一個傾向于完成而尚未閉合的圖形易被看成完整的圖形。第3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2三、簡化原則1.良好完型原則:對稱、規則、簡單的一組刺激為一個整體。2.簡潔原則:“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第3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32.生態知覺理論:1基本觀點:強調人類的生存適應。直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感知到環境中有意義的刺激模式,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刺激。不需要從環境的刺激中去重建意義,種種意義已經存在于刺激的模式之中。環境知覺是環境特征刺激生態特性的直接產物。

環境的提供:環境的既有的恒定意義就是“提供”看見不等于發現,發現對自身生存的意義直覺反應的先天本能:很多知覺反應是先天的、遺傳進化的,而非習得。

第3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42.意義:強調環境的提供,本能的發現3.環境中的應用:環境提供的便捷性環境對象明確讓使用者滿足商場、餐飲等立面設計——位置、商業信息的凸顯、內容、品質等街邊花盆的設計、圖書館的門廳、建筑的環境第3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53.概率知覺理論:1基本觀點:環境知覺是人主動解釋環境感覺輸入的過程。環境信息不能反映環境的真是特征。環境被感知的多少、大小進行概率判斷,環境恰當的賭注、有訓練的推測。個人在知覺中起及其主動的作用。為了應付環境,必須建立對環境進行判斷的全部的相關概率論點,然而個人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概率論點僅僅是一種概率估計。

環境刺激排序——以往經驗——累積線索——為未來指導第3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62.概率的世界:牛頓力學(世界大同)——廣義相對論(因果關系)——量子力學(統計規律)3.概率知覺論在環境問題中的應用。按照環境的功能恰當運用確定性與不定性承認個人認識與環境的使用者之間有差距

各種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中關注的問題:例如醫院的流線、交通設計設計者應該尊重別人的世界,了解別人的世界第3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7第3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8第四講環境認知和認知地圖地圖是最古老的文字,比書還要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以前,一個晴朗的黃昏,一個東非大峽谷,祖先在漫長的演化中停下來休息片刻,在泥濘的地面上,他們用棍棒畫了幾條線,代表小河、代表森林和其它狩獵的好去處。然后指著某個地方說:“我們目前在這里,明天我們去那里。”——《地圖的魔術》美,萊克·摩根第3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認知地圖研究概述意象image:曾經感知過的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認知地圖cognitivemap:具體空間環境的意象。人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和識別環境,關鍵在于能在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形象。39第3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認知地圖的研究方法托爾曼1948年《白鼠和人的認知地圖》一文。他針對當時流行的刺激-反應學習觀,設計了許多迷律實驗,論證了白鼠在迷津中并非習得一系列刺激與反應聯結,而是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