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微生物的代謝與環境工程第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代謝(metabolism):細胞內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的總稱。代謝分解代謝(catabolism)合成代謝(anabolism)分解代謝復雜分子(有機物)簡單分子ATP[H]合成代謝++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謝與環境工程第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一節微生物的酶酶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體內合成的、催化生物化學反應的、并傳遞電子、原子和化學基團的生物催化劑。蛋白酶常見核酸酶很少,主要作用域核酸。第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酶的組成按照酶的化學組成可將酶分為單純酶和全酶兩大類。單純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肽鏈,全酶分子中則除了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酶,還有非蛋白成分(輔助因子),如金屬離子、鐵卟啉或含B族維生素的小分子有機物。全酶=酶蛋白+輔助因子,只有全酶才有催化作用。酶蛋白在酶促反應中起著決定反應特異性作用,而輔助因子則決定反應類型,參與電子,原子及基團的傳遞第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酶的組成形式輔助因子輔酶輔基與酶蛋白結合緊密,不能通過透析或超濾的方法去除
與酶蛋白結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濾的方法去除。輔助因子的化學本質是金屬離子或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按其與酶蛋白結合的緊密程度不同可分為輔酶與輔基第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酶的組成(二)幾種重要輔基和輔酶見(P121~124)常見的輔酶和輔基有:輔酶I(NAD)和輔酶II(NADP)、輔酶A(CoA或CoASH)、FMN(黃素單核苷酸)和FAD(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輔酶Q(CoQ)、磷酸腺苷及其他核苷酸類(包括AMP、ADP、ATP、GTP、UTP、CTP等)。專性厭氧菌特有的輔酶:輔酶M、F420(輔酶420)、F430(輔酶430)等。第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酶的必需基團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團必需基團活性中心內必需基團結合基團催化基團結合底物催化底物概念:酶與底物直接結合并發揮催化作用的區域。不參與活性中心構成,穩定酶分子的空間結構第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團
酶的活性中心
多肽鏈底物分子活性中心內必需基團
催化基團
結合基團
二、酶的必需基團活性中心第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酶的催化特性
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具有一般催化劑的特征:(1)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而本身在反應前后沒有結構和性質的改變;(2)只能縮短反應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而不能改變反應的平衡點。酶作為一種生物大分子又有其不同與一般催化劑之處第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酶的催化特性1
專一性高酶對底物及催化的反應有嚴格的選擇性(專一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結構相似的物質,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這種對底物的選擇性稱為酶的專一性。如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質、脂肪酶只能水解脂肪、而淀粉酶只能作用于淀粉。2反應條件溫和酶催化的反應是在常溫、常壓和近中性的溶液條件下進行。酶本身是蛋白質,故強酸、強堿、高溫、高壓、紫外線、重金屬鹽等一切導致蛋白質不可逆變性的因素,都能使酶受到破壞而喪失其催化活性。第1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催化效率高
酶催化反應的速率比非催化反應高108-1020倍,比非生物催化劑高107-1013倍。如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的反應,若用鐵離子作為催化劑,反應速率為6×10-4;若用過氧化氫酶催化,反應速率為6×106。酶能高效催化主要是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
4、酶積極參與生物化學反應,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三、酶的催化特性第1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四、酶的分類與命名(一)酶的分類1、國際系統分類法及酶的編號按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類型,把酶化分為6類,即1、水解酶類:是催化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小分子的酶。2、氧化還原酶類:是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酶。3、轉移酶類:是催化底物因團轉移到另一有機物上的酶。4、異構酶類:催化同分異構分子內的基團重新排列。5、裂解酶類:催化有機物裂解分小分子有機物。6、合成酶類:催化底物的合成反應。第1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四、酶的分類與命名(二)酶的命名1、按酶在細胞的不同部位,可把酶分為:胞外酶、胞內酶和表面酶。2、按酶作用底物的不同,可把酶分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核糖核酸酶。第1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四、酶的分類與命名(三)根據酶蛋白分子特點又可將酶分為三類1、單體酶只有一條多肽鏈,屬于這一類的酶很少,一般都是催化水解反應酶,分子量在13,000~35,000之間,如溶菌酶、胰蛋白酶等。2、寡聚酶
由幾個甚至幾十個亞基組成,這些亞基可以是相同的多肽鏈,也可以是不同的多肽鏈。亞基之間不是共價結合,彼此很容易分開。寡聚酶分子量從35,000到幾百萬。3、多酶體系
是由幾種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復合體。它有利于一系列反應的連續進行。例如在脂肪合成中的脂肪酸合成酶復合體。第1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二節酶促反應動力學1.米氏方程I)20世紀,提出的酶——底物復合物的形成和過度態概念E+SESE+PE、S、ES、P分別代表酶、底物、中間產物和最終產物II)1894年Fischer提出了鎖和鑰匙模型III)1958年Koshland提出了誘導契合模型第1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鎖鑰學說:第1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誘導契合學說:底物的誘導才形成互補形狀
第1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二節酶促反應動力學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三假設1)反應速度為初速度,即反應剛剛開始,產物生成量極少,忽略逆反應;2)底物濃度(S)遠遠大于酶的濃度(E);3)反應處于穩態,即中間產物生成和分解的速率相等。Km—米氏常數Vmax—最大反應速率一、米氏方程第1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一、米氏方程Km的物理意義Km值是當酶反應速度為最大反應速度一半時的底物濃度。單位是底物濃度的單位,一般用mol/L或mmol/L表示。計算:底物濃度—反應速度第1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當pH、溫度和離子強度等因素不變時,Km是恒定的。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數之一,Km值的大小,可以近似地表示酶和底物的親和力。Km值大,意味著酶和底物親和力小。米氏方程只適應于較為簡單的酶促反應。
一、米氏方程第2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莫諾德模式Monod基質濃度(S)比增殖速率(μ)一級反應區(n=1)混合級反應區(0<n<1)零級反應區(n=0)Ks
莫諾德于1942年和1950年曾兩次進行了單一基質的純菌種培養試驗,關聯出微生物比增殖速率和基質濃度之間的關系,如右圖所示。活性污泥反應動力學方程
莫諾德發現微生物比增殖速率和基質濃度之間的關系與酶促反應速度與基質濃度之間的關系相同,從而提出了與米—門方程式相似的莫諾德模式第2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μ—微生物比增殖速率,d-1;μmax—微生物最大比增殖速率,d-1;S—溶液中限制微生物生長的基質濃度,mg/L、g/m3;莫諾模式Monod基質濃度(S)比增殖速率(μ)一級反應區(n=1)混合級反應區(0<n<1)零級反應區(n=0)KsKs—飽和常數。即當μ=μmax/2時的基質濃度,故又稱為半速度常數,mg/L、g/m3。活性污泥反應動力學方程第2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假設:微生物比增殖速率(μ)與基質比降解速率(v)呈比例關系,即式中:-基質比降解速率,d-1
;-基質最大比降解速率,d-1
。基質比降解速率(v),可以用莫諾模式加以描述:對廢水處理來說,有機物的降解是其基本目的,因此,式2的實際意義較大2活性污泥反應動力學方程第2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1、底物濃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在底物濃度很低時,一級反應隨著底物濃度升高,混合級反應繼續增大底物濃度,零級反應基質濃度(S)比增殖速率(μ)一級反應區(n=1)混合級反應區(0<n<1)零級反應區(n=0)Ks第2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一定溫度和pH條件下,當底物濃度大大超過酶的濃度時,酶的濃度與反應速率呈正比,但在一定條件下,酶的濃度很高時,曲線會逐漸向平緩,這可能是高濃度的酶分子影響了分子擴散,阻礙了酶的活性中心和底物的結合。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2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溫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各種酶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酶活性最強,酶促反應速度最大。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00C,酶促反應速度可相應提高1~2倍。用溫度系數Q10來表示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Q10表示溫度每升高100C,酶反應速度隨之相應提高的因素。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2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般微生物的溫度最適范圍在25-60℃。溫度的影響存在三基點:最高、最適、最低。溫度過高會破壞酶蛋白,造成變性;(約60℃)溫度過低會使酶作用降低或停止,但可以恢復。(約4℃)不同微生物的溫度適應范圍不同。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2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pH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酶反應介質pH可影響酶分子,特別是活性中心上必需基團的解離程度和催化基團中質子供體或質子受體所需的離子化狀態,同時也可影響底物和酶的解離程度,從而影響酶與底物的結合。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2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5、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酶是蛋白質,凡使酶蛋白變性而起酶活力喪失的作用稱為失活作用。凡使酶活力下降,但并不引起酶蛋白變性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所以,抑制作用與變性作用是不同的。引起酶蛋白變性,但能與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團(主要是指酶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團)發生化學反應,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喪失,致使酶反應速度降低。能引起這種抑制作用的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2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根據抑制劑與酶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可將抑制作用分為兩大類。(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這類抑制劑通常以比較牢固的共價鍵與酶蛋白中的基團結合,而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濾等方法除去抑制劑而恢復酶活性。2)可逆的抑制作用:這類抑制劑與酶蛋白的結合是可逆的,可用透析法除去抑制劑,恢復酶的活性。根據抑制劑與底物的關系,可逆抑制作用分為三種類型:三、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3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①概念:抑制劑與底物競爭酶的結合部位,從而影響了底物與酶的正常結合。最常見的一種可逆抑制作用。②原因:抑制劑與底物的結構類似,與酶可形成可逆的復合物,但此復合物不可能分解成產物,酶反應速率下降。
增加底物濃度可解除這種抑制。(一)競爭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inhibition)第3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③競爭性抑制的特征
(一)競爭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inhibition)1.抑制劑結構與底物相似;2.抑制劑結合的部位是酶的活性中心;3.抑制作用的大小取決于抑制劑與底物的相對濃度,在抑制劑濃度不變時,通過增加底物濃度可以減弱甚至解除競爭性抑制;4.Vmax不變,Km增大第3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概念:底物和抑制劑同時與酶結合,兩者沒有競爭作用。抑制劑(I)和底物(S)可以同時結合在酶分子(E)的不同部位上,形成ESI三元復合物。但是,中間產物ESI三元復合物不能進一步分解為產物,酶活力降低。(二)非競爭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inhibition)第3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特征1.抑制劑與底物結構不相似;2.抑制劑結合的部位在酶活性中心外;3.抑制作用的強弱取決于抑制劑的濃度,此種抑制不能通過增加底物濃度而減弱或消除;4.Vmax下降,Km不變(二)非競爭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inhibition)第3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①概念酶只有與底物結合后,才能與抑制劑結合。與抑制劑結合后的三元復合物不能形成產物。(二)反競爭性抑制(uncompetitiveinhibition)②特征Vmax和Km值均降低。第3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微生物從外界不斷地吸收營養物質,在體內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的同時,也將其中一部分轉化為細胞自身的物質成分,維系自身的生長和繁殖;同時將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稱之為新陳代謝。第三節微生物的代謝概述第3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新陳代謝(metabolism)1、按活細胞內進行的化學反應分:
分解代謝(catabolism)大分子小分子(能量,細胞組分的前體)
合成代謝(anabolism)小分子大分子(酶,結構組分等)第三節微生物的代謝概述第3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三節微生物的代謝概述能量與代謝關系示意圖第3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產能
微生物的生物氧化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這過程中有能量的產生和轉移、還原力[H]的產生、小分子中間代謝物的產生。微生物產生各種能量如電能、化學能、機械能、光能等。在所產生的能量中,一部分變為熱量喪失,一部分供給合成反應和生命活動,另一部分貯存在ATP中。微生物的能源主要包括有機物、無機物和日光,能量代謝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微生物如何利用這三類能源轉化為ATP的。第四節微生物的分解代謝第3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底物水平磷酸化:厭氧或兼性厭氧微生物在底物氧化過程中,產生多種含有高能磷酸鍵化合物,這些高能化合物能將能量轉移給ADP,成為ATP,如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呼吸鏈與氧化磷酸化:是主要的能量來源。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將生物氧化過程中釋放出的自由能轉移形成高能ATP的作用,能量的轉移通過電子傳遞鏈實現,ATP的生成基于與電子傳遞相偶聯的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的全過程可表示為:
NADH+H++3ADP+3Pi+1/2O2→NAD++4H2O+3ATP(二)ATP的生成方式有:第四節微生物的分解代謝第4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呼吸鏈:在分解過程中,代謝物脫下的氫經多種酶和輔酶所催化的連鎖反應逐步傳遞,最終于氧結合生成水,并產生可利用的能量。這一系列遞氫體或電子的酶和輔酶/輔基形成電子傳遞體系叫呼吸鏈。電子傳遞鏈的位置,原核生物中電子傳遞鏈與細胞質膜相連,真核微生物在線粒體上。
基本功能:a、接受電子供體釋放出的電子,電子沿各組分傳遞,最后由細胞色素氧化酶將電子傳給氧;b、合成ATP。第四節微生物的分解代謝脫氫酶黃素蛋白第4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光合磷酸化:光引起葉綠素、菌綠素或菌紫素逐出電子,通過電子傳遞產生ATP的過程叫光合磷酸化。這種產能方式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區別在于:氧化磷酸化是由高能化合物分子氧化驅動的,而光合磷酸化是由光子驅動的第四節微生物的分解代謝第4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產能(ATP)生物氧化的功能:產還原力[H]
產小分子中間代謝物(一)、異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呼吸生物氧化的二種類型:發酵二、微生物的氧化類型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分子態的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的生物氧化過程。徹底氧化,放能最多以無機氧化物作為最終電子受體的生物氧化過程,如NO2-、NO3-、SO42-、CO32-及CO2等。不需要氧氣,放能多。電子供體是有機化合物,而最終電子受體也是有機化合物的生物氧化過程。不徹底氧化,放能最少。第4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微生物細胞將有機物氧化釋放的電子直接交給底物未完全氧化的某中間產物,同時釋放能量,并產生各種不同的代謝產物的呼吸類型叫發酵在發酵條件下,有機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只釋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發酵的過程是與有機物的還原偶聯在一起的,被還原的物質來自初始發酵的分解代謝,不需要外界提供電子受體。發酵的種類很多,可發酵的底物有糖類、有機酸、氨基酸等。1.發酵第4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糖酵解(EMP)糖酵解作用:無氧條件下,微生物通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對葡萄糖進行分解,將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提供能量的過程稱為糖酵解作用。1.發酵1.EMP途徑(Embden-Meyerhof-ParnasPathway)即糖酵解(Glycolysis)途徑,指在細胞質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過程,此過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在缺氧條件下丙酮酸被還原為乳酸,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可進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輔酶A(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生成CO2和H2O。第4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6碳階段無氧化還原反應無ATP生成耗能3碳階段氧化還原反應合成ATP產能葡萄糖-6-磷酸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酶
磷酸甘油醛脫氫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糖酵解(EMP)途徑第4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EMP途徑反應總反應式:C6H12O6+2NAD++2ADP+2Pi→2CH3COCOOH+2ATP+2NADH+2H++2H2OC62C3耗能階段產能階段2ATP4ATP2ATP還原力2NADH+H+2丙酮酸糖酵解第4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EMP是葡萄糖降解到丙酮酸的最常見途徑;多數微生物具有EMP途徑,存在于微生物的所有主要類群中;產生能量ATP、還原力NADH和多種中間產物;連接其它代謝途徑(ED,HM,TCA)的橋梁;與多種發酵產品生產密切相關;逆向可合成糖類物質。EMP途徑的生理功能第4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丙酮酸是各種微生物糖酵解的產物,如果進一步發酵,可形成多種產物。因此,有可將發酵分為很多類型:如乙醇發酵;混合酸發酵等。其中,混合酸發酵是多數大腸桿菌的特征。(2)發酵類型根據發酵產物的不同,發酵類型主要有乙醇發酵、乳酸發酵、丙酮丁醇發酵和混合發酵等1.發酵第4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微生物在分解過程中,將釋放出的氫或電子交給NAD(P)+、FAD或FMN等電子載體,再經電子傳遞系統傳給外源電子受體,從而生成水或其他原型產物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稱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又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1)有氧呼吸
在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有機物脫氫后,經完整呼吸鏈遞氫,最終以分子氧作為受氫體產生水,釋放ATP形式的能量過程叫有氧呼吸。2.呼吸第5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在好氧呼吸過程中,底物在氧化過程中釋放的電子轉移給NAD,NAD還原成NADH2,電子轉移到電子傳遞鏈最終傳遞給O2,生成H2O。在好氧呼吸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分為兩個階段:a、經EMP途徑酵解,形成中間產物丙酮酸;b、丙酮酸通過TCA循環徹底氧化。2.呼吸(1)有氧呼吸階段第5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TCA循環:也稱檸檬酸循環。由丙酮酸乙酰化形成乙酰CoA(乙酰輔酶A),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被徹底氧化為CO2、H2O的過程。乙酰CoA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產物,它的乙酰基與草酰乙酸結合生成檸檬酸。2.呼吸(2)三羧酸循環(TCA)NAD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傳遞電子的輔酶
輔酶A,傳遞酰基
第5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1mol丙酮酸經TCA產生3molCO2。好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分子氧化分解可得到38molATP([4NAD×3+1FAD×2+1GTP]×2+2ATP+1NADP×3),利用能量的效率大約是42%,其余的能量以熱的形式散發掉。第5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I)為有機體提供更多的能量,是機體利用糖和其他物質氧化而獲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II)三羧酸循環是有氧代謝的樞紐,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氨基酸)的有氧分解代謝,都匯集在三羧酸循環的反應中,三羧酸循環的中間代謝物優勢許多生物合成途徑的起點。2.呼吸三羧酸循環(TCA)的生理意義第5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無氧呼吸厭氧呼吸中最終電子受體不是氧而是無機化合物如NO2-、NO3-、SO42-、CO32-及CO2等。氧化底物是有機物如葡萄糖、乙酸、乳酸,被氧化為CO2,產生ATP。氧化態有機物如延胡索酸可作為最終電子受體。第5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以NO3-作為最終電子受體在缺氧條件下,有些細菌能以某些有機物(可以是葡萄糖、乙酸、甲醇等有機物,也可以是H2和NH3)作為供氫體,以硝酸鹽作為最終電子受體。
NO3-接受電子后變成NO2-、N2的過程叫脫氮作用,也叫反硝化作用或硝酸鹽還原作用,能進行硝酸鹽還原的細菌通常稱為硝酸鹽還原細菌.脫氮作用分兩步:a、NO3-→NO2-(硝酸還原酶);b、NO2-→N22)無氧呼吸A無氧呼吸的主要類型第5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硫酸鹽呼吸某些硫酸鹽還原菌如脫硫弧菌以有機物作為氧化的基質,釋放的電子可使SO42-還原為H2S。硫酸鹽還原菌不以葡萄糖而是其他細菌的發酵產物主要是乳酸為生物氧化基質,氧化不徹底,積累乙酸。2CH3CHOHCOOH+2H2O→2CH3COOH+CO2+8(H)SO42-+8(H)→S2-+4H2O
當SO42-還原為H2S時,通過電子傳遞鏈產生ATP,其呼吸鏈只有細胞色素C。2)無氧呼吸第5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3、碳酸鹽呼吸這是產甲烷細菌的特點。產甲烷細菌都能以CO2為碳源,利用甲醇、乙醇、甲酸、乙酸、H2等作為供氫體,將CO2還原CH4。
CO2在甲酰-MFR脫氫酶作用下獲得2個電子,首先與MFR反應生成甲酰-MFR,而后甲酰基轉移到四氫甲烷喋呤,形成CHO-H4MPT,第二步是水解脫氫得到CH2=H4MPT,還原得到CH3-H4MPT,在輔酶M參與下,甲基移到輔酶M上形成CH3-S-CoM,最后還原酶將甲基還原得到CH4。2)無氧呼吸第5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有些微生物可以從氧化無機物中獲取能量,同時合成細胞物質,這類細菌稱為化能自養微生物。它們在無機能源氧化過程中通過氧化磷酸化產生ATP氨的氧化(硝化細菌)硫的氧化(硫細菌)鐵的氧化(鐵細菌)氫的氧化(氫細菌)第5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環境工程(一)異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環境工程1.發酵與環境工程
首先,復雜的有機物被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發酵水解為簡單小分子化合物,這一步是所有有機物質生物分解的共同途徑無氧條件下,有機物最終生成CH4、CO2和H2等,即厭氧生物處理污水過程有氧條件下,被徹底氧化成CO2和H2O,即好氧生物處理污水過程第6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有氧呼吸與環境工程
自然界中大部分有機污染物是通過好氧微生物種群在有氧呼吸中,將其分解為小分子物質的。3.無氧呼吸與環境工程反硝化反應厭氧發酵硫酸鹽的廢水處理(硫酸鹽還原菌)三、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環境工程第6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環境工程
硝化細菌、氫細菌、硫化細菌和鐵細菌等這類自養性微生物,能夠從無機物氧化過程中獲取能量,并以CO2作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進行生長。
在污水處理的消化階段,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就是利用無機碳(CO2、CO32-、HCO3-)作為碳源通過對NH3、NH4+的氧化反應來獲取能量的三、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環境工程第6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一、自養微生物的合成
自養微生物將生物氧化過程中取得的能量主要用于CO2的固定,然后再進一步合成糖、脂質和蛋白質等細胞組成,大多數自養微生物通過卡爾文循環固定CO2,Calvin循環又稱核酮糖二磷酸途徑、還原性戊糖途徑、三碳循環。Calvin循環的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CO2固定階段(羧化反應)1,5-二磷酸核酮糖通過二磷酸羧化酶將CO2固定生成3-磷酸甘油酸。第6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固定CO2的還原階段
3-磷酸甘油酸上羥基被還原成醛的反應,這種轉化是經過逆向EMP途徑進行的。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甘油醛-3-磷酸在Calvin循環中起到及其關鍵的作用第6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CO2受體的再生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來自甘油醛-3-三磷酸和果糖-6-磷酸或者是兩個甘油醛-3-磷酸第6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Calvin循環一輪循環中,新生葡萄糖的6個碳中只有一個來自CO2,其余5個碳來自受體核酮糖-1,5-二磷酸,因此全部由CO2合成一個葡萄糖必須用6個CO2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Calvin循環-6分子CO2還原成1分子果糖-6-磷酸的過程。1為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2為磷酸核酮糖激酶CO2的固定階段CO2還原階段CO2受體的再生第6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Calvin循環總式:6CO2+12NAD(P)H2+18ATPC6H12O6+12NAD(P)+18ADP+Pi
Calvin循環是自養微生物單糖的主要來源,是其他單糖和糖衍生物合成的起點,還是其他有機物合成的基礎二、異養微生物的合成略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合成代謝三要素——小分子物質、還原力、ATP第6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微生物的合成代謝與環境工程第五節微生物的合成代謝微生物代謝將有機物分解為CO2、H2O和各種代謝產物微生物利用代謝釋放的能量將分解有機物過程中產生的如丙酮酸、乙酰輔酶A、草酰乙酸和三磷酸甘油醛,作為原料,合成自身復雜的細胞組成物質分解合成細胞的增長繁殖第6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六節微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與轉化一、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巨大潛力1.誘導酶
微生物可能有降解某種污染物的基因,但當該污染物不存在時,基因處于“關閉”狀態,污染物(誘導物)一旦出現,基因便被“打開”,從而合成相應的酶,微生物即可降解這種污染物。2.具有降解質粒
微生物分解某些難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受細胞內質粒的控制,質粒上有編碼分解某污染物的酶的基因,降解性質粒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特別是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組建“超級菌”,可大大提高處理效率第6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微生物的易變異
微生物與其他生物相比,易發生變異。當環境中存在某些污染物時,會誘發形成突變體,微生物分泌相應的酶,以降解這些污染物。然而,在自然狀態下,這種突變頻率很低,因此可采用人工誘變或分子遺傳的手段構建降解特殊污染物的“工程菌”,對治理污染會帶來更大的突破。二、影響微生物降解與轉化污染物的生態學因素(一)物質的化學結構一般來講,小分子和結構簡單的物質比大分子結構復雜的物質易被分解,這是因為大分子物質必須在胞外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物質后方能進人細胞。另外,化合物的結構越復雜越難與酶的活性中心接近,因而,難以被酶降解。第六節微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與轉化第7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結構基團的性質、數目及位置直接干擾微生物的降解性。如各種羧酸易被生物降解,而氯代或溴代羧酸則難以降解;氯苯比苯難以降解,且氯原子越多,難度越大;苯酚和苯胺卻比苯易被生物降解。三、微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途徑中心途徑是糖類物質從復雜多聚物產生的單糖,經葡糖糖、丙酮酸進一步氧化成CO2和H2O。旁支途徑是不同的微生物以及不同條件下所產生的代謝途徑,在局部上所發生的明顯改變。有機污染物代謝的基本過程包括:向基質接近,基質表面的吸附,分泌胞外酶,可滲透物質的吸收和胞內代謝。第六節微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與轉化第7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有些難降解的物質如農藥、石油烴等不能作為微生物的生長基質,但這些污染物卻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并消失,這是共代謝的結果。
共代謝(又稱為協同代謝或輔代謝)。共代謝是指微生物依賴可利用碳源和能源在正常生長過程中氧化非生長基質(目標污染物)的過程。即微生物在有它可利用的惟一碳源存在時,對它原來不能利用的物質也能分解代謝的現象。四共代謝的原理與應用第72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在微生物共代謝反應中產生非專一性的酶,為關鍵酶。關鍵酶是一種誘導酶。共代謝對難降解化合物的分解有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共代謝作用可以提高微生物降解難降解物質的效率選擇到合適的菌種,通過共代謝可使多種有機污染物得到徹底降解。四共代謝的原理與應用第73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作用簡稱生物分解或生物降解。污水中一些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過細胞膜質,必須經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水解,形成小分子后,才能被吸收。微生物對污染物分解過程可分三個階段五微生物對自然有機物的降解污水中蛋白質,多糖,及脂類等大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單糖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質胞外酶小分子進一步被降解成更簡單的乙酰輔酶A,丙酮酸以及能進入三羧酸循環的中間產物會產生ATP完全降解生成CO2,產生ATP、NADH及FADH2三羧酸循環第74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五微生物對自然有機物的降解(一)蛋白質的代謝
蛋白質是有氨基酸組成的,分子巨大、結構復雜的化合物。微生物對氨基酸的分解,主要是脫氨作用和脫羧作用1.脫氨作用1)氧化脫氨:脫氨方式須在有氧條件下進行,專性厭氧菌不能進行氧化脫氨
第75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還原脫氨還原脫氨在無氧條件下,生成飽和脂肪酸。能進行還原脫氨的微生物是專性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一)蛋白質的代謝第76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水解脫氨氨基酸水解脫氨后生成羥酸(一)蛋白質的代謝第77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減飽和脫氨(直接脫氨)氨基酸在脫氨的同時,其α、β鍵減飽和,結果生成不飽和酸。(一)蛋白質的代謝第78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脫羧作用
氨基酸脫羧作用多數是由腐敗細菌和霉菌引起的,經脫羧后生成胺。二元胺對人有毒(一)蛋白質的代謝(二)脂肪代謝(三)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第79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種類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很多,已報道的有70多個屬200多種,其中細菌28個屬,酵母菌12個屬,其余為放線菌和霉菌。土壤中真菌是石油的主要分解者。石油烴降解菌的數量直接反映環境受烴污染的程度,當環境受石油烴污染后,利用烴的微生物的數量相應增加。六、微生物對有毒污染物的分解和轉化第80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影響石油降解的因素
1.石油烴的種類和組成
2.油的物理狀態
3.營養物質
4.溫度
5.氧氣
六、微生物對有毒污染物的分解和轉化第81頁,講稿共93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農藥的降解農藥是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及滅鼠劑等的總稱。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有機磷、有機氯、有機汞等有機農藥。(1)降解農藥的微生物類別已報道的能降解農藥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等,這些微生物大多來自土壤。六、微生物對有毒污染物的分解和轉化第82頁,講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勞動法律法規與政策》課件
- 工程項目勞務風險評估協議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普速列車設備設施規范課件
- 《建筑預算實務》課件
- 艏艉總段的裝焊船體加工與裝配課件
- 鐵道機車專業教學張瓊潔22課件
- 四空車檢查南京鐵道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鐵路運輸市場分析教學案例課件
- 《GB 17930-2016車用汽油》(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五音課件下載
- 庫欣病診治專家共識要點解讀(2025年)解讀課件
- 防雷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要求 油庫、氣庫建設工程和場所
- 華僑大學《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工作計劃(含進度表)
- ISO 37001-2025 反賄賂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文版-雷澤佳譯-2025)
- 《第2課 體驗開源硬件與編程工具應用 主題2 認識microbit加速度傳感器及其應用》參考課件
- 第11課《山地回憶》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科學防癌預防先行
- DB4403-T 81-2020 綠化遷移技術規范
- 旅游目的地游客滿意度評價體系-深度研究
- 3.4蛋白質工程的原理和應用課件高二下學期生物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