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規(guī)程范圍本文件確立了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程序,界定了杜鵑紅山茶芽苗砧嫁接繁殖技術涉及術語和定義,規(guī)定了采X圃、芽苗砧培育、嫁接、嫁接苗栽植、育苗圃、苗期管理、種苗出圃等階段的操作指示。本文件適用于廣西境內杜鵑紅山茶的芽苗砧嫁接繁殖。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LY/T1589花卉術語術語和定義LY/T1589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杜鵑紅山茶Camelliaazalea山茶科山茶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期全年,花似山茶葉像杜鵑,又名四季紅山茶、張氏紅山茶、假大頭茶等。

XX油茶Camelliagauchowensis山茶科山茶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木本油料植物,生XX命長、果實較大、產(chǎn)量高和品質好而著稱。

芽苗nurseseed種子萌發(fā)形成的幼嫩胚芽。

苗齡seedingage芽苗砧嫁接苗栽植后所培育的年數(shù)。采X圃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9℃~25℃,最高溫≤38℃,最低溫≥0℃,七月平均溫25℃~29℃,一月平均溫9℃~20℃;年XX時數(shù)1200h~1600h,無霜期≥320d。選地選擇環(huán)境溫暖濕潤,排灌方便,地勢平緩,交通方便,水源、空氣無污染之處;土壤以紅壤或黃壤為宜,pH值為5.5~6.8。底肥以發(fā)酵腐熟的廄肥或有機肥作為底肥,采用穴施法,每667m2用量500kg~1000kg。母樹選擇選擇品種性狀典型、生長良好的植株作為母樹。種植密度單行定植,株距60cm~80cm,行距80cm~100cm,每穴種植1株,每667m2種植800~1300株。管理水分新栽植15d內,每天澆透水一次;栽植15d后,夏季每1d~2d澆透水一次,春、秋兩季每3d~5d澆透水一次,冬季每4d~7d澆透水一次。夏季宜在早晨或傍晚澆水,冬季宜在中午澆水。每次澆水以浸泡植株周邊的土壤濕潤為宜。養(yǎng)分全年,每90d用七水合硫酸亞鐵1000倍溶液澆灌根部一次。于3月~4月,施水溶性復XX(30:10:10),每30d用800倍水溶性肥澆灌根部一次。于5月~8月,施水溶性復XX(10:30:20),每30d用800倍水溶性肥澆灌根部一次。于9月~11月,施水溶性復XX(15:20:25),每45d用800倍水溶性肥澆灌根部一次。于12月~2月,施水溶性復XX(15:15:15),每45d用800倍水溶性肥澆灌根部一次。抹蕾及時抹去花蕾,使母樹不開花。芽苗砧培育選種選用XX油茶大粒飽滿成熟的種子,無霉爛、病蟲害,500粒/kg~700粒/kg。消毒采用8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XX油茶種子8min~10min,浸泡期間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種子的種皮均勻得到消毒。將經(jīn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后的XX油茶種子倒入篩碗中,流水沖洗3min~5min。催芽床選擇干凈、平整、排水良好的場地,用紅磚砌制催芽床,催芽床邊壁高25cm~30cm、寬1m,長度視場地和種量而定,底部鋪設3cm~5cm厚碎石塊,催芽床兩側保留50cm以上操作道。沙藏用通過1mm孔徑篩網(wǎng)的河沙,在催芽床內先填入厚度約15cm的河沙,刮平后,將經(jīng)消毒的種子均勻撒在沙子上,種子單層,不能重疊,再蓋上厚度約8cm的濕河沙,在催芽床上蓋上樹枝或竹梢,投鼠藥或放捕鼠器械。催芽嫁接前60d,適時澆水,以提高催芽床的濕度和溫度,使XX油茶種子發(fā)芽。嫁接嫁接時間一般為每年3月上旬至5月下旬。嫁接方法采用芽苗砧劈接法。采X選擇杜鵑紅山茶植株樹冠中上部外圍,生長健壯,帶2個以上飽滿葉芽的半木質化枝條作為接X。接X隨剪隨接,不能及時嫁接的應注意保濕。起砧待XX油茶芽苗出土6cm~8cm,出現(xiàn)2~4片真葉時,將芽苗小心挖出,防止子葉脫落,洗凈沙土,用1200倍的50%可濕性多菌靈粉劑水溶液消毒浸泡5min~8min后進行嫁接。芽苗應注意保濕,宜隨起隨接,不能及時嫁接的芽苗可浸泡在裝有清水的塑料桶中。削X接X采用雙葉雙芽或三葉三芽。在最底端葉片葉柄下方0.3cm~0.5cm處,將接X兩面削成長楔形,削面要平整,削面長1cm~1.5cm,約呈15°角,兩斜面呈楔形相交于髓心;在最頂端葉片葉柄上方0.5cm~0.8cm處切斷接X;接X保留的葉片剪去一部分,保留1/3~1/2的長度。削砧選擇苗莖長度13cm~16cm的且主根長度≥6cm的芽苗作為砧木,在子葉往上2cm~3cm處切斷,再延中軸線將砧木劈開,切口深1.2cm~1.5cm,砧木主根長度保留6cm~8cm。嵌X將削好的接X插入芽苗砧切口中,使接X與芽苗砧的形成層對準(至少一側)。包扎用鋁箔片(厚度0.1mm,長2.5cm~3cm,寬1cm~1.5cm)包扎接口并捏緊固定。保濕用濕毛巾將接好的嫁接苗覆蓋或包裹,宜在1h內進行栽植。嫁接苗栽植育苗容器白色無紡布育苗袋,口徑5cm~8cm,高度10cm~12cm。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配制營養(yǎng)土由黃心土、椰糠、泥炭按體積比2:1:1混合均勻配制。營養(yǎng)土消毒采用高錳酸鉀1000倍溶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藥液,充分澆透營養(yǎng)土并覆膜3d~5d備用。栽植方法每個育苗袋栽植一株,育苗袋底部放2cm~3cm厚的營養(yǎng)土,將嫁接苗垂直放置于育苗袋中央,子葉在袋口下方2cm~2.5cm處,填充營養(yǎng)土至子葉以上1cm~1.5cm處,并壓實營養(yǎng)土。育苗圃選址選擇環(huán)境溫暖濕潤、排灌方便、地勢平緩、排水良好、交通便利之處建立育苗圃,地面鋪設防草地布。容器苗擺放將栽植好的容器苗成行排列擺放,每行寬度1m~1.2m,行間距0.5m,用磚塊固定,后澆透定根水。小拱棚每行每隔1m~1.2m安裝一個弧形拱架,弧形拱架頂部距地面1.2m,在弧形拱架上覆蓋塑料薄膜,薄膜四周用重物壓實,形成小拱棚。遮蔭育苗圃上部架設遮陽網(wǎng),遮陽網(wǎng)遮光率為75%。苗期管理環(huán)境條件白天光照強度12000Lx~18000Lx,光照時間≥8h。水分栽植60d內,每10d掀開薄膜澆透水一次,澆水后應蓋緊薄膜;栽植60d后,可撤除薄膜,夏季每1d~2d澆透水一次,春、秋兩季每2d~4d澆透水一次,冬季每4d~6d澆透水一次。夏季宜在早晨或傍晚澆水,冬季宜在中午澆水。每次澆水以有少量水從育苗袋底部滲出為宜。養(yǎng)分栽植30d起,施水溶性復XX(15:15:15),每30d用1000倍水溶性肥澆灌根部一次,用1500倍水溶性肥噴施葉面一次。除草在雜草出土后高度達到手工可拔除時應及時拔除,人工除草宜在土壤濕潤時連根拔除。慎用化學藥劑除草。病蟲害防治杜鵑紅山茶病蟲害防治方法參見表A.1。化學防治應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苗木出圃1.5年苗齡以上,1個主枝,2個分叉以上,苗高22cm以上,根系發(fā)達,無病枝,清除枯葉、黃葉,即可出圃,周年都可出圃,與種植時間相銜接,隨裝、隨運、隨栽。

(資料性)

杜鵑紅山茶病蟲害防治方法表A.1給出了杜鵑紅山茶病蟲害防治的方法。杜鵑紅山茶病蟲害防治方法病蟲害防治藥劑稀釋倍數(shù)使用方法葉斑病、炭疽病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葉面噴霧,連續(xù)噴施2~3次,7d~10d一次,農藥交替使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根腐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灌根,連續(xù)施用2~3次,7d~10d一次,農藥交替使用。45%代森銨水劑500~800倍卷葉蟲50%殺螟硫磷乳油1500~2000倍葉面噴霧,連續(xù)噴施2~3次,7d~10d一次,農藥交替使用。20%亞胺硫磷乳油800~1000倍介殼蟲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葉面噴霧,連續(xù)噴施2~3次,7d~10d一次,農藥交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