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_第1頁
“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_第2頁
“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_第3頁
“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_第4頁
“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肉搜索”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

摘要本文2001-2008年間的“人肉搜索”大事件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案彰顯的輿論進程特點,以探計其中彰顯的網絡輿論的主體、客體、載體特征。

關鍵詞人肉搜索網絡輿論

“人肉搜索引擎”自2001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此后愈演愈烈,并且從虛擬世界直跨入現實世界,造成的影響令人心驚,以致于美國《洛杉磯時報》2008年11月23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最有名的偵探機構中的私家偵探很少睡覺,一直在無情地追尋獵物,讓國際刑警組織都黯然失色。而且他們還是免費的。”這里所說的就是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本文嘗試從2001-2008年間的著名“人肉搜索”案例人手,探尋網絡輿論的特征。

一、概念界定:“人肉搜索”與網絡輿論

所謂“人肉搜索”,本義為人工參與搜索信息并提純信息的搜索機制。本文所指的“人肉搜索”,取當前社會語境下的一般含義,指網民自發參與的信息搜索,不包括商業化組織所生產的人工信息搜索引擎。

簡單地說,網絡輿論就是網民通過互聯網表達的社會輿論。其中要注意,網民與現實中“實體”的人不是完全對應的,網民在網絡中以“符號”形式出現,既可以是普通人,也可能是機構、利益集團代言人,更有可能數個“網民”都指向同一個現實主體。這也體現了網絡輿論的復雜性。

二、“人肉搜索”案例彰顯的網絡輿論特征

1“人肉搜索案”的輿論客體特征

要引發大規模的“人肉搜索”,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特定的誘發因素,或者說一個特定刺激性事件。若缺乏特定刺激性事件,輿論便找不到出口,不能形成合力。在歷次著名“人肉搜索”案中,特定的刺激性事件究竟有什么特點,以致于激起網民下達“宇宙通緝令”呢?

下面3張表中歸納了2001到2008年國內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引發搜索的這24起事件中,涉及道德失范的有13起,涉及違法犯罪的有6起,涉及尋親的3起。另外,“蘭董事件”屬于某網站的商業營銷策劃,“最美清潔工事件”則純屬八卦。其中某些事件涉及多種屬性。

從上可以看出,引發“人肉搜索”的輿論客體特征為:

在性質上,以負面事件為主。

(1)除了3例尋親案與1例八卦娛樂事件之外,其余事件皆存在或多或少的負面特性,涉及暴力、違法犯罪、色情、財產糾葛等。總的來說,批判多、褒揚少,負面色彩濃。16起事件屬于“道德失范”性質,說明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的失衡與重建引起公眾的極大重視,他們選擇利用網絡“懲惡揚善”。

(2)在新聞價值方面,選擇標準,突出“接近性”、“平民”特征。

24起事件中的大多數不關乎國計民生,很難進入傳統媒體的視野。但是在網絡世界中,這些都是轟動一時的事件。有許多事件,按照傳統媒體的報道模式甚至無法表達。然而,在“人肉搜索”進行過程中,傳統媒體可以紛紛跟進。眾網民的關注與參與,為事件注入重要的新聞價值要素。這體現了網絡輿論設置議程、影響現實的力量。

新聞價值一共由五個因素構成: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大多數事件中,“重要性”不具備,“顯著性”也很難說。只有“接近性”要素與“趣味性”要素比較突出。大多數事件的主人公都是現實世界的普通人,與多數網民的身份相似;事件本身也是普通人需要面對的日常問題,總的來說,極具“平民化”、“接近性”特征。

(3)事件議題偏于瑣屑,回避重大事件。

多數事件屬于社會新聞,不具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性,不具重大的社會意義,遠離政治、經濟熱點問題。

2“人肉搜索案”的輿論主體特征

參與“人肉搜索”的眾多網民,其特征非常鮮明。

(1)身份的模糊性。

在網上,網民大都不采用現實中的真實身份發言,而是使用“昵稱”。多數情況下,“昵稱”與現實身份沒有必然聯系。

這種特征下的網絡輿論表現出復雜的特點:首先,在匿名的掩飾下,輿論主體的責任感降低,言論更加大膽,導致兩個極端:一是無比忠實于自己內心,一是大膽編造謊言。

其次,身份的模糊會掩蓋網民言論的利益傾向,其他網民無法從他的身份來判定其言論的可信性、權威性等等。

(2)“馬甲”盛行。使網絡輿論復雜難辨,真相撲朔迷離。

在一些社區內,“馬甲”盛行。網民使用一個昵稱在社區注冊,便擁有了可以發言的身份(ID),同一個人可以注冊多個身份。通常知名度較高的ID被稱為主ID,其他稱為“馬甲”,某些大型社區,甚至發展出“公用馬甲”,ID與密碼均公開,隨意供網民使用,這更使發言者的身份變幻莫測。

如果同一個現實主體的多個馬甲通過多種途徑關注同一個事件,便會給人造成群體關注的假象。也就是說,一個現實主體經過非常便捷的操作,便可以炒熱某個事件。馬甲的功用不止于此。常見的一種是給己方造勢,造成“群體認同”幻覺,讓其他人以為己方意見居優勢地位。根據網民的總結,馬甲常用戰術有:瞞天過海、圍魏救趙、趁火打劫、無中生有、笑里藏刀、李代桃僵、借尸還魂、暗渡陳倉、指桑罵槐等。

在“人肉搜索案”中,相關利益方對這些技巧的使用更加頻繁,往往讓不明真相的人如墜五里霧中,難辨是非。

(3)組織松散、不穩定,卻分工默契

共同參與某場“人肉搜索”的網民,彼此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松散的,往往在現實中互不認識。在網上也很少有私下交流。他們因為特定刺激性事件聚到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而竭盡全力,又因為刺激性事件的暫時告一段落而解體。但是這種組織充滿活力,甚至可以說不可思議。之所以用了“組織”這個詞,是因為它雖然松散,但是竟然有著嚴密而合理的分工。在“人肉搜索”過程中,參與的網民主動為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有人分析疑點,有人提供線索,有人匯總歸納,有人演繹推理,有人推廣宣傳,有人搖旗吶喊,有人反思搜索本身,有人破壞搜索進程,有人轉移目標,有人虛假曝料……沒有人為他們規定角色,然而他們依著自己的立場、才能、興趣、空閑時間,自發地形成了如此龐大嚴密的分工體系。

3“人肉搜索案”彰顯的輿論特點

“人肉搜索”過程伴隨著多種行為。網民的意見與情緒,主要通過搜索、調查、分析、黑客行為及多樣的線下后續行為表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肉搜索”比較偏向于“行為輿論”。所謂“行為輿論”,指的“以行為的方式表達的輿論。這種情形中通常還會夾雜著語言和文字的意見表達,嚴格說是一種綜合性輿論。在行為中既有情緒的表達,也有公開的語言”。

“行為輿論”被認為是集合行為的一種,但是本文所探時的“人肉搜索”所表現的輿論特征,又與集合行為有著明顯的不同。

(1)輿論能量異常強大。

從帖子發布時間與真相曝光時間的距離看,“人肉搜索”彰顯的輿論力量異常強大。“遼寧女辱罵地震”事件中,短短半小時內,“人肉搜索”即曝光當事人詳細資料,而警方正是根據爆料將其抓獲。在金晶遇襲事件中,不到5天,在全球華人的“人肉搜索”中,襲擊金晶的嫌疑人即浮出水面。這樣的速度令人震驚,難怪《洛杉磯時報》稱“人肉搜索”讓“國際刑警組織都黯然失色”。

(2)對特定刺激性事件的依賴性。

“人肉搜索”所顯示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依賴于誘發事件。如果特定刺激性事件足夠吸引網民,就會調動這異常強大的力量。反之,缺乏足夠刺激,則很難激起“人肉搜索引擎”們的熱情。

“人肉搜索引擎”的發動是有自己的規律性的。所謂的規律,大抵指向“煽情”二字,事件大多集中了“美女”“犯罪”等極端性因素(包括極端肓論和行為),或者極具“人情味”。一些網絡推手準確地把握了這種規律。策劃了一場場商業營銷(比如Iponegir1事件、蘭董姐姐事件),更不乏一些網站為吸引點擊率而自導自演的游戲。

(3)制造輿論現象突出。

網民身份的隱匿性,使得利用“人肉搜索”制造、操縱輿論變得輕而易舉。目前有許多看似是網民自發開展的“人肉搜索”事件,“都有網絡推手在幕后操控。看似短時期內大家分頭查出了不少事件主角的資料,其實是推手們披上不同的馬甲將預先準備好的消息逐步地發表到網上。”‘

《中國經營報》2008年9月刊登了記者對網絡推手的專訪,其中透露了具體的操控方法,大體流程可以歸納

推手的邏輯是“很多事不是先被關注再火,而是先火再被關注”。雖然新聞規律告訴我們,某些事件之所以倍受關注,是因為它自身具備若干客觀因素,切合人們的需求。但是,“先火再被關注”這種現象,在現實中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因為,無論“火”起來是真象還是假象,“火爆”本身就意味著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因素,從而為網絡推手提供了鉆空子的“便利”機會。

為推手提供“便利”的,還有“馬甲”這種變幻莫測的身份象征。

如果網站從技術上禁止“馬甲”的應用,或者提供便捷的查詢IP的技術,那么虛假的“群體參與”現象就不會存在,多數“制造網絡輿論”事件便可不攻自破。但即便是痛恨被耍弄的“人肉搜索引擎”們,也紛紛反對禁用“馬甲”或者查詢發言人的IP,因為這樣他們的私密也得不到保護。

(4)輿論載體:集中于大型網絡社區

關于載體,大體分為兩類:一是特定刺激性事件的首發媒體;二是發動“人肉搜索”的主要網站。

從上述“人肉搜索”事件的首發媒體看,首發媒體均為網絡媒體。可見,現階段,網絡發布的信息更容易成為“人肉搜索”指向的對象。

“人肉搜索”的主要發起、參與網站,集中于貓撲與天涯兩大網絡社區,其余有百度貼吧、深圳新聞網、大河論壇網、西祠胡同等。大型社區型網絡匯聚了最高的人氣,各種職業、各種身份、各種特長的網民,為“人肉搜索”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5)行為輿論的違法性特征

“人肉搜索”主要采取的動作有:曝光當事人私密資料、辱罵、惡搞當事人形象、電話與郵件騷擾、現場抗議、恐嚇等。這些動作,有些與法律打擦邊球;有些則直接侵犯了公民權利,如用黑客手段盜取信息、曝光隱私信息、線下騷擾與恐嚇。

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人肉搜索”以暴易暴的方式必不能維持長久:無論如何,公民的基本權利不能被踐踏。在找到妥當的解決方法之前,“人肉搜索”引擎必將難以走遠。

(6)輿論流程的自我矯正特征:理性反思時刻隨行。

從微軟陳自瑤事件,到“女大學生賣身救母”事件,“人肉搜索”由戲謔、娛樂性質轉向理性的自我矯正。每當極端言行給當事人造成現實困境與心理傷害,網民中理性聲音就開始顯現。在陳易事件之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