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2《齊桓晉文之事》檢測訓(xùn)練卷一、選擇題1.下列選項中,關(guān)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鴻門宴》語言精練、繪聲繪色,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項羽的話,驕橫氣盛;劉邦的話,禮儀備至;范增的話,老謀深算;張良的話,老練透辟;樊噲的話,豪壯威嚴(yán);項莊的話,似巧實拙。B.《燭之武退秦師》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事興起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C.《庖丁解牛》這則寓言中,莊子采用夸張、對比、描摹、想象等多種手法,表現(xiàn)庖丁解牛技巧的純熟,神態(tài)的悠然,動作的優(yōu)美,節(jié)奏的和諧,身心的瀟灑。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齊宣王的“不忍”,認(rèn)為齊宣王已具備“保民”的基礎(chǔ)。同時也為下文論說齊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A.褊小(biǎn)

庖廚(páo)

侃大山(kǎn)

陳詞濫調(diào)(làn)B.忖度(dù)

鞭笞(chī)

閉門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C.商賈(gǔ)

庠序(xiáng)礙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D.浸漬(zì)

贍養(yǎng)(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結(jié)舌(chēng)二、情景默寫3.填空。(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認(rèn)為讓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還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孟子在說明了“養(yǎng)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了教育民眾的具體方法。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我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dāng)堯之時,水逆行,汜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yuǎn)之,天下大悅。”“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fù)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刪改)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B.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C.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D.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孔子弟子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世遂敬稱老師為“夫子”。B.《春秋》,即《春秋經(jīng)》,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C.處士,指那些本來有很高的才能,但因為官場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D.禹,后人稱其為夏禹、大禹,是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傳說其治理過洪水。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rèn)為自己好辯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借辯論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揚儒家的“仁政”思想。B.孟子將楊、墨兩家的學(xué)說概括為“無君”“無父”,將其比作亂臣賊子的邪說,認(rèn)為“無君無父”的人是禽獸。C.孟子主張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批判怪論,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D.孟子認(rèn)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yuǎn)之,天下大悅。(2)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8.上文中,孟子闡述了什么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無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惡: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愛惜D.不識有諸

識:知道10.下列對選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復(fù)雜些,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辭。C.“《詩》云”中的“詩”是指《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首。D.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11.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zhuǎn)入了談?wù)撔型醯乐隆.孟子利用“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有所觸動。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dāng)生動。1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3)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3.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齊桓、晉文之事(節(jié)選)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乙)山木與雁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選自《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足以畜妻子

蓄:供養(yǎng)B.廉則挫,尊則議

廉:廉潔C.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奪:耽誤D.一上一下,以和為量

量:標(biāo)準(zhǔn)15.(甲)文中,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牛何之②雞、豚、狗、彘之畜③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

④然后驅(qū)而之善A.①②兩個“之”字相同

③④兩個“而”字也相同B.①②兩個“之”字相同

③④兩個“而”字不同C.①②兩個“之”字不同

③④兩個“而”字也不同D.①②兩個“之”字不同

③④兩個“而”字相同16.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B.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C.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D.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17.下列對兩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鳴卻被殺,在莊子看來只有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免于“累”。B.山木和雁的命運,給人的啟示是:人生于世,兇險太多,有很多時候我們也很難判斷出怎樣做才能避免危險。C.莊子認(rèn)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應(yīng)該是超脫于世人之外,擺脫現(xiàn)實社會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達(dá)到真正的自由。D.孟子在文章的這個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張,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18.把(甲)文第6段,(乙)文第3段中的劃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2)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文:齊桓晉文之事(節(jié)選)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乙文: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愛護(hù) B.若無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dāng)?shù)罟不入洿池

數(shù):細(xì)密 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發(fā):開倉賑濟(jì)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①河?xùn)|兇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②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C.①鄰國之民不加少

②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D.①西喪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國也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B.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C.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D.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宋代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稱為“四書”。B.王,即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是仁政理想的最終指向,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與霸道相對。C.釁鐘,周朝的一種禮儀。在古代,“鐘”被視為一種神器,“鐘”這種重要器物制成時,人們一般就要宰殺牲口,取其血涂鐘行祭。D.觳觫,原形容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后常用來借指牛,如唐朝詩人皎然《送顧處士歌》中的詩句“門前便取觳觫乘,腰上還將鹿盧佩”。2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齊宣王一見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詢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其目的在于想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說明齊宣王有稱霸的企圖。B.孟子以“以牛易羊”這種齊宣王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接受。C.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認(rèn)識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災(zāi)的好事而已,本質(zhì)上與鄰國并沒有區(qū)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礎(chǔ)上,孟子提出了自己關(guān)于民本的終極理想,“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2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3)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25.下列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B.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C.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26.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庠序,舊時用來泛指學(xué)校或教育事業(yè),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C.孝悌: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rèn)為孝悌是做人、做學(xué)問的根本。D.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后被追封為“至圣”。27.下列對文段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A.孟子認(rèn)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B.孟子認(rèn)為,君王不僅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還讓他們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C.孟子認(rèn)為,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D.本文表面看來似散漫無序,實則邏輯清晰,層次井然。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決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28.把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少篤學(xué),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復(fù)制科,仲淹謂弼:“子當(dāng)以是進(jìn)。”舉茂材異等,授將作監(jiān)丞、簽書河陽判官。時西夏首領(lǐng)二人來降,位補借奉職。弼言當(dāng)厚賞以勸來者。事下中書,宰相初不知也。弼嘆曰:“此豈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極論之,于是從弼言。帝銳以太平責(zé)成宰輔,數(shù)下詔督弼與范仲淹等,又開天章閣,給筆札,使書其所欲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當(dāng)世之務(wù)十余條,大略以進(jìn)賢退不肖、止僥幸、去宿弊為本。弼欲漸易監(jiān)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悅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qū),散處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yuǎn)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慶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語學(xué)士歐陽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諸夢卜,豈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頓首賀。弼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議,無容心于其間。當(dāng)是時,百官任職,天下無事。遂請老,加拜司空,進(jìn)封韓國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節(jié)選自《宋史·富弼傳》,有刪改)2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佐才也

佐:輔佐 B.殊妻以女

妻:妻子C.聽流民擅取

聽:聽任 D.凡活五十余萬人

凡:總共3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子當(dāng)以是進(jìn)

以小易大B.人人為盡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C.帝微覘知之

然后驅(qū)而之善D.豈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B.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C.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D.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3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富弼目光敏銳,見識卓越。他認(rèn)為給與歸降之人的賞賜過于微薄,不利于規(guī)勸其他人降服,并對宰相反應(yīng)的遲鈍表示不滿。B.富弼盡職盡責(zé),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詔書進(jìn)行督促,富弼順勢進(jìn)言,力圖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富弼敢于擔(dān)當(dāng),解民危困。河朔發(fā)生水災(zāi),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災(zāi)方案,合理安置災(zāi)民,其方法簡便周到,天下以之為樣板。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士大夫互相慶賀。富弼人氣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33.課內(nèi)翻譯:(1)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四、非選擇類34.《齊桓晉文之事》文學(xué)文化常識(1)齊桓,即____________,春秋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2)晉文,即____________,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稱霸的諸侯,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春秋五霸”。(3)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叫作“釁鐘”。(4)鈞:古代____________單位,三十斤為一鈞。(5)中國:古代指____________。(6)商賈:是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二字連用,泛指____________。(7)庠序: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泛指____________。35.通假字(1)無以,則王乎:()(2)然則廢釁鐘與:()(3)王說,曰:“詩云……”:()(4)為長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無不為已:()(8)蓋亦反其本矣:()(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1)無不為已:()(12)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1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36.特殊句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乃仁術(shù)也

(……也,表判斷)是誠不能也

(……也,表判斷)(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將以釁鐘

(將以之釁鐘)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明以教我

(明以之教我)及陷于罪

(及之陷于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3)倒裝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未之聞也

(臣未聞之也)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

(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

(牛之何)然則一羽之不舉

(然則不舉一羽)輿薪之不見

(不見輿薪)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坐于堂上

(王于堂上坐)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王無于百姓之以王為愛異也)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我非愛其財而以羊易之也)構(gòu)怨于諸侯

(于諸侯構(gòu)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五、語言表達(dá)37.請篩選并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擬寫一條關(guān)于“知人論世”的定義。要求語言簡明,不超過75個字。孟于在《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提出了“知人論世”的說法。這意味著我們在閱讀文學(xué)作品時,應(yīng)該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有助于我們準(zhǔn)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知人論世”說和“以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xué)的文學(xué)批評方法。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經(jīng)》中的一些作品,可以更接近它們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本來面目,也為中國文學(xué)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后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xué)批評和記錄讀后感想的。38.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內(nèi)容。(不超過15字)李離是春秋時晉文公的獄官。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起因自己錯聽下屬的判決而殺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來,請求晉文公判處他死刑。晉文公:“官職有高低貴賤之分,處罰也有輕重之別,這件案子是下屬官員的錯誤,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擔(dān)任官職是最高的,從不讓給下屬一點權(quán)力;享受的俸祿是最多的,從不分給下屬一點利益。現(xiàn)在我錯誤地聽信下屬而殺了人,卻把罪責(zé)推卸給下屬官員,我還沒有聽到有這種事。”于是拒絕接受晉文公的命令。晉文公說:“下屬犯法你就自認(rèn)有罪,那么不是連我也有罪了嗎?”李離說:“司法機(jī)關(guān)定有反坐法,判錯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錯殺了人的人就應(yīng)該處死。您因為我能夠聽取百姓細(xì)微的呼聲,所以才任命我做獄官,現(xiàn)在我錯聽下屬的判決而殺了人,論罪責(zé)應(yīng)當(dāng)處死。”于是,拒絕不聽從命令,用劍自殺而死。六、填空題39.識記字音釁鐘()

()

庖廚()

褊小()便嬖()

蒞中國()

商賈()

孝悌()庠序()

胡龁()

挾太山()

觳觫()彼惡()知之

赴愬()

放辟()邪侈

衣()帛彘()

語()

惛()七、選擇類40.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春秋時期鄒國人。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世稱“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B.《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C.中國,古代指中原地區(qū),一般指今天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D.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東省,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四海”之一。4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A.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B.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C.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D.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4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至于,連詞B.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好像,動詞C.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若:如果,連詞D.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若:如此,代詞43.下列文學(xué)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孔伋(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弟子。B.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xué),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xué)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時封他為“亞圣”。C.《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xué)說以及哲學(xué)、倫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時,朱熹把《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取材依據(jù)。4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D.蓋亦反其本矣八、小閱讀-課內(nèi)4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樣的意思。B.文中所說的“不為”和“不能”,是指國君不推恩與百姓,也就是對百姓不實行仁政。C.孟子主張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夠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以“禮義”來引導(dǎo)民眾。D.梁惠王問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動之,表達(dá)仁政理念。參考答案1.C2.B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4.B5.B6.D7.(1)周公輔佐武王討伐紂王,滅掉了五十個國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趕到邊遠(yuǎn)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興。(2)楊朱、墨翟的學(xué)說不停止(傳播),孔子的學(xué)說不發(fā)揚光大,這樣邪惡的言論就會蒙蔽百姓,阻塞仁義的道路。8.孟子闡述了推行仁政的緊迫性。9.C10.B11.C12.(1)使老百姓生活安定,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2)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