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課后練習答案要點第一課:《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說,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探究二:孔子說“均無貧”這個是否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相同?“均無貧”與“均貧富”含義不同。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而均無貧則是孔子站在統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主張。“均貧富”實際含義在劫富濟貧,強烈維護等級制度,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探究三:你認為“政”和“德”、“刑”和“禮”主要區別在哪里?政與刑是用法令規定人們不能做什么,主要實施手段是懲罰。德與禮是從精神上鼓勵人們應該做什么,主要實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課:《克己復禮》(P10)探究一: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試結合課文有關章節,談談你的理解。課文最后兩章說明,禮并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核,這個內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12.1章)。1.2章用孝悌把仁和禮統一起來,所謂孝悌,就是尊尊親親,是在宗法制度下的親情,又反過來為鞏固宗法制度服務。這樣,孔子的禮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不但講制度、講規范,還要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行這些規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探究二: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講君臣父子關系時講了兩面,不但對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對君主和父輩也有制約。孔子在他處曾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話。所以,在孔子看來,臣不臣、子不子的現象固然不能允許,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樣應該反對。當然,孔子從維護周禮著眼,強調的是臣下和子女的義務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則把君臣父子的關系片面化,把君權和父權絕對化,只講臣子的義務,不講君父的責任。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制度推向了極致。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都是主謂倒裝句。這種倒裝句方式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論語》里類似的倒裝句還有不少,比較一下現實生活中書面語言和口語中倒裝句使用頻度的區別,說說這種現象反映了《論語》怎樣的語體特點。倒裝句改變常規語序,語義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兩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時間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體衰和四處碰壁后的悲涼心情,也體現了孔子的感嘆之深,反映出孔子對西周政治的夢寐以求、無限思慕。倒裝句在口語中使用的遠較書面語為多,《論語》中大量倒裝句的使用,反映了該書的口語化特點。第四課:《知其不可而為之》(P21)探究一: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沐浴而朝”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參見課文有關注釋。“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申說“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和犧牲精神(獻身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首先:“為”的事情是否正義,如果是正義事業,能夠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從事,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神的大道,對群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從斗爭策略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應做無謂的犧牲。第五課:《仁者愛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為“仁者”。孔子為什么說管仲是一個仁者?這表現了孔子怎樣的仁愛觀?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手段維護華夏統一,使人民免遭異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個很高的標準,即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愛護百姓,而不是講小諒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節大信,忽略他的小節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達變。孔子否認管仲知禮而肯定管仲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禮之間存在矛盾之處。探討二:同是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孔子的仁愛是以尊尊親親為基礎的有差等的愛,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別的普遍之愛,這就破壞了嚴格區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探究三:有人評論15?42章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體細微的記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沒有這樣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第六課:《君子之風》(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7.16章和7.19章為例。7.16章把高尚的情懷寓于樸素的敘述之中,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個字,把清苦的生活說得富有情味,確實是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堅持道義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堅定。浮云可使人聯想起多種比喻義,如:(1)聚散無常,喻富貴短暫,猶今天所說過眼云煙;(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貴與己無關;(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貴無足輕重。7.19章“女奚不曰”四個字,把孔子對安貧樂道生活態度的自我欣賞表現得非常傳神。忘食、忘憂,說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獲得的高尚的快樂。而第三個忘:忘老(“不知老之將至”),更是把這種快樂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鄙夫可與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釋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認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論語精義》引呂氏曰:“憚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無厭,故既得患失。”你對這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請聯系實際作簡要陳述。現實生活中患得的情況并不少見。有的是比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獲,認為不合算而患得;還有的是對得到以后的責任有畏難情緒,害怕不能勝任而患得。探究三:孔子說:“君子喻于義”,但只是“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并不反對正當的求利。韓非子則認為君臣父子之間只有利害關系,沒有道義關系,彼此是“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見《韓非子?六反》)。而后來的儒家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了諱言利、排斥利的傾向,如董仲舒就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見《漢書?董仲舒傳》)。試對這三種主張作簡要評論。孔子和后世儒家的價值觀,參考本課“相關鏈接”。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的價值觀,完全是功利主義的。他們崇尚競爭、崇尚實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價值。這種主張可以一時達到富國強兵之效,它把人們追求勢利而引發的競爭和沖突合法化、絕對化,毒害了人們的思想,破壞了人際關系,敗壞了社會風氣,從長遠來說,會給社會造成很大危害。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是這樣。理想的價值觀應該是義利統一觀。第八課:《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論語》由于文辭簡約,有時會給理解造成困難,往往需要聯系有關章節及《論語》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斷。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就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講的都是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適當距離,不可過分密切,否則就可能自取其辱,關系也難以持久。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見,能使別人長時間保持對自己的敬意,是一個人善于交往的表現,其中包含著交往方法、技巧的問題。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為尊敬別人,就成了交往態度問題,原文中的“善”字就沒有了著落。探究二:結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該有哪些表現。此題意在使學生聯系實際進行發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三:選擇《論語》中格言,從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對這些格言的特點簡要分析,并圍繞“交友”(或其他話題),每人擬五條思想火花,在壁報上交流。此題意在使學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點,進而加深對《論語》內容的理解。格言,就是含有勸誡和教育意義的固定的語句。內容上,它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可作為人們行為的準則;形式上,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式,而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一般較為精練,言簡意賅。人們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對人提出規勸,以不斷提高個人修養。正確地理解、運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第十一課:《誨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八、、■“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論、實踐論的觀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強調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驗論、天才論的觀點。孔子重視教育,主張因材施教,說明孔子在實踐中基本是堅持反映論的。探究二:說說你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因材施教”是指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對學生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夠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學業方面的教育培養。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張與這種政治態度恰恰相應。所謂述,就是對古代禮樂以及反映這些禮樂的典籍進行整理、闡釋和傳授,而這正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恢復周禮的需要。對“述而不作”的主張可以從下面幾點分析:(1)在“述”與“作”的關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領域內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生產生活不斷進步。因此,從總體來說,述而不作的主張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礎。創新的前提是對前人成果的學習和吸收,離開這一點,就會成為不切實際的想入非非,不可能獲得成功。(3)述不是對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動,而是根據時代要求和后來的認識對原有文化進行新的整理,在對資料的選擇處理中滲透著整理者的觀點和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述也是一種形式的作。第十二課《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孔子師生之間關系和你周邊的情況,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為題,作2—3分鐘的演講。略探究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從本書的有關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樣一個人?《論語》中子路的形象為什么顯得較為豐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天津市建筑材料買賣合同
- 2025年無固定期限合同具體內容詳解
- 2025媒體廣告發布合同范本
- 非術科護理制度實施規范
- 幼兒園醫學衛生
- 腎盂腫瘤護理要點
- 幼兒園一日流程活動管理
- 捷諾達強強聯合-卓越降糖
- 骨干教師專業成長收獲
- 醫學生課程學習要點解析
- 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超星爾雅學習通】《美術鑒賞》2020章節測試題及答案
- 洛寧華泰礦業洛寧縣陸院溝金礦(新增儲量)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摘要
- GB/T 14002-2008勞動定員定額術語
- GB/T 13061-1991汽車懸架用空氣彈簧橡膠氣囊
- DB32T 3842-2020 土工袋護坡技術規范
- DB32T 4353-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檔案資料管理規程
- 深圳某旅游口岸施工組織設計
- GB∕T 25684.6-2021 土方機械 安全 第6部分:自卸車的要求
- 四川省職工住房補貼實施辦法
- 學生活動場地借用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