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講導論【教學基本要求】從整體上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其及方法論意義,通過對社會科學特點、研究范式的介紹與了解,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規律和研究方法,對存在于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各研究流派如實證主義、建構主義進行分析,明確其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區別和應用范圍,從更寬闊的視界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臼谡n對象】文科各專業研究生【教學課時】4學時【教學目的】1.了解人文社會科學及其方法論的演變;2.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特點;3.了解各種方法論流派及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科學性?!窘虒W重點】1.正確認識現代人文社會科學流派的優缺點;2、科學研究中的研究范式、各層次方法及其應用;3、從整體上理解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價值?!窘虒W難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現代各流派研究范式的承繼與創新的關系。【主要教學要點】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二、社會科學方法論三、馬克思主義一般方法與社會科學一般方法的關系四、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方法論上的關系五、如何評價我國社會科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和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一、社會科學(一)科學“科學”現在成了一個使用范圍最廣、重復頻率最高的字眼,似乎已為人人所理解和接受。如:談到21世紀,人們會說這是“科學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在宣傳中,我們經常聽到“崇尚科學,反對愚昧”;在工廠、公司和建筑工地上,我們經常看到“科學施工、科學管理、節能增效”的標語;在農村,農民們開始講究“科學種田”。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是科學呢?在英文中,“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于拉丁文“(Scientia)”,就是知識、學問的意思。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是關于事實的原因的知識。被譽為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進一步把知識與科學聯系在一起。“科學是知識”,那么“知識是不是科學”呢?有些知識是科學,有些知識就不是科學而是謬誤,只有正確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系統的知識才是科學?!俄f伯斯特新世界大辭典》中給科學下了這樣定義:“科學是從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這一目的出發,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而得到的系統的知識?!边@一定義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根據這一定義,可以得出科學具有如下五個方面的特征:1、客觀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論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的因素,其出現都是客觀的,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茖W的目的就是發現這些客觀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并通過這種發現來改造世界。2、系統性??茖W旨在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各種現象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因此,與一些單個的、簡單的公理、發現或判斷以及箴言、格言、名言等等不同,科學通常表現為一個邏輯上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3、普遍性??茖W揭示的是現象之間的規律性聯系,這種規律性聯系表現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現為:相同條件下同樣的原因會產生同樣的結果。4、實證性??茖W是從觀察現象開始的,它的所有發現、所有結論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證,不能為實踐確證的知識不能叫科學。5、開放性。科學上所有的發現都要經過實踐來檢驗。檢驗至少有成功或失敗這兩種可能。如果驗證失敗,則必須修改乃至推翻原有的結論。不僅如此,人類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即使在原有條件下經過實踐檢驗是成功的,但若在以后的反復實踐中出現了例外,還是要修正原來的結論。如青霉素的發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先發現它并是適用于所有的人,再發現有許多細菌對它有了抗藥性,于是才有了第二、三代青霉素的問世。因此,科學不相信一勞永逸的發現,不接受千古不變的結論,科學是開放的。(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探尋自然規律為目的,以實證性研究方法為手段,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諸多學科,在人類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人文科學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逐步形成,它以廣泛的人文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為主干學科,目的在于幫助人類理解和把握自身。社會科學是在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它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社會生活作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在人類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現在有時把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合稱為人文社會科學,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包括哲學、文學、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涵蓋了數十個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它們與工學、理學、農學和軍事學等一道構成了當前我國的學科門類體系。二、社會科學方法論“方法”一詞來源于希臘文的“方向”或“道路”,從詞義上看,就是沿著某一方向或道路行進的意思。中文“方法”一詞最早見于《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边@里的“方法”意為度量方形之法,后被引申為認知研究的辦法、門路、程序等。今天我們所說的方法,是指主體依據對客體發展規律的認識而為自己規定的活動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人們實現特定活動目的的手段或途徑,是主體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體的工具或橋梁。列寧曾指出:“在探索的認識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體方面的某個手段,主體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相聯系。”《列寧全集》第55卷,1990年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89頁。毛澤東極為重視“方法”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曾把“方法”形象地比作“橋”或“船”,他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眲⒌氯A主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2001年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列寧全集》第55卷,1990年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89頁。劉德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2001年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4頁。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它以多種多樣的方法為研究對象,探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為人們正確認識事物、評價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依據理論層次的不同,方法論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如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技術方法論等。(請問同學們這幾個層次的高低如何?)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它是對具體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概括和總結,因而對各門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即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別性,決定了社會科學既要學習借鑒自然科學的某些方法,又要具有適合于社會現象的獨特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注意:一要堅持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我們可以通過化驗一滴血來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血液狀況,可以通過解剖一只麻雀來了解一群麻雀、甚至是全部麻雀的生理結構或生活規律。但是在社會科學中,我們卻很少能這樣做,如不能因為希特勒就說德國人都兇殘,不能因為姚明就說中國人個子高善于打籃球。在社會領域,個人與社會既相互區別,又不可分割。社會的確是由個人組成的,無論多么宏大的歷史事件、無論多么云集的人群、無論多么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最終的確可以追溯到個人。但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關注的并不是個人行為、個人生活狀況,而是重點在于解釋和說明這些行為和狀況為什么出現、為什么發生、有什么變化規律。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這些個別行為和個別狀況,而必須用一系列社會關系、社會原因來說明。二要堅持實證性與理解性的統一。一方面,社會現象的出現有其規律可循,因此需要應用實證。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觀念、意志、情感等等都具有個別性、非確定性、非量化性,因此,社會科學研究有時又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那樣只采用客觀的、定性的、實證的方法,還必須加上“理解”的方法。三要堅持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客觀性是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各門科學立足的根基。在科學史上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科學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觀真理,它不應該與研究者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相聯系。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就是,科學應該保持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簡單點說,科學只回答“是”什么與“不是”什么的問題,不討論“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也就是羅素所說的:科學是關于客觀事實的判斷,與判斷者的價值取向無關,而“‘價值’的問題完全是在知識的范圍以外。舉個例子來說,科學只關注、只解決“人能否被克隆”這一“類”的問題,至于“應不應該克隆人”的這類判斷則屬于價值問題,不屬于科學的范圍。科學是客觀的,它關注事實;價值是主觀的,它關注目的。科學追求真理,價值追求功利,科學應遠離價值,且離價值越遠就越純潔。上述觀點雖然維護了科學的客觀性和純潔性,但這個原則事實即使是在所謂純粹的經驗科學內也難以堅持。因為,所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他們從事某項研究的選擇不可能不受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影響,盡管這個影響有時候是自覺的,有時候是不自覺的。在社會科學范圍內,除了認識主體的社會性和價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認識對象也是具有價值取向、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動,這就使得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不可能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截然分開?!叭艘匀悍帧薄ⅰ拔镆灶惥邸?、“情人眼里出西施”,這些諺語部說明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之間的內在聯系。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批判繼承了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積極成果,特別是批判繼承了近代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法)、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威廉·配第開始,中經亞當·斯密的發展,到李嘉圖結束)、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主要是英國的歐文,法國的傅里葉、圣西門)的積極成果,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開啟了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的新時代。(一)基本主張1、反對唯心主義,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主張研究社會歷史,必須研究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并根據這種物質生活條件說明政治、法律、美學、哲學、宗教等觀點,即用社會存在去解釋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把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避難所——社會領域中驅逐了出去,為人們研究社會歷史指明了方向?!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反對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社會歷史領域。馬克思深刻分析了舊唯物主義為什么在對自然的認識中尚能堅持唯物主義,而在社會歷史領域卻陷入唯心主義。他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應當也能夠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二)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包括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知與評價研究方法、世界歷史研究方法等,構成了一個科學的和開放的方法論體系,涉及如何正確處理主體與客體、系統與要素、矛盾與過程、個體與群體、認知與評價、世界歷史與民族歷史等一系列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問題。(三)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馬克思主義主張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科學揭示人類歷史運動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準、歷史觀的生產力標準和價值觀的人民利益標準。2、主體性原則。馬克思主義重視人的主體性,雖然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同時又認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并注重從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內在要求出發,全面認識和評價社會歷史客體,并在觀念中能動地創造和構建社會歷史發展的未來理想圖景,在真理認識、功能評價和審美追求的統一中把握人在社會認識中的自覺能動性,特別是要著力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為人民群眾改造世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指導,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3、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主義主張正確認識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把對社會的研究納入自然——社會的大系統中加以考察,賦予社會認識活動以宏觀的歷史背景;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現實的、活動著的個人作為出發點,去把握社會的總體運動和結構;把各種分散、零碎的社會現象看做社會總體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各種社會要素的有序聯系中揭示社會有機體的內在組織結構,特別是要著力揭示生產方式在社會系統演變中的決定作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4、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堅持具體地看問題,反對抽象地看問題。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對社會現象應當從其內在性質、空間范圍和時間特性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時的分析與判斷,從與其他事物的各種聯系中獲得對于特定社會事件的具體了解和掌握。在階級社會和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要著力分析各階級之間具體的階級利益和階級對立。揭示階級社會的特殊矛盾結構和階級斗爭的客觀規律,探尋不同階級、階層在經濟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釋他們在社會政治權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異和對立。第五,發展性原則。在社會的相對穩定中揭示社會的運動與變化,在社會的運動和變化中揭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在社會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因與條件,全方位勾畫社會有機體的立體和動態結構。以對現實的把握為基點,去回溯社會發展的歷史、展望社會發展的未來。堅持發展地看問題,反對靜止地看問題。(運動和靜止的關系)第二章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基礎。一、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于實踐需要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為了解決自身需要與外部世界的矛盾而進行的能動地適應與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活動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人自身。人們在物質生產的同時,也生產了自己的物質生活;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一部人類發展史,在本質上是一部人類實踐史。請一同學回答:“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理論實際上就是系統化的認識。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指導實踐,回答實踐提出的種種問題。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頁。。毛澤東也指出:“社會科學研究專從書本子里面討生活是危險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頁。“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薄睹珴蓶|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頁?!睹珴蓶|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頁?!睹珴蓶|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頁。問題是實踐的呼喚、是時代的聲音。理論研究要立足于實踐需要,就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毛澤東曾經指出:“如果你能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薄睹珴蓶|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頁。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薄睹珴蓶|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頁。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頁。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一)重視總結實踐經驗科學理論不但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從社會的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中來。鄧小平說:“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鄧小平文選《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8頁。不管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只要是實踐的經驗總結,就都是寶貴財富。只有全面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的“兩起兩落”(請問同學們哪“兩起兩落”),在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之后,才真正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才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偨Y經驗時,既要重視總結別人的經驗、過去的經驗,更要重視總結自己的經驗、現實的經驗,在不同時空的比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拒絕別人的經驗、過去的經驗,只承認自己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主義;拒絕研究自己的經驗、現實的經驗,一味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過去的經驗,是十足的教條主義,二者都是主觀主義。(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霸瓌t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這說明,我們在研究問題時,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定義或主觀想象出發,而應當從實際出發。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薄睹珴伞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三)堅持調查研究要了解情況、掌握資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沒有真正的社會科學研究。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說得很精彩:“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對于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具有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最基礎的知識。要做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第二是開調查會。東張西望,道聽途說,決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識。我用開調查會的方法得來的材料,湖南的幾個,井岡山的幾個,都失掉了。這里印的,主要的是一個《興國調查》,一個《長岡鄉調查》和一個《才溪鄉調查》。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得了很大的益處,這是比較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到會的人,應是真正有經驗的中級和下級的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湖南五縣調查和井岡山兩縣調查,找的是各縣中級負責干部;尋烏調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級干部,一部分下級干部,一個窮秀才,一個破產了的商會會長,一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的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他們都給了我很多聞所未聞的知識。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國監獄全部腐敗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縣作調查時該縣的一個小獄吏。興國調查和長岡、才溪兩鄉調查,找的是鄉級工作同志和普通農民。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盡。開調查會每次人不必多,三五個七八個人即夠。必須給予時間,必須有調查綱目,還必須自己口問手寫,并同到會人展開討論。因此,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我再度申明:出版這個參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個如何了解下層情況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們去記那些具體材料及其結論。一般地說,中國幼稚的資產階級還沒有來得及也永遠不可能替我們預備關于社會情況的較完備的甚至起碼的材料,如同歐美日本的資產階級那樣,所以我們自己非做搜集材料的工作不可。特殊地說,實際工作者須隨時去了解變化著的情況,這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也不能依靠別人預備的。所以,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疀]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而這種“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幾乎到處都有。斯大林的話說得對:‘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斎挥质撬脑拰Γ骸畬嵺`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除了盲目的、無前途的、無遠見的實際家,是不能叫做‘狹隘經驗論’的。我現在還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國事情和國際事情的必要,這是和我自己對于中國事情和國際事情依然還只是一知半解這種事實相關聯的,并非說我是什么都懂得了,只是人家不懂得。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愿?!标P于究竟如何進行調查研究?我們最后再講。三、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一)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理論是否正確,只能由實踐來檢驗,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薄督▏詠砻珴蓶|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頁。請同學們分析列寧這段話:“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讓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薄督▏詠砻珴蓶|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頁?!读袑帉n}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答案:作為檢驗理論是非的實踐標準,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我們應當辯證地加以理解。所謂確定性,就是只能以實踐的結果論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論是非,不能以圣人論是非,不能以權威論是非,不能以長官意志論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覺論是非。某一認識即使不能被一時的具體實踐所證實或證偽,最終也必將被人類持續的總體實踐所證實或證偽。所謂不確定性,是說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證實或證偽一切認識,而且這種證實或證偽所達到的程度或邊界也是相對的,因而不是一勞永逸的。在科學研究中,要把實踐標準的確定和不確定性統一起來。凡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就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凡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認識,就堅決及時地加以糾正;凡尚未被實踐證實或證偽的東西,就要在實踐中繼續研究和探索。)(二)在實踐中發展真理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理論也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茖W研究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真理。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宣布:“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寧曾強調:“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列寧選集》,第1卷,第27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澤東曾指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薄睹珴蓶|文集》,第8卷,第10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鄧小平也曾強調:“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F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29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江澤民也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年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敝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62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于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是由于它始終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修正、完善自身。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創新史。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曾對《共產黨宣言》中的相關思想作出如下評價:“很明顯,對于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為止;同樣也很明顯,關于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第四章)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當時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被歷史的發展徹底掃除了?!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8-25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恩格斯再次坦言:“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歷史走得更遠:它不僅打破了我們當時的錯誤看法,并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借以進行斗爭的條件。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這一點值得在這里比較仔細地加以探討?!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1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寧的“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選集》,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寧選集》,第1卷,第27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睹珴蓶|文集》,第8卷,第10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多囆∑轿倪x》,第3卷,第291-29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62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8-25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1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读袑庍x集》,第2卷,第55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要反對教條主義。教條主義又稱“本本主義”,它割裂理論和實踐、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否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強調理論的一般性,否認實踐的特殊性,不問歷史條件、具體情況,思想僵化,只會照搬照抄、死搬硬套。目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主要存在兩種教條主義,一種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一種是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教條主義即西式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死敵,對于上述兩種教條主義,我們都必須堅決加以反對。在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教條主義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原封不動地搬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結論和指示,把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和具體論斷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教條主義看似很“堅持”馬克思主義,實則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不僅不可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而只會窒息、葬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決不是故步自封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曾公開聲明:“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我們的理論……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馬克思主義的杰出繼承者都一致明確反對教條主義,大力倡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列寧曾明確指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薄读袑庍x集》,第1卷,第274-275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澤東要求全黨“分清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文集》,第1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強調:“不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成死的教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读袑庍x集》,第1卷,第274-275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睹珴蓶|文集》,第1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5,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睹珴蓶|文集》,第3卷,第332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3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如何對待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問題上,西式教條主義將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美化、夸大化、絕對化、“普世化”,要求中國“照葫蘆畫瓢”。這種教條主義在政治學領域集中表現為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學理論觀點、分析模式和話語體系的風氣,以是否信奉和運用西方政治學理論作為評判是否“有學問”、是否“思想解放”的重要標準,或在教材選編和參考書目的推薦上采用“西主中附”或“西主馬附”的布局,或用“時髦”的、“高深”的、晦澀難懂的西方概念、話語故弄玄虛、裝勢嚇人,或公開鼓吹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普世性”等。誠然,治學理論在解決一些具體的、非根本性的政治問題如具體的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時所形成的一些有益經驗,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的探討,所運用的一些先進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均值得我們借鑒吸收。但同時西方政治學理論中也含有許多階級性、虛偽性、消極性、落后性內容,如違背政治文明發展規律的內容,掩飾、美化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內容,惡意詆毀、丑化、顛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內容,宣揚政治霸權主義和政治擴張主義的內容等,均須我們鑒別剔除。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教學基本要求】闡明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和社會矛盾研究方法是對以往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繼承和超越,是我們研究人類府的根本大法。了解社會五大系統:生產力系統、生產關系系統、上層建筑系統、人口系統、自然環境系統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地拉,把握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從社會矛盾系統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利益分析、經濟分析等重要方法?!臼谡n對象】文科各專業研究生【教學課時】4學時【教學目的】1.了解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從社會大系統出發研究人類社會的;2.了解研究社會系統應堅持的原則及對科研工作的指導意義;3.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系統的精髓及其應用;【教學重點】1.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和社會矛盾系統方法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辯證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系統和社會矛盾系統的基本理論?!窘虒W難點】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和社會矛盾系統在各個不同社會、不同領域的應用?!局饕虒W要點】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復雜系統理論二、研究社會系統的原則和方法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及其分析方法四、利益分析、階級分析和階層分析方法五、人的價值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生動地體現了系統研究方法,以社會生產實踐為基礎,形成了對社會系統的構成要素、社會系統形態歷史演變、社會系統的優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辯證的方法論原則,為我們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了方向。一、何謂系統方法(一)基本內涵現代科學方法中的系統論,實際就是整體論。所謂“系統”,主要是指反映客觀世界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范疇。它要求從客觀世界(即研究對象)的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出發,揭示事物的整體關系與整體特點。系統論奠基人,著名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曾對“系統”概念提供一個定義性的權威解釋。他認為,“系統”即是“處于一定相互聯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一般系統論導論》上,裁《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一九七九年二期)按照上述關于“系統”的見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所謂“系統”,就是由若干要素通過一定方式而構成的整體。貝塔朗菲提出的“系統”理論與方法已被世界各國學術界廣泛地采用。《牛津辭典》解釋“系統”一詞時說:它是“由互相連接成相互依存的成組事物或集聚的事物所形成的復雜統一體?!比毡尽妒澜绱蟀倏颇觇b》對于“系統”一詞寫得更加簡約明確:“系統通常是指作用于一個共同目的的兩個以上要素的集合體?!边@些解釋都是與貝塔朗菲的定義相一致的。他們都強調所謂“系統”就是整體。構成整體的要素,則是相對于整體而言的部分(或局部),把那些要素結合起來形成整體的一定方式,即是結構。所以,要素和結構便構成系統或整體存在的物質基礎。由于要素結合方式的不同即結構的不同,系統或整體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層次。系統或整體特定地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中,與環境進行交換的活動,以維持系統的存在與發展。根據以上對于系統結構的分析,我們知道:在系統概念中應該包含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結構、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環境等方面的關系。至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所謂系統,就是由要素(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殊的結構與層次并與環境發生交換關系的整體。所謂系統方法,則是把系統原則應用于觀察、認識、改造客觀事物的一種科學方法。系統方法首先要求把客觀的認識對象作為一個有層次、有結構的整體看待,然后根據一般系統特性和原則對其進行分析和認識。顯然這種認識方法是與那種把事物看成是互相孤立而無聯系的個體,因而可以進行分割處理的機械方法根本不同的。近三十年來,由于電子計算機的被廣泛應用,系統論、控制論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科學的沖擊,迅速地向各學科領域滲透,各學科領域正在發生著方法論的革新。系統方法正被用于各個研究領域。(二)形成與發展作為人類思維的系統方法思路早在古希臘羅馬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經萌芽。古希臘的原子論者德謨克利特在其《世界大系論》一書中,最早提出并使用了“系統”一詞。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的總合”的思想至今仍符合現代系統論的要求。中國古代的《周易》八卦哲學,《洪范》的五行學說,老子、荀子等人的宇宙觀,都包含著豐富的有關整體、聯系、轉化等系統論思想。十九世紀中葉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其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系統觀、運動觀。它包含著非常豐富而深刻的現代系統論思想和觀點。所以說,系統思想,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必然結晶,是人類智慧發展的高度結晶。貝塔朗菲認為:“普通系統論乃是邏輯和數學的領域,它的任務乃是確立適用于‘系統’的一般原則。在這一理論范圍內準確地表達了下列概念:完整性和總和、分化、逐步機械化、集中化、等級結構、終極性與等終極性,等等,使這些概念適用于具有系統的一切學科,并確定它們的邏輯同調?!薄跋到y論包括普通系統論、控制論、自動化理論、管理理論、信息論、集合論、圖論、網絡理論、關系數學、對策論與判斷論、計算數學、模擬法等等。”(《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見《國外社會科學》一九七八年二期)一九二五年美國的勞特卡、—九二七年柯勒爾初步提出了系統論的基本原理。貝塔朗菲也在此時期提出了生物學中的集體概念,強調把有機體當作一個整體和系統來考察。隨后他又在一九三二年發表了《理論生物學》,一九三四年發表了《現代發展理論》,提出用數學和模型來研究生物學的方法以及機體系統論概念。他這些論文中批評了簡單相加的觀點、機械觀點、被動反應的觀點等,提出了系統觀點、動態觀點、等級觀點等思想。1937年芝加哥大學的查爾斯·莫利斯第一次提出了普通系統論概念,1947-1948年,他在美國講課中又闡述了研究多年的系統論思想,向世界學術界公開正式宣布這個“新學科”的內容、性質與任務。他說:“存在著適用于一般化系統或子系統的模式、原則和規格,而不論其具體種類、組成部分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或‘力’的情況如何。我們提出了一門稱為普通系統論的新科學。普通系統論乃是邏輯或數學的領域,它的任務仍是確立總的適用于‘系統’的普通原則?!保ā镀胀ㄏ到y論的歷史和現枷)貝塔朗菲為了有效推廣他們所創立的新學科,曾在一九五四年聯合經濟學家保爾丁、生物數學家A·拉波波特、生理學家R.杰拉德一起,以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政治科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者為主體,創辦了“普通系統論協會”(后改名為“普通系統論研究會”),得到了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承認,并且出版機關刊物《行為科學》和《普通系統》年鑒。研究會在美國各中心城市還設有地方團體。系統論的傳播至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才得到了社會的普通重視,貝塔朗菲一九七二年發表了他的最后一篇論文《普通系統論的歷史和現狀》,把普通系統論思想運用于更加廣泛的研究領域。他主張普通系統論應當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關于系統科學和數學系統論。即指對各種科學的系統進行理論的研究,并要求用精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各種系統。這種研究十分重要,它可以從理論上探討各門具體科學的系統的規律和模式,從而達到更深刻地認識某一科學體系的內容和本質;第二,系統技術、系統工程。這主要是指系統方法論,即指系統思想、系統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系統中的實際運用。我們研究歷史系統方法,主要屬于這一方面;第三,系統哲學。這是指對系統思想的哲學概括,主要是指對系統論的本體論、系統論的認識論的研究。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科學方法論,系統思想和方法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傳入我國的。現在它已經開始運用于我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許多領域。(三)基本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系統方法,首先從生物學研究中提出,并且很快地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因此,它首先獲得了自然觀的意義。從此種意義觀察,它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研究的自然辯證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很多學者將系統觀稱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一部分”,認為系統論的自然觀具有以下五個基本要點:第一個基本要點:系統論認為整個自然界是以系統論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自然界中的系統是客觀的、普遍的、無所不包的。在自然界的大系統中還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各種各樣的系統。如生物界系統,動物界系統,新系統,宇宙系統,以至資源系統,能源系統,信息系統,運輸系統,交通系統,文化教育系統,科學技術系統……等等。總之,不論自然界抑或人類社會,都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我們必須用整體觀念,才能客觀地反映這些系統的真實存在及其演變。(我們現在提倡研究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從整體上加以把握,不能不說與系統論的啟示不無關系)第二個基本要點;自然界任何一個客體,都是由諸要素以一定結構組成的,具有相應功能的系統。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系統,即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所謂結構,則是系統內部要素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耦合方式、聯結方式。各個要素通過結構成為有機體。這里提到的功能,是指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因而.我們觀察自然界就應該建立相互聯系的觀點。第三個基本要點: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自然界是有多層次的等級結構的統一體,從而表現了自然界的多層次,多樣性。例如,自然界的多層次表現為: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地上物體一行星一一恒星——星系圖,生物大分子——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群體——生態群——生物圈……等。由此,我們觀察自然界必須具有等級與層次觀念。第四個基本要點:系統論認為自然界的任一客體,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所謂開放系統,就是與外界有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相反,稱為“封閉系統”?!伴_放系統”這一概念首先是由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界的新陳代謝時提出來的,然后被其他領域的自然科學工作者所接受。所以,我們必須對自然界建立動態的、開放的觀點。自然界在不斷地與外界保持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關系中,改變著自己的形態,既改造環境,也被環境所改造。第五個基本要點:系統論認為自然界處于永不停息的自組織運動中。因此,機體為了保持與外界的平衡,保持適應環境,就具有應變外界刺激的自動調節能力或調節機制。以上就是系統論自然觀的基本要點。把這些思想和觀點經過理解、消化與改制加工,然后推廣去研究與觀察社會、社會歷史,便形成為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其具體方法歸納為下列各項:1、整體分析方法。這是系統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社會歷史運動時,應當首先把社會歷史看作是一個整體過程,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過是這個整體過程的一部分。因而,只有從歷史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貝塔朗菲說:“系統作為一種新的范式,根本區別于過去占統治地位的只著重研究組成部分的概念?!?《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關于整體分析方法,還應著重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整體并不等于要素的總和,整體大于各要素的總和;第二,整體具有與各要素功能不同的特定的整體功能。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歷史整體分析時,不能以社會歷史局部分析的總和去代替社會歷史整體的分析。當社會歷史由個體組成為總體時,已經在功能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思想方法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當恩格斯論證“量轉化為質,質轉化為量”的原理時,他列舉了這樣的事實:“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溶合為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造成‘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拿被侖描寫過騎術不精但有紀律的法國騎兵和當時無疑地最善于單個格斗但沒有紀律的騎兵——馬木留克兵之間的戰斗,寫道:‘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木留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一干五百個馬木留克兵?!?《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68頁)可見,社會歷史的整體功能與社會歷史個體功能的總和是不能相等的。2、層次分析方法。系統論既然認為,事物的整體總是分別呈現出深淺(或高低)的不同層次,因而作為整體的歷史系統,也是分別為若干層次的。我們研究歷史,就應當把整體過程首先分別為若干不同的層次,進行逐層次的探訪,通過考察不同層次的特點以及各層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揭示社會歷史整體系統的全過程,并實現認識整體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目的。3、結構分析方法。結構或層次結構,反映社會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和整體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因此,當我們考察歷史過程時,首先應劃分清楚它的結構、結構的內容和成份,然后才能研究這些結構在社會歷史系統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結構分析,通常也稱為社會結構分析。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的理論,分析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結構時,都應當認真地探討該社會結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文化與社會心理等要素的特點與作用,通過這種分析以便深刻認識社會歷史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宗教、藝術等方面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作用對于歷史進程的關系。系統論關于結構的分析,比較重視社會歷史過程的整體關系和總體趨勢以及群體的發展演變,而相對比較忽視社會歷史過程的個體事件與個別關系。我們應當根據辯證的方法,既重視整體結構和群體發展趨勢,又重視整體結構中的個體關系、個體特征,因為整體是由個體組成的,整體就是個體的集合體。4、環境分析法。系統論不但著眼于社會歷史過程的整體以及整體與結構之間的分析,而且特別注意整體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分析。根據貝塔朗菲的意見:“系統的定義可以確定為處于一定的相互關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可見“環境”是系統方法的一個基本概念,它往往和另一個基本概念“平衡”相聯系??疾焐鐣v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重要內容,是分析社會歷史在環境中所維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衡的被破壞和被恢復。通過這種分析更便于考察社會歷史過程的多變性和方向性,以及社會的決策和運動的總趨勢。5、動態分析方法。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開放系統,而人類社會也應當是一個開放系統。人類社會在客觀上總是與環境保持一定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換關系。因而只有用動態、開放的觀念,才能真正地描述與反映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所謂“封閉系統”的觀念是不符合實際的。只有以“動態”觀念,才能理解社會歷史運動的規律性。二、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唯物主義歷史觀沖社會生產實踐出發,把人類社會理解為復雜的大系統。馬克思對此作了一個經典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這一論述為社會歷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導?!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一)生產力系統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會系統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作為社會子系統,它包括實體性要素、滲透性要素、運籌性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生產力系統的實體性要素。勞動者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勞動資料是傳遞人對勞動對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統。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系統的滲透性要素。馬克思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頁。。自然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未加入生產過程以前,是潛在的生產力,當它通過技術環節應用生產過程,滲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頁。勞動的分工、協作和生產管理構成了生產力系統的運籌性要素?!皡f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頁。。管理使生產力的各種要素協調運轉,對提高生產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頁。在生產實踐中,生產力系統的各項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勞動者是生產力系統中的主體性要素,它具有能動性,是“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頁。。以勞動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在生產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勞動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在生產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案鞣N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而“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頁。。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和管理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頁。(二)生產關系系統生產實踐是一種社會性活動。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作為一個系統,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關系。這三個方面的關系,體現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指的是生產資料歸誰占有、由誰支配,決定著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方式,通過人對物的關系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如何評價“國進民退”這一說法)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指的是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不同分工的勞動者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互相交換活動的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指的是社會產品歸誰占有、由誰支配,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既要用于個人的生活消費,又要用于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還要用于社會的公共需要。分配關系包括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初次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會范圍內所作的二次分配。(如何看待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生產關系系統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本質和特征,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以及分配關系。而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和分配關系又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產資料所有制得到貫徹和體現。(三)上層建筑系統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筑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制度、設施和意識形態的總和,構成社會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作為一個系統,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兩個部分。政治上層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設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組成,主要包括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以及關于政權的組織形式及相關的立法、司法、憲法的規章等。思想上層建筑又稱為意識形態,是由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觀點所構成的社會意識形式。當然,并非所有社會意識形式都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如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等,它們不是特定經濟基礎的反映,不屬于上層建筑。而大部分社會科學,從不同側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構成了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與思想上層建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政治上層建筑以思想上層建筑為指導,思想上層建筑受到政治上層建筑的影響和制約。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部分,國家政權是核心力量。在階級社會和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質。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以該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為指導建立起來的。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不僅作為觀念力量發揮作用,而且又總是通過建立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作為現實的政治力量發揮作用。(四)人口系統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人口系統,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年齡構成、性別構成和區域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狀況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沒有人口的生產,就沒有社會的延續和發展。沒有一定的數量、質量的人口,社會發展水平就會受到制約。人口的增速、性別的比例、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老齡人口的比重等,在社會發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可以從中國人重血緣、重親情、重家族的特征,講到我國人口政策過去和現在都具有極端性,不好:一是不利于提高人口質量,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三是人口老齡化,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特別是失獨現象的成長,更是殘忍;四是性別比例失調,不利于婚姻家庭等等)(五)自然環境系統自然環境系統,是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壤、日光、輻射、生物等。自然環境“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頁。。自然環境系統主要由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兩大類要素構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頁。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等。馬克思把自然資源分為提供生活資料的自然資源和提供生產資料的自然資源。他認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資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資源資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頁。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一般狀態,是某一地區某一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系。在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分析當代自然環境系統存在的問題,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等)三、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一)社會有機體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考察人類社會,把社會系統稱作社會有機體,指出,社會就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頁。,“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頁。在社會有機體中,生產力起決定作用,是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而構成社會有機體的“血肉”的,則是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諸因素。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社會成為一個具有內在結構和自身形態,并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機整體。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想法)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要素隨便配搭起來的一種什么東西),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研究該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頁?!读袑帉n}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頁。(二)社會形態一定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按照一定的結合方式而構成社會形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歷史。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通常把社會形態區分為經濟社會形態和技術社會形態。1、經濟社會形態。經濟社會形態是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準對社會形態作出的劃分。生產關系在社會形態中處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產關系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又對社會上層建筑具有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頁。經濟社會形態的劃分,為研究社會形態的類型和發展規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和線索。正是依據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我們才能認識到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演化規律,認識到每一具體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認識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2、技術社會形態。技術社會形態是以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對社會形態的劃分。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依次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等技術社會形態。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在石器時代,主要產業是漁業和狩獵業,因此這個時代又可稱為作漁獵時代。在銅器和鐵器時代,農業成為主導產業,因而這一時代又被稱為農業時代。在蒸汽和電氣時代,工業成為主要產業,因此這個時代又被稱為工業時代。在電子時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社會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結構中取得主導地位,這個時代又被稱為信息時代。技術社會形態各個歷史階段依次遞進,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當代,對于欠發達國家來說,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馬克思主義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它是“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技術社會形態與經濟社會形態的劃分相輔相成,全面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性質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社會,推動社會進步,既要從經濟社會形態視角考察其社會性質,又要從技術社會形態視角考察其發展水平;既要提出堅持或變革社會制度的任務,又要提出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我們黨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目標和追求,都是以兩種社會形態理論為基礎所作出的科學結論。四、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一)整體性原則“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現象時深刻揭示了系統的整體性。他在研究城市功能時指出:“城市本身的單純存在與僅僅是眾多的獨立家庭不同。在這里,整體并不是由它的各個部分組成。它是一種獨立的有機體?!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頁。他在研究生產的協作時指出,協作是“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的新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頁。。他還援引一位研究協作的經濟學家的話說:“如果我們把數學上整體等于它各部分的總和這一原理應用于我們的主題上,那就是錯誤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頁。由于社會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動的限制、彼此屬性的篩選以及某些功能的協同,由此而形成社會系統的新質態——系統的整體性能。這種整體性能是由社會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體層次上涌現的,為個別組成部分或它們的總和所不具備。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重視對社會的整體研究,闡明各種社會要素之間如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做到統籌兼顧,以使社會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地向前發展。(二)結構性原則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社會系統的性質和功能不但決定于要素的性質和功能,而且決定于要素之間的結構。社會系統有什么樣的結構,就相應地有什么樣的功能,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系統的功能也就必然發生變化。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重視對社會結構的研究,通過優化結構的設計促進社會整體的發展。馬克思在研究社會規律的時候,非常重視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何引起社會形態的變化。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作為生產的基本要素,其結合的方式不同,就使社會區分為不同的形態,而社會結構的變化直接表明了社會形態的變化。在當代社會實踐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結構性原則得到了廣泛應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對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以及經濟結構中的產業結構、生產力結構、生產關系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的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通過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實現系統功能的優化。(三)層次性原則層次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等級關系。系統由若干子系統組成。系統和子系統的劃分具有相對性,不僅系統可以看做是更高層次較大系統的子系統,而且子系統也可以看做是由更低層次上若干較小的子系統所組成的系統。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眾多層次構成的復雜系統。在社會系統的任何層次上,都有組成它的低層次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性質、功能和規律。而每一個層次系統的功能的涌現,又絕不是構成它的子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加和。社會系統不同層次上屬性的不同,表現了不同層次上系統活動規律的不同。社會系統的不同層次既有共同的運動規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運動規律。社會科學研究既要重視研究社會系統各個層次的共同規律,又要重視研究各個層次的特殊規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中研究系統。進行社會系統的層次分析,重點在于研究系統各個層次上的特有屬性和特殊規律,研究各個層次上質的差異性,進而揭示出其各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為系統所獨具的整體性特征。因此,社會系統層次研究避免簡化還原論的片面認識,達到系統各個層次協調有序,功能優化。如社會經濟系統,只有在宏觀經濟層次上管住管好,微觀經濟層次上放開放活,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系統的功能優化。(四)開放性原則系統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正是通過這種交換,使系統維持和更新自身的結構,從而實現從無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統的開放性受到破壞,不能正常地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力、信息的交換,系統的結構就會混亂無序,系統就會消亡。開放導致有序,封閉導致無序,開放是實現系統有序發展和功能優化的必要條件。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把每一個系統同它的環境聯系起來加以考察,使自己有開闊的研究視野。鄧小平指出:“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薄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頁。(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相對保守和封閉)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由封閉半封閉向對外開放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快速崛起。這是我們黨和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當代世界發展大勢,實行對外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系統開放性原則最出色的運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頁。作業:請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公有制與所有制的關系、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現階段我國的階級關系和階級狀況等,選擇某一方面分析即可。第四章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大系統,社會的諸系統之間、系統的諸要素之間呈現出復雜的矛盾關系。馬克思主義將對立統一規律運用于社會研究,形成了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為認識和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探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人類社會充滿矛盾,社會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社會矛盾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部以及各個領域之間都存在著矛盾。經濟領域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與消費、投入與產出、計劃與市場等方面的矛盾;政治領域有不同階級階層之間、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以及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之間等方面的矛盾;文化領域有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先進思想與落后思想之間、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之間等方面的矛盾;社會領域有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等方面的矛盾。一切社會領域都充滿了矛盾。社會矛盾貫穿于社會發展過程之始終,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每一社會形態在發展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絡資源利用的營養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西醫綜合統考題庫及答案
- 物理動畫高考題及答案
- 吉林省長春七十二中學2024年中考五模數學試題含解析
- 舞蹈指導面試試題及答案
- 福建商學院《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漢字書寫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塔城市2024-2025學年小升初必考題數學檢測卷含解析
- 廣西壯族柳州市柳北區2025屆六年級下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解析
- 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2025屆數學四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2025年上半年無錫宜興市人民檢察院聘用合同制檢察書記員招考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5年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肺動脈栓塞溶栓治療個體化方案探討-深度研究
- 2025年中考英語熱點話題預測-哪吒(含答案)
- 5.2《稻》課時練-【中職專用】高二語文同步(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
- 【2025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含反思】
- 2025年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2025年個體古董借款質押合同示范本
- 交管12123駕駛證減分學法題庫(部分)(圖文版)
- 油氣藏產能預測模型-深度研究
- 律師執業風險防范研究-深度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