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9 資源綜合開發與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_第1頁
專題09 資源綜合開發與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_第2頁
專題09 資源綜合開發與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_第3頁
專題09 資源綜合開發與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_第4頁
專題09 資源綜合開發與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中地理主干知識及答題思路模板(修訂版)☆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人文地理環境要素☆地球和經緯網☆經緯網的應用☆地理位置分析☆地圖三要素☆等值線地圖的基本特征☆等值線地圖的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基本地形類型及特征☆地形、地勢特征的描述☆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口小肚大處)☆港口碼頭的區位條件☆地理信息技術(“3S”技術)應用☆地球是一顆普通的星行☆地球是一顆特殊的星行☆月相位置及形狀☆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航天返回基地選擇的條件☆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太陽能的優缺點☆我國太陽能發電的基本思路☆太陽能發電重大意義☆太陽大氣層結構及各層代表太陽活動☆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描述方法☆地層和化石的關系☆地球的演化☆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地球自轉的意義☆地球公轉的意義☆地球運動常考考點☆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兩個作用☆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影響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小的因素及變化規律☆等溫線分布特殊性及影響因素☆造成兩地氣溫差異因素的分析方法☆等溫線的疏密及其影響因素☆我國夏季避暑旅游途徑(北上、下海、上山)☆大氣逆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大氣逆溫現象產生的機理☆大氣運動--熱力環流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的形成☆風向的判斷☆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狹管效應”與“焚風效應”☆氣壓帶、風帶與氣候類型☆氣壓帶、風帶對氣溫的影響☆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北半球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信風帶移動與季風☆世界主要氣候類型A→N名稱、成因、分布及特征☆根據氣候特征(資料)判斷氣候類型☆氣候特征的描述☆常見天氣系統與天氣☆天氣特征描述☆冷鋒與暖鋒對比☆我國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影響我國天氣的準靜止鋒☆氣旋與反氣旋對比☆鋒面氣旋☆自然界中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影響降水的因素☆影響地表水下滲的因素☆影響蒸發量的因素☆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利用水循環原理解釋地理現象☆水循環的意義☆陸地水體及其相互關系☆河流的補給類型☆河流的水文特征☆影響河流水量(地表徑流)的因素☆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河流航運價值高的條件☆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樣子☆影響內流區形成的因素☆湖泊水文特征☆咸水湖的成因☆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海水溫度對地理環境的的影響☆影響海水鹽度分布的因素☆海水鹽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濱海鹽場區位條件☆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浪(波浪)的類型☆潮汐☆潮汐對地理環境影響☆關于洋流的幾點說明☆北印度洋季風洋流☆根據等溫線分布判定洋流特性☆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漁場條件分析☆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巖石圈物質按成因可分為三大類巖石☆地質作用分析:內力+外力(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內力☆板塊運動與地貌(六大板塊圖)☆火山地貌☆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礦物富集的原因☆外力作用☆常見的風化作用☆常見的風化地貌☆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影響流水侵蝕的因素☆河流侵蝕地貌☆河流堆積地貌(分選性:顆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積)☆河流流向判定方法☆喀斯特地貌☆風沙(風成)地貌☆影響風沙活動的形成因素☆風沙活動的危害☆風沙活動的防治措施☆地貌與方向☆冰川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線后退原因☆地表形態對交通的影響☆地表形態對聚落的影響☆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河流堆積地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喀斯特地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湖泊按成因分類☆島嶼按成因分類☆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植被特征描述☆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土壤及土壤剖面☆影響土壤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土壤肥力分析☆土壤鹽堿化的原因、治理措施☆土壤的保護☆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陸地自然帶概念☆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山地垂直帶譜示意圖的判讀☆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地方性分異規律☆氣象災害☆洪澇災害類型☆地質災害類型☆海洋災害類型☆臺風☆寒潮☆干旱災害☆森林山火發生的自然原因☆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定義、成因和防避☆人類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的原因和特點☆防災減災☆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人文地理環境要素☆人口分析要素☆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長模式及影響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應對人口老齡化應該采取的有效對策☆聚落合理選址的判斷技巧☆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鄉村內部空間結構☆新農村的建設方向☆城鎮內部功能區的分布☆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及影響因素☆中心商務區特征☆城鎮化標志☆世界城鎮化的進程及特點☆逆城市化問題:☆城鎮化對區域發展的意義☆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解決城鎮化問題的途徑(生態城市建設)☆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農業區位因素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區域農業發展的分析思路☆農業生產特征的描述方法☆農作物品質高的自然原因☆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區位因素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選擇☆工業分散的原因、優勢、劣勢☆工業集聚的優勢、劣勢☆污染嚴重工業的區位選擇☆服務業概念及分類☆商業性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需求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交通運輸布局影響聚落發展☆交通布局特征描述☆交通運輸方式評價☆交通線區位的評價☆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的表現☆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實現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區域的含義、類型和特性☆區域差異與區域發展(區域特征分析)☆我國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荒漠化的概念、類型、表現☆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濕地的成因及環境效益☆如何分析濕地破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資源枯竭型城市☆資源開發的評價分析☆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城市的輻射功能☆上海的輻射功能及影響☆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產業結構的描述☆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流域水資源協作開發☆流域綜合開發思路☆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評價☆水利工程的影響評價☆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流域開發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黃河沙患的解決,需要流域內綜合協調☆黃河斷流原因、措施☆湖泊面積縮小原因☆緩解資源緊張的途徑☆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跨區域資源配置的可行性☆資源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資源調配線路的選擇☆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西氣東輸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西氣東輸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西電東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新能源(太陽能、風能)開發條件評價☆南水北調工程及影響☆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典型表現☆勞動密集型工業、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產業轉移☆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合作☆工業綜合整治措施☆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自然資源服務功能的可持續利用☆資源安全問題☆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保障資源安全的措施☆中國能源供需特點☆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我國耕地資源短缺的原因☆我國土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保障糧食安全的途徑☆海洋空間資源的特點及開發意義☆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及危害☆環境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保障環境安全的措施☆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跨國污染物問題的應對措施☆生態退化的原因、表現及措施☆生態修復的概念與分類☆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概念、保護對象☆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290.☆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237--☆流域水資源協作開發流域:河流的干流和各級支流以及連通的湖泊、沼澤構成了水系。流域:由分水嶺所包圍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原因】:①水資源的多樣性。防洪、灌溉、養殖、供水、航運、發電、生態保護、旅游等。②流域的開放性、整體性和關聯性。開放性:不同行政區域、不同行業和部門具有開放共享性。整體性:影響整個流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的運行和發展。關聯性:不同的利益主體在水資源利用、水質保護中出現沖突。③自然流域跨越多個行政管理區。【措施】:流域水資源協作開發,需要綜合運用工程技術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場等手段,對流域進行統籌管理,分擔義務、分享權利、協調行為,為流域內各區域提供公平的共同發展的機會。例如:上游地區——制定相關法律,實施水源地保護、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措施。下游地區——征收費用作為上游生態保護的經濟補償。設立專門的管理結構,對全流域進行水量的分配和調度、水利工程建設的布局規劃、排污治污管控。如河長制。1.成立流域協作開發機構,加強流域統一規劃和管理。2.加強流域內水資源的協調利用與合理開發。3.加強流域內生態環境的協作保護和統籌規劃。4.加強流域統籌規劃,健全法規政策。5.加強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合作:如,生態保護的經濟補償。【意義】:1.促進水資源的保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2.加強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實現流域內協調發展。238--☆流域綜合開發思路(利用“優勢條件”治理“流域問題”)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防洪、灌溉、航運、發電、養殖、供水、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增加生物多樣性、開采河沙。目標:實現流域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239--☆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評價【自然條件】:資源條件(水能豐富程度):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豐富。工程條件:峽谷河段,筑壩工程量小;地質基礎好,安全性好。【社會經濟條件】:①市場條件: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市場廣闊。②工程條件:移民少,淹沒農田少,生態破壞小。240--☆水利工程的影響評價【有利影響】:1.經濟效益:防洪、發電、航運、灌溉和旅游等綜合經濟效益。2.生態效益:調節庫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攔截泥沙,降低下游河(湖泊)含沙量;改善水質。【不利影響】:1.上游地區(庫區):①庫區蓄水會淹沒原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文物古跡等;②移民開發及城市遷建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③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地震,使庫區發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④庫區和庫尾(遠離大壩的水庫末端)泥沙淤積加重;⑤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⑥水庫蓄水可能導致蚊蟲滋生,傳染性疾病蔓延,影響人體健康;2.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①河流帶來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肥力下降;②入海徑流量減小,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加重,河口三角洲縮小;③海水倒灌、生態破壞和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漁業資源銳減;④河流下游流量減小,導致海水倒灌,河流三角洲鹽漬化加重;⑤海水倒灌,影響下游地區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241--☆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自然條件】:1.地形(地勢起伏狀況,流速快慢)2.氣候(流量大小及季節變化,有無結冰期及長短)3.河道(寬度、曲直、水深度、含沙量大小、通航里程長短)4.河網(水系:受氣候、地形影響)影響通航里程長短。【社會經濟條件】:1.人口、城市密度;經濟發展水平;運輸需求量大小;2.河流流向是否與人口、資源流向一致,干支流與運河溝通?242--☆流域開發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上游】:水能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問題:森林資源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易發。治理措施:實行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環境;修建水庫,發揮水利工程的防洪、發電、供水、養殖、旅游、航運等綜合效益。【中下游】:發展農業、工業,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存在問題:洪澇災害嚴重、水污染。治理措施:1.建設水利工程→開發水能,調蓄徑流,加強灌溉;2.退耕還湖、修建分洪、蓄洪區→調蓄洪水,減輕洪災;3.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運;4.調整產業結構→減輕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流域經濟發展5.控制工業及生活廢棄物排放→減輕河水污染,提高水質流域開發、治理總原則:全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43--☆黃河沙患的解決,需要流域內綜合協調1.侵蝕區需要減少入河泥沙量。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進行水土保持→“保塬、護坡、固溝”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等。②耕作措施:沿等高線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③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溝、打壩淤地、挖魚鱗坑等。2.堆積區需要減少河道淤積。每年在黃河汛期到來之前,應用調水調沙的原理對上下游水庫進行聯動調度同時調動上中游的水庫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輸沙能力。實現對黃河下游河床全線沖刷,將淤積的泥沙送入大海。244--☆黃河斷流原因、措施【自然原因】:1.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季節降水少,入河水量少。2.下游是地上河,沒有支流匯入,也幾乎沒有地下水補充。3.北方天氣干燥、風大,蒸發量大。【人為原因】:1.上、中游沿岸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多。2.上、中游植被破壞,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旱季入河地下水減少。3.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水資源浪費嚴重。【措施】:1.加強流域內水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協調不同區域用水。2.建設蓄水工程、調水工程,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3.加強法規建設,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245--☆湖泊面積縮小原因1.氣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強,全球變暖,氣溫升高,蒸發量大。2.過度引用河水,導致入湖水量減少(咸海,死海,青海湖)3.過度的人類生產活動導致水土流失,水量減少(青海湖)4.圍湖造田(洞庭湖),泥沙淤積,水體富營養化。246--☆緩解資源緊張的途徑開源:資源跨區域調配,尋求替代資源,完善儲備體系。節流: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節約意識,避免環境問題。247--☆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區域供需矛盾)資源分布,資源供需關系;利用的合理性(浪費、污染等)【原因】:資源及其產品生產和消費的空間不匹配。調出區:資源儲量豐富、產量巨大、消費量小于生產量。調入區:經濟發展迅速,資源需求量大,但是資源貧乏。通過市場機制、行政指令和統籌規劃實現資源跨區域調配達到優化配置資源、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248--☆跨區域資源配置的可行性基本前提:區域之間存在互補性和可達性。保障條件: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策。調配權力:需要具有更高資源調配權力的區域中實現。249--☆資源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調出地、沿線、調入地)經濟效益:優化配置資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社會效益: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機會;協調發展。生態效益:緩解環境壓力,改善生態環境。250--☆資源調配線路的選擇1.消費能力:穩定的資源供應和市場消費能力。2.線路長短、地形地質、水文、施工難度、建設成本等。3.對環境的影響:沿線生態穩定(脆弱),避免(會)生態問題。251--☆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煤炭的劣勢,天然氣的優勢)。3.西部是我國油氣資源未來開發的戰略重點之一。252--☆西氣東輸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1.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2.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3.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4.促使沿線地區能源消費結構氣化,改善沿線地區生態環境。253--☆西氣東輸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1.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3.拉動天燃氣化工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4.推動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東部地區大氣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統籌配置,緩解了東西部地區能源產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了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共同富裕。254--☆西電東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北線:晉、內蒙古(火電)和黃河中上游(水電)→環渤海地區中線:三峽和金沙江(水電)→華東地區。南線:西南地區(水電)和黔、滇(火電)→珠三角地區。【對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能源緊張局面,促進經濟發展;②優化沿線地區能源結構,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④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當地就業。⑤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對輸出地的影響】: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對社會安定起重要作用。255--☆新能源(太陽能、風能)開發條件評價1.資源特點、豐富程度、集中程度,穩定程度。2.土地面積廣闊:土地面積廣闊,地形平坦,且地價較低。3.市場需求及市場距離:經濟條件、運輸成本(開發動力)4.減少利用礦物能源,開發新清潔能源,減少環境污染。5.能源安全(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來源多源化)6.資金、科技條件、政策、自然條件、環境承載力等。256--☆南水北調工程及影響東線:從揚州沿京杭運河逐級提水北送到華北地區。中線:從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引水,自流到北京市。西線:從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水系調水至黃河上游。1.緩解水資源短缺,改善飲水質量,促進經濟發展。2.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3.美化環境,改善沿線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化發展。4.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優化配置水資源。5.緩解地面沉降;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6.東部受水區地勢低洼,調水后土壤易鹽堿化。257--☆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管道運輸的特點】:優點:①運量大;②占地少;③建設周期短、費用低;④連續性強;⑤運輸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⑥安全易管理,可自動控制。缺點:靈活性差,固定投資大,專用型強,專營性強。【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對兩國發展的意義】:對俄羅斯:①促進俄羅斯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促進俄羅斯基礎設施的建設;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④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對中國:①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利于我國實現天然氣進口地區多元化,保障我國能源安全:③利于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地區大氣污染狀況:④促進沿線基礎設施的建設;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⑥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發展;⑦增加就業機會。對兩國:①利于擴大雙邊貿易,增進友誼;②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系,實現合作共贏。258--☆工業化推動城市化1.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城市化發展。2.農業用地轉變為工業和建筑用地,城市面積擴大。3.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工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259--☆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轉移主體: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后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通常由相對發達的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目的: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的利潤等。1.勞動力因素:移往勞動力充足、素質高且價格低廉的地區。2.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由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3.市場因素:移出區域市場飽和、避開國際市場限制等4.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地價昂貴、原材料短缺、運輸成本增加、環境污染嚴重等。轉入地:優惠的土地、稅收、補貼,基礎設施、政府服務水平調高。轉出地:間接干預、調節市場、項目審批、價格管控、緊縮信貸。260--☆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移出地區:淘汰原主導產業,凝聚創新力量,發展新主導產業;②移入區:接受產業轉移,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①移出地區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開發期、增長期產業組織生產設計環節、營銷環節的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