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科創達研究報告-操作系統領先企業揚帆智能駕駛和物聯網藍海1.全球領先的智能操作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1.1.物聯網藍海時代全球智能操作系統領先者1.1.1.公司發展歷程:14年砥礪前行,智能操作系統起家,開啟物聯網和智能駕駛新業務成長曲線中科創達是全球一流的智能操作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公司堅持以智能操作系統技術為基礎,聚焦人工智能關鍵技術,通過“技術+生態”的平臺發展戰略,為全球客戶提供包括智能軟件系統、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物聯網等三大業務領域的產品及技術解決方案。公司下游客戶應用領域廣泛,為包括芯片廠商、元器件供應商、操作系統廠商、運營商、終端制造商、汽車主機廠等眾多垂直行業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及產品,并與客戶形成深度戰略合作的垂直整合優勢。中科創達自2008年在北京成立以來,經過14年在智能操作系統領域的深耕和積淀,已成為中國領先的智能操作系統供應商。公司憑借在智能操作系統領域的技術和資源優勢,發力物聯網和智能駕駛兩大高成長性業務領域。公司業務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發展起步階段(2008年-2012年)—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起家,積累技術經驗和客戶資源:公司前身創達有限2008年成立,初期專注于面向移動智能終端的Linux系統產品開發及技術服務,并且國內率先開展安卓系統產品研究開發,搶占戰略先機,同年開始與高通、Flextronics等移動芯片廠商開展合作。2009年開發發力安卓系統業務,參與TCL安卓智能手機開發,并助力聯想推出業務第一款智能本Skylight。2010年參與高通第一代中低端解決方案QRD操作系統開發,形成面向智能手機SmartDroid、面向平板電腦的BigDroid和面向智能電視的TVDroid的業務矩陣。2011年-2012年與高通、展訊和ARM等芯片廠商加大合作力度并建立聯合實驗室,均獲得其戰略入股,同時與三星、索尼、夏普等全球領先攝像頭廠商合作,積累智能手機攝像頭關鍵技術;協助中國電信開發基于安卓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2)業務拓展階段(2013年-2017年)—2.0戰略升級轉型,布局智能駕駛和物聯網智能硬件業務:2013年公司啟動面向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的軟件開發業務,與TCL成立合資公司并獲得TCL戰略入股;同年成立美國子公司,加強美國市場業務拓展,與微軟、Mozilla等操作系統廠商達成合作。2014年成立企業解決方案事業部,與日本Yupiteru達成合作,進入日本車載市場;同年與Intel達成合資協議。2015年推出2.0戰略轉型計劃,從移動系統向智能車載和物聯網領域延伸,商業模式從收取技術服務費像銷售產品及IP盈利模式轉型;同年與三菱在車載領域達成合作,并推出便攜車載導航設備PND產品。2016年與高通成立合資公司創通聯達,提供基于驍龍處理器的物聯網智能模塊解決方案,并推出“核心板+操作系統+核心算法”的一體化SoM計算模塊產品;同年收購愛普新思及慧馳科技,加大車載業務布局。2017年收購芬蘭車載人機交互系統領先企業Rightware,推出基于HMI的Kanzi3D智能車載解決方案;同年與高通成立智能網聯汽車聯合實驗室。3)加速發展階段(2018年-至今)—智能軟件+智能車載+智能物聯網三輪驅動高速發展:2018年收購移動和工業圖像技術公司MMSolution,進一步加強智能視覺平臺技術能力;與高通和黑芝麻先后成立智能駕駛聯合實驗室,鞏固智能駕駛領域競爭地位;與寒武紀達成戰略合作,開發人工智能行業解決方案。2019年發布基于高通第三代驍龍處理器的智能座艙平臺系統TurboXAuto。2020年與廣汽研究院成立
智能汽車軟件聯合創新中心;與滴滴合作開發DMS和ADAS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物聯網領域發布7款SoM核心計算模組產品,加大AIoT智能模組領域產品布局;
同年與亞馬遜
AWS和施耐德電氣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智能工業領域業務。2021年與英偉達實現戰略合作,成為英偉達中國核心ISP軟件合作伙伴,共同拓展車載視覺領域合作;同年獲得華為鴻蒙智聯軟件供應商認證,物聯網領域發布IoTPaaS平臺及IoTOS操作系統產品。2022年推出邊緣計算產品EB2/EB6,強化在AIoT領域戰略布局;車載領域子公司Rightware推出首個一體化HMI工具平臺KanziOne,大幅提高主機廠客戶開發效率,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加速智能駕駛產品落地。1.1.2.公司產品線已形成智能軟件+智能駕駛+智能物聯網硬件三大產品矩陣中科創達產品矩陣包括智能軟件+智能駕駛+智能物聯網硬件三大業務領域,圍繞技術+生態的平臺戰略三足鼎立協同發展。1)智能軟件業務:圍繞4G/5G通信協議棧、深度學習、圖形圖像技術、自動化測試和安全技術等核心領域,為芯片廠商、運營商和終端廠商等客戶提供軟件解決方案及技術支持。2)智能物聯網業務:為物聯網領域客戶提供TurboX智能大腦平臺產品以及TurboXCloud物聯網云平臺產品。3)智能網聯汽車業務:為主機廠及Tier1供應商提供智能混合儀表、Kanzi開發工具、智能互聯座艙等眾多智能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4)智能視覺業務:為下游包括能源、汽車、電器制造業等眾多工業領域客戶提供智慧工業解決方案及Camera一站式智能視覺解決方案。1.2.公司股權結構清晰,管理層行業經驗豐富中科創達股權結構穩定,核心管理團隊持股具備高度戰略凝聚力。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趙鴻飛持有公司28.78%的股份。全國社保基金合計持有公司4.28%股份,自2017年首次持有公司股份以來持續增持;超越公司持有公司2.67%股份。中科創達子公司業務布局明確,以智能操作系統領域為基礎持續發力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物聯網兩個高成長性戰略業務領域。1)智能操作系統領域:公司面向智能操作系統領域成立包括暢索軟件、南京中科創達軟件、成都中科創達軟件、大連中科創達軟件和北京創思遠達科技等子公司,圍繞安卓和Linux系統進行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技術開發。2)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公司自2015年成立沈陽中科創達
軟件積累智能駕駛操作系統核心技術以來,持續擴展智能網聯汽車業務布局,2016年全資收購北京愛普新思和北京慧馳科技兩家子公司;2017年先后成南京慧行汽車科技和重慶系統創新智能汽車研究院兩家子公司;2019年成立上海慧達汽車科技;
2021年先后成立上海慧行智能科技和蘇州暢行智駕汽車科技兩家子公司。3)智能物聯網領域:公司2012年成立深圳中科創達科技子公司進軍物聯網硬件業務領域;
2015年成立西安中科創達軟件子公司拓展智能機器人和無人機核心技術開發;2016年與高通合資成立重慶創通聯達智能科技,進行SoM智能模塊產品研發;2018年成立重慶創通聯智物聯網技術子公司,針對物聯網云計算及無線通信設備領域進行研發;2020年成立杭州創通智遠科技,進一步加強物聯網核心技術業務拓展。公司積極進行大范圍核心人才股權激勵,高度凝聚力助力公司長期快速發展。公司自2016年1月首次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以來,至今已推出4次股權激勵計劃和一次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其中2020年8月第3次股權激勵計劃授予214名中層骨干員工及核心技術人員共計0.86%的股份;2021年9月第4次股權激勵計劃授予239名中層骨干員工及核心技術人員共計0.48%的股份,行權條件為2021-2024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于40%、50%、60%和70%。大范圍對優秀員工進行股權激勵,有助于持續提升公司整體戰略凝聚力,超預期完成長期戰略目標。1.3.公司財務狀況穩健,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物聯網推動業務快速增長公司主營業務成長性顯著,營業收入2011-2021年均復合增速達44.4%,智能軟件業務保持穩健增長,智能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成為公司主要業務增長引擎。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1.27億元,同比增長57.0%,2011年-2021年年均復合增速達到44.4%。按細分領域營收來看,公司傳統智能軟件業務2021年營收16.31億元,2014-2021年均復合增速22.2%;公司2013年布局物聯網領域業務,2021年實現營收12.72億元,2015-2021年均復合增速90.0%;公司2014年開始進軍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領域,2021年實現營收12.24億元,2015-2021年均復合增速88.4%。受益于整體物聯網行業需求持續高景氣度,以及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趨勢加速演進,智能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個業務已成為公司營業收入主要增長引擎。凈利潤方面,公司整體經營穩健,2017年戰略收購汽車軟件商Rightware財務費用加大導致凈利潤有所下滑,2018-2021年重回增長態勢。公司2017年凈利潤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為拓展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綜合競爭力收購芬蘭車載人機交互系統供應商Rightware導致財務費用有所上升所致。2019年以后隨著公司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布局逐漸完善并開始產生規模效應,凈利潤重新回到上升軌道。2021年公司實現凈利潤6.3億元,同比增長40.1%。公司開啟2.0戰略轉型以來,智能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業務成為公司主要的營收和利潤增長業務。公司自2015年實行2.0轉型升級戰略,從移動操作系統持續向智能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高成長性業務領域拓展。智能物聯網方面,公司通過持續和上游供應商及下游智能終端廠商建立生態聯盟的發展策略提升業務競爭地位,智能物聯網業務營收由2015年的0.27億元快速提升至2021年12.72億元,營收占比由2015年4.4%提升至2021年30.8%,毛利潤占比提升至2021年13.2%。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隨著公司在2017-2018年相繼收購Rightware和MMSolution快速擴展車載業務客戶規模,營收規模由2015年0.27億元提升至2021年12.24億元,營收占比由2015年4.4%提升至2021年29.7%,毛利潤占比提升至2021年39.7%,智能網聯汽車業務已經成為公司成長性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核心增長引擎。公司國內業務受益于物聯網需求持續高景氣度和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營收增速高于海外業務,歐美地區受益于智能網聯汽車等業務近5年保持高速增長。公司2021年國內業務營收25.43億元,同比增長72.2%,2016-2021年均復合增速39.4%。公司國內業務2018-2019年營收增速有所放緩,主要影響因素來源于國內汽車行業處于由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變革周期所致,在此期間公司堅持加大在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領域的研發投入和戰略布局,2020-2021年間隨著公司產品在國內主機廠客戶中滲透率快速提升,以及整體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車帶動下重回快速增長態勢,公司國內業務連續兩年實現超過70%的高速增長。國外業務方面,2021年公司國外業務實現營收15.84億元,同比增長37.6%,2016-2021年均復合增速34.1%。國外業務營收按國家和地區來看,歐美市場自2017年以來營收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主要受益于歐美市場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下游需求旺盛所致。日本市場自2014年以來增速明顯下滑,主要是由于日本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所致,2018年以來隨著全球通信技術從4G向5G持續升級轉型以及物聯網行業快速擴張,公司日本市場營收重新回到穩健增長水平。毛利率方面,2021年公司物聯網業務受海外業務及上游原材料價格影響有所下降,智能網聯汽車業務毛利率穩中有升。公司2021年毛利率39.5%,整體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物聯網業務受到海外業務匯率波動以及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毛利率下滑所致。公司智能網聯汽車業務經過5年積累和發展,規模效應逐漸顯現,毛利率由2019年48.2%提升至2021年52.7%。費用率方面,公司自聚焦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業務以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降本增效及規模效應推動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持續優化。公司自2017年通過外延并購和內沿增長持續加大在智能網聯汽車和物聯網領域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率由2017年的11.2%提升至2021年的12.4%。公司管理費用率自2016年以來持續下降,由2016年的52.7%顯著降低至2021年的25.4%,體現出公司通過降本增效管理變革取得階段性良好效果;銷售費用率近4年來持續降低,由2018年6.5%下降至2021年3.1%,體現出公司產品在市場中獲得品牌認可度不斷提升。公司在智能駕駛和物聯網領域持續拓展客戶規模,2021年前5大客戶營收占比降低至26%。公司自2012年拓展智能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業務以來,持續拓展豐富下游客戶規模,對單一大客戶依賴程度顯著降低。2021年公司前5大客戶營收規模為10.74億元,占整體營收比例由2012年的90.1%顯著下降至26.0%,主要是由于公司2.0戰略轉型穩步推進,以及在國內外持續擴張優質客戶規模所致。公司在成功從智能操作系統向智能網聯汽車和物聯網兩大成長領域轉型后,客戶結構進一步優化,覆蓋更多物聯網及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客戶,為公司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公司經營現金流情況穩健,2021年受上游物聯網業務核心原材料供給短缺加大戰略備貨導致經營性現金流短期承壓。公司整體經營性現金流維持穩健水平,2019年和2021年兩年經營性現金流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19年公司在擴展智能網聯汽車和物聯網業務時提升應收賬款賬期,2021年公司實現經營性現金流1.3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主要原因為上游芯片等核心器件供給短缺導致公司加大戰略備貨現金流支出所致。資本支出方面,公司自2.0戰略轉型以來,持續加大在智能網聯汽車和物聯網領域戰略布局,收購Rightware和MMSolution等關鍵領域企業導致資本支出增長。1.4.非公開發行股票獲得審核通過,發力智能網聯汽車及IoT藍海賽道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有助于公司在智能網聯汽車及物聯網藍海賽道持續發力。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2022年6月29日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計劃募集31.0億元資金,計劃用于智能網聯汽車、邊緣計算以及擴展現實XR等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其中10.04億計劃投資于整車操作系統研發;17.94億用于邊緣計算站研發;7.59億用于擴展現實XR研發項目。2.物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萬億藍海賽道迎高速發展契機2.1.AIoT推動物聯網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1.1.物聯網行業方興未艾,AIoT為萬物互聯ICT行業帶來廣闊藍海需求物聯網作為萬物互聯時代核心技術,開啟萬億美元新賽道,成為未來長期兵家必爭藍海之地。物聯網是一種在傳統互聯網基礎上,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RFID射頻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實時采取需要監控、連接和交互的設備的通信網絡,實現物與物間信息交換與通信。在全球網絡通信領域的發展歷程中,物聯網標志著網絡連接正式進入3.0時代,掀起了新一輪網絡通信劃時代的變革。物聯網產業鏈分為感知層、網絡傳輸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個價值分布領域:
1)感知層(連接層):扮演物聯網生態的“視覺感官”,為整個生態鏈賦予萬物感知的能力,讓生態規模和價值得到延展和提升。感知層承擔數據采集、端到端處理、傳輸的功能,包括攝像頭、傳感器、芯片、控制器等上游硬件制造商。從產業鏈價值占比角度看,感知層在整體物聯網產業鏈中價值占比為10%。2)網絡傳輸層:扮演物聯網生態的“連接感知神經”,將感知層采集到的信息,通過諸如NB-IoT、5G、Zigbee、藍牙等網絡通信技術傳輸到平臺層。網絡傳輸層包括通信模組制造商及通信服務提供商,從產業鏈價值占比角度看,網絡傳輸層在整體物聯網產業鏈中價值占比為25%,其中通信模組/智能終端生產商價值占比15%;通信服務提供商價值占比10%。3)平臺層:扮演物聯網生態的“大腦分析中樞”,作為物聯網產業鏈的生態核心,對網絡層傳輸的大規模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為開發者、智能設備廠商等多方物聯網參與者提供協作的賦能平臺。從產業鏈價值占比角度看,平臺層在整體物聯網產業鏈中價值占比為10%。4)應用層:扮演物聯網技術高度集成的多樣化商業應用場景,為企業帶來降本增效的高效運營模式,為終端用戶帶來萬物互聯的智能家居/生活體驗。對企業客戶而言,物聯網通過對智能設備的實時數據分析診斷,通過提高企業生產/制造/履約等業務流程效率持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通過云端物聯網模塊化創新實現企業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從產業鏈價值占比角度看,應用層在整體物聯網產業鏈中價值占比為55%。2.1.2.物聯網行業市場空間廣闊,萬億藍海提供長期成長確定性全球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中國物聯網行業加速發展。2020年全球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到7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1.0%,隨著全球5G商業化進程加速,未來3年物聯網行業有望進入加速增長周期,預計2024年全球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11萬億美元,2020-2024年均復合增速11.0%,其中亞太地區和EMEA地區市場規模增速較快,2019-2024年均復合增速分別為11.3%和12.4%,市場規模占比分別為45.3%和26.3%。中國物聯網行業近5年來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約2.14萬億元,2016-2020年均復合增速22.9%,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驅動因素來源于中國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核心下游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25萬億元。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按技術架構層級來看,傳輸層市場規模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平臺層和應用層價值占比不斷提升;按應用類別來看,消費物聯網市場規模占據主導地位,產業物聯網價值占比不斷提升。從不同技術架構層級的物聯網細分市場空間看,2020年傳輸層市場規模達到6831.3億元,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比例為31.9%;
平臺層市場規模達到3426.3億元,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比例為16.0%;應用層市場規模達到5589.2億元,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比例為26.1%;感知層市場規模達到4175.9億元,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比例為19.5%;支撐層市場規模達到1392.0億元,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比例為6.5%。從不同應用領域分類角度看,消費者IoT目前為主要應用領域,產業物聯網最具長期成長潛力。消費物聯網作為面向終端用戶的物聯網應用,提供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照明等核心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在物聯網發展初期占據主要價值鏈地位;個人物聯網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設備為消費者提供個人數據分析等功能及服務;產業物聯網作為長期最具潛力的應用領域,在企業數字化進程持續推進,物聯網能力持續完善等因素推動下,有望對現有商業模式帶來顛覆式變革,成長潛力巨大。全球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行業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加持下呈爆發式增長,中國AIoT市場價值占比不斷提升。2020年全球AIoT市場規模達到29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8.7%,主要驅動因素源于云計算賦能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所致結合5G自2020年進入大規模商業化元年,云計算領域進一步演進發展,多項技術融合將讓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實現爆發式增長。預計2023年全球AIoT市場規模將達到6201.2億美元,2020-2023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8.7%。按不同地區AIoT市場規模來看,中國AIoT市場占比不斷提升。2020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729億美元,占全球整體市場規模比例26.8%。基于中國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在新基建政策的強力加持下快速發展,預計2022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將達到1280億美元,占整體比例提升至28.5%,2020-2022年均復合增速32.5%,是全球市場規模增速最快的國家;美國2020年市場規模856億美元,預計2022年達到1363億美元,2020-2022年均復合增速26.1%;歐洲2020年市場規模712億美元,預計2022年達到1208億美元,2020-2022年均復合增速30.2%;日本和韓國2020年市場規模419億美元,預計2022年達到640億美元,2020-2022年均復合增速23.6%。2.1.3.需求端:物聯網連接設備爆發式增長,下游垂直應用場景加速拓展2.1.3.1.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爆發式增長,下游應用領域不斷延伸5G大規模商用和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推動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為物聯網行業帶來巨大成長空間。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近10年來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17億臺,規模首次超過非物聯網連接設備,2010-2020年均復合增速39.8%;非物聯網連接設備近年來增速顯著放緩,2020年規模為99億臺,2010-2020年均復合增速2.7%。物聯網連接設備快速增長,主要驅動因素是由于諸如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等移動智能設備滲透率在全球已達到趨于飽和的階段,成長空間由增量市場轉變為既有設備更加智能化的存量市場。隨著云計算、5G、人工智能多項顛覆性技術的疊加融合,基于物聯網連接的設備相比上一代產品能夠為消費者締造更豐富的智能家居、個人健康、智能安防等多個領域的更好的服務體驗,萬物互聯的強大生態效應讓物聯網連接成為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預計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將達到309億臺,2020-2025年均復合增速21.4%;非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維持在103億臺,2020-2025年均復合增速0.8%。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按應用領域分智慧公用事業和智慧安防設備占比最高,智慧政府、建筑自動化設備、智能汽車設備、智能醫療健康設備增速最快。從物聯網連接設備應用領域來看,智慧公用事業設備和智慧安防設備連接規模最大,2020年連接數分別為13.7億臺和10.9億臺,占全球物理網設備總連接規模比例分別為23.6%和18.8%。從各領域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增速角度看,建筑自動化設備、智慧政府、智能汽車設備、智能醫療健康設備為發展增速最快的四個領域,2018-2020年均復合增速分別為38.3%、32.3%、31.9%和30.9%,2020年物聯網連接設備規模分別為4.4億臺、7.0億臺、4.7億臺、3.6億臺。從物聯網設備出貨量所在地區來看,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物聯網出貨量增速最快。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出貨量達到266.4億臺,同比增長9.3%。其中亞太地區物聯網設備出貨量占比最高,2020年出貨量達到167.0億臺,占總出貨量比例62.7%。隨著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5G、云計算帶動物聯網行業快速發展,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物聯網智能設備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預計到2026年亞太地區物聯網設備出貨量將達到462億臺,占全球總出貨量比例達到69.1%,2020-2026年均復合增速18.5%。從不同應用場景物聯網智能設備出貨量規模看,智慧樓宇自動化/安全及監控設備、智能工業自動化設備、固定資產監控設備、便攜式資產追蹤設備出貨量規模位居前列;互聯消費電子設備、移動健康及個人健康設備、便攜式資產追蹤設備出貨量增速較高。按照出貨量規模來看,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出貨量266.4億臺設備中,智慧樓宇自動化/安全及監控類物聯網設備出貨量達到140.9億臺,占整體比例52.9%;工業自動化物聯網設備出貨量達到31.2億臺,占整體比例11.7%;固定資產監控物聯網設備出貨量達到22.4億臺,占整體比例9.2%;便攜式資產追蹤物聯網設備出貨量達到23.7億臺,占整體比例8.9%,物聯網設備目前主要應用場景仍然以公共商業化建筑和工業/制造業為主,互聯消費電子產品、移動健康設備、智能家居等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領域占比較低,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2.1.3.2.可穿戴設備引領面向消費者物聯網設備規模增長動能全球面向消費者物聯網設備市場結構中,智能家居設備占據主導地位,下游智能設備中消費電子設備出貨量增速放緩,可穿戴設備成為核心增長驅動引擎。2020年全球面向消費者物聯網設備出貨量中,智能家居設備占比達到45.5%,消費電子產品占比27.3%,兩者占比超過72%的主要驅動因素源自以智能手機、智能平板電腦為主的消費電子設備以及以智能音箱、智能大小家電為主的智能家居設備與物聯網技術快速融合所致。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汽車物理網設備作為新興的應用領域。2.2.L3自動駕駛即將迎來爆發,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獲高速發展契機2.2.1.需求端:智能網聯汽車景氣度上行,處于L2向L3轉換的關鍵節點汽車網聯化和智能化是汽車未來長期發展趨勢,車載操作系統作為實現車聯網核心的中樞軟件,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大趨勢下價值日益顯著。在5G、云計算、物聯網技術持續快速發展下,車聯網作為汽車、通信、電子、交通等多行業領域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實現車與人、車、路、云平臺的全方位連接。通過提升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和自動駕駛能力,既大幅提升用戶駕駛乘坐車輛體驗,也顯著提升交通效率。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銷量規模快速增長,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占比不斷提升。隨著汽車向網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等核心發展趨勢進一步演進,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銷量規模將迎來快速放量階段。202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銷量為4266萬輛,同比增長40.63%,預計2022年整體銷量將達到7838萬輛,2020-2022年均復合增速35.5%。從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銷量按地區來看,2020年美國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占整體比例達到32.7%;隨著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預計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銷量規模占比將從2020年的16.0%進一步提升至20.8%。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達到3326億元,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6萬億元,2020-2027年均復合增速22.3%。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為1376億元,同比增長22.3%,隨著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憑借先發優勢加速發展,預計到2026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5789億元,2020-2026年均復合增速27.1%。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智能駕駛和交通數字化轉型帶動智能網聯汽車需求持續提升。2020年全球和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分別為45.0%和48.0%,在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將提升至75.9%,顯著高于2025年全球59.4%的滲透率水平。方面,智能網聯是我國交通運輸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智能網聯汽車如ADAS、泊車輔助等實用功能為用戶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刺激了民眾的消費欲望。3.智能軟件+智能車聯網+智能物聯網三大業務協同高速發展3.1.智能終端軟件:5G規模商用推動智能終端增長,深度綁定產業鏈上下游業務擴張3.1.1.需求端:智能終端軟件下游需求持續高景氣需求端方面,5G規模化商用進程持續推進,5G用戶規模快速提升,物聯網、智能家居、元宇宙等應用帶動5G智能手機等終端出貨量和移動互聯網流量持續增長。2021年中國5G商業化進程持續加快,中國5G用戶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22年6月,三大運營商5G用戶規模已達到9.28億戶,同比增長87.3%,較2021年6月凈增4.32億戶,全國5G用戶整體滲透率提升至43.0%。物聯網和云計算在5G推動下快速發展,包括智能家居、元宇宙等垂直應用領域爆發式發展推動移動互聯網流量持續增長。2022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1241億GB,同比增長20.2%;
6月單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DOU達到14.89GB/戶·月,同比增長10.1%。5G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5G基站建設進程穩步推進,2022年上半年累計開通5G基站已達185.4萬站,有望推動5G智能終端滲透率持續提升。中國移動通信基站目前4G基站規模占比超過60%,5G基站建設進程加快。2019年作為中國5G開始商用布局的元年,截至2019年底共建成13.0萬站5G基站;2020年中國移動通信基站整體規模達到931萬站,其中5G基站規模71.8萬站。2021年中國5G基站建設持續推進,截止2021年底全國已開通建設5G基站142.5萬個,新增5G基站70.7萬個。2022年上半年5G基站建設節奏有所提速,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國累計開通5G基站185.4萬站,上半年新增42.9萬站,相比2021年同期建設家走進一步加快,預計2022年底全國累計開通5G基站有望達到220萬站。中國5G規模化建設有望進一步推動5G智能終端設備滲透率持續提升。3.1.2.供給端: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是智能終端產業鏈的核心價值中樞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作為移動終端設備智能化的“大腦”中樞,為上下游提供核心技術驅動及賦能,在5G+AIoT趨勢下在智能終端產業鏈中價值量日益凸顯。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是一種管理智能終端硬件與軟件資源的核心底層程序,所提供功能包括管理智能終端硬件、軟件以及數據資源,控制程序運行,為其他應用軟件App提供底層支持,讓智能終端設備的所有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作用,提供各種形式的用戶交互界面(UI),以及為其他應用軟件開發提供必要的服務和相應的接口。從產業鏈角度看,操作系統廠商將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廠商和各類元器件廠商,通過提供操作系統底層技術支持與中端的應用軟件/互聯網廠商、電信運營商,以及下游的移動智能終端廠商緊密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為終端用戶提供高性能和體驗的終端設備。作為智能終端產業鏈賦能產業鏈上下游的核心中樞環節,操作系統廠商在智能終端產業鏈中具備愈發重要的戰略價值。以中科創達為主要代表的操作系統產品和提供商,主要為下游提供基于核心操作系統相關的開發及技術支持等服務。手機操作系統20年間經歷三次格局變換,安卓憑借其開源特點構筑的強生態壁壘,在智能手機時代已形成絕對領先地位:
1)1999年-2002年,PalmOS憑借掌上電腦OS先發優勢占據主導地位:PalmOS作為最早推出的面向智能移動終端(掌上電腦)32位嵌入式系統,憑借先發優勢和豐富的軟件品類迅速占據了PDA(個人掌上電腦)市場上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1999年2季度市場份額達到74.6%。在同一階段1996年微軟發布WindowsCE進入手機操作系統領域,以及2002年推出面向掌上電腦的PocketPC2002;而塞班公司在2001年6月推出Symbian(塞班)操作系統,標志著手機操作系統向智能操作系統演化的第一次轉型。微軟和塞班為代表的新進入者,開始撼動Palm在智能移動終端的領導者地位。Palm市場份額到2002年4季度已下滑至37.3%,而微軟
WindowsMobile和塞班Symbian在2002年4季度市占率已分別提升至23.6%和21.6%,與PalmOS三足鼎立。2)2003年-2010年,Symbian憑借在功能手機的領先優勢占據手機操作系統領先地位:Symbian作為一個實時性、多任務的32位操作系統,具有功耗低、內存占用少等優勢,因此在2003-2006年間迎來搭載Symbian系統的功能機出貨量快速增長,2006年Symbian手機總出貨量達到1億部,而Symbian在手機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也提升至2007年1季度最高值61.3%,2008年塞班被功能手機領先者諾基亞收購,Symbian也稱為諾基亞獨占系統,從而失去了其原本開放的生態屬性。在同一階段,Google在2005年收購Android,并在2007年成立手持設備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為后期爆發積累前期技術經驗;蘋果在2007年6月推出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機,并推出其封閉內環的IOS手機操作系統。由于功能手機市場受到智能手機的持續沖擊,Symbian市場份額自2007年3季度以來持續下滑,到2010年4季度已跌落至29.1%。而Android則憑借其開源屬性迅速搶占市場份額,2010年4季度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至33.0%,首次超過Symbian占據全球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第一位;蘋果憑借其劃時代的iPhone智能手機在手機操作系統競爭地位持續提升,2010年4季度IOS市占率達到16.1%。3)2011-至今,Android的開放平臺生態規模效應持續顯現,占據超過70%的市場絕對領先地位:Android自2007年推出以來的快速崛起,得益于當時功能手機巨頭
諾基亞和智能手機領導者蘋果都將其戰略重點聚焦在搶占閉環手機操作系統制高點,而忽視了當時市場認可度較低的開源式手機操作系統,從而留給Android一個競爭格局更好的寬松發展環境。與此同時,Google為Android構建的開放手持設備聯盟的生態效應逐漸顯現:包括摩托羅拉、HTC、三星等終端設備商,Sprint、T-Mobile等運營商,高通、德州儀器等上游芯片供應商均開始針對開源Android系統開發其產品及服務,不斷迭代和優化Android的操作系統生態體系。同一時期,手機操作系統行業馬太效應漸強,市場份額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諸如WindowsPhone和Symbian等競爭者逐漸退出主流舞臺。自2016年10月以來,Android在全球手機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在70%以上的絕對領先地位。2022年7月Android市占率達到71.9%,第二名蘋果IOS市占率27.5%,其余操作系統合計市占率僅為0.6%。3.1.3.公司智能終端軟件業務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具備高粘性客戶生態壁壘中科創達作為國內率先開展基于安卓系統的操作系統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具備長期積累下來的技術和先發優勢,充分受益于安卓系統在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不斷提升市場份額的紅利發展契機,能夠為上游伙伴和下游客戶提供從芯片層、系統層、應用層到云端的全棧式操作系統產品及服務。公司自2008年成立就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基于安卓系統進行相關產品及服務開發的合作伙伴,經過14年的深耕積淀,已形成規模龐大的Android研發團隊,擁有深度適配安卓系統的綜合技術能力,能夠為上游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支持服務,以及為下游智能終端廠商提供包括驅動技術、通信協議棧、圖形圖像處理、內核技術、運營商認證、系統差異化、移動終端測試、遠程系統無線升級等產品及服務。3.2.智能網聯汽車業務:把握軟件定義汽車發展機遇實現業務快速增長3.2.1.車載操作系統成為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必爭戰略高地,生態為先車載操作系統作為實現智能駕駛、車輛控制以及車載娛樂的核心中樞系統,在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趨勢下戰略地位日益顯著。隨著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滲透率快速提升,汽車從傳統的提供交通運輸單一功能的移動工具轉變為提供智能駕駛、社交娛樂以及移動互聯的智能移動應用場景,即成為智能手機之后另一個超級移動終端。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中樞大腦,車載操作系統承載包括環境感知、行駛決策、車輛控制執行以及自動/輔助駕駛等核心功能。汽車行業正進入軟件定義汽車的智能網聯時代,包括傳統整車廠、新能源整車廠、互聯網科技企業、車聯網企業在內的眾多領域廠商發力布局車載操作系統領域,搶占智能網聯汽車戰略高地先機。車用操作系統按功能類別分為車控系統(面向安全車控和智能駕駛)和車載操作系統(面向信息娛樂和智能座艙)兩大類,目前整車廠發力布局車控操作系統,互聯網及科技廠商重點布局車載操作系統。1)車控操作系統:作為支撐智能網聯汽車駕駛自動化功能和實現安全可靠運行的軟件系統,可分為安全車控操作系統(針對動力系統、底盤系統和車身系統的軟件系統,對實時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以及智能駕駛操作系統(針對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的軟件系統,對可靠性和運算能力要求較高)。其中安全車控系統國外發展較成熟,在2003年由寶馬、博世、大陸、豐田等全球領先整車廠和Tier1供應商聯合成立AutoSAR組織,制定出各種車輛應用接口規范和集成標準,目前已成為國際主流標準軟件架構。當前普遍采用的車控操作系統內核主要包括通用型操作系統如Linux、QNX及其他實時性操作系統RTOS(FreeRTOS/ThreadX/VxWorks)。隨著汽車智能網聯化持續滲透,新能源主機廠憑借其更強的互聯化技術屬性推出自主車控操作系統(特斯拉
Version、蔚來
NIOOS、小鵬XmartOS);傳統國內外主流整車廠積極響應智能化趨勢,陸續開發推出自有車控操作系統(寶馬iDrive、奔馳MB.OS、比亞迪
DiLink、大眾vw.OS、吉利GKUI)。2)車載操作系統:作為實現車內信息娛樂和車內人機交互的軟件控制系統,提供車內座艙智能化與多源信息融合的運行環境。車載操作系統對系統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處于中等水平,目前在汽車智能化趨勢下快速發展,成為包括互聯網科技企業以及車聯網軟件供應商重點布局的智能座艙軟件領域。目前國外科技企業谷歌推出安卓車載OS、蘋果推出CarPlay、黑莓推出BlackberryQNX;國內科技企業華為推出鴻蒙車載O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工包工包料合同協議
- 電子商務定制合同協議
- 電纜大宗采購合同協議
- 2024年農作物行業報告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國玻璃鋼雙體休閑客船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熱媒電炒鍋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淋浴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明裝插電式感應小便閥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方型面片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指紋驗證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1688運營培訓課件
- DB65-T 4850-2024 工貿行業企業重大安全風險認定
- 交管12123駕駛證學法減分練習題庫(1000題版)
- 2025至2030年生吃醬油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科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培訓講座
- uni-app移動應用開發課件 1-初識uni-app
- DB11-T 1764.24-2022 用水定額 第24部分:印刷品
- 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安裝施工作業指導書
- 年處理12萬噸焦油焦油車間蒸餾工段初步設計
- 包裝飲用水行業研究報告
- 2025年碼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5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