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_第1頁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_第2頁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_第3頁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_第4頁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尊重尊重是指用平等的心態及言行對待他人,是一切良好關系的基石。為什么很多孩子會缺乏自尊、沒有自信、喪失上進心?因為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小的時候已經被打擊型和保姆型家長摧毀了。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部分家長將孩子視為私人財產,不把孩子作為平等個體來對待。雖然他們小時候曾經歷過父母打罵的痛苦,卻信奉上一輩“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一片苦心下的打罵教育是有效的。另一些家長雖然沒有使用體罰的方式,卻深受家長文化和恥感文化浸染,認為“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罵你就是為你好!”他們對孩子也往往采用命令的語氣,吹毛求疵、打擊貶低、潑冷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姆型的父母。他們往往打著愛的旗1/61/6—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幟,“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主,從吃、穿、住、行樣樣包辦,剝奪了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人進行選擇的權利及尊嚴。以上教育方式很容易抹殺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和自尊心。我認為,尊重孩子重要的是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自我選擇的權利,允許他們犯錯,學會擔當。記得孩子在幼兒園進行跳蚤市場活動,用貴重的玩具在其他小朋友的地攤上換回了一個折紙,他玩得十分高興;在小學執意參加折紙課外班,不參加英語、語文或者數學的課外興趣班;在有資格競選小學大隊委員時,不論我怎么鼓勵,他還是決定放棄。我們成人為孩子做選擇,是為了我們認為的“孩子將來會快樂”,孩子自己做的選擇是為了他們內心真正的快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們往往能化繁為簡,堅持“初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家長,我們只能扮演一個“引導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理解理解是人們在同一層面上,以相互尊重的態度和同情心,和解雙方關系的行為。有一些成人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以父母的身份給孩子各種指令,經常站在權威的高度去實施自以為是的教育,如恐嚇說“你2/62/6—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再……我就不要你啦!”“男孩子不許哭!”……這些所謂“逗孩子”或者“堅強教育”的情緒管理方式,實際是要求天生就情緒敏感的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緒來“體貼”成人。負面情緒沒有得到緩解的孩子不但沒有得到理解和撫慰,反而體會到成人附加的孤立、處罰和無視。長期下去,孩子長大后就容易壓抑真實情感,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的利益無人保護,不應該或者不值得保護,產生無能及“自我價值感低”的體驗,并忽略別人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需要釋放和消化,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并善于引導,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以及“推己及人”,并學會處理負面情緒,逐漸掌握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兒子剛上三年級時,作業增加了不少,因此抱怨連連。作為母親,我先是默默地傾聽,然后也承認作業的確增加了不少。之后,我給他算了一道題,全班44名同學,每名同學做一道題目,老師就要批改44遍;額外增加20道題,老師的工作量增加了多少?那么老師為什3/63/6—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么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呢?再說到他懷孕的老師每天堅持站著上課,還要批改那么多的作業,孩子的眼眶紅了,道理他已經明白。信任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是親密關系的支柱。回想一下,我們是否在不夠客觀和理性之時,不問青紅皂白地責難孩子,最后事情反轉,發現自己冤枉孩子?如果沒有,那么你是否當著孩子面說過以下的內容:“不多吃一點,晚上肚子餓怎么辦?”“天天玩電腦,眼睛近視了怎么辦?“不監督他寫作業,作業完成不了怎么辦?“學習成績差,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怎么辦?",我們父母的擔心和焦慮都成功地傳遞給了孩子。而他們體會到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吃飽穿暖,不相信自己能控制玩電腦的時間和頻率,不相信自己能獨立寫完做作業,不相信自己能夠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家長因為不信任孩子,然后幫孩子做決定,“幫”孩子變得更好,久而久之,吃飯、上學、找工作這些事情就變成家長的事情了。有段時問我玩微信上癮,手不離機。可是看到孩子玩‘idad,就4/64/6—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會對他嚴加管控,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倆就約定周一到周五回家后,誰也不能玩手機或者iDad。他寫作業時,我或者看書,或者工作。家長只有言而有信,孩子才會敞開溝通的大門。一旦由于我們自己的過錯失去孩子的信任,卻依舊要求孩子信任自己、理解自己,要求他們給予我們同樣的愛,這樣不合理的要求會進一步加大親子關系中的裂縫。作為個人,我們既不是父母的續集,也不是子女的前傳;同樣,子女也不是我們的續集。教育孩子就是家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機遇。要想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自己,向孩子擘習,與孩子攜手并進,共創美好未來!封面人物風采本期封面人物為廣州市政協委員楊靜和她的兒子Eric。楊老師作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心理語言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長期從事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專注語言學習對個體神經系統的塑造作用。她結合自己在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語言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在育兒方面的獨特體會與心得,另辟蹊徑,從孩子5/65/6—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教育帶給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