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論文_第1頁
“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論文_第2頁
“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論文_第3頁
“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論文_第4頁
“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 “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摘要:凌家灘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從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反思六個方面展開研究性學習。在了解凌家灘玉文化特征的基礎上,解決真問題、鍛煉新思維、提高新認識,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關鍵詞:凌家灘,玉文化,研究性學習引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立德樹人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浸潤學生,更需要教師在綜合實踐中讓學生體驗、感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獲得直接的實戰經驗。通過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將課本上獲得的經驗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也明確提出:“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2]一、研究背景高中歷史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中講述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是多元一體,并且通過文字和地圖的形式展示了眾多的文明遺址,如元謀人、北京人、和縣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這充分證明了中華地域文明的多樣性,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這一整體。學生們看到地圖上出現“和縣人”時,眼里是有光的,表情是豐富的。隨即有學生提問:“老師,我們學校周邊有一個‘玉龍公園’,我知道它跟凌家灘文化有關,那凌家灘文化也是咱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嗎?具體能跟我們說說嗎?”法國年鑒學派奠基人呂西安·費弗爾曾說:“提出問題是所有史學研究的開端和終結,沒有問題便沒有史學。”帶著學生的問題,以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為研究性學習主題,筆者和學生們開展了這一研究性學習。二、研究意義通過“探究凌家灘玉文化”這一研究性主題學習,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在團隊合作中,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增強過程性體驗,在實踐中、跨學科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實踐能力,落實課程目標,改善育人方式,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三、研究內容1.了解家鄉凌家灘玉文化的特征,探究凌家灘先民生活的社會面貌。2.通過了解并比較不同地域的文化遺址,感悟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四、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學生查閱關于凌家灘文化的研究狀況,并查找自己所需資料。2.行動研究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行動中加以驗證提升。五、研究過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如果你覺得這兩處遺址在空間上離我們比較遙遠,那么距今約30萬年的和縣猿人定會讓你感受到先民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的出現充分證明不僅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證實了中華文明的顯著特點——多元一體。在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器物。遼河地區的紅山文化,黃河地區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這一時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其中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都出現了各種玉器,有的還出現了精美絕倫的玉龍,帶著興趣和自豪,筆者和同學們深入地開展了凌家灘玉文化的探究學習。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西南約10千米的長崗行政村凌家灘自然村。這里民風淳樸,以農業為主。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已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現正在進行規劃建設。帶著對凌家灘先民的無比崇敬,我們一行人在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這片先民生活和活動的地方。自1987年發掘以來,凌家灘遺址發掘面積共4780平方米,發現祭壇1處、墓葬68座、環壕2處、大型紅燒土塊遺跡1處;出土文物22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貴文物1100多件,玉石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凌家灘文化被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中出土的玉龍直徑4.2厘米,首尾相接,吻部略突,頭上兩角清晰可辨,兩眼圓睜,特征明顯,讓人無限喜愛,同時出土的還有3個玉人為我國新石器時代人體玉雕像,讓我們目睹了先民大體的模樣。那么,凌家灘玉文化有哪些獨特的特點?與其它地區的玉文化有何不同?它的考古發現能夠說明哪些問題?有何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疑問,學生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們開展了有模有樣的研究性學習。 1.凌家灘玉文化的特征

筆者帶著學生們參觀了含山縣博物館和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親眼目睹了眾多的實物玉器和高仿玉器(某些玉器價值極高,不宜實物展示),還看到了高清的玉器圖片。學生們無不對先民的智慧佩服至極,回來之后查閱了相關文獻論文資料,進一步豐富對凌家灘玉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結合學生們討論的共識,我們認為凌家灘的玉文化有如下特點:

(1)軟玉特征明顯

以凌家灘文化遺址07M23出土的玉器為例,其材質以軟玉為主,透閃石軟玉占比接近90%。[3]這表明07M23這一時期,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石頭了,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一定光澤度的美玉了。這一論斷可以從專家學者的表述加以論證,學生們也通過含山縣博物館實地考查加以證實。 (2)玉石來源廣泛性

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分別為北方的紅山文化、東南方的良渚文化、含山縣的凌家灘文化,前兩大史前玉文化遺址因其發現早、發掘早、研究深入而名揚海內外。凌家灘文化遺址的發掘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掘雖遲,但一經發掘便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名。紅山文化中玉器的玉質經過檢測以透閃石為主,少量涉及蛇紋石、水晶、瑪瑙等玉石。在送去檢測的牛河梁38件玉器中,“經鑒定大部分為閃石玉,來自遼寧”。[4]良渚文化中的玉石經過專家們實地考證,否定了來源于新疆、遼寧等地的說法,支持了來源于江蘇溧陽小梅嶺地區的說法,所以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并非遠地轉運。凌家灘文化中的玉石經過科學的檢測考證,主要以透閃石為主,除此之外,蛇紋石玉、葉蛇紋石玉、陽起石、石英巖玉、瑪瑙、玉髓、水晶、煤精、大理石巖玉、滑石、沉積碎屑巖等也很常見,由此可知,玉石的材質具有廣泛性。關于凌家灘文化中玉石來源問題,經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敬國等人的研究可知,凌家灘先民們舍近求遠,將今天肥東、宿松、太湖、望江、潛山、樅陽、廬江、巢湖等地的玉石原料搬運至此,再進行打磨加工。這可以說明凌家灘文化中玉石的來源地具有廣泛性。為什么凌家灘先民采石制玉要舍近求遠呢?近在咫尺的太湖山主產瑪瑙和石英礦,并不產透閃石礦原料,這可以說明凌家灘文化中的玉器原料來源于更遠的外地,而非本地。(3)器型獨特性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 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遺址中,都出現了玉龍。本調查僅從玉龍這一器型看兩者的區別。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又被譽為“中華第一玉龍”,主要有“C”型龍和玦形龍或獸玦形龍(玉豬龍),在三星他拉、巴林右旗那斯臺、巴林左旗、牛河梁等遺址中都有出土。“C"型龍的身軀蜷曲呈“C”形,龍首陰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齊,頸披長鬣,在額上及頜下飾有陰刻的網格紋。玦形龍的身軀蜷曲如玉塊形狀,首尾或斷或連,肥首大耳,吻部前伸,以陰刻線雕琢出圓眼、皺紋和獠牙。玦形玉龍主要以玉雕豬頭龍飾最具代表性,所以又叫玉豬龍,其基本特點為:玦形,一端作豬首,立耳,圓睛,面有褶皺,是神化形象,環狀身,圓而渾厚。[5]

凌家灘文化出土的玉龍,在器型上雖和紅山玉龍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獨特性。98M16墓地出土的凌家灘玉龍充滿靈動,首尾相連,稍呈橢圓形,吻部突出,陰線刻出嘴、鼻,陰刻圓點為眼,頭部陰刻幾條線呈皺紋和龍須,頭雕兩角。龍身脊背陰刻規整的弧線,表現龍為圓體,連著弧線陰刻19條斜線,表示為鱗片,靠近尾處對鉆一圓孔,可能系拴掛之用,表面拋光。[6]我們揣測凌家灘先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審美觀念,喜歡流線條式的美學,熱衷于玉石的打磨、尋找與研究,這些成為先民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4)工藝先進性

在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中,每一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算得上精美絕倫。尤其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玉鷹、玉人,讓我們研究性學習小組驚訝不已。這些玉器制作精美,反映出當時凌家灘地區琢玉磨玉技術已達到了較為高超的水平。從玉龍、玉鷹、玉人的器型和外在的紋理可以看出,當時凌家灘地區已具備了遠距離運輸技術、削切碾磨、勾線陰刻、陽線浮雕、鉆孔和拋光等多種琢磨技術。張敬國先生等人對凌家灘玉器做過微痕跡顯微觀察,認為凌家灘先民發明和使用了機械砣具,用砣具進行片狀切割,用砣砂輪進行琢磨拋光,在使用砣具時已發明了原始車床。[7]砣具等工具的出土,則證明了凌家灘玉器在鉆孔和砣具的使用上比紅山文化玉器的制作技術更先進。 (5)寓意深刻

中國原始先民對玉石有著天然的興趣和愛好。據學習小組查閱資料可知,中國原始先民早在9000年前就已經開始認識玉、利用玉,并產生以玉為美的觀念。凌家灘先民也在5500年前也懂得了玉器的制作技術,打磨出了眾多的玉器精品,賦予了玉器深刻的內涵和寓意。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發展仍處于一個低端的水平,凌家灘先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民如何認知周邊的自然和世界呢?凌家灘先民認為,玉乃通靈之物,可以與神靈溝通,是先民們的精神信仰。玉也是身份、權力的象征,在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墓葬中,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分。有的墓葬出土的玉器較多,工藝較為復雜,而有的墓葬出土的玉器較少,制作較為粗糙。不管怎樣,通過對凌家灘文化遺址的考察,我們可知凌家灘先民們賦予了玉石一種美好和寄托。 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實踐的基礎上了解了凌家灘玉文化的一些特征后,認為探究凌家灘玉文化對于引領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有重要意義。 2.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意義

(1)解決真問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學生已經熟知中國擁有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學生在思想認識的層次并沒有多少強烈的認知和感受,通過研究性學習的調查實踐,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能夠解決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眾多真問題。在凌家灘文化遺址的調查實踐中,在網上查找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查詢比較中,學生們的積極性充分得以調動起來,問題接踵而至。因此,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能夠真正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一些真問題。 (2)鍛煉新思維

學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的教室里,他們或許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忽視了自己對問題的探索。開展探究凌家灘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實時給予方向性指導,將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新思維,這些都是歷史學科所必備的關鍵能力。探究凌家灘玉文化,將課本與實踐緊密結合,甚至運用到跨學科的知識,與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方向一致,值得去做。 (3)提高新認識

凌家灘文化遺址也是新石器時代文明的重要代表,鑒于高中歷史教材沒有提及,開展此研究性學習也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它的發掘充分說明中華文明的源頭不僅僅只有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凌家灘文化也是中華文明源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此研究性學習,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并且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對民族國家的認同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六、研究反思

1.暴露出能力的短板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少,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強5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育人方式變革的思考。基礎教育絕不能培養出“得分的高手、實踐的低能”這樣的學生,它不利于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向。 2.優化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優化學習方式,它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積極地結合起來,在實踐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將歷史與現實連接起來,提升認識,進而明白自己的社會價值和歷史使命。[1]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2]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3]陳天然等:安徽凌家灘遺址07M23出土玉器的初步科技分析[J].南方文物.2020(0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