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4月19日煤礦錨桿支護技術規范新文檔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煤礦錨桿支護技術規范(新)ICS73.100.10D97備案號:26921—MT-12-11發布-07-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行業標準MT/T1104—煤巷錨桿支護技術規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boltsupportingincoalroadway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前
言本標準的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提出。本標準由煤炭行業煤礦專用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礦支護專業委員會負責起草。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南京研究所、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設計研究分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建井研究分院、中國礦業大學、兗州礦業集團公司、徐州礦務集團公司、鶴崗礦業集團公司、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江陰市礦山器材廠、石家莊中煤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參加起草。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袁和生、康紅普、陳桂娥、權景偉、張農、王方榮、王富奇、何清江、周明、秦斌青、晨春翔、黃漢財、趙盤勝、何唯平。煤巷錨桿支護技術規范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煤巷錨桿支護技術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煤巷錨桿支護監測及煤巷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檢測。本標準適用于煤礦煤巷錨桿支護,也適用于半煤巖巷錨桿支護。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經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5224-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14370-
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50086-
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MT146.1-
樹脂錨桿
錨固劑MT146.2-
樹脂錨桿
金屬桿體及其附件MT/T942-
礦用錨索MT5009-1994
煤礦井巷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
煤巷
coalroadway斷面中煤層面積占4/5或4/5以上的巷道。3.2
半煤巖巷
half-coalandhalf-rockroadway
斷面中巖石面積(含夾石層)大于1/5到小于4/5的巷道。3.3
錨桿支護
boltsupporting以錨桿為基本支護形式的支護方式。3.4
錨桿桿體破斷力
breakingforceofboltbar錨桿桿體能承受的極限拉力。3.5
錨桿拉拔力
pullingforceofbolt錨桿錨固后,拉拔試驗時,錨桿破斷或失效時的極限拉力。3.6
錨固力
anchorcapacity錨桿的錨固部分或桿體在拉拔試驗時,所能承受的極限載荷。[MT146.1-,定義3.8]3.7
設計錨固力
designanchorcapacity設計時給定的錨桿應能承受的錨固力。
3.8
樹脂錨桿
resinanchorbolt以樹脂錨固劑配以各種材質桿體及托盤(托板)、螺母與減磨墊圈等構件組成的錨桿。[MT146.1-,定義3.1]3.9
樹脂錨固劑
capsuleresin起黏結錨固作用的材料稱錨固劑,樹脂錨固劑由樹脂膠泥與固化劑兩部分分隔包裝成卷形?;旌虾竽苁箺U體與被錨固體煤巖黏接在一起。[MT146.1-,定義3.2]3.10
錨固長度
anchoragelength錨桿的錨固劑或錨固裝置與鉆孔孔壁的有效結合長度。3.11
端頭錨固
endanchorage錨桿的錨固長度不大于鉆孔長度的1/3。3.12
全長錨固
full-lengthanchorage
錨桿的錨固長度不小于鉆孔長度的90%。3.13
加長錨固
lengtheninganchorage錨桿的錨固長度介于端頭錨固與全長錨固之間。3.14
拉拔試驗
pullingtestforboltanchoredbysingleresincapsule測試錨桿拉拔力的試驗。3.15
攪拌時間
stirringtime安裝樹脂錨桿時,從開始攪拌樹脂錨固劑到停止攪拌所用的時間。3.16
等待時間holdtime安裝錨桿時,攪拌停止后到能夠上緊螺母托板的時間。[MT146.1-,定義3.6]3.17
預緊力
pretensionforce安裝錨桿(錨索)時,經過擰緊螺母或采用張拉方法施加在錨桿(錨索)上的拉力。3.18
預緊力矩momentofpretension擰緊螺母使錨桿達到設計預緊力時,施加到螺母上的力矩。3.19
錨桿快速安裝
rapidmountingofbolt使用錨桿鉆機連續完成攪拌樹脂錨固劑、擰緊螺母的全過程。3.20
初始設計
initialdesign根據已有資料提出的巷道支護形式與參數。3.21
信息反饋informationfeedback對支護監測信息進行解釋,并據此對支護設計進行驗證和修改的過程。3.22
正式設計
finaldesign根據監測信息,對初始設計進行驗證或修改,在技術性、經濟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能滿足生產要求的支護設計。3.23
巷道頂板離層臨界值
criticalvalueofroofdelamination支護設計或工程實踐分析確定的巷道頂板允許的最大離層值。3.24
復雜地段
section斷層及圍巖破碎帶、應力集中區、頂板淋水區、裂隙發育區、巷道穿層地段、瓦斯異常區、大斷面、大跨度巷道等地段。3.25
異常情況
abnormalphenomena巷道位移、離層、錨桿受力等發生突變的情況。4技術要求4.1煤巷圍巖地質力學評估4.1.1地質力學評估是煤巷錨桿支護設計的主要依據之一,錨桿支護設計前應進行地質力學評估。4.1.2煤巷圍巖地質力學評估的內容包括現場地質條件和生產條件調查、煤巷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測定、圍巖結構觀測、地應力測量和錨桿拉拔力試驗。煤巷圍巖地質力學評估的具體內容見表1。表1地質力學評估內容序號參
數內
容1煤層厚度指被煤巷切割的煤層厚度2煤層傾角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在井下直接測取,或由工作面地質說明書給出3地質構造煤巷周圍地質構造的分布情況,由工作面地質說明書給出4水文地質條件煤巷涌水量,水對圍巖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由工作面地質說明書給出5煤巷幾何形狀和尺寸根據工作面回采需要確定,一般宜選用的幾何形狀為矩形和梯形62倍左右煤巷寬度范圍內頂底板巖層層數和厚度由地質綜合柱狀圖或鉆孔資料確定7巖(煤)層物理力學參數在井下原位測取,或在實驗室內利用巖(煤)樣測定8巖層的分層厚度指分層厚度的平均值9各層節理裂隙間距指沿結構面法線方向的平均間距,在煤巷內(類似條件)測取10煤巷軸線方向由工作面巷道布置圖給出
表1(續)序號參
數內
容11煤巷埋深地表到煤巷的垂直距離12原巖應力的大小和方向在井下實測13煤柱寬度煤柱的實際寬度14采動影響煤巷受到周圍掘進或回采工作面采動影響的情況15錨桿在巖(煤)層中的拉拔力錨桿在巖(煤)層中的拉拔力試驗4.1.3根據礦井開拓部署和采區劃分合理安排煤巷圍巖地質力學參數的測試。測點應具有代表性,應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整個井田和采區的實際情況,并根據測試數據繪制礦井地應力分布圖。4.1.4地質力學評估首先應確定評估區域,應考慮煤巷服務期間影響支護系統的主要因素,錨桿支護設計應該限定在這個區域內。4.1.5煤巷圍巖地質力學參數包括圍巖物理力學性質、圍巖結構和圍巖應力。4.1.6原巖應力測量宜優先采用應力解除法或水壓致裂法。4.1.7巷道支護設計所需的煤巖體物理力學參數,可經過井下采取巖樣進行實驗室試驗獲得,巖樣的采取、包裝應滿足錨桿支護設計的要求;一些參數(單軸抗壓強度、變形模量等)也可經過井下原位測量獲得。4.1.8煤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包括煤巖體的真密度、視密度、孔隙率、單軸抗拉強度、單軸抗壓強度、彈性模量、泊松比、內聚力、內摩擦角和水理性質等。4.1.9圍巖結構測量應采用煤巷表面觀察、鉆孔取芯測量和鉆孔窺視等方法進行。結構面力學特性測試應在現場取樣后在實驗室進行試驗。4.1.10煤巷圍巖應進行錨桿拉拔力試驗,試驗方法參見附錄A。錨桿拉拔力試驗應在需支護的煤巷現場或類似條件的圍巖中進行,每次不少于三根錨桿。根據試驗結果判斷圍巖的可錨性。4.1.11在一個地點獲取的參數用于同一煤層的其它地點時,應進行充分的現場調研和分析、評估。4.1.12當煤巷圍巖物理力學性質、圍巖結構和原巖應力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對地質力學參數進行重新測定。4.1.13應根據地質力學評估結果采用適合本礦區的方法進行巷道圍巖穩定性分類。4.1.14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重新進行圍巖穩定性分類:a)當巷道圍巖條件、開采深度、開采范圍與原分類差異很大時;b)新采區各煤層巷道首次采用錨桿支護時。4.2煤巷錨桿支護設計4.2.1巷道圍巖地質力學評估結果證明錨桿支護可行時,進行錨桿支護設計。4.2.2在采區巷道布置時,應盡量使煤巷的軸線方向與最大水平主應力的方向平行。4.2.3煤巷錨桿支護設計應采用動態設計方法。設計應在地質力學評估的基礎上按以下程序進行:初始設計—井下監測—信息反饋—正式設計。4.2.4根據地質力學評估結果,進行錨桿支護初始設計。初始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a)巷道地質與生產條件及地質力學評估結果;b)煤巷斷面設計;c)錨桿支護形式設計;d)錨桿支護參數設計;e)錨桿支護材料選擇和施工機具設備配套;f)錨桿支護施工工藝、安全技術措施和施工質量指標;g)錨桿支護礦壓監測設計;h)煤巷圍巖復雜地段的支護方法和煤巷受到采動影響時的超前支護設計。4.2.5錨桿支護初始設計可采用以下一種或多種方法組合進行:a)工程類比法:根據已經支護巷道的實踐經驗,經過類比,直接提出錨桿支護形式與參數。也可根據巷道圍巖穩定性分類結果進行錨桿支護形式與參數設計;b)理論計算法:選擇適合本礦區煤巷條件的錨桿支護理論進行理論計算設計;c)數值模擬法:根據地質力學評估結果建立數值模擬模型,經過多方案比較,確定錨桿支護初始設計。4.2.6煤巷斷面一般采用矩形或梯形,特殊情況可采用拱形或其它形狀斷面。煤巷斷面設計應考慮以下因素:a)煤巷布置(運輸)的最大設備尺寸;b)煤巷管線布置和行人要求;c)煤巷通風要求;d)預留煤巷變形量。4.2.7錨桿支護形式以錨桿為基本支護構件,可選以下構件進行組合:a)組合構件(鋼筋托梁、鋼帶、鋼梁等);b)護網;c)錨索。4.2.8錨桿支護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a)錨桿種類(螺紋鋼錨桿、圓鋼錨桿、玻璃鋼錨桿或其它錨桿等);b)錨桿附件(托板、球形墊圈、減摩墊圈和螺母等)的規格和力學性能;c)錨桿幾何參數(直徑和長度等);d)錨桿力學參數(屈服載荷、破斷載荷和延伸率等);e)錨桿預緊力;f)錨桿布置(錨桿間距、排距、安裝角度等);g)鉆孔直徑、錨固方式和錨固長度;h)錨桿設計錨固力;i)錨固劑的型號、數量等;j)組合構件(鋼筋托梁、鋼帶、鋼梁等)形式、規格和力學性能;k)護網形式、規格和力學性能;l)錨索形式和材質(單根錨索或錨索束,鋼絲繩或鋼絞線等);m)錨索附件(錨索托板和錨具等)的規格和力學性能;n)錨索幾何參數(直徑和長度等);o)錨索力學參數(屈服載荷、破斷載荷和延伸率等);p)錨索預緊力;q)錨索布置(錨索間距、排距、安裝角度等);r)錨索鉆孔直徑、錨固方式和錨固長度;s)煤巷錨桿支護布置圖;t)組合構件加工示意圖;u)支護材料消耗清單。4.2.9錨桿支護基本參數宜選用表2中的系列。表2錨桿支護基本參數表3序號表4參數名稱表5單
位表6參
數
值1錨桿長度m1.6~3.02錨桿公稱直徑mm16.0~25.03錨桿排距m0.7~1.54錨桿間距m0.7~1.55錨索有效長度m4.0~10.06錨索公稱直徑mm15.2~22.04.2.10鉆孔直徑、錨桿直徑和樹脂錨固劑直徑應合理匹配,鉆孔直徑和錨桿桿體直徑之差應為6mm~10mm,鉆孔直徑與樹脂錨固劑直徑之差應為4mm~8mm。4.2.11煤巷頂板優先采用樹脂錨固螺紋鋼錨桿,對于煤頂巷道、全煤巷道和大斷面煤巷,頂板宜采用高強度螺紋鋼錨桿組合支護。4.2.11.1采煤工作面側的煤幫優先采用可切割錨桿。4.2.11.2煤巷頂板錨桿支護補強加固手段應優先采用錨索。4.2.11.3煤巷復雜地段應進行聯合支護。復雜地段的支護范圍應該延伸到正常地段5m以上。4.2.12煤巷錨桿支護施工工藝設計應包括施工設備配置、施工工藝、施工質量指標和安全技術措施等。4.2.13煤巷錨桿支護礦壓監測設計應包括監測內容、測站安設方法、數據測讀方法、測讀頻度和監測儀器等。礦壓綜合監測應給出反饋指標和錨桿支護初始設計修改準則,礦壓日常監測應給出監測方法、合格標準和異常處情況的處理措施。4.2.14初始設計在井下實施后應及時進行礦壓監測。將煤巷受掘進影響結束時的監測結果用于驗證或修正初始設計。修正后的支護設計作為正式設計在井下使用。煤巷回采影響期間的監測結果可用于其它類似條件巷道支護設計的驗證與修改。4.2.15正式設計實施過程中,應進行礦壓監測。當地質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時及時修正。4.3錨桿支護材料4.3.1一般要求設計選用的煤巷錨桿支護材料應符合國家標準和相關行業標準,并具有產品合格證。錨桿(錨索)桿體及其附件、其它組合構件等的力學性能應相互匹配。4.3.2錨桿、托板、螺母4.3.2.1金屬桿體、托板、螺母應符合MT146.2-的規定。4.3.2.2樹脂錨桿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桿體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4.3.3錨固劑樹脂錨固劑應符合MT146.1-的有關規定。錨固劑生產廠家應提供質量合格證。4.3.4鋼帶鋼帶的選用應根據巷道具體情況選用不同型號和規格,鋼帶材料抗拉強度應不低于375MPa。4.3.5錨索4.3.5.1錨索用鋼絞線應符合GB/T5224-的規定;應優先選用抗拉強度等級不低于1860MPa,延伸率不小于3.5%,直徑不小于15.2mm的鋼絞線。4.3.5.2與鋼絞線配套的錨具應符合GB/T14370-的規定。4.3.5.3錨索托板的承載力應符合MT/T942-的要求。4.3.6網煤巷錨桿支護巷道宜選用金屬焊接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選用符合相應技術標準的編織金屬網或其它材料的網。4.3.7噴射混凝土服務期長的巷道或維修巷道可采用噴射混凝土等封閉措施。4.4錨桿、錨索支護施工4.4.1一般規定煤巷錨桿支護施工應按掘進工作面作業規程的有關規定進行。4.4.2臨時支護錨桿支護巷道掘進工作面應采用臨時支護,不應空頂作業,其臨時支護形式、規格、要求等應在作業規程、措施中明確規定。4.4.3頂板支護錨桿支護巷道落煤(巖)后,應及時進行頂板支護。若兩幫煤體穩定,幫錨桿施工可適當滯后,滯后距離和最大空幫時間應在作業規程、措施中明確規定。4.4.4錨桿孔施工4.4.4.1頂板錨桿孔應由外向掘進工作面逐排順序施工,每排錨桿孔宜由中間向兩幫順序施工。4.4.4.2錨桿孔實際鉆孔角度相對設計角度的偏差應不大于5°。4.4.4.3錨桿孔的間排距誤差應不超過100㎜。4.4.4.4錨桿孔深度誤差應在0㎜~30㎜范圍內。4.4.4.5錨桿孔內的煤巖粉應吹干凈。4.4.5錨桿安裝4.4.5.1錨桿安裝應優先采用快速安裝工藝。4.4.5.2錨固劑使用前應進行檢查,不應使用過期、硬結、破裂等變質失效的錨固劑。4.4.5.3當使用兩卷以上不同型號的樹脂錨固劑時,應按錨固劑凝固速度先快后慢的順序,將錨固劑依次放入鉆孔中,先將錨固劑推到孔底,再啟動錨桿鉆機攪拌樹脂錨固劑。4.4.5.4螺母應采用機械設備緊固,需要二次緊固時,其扭矩或預緊力大小、緊固時間應在作業規程、措施中明確規定。4.4.5.5螺母安裝達到規定預緊力矩后,一般不得將螺母卸下重新安裝。4.4.5.6托板應緊貼鋼帶、網或巷道圍巖表面,當錨桿與巷道的周邊不垂直時應使用異型托板。4.4.5.7錨桿托板與螺母之間宜使用減摩墊圈。4.4.5.8網的規格、聯網方式及參數應在規程中明確規定。4.4.6錨索施工4.4.6.1采用錨索鉆機或錨桿鉆機鉆孔。4.4.6.2錨索孔深度誤差應不大于100mm。4.4.6.3錨索宜垂直于頂板或巷道輪廓線布置,實際鉆孔角度與設計角度的誤差不大于10°。4.4.6.4錨索間排距誤差不大于100mm。4.4.6.5安裝錨索應優先使用電動或氣動張拉機具,不宜使用手動式張拉機具。4.4.6.6安裝錨索時,鋼絞線應推到孔底,安裝后外露鋼絞線長度不宜超過300mm。4.4.6.7錨索施工后,應及時對錨索進行檢查,錨索預緊力的最低值應不小于設計預緊力的90%。發現工作載荷低于預緊力時應及時進行二次張拉。4.4.6.8錨索鉆孔中有淋水時,應采用補強措施。4.4.7其它施工要求4.4.7.1錨桿支護作業時,如遇復雜地段,應停止作業、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施工。4.4.7.2復雜地段應優先選用錨桿、錨索、錨注等支護形式進行支護,并適當加大支護密度,必要時應采用金屬支架、支柱等進行加固。4.4.7.3對失效、松動等不合格的錨桿、錨索應及時補打或緊固。4.4.7.4采用錨桿支護的煤層巷道,應備有一定數量的其它支護材料作防范措施。4.4.7.5任何煤巷作業地點,作為永久支護的錨桿、錨索、鋼帶、金屬網等不應作為起吊設備或懸掛其它重物。4.4.8噴射混凝土施工4.4.8.1噴射混凝土的施工應按GB50086-的規定執行。4.4.8.2為防止混凝土的塑性收縮和龜裂,可選用聚丙烯腈纖維噴射混凝土。5煤巷錨桿支護監測5.1煤巷錨桿支護監測方法煤巷錨桿支護監測分為綜合監測和日常監測兩種。綜合監測的目的是驗證或修正錨桿支護初始設計,評價和調整支護設計;日常監測的目的是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采取必要措施,保證巷道安全。5.2監測內容綜合監測的主要內容為巷道表面和深部位移、頂板離層、錨桿(錨索)受力狀況;日常監測主要內容為頂板離層觀測。5.3測站安設每條錨桿支護煤巷應安設綜合監測測站;每間隔一定距離安設一個頂板離層指示儀進行日常監測。當圍巖地質和生產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增減測站和頂板離層指示儀的數目;復雜地段必須安設頂板離層指示儀。頂板離層指示儀安設時應緊跟掘進工作面。5.4繪制測站位置和儀器分布圖應繪制每個測站的位置和儀器分布圖,測站的監測儀器應專門編號,以便測讀時識別。5.5觀測頻度距掘進工作面50m內和回采工作面100m內觀測頻度每天應不少于一次。在此范圍以外,除非離層有明顯增長,頂板離層儀的觀測頻度可為每周一次。5.6綜合監測5.6.1巷道表面位移監測5.6.1.1巷道表面位移監測內容包括頂底板相對移近量、頂板下沉量、底鼓量、兩幫相對移近量和巷幫位移量。5.6.1.2一般采用十字布點法安設測站,每個測站應安設兩個監測斷面,基點應安設牢固。5.6.1.3巷道深部位移觀測范圍不小于巷道跨度的1.5倍,孔內測點數不少于4個。5.6.2巷道頂板離層監測5.6.2.1頂板離層指示儀的淺基點應固定在錨桿端部位置,深基點一般應固定在錨桿上方穩定巖層內300mm~500mm,若無穩定巖層,深基點在頂板中的深度應不小于巷道跨度的1.5倍。5.6.2.2頂板離層值超過設計頂板離層臨界值時,應及時采取補強加固措施。5.6.2.3不能進行有效測讀的頂板離層指示儀應立即更換,如果不能安裝在同一鉆孔中,應靠近原位置鉆一新孔進行安設,原指示儀更換后,要記錄其讀值,并標明已被更換。新指示儀的基點安設層位與高度應與原測點一致。5.6.3錨桿、錨索受力監測5.6.3.1采用測力錨桿監測加長(全長)錨固錨桿的受力狀況,采用錨桿(錨索)測力計監測端部錨固錨桿(錨索)的受力狀況。5.6.3.2錨桿(錨索)的受力監測儀器應在巷道錨桿(錨索)支護施工過程中安設。5.6.4信息反饋應及時分析處理綜合監測數據,進行信息反饋,并提交正式設計。掘進作業規程應作相應修改,審批經過后實施,并繼續進行綜合監測。5.7日常監測5.7.1基本要求錨桿支護的煤巷都應進行日常監測。制定日常監測方案,按技術要求組織實施。5.7.2檢測人員培訓要求對監測人員應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測站安設、儀器操作、數據測讀和數據處理方法。其它人員也應隨時注意觀察離層儀的變化,以便及早發現異?,F象。5.8異常情況發現異常情況,監測人員應立即向礦主管部門匯報,并分析出現異常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處理辦法并及時組織落實。5.9存檔制度各礦應保存監測數據,編制監測報告,并存檔。6煤巷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檢測6.1檢測職責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檢測由礦主管部門負責。各礦應配備專職施工質量檢測人員。各礦業集團公司應對專職檢測人員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者由礦業集團公司發給上崗證。6.2檢測內容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檢測的內容包括錨桿(索)錨固力檢測、錨桿(索)安裝幾何參數檢測、錨桿(索)預緊力矩或預緊力檢測、錨桿(索)托板安裝質量檢測、組合構件和網安裝質量檢測、噴射混凝土的強度和噴層厚度檢測。6.3檢測要求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應及時按設計要求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不符合設計要求,應停止施工,進行整改。施工質量不達標的,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6.4錨桿錨固力檢測6.4.1采用錨桿拉拔計進行錨桿錨固力檢測。檢測方法參見附錄A。6.4.2錨桿錨固力檢測抽樣率為3%,每300根頂、幫錨桿各抽樣一組(共9根)進行檢查,不足300根時,按300根進行。6.4.3錨桿錨固力均不低于設計錨固力為合格;如有一根低于設計錨固力,應重新抽樣檢測,如重新檢測的錨桿錨固力均不低于錨桿設計錨固力為合格,如仍有一根不合格則判錨桿施工安裝質量為不合格。6.5錨桿安裝幾何參數檢測6.5.1錨桿安裝幾何參數檢測內容包括錨桿間距、排距、錨桿安裝角度和錨桿外露長度等。6.5.2錨桿安裝幾何參數檢測范圍不小于15m,檢測點數不應少于3個。6.5.3錨桿間距和排距采用鋼卷尺測量呈四邊形布置的4根錨桿之間的距離。6.5.4錨桿安裝角度采用半圓儀測量鉆孔方位角;6.5.5錨桿外露長度采用鋼板尺測量測點處一排錨桿外露長度最大值。6.6錨桿預緊力或力矩檢測6.6.1錨桿預緊力或力矩檢測抽樣率不低于5%,每300根頂、幫錨桿抽樣各一組(共15根)進行檢測,不足300根時,按300根進行。6.6.2錨桿預緊力或力矩不低于設計預緊力矩的90%為合格。
6.7錨桿托板安裝質量檢測6.7.1檢測頻度同錨桿幾何參數,每個測點應以一排錨桿為一組進行檢測。6.7.2錨桿托板安裝質量檢測用實地觀察和敲擊法進行。6.8組合構件和網安裝質量檢測網、鋼帶、鋼筋托梁與煤巷表面緊貼程度用現場目測法檢測,網、鋼帶、鋼筋托梁與煤巷表面貼緊長度不低于70%為合格;網片搭接長度用鋼卷尺測量。6.9錨索安裝質量檢測6.9.1錨索安裝間距、排距、安裝角度和錨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售樓部轉讓合同協議
- 種植銀杏樹合同協議
- 種植花椒協議合同協議
- 磚場協議書范本
- 礦山繩鋸轉讓合同協議
- 社工站運營合同協議模板
- 離婚欠款協議書模板
- 種地水稻出租合同協議
- 禁止挖礦協議書范本
- 離婚財產分派協議書范本
- DB65-T 4765-2024 農牧區標準化羊場建設規范
- 城軌行車課程設計
- 2024年南京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 2024羽毛球教案36課時
- A類供應商績效評價表
- 攝影攝像知識競賽考試題庫500題(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國丹參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GB/T 44218-2024微型揚聲器測量方法
- (正式版)JB∕T 14666-2024 鋼質汽車轉向節臂鍛件 工藝規范
- AQ/T 9009-2015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評估規范(正式版)
- 《無人機測繪技能訓練模塊》課件-模塊7:無人機航測影像獲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