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方部分)課程資料_第1頁
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方部分)課程資料_第2頁
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方部分)課程資料_第3頁
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方部分)課程資料_第4頁
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方部分)課程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生物復習資料(李萍部分) 06生態男生力作(版權所有) 1/12微生物學復習資料(李萍部分)第四章、微生物的營養5.以伊紅美藍(EMB)培養基為例,分析鑒別培養基的作用原理。答:鑒別培養基是用于鑒別不同類型微生物的培養基。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特殊化學物質,某種微生物在培養基中生長后能產生某種代謝產物,而這種代謝產物可以與培養基中特殊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產生明顯的特征性變化,根據這種變化,可將這種微生物與其他微生物區分開來。伊紅美藍(EMB)培養基,就是在培養基中加入伊紅、美藍,與菌代謝物(酸)反映,使菌落呈現帶金屬光澤的深紫色,用于用于食品、乳制品、水源和病源標本中的革蘭氏陰性腸道菌(如大腸桿菌)的分離和鑒別。鑒別方法類似下表:質控菌株菌號生長情況菌落顏色金屬光澤大腸桿菌25922好-很好黑色+大腸桿菌JM109

好-很好黑色+大腸桿菌DH5α

好-很好黑色+金黃色葡萄球菌25923不長-差無色-沙門氏菌

好-很好無-糞大腸菌群

好-很好紅色-志賀氏菌

好-很好無色-6.以PTS(磷酸轉移酶系統)為例解釋基團轉位。答:基團發生化學變化,即經過修飾后再有復雜的運輸系統完成物質的運輸,過程需要能量。主要存在于厭氧和兼性厭氧細菌中,主要用于糖的運輸,也有脂肪酸、核苷等PTS,通常由5種蛋白質組成:酶1,酶2(abc三個亞基),一種低相對分子質量的熱穩定蛋白質。如圖,在糖運輸過程中,PEP上的磷酸集團逐步通過酶1、HPR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作用,最終在酶2的作用下轉移到糖,生成磷酸糖釋放于細胞質中。7.以紫色非硫細菌為例,解釋微生物營養類型的可變性及其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的靈活性。答:在不同條件下生長,營養類型也會變化——紫色非硫細菌在沒有有機物時可以同化CO2,它為自養型微生物,而當有機物存在時,它又可以利用有機物生長,此時為異養型微生物,而在光照和無氧條件下可利用光能生長,為光能營養型微生物,在黑暗與有氧的條件下,依靠有機物氧化產生化學能生長,為化能營養型。可見,微生物營養類型的可變性無疑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對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2.如果要從環境中分離得到能利用苯作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純培養物,你該如何設計實驗?答:(1)從苯含量較高環境中采集土樣或水樣;(2)配制培養基,制備平板,—種僅以苯作為唯一碳源(A),另—種不含任何碳源作為對照(B);(3)將樣品適當適稀釋(十倍稀釋法),涂布A平飯;(4)將平板置于適當溫度條件下培養,觀察是否有菌落產生;(5)將A平板上的菌落編號并分別轉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溫度條件下培養(在B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是可利用空氣CO的自養型微生物);(6)挑取在A平板上生長而不在B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在一個新的A平板上劃線、培養,獲得單菌落,初步確定為可利用苯作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純培養物;(7)將初步確定的目標菌株轉接至以苯作為惟一碳源的液體培養基中進行搖瓶發酵實驗,利用相應化學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該菌株分解利用苯的情況。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謝2.光合細菌共分幾類,細菌的光合作用與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有何不同?答:A循環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是一種存在于光合細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機制,可在光能驅動下通過電子的循環式傳遞而完成磷酸化產能反應。包括色菌屬,紅假單胞菌屬,紅螺菌屬等,均為厭氧菌。B非循環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各種綠色植物、藻類和藍細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產生ATP的磷酸化反應,即通常所說的光合作用。C嗜鹽菌紫膜的光介導ATP合成,是迄今所知的最簡單的光合磷酸化反應。細菌的光合作用主要是A型,光合磷酸化時不產生氧,不能利用H20作為CO2的氫供體,而是利用H2S和H2等還原態的無機物。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是B型,含有兩類反應中心,形成光合系統1和2偶聯,進行光合磷酸化,利用H20作為CO2的氫供體,并放氧。3.解釋CO2為什么不能作為碳源?當它電子受體時會轉換成什么?答:CO2中C處于+4價態,不可能給出電子而被氧化。當它電子受體時,一般可以轉換成CH4和乙酸。4.與高等動植物相比,微生物代謝的多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答:微生物產能代謝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但可歸納為兩類途徑和三種方式,即發酵、呼吸(含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類通過營養物分解代謝產生和獲得能量的途徑,以及通過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onphosphorylation)也稱電子轉移磷酸化(electrontransferphosphorylation)和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三種化能與光能轉換為生物通用能源物質(ATP)的轉換方式。發酵中ED途徑為微生物特有途徑,固氮作用也是微生物特有的,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可以外源受體進行無氧呼吸,還有嗜鹽菌的特殊光合作用等等。總結見下圖: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2.試分析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及它們影響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機制。答: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有4個:水分、溫度、氧氣和pH值。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干燥會導致細胞失水而造成代謝停止以至死亡。微生物的種類,環境條件,干燥的程度等均影響干燥對微生物的效果。休眠孢子抗干燥能力也很強,在干燥條件下可長期不死。溫度:它對生活機體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隨著溫度的上升,細胞中的生物化學反應速率和生長速率加快。只有在一定范圍內,機體的代謝活動與生長繁殖才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增加,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開始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如再繼續升高,則細胞功能急劇下降以至死亡。氧氣:按照微生物與氧的關系,可將它們分為2大類:好氧微生物(aerobes)和厭氧微生物(anaerobes)。因此,不同微生物對氧需求不一樣。在呼吸過程中O2還原成H2O中產生的不可逆副產物而具毒性,超過氧化物岐化酶與過氧化氫酶可以解毒,正因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有這兩個酶,所以可以利用有氧呼吸來滿足機體生長,反之厭氧菌在有氧條件下可能會被殺死。pH值:每種微生物都有其最適pH值和一定的pH范圍。絕大多數自然環境的pH值在5--9之間。只有少數生物能在低于2或高于10的pH中生長。在最適范圍內酶活性最高,如果其他條件適合,微生物的生長速率也最高。強酸和強堿具有殺菌力。4.控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有哪些?答:控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如下:滅菌(徹底殺滅):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物體中包括芽孢在內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種措施。滅菌后的物體不能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消毒(部分殺滅):消毒是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或滅活物質或物體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種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傳播的作用。具有消毒作用的化學物質成為消毒劑,一般消毒劑在常用濃度下只能殺死微生物的營養體,對芽孢則無殺滅作用。防腐(抑制霉腐微生物):防腐是在某些化學物質或物理因子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一種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敗或防止其他物質霉變。用于防腐的化學藥品稱為防腐劑。某些化學藥物在低濃度時為防腐劑,在高濃度時則成為消毒劑。化療(抑制宿主體內的病原菌):化療是指利用具有選擇毒性的化學物質如磺胺、抗生素等對生物體內部被微生物感染的阻止或病變細胞進行治療,以殺死組織內的病原微生物或病變細胞,但對機體本身無毒性或毒性很小的治療措施。無菌:指沒有活的微生物存在。采取防止或杜絕一切微生物進入動物機體或物體的方法,稱為無菌法。以無菌法操作時稱為無菌操作。在進行外科手術或微生物學實驗時,要求嚴格的無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5.細菌耐藥性機制是哪些?如何避免抗藥性的產生?(161)答:①1.細胞質膜透性改變2.藥物作用靶改變3.合成了修飾抗生素的酶4.抗性菌株發生遺傳變異,發生變異的菌株導致合成新的多聚體,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來的多聚體②1.第一次使用的藥物的藥物劑量要足2.避免在一個時期或長期多次使用同種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或與其它藥物)混合使用4.對現有抗生素進行改造5.篩選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第八章.微生物的逸傳3.在細菌細胞中,均以環狀形式存在的染色體DNA和質粒DNA,在質粒提取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質粒的檢測和分離有什么利用價值?(246)答:通過超離心或瓊脂糖凝膠電泳可將質粒與染色體DNA分開,從而分離得到質粒。染色體DNA以超螺旋結構存在于細胞中,但其分子大小遠遠超過質粒,因此在分離過程中染色體DNA總是會隨機斷裂成線狀,其兩端可以自由轉動而使分子內的緊張完全松弛。而小分子的質粒絕大多數是CCC或OC結構,共價閉環的質粒DNA分子無自由末端,分子是緊密的纏結狀態。松弛的染色體DNA結合的分子比質粒多,密度比質粒小,經高速密度梯度離心后,就可將兩者分開,從而可分離得到質粒DNA。4.請說明下列兩株不同遺傳表型的大腸桿菌是否都是營養缺陷型?并作解釋。(246)E.coli(his-)E.coli(lac-)答:營養缺陷型是一種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的營養物的缺陷型,只有從周圍環境或培養基中獲得這些營養或前體物才能生長。該題中E.coli(his-)是營養缺陷型而E.coli(lac-)并不能確定為營養缺陷型,因為His是E.coli正常代謝過程中必備的氨基酸,His的缺失證明該E.coli必定為組氨酸缺陷型;而Lac并不是E.coli代謝過程中所必備的,E.coli是兼性厭氧的微生物,在有氧情況下代謝過程并不發酵或產生Lac,而只有在無氧條件下才會出現Lac,所以不能說明E.coli(lac-)是營養缺陷型。第十一章、微生物的生態1.簡述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答:①微生物是有機物的主要分解者②微生物是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成員③微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④微生物是物質和能量循環的貯存者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鋒種類PS:覺得不夠詳細的話參照課本P297詳述微生物參與的氮循環固氮:固氮是大氣中氮被轉化成氨的生化過程,其對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環有重要作用。生物固氮是只有微生物或有微生物參與才能完成的生化過程。具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游離的主要有固氮菌、梭菌、克雷伯氏菌和藍細菌;共生的主要是根瘤菌和弗蘭克氏菌。銨同化:固氮的末端產物和其他來源的銨被細胞同化成氨基酸形式蛋白質、細胞壁成份(如乙酰胞壁酸),同化成嘌呤及嘧啶形成核酸。這個過程稱為銨同化或固定化。微生物同化銨有2種途徑:第一個是可逆反應,銨摻入或從谷氨酸中移去。另一個途徑是依賴于能量的銨吸收途徑。反應的第一步消耗ATP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把銨加到谷氨酸形成谷氨酰胺;第二部把銨分子從谷氨酰胺轉移到a-酮茂二酸形成兩個谷氨酸分子,一個進入下一循環,而另一個則被利用。氨化作用:氨化作用是有機氮化物轉化成氨的過程。微生物、動物和植物都具有氨化能力,可以發生在好氧和厭氧環境中。氨化作用放出的氨可被生物固定利用和進一步轉化,同時也揮發釋放到大氣中去,這個部分可占總氮損失的5%(其他95%為反硝化損失)。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好氧條件下在無機能硝化細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鹽的過程。它的重要性是產生氧化態的硝酸鹽,產物又可以參與反硝化作用。把銨氧化成壓硝酸的代表性細菌是亞硝化單胞菌屬。把亞硝酸氧化成硝酸代表性細菌是硝化桿菌屬。硝化作用是一個產能過程,硝化細菌經卡爾文循環和不完全的三羥酸循環利用CO2合成細胞物質。硝酸鹽還原和反硝化作用:硝酸鹽還原包括同化硝酸鹽還原和異化硝酸鹽還原。異化硝酸鹽還原又分為發酵性硝酸鹽還原和呼吸性硝酸鹽還原。如呼吸性硝酸鹽還原的產物是氣態的N2O、N2,這個過程被稱為反硝化作用。同化硝酸鹽還原是硝酸鹽被還原成亞硝酸鹽和氨,氨被同化成氨基酸的過程。這里被還原的氮化物稱為微生物的氮源。異化硝酸鹽還原是在無氧或薇氧條件下,微生物進行的硝酸鹽呼吸即以NO3-或NO2-代替O2作為電子受體進行呼吸代謝。具有異化硝酸氨還原能力的微生物很多,它們都是好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反硝化作用的效應是造成氮的損失從而降低氮肥效率,N2O的釋放可破環臭氧層,損失的氮因固氮過程增加的氮而得到平衡。6簡述嗜熱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嗜熱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有熱泉,高強度太陽輻射的土壤,巖石表面,各種堆肥、干草,此外還有家庭及工業上使用的溫度比較高的熱水及冷卻水。熱泉是嗜熱微生物的最重要生境,大部分嗜熱微生物都從熱泉中分離。按微生物生長的最是溫度,可將它們分為嗜冷、兼性嗜冷、啫溫、嗜熱和超嗜熱5種類型。細菌是嗜熱微生物中最耐熱的,按它們耐熱程度的不同又可以被分成5個不同類群:耐熱菌、兼性嗜熱菌、專性嗜熱菌、極端嗜熱菌和超嗜熱菌。耐熱菌最高生長溫度在45-55度,低于30度也能生長。兼性嗜熱菌的最高生長溫度在50-65度,也能在低于30度條件下生長。專性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65-70,不能在低于40-42度條件下生長。極端嗜熱菌最高生長溫度高于70度,最適溫度高于65度,最低生長溫度高于40度。超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80-110度或121度,最低生長溫度在55度左右。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生菌,但真細菌中的海棲熱胞菌也屬于這一類,其最高生長溫度達90度。6.簡述嗜熱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答:嗜熱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有熱泉(溫度高達100℃),高強度太陽輻射的土壤,巖石表面(高達70℃),各種堆肥、廄肥、干草、鋸屑及煤渣堆,此外還有家庭及工業上使用的溫度比較高的熱水及冷卻水。熱泉是嗜熱微生物的最重要生境。7.簡述嗜冷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答:嗜冷微生物能在較低的溫度下生長,分專性和兼性兩類,前者的最高生長溫度不超過20℃,但可以在0℃或低于0℃條件下生長,后者可在低溫下生長,但也可以在20℃以上生長。嗜冷微生物的主要生境有極地、深海、寒冷水體、冷凍土壤、陰冷洞穴和保藏食品的低溫環境。8.簡述嗜酸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答:嗜酸微生物生長最適PH在3-4以下,中性條件不能生長。溫和的酸性(PH3-5.5)自然環境較為普遍,如某些湖泊、泥炭土和酸性的沼澤。極端的酸性環境包括各種酸礦水、酸熱泉、火山湖及地熱泉。9.簡述嗜堿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答:嗜堿微生物生長最適PH在9以上,分為兩個主要類群:鹽嗜堿微生物和非鹽嗜堿微生物。前者的生長需要堿性和高鹽度。嗜堿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碳酸鹽湖、碳酸鹽荒漠、極端堿性湖、石灰水和堿性污水中。10.簡述嗜鹽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態分布。答:嗜鹽微生物可以分為弱嗜鹽微生物、中度嗜鹽微生物、極端嗜鹽微生物。弱嗜鹽微生物的最是生長鹽濃度(NaCl濃度)為0.2-0.5mol/L,大多數為海洋微生物,中度嗜鹽微生物的最適生長鹽濃度為0.5-2.5mol/L,生存于含鹽量較高的環境中。極端嗜鹽微生物的最適生長鹽濃度為2.5-5.2mol/L,大多生長在極端的高鹽環境中。嗜鹽微生物分布于鹽湖、鹽場、鹽礦和用鹽腌制的食品中。17.生物修復中的強化措施有哪些?答:強化措施主要包括:①接種微生物,增加降解微生物數量,提高降解能力。②添加微生物營養鹽,為降解微生物提供充足均衡的營養,提高微生物活性。③提供電子受體,提供充足的氧和硝酸鹽等作為好氧、厭氧條件下的電子受體。④提供共代謝底物,共代謝有助于難降解有機污染物降解。⑤提高生物可利用性,利用表面活性劑、分散劑提高污染物的溶解度,促進生物降解。⑥添加生物降解促進劑,一般使用H2O2可以明顯加快生物降解的速度。18.為什么說生物強化可以在生物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答:生物修復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轉化其他污染物從而消除污染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現在一般都是在人為條件下進行修復。生物修復中往往采取強化措施促進生物降解,其中的措施之一是接入外源微生物,稱為生物強化。生物修復中的生物強化是向處理系統投加降解微生物(或降解酶和降解遺傳信息)。通過加入具有特殊作用的高效降解微生物補充或代替原有土生微生物,可以達到優化降解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增加具有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量,提高降解活性,加速污染環境中污染物的降解反應,從而縮短修復時間,降低處理成本的目的。生物強化作用效果好,有點多,因而可以在生物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第十二章、微生物的進化、系統發育和分類鑒定3.試述古生菌和細菌的主要區別。答:特征細菌古生菌真核生物有核仁、核膜的細胞核無無有共價閉合環形的DNA無有無復雜內膜細胞器無無有細胞含胞壁酸有無無膜脂特征酯鍵脂、直鏈脂肪酸醚鍵脂、支鏈烴酯鍵脂、直鏈脂肪酸轉移RNA大多數有胸腺嘧啶在tRNA中的T或TΨC臂有胸腺嘧啶起動tRNA攜帶的氨基酸甲酰甲硫氨酸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多順反子mRNA有有無mRNA剪接、加帽、加尾無無有核糖體大小70S70S80S延伸因子2與白喉桿菌毒素反應無有有對氯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敏感性敏感不敏感不敏感對茴香霉素敏感性不敏感敏感敏感依賴DNA的RNA聚合性單一類型、含4個亞基有數種、復雜、含8~12個亞基有3種、復雜、含12~14個亞基聚合酶II型啟動子無有有有產甲烷的種類無有無有固氮的種類有有無有以葉綠素為基礎的光合生物種類有無有有化能自養的種類有有無有貯存聚-β-羥丁酸顆粒的種類有有無在細胞中含氣囊的種類有有無第十四章、感染與免疫1.機體對細菌內毒素和細菌外毒素的免疫應答有何不同?答: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免疫應答主要是細胞免疫,表現為被毒素激活的T細胞合稱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聚集并激活巨噬細胞、大大增強其吞噬能力等使其吞噬內毒素。機體對細菌外毒素的免疫應答以體液免疫為主。表現為相應的抗毒素(主要是IgG)與毒素結合,阻斷該毒素分子與敏感細胞表面受體的黏附,或者封閉毒素的生物活性部位,從而使毒素失去活性。2.吞噬細胞的功能可因哪些體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強?答:有以下體液因子:(1)補體調理作用: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片段可以趨化、促進吞噬細胞的活化吞噬及清除免疫復合物的作用;(2)T細胞分泌的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可以活化和激活吞噬細胞的活性:(3)抗體的調理作用:IgG結合與吞噬細胞表面的FcγR后,可大大增強其吞噬功能。3.補體激活后可能產生對機體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的損害,試舉例說明。答:補體系統的經典途徑、凝集素途徑、替代途徑這3種途徑激活補體后會產生攻膜復合物C5b6789n(n=12~15),在菌膜或靶細胞膜上聚合成孔,造成細胞內容物泄漏,胞外低滲液進入胞內,靶細胞腫脹破裂而死亡,這是對機體自身有利的免疫。但是C5b6789n(n=12~15)也會破壞正常的細胞膜(如紅細胞、有核細胞),引起膜的不可逆損傷,造成健康正常細胞的受損,這是補體激活對機體自身的傷害。4.試舉例天然免疫與特異性免疫之間并無截然界限。答:以病毒感染為例。病毒進入機體之前首先受到生理屏障的阻擋,若病毒突破屏障侵入體內則造成感染。滅活和清除游離于細胞外的病毒主要依靠中和抗體。吞噬細胞可以吞噬消滅病毒,抗體和補體對此有調理促進作用。若病毒逃避了體液免疫和吞噬進入敏感細胞,干擾素非特異地抑制病毒增殖,限制病毒擴散,并保護鄰近正常細胞。若病毒進一步于細胞內轉錄翻譯,產生型病毒抗原初相遇感染細胞表面,則感染細胞成為特異性CTL及NK細胞的靶細胞。同時,補體街道的靶細胞溶解,抗體街道的ADCC作用及TD介導的DTH均可殺傷病毒感染細胞,活化的巨噬細胞亦參與此殺傷及清理碎片的過程。一些關鍵的概念細菌:是一類細胞細短(直徑約0.5μm,長度約0.5~5μm)、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古細菌:又稱古菌或古細菌,是一個在進化途徑上很早就與真核生物和真菌相互獨立的生物類群,主要包括一些生態類型獨特的原核生物。真菌):有真正細胞核,沒有葉綠素的生物,它們一般都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能產生孢子,它們的營養體通常是絲狀的且有分枝結構,具有甲殼質和纖維質的細胞壁,并且常常是進行吸收營養的生物。病毒:一類超顯微的,無細胞結構的,專性活細胞內寄生的分子生物。放線菌:是具有菌絲、以孢子進行繁殖、革蘭氏染色陽性的一類原核微生物,屬于真細菌范疇。支原體:又稱霉狀體、菌質體。是最小的G-菌,無細胞壁,細胞柔軟、形態不規則。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狀。衣原體:衣原體是一類在脊椎動物細胞中專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立克次氏體:是一類大小介于通常的細菌與病毒之間,在許多方面類似細菌,專性活細胞內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原生質體:指人為條件下,用溶菌酶除盡原有C壁或用毒霉素抑制初生C壁合成后得到只有一層C膜包裹的圓球狀滲透敏感細胞。L-型細菌:指在實驗室或宿主體內通過自發突變而形成的遺傳性穩定的C壁缺損菌株。菌絲體(mycelium):由許多菌絲連結在一起組成的營養體類型叫菌絲體。子實體:是由真菌的營養菌絲和生殖菌絲纏結而成具有一定形狀的產孢結構。肽聚糖:是除古生菌外,凡有C壁的原核生物C壁共有成分,由若干個肽聚糖單體聚合而成的多層網狀大分子化合物,肽聚糖單體含四種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和肽橋。脂多糖(LPS):G-細菌C壁特有成分,是位于C壁最外一層的一層較厚的類脂多糖類物質,由類脂A,核心多糖,O-特異側鏈組成。磷壁酸:G+細菌C壁特有成分,以磷酸二脂鍵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結合,主要成分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16.周質空間: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膜與細胞壁外層膜之間的空隙,內含多種蛋白質(運輸蛋白,水解酶,信號接受蛋白)。17.G-細菌細胞外膜層:位于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層,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種蛋白質組成的膜,有時也稱為外壁。外膜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層保護性屏障,可阻止或減緩膽汁酸、抗體及其他有害物質的進入,也可防止周質酶和細胞成分的外流。18.芽孢:是指某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于細胞內部形成的一個圓形、橢圓形或圓柱形的抗逆性休眠體。19.糖被:包被于某些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厚度不定的透明膠狀物質。20.莢膜:糖被包裹在單個細胞上,聚在細胞壁上形成較厚的固定層次,稱為莢膜。21.S層:是一層包圍在原核微生物細胞壁外、由大量蛋白質或糖蛋白亞基以方塊形或六角形方式排列的連續層,類似于建筑物中的地磚。22.鞭毛:某些細菌長在體表的長絲狀、波曲狀的附屬物,稱為鞭毛,其數目一至十根,具運動功能。23.菌毛:菌毛又稱纖毛、繖毛等。是長在細菌體表的纖細、中空、短直的附屬物,數量較多,結構簡單,常見于G-菌。24.性菌毛:數量僅一至少數幾根,一般見于G-雄性菌株,向雌性菌株傳遞遺傳物質。25.生長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

合成量不足以滿足機體生長需要的有機化合物。26.自養:以CO2為主要碳源的營養方式叫自養。27.異養:指以有機物而不是以二氧化碳作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無機或有機氮化物作為氮源進行生長的生物。一般需要供給外源生長因子。28.營養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經誘變劑處理后,由于發生了喪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變,因而只能在加有該酶合成產物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的突變菌株。2.原養型:相應的野生型菌株稱為原養型。30.天然培養基:含有化學成分還不清楚或化學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機物,也稱非化學限定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和麥芽汁培養基就屬于此類。31.合成培養基:是化學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質配制而成的培養基,也稱化學限定培養基,高氏一號培養基和查氏培養基就屬于此種類型。32.促進擴散:是一種被動的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不消耗細胞的能量,參與運輸的物質本身的分子結構不發生變化,不能進行逆濃度運輸,運輸速率與膜內外物質的濃度差成正比。33.主動運輸:是廣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種主要的物質運輸方式。在物質運輸過程中需要消耗細胞的能量,而且可以進行逆濃度差運輸。34.基團轉位:指一類既需特異性載體蛋白的參與,又需耗能的,溶質在運送前后分發生分子結構變化的一種物質運送方式。35.發酵:有機物氧化釋放的電子直接交給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種中間產物,同時釋放能量并產生各種不同的代謝產物的過程。36.無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脫下的氫和電子經呼吸鏈傳遞,最終交給無機氧化物的過程。37.ED途徑: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徑的微生物中的一種替代途徑,沒有在G+細菌中發現,為微生物所特有。可不依賴于EMP和HM途徑而單獨存在,但對于靠底物水平磷酸化獲得ATP的厭氧菌而言,ED途徑不如EMP途徑經濟。38.混合酸發酵:由Escherichia,Salmonella,Shigella進行的發酵,產生大量的酸(甲酸,乙酸,琥珀酸),是甲基紅實驗陽性的基礎。39.2,3-丁二醇發酵:由產氣腸桿菌屬(Enterobacter)、沙雷鐵菌屬(Serratia)、芽孢桿菌屬(Bacillus)進行的發酵。(見微生物第五章第47張PPT)40.同型乳酸發酵:經EMP途徑,發酵產物只有乳酸一種的乳酸發酵就叫同型乳酸發酵。41.異型乳酸發酵:葡萄糖經發酵后除了產生乳酸外,還產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種產物的發酵叫異型乳酸發酵。42.環式光合磷酸化:存在于光合細菌中的一種原始產能機制,因在光能的驅動下通過電子的循環式傳遞完成磷酸化產能反應而得名。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光合細菌中。43.光合細菌:是以光合作用產能的細菌。根據它們所含光合色素和電子供體的不同而分為產氧光合細菌(藍細菌和原綠菌)和不產氧光合細菌(紫色細菌和綠色細菌)44.還原性三羧酸循環:這個途徑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綠硫細菌中發現的,又稱為逆向三羧酸循環。該途徑中的多數酶與正向三羧酸循環時的相同,不同的只有依賴于ATP的檸檬酸裂解酶,它可將檸檬酸裂解為草酰乙酸和乙酰輔酶A。而在正向氧化性三羧酸循環中,草酰乙酸(4c)和乙酰輔酶A是在檸檬酸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檸檬酸。六碳化合物檸檬酸(6C)的裂解產物草酰乙酸(4C)可作為CO2受體。每循環一周摻入2個CO2,并還原成可供各種生物合成用的乙酰輔酶A(2C),由它再固定1分子的CO2后,就可以進一步形成丙酮酸、丙酸、己糖等一系列生物合成所需要的原料。途徑中的Fd.2H為還原態鐵氧還蛋白。其功能是催化還原性CO2固定以進入三酸循環。45.生長曲線::將少量微生物細胞接種至恒體積的液體培養基中,定時測定含菌數,以時間為橫坐標,以菌數對數為縱坐標繪制的曲線稱為生長曲線。46.遲緩期:培養開始最初細胞數目沒有增加的一段時期。其特點為:生長速率常數為零,但合成代謝十分活躍。細胞形態變大或增長。細胞內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對外界不良條件反應敏感。47.對數生長期:緊接延滯期后細胞數目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一段時期。其特點為:生長速率常數R最大,代時G最短。細胞進行平衡生長。酶系活躍,代謝旺盛。48.穩定生長期:是在對數生長之后細胞群體進入的生長與死亡處于動態平衡的一段時期。其特點為:生長速率常數R=0;菌體產量達到最高;某些細胞開始啟動;一些特殊的代謝途徑:形成芽孢,形成貯存顆粒,形成次級代謝產物。49.代時:1個細胞分裂為2個所需要的時間。50.比生長速率:比生長速率與微生物的生長基質濃度密切相關。目前一般用莫諾經驗公式表示比生長速率與生長基質濃度之間的關系:u=um×S/(Ks+S),其中um:最大比生長速率,S:生長的基質濃度,Ks:比生長速率為最大比生長速率一半時的基質濃度。51.同步生長:某細胞群體中所有個體細胞處于分裂步調一致的生長狀態。52.好氧菌:最適生長的O2的體積分數≥20%53.厭氧菌:最適生長的O2的體積分數<20%54.耐氧菌:最適生長的O2的體積分數在2%以下55.微好氧菌:最適生長的O2的體積分數2%~10%56.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或衍生物,它們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長或殺死微生物的化合物,它們主要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破壞細胞質膜、作用于呼吸鏈以干擾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質和核算合成等方式來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或殺死微生物。57.滅菌:指利用某種方法殺死物體中包括芽孢在內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種措施。滅菌后的物體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58.消毒:指利用某種方法殺死或滅活物質或物體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種措施。59.防腐:在某些化學物質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質上的生長的一種措施。60.質粒:一種獨立于染色體外,能進行自主復制的細胞質遺傳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種微生物細胞中。61.F+菌株:攜帶F質粒的菌株稱為F+菌株(相當于雄性)62.F-菌株:無F質粒的菌株稱為F-菌株(相當于雌性)63.F’菌株:整合在宿主染色體上的F質粒不正常切離,使形成的質粒帶有一部分宿主基因的菌株。64.Hfr菌株:F質粒整合到宿主染色體上的菌株。65.轉化:受體菌直接吸收了來自供體菌的DNA片段,通過交換與整合,從而獲得部分新的遺傳性狀的現象。66.轉導:通過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體的媒介,把供體細胞的DNA小片段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從而使后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67.接合:供體菌通過性菌毛與受體菌直接接觸,把F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傳遞給后者,使后者獲得若干新遺傳性狀的現象。68.氨化作用:含氮有機物通過各類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氨的過程。69.硝化作用:銨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學過程。70.反硝化作用:微生物還原NO3-成氣態氮的過程。即硝酸鹽的異化還原。71.硝酸鹽呼吸:利用硝酸鹽作為末端電子受體進行厭氧呼吸,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