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語文一、填空題1.《詩經》古稱
《詩》
或
《詩三百》
,漢代以后才成為儒家經典。2.《詩經》形成于
上古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期間。3.兩漢時代解讀和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即“四家詩”。P24.兩漢時代傳授《詩經》的齊魯燕為
今文
經學,毛詩為
古文
經學。5.被后世稱作“千古傷心之祖”的是《詩經》中的
《蒹葭》一詩。6.從孔子始,就有詩“
不讀詩,無以言
”的總體功能評價。7.為明了《詩經》意旨,毛詩不僅對詩歌藝術的基本原則、特點等問題進行闡釋,還在每篇之下具體而有針對性地解說詩歌內容與形式上的意義,被稱為“詩小序”。8.漢代是對《詩經》進行經學解讀的時代,直到宋代,
朱熹
等學者另辟蹊徑,開辟了詩經解讀的新類型。9.《詩小序》認為,《詩經》中的“關雎”是一首以
“頌美周文王妃太姒之德”為內容的詩歌。10.《詩經》共300余篇,包括
風,雅,頌
各體。11.《楚辭》是一部詩歌總集,由西漢
劉向
收集編輯成集。P712.
《離騷》
是屈原的代表作,其題目的意思是
遭遇憂患
。P1013.《九歌》中主祭湘水之神的詩篇有《湘夫人》
和
《湘君》
。P1214.《九歌》中的祭祀對象可以分為
天神
、地神
、人鬼
三類。P1115.
《山鬼》
是《九歌》中最美麗的詩篇,有學者認為描寫的是巫山神女的傳說。P1316.在屈原的作品
《天問》
中,他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什么”和“為什么”。P817.宋人總結楚辭有“書楚語、作楚聲和
紀楚地,名楚物
”的特征。P718.
《楚辭》
作為中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文學發展的新局面。P1619.朱熹對詩人
屈原
的評價是“天性民彝之善,”“忠君愛國之誠心,不辨自顯”。P1620.屈原其人其辭的光芒哺育了后代無數中國文學上的偉大人物,如
李白
、
李賀
、
蘇軾
。P1621.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
其恕乎!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P2622.曾參用
忠
、
恕
二字概括孔子之道。P2623.“為仁由己”是
孔子
的思想。24.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
仁
、
義
、
禮
、
智
。P2825.“制民之產”是
孟子
提出的。P2926.
“道”
是老子哲學的中心概念P30。27.《老子》一書又名
《道德經》
、
《老子五千文》
。P3028.《莊子》內篇中的
《齊物論》
、
《逍遙游》
、《大宗師》
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P3129.莊子認為要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必須做到
“無己”
、
“無功”
、
“無名”
,莊子又把這種精神狀態稱為
“心齋”
、“坐忘”
。P3130.
儒
、
道
兩家文化構成中國思想當中的兩條路向,這兩條路向又互濟互補。31.早期法家分為
重法
、
重術
、
重勢
三派,分別以
商鞅
、申不害
、
慎道
為代表。P3332.戰國末年的
韓非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綜合了早期法家商鞅的
“法”
、申不害的
“術”
、慎道的
“勢”
,建立了自己的法家理論體系。P3433.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
《韓非子》
、《商君書》
。P3434.戰國中后期,
墨家
與儒學并為當時的兩大“顯學”。P3535.墨子認為,先秦社會之所以失范,在于人與人之間不能相愛。他提出
“兼相愛
、交相利”
的政治哲學。P3536.在歷史上齊名并稱《史》《漢》,列我國二十四史的是
司馬遷創作的
《史記》
和班固創作的
《漢書》
。37.司馬遷首先創立了“以人為經,以事為緯”的紀傳體史書體例。P4838.《史記》被魯迅贊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9.《史記》是一部
“成一家之言”
、洋溢著激情和個性的文學著作。40.司馬遷為游俠作傳,主要是歌頌了游俠那種
“扶危濟困”的俠義精神。P5041.司馬遷為刺客作傳,主要是極力歌頌刺客那種
“士為知己者死”的品質。P5142.司馬遷充分肯定工商業者經營活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專門寫了
《貨殖列傳》
。P5143.司馬遷為游俠作傳,主要是歌頌游俠那種
“其言必信,其言必果,已諾必成”和“不矜其能羞伐其飾”
的道德情操。P5044.班固在《蘇武傳》里塑造了一個
“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糞土王侯”的民族英雄的形象。P5645.班固在《蘇武傳》里歌頌了蘇武
不計較個人恩怨,而以國家利益為重,始終堅持民族氣節
的高尚品質。P5646.魏晉風度的主要特點是
超然與憂憤的交織
。P7647.從人生的角度看,魏晉南北朝是
“人的覺醒”
的時代。P7048.《世說新語》中
《傷逝》
一章記錄了魏晉士人悼亡傷逝的言語。P7049.王羲之在
《蘭亭集序》
中總結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發出沉重的感嘆。P7150.
嵇康
是《與山聚源絕交書》的作者。P7351.竹林七賢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一是山巨源
,一是
嵇康
。52.《歸園田居》中的“樊籠”和“自然”都具有雙重指向,樊籠是指人存在的非本然狀態
和對人的存在的本然性的束縛
,自然是指自然形態本身和
人的本性
。53.嵇康的
《與山巨源絕交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個人主義宣言書。54.魏晉士人中,超然的代表人物是嵇康。憂憤的代表人物是
阮籍
。55.陶詩云: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56.盛唐是藝術全面繁榮的時期,張旭草書、裴旻劍舞與_李白歌詩__歌詩并稱“三絕”。57.盛唐的音樂機構除了太常寺外,還有_教坊_梨園。58.盛唐詩人希望自己的詩被入樂歌唱,如王昌齡、_王之渙高適有“旗亭畫壁”之事。59.王維是盛唐最著名的歌詞作者之一,他的《送元二使安西》曾以_《渭城曲》_的曲調演唱。60.杜甫《飲中八仙歌》描繪盛唐士人的瀟灑風神,其中對李白的描繪是:_李白一斗詩百篇_,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61.“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是_高適_的詩句。62.“莫言貧賤自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是_崔顥_的詩句。63.“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_岑參__的詩句。64.“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是李白_《古風》中的詩句。65.“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是_王維_的詩句。66.王灣《江南意》頷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時序交替,有一種壯盛的氣勢和喜悅的情思。67.代表初盛唐之交最高成就的詩,是_張若虛_的《春江花月夜》。68.“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是高適_《燕歌行》中的句子。69._王昌齡_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70.盛唐被稱為“七絕圣手”、“詩家天子”的詩人是_王昌齡。71.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_對影成三人。”72.李白《山中問答》:“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_別有天地非人間_。”73.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說,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_氣象渾厚_。74.盛唐詩興象玲瓏的特點,與盛唐人普遍采用_興會_的創作方式有關。75.作為概括盛唐詩總體風格的概念,“盛唐之音”是風骨遒勁、_興象玲瓏_、平易自然的統一。76.盛唐___王維___
的詩富于詩情、畫意和音樂美,故唐殷璠《河岳英靈集》評曰:“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77.“駢文”又名----------------_駢儷、儷文、儷偶、四六、今體、時文,是以對偶句為主、介于散文和韻文之間、講究用典和藻飾的美文。78.“古文”作為文體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韓愈首創。79.縱觀中國文學史,“古文”所指中國古代散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_先秦兩漢的傳統散文的傳統散文,一是由_唐宋古文家_
開創、后世沿用的新體古文。80.駢文是豐厚的中國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多種要素積淀的產物;同時,它具有_對稱美、_含蓄美、色彩美、音樂美等美學特征。81.所謂古文運動,實際上是一場倡揚儒學、反對佛老、提倡自然質樸的秦漢散文,反對浮靡綺麗的六朝駢文,在_文體_、文風和
文學語言
等方面進行改革的散文革新運動。82.北宋中期,_歐陽修_
、蘇軾高舉唐代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文學主張,相繼領導并完成了宋代古文運動,才取得了古文對駢文的最終勝利。83.在一脈相承的唐宋古文運動中,有眾多的作家參與其中,“唐宋八大家”,其文章被稱為_唐宋古文。84.古文家中成就最高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和蘇洵、蘇軾和蘇轍,被譽為_唐宋八大家_。85.中國歷史上素有發憤著書的傳統,作家從自身的經歷中認識到人生失意,于己是大不幸,于創愉悅。2.反傳統,反禮教,以叛逆和反抗,表現自己的思想與黑暗政治.高壓統治的對立。雖然在某些士人那里“魏晉風度”流域反社會,偏狹與狂傲的形式,但魏晉風度的主流對于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人的個體生命的價值的發現,,使社會歷史的進步有可能關注多數個體的需要,而不僅是以少數統治階級的愿望作為歷史的標準和參照。使社會有可能更合理的發展)
建安時代是魏晉時代人的自覺的起始點,西晉時未經風度充分表現的中心期,而東晉的陶淵明則表明了魏晉風度的最高形態,是人的自我價值發現的一種深化,也代表了魏晉文學的最高成就。
14.司馬遷在《垓下之圍》中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一個怎樣的項羽形象?答:藝術手段:(一)
通過三個場面描寫,塑造一個悲劇英雄形象(二)
借氣氛渲染表現悲劇色彩。如四面楚歌一段“寫英雄使鹵之悲,至此極矣”(清,吳見思)(三)通過人物語言,動作方面的細節描寫生動傳達人物心理,性格。如快戰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了他的勇猛無比(四文末太史公語。既肯定了項羽的功績,又指出其失敗的自身原因“自矜功伐”,崇尚武力,即最終不能覺悟的可悲形象的塑造: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于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節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加工。“虞兮虞兮”的北京各,“天之亡我”的反復呼號,嗔目嚇退呂馬童數里的氣勢,寧死愧見江東父老的訴說,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的舉動,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加工,明顯收到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豐贍動人的藝術效果15.為什么說杜甫的《羌村三首》更具有詩史一位?答:將杜詩稱為使史始于唐末,主要是由于杜甫生逢亂世,首開了一時事入詩的先河,認為“讀之可以知其世”,杜詩第一次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廣泛,全面地將“安史之亂”時期的社會現實祭壇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詳實,連續地描繪出來,不僅具有歷史的真實性,證據性,同時,又有歷史的認識性,總結性:杜詩的詩史性質更重要的內涵還在于杜甫以形象的手段,描繪了比歷史更為廣闊的更為具體的社會人生畫卷,并寄予了強烈的悲歡感受,尤其是憂國憂民的情懷。《羌村三首》就是他記敘自身經歷而折射出歷史面目的代表詩篇,是他飽經憂患的生命與歷史相隨的深沉歌唱。此詩選取了詩人自己在“安史之亂”中一次偶然生還的經歷,在與妻子,與家人,與交流所的典型生活瑣事中,以小見大地表現了離亂的心理,戰火的殘酷,民間的疾苦及國破的悲情。深沉寄予了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儒者情懷以及戰爭中普通人性的美好,是深刻而形象反映“安史之亂”系列作品中的代表
16.《前赤壁賦》中的情景理是怎樣結合到一起的?答:這是一篇情景理都很豐富的文章,通篇一景物來貫穿。在景物描摹的基礎上進行抒情和談理。作者開篇就進入到對風月山水的描寫之中,江月輝映,清風徐來的意境表達了左和酣醉其中快樂的心情,又有酣醉其中的蕭聲引出了客人的思古之情,并借曹操的詩句和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的悲嘆,表達了歷史虛無和人生無寄的感慨,就此,文章開始了由景入論的轉折。最后,作者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為議論的前提和內容,表達出了變與不變的對歷史人生觀的辯證思考,在風月山水的啟發中,真正表達了深層的快樂,做到了因景生情,借物寓理,實現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17.楚辭德文體有哪些特點?答:1楚辭是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色彩的詩歌類型。是楚文化的代表。
2較之于詩,楚辭“其思甚幻,其言甚長,其文甚麗,其旨甚明,平心而言,不尊矩度。“具有個性化特征和浪漫主義手法
3在體制上章法宏篇,手法上鋪陳描述和象征。以五七言為主,兮字的運用重多,是楚辭的特色字18.簡述楚辭的產生與楚地文化及樂曲和民歌的關系答:楚辭的產生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積累,南方巫術文化的發展。它是詩人在南北文化河流的人文土壤滋潤下的自身命運與時代召喚雙向激發的結晶。楚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政治經濟生活,同時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并在楚文化發展中,不斷與中原文化交流,在這樣的文化積淀下,楚辭應運而生。楚辭的具體樣式脫胎于楚地的歌謠,但也擺脫了篇幅短小,語言簡樸的歌謠形式,得以使用華麗的文辭,容納豐富的內涵,表現富贍的情懷
19.先秦散文,談感想答:1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破題,先解釋涵義:人性欲望與道德利益,擴展到儒思想體系中的意義:修身與治國的關系2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
解釋原文涵義,修身達到最高標準,建立了不可移易的道德觀與堅貞的心智。孔子:“仁人志士有殺身以成仁,無求而害仁也”:擴展:信仰,道德,與人生:結合現實20.談談對逍遙游寓理于形象中的理解答:善于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情節性很強的寓言故事使深邃抽象的哲理變得形象具體,充滿情感。《逍遙游》由幻想出的寓言故事構成,言在此而意在彼,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學形象性,作品充滿了瑰奇幻麗的浪漫主義色彩。通過這種充滿暗示性的表現方式創造了一個超越時空,不辯古今,有無限闡釋的可能性的藝術境界。21.《史記》的文學價值答:《史記》是一部成一家之言,洋溢激情與個性的文學著作,在繼承先秦文學的基礎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語言藝術堪稱典范,代表了顧問的最高境界。不僅是歷代正史的開山之作,而且也成為以后兩千多年中國敘事文學的楷模。它具有詩的意蘊和魅力,形式上是歷史,但它也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抒情篇章
22.談談項羽的功過評論答:秦朝的暴政引得天下大亂,項羽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多少封地,也沒有依靠權勢。僅僅是白手起家揭竿而起,幾年內便帶領各諸侯滅秦,自稱“霸王”,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這充分顯示了項羽的政治和軍事才能。然而,在這種大好的局面下,卻由于他的目光短淺,剛愎自用,一心只想回家鄉顯示戰績而放棄扼守觀眾建都彭城,殺義帝而自立為王。一意孤行,想以武力武力治國,很快就亡國了,自己也自刎烏江。23.駢文與“古文”行文的不同特點。答:“駢文”又名駢儷、儷文、儷偶、四六、今體、時文等,是以對偶句為主、介于散文和韻文之間、講究用典和藻飾的美文。駢文興于魏晉,盛于南北朝。駢文的美學特征1、對稱美(對仗)。“駢儷”二字形象地概括了駢文的主要特點,即通篇基本由對仗工整的儷詞組成。2、含蓄美(用典)。駢文幾乎非用典不可,且以多取勝,以巧擅長。3、色彩美(藻飾)。駢文是最重文采的文體,其華美濃麗的文辭,呈現出圖畫般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4、音樂美(調聲)。詩歌有嚴密的格律,散文不講究格律。駢文介乎兩者之間,講究大致的格律,平仄協調,聲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古文”作為文體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韓愈首創。縱觀中國文學史,“古文”所指中國古代散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先秦兩漢的傳統散文,一是有唐宋古文家開創、后世沿用的新體古文。單行奇句句式上參差不齊,行文自由、無拘無束,表情達意自然順暢。散文在句式、行文方面千變萬化,錯綜離合,揮灑自如,但有時過于瑣碎,缺乏精練之功;氣勢頓挫開合,雄峻朗暢,但有時過于喧囂,缺乏從容嫻雅之態;辭色過于樸淡,會顯得枯燥無味;語言不加雕琢,易使人感覺過于直白,寡淡無味;不注意適當調整音節,有時顯得雜亂無章,缺乏韻味。24.盛唐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人們用“盛唐之音”評價盛唐詩,其意義何在?答:“盛唐氣象”和“盛唐之音”都源于人們對盛唐詩歌的評價,但后來有人用“盛唐氣象”來形容包括詩歌、音樂、繪畫、書法、雕塑等在內的一切盛唐藝術,而“盛唐之音”則專指詩歌。意義:①“盛唐之音”概念的出現,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盛唐詩高度成就的推崇和對盛唐詩特質的認識。②“盛唐之音”是盛唐時代精神在詩歌中的反映,它既表現在思想內容上,也表現在藝術形象、表現手法上,因為盛唐詩的思想與藝術是融為一體的。內容:①風骨遒勁(雄壯剛健的風骨美);②興象玲瓏(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的意境美);③自然平易(率真平易的自然美)。詩作鑒賞參考《宣州晀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答:李白處于盛唐時期,擁有盛唐的文化精神和理想主義,他的詩歌總體上也張顯著一陽剛之美為特征的積極浪漫的抒情主義品質。具體而言,他的抒情個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理解:1.李白常使用醉態狂幻的直覺思維,抒情常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側重抒發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事件細致描述。如在等樓歌中,李白一開始就關注自己的內心情懷,以噴發式的語言將自己在歷史和現實的回顧中激蕩起來的情感,毫無節制的表達出來,即“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2.李白的詩歌往往以借助發之無端,奇之又奇的想象進行抒情,他尤其愛好極度個性的夸張和比擬,如在此詩中,為了表到他的壯思,他用“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樣極度的夸張和比擬,為了表達個人的憂愁,他用不歇的流水進行比擬等。3.李白的詩中不乏清新明麗的意象但更多的時裝為有力的意象,如長風.明月.高山,酒等。這些意象的使用都強有力體現李白詩的陽剛之美。最后,李白的語言也極富個性,屬于亦散亦駢,既無所顧忌,脫口而出,又浩蕩酣暢,氣韻天成,兼清真與豪氣的雙美。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都是這類不加雕飾,純凈絢麗的,又飽含力量的語言。正是李白的人格精神和個性風采,與他的抒情個性互為表里,終于成就了李白詩仙的文學地位。《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答:詩在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所謂“空山”,乃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此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連,在月光之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詩人是心智高潔的人。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也正是使人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小雨,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邊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沒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此二句尤顯技巧,卻不著痕跡。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有真實情感。詩的中間兩聯通是寫景,所繪之景寧靜,優美,有生意盎然。作者善于從自然景物中選取有特征的片斷,用簡潔的筆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畫,不事詞藻而自然入妙;又善于把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結合起來寫,造成強烈的可感性。而且這兩聯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明構成衣服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了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既然詩人是那樣的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純凈淳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定歸隱了詩前三聯都寫景,在表現自然美中,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詩人通過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答: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天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詩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的、中的詩句,“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莫如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接著放牧歸來的小孩子。這種樸素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來的樂趣。頓時間沒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麥地里的野雞動情地叫著,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有點樂而忘歸。詩人目睹一切,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田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彷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并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安然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式微》是《詩經鄴風》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應,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和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最后一句,前面寫了這么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一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一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點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膚淺了。全市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飲酒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答:《飲酒五》是陶潛田園詩中最具真情厚意,也最為著名的作品。寫作時詩人以歸田十二年,但是對自然的熱愛,高潔的心智,和理性的自覺仍然使他對簡陋,樸素的田園生活充滿喜愛和自得。詩的前四句就是表達詩人歸隱田園的生活外觀與內在心情,說明了在人境結廬而心遠地偏的道理。作者實際上是用只要能夠做到“心遠”,即終止內心對塵俗事物的思慮,尤其是對塵俗價值的保持。那么,就感受不到復雜人際的虛偽交往,從而獲得主觀心境與外在環境的剝離,成就自己的個性。接下來,作者則用外在景物的描繪來表達心遠之后的充滿真意的生活景觀“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間,人與物的活動,景與物的關系,人與景的關系都那么和諧自然,人花山鳥都各得其位,更各得其性,超脫出外在功利的侵害和局限,返歸到自身的坦然與自在之處,這就是真的自然與真的人生。全詩正是借這種物我混融的田園式生活表達了詩人的怡然自得的心情,同時透露了他的新的人生觀和自然觀,整首詩作者用平淡,毫無雕飾的語言,將現實生活詩意化,達到了語淺韻深,哲思無窮的效果,同時,詩人又將寫景,抒情,談理融為一體,形成了完美,樸素,物我無礙的藝術境界,被王國維稱作“物我之境”的代表一、
1.《詩經》是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最初稱為《詩》
或
《詩三百》
,由于孔子曾以它為教導學生的教材,
漢代
學者因之奉為經典,遂稱為
《詩經》
。
2.《詩經》的基本句式是
四言
,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詩經》常常采用
疊章的形式
。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
一唱三嘆
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
3.
由屈原開創的
楚辭
,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
浪漫主義和現實
主義兩大源頭。
4.屈原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首創
香草美人
的象征性意象。
5.《論語》是
孔子弟子及后學記錄孔子思想、言行的
著作。
6.《宋史》中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話,強調了《論語》古為今用的巨大功效。
7.
中國歷史散文
是中國小說產生的主要源頭,這正是中國小說區別于西方小說的一個鮮明的民族特色。
8.司馬遷《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9.建安詩人們還發展了詩歌在抒情方面的優勢,使內涵豐博的思想內容與簡短精致的藝術形式更為和諧地結合起來,詩歌的功能更趨全面。面對動亂的社會和苦短的人生,詩人們大膽
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形成了
“慷慨悲哀”
的時代風格,這就是后世稱道的“建安風骨”。
10.曹丕的
《燕歌行》
則開創了
七言
新詩體,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2.所謂“
田園
文學”,是指魏晉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陶淵明自成一派的創作,包括詩歌、散文、辭賦等多種形式。田園詩派的開創者陶淵明,其詩風
自然樸素
清簡平淡
13.根據唐詩的發展情況,可將唐詩分為“
初
、
盛
、
中
、
晚”四個時期。
張若虛
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
“孤篇蓋全唐”
。該詩以
“月”之升落
為線索。
14.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等人在文學創作上有一致的審美取向,提倡剛健、有骨氣的作品,他們的詩歌題材較廣,氣勢壯闊,初步體現了唐詩的面貌,被稱為“初唐四杰”。
15.盛唐詩人的杰出代表是
李白
杜甫
。以
王維
孟浩然
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的傳統,借描繪自然風光表現閑適隱逸的情趣。高適、岑參
等人的邊塞詩歌,描寫邊地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物人情,表現
建功立業
的豪情壯志,大氣磅礴,慷慨豪邁,充滿昂揚進取精神,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16.白居易、元稹等人繼承古樂府精神和杜甫寫實傳統,提倡
新樂府運動
,重視詩歌的政治功能,詩風通俗淺易。
17.晚唐杜牧為晚唐
七絕圣手
,
李商隱
擅長寫無題詩。
18.唐詩形式
多樣,各體
兼備
,即繼承發展了古體詩,又完善了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
古風
,對音韻格律的要求較寬,句無定數,篇章可長可短,能自由換韻。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嚴格,故又稱
格律詩
,包括絕句和律詩。
19.宋詞風格一般分
婉約
和
豪放
兩派。這一分法始見于
明人張綖的《詩余圖譜》
20.
柳永
是專力作詞的第一人,宋詞在其手中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創作了大量
慢詞
。
叁
叁
21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
蘇軾以雄大的才力、開闊的胸襟進入詞的創作領域,大大開
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主張
“
無意不可入
無事不可言
。其命名自己的詞集為
《東坡樂府》
。
22.蘇門文人①
秦觀
情感細膩,獨具詞心,其詞感懷身世,幽麗深婉,與②
周邦彥
的富艷精工、③
李清照
的清新跌宕如天際三峰,俱臻婉約詞之極致。
李清照在
《詞論》
中提出詞“
別是一家
”的觀點。
24.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25.
元雜劇
是中國戲劇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戲
與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段的重要標志。
26.王實甫所創作的
《西廂記》
,是中國古典戲劇的杰作。劇本描寫了
崔鶯鶯
和張生的愛情故事,歌頌了他們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的主題。
27.臨川派是
明
代萬歷時期出現的戲曲文學流派,其開創者
湯顯祖
為臨川人。其代表作《牡丹亭》大膽構思,演繹主人公
杜麗娘
和
柳夢梅
的癡情幻夢的情感歷程。
28.《金瓶梅詞話》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
文人獨立
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
題蘭凌笑笑生
。
29.郭沫若的詩集
《女神》
以惠特曼式的雄渾和豪放,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自我的崇尚、對自然的禮贊和對民主理想的熱切呼喚,顯示出徹底破壞和大膽創造30.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顧城《一代人
》、
舒婷《
神女峰
》
31.以徐志摩為代表的
“新月詩派”
,借鑒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客運服務工作理念課件
- 鐵道機車專業教學湖南鐵道左繼紅課件
- 臨夏餐廳仿真樹施工方案
- 《GB 15146.5-1994反應堆外易裂變材料的核臨界安全 钚-天然鈾混合物的核臨界控制準則和次臨界限值》(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交通運輸課件
- 《GB 9683-1988復合食品包裝袋衛生標準》(2025版)深度解析
- 生態修復項目苗木培育合同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三上學期第周物理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綜測評講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租賃合同范文
- 民兵集訓通知函
- 反恐維穩培訓課件
- 大學生勞動教育通論(大連海洋大學)知到智慧樹章節答案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深圳市深中共同體聯考八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
- 小區雨污水管道施工方案實施細則
- 高凈值客戶行為與需求分析
- 2015-2024北京中考真題英語匯編:閱讀單選CD篇
- 游戲行業虛擬充值卡采購合同
- 血液透析危重患者搶救制度
- 【基于單片機的智能送餐配送車設計與實現(論文)11000字】
- 四旋翼無人機飛行姿態的幾種改進控制算法研究的任務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