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說“木葉”》教學設計(山西省省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1頁
《9說“木葉”》教學設計(山西省省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2頁
《9說“木葉”》教學設計(山西省省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3頁
《9說“木葉”》教學設計(山西省省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4頁
《9說“木葉”》教學設計(山西省省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的教學設計課題:《說“木葉”》科目語文教學對象高二學生課時1提供者孫俊梅單位太原市小店區第一中學校一、教學目標1.梳理課文內容,運用聯想和想象,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2.學會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學會比較近似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概括歸納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3.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培養學生對祖國古典詩詞學習的興趣,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可,提升審美趣味。二、教學內容及模塊整體分析《說“木葉”》位于必修五的第三單元第一課。這是一篇文藝評論性質的文章,雖然表面枯燥,但作者卻持之有據,深入淺出地結合古典詩句,闡釋了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學習此類文章能打開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探討此類問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所以講解此類課文很有必要。三、學情分析本文的教學面對的是高二的學生。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已有一定的積累,了解了意象的概念,基本類型,在此基礎上學習本文應該是“點石成金”,相信學生會有不少的啟悟。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在教授本課時,我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緊扣我校所倡導的“核心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的能力、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五、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運用聯想和想象,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難點:概括歸納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又到了秋風蕭瑟,秋葉紛飛的季節,大家往返于上學的路上,是否注意到了腳下窸窣的黃葉?古人鐘愛落葉,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高一我們也學過杜甫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里“落木”即“落葉”,那么杜甫為什么舍“落葉”而用“落木”,今天就讓我們從林庚先生的《說“木葉”》中找尋答案吧。學生共同回憶杜甫《登高》,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從已學詩句調動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一:1、閱讀文章前兩段,指出作者從所引詩句中發現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古代詩歌中有用“樹”和“葉”的,但是很少用“樹葉”,而“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并且又發展到了“落木”。結合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問題二:閱讀第四段,結合引用詩句,請同學們找到段落中的關鍵語句,從中提煉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1\*GB3①“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作者以秋月、層嶺、寒風和高木營造一個清冷空闊的境界,通過對友人前路景象的想象,表達一種掛念之情,這里的“木”是落葉蕭蕭的“木”,單純而空闊。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曹植《野田黃雀行》詩人借樹葉的搖動來表達自己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進而表達對友人無辜遇害的悲憤,“樹”自然應該是飽滿而茂盛才能更好地傳達這種情感。“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空闊、單純,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樹——飽滿、繁茂通過這個特征,我們可以將“木”與“樹”區分開來。引導學生認真分析課文細節,品味詩句,提高分析概括水平。問題三:速讀第六段,抓住關鍵語句,判斷下列詩句中“木葉”一詞用得是否恰當?并從中提煉出“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木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第一,這里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木”的干燥特征與之不符。第二,前文有“美女”“柔條”,后面需要一個光鮮、潤澤的形象,從搭配上看“木”讓人感覺干燥,顏色也不合適。第三,采桑喂蠶,必須是鮮嫩的葉子,而“木”干燥,內容上不合事理。“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木葉樹,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第一,詩中所寫是雨中樹上之葉,濕潤且色澤光鮮,內容上與“木”的特征不符。第二,詩中后兩句對仗工整,換成“木”則效果不如原詩。“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黃色、干燥,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葉——碧綠、柔軟通過這個特征,我們可以將“木”與“葉”區分開來。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體會本文寫作特色問題四:正是因為“木”當中包含著這么多的潛在因素,所以詩人們“仿佛從中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那么“木”之所以有這樣的特征是因為詩歌語言具有什么樣的特性呢?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本題水到渠成,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問題五:“木”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暗示意義呢?(讀第5段回答)“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聯想到樹干,而很少聯想到葉子,因為葉子原本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在聯想中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兩者搭配時因為有“木”而使“木葉”暗示著落葉;而“樹”“葉”在讓人產生的聯想上有太多的一致,“樹葉”不比單獨的一個“葉”字多帶來點什么。將五、六兩段顛倒分析,更有助于理清結構,分析詩歌意象“暗示性”。拓展延伸:結合搭配的詞語、詩句的意境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下列語句中“木”是否具有文中所說的暗示性?有何啟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歐陽修《醉翁亭記》“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詩經·漢廣》“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zhuàn)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張九齡《感遇》“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課堂總結:形象聯想搭配暗示性(發源)(形成)(確立)這些詩句中都用了“木”字,但是很明顯,里面的“木”看不出秋天的意味,也不會讓人想起黃色和干燥,它甚至和樹一樣讓人產生飽滿、茂盛之感。詩歌中的搭配語言、詩句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不同,意象的暗示性往往也不盡相同,詩歌語言暗示性有相對穩定的特點。本題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不必拘泥于文本,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課后作業:“落英”“落紅”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詩歌中“落英”出現的情況不少,《全唐詩》約有16句,《全宋詩》中約有36句,而《全宋詞》就約有26句,以“落紅”表落花意的也不勝枚舉,《全唐詩》中約26處,僅《全宋詞》中就約有91處,結合下列詩句分析詩人們為何在當用“落花”時而棄之不用,卻鐘情于“落英”“落紅”呢?“春事已爛漫,落英漸飄揚”——歐陽修《暮春門有感》“秋來更有堪夸處,日傍東籬拾落英。”——陸游《山居食每不肉戲作》“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秦觀《如夢令》“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張先《天仙子》“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蘇軾《水龍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落英、落紅與落花辨析一、“落英”“落紅”與“落花”相比,前兩者雅致,后者通俗。

二、

意韻不同,“落英”狀花瓣繽紛飄落之態,“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這都是“落花”一詞所不能勾畫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三、“花”字出現的時間比“英”字晚,“英”在《詩經》中就有,如《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見《辭源》)。本題設置有難度,旨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八、板書設計說“木葉”林庚聯想暗示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