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教學設計_第1頁
說“木葉”教學設計_第2頁
說“木葉”教學設計_第3頁
說“木葉”教學設計_第4頁
說“木葉”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說“木葉”教學設計說“木葉”教學設計篇1萬云武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教學步驟

:一.導入

:(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九歌?湘夫人》:(節選)“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二.(投影以下內容)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意象微妙的意味木樹(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3.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領異標新二月花。”在()處應填“樹”還是“木”好,為什么?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第一組: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第二組: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第三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四.作業

: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作者郵箱:[1]說“木葉”教學設計篇2《說“木葉”》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教學設想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學時數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么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3、(7)總結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五、作業: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第二課時一、導入:1、從上節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3、除了上節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意象雨鳥燭……例句意象特征、暗示內涵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風:山雨欲來風滿樓松:靜聽松風寒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涵。鳥:有空遠感覺;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燭:相思情、愁別意柳:留戀、離別含義月:美麗、憂愁、冷清日:多為夕陽四、課后作業: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涵。說“木葉”教學設計篇3武漢市漢南一中李艷芳教學目的: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教學方法: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閱讀融會貫通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1、賞“梅”詩品梅之意象詩一:早梅詩二:山園小梅齊己林逋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梅花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惟有暗香來。2、賞“柳”詩品柳之意象詩一:詠柳詩二:垂柳賀知章唐彥謙碧玉妝成一樹高,絆惹春風別有情,萬條垂下綠絲絳,世間誰敢斗輕盈。不知細葉誰裁出,楚王江畔無端種,二月春風似剪刀。餓損纖腰學不成。詩三:贈柳李商隱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1、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意象分別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總結: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五、布置作業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松、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作者郵箱:[1]說“木葉”教學設計篇4導入: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別?)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別。1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2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3。從上面我們可總結出“木”有兩個藝術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4。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樹”與“木”的這種明顯的區別呢?文中是怎么給我們講述“樹”與“木”的區別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分析這篇課文,文中自然會給我們答案。首先,自己默讀課文,概括每個段落的大意。.其次,結合詩文具體分析。最后,拓展延伸。拓展練習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

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同的感情,但也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列詩詞中”梅“這一意象,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試辨析。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說“木葉”教學設計篇5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詩歌的語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現實中的意義不同,例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總結得出:月亮——思念之情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在詩歌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達情感和使用范圍的穩固,使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習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學過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閱讀課文,勾畫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結構思路如何?明確: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現象)鐘愛——木葉=樹葉<木葉——落木(關鍵在一個“木”字)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特征及原因)兩個藝術特征:1、含有落葉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黃和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3、(7)總結:“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總結)三、問題探究:1、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明確:因為“木”含有落葉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2、理解:“‘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為什么讀者看到古詩中的“此景”,就會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確: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葉”、“落葉”其意象沒有離開一個“愁”字。時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聯想感嘆:人到中年,一生將逝。古代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親,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對肅殺、蕭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涼之情隨之而生(觸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葉”、“落木”,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3、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比較:“木”和“樹”的區別:“木”—木頭、木料—樹干(疏朗)—落葉—秋天—離愁別緒—悲“樹”—繁密葉子—濃蔭(綿密)—不是秋天—不是離愁別緒—不悲“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落木”:以“木”代“葉”洗凈葉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四、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