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_第1頁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_第2頁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_第3頁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_第4頁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大全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都有哪些?語文課程,確立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靈活的實施機制,并不斷自我調節、更新和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教學設想

1.小說思想容量很大,距離學生生活又較遠,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預習的內容有三點:

①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思考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②小說是怎樣刻畫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為什么以我為線索貫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閏土和楊二嫂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達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的對比關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說內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對于小說的主題,可在對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不可越俎代庖。

4.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于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么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容。

三、內容分析

1.教師提問: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

2.內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話。這句話既寫出我回故鄉的急切心情,又為下文內容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②教師提問:第二自然段一共兩句話,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這段景物描寫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師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系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么作用?

學生分析、明確:這個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鄉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

④教師提問:第四段開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下文應該寫故鄉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故鄉的美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這要聯系全文來看。后面寫記憶中的故鄉,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故鄉,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鄉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故鄉的全貌進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同時在這二十余年里,中國始終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故鄉不會有什么令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是,故鄉如此的荒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么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人物的形象對照表。

學生填表,然后教師出示黑板或用投影儀顯示。

閏土的形象:

②為什么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③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么作用?

楊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

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宏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故鄉;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故鄉了,因此,宏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么宏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

②教師提問: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么?有什么關系?請你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

四、布置作業

1.練習一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說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2.練習二

填寫人物變化表盡量找出原句,這樣可以進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通過填表,才能細讀作品,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

3.練習三

見內容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解決疑難語句的理解問題,進一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

2.辨析段的類型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小說的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

二、疑難語句的分析

1.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行?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怎么能成為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

這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系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墻: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墻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第②處的高墻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6.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7.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類型

教師提問:作練習五,思考一下,怎樣回答后面的問題?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四、小結

1.疑難語句的理解要緊緊聯系全文的內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態度,不能憑空臆斷。目的是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認識事物的本質意義。

2.辨析段的類型要以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為依據,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解說。

五、布置作業

1.練習六

小說中的議論文字只起輔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寫的人物,所敘述的事件內涵的意義,或直接表明作者對該人物、該事件的看法與態度,畫龍點睛,一語道破,給讀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題的思路。小說中的議論只是用濃縮的語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態度,不需要議論文所具有的論證過程。

2.練習八

把《可愛的故鄉》與《故鄉》進行比較,可以知道,它們在所寫的內容,采用的體裁,寫作的目的,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運用的寫作方法上都不同。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2)

一、檢查復習情況,抽幾個句子翻譯。

1.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4.將軍身披堅執銳。

二、自讀課文,思考:

1.“茍富貴,毋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兩句話,表現了陳涉怎樣的思想性格

參考:充分表現了陳涉非凡的個性和遠大抱負,寫出了他強烈要求改變現狀的雄心壯志,這也點明了他領導起義的思想基礎。

2.起義的導火線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參考: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陳涉的“謀”和對形勢的分析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參考:“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對形勢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應者。”說明“謀”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盡管也估計到了失敗的可能,但又認為“死國”是壯烈而有價值的。這表現了陳勝遠大的抱負和起義的決心。對形勢的分析既揭示了當時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內部矛盾和與六國的舊矛盾,既揭示了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發動群眾的策略,還預見到運用這一策略的結果“宜多應者”。這段話顯示了陳勝既敢于斗爭又有斗爭的智謀,表現了這位農民起義領袖洞察時局的能力。

4.陳涉是如何制造輿論來號召、發動群眾的

參考:置書魚腹、篝火狐鳴

5.說說“公等遇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番話對當時起義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陳涉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這番話說明走投無路的處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有極大地號召力,所以徒屬們都“敬受命”。起義領導人卓越的宣傳、組織才能得到了充分顯示。

反映了陳涉遠大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為順序組織材料的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的安排合理嗎為什么

答案見“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詞

1.你認為文章寫得最生動的地方有哪些為什么

參考:此題開放。如:其中描寫陳涉、吳廣“并殺兩尉”和敘寫起義軍勝利進軍勢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動詞就很生動。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詞,對文中的“之”“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加以歸納。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陳勝、吳廣乃謀曰……吳廣以為然”和“號令徒屬曰……吳廣為都尉”兩段。

2.整理筆記。

謀:等死,死國可乎(遠大的抱負和起義的決心)

板書設計:陳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勢分析扶蘇之謎(秦王朝內部矛盾)發動群眾(敏銳的洞察力)

項燕受憐(與六國舊矛盾)

實施建議:本課第二部分分析討論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部分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的形式,最后還要總結:緊扣課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文章了解陳涉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揣摩文章中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課文中一些精彩的語句,并熟讀成誦。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的是這次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軍初期迅速發展的形勢,著眼于表現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力統治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全文以陳涉、吳廣的活動為線索,按事情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陳勝的出身和青年時期的遠大抱負。

第二部分(第2段)寫陳涉起義的原因和策劃的經過。首先寫起義的原因。接著重點寫陳勝對形勢的分析,突出了一個“謀”字,顯示了陳勝既敢于斗爭又有斗爭的智謀,表現了這位農民起義領袖洞察時局的能力。最后寫陳勝、吳廣在準備起義過程中造輿論,以號召、發動群眾,這再次顯示了陳勝善于斗爭和他的組織領導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寫陳勝、吳廣領導起義和取得的偉大勝利。他們對起義的發動、計劃十分周密,起義軍的進軍勢如破竹,形勢迅速壯大。

第2、3兩段是全文的重點,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陳勝對全國反秦形勢的洞察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但顯示了陳勝的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對激勵士卒起義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表現了這位起義軍領袖的卓越才能。這些語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極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作者緊扣“起義”這個中心,詳略適宜的寫了起義的前前后后,顯得重點明確,有助于作品主題的揭示,更有助于陳設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語言簡潔,用詞極富表現力。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決整體誦讀課文和重難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翻譯,給學生做適當的疏通。本文作為人物傳記,不能當成歷史事件的記敘來進行解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更多關注人物的形象,對人物的言行進行反復閱讀。文章中對人物的言行進行詳盡的描寫而對事件的敘述先對比較簡單。譬如,文章中多次詳細引用了陳勝的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死國可乎”“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中陳勝“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話,不計算標點,整整用了100個字;而寫一場戰爭,有時則不到十個字,如“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10個字,就交代了兩場戰爭的經過與結果。這種詳略的取舍,無疑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進行閱讀探究回答問題時,讓學生用文言的句式來直接進行閱讀與思考,不應該時時借助于翻譯這一拐杖,這樣才讓學生真正理解文言,培養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誦讀,二是多直接用課文中的原文來解答問題,盡量少用翻譯后的句子來回答問題。

帶領學生向課文外面走,讓學生課外查閱《史記》及其司馬遷的有關知識,再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深刻理解人物及歷史,了解為什么將陳涉列在“世家”這一體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學本文分這樣的幾步:先在老師的幫助和疏導下,讀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語句,并能夠深刻理解。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讀課文,明確起義的經過;

3.把握本文運用對話及對話時的語氣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閱讀第三段,解決重點字詞,疏通翻譯

1.自讀這一段,同桌互相提問,完成文意的翻譯。

2.對這一段的字詞及句子的翻譯進行質疑。

二、再讀課文,提煉概括起義事件。(盡量用原文中的語言回答)

1.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三段的內容。

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涉的

明確:是以姓名、籍貫、身世、志向等幾個方面來介紹陳勝的。

3.為什么這樣介紹陳勝

先寫這段主要是表明陳勝后來發動起義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造成全社會普遍的怨憤和仇恨,這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斬”,秦朝嚴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這是起義發生的直接原因。

5.為起義作輿論準備的辦法是什么

明確: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嗚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6.起義經過哪幾個步驟

明確:第一步并殺兩尉;接著用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作為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

三、研讀課文,賞析人物個性

1.從起義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解讀人物。

找出起義前后陳涉的語言進行閱讀,體會人物的個性: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充分表現了陳涉非凡的個性和遠大抱負。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應者”反映了陳涉既敢于斗爭又有斗爭的智謀,對全國反秦形勢的洞察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但顯示了陳涉的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對激勵士卒起義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表現了起義領袖的卓越才能。

2.從起義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動的有關描寫,解讀人物。

如: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嗚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明確:表現了陳涉志向遠大,足智多謀。

3.研讀題目,明白作者的創作意圖。

“世家“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時所創立的一種體例,記述世代相承的諸侯王國興衰事跡。陳涉出身雇農,司馬遷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認為這反映作者的怎樣的觀點

明確:作者肯定了陳涉在__秦王朝過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發動起義的歷史功績;同時又認為,陳涉曾一度建立政權,發號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給予他以重要歷史地位。

4.同桌討論:

你是如何看待陳涉這個農民起義領袖

如何看待這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這一歷史留給我們后人怎樣的思考

四、作業布置

1.課后整理第3段翻譯;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字、重點虛詞的用法。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陳涉起義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了解《史記》與司馬遷;

2.熟讀課文1、2兩段,疏通文意;

3.了解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秦朝是中國歷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中國統一的新紀元。但同時也爆發了封建歷第一次農民起義。是那個時代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成就了那個輝煌的歷史。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吧,更多的去了解那位偉大的起義領袖。

結合書下注釋了解司馬遷。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幼年就隨父學習,20歲起游歷全國各地,考查史跡,采集史料,搜集歷史傳聞逸事,為后來編寫《史記》做了重要的準備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繼任父親太史令的官職。3年后(24歲)開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因上書替李陵辯護,被捕入獄,受腐刑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書。約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重點檢查下列詞語的讀音:

鴻鵠(hú)閭(lǚ)左謫戍(zhéshù)當行(háng)度已失期(duó)

以數諫(shuòjiàn)罾(zēng)間(jiàn)祠(cí)陳勝王(wàng)

忿恚(fèn)(huì)笞(chī)寧(nìng)有種乎蘄(qí)铚(Zhì)

酂(Cuó)拓(Zhè)譙(Qiáo)會(huì)計事長吏(lì)以應(yìng)陳涉

騎(jì)千余將軍身被(pī)堅執銳

2.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從字音、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互相評價朗讀的效果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l)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4)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3.閱讀第一段,解決重點字詞,疏通翻譯

(1)“之”字的三種不同用法。

(2)“……者……也”句式的理解。

(3)“也”“哉”所表達的語氣。

(4)“嘗”“茍”等詞的含義。

明確:

輟耕之壟上。之:去、往,動詞。

悵恨久之。之:語氣助詞,不譯。

鴻鵠之志。之:助詞,的。

“……者……也”句式表判斷。其變式有:“……,……也。”“……者,……。”

“也”“哉”所表達的語氣分別為反詰和蔑視。

(5)同桌兩人互相協作完成本段的翻譯。

4.閱讀第二段,解決重點字詞,疏通翻譯

(1)重點字詞

“發”:征發。“適”:通假“謫”,責罰。“戍”:防守。“屯”:駐守。

“次”:編到。“當行(háng)”:應差。“為”:擔任,當。“屯長”:戍邊軍隊中的小吏。

“會”:適逢。“度”(duó):估計。“失”,耽誤,錯過。“法”:依照秦法規定,名詞作狀語。

“乃”:于是,就。“亡”:逃亡。“舉”:起事,發動。“等”:同樣。

“死國可乎”為國而死,好嗎“死”,為動用法,為……而死。

“苦”:苦于,為某種事物或境況所苦。““當”:應該。“乃”:是。

“以”:因為。“數”(shuò):屢次。“將”(jiàng):統率。

“或”:有人。“多”:只是。“愛”:愛護。“憐”:喜愛。“以”:認為。

“誠”:果真。“以”:把。“唱”:通假“倡”,倡導。

“宜”:大概。“多”:數量大。“應”:應和,響應。“然”:正確。……

以上重點字詞的解釋,不直接呈現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分組討論,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質疑,由老師幫助解決。

(2)指名嘗試翻譯這一段內容,同學之間互相質疑。

三、布置作業

1.課后整理1、2兩段的翻譯。

2.對重點實詞和虛詞進行歸納整理。

3.找出陳勝在起義前后的語言進行閱讀,并思考這些語言表現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介作者毛澤東的主要事跡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3、掌握課下注釋中列出的重點詞語的字形及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背誦全詩。

2、揣摩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法、閱讀理解法、自主評價法。

教學g過程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

詞苑蘇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毛澤東的代表作《沁園春雪》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了高度評價,同學們通過高亨的這首詞,對毛澤東的詩詞會有初步的認識。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新課學習。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資料略)

欣賞視頻材料,對毛澤東同志的生平與寫作背景進行深一步的理解。

為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三、配樂朗誦

事先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

觀看視頻材料,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掃除文字障礙,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深入閱讀,理解思想和藝術

(一)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寫雪的

2、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什么意境

3、賞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試加以分析。

(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上闋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化動為靜的寫法;寫出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出。

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哪些內容

2、作者對詞中杰出的歷史人物進行的總體評價是

3、誰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批評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新時代的人民群眾。

五、分角色指導朗讀

1、再次欣賞配樂朗誦。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

六、小結

《沁園春雪》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閱讀詞的方法,了解詞的格式。

2、理解《沁園春雪》的思想內容,抒發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4、品味本詞的語言,領悟語言的深層意蘊。

5、體會本詞中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下闋抒情議論、抒發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詞的語言。

2、難點

①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②反復揣摩品味本詞凝煉的語言,想象本詞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二、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學生讀。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齊讀一遍。

3、學生思考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

四、品讀課文,賞析意境

(一)、學習上闕

1、集體朗讀上闕。

2、學生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

明確:上闋寫景共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3、討論:

(1)、第一層總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北方雪景圖,請找出體現動景、靜景的詞語。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

(2)、“望”字在詞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統領下文(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4)、“須晴日”中的“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象中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上闕寫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6)、齊讀上闋,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學習下闕:

1、自由朗讀下闕。

2、按照上闕的方法學生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明確:三層。一層承上啟下,二層評價歷史人物,三層歌頌英雄人物。

3、討論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明確: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2)、上闕用“望”來統領下文,那么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明確:惜(可惜、惋惜)

(3)、詩人在“惜”什么人

明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后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6)、集體朗讀最后三句,然后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7)、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五、再讀詩詞,展開聯想,暢談感悟

1、齊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

2、請大家選擇你印象最深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幾句古詩詞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2、找幾個含“雪”字的成語。

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3、找幾句寫雪的古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作業:

背誦、默寫這首詞。

學生九年級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劃分詩歌的節奏,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通過反復朗讀及對關鍵詩句的理解,體會詩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寫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個別詞語的解析。

2.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字里行間迸發出的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對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別是對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