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時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時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時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時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時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1.下表所示為1928年和1940年蘇聯部分產品產量對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蘇聯(

)產品鋼(萬噸)煤炭(萬噸)石油(萬噸)棉織品(億米)谷物(萬噸)1928年4257873301940年1831.716592.3311039.549564增幅326%368%168%48%31%A.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B.農業集體化程度不斷提升C.改革觸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減弱2.1928年夏,斯大林提出,"現在我們需要大批大批的、成千上萬的能夠在各種知識部門中成為行家的新的布爾什維克干部"。1937年3月,斯大林又提出,"挑選工作人員,第一是政治的標志,即是否值得在政治上信任;第二是業務的標志,即是否適合做某一項具體工作。”斯大林的主張(

)A.推進了工業化戰略 B.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C.發展了新經濟政策 D.彌補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3.1918年3月,蘇俄同德國簽訂了包含對德割地賠款等內容的《布列斯特條約》。1921年初,蘇俄人民委員會決定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采用重視市場和貨幣關系的新經濟政策。蘇俄的這些讓步舉措(

)A.緩和了與西方國家的矛盾 B.反映了無產階級力量不足C.開辟了國家建設的新道路 D.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4.蘇俄在十月革命后對大型企業進行了國有化,對生產進行監督:1918年6月開始,中小企業也實行國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作為國家經濟管理的主要機構,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計劃。這一過程表明蘇俄(

)A.工業化進程發展迅速 B.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模式C.經濟政策的搖擺不定 D.初步建立計劃經濟體制5.1927~1928年,蘇聯同西方國家簽訂了不同類型的技術轉讓協定。蘇聯“一五”時期的第聶伯河水電站、哈爾科夫拖拉機制造廠、下諾夫哥羅德汽車廠、頓巴斯煤礦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從西方引進的新技術。這說明(

)A.西方對蘇聯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經濟危機成為蘇聯發展的機遇C.技術交流促進了蘇聯經濟發展 D.計劃經濟體制具有顯著優越性6.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發表《就土地問題致民眾書》,宣稱立憲會議會解決土地問題,要農民耐心等待。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做宣傳工作。布爾什維克黨這一做法(

)A.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 B.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C.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D.實現了土地國有化目標7.1920年,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現了燃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1913年減少了1/3,使得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這表明在蘇俄當時(

)A.亟待調整政策以恢復國民經濟 B.農業集體化運動遭遇挫折C.應該全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 D.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8.1921年,列寧提出落后國家不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并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新的探索。這一“新的探索”是(

)A.制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新經濟政策C.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 D.實施“五年計劃”9.1929年,斯大林在一次演講中滿懷憧憬地說:“我們的國家正變成金屬的國家,汽車化的國家,拖拉機化的國家……”他所憧憬的是(

)A.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B.新經濟政策目標的實現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成功 D.工業化建設的順利完成10.20世紀20年代蘇聯經濟迅速發展,在1932年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國家。取得這一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A.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影響 B.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成C.斯大林推行“五年計劃” D.赫魯曉夫的工業化改革11.蘇俄中央消費總社計劃于1921年8月15日前撥出8105億金盧布的工業品給地方合作社,而實際只撥出1133億金盧布。同期,政府計劃用工業品交換3200萬普特糧食,但只得到218萬普特糧食。為了克服這種困境,蘇俄政府(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C.擴大農村租佃關系 D.統一進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12.《四月提綱》指出:“我們的直接任務并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即主張在不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由工人代表蘇維埃或有關的工人組織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和分配的過程進行監督和計劃,對資本家的活動進行一定的制約。這一思想(

)A.表明列寧反對無產階級專政 B.是從俄國經濟落后的狀況出發的C.表明列寧認識到農民的落后 D.是“戰時共產主義”的理論指導13.“蘇維埃”俄語的本意為會議和代表會議。列寧在闡釋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時說:“假如革命階級的人民沒有建立起蘇維埃,那么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就是沒有希望的事情。”在此,列寧強調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前提是(

)A.人民群眾的強有力支持 B.蘇維埃在全國的鞏固C.無產階級適時進行革命 D.沙皇政府失去了民心14.1917年,列寧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的和平,就是立即實現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別國領土,不強迫合并別的民族)不賠款的和平……各富強國家為了如何瓜分它們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繼續進行戰爭,是反人類的滔天罪行。”這一言說(

)A.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B.改變了二十世紀世界政治格局C.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D.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15.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肉類、蛋類、奶類和土豆等個人副業生產的農產品產量提高到各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有的產品甚至達到85%,個人副業收入占農莊莊園家庭收入比例約為26%。這從側面表明當時的蘇聯(

)A.農產品市場化水平較高 B.生產資料公有制失去主導地位C.食品保供能力得到提升 D.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有所下降16.1954年,由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把國家所有制和由國家機關組織實施的計劃經濟列為社會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特征。這一做法(

)A.為經濟改革創造了條件 B.有利于蘇聯實現工業化C.加劇了蘇聯體制的僵化 D.體現了理論方面的創新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私人企業發展過程中,聯邦政府除了不斷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對經濟活動做任何干預,這造就了一大批企業巨頭、家族財團和金融寡頭。30年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由政府出面,運用行政手段來監控全國市場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時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不僅僅是暫時應付危機的手段,而且是使國家對經濟干預走向全面化、經常化的開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過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僅涉及流通領域,而且還參與到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再生產過程。——摘編自沈亞男《羅斯福新政與美國現代化新模式》材料二:到1932年,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重化工業企業。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成為西方技術和機器設備的最大買主。1929~1930年,美國有36個州的幾百家企業參與制造蘇聯的訂貨。據統計,1931年蘇聯購買的美國機器設備約占美國出口總量的50%,1929年美國所需的錳礦有一半以上是蘇聯進口的,還大量購買蘇聯的鋸材、羊毛、小麥等商品。斯大林認為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援助下建立的,因此與美國建立正常的貿易關系已成為蘇聯的迫切任務。——摘編自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上半期美國經濟政策的轉變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美蘇貿易為例,簡要說明世界性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的有利條件。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部分學者都承認現代化進程包含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現代化是一種革命進程。因為這一進程明顯地反映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對比,它包含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急速并且是總體上的變化。第二,現代化是一種復雜進程。它不能被歸結到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它所包含的變化實際上包括了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一切方面。第三,現代化是一種系統進程。因為某一因素的變化總會影響到另外一些因素的變化。——摘自錢乘旦等《走向現代國家之路》上述材料是學者對現代化進程特征的闡釋。據此,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世界近現代某一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特征,并進行簡要闡釋。(要求:提出不少于兩個特征,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40年相比于1928年鋼、煤炭、石油等重工業需要的原料產量相比于棉織品、谷物等輕工業需要的原料增幅差距明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處于斯大林統治時期,反映了蘇聯當時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A項正確;農業集體化程度不能體現,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改革,題干時間范圍內是斯大林執政時期,沒有發生改革,排除C項;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政府指令說了算,不是宏觀調控,排除D項。故選A項。2.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28年蘇聯開始了以重工業建設為主的一五計劃,再結合材料“現在我們需要大批大批的、成千上萬的能夠在各種知識部門中成為行家的新的布爾什維克干部”“第二是業務的標志,即是否適合做某一項具體工作”,斯大林的主張就是為了推進了工業化戰略,A項正確;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夸大了斯大林主張的影響,排除B項;1928年新經濟政策已經停止實施,排除C項;1928年,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還未真正建立,弊端無從談起,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布列斯特條約》使蘇俄退出一戰,緩解了蘇俄的國內壓力,有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新經濟政策緩和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也有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D項正確;蘇俄退出一戰,引走了協約國的強烈不滿,排除A項;蘇俄的無產階級力量是強大的,否則也無法鞏固新政權,排除B項;簽訂《布列斯特條約》不屬于開辟國家建設新道路,排除C項。故選D項。4.B【詳解】依據材料“十月革命后對大型企業進行了國有化,對生產進行監督”“1918年6月開始,中小企業也實行國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私有制”“1922年……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計劃。”分析可知,蘇俄一直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模式,B項正確;蘇俄工業化從1926年開始,排除A項;蘇俄經濟政策的變動與當時的國際和國內環境變化有關,并不是搖擺不定,排除C項;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從1928年才算開始真正實施,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通過引進并吸納西方技術建設了一批重要的重工業企業,這說明技術的交流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蘇聯實施新經濟政策期間,已通過租讓制等做法與西方國家建立了聯系,排除A項;此時西方國家還處于經濟發展繁榮期,尚未發生經濟危機,排除B項;蘇聯“一五”計劃開始于1928年,當時計劃經濟體制還在構建階段,其優越性尚未凸顯,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根據材料“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做宣傳工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政權并存,布爾什維克黨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團結農民,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B項正確;材料只提及布爾什維克黨派宣傳其土地綱領,無法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排除A項;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排除C項;土地國有化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漸實現的,排除D項。故選B項。7.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20年,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現了燃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1913年減少了1/3,使得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蘇俄經過一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以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影響下,經濟蕭條,出現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尚不具備實行全俄電氣化的條件,因此亟待調整政策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A項正確,當時蘇俄尚未開始農業集體化,排除B項;此時一戰和三年國內戰爭已經結束,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蘇俄經濟蕭條,并非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根據材料“1921年,列寧提出落后國家不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合知識可知,1921年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通過發展資本主義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找到了一條由落后的農業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排除A項;推行“農業集體化”和實行“五年計劃”的是斯大林,排除CD項。故選B項。9.D【詳解】1929年,蘇聯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正在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材料反映的是對工業化建設的憧憬,D項正確;1939年世界大戰爆發,排除A項;1928年蘇聯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不符合“憧憬”,排除B項;1920年蘇俄停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根據材料“在1932年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后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取得這一成果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推行“五年計劃”,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不是造成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斯大林模式從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開始實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61年10月召開的蘇共“二十二大”是赫魯曉夫改革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俄中央消費總社缺乏工業品和糧食,工業生產和糧食生產不足,為克服這種困境,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工業生產和糧食生產,B項正確;余糧征集制是1918年開始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排除A項;擴大農村租佃關系不能解決材料反映的工業生產和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排除C項;統一進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也不能解決工業生產和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新經濟政策甚至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排除D項。故選B項。12.B【詳解】根據材料“由工人代表蘇維埃或有關的工人組織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和分配的過程進行監督和計劃,對資本家的活動進行一定的制約”可知,這一思想并不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而是主張保留私有制,這是從俄國經濟落后的狀況出發的,B項正確;列寧主張無產階級專政,排除A項;列寧認識到農民的落后在題干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戰時共產主義”主張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13.A【詳解】根據材料“假如革命階級的人民沒有建立起蘇維埃,那么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就是沒有希望的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寧認為,革命群眾建立起蘇維埃是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強有力支持保證了十月革命的勝利,A項正確;材料內容強調人民的重要性,沒有涉及蘇維埃在全國的鞏固,排除B項;材料內容強調人民的重要性,材料沒有體現革命時機對革命勝利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沙皇政府不得民心,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材料“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的和平,就是立即實現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別國領土,不強迫合并別的民族)不賠款的和平……各富強國家為了如何瓜分它們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繼續進行戰爭,是反人類的滔天罪行。”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屬于十月革命后工農蘇維埃政府頒布《和平法令》的內容,是使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發生變革的蘇維埃政權的第一個國家文件,故這一言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D項正確;二戰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排除A項;《和平法令》的頒布并未改變二十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排除B項;近代以來民族主義的興起,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D項。15.C【詳解】依據材料“農產品產量提高到各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有的產品甚至達到85%……”,可以看出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食品保供能力得到提升,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個人的農產品供應,并不能反映市場化水平,排除A項;此時蘇聯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主導地位,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機械化水平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本題考查蘇聯經濟體制。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54年,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把計劃經濟列為社會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特征,這說明蘇聯仍延續斯大林創立的蘇聯模式,這勢必導致蘇聯體制的僵化,C項正確;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這一做法是要延續蘇聯模式,不是要進行經濟改革,排除A項;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之時,蘇聯實現了工業化,排除B項;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這一做法具有保守性,排除D項。故選C項。17.(1)轉變:由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轉向國家干預。影響:有利于美國經濟的恢復發展;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對以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2)有利條件:蘇聯抓住美國經濟危機這一機遇引進美國的技術裝備;擴大了出口市場,獲得了建設資金;改善與資本主義大國美國的關系,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積極獲取外援,加快了工業化建設。【詳解】(1)轉變:根據材料“在私人企業發展過程中,聯邦政府除了不斷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對經濟活動做任何干預”“30年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由政府出面,運用行政手段來監控全國市場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可知,由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轉向國家干預。影響:美國實行對經濟的干預之后,逐漸走出經濟危機,有利于美國經濟的恢復發展;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美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看,對以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2)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五年計劃期間,蘇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