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_第1頁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_第2頁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_第3頁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_第4頁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3篇

狀況是一個名詞,讀音為qíngkuàng,是指情形,情景。出自《墮及妻趙氏墓志》。狀況也有指事情的來龍去脈等意思。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街道應急管理實力建設狀況報告3篇,歡迎品鑒!

街道應急管理實力建設狀況報告篇1

根據省《關于緊急開展基層應急實力建設狀況調查的通知》,街道針對應急實力建設狀況(隊伍、物資裝備、應急聯動建設狀況、問題緣由分析、建議措施等)現將狀況報告如下。

一、健全領導機構,完善指揮體系

(一)健全領導機構。

街道成立由主任任組長、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派出所長任副組長,有關科室科長、社區居委會主任、人武干事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街道對社區實行定期調度、年度考核、督察督辦、問責約談等工作機制。

(二)完善指揮體系。

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辦、現場救援組、后勤保障組、新聞宣揚組、善后處置組。各部門明確分工、各司其職,親密協同,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二、完善應急預案,規范信息報送

(一)制定并按期修編預案。

街道辦事處制定了《街道綜合應急預案》、《平安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防兒童溺水平安事故應急預案》、《防汛工作預案》、《地震應急預案》等各項應急預案,根據市、縣有關要求定期做好各項預案的修編工作。

(二)嚴格執行信息報告制度。

要求事發地社區對于突發事務信息、重大緊急信息,必需第一時間向街道辦事處報告,統一由街道應

急辦負責收集、匯總后,向縣應急辦和相關部門報送,對因遲報、漏報、瞞報造成嚴峻損失、重大影響或嚴峻后果的,肅穆進行追責。

三、加強隊伍建設,落實值班值守

(一)壯大基層應急救援力氣。

一是根據街道應急管理辦公室的統一指揮調度,街道負責組織應急人員參與河道、橋段防汛搶險工作。根據街道配備的應急搶險人員額,街道配備1個應急隊,員額30人;1個防汛分隊,員額26人;二是辦事處機關、各社區、行政村現有應急救援隊員1337人。辦事處、各社區由主要領導帶隊,分管領導負責現場指揮。三是辦事處及各社區平安監管、食藥監管、環衛管護等專業人員,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開展隱患排查,強化落實整改,將各類風險消退在萌芽之中。

(二)強化應急值班值守。

辦事處建立了《應急管理值班值守工作制度》,雙休假期、放汛期間、重大節日、氣象臺發布預警的極端惡劣天氣等時間節點,機關及各社區每天支配1名班子成員、1名干部24小時值班值守;全體機關干部、社區兩委成員24小時保持通訊暢通。

四、備齊應急物資,抓好演練宣揚

(一)仔細儲備各類應急物資。

每年對各社區應急儲備物資進行一次清點檢驗,對失效破損的物資剛好更新補充,編制應急物資臺賬。

(二)抓好演練宣揚。

辦事處安監辦公室每年在各社區舉辦實地滅火演練、消防逃命演習。廣泛通過各種方式,向街道民群眾宣揚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學問,增加人民群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隨意識和自救、互救實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正確應對突發公共事務的良好局面。

五、存在的問題短板

一是街道、社區財力有限,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經費投入不足。

街道社區目前尚無專業救援車輛和通訊車輛。二是應急裝備種類不全,功能單一,操作不便,儲備物資種類較少,不利于緊急救援及人員防護。例如,由于缺乏橡皮筏、破拆機械等專用設備,救生衣數量有限,在暴雨條件下轉移水中被困車輛人員只能通過云梯爬行、繩拽人拉等方式,可能會延誤搶救生命的.珍貴時間。三是應急人員多為網格員,無編制、無補貼,未建立一套科學定量的考評機制,以及舉薦表彰申報流程,肯定程度上影響了應急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六、下一步工作準備

1、進一步完善全辦應急預案體系。根據內容合法、程序規范、政務公開的原則,仔細做好應急預案的發布與宣揚。抓好預案的組織實施,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開展。

2、進一步加強應急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應急管理的各類工作機構。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重點抓好骨干隊伍、專業隊伍、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強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完善各項保障措施,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對一些重點部位、重要行業和重點工程項目,建立完善的預防和應急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全社會的抗風險實力。

3、進一步完善突發事務排查評估預警體系。加強各類突發事務苗頭傾向的自查評估,仔細抓好整改;針對重大事故事務隱患,剛好向上級機關報告預警,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務的實力。

4、進一步擴大應急管理科普宣揚教化。做好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增加公眾的公共平安和社會責隨意識,提高公眾應對突發公共事務的實力,最大程度地預防突發公共事務并削減損失,保障公眾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平安。

街道應急管理實力建設狀況報告篇2

近年來,我縣仔細實行中心、省、州應急管理工作支配部署,成立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體系,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務實力進一步提高,現將我縣應急管理實力建設狀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縣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現有常住人口8萬余人,轄21個鄉鎮,87個行政村、1個社區。目前,全縣共有地災隱患點101處,山洪災難危急區121處,中小型水庫1個,水電站1個,?;飞a企業9家、甲醇站2家、煙花爆竹2家,應急管理責任重大。

二、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及隊伍建設狀況

20xx年3月,依據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由原縣安監局、縣政府應急辦和縣民政局救災職能劃轉后,正式組建應急管理局,作為縣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其中縣應急管理保障中心、縣防震減災局兩個正科級機構劃歸應急管理局代管,縣消防救援大隊歸口應急管理局管理,原縣政府專職消防隊劃轉應急管理局并組建縣應急指揮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縣應急管理局共有編制44人,在編人員43人(其中借調州級單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縣政府辦借用3名),實際在崗人數14人。應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編制6名,工勤人員1名,平安監察執法大隊事業編制(參公)3名;應急管理保障中心事業編制(參公)7名;縣綜合應急救援隊事業編制27人。局下設辦公室、應急管理股、平安監管股,擔當縣安委辦、應急委辦和防災減災委辦工作。同時,為妥當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務,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的突發公共事務應急委員會,下設平安生產、抗震救災、防汛抗旱、地質災難、森林(草原)防滅火等18個指揮部,為啟動應急響應、搶險救援、防災減災工作供應科學有序的組織保障,確保了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須要。

三、應急管理預案體系建設狀況

為確保各類突發公共事務能快速高效、有序地組織應對,我縣高度重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已啟動全縣總體應急預案編制修訂,防汛、地震、自然災難等應急預案已完成修訂。縣應急委根據各部門職能職責編制和修訂完善相應的應急預案,厘清應急委成員單位之間防、救、治的關系,同時要求各鄉鎮、企業修訂完善各自應急預案進行,初步形成了優化、協同、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我縣擬于5月上旬開展汛期自然災難應急演練桌面推演,5月中旬組織開展汛期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全縣防災減災救災實力。?/span>

四、應急管理救援物資及后勤保障工作狀況

一是支配資金101萬元,用于全縣應急管理工作。其中,應急專項預算資金101萬元,用于應急救災、救援后勤保障。防震減災專項工作經費1萬元,用于防震減災學問培訓宣揚、監測和地震應急演練。

二是應急搶險救援物資狀況?,F有救災物資儲備倉庫25處,其中縣本級4處21個鄉鎮各1處。全縣現儲備有鉛絲籠200個、沙袋6300條、風力滅火機81臺、滅火水槍60套、融雪工業鹽5噸,儲備帳篷、棉被、御寒衣物、照明設備、移動廁所等物資5000余件(套),大米6000噸,面粉600噸,食用油4噸,有效保障突發性事務期間物資供應需求。

三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狀況?,F有專業綜合應急救援隊伍1支10人,職工撲火隊1支20人,公安、志愿者、醫護、交通、通信、電力等行業應急搶險救援隊伍7支649人。

四是應急救援裝備設施狀況。全縣現有消防車4輛、救援車4輛、撲火類工具11500余件(套),發電機27臺、短波電臺1臺、對講機31部、衛星電話11臺、應急通信保障車1輛、應急電力保障車2輛,各類大型救援32輛,救生設施設備千余套,設立縣城、鄉鎮應急避難場所共82處。

五、應急法律法規執行狀況

目前適用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平安生產監管執法、突發公共事務應急搶險救援兩個方面。

20xx年執法工作突出重點領域平安監管,全縣共派出平安監管督查組571個,檢查企業(場所)909家次,查出整改隱患496項,下達整改指令496項,整改496項,投入整改資金253萬元,整改率101%。同時加大平安生產執法力度,從事后懲罰向事前防范轉變,20xx年立案查處4起,罰款6.2萬元,有效杜絕了群死群傷事故發生。20xx年820特大洪澇泥石流自然災難時,縣防汛指揮部依照有關法規和應急預案啟動三級應急響應,隨著州應急委啟動二級應急響應后,依照規定又調整為二級應急響應,并依法剛好實行交通管制,對縣內滯留游客進行疏散轉移,開展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當前,平安生產工作仍舊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是風險隱患多。我縣多數生產經營單位仍屬勞動密集型、人員密集型企業,低小散亂現象還較為突出,加之企業分布在全縣各地,地處深溝,距縣城最遠的企業近百公里,導致管控難。二是地質災難威逼范圍廣。目前共有地質災難隱患點589處,其中特大型地質災難隱患點10處,近年來,地震、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難頻發,全縣防災減災工作形勢不容樂觀。三是企業平安投入不足。境內企業有的建設年限較長,設備技術較落后,平安生產技改投入大,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企業一線員工多是當地的村民,文化素養整體偏低,企業管理也面臨詳細困難。四是安監技術力氣薄弱。當前,我縣平安生產工作主要還是靠運動式大檢查來推動,對工業園區危急品化工企業和境內6個加油站缺乏危化企業平安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無法有效進行監測預警。五是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不健全。由于涉及面較廣,導致部門與鄉鎮之間開展聯合演練、合作溝通少,一旦發生跨區域、大范圍自然災難或突發性事務,應急響應及救援速度將受到極大影響。

下步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務的實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應急裝備配備方面。建議省上級在應急指揮車輛、應急通訊設備、應急指揮包等應急裝備配備上賜予基層4.合理統籌,凝合合力,加強應急處置隊伍建設。根據分類整合、多項任務切換的原則,立足于現有的應急救援資源,整合街道、社區、物業、駐地單位、志愿者等5支隊伍,組建應急綜合管理隊伍和志愿者隊伍,逐步建立統一高效的專業應急救援體系。依據劃分網格進行分工,將人員下沉到網格。加強日常訓練,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各類突發事務的實力,特殊是發生突發事務后,能夠快速集結到位,根據分工第一時間開展處置工作,充分發揮突發事務先期處置作用。

5.整合資源,統一調度,提升應急資源保障水平。依據街道統籌、分類管理、統一調度的原則,整合各類資源,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科學合理地儲備防汛、抗旱、防火等應急專用物資,加強對應急物資管理,落實經費保障,增加物資統一調配和保障實力,提升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平安事故服務保障水平。

6.注意宣揚,加強防范,開展應急培訓實戰演練。一方面著重抓好宣揚教化,提升公眾應急意識和實力。通過開展應急科普學問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搭建應急宣揚教化平臺,擴大平安應急學問的普及范圍;實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依靠網絡、黑板報、宣揚欄、學問手冊、廣告大屏等載體,開展應急宣揚教化,增加公眾的公共平安意識、社會責隨意識和自救實力。另一方面,結合不同時間節點,在萬達寫字樓、居民小區,有安排地組織開展平安疏散應急演練、防汛疏散應急演練,在演練中落實預案,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預案,提高應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預防和削減突發事務造成的損害。20XX年,街道共組織進行平安消防培訓及演練10余次、涉及群眾600余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項應急預案體系有待完善。由于專業學問不足,缺乏更具針對性的專項應急預案;部分已制定的應急預案,不夠全面詳細,需進一步修改、完善。

2.應急物資和應急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應急物資方面,雖已基本具備消防器材、防汛抗旱等物資,但存在種類有限,且存在物品老化等問題。由于器材有限、缺少專業人員指導,部分志愿者存在不會運用滅火器等救援工具等問題。應急隊伍尤其是志愿者存在年齡結構偏大、應急學問不足等問題;應急隊伍缺乏必要的應急救援設施裝備,突發事務應急處置實力較弱。

3.實戰應急演練不足。雖然能夠保證每年在固定時間節點進行應急疏散演練,但演練頻次和類型遠遠不能滿意須要,受演練時間和地點限制,演練受眾有限。

三、整改措施

1.進一步完善全鎮應急預案體系。抓好街道各類應急預案的修訂、發布和實施工作。深化開展調研,摸排平安隱患、沖突糾紛,根據內容合法、程序規范、政務公開的原則,仔細做好應急預案的發布和宣揚,組織力氣抓好預案的組織實施,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

2.進一步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的各類工作分工,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重點抓好骨干隊伍、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完善各項保障措施,健全救災物資的儲備制度。公開應急隊伍招募志愿者,汲取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