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YPERLINK"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TcxNTUxMA==&mid=2247495833&idx=7&sn=7000ccecd231d5dd61bb9a5fe5bb9f77&chksm=ec90ee40dbe7675602c7003c2196c9f22e7cd75ee337f81060215107fe73d39317a4dd284307"\l"rd"\o"點擊文章標題可訪問原文章鏈接"\t"_blank"甘肅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天水一中2016級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第一階段考試語文試題(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120分鐘)基礎題(每小題2分,共16分)1.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A.求之靡(沒有)途

適(往)莽蒼者

宇文新州之懿(美好)范B.遙襟甫(頓時)暢

悟已往之不諫(挽回)

去以六月息(氣息,這里指風)C.君子見機(預兆)

窮(窮盡)且益堅

策扶老以流(周游)憩D.恭疏(撰寫)短引

夙嬰(纏繞)疾病

景(日光)翳翳以將入【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重點實詞的掌握情況,C項,“窮且益堅”出自王勃《滕王閣序》。窮應解釋為困厄,處境困難。2.下面詞語的語境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A.茍:茍非吾之所有

茍富貴,毋相忘

茍公子相助,敢不如命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B.名:其名為鯤

名之者誰

莫名其妙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C.屬:序屬三秋

冠蓋相屬

起臨洮屬之遼東

屬予作文以記之D.引:引喻失義

將軍夜引弓

引壺觴以自酌

引以為曲水流觴【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現象。A項,四個詞語中“茍”意思都是“如果”。B項,四個詞語中“名”的意思分別為“名字”“命名”“指出”“名字”,四個詞語中“名”的語境義均不同。C項,四個詞語中“屬”的意思分別是“是”“接連”“接連”“囑咐”,四個詞語中“屬”的語境義不同。D項,四個詞語中“引”的意思分別為“援引”“拉、挽”“拿起”“導引”,四個詞語中“引”的語境義均不同。3.下面加點詞語活用不相同的一項(

)A.眄庭柯以怡顏

屈賈誼于長沙

B.襟三江而帶五湖

水擊三千里C.倚南窗以寄傲

四美具

D.或棹孤舟

雖然,猶有未樹也【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詞類活用。B項,“襟”,意動用法,以……為襟;“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A項,“怡”,使動用法,使面……露出愉快神色;“屈”,使動用法,使……受委屈。C項,“傲”,形容詞作名詞,傲世之情;“美”,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事物。D項,“棹”,名詞作動詞,劃船;“樹”,名詞作動詞,樹立。4.下面句子的句式特點不相同的一項(

)A.胡為乎惶惶欲何之

樂夫天命復奚疑B.既自以心為形役

纖歌凝而白云遏C.問征夫以前路

奉晨昏于萬里D.去以六月息者也

而彼且奚適也【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D項“去以六月息者也”是狀語后置句,應為“以六月息去者也”;“而彼且奚適也”則為賓語前置句,應為“而彼且適奚也”。A項,兩個句子都是賓語前置句,“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何之”是“之何”的倒裝;“樂夫天命復奚疑”,“復奚疑”是“復疑奚”的倒裝。B項兩個句子都是被動句,“既自以心為形役”中“為”表被動;“纖歌凝而白云遏”中“遏”的意思是“止”,這里是被動含義,即被歌聲所阻止。C項,兩個句子都是狀語后置句,“問征夫以前路”正常的順序應為“以前路問征夫”;“奉晨昏于萬里”的正常順序應為“于萬里奉晨昏”。5.對下列文言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王勃《滕王閣序》)(弱冠,指18歲,古代以18歲為弱年,行冠禮,表示開始成為成年人。)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陳情表》)(孝廉是漢代以來舉薦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C.“我因惡了高太尉……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施耐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刺配指臉上刺字,發往遠地充軍。刺,古時的肉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字,用墨染上顏色。配,發往遠地充軍。)D.“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三秋指九月,古時把一個季節的第一個月稱為孟月,第二個月稱為仲月,第三個月稱為季月,所以三秋指季秋。)【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A項是20歲,不是18歲。點睛: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并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6.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小劇場正上演昆曲《游園驚夢》,云臺上那青衣眼神流轉,碎步生蓮,才一開腔便先聲奪人,樓上樓下的看客皆拍案叫好。②饒宗頤,這位被稱為當代“最后的通儒”的國學大師,與季羨林先生并稱“北季南饒”,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深厚學養,令后輩學者難以望其項背。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無節制地開采、出口稀土等資源,這種行為無異于為淵驅魚,為叢驅雀,長此以往,稀有資源將消耗殆盡。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兩門相對卻不相往來、以鄰為壑的鄰里相處之道早已引發社會學家的關注和思考。⑤國家人社部最近出臺了支持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這一政策在大眾自主創業蔚然成風的今天,為就業發展注入新活力。⑥馮友蘭教授回憶說,蔡元培校長給他留下的最深刻記憶就是他灑脫豁達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這種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嘆不已。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①錯誤。瓜田李下:喻指容易使人誤解的地方。望文生義,使用不當。②正確。望其項背,指望見對方的頸項和背脊,意謂程度與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難以追趕。③錯誤。為淵驅魚:原比喻殘暴的統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敵方。現多比喻不會團結人,一些本來可以團結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出自《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把。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④錯誤。以鄰為壑:拿鄰國當作溝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⑤正確。蔚然成風,形容一種事物盛行于一時一地,成為一種風氣,含褒義。⑥正確。光風霽月:指雨過天晴時風清月明的景色,比喻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蕩。故選B。點睛:點睛:對于成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成語語義側重點、成語的詞義輕重、語義范圍的大小等。“參差不齊”偏重水平、質量,無關于品質、思想。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比如,“泥沙俱下”既可指人,也可指物;“良莠不齊”只能指人。解答詞語題,第一、逐字解釋詞語,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詞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第三、要注意詞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詞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第五、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在前后語義矛盾或者前后語義重復的現象。7.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有些作品的精妙處,不在整個詩篇的優美、渾成,而在于一字一詞之妙,甚至一聯一句之美,以小見大,著重表現瞬間之美、新奇之美。B.中國古典詩歌不但上后人去欣賞品味,而且它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和自強不息,滋養著我們去創造新的詩歌藝術、新的民族文化。C.阮籍的五言《詠懷八十二首》創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詩歌進行抗爭的新形式。后來的詩人也對這種五言詠懷組詩的體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D.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要善于根據詩中的“一鱗半爪”“斷帛裂錦”,用自己的想象來補充、聯綴,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體會作者的思路和情感。【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A語序不當,應為“而在于一聯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詞之妙”;B成分殘缺,“自強不息”后面加“精神”;C不合邏輯,主客倒置,因為“這種五言詠懷組詩的體制對后來的詩人也對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點睛:不合邏輯是病句常見的類型,主要有并列不當、否定不當、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實。句子中出現“和”“等”或頓號注意查找因并列不當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邏輯錯誤。見到否定詞語,反問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詞語,查找因否定不當而造成的邏輯錯誤。見到“被”“受”“對”“對于”等表示主客關系的詞語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邏輯錯誤。此題C項主客倒置。8.填入下面空缺處的語句,銜接恰當的一項是(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也就是強調從對父母的孝心開始培養一個人“泛愛眾”的能力。________。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么可能讓他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愛民族、愛國家呢?①如果思義、情義的處世原則培養不起來,就會形成一種以利害為取舍的處事原則,這樣的人往往會見利忘義或忘恩負義。②而且,把“孝”作為“仁”之本,“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然后愛其族人、愛其長上、愛其民族、愛其國家。③這是因為,孝的教育,培養的是人的一種講恩義、情義的情感。④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展的規律,易于為人們所接受。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孝敬父母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又怎么會去愛他人、愛集體呢?一個人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又怎么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一個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會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尊敬、贍養長輩,不只是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更是我國法律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義務,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不富貴,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義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江夏王義恭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愨隨鎮廣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愨自奮請行。義恭舉愨有膽勇,乃除振武將軍,為安西參軍蕭景憲軍副,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區粟城。林邑遣將范毗沙達來救區粟,和之遣偏軍拒之,為賊所敗。又遣愨,愨乃分軍為數道,偃旗潛進,討破之,拔區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后無際,士卒不能當。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二十年,孝武伐元兇,以愨為南中郎諮議參軍,領中兵。孝武即位,以為左衛將軍,封洮陽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先是,鄉人庾業,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賓客;而愨至,設以菜菹粟飯,謂客曰:“宗軍人,慣啖粗食。”愨致飽而去。至是,業為愨長史,帶梁郡,愨待之甚厚,不以前事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誕據廣陵反,愨表求赴討,乘驛詣都,面受節度,上停輿慰勉。愨聳躍數十,左右顧盼,上壯之。及行,隸車騎大將軍沈慶之。初,誕誑其眾云:“宗愨助我。”及愨至,躍馬繞城呼曰:“我宗愨也!”事平,入為左衛將軍。五年,從獵墮馬,腳折不堪朝直,以為光祿大夫,加金紫。

愨有佳牛堪進御,官買不肯賣,坐免官。

明年,復職。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贈征西將軍,謚曰肅侯。

(節選自《宋書?宗愨傳》)9.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士卒不能當

當:抵擋

B.乃除振武將軍

除:廢除C.左右顧盼,上壯之

壯:欽佩

D.官買不肯賣,坐免官

坐:因此獲罪10.以下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宗愨勇武的一項是(

)①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②愨年十四,挺身拒賊

③愨自奮請行④愨乃分軍為數道

⑤愨聳躍數十,左右顧盼

⑥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A.②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宗愨年少志大。叔父問他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但他不愿“以文義為業”,平時縱任意氣,喜歡武藝,因此鄉里人對其并不贊賞。B.宗愨作戰有勇有謀。元嘉年間,征伐林邑,宗愨自告奮勇請求參加,在作戰中善于思考,仿制獅子形狀大破敵軍“大象陣”,戰功顯赫。C.宗愨不僅廉潔,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對珍奇異寶,他一無所取;官府要買他的“佳牛”進貢皇上,他執意不肯,并因此獲罪被免去官職D.宗愨同鄉庾業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對宗愨卻只是酸菜、糙米飯。宗愨任豫州刺史后,不計前嫌,反而舉薦他任長史。12.下列對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B.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C.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D.愨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13.將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2)愨表求赴討,乘驛詣都,面受節度,上停輿慰勉。【答案】9.B

10.B

11.D

12.B

13.(1)他的兒子侄兒們都喜歡讀書,獨有宗愨縱任意氣喜歡武藝,因此得不到家鄉人的稱贊。(2)宗愨上表請求帶兵征討,騎著傳送公文的馬急速到都城,當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車駕對他慰問勉勵一番。【解析】【9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除,授職。【10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篩選的題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質,還要注意有沒有“直接表現”等字樣,注意運用排除法作答。①志向遠大,④有謀略,⑥廉潔。【1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D“舉薦他任長史”有誤,只是仍讓他做。【12題詳解】試題分析: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威服”的賓語為“百獸”,不應該斷開,排除A項、C項。“與象相御”,與大象相抗,為一個完整的句意,不應該斷開,排除D項。句意:宗愨說:“我聽說獅子能威懾鎮服一切獸類。”于是仿制獅子的形狀,與大象相抗,大象果然驚恐奔散,敵軍人馬因此潰敗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異寶及其他各種物品,多得數不清。宗愨自己一點也沒有要,除隨身攜帶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無所有,文帝十分贊賞他。故選B。【13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1)“從”,侄子,“為所”表被動;(2)“詣”到去,“面”當面。參考譯文:宗愨的字是元干,南陽人。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你如果不能獲得榮華富貴,就敗壞我們家族了。”宗愨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剛過門,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沒能進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向來有高尚的節操,他的兒子侄兒們都喜歡讀書,獨有宗愨縱任意氣喜歡武藝,因此得不到家鄉人的稱贊。江夏王劉義恭任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宗愨隨同義恭鎮守廣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宗愨自告奮勇請求參加戰斗。劉義恭向文帝推舉宗愨說他有膽量和勇力,于是任命為振武將軍,作為安西參軍蕭景憲的副將,隨同膠州刺史檀和之圍攻區粟城。林邑派大將范毗沙達前來營救區粟,檀和之派一支偏軍抵擋,被敵人打敗。又派宗愨前往,宗愨分兵幾路,放下軍旗悄無聲息的前進,一下子就攻破了敵軍,占領區粟城,進入象浦。林邑王范陽邁調動全國兵力前來抵抗,把鎧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裝起來,象群進入陣地前后沒有邊際,宋軍不能抵擋。宗愨說:“我聽說獅子能威懾鎮服一切獸類。”于是仿制獅子的形狀,與大象相抗,大象果然驚恐奔散,敵軍人馬因此潰敗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異寶及其他各種物品,多得數不清。宗愨自己一點也沒有要,除隨身攜帶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無所有,文帝十分贊賞他。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劉駿討伐劉劭,以宗愨為南中郎咨議參軍,兼領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為左衛將軍,進封洮陽侯。孝建年間,不斷長官為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早先,同鄉人庚業,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肴招待賓客,而宗愨到來就擺上酸咸菜和小米飯,對客人說:“宗愨是軍人,習慣于吃粗糙的飲食。”宗愨吃飽后就離去。這時庾業為宗愨的長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愨對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占據廣陵謀反,宗愨上表請求帶兵征討,騎著傳送公文的馬急速到都城,當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車駕對他慰問勉勵一番。宗愨聳身跳躍數十下,跳躍時左顧右盼氣度豪邁威嚴,皇上贊揚他的健壯。到出兵時,隸屬于車騎大將軍沈慶之部下。起初,劉誕哄騙部下說:“宗愨是幫助我的。“及至宗愨來到,騎在馬上繞城急馳高呼說:“我就是宗愨。”事情平定后,入朝任左衛將軍。大明五年(461),隨從皇上打獵不慎從馬上摔下來,腳被折傷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為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宗愨有好牛,符合進貢皇上的條件,官府去買,他卻不賣,因此獲罪被免去官職。第二年(462),恢復原職。前廢帝劉子業即位(465),任命宗愨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銜。這年宗愨死。朝廷追贈為征西將軍,加謚號為肅侯。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①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③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④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張孝祥:張孝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這首詞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當時,他被讒落職,從廣西經洞庭湖北歸。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③明河:銀河。④嶺表:指從五嶺至海南之間的廣東、廣西地域,即嶺南地區。14.上闋“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何作用?15.下闋“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抒發了復雜情感,試結合全篇加以分析。【答案】14.皎潔的月亮灑下明麗的光輝,璀璨的銀河在湖水中投下影像,空中和水中都澄清明凈。描繪了一幅空曠潔凈的圖畫。和下文的“肝膽俱冰雪”照應,暗示自己心底無私、光明磊落的情懷。

15.作者置身水天相連、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寵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發了超然物外的愉悅之情;“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更顯得慷慨激昂,大氣磅礴,在總攬天地、驅遣萬物中抒發了作者的豪邁進取的情志;但現實的嚴酷畢竟回避不了,“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表現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顯沉穩,方寸不亂,“扣舷獨嘯”抒發了作者的憤激不平之意。(答對任意兩點即可)【解析】【14題詳解】試題分析: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表里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自己品格之美。考點:鑒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5題詳解】試題分析:詞人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秋月秋水回歸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詩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交融之中。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四.理解性默寫16.根據情境提示,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1)“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意在告誡人們要決絕過去,放眼未來。《歸去來兮辭》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滕王閣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通過色彩的變化,寫出了秋天山水的特征。(3)《逍遙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才是真正的逍遙游。【答案】

(1).(1)悟已往之不諫,

(2).知來者之可追

(3).(2)潦水盡而寒潭清,

(4).煙光凝而暮山紫

(5).(3)若夫乘天地之正,

(6).而御六氣之辯【解析】試題分析:此類題目要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寫法,不能出現錯別字或漏字、多字。如“已”“辯邪”不要誤寫為“以”“辨”。點睛:此題考查學生名句默寫的能力。在默寫名句名篇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誤寫。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經常在這些“淺水灘”“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寫,光記不辨,不知道聯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來區分。所以在平時對名句記憶時要立足于對詩句的理解,現在課標卷已經考核“理解性默寫”,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準確還不容易寫錯字,然后要立足于“寫”,不要背下來但得不到分數。五、現代文閱讀1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小題。好大一棵樹

夏陽

母親去世十年后的那個清明節,我和父親還有弟弟回到了久別的故鄉,也就是那座小縣城,去尋她的墳。

母親去得突然,四十出頭,便倒在她和父親所在的造紙廠的車間里。那天是4月15日,還有兩個來月,我就要參加高考。父親猶豫再三,還是告訴了我。父親指著飯桌上一個黑漆漆的骨灰盒,對我和弟弟說,你媽在里頭。說完,看也不看我們,扭頭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門檻上,默默地抽煙,任憑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來活去。

母親的墳,說墳也不是墳。我們全家,除了造紙廠分發的兩間低矮潮濕的平房,便上無片瓦,下無寸地。母親葬在哪里,還真是個問題。父親袖著手在外面尋摸了一天,回來等天黑嚴實了,重新領著我和弟弟出了門,悄然上了縣城西郊的觀音山。觀音山是一座孤山,樹木葳蕤,山雖不高,卻能俯視整個縣城。從觀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翻過山頂,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個岔路口,往左是回縣城,往右是去造紙廠的一條小路。父親在岔路口站立了一會兒,帶領我們往左走了下去。走了兩百步,父親指了指路邊,嘆了口氣,說,就這里吧。

一個小時后,母親的骨灰盒,被我們安葬在一個小土包下面。父親生怕別人發現,特意弄了一些草皮蓋在新土上,還移栽了兩棵小樹侍立兩旁作為記號。臨下山時,我們三人站在母親的墳前,望著山腳下的一城燈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如父親所愿,我總算為他爭了口氣,被南方一所大學錄取了。父親也因為母親的早逝而驚恐萬分,執意要離開造紙廠這個污染嚴重的傷心之地,帶著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親獨自去母親的墳前坐了半晌,回來時,我感覺他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母親的離去,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家庭來說,是巨大的災難和難以言說的悲慟。十年間,我們三人聚在一起,從不敢談起母親,甚至連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來。如果不是因為父親剛剛被醫院查出肝癌晚期,沒人會主動提出去尋她的墳。

可是,墳沒有了。我們回到縣城是日暮時分,和上次一樣,沿著觀音山北面的那條山路上了山,翻過山頂,等來到山南面的那個岔路口時,不由驚呆了。岔路口的右邊,依舊是樹木蔥蘢,依舊是那條羊腸小道蜿蜒而下,依舊是造紙廠五顏六色的污水在山腳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邊,別說兩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條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圍墻砍成了斷頭路。圍墻里面,攪拌機轟鳴,工人們緊張忙碌,一棟棟別墅在一堆堆凌亂的鋼筋水泥中張牙舞爪。父親驚得張了張口,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來,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渾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頓時醒悟過來,忙跑過去一把攙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會兒,父親才緩過一口氣來,手指著圍墻里面,抽泣著說,你媽的墳……

我媽的墳……我腦海里高速運轉著,惶然四處張望。突然,我指著岔路口的右邊,急中生智地說,我媽的墳不是在那里嗎?您,您記錯了呢。

我怎么可能記錯?父親抹了抹眼淚,驚訝地問。我朝弟弟使了個眼色,弟弟立馬反應過來,忙在一邊附和道,您肯定是記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記得是在右邊。你那晚不是還說,右邊好,男左女右,葬在右邊,你媽就可以守住我們在造紙廠的那個家了。

是嗎,我有這樣說過?父親將信將疑地問。我和弟弟猛點頭。父親猶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邊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邊,大概是兩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樹矗立在路邊。大樹枝繁葉茂,樹干筆直粗壯,高聳入云。父親疾步走了過去,踮起腳尖,一把抱住大樹,將臉親昵地貼在樹干上,嘴里喃喃自語,仿佛在傾訴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貿然上前去打擾父親,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內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樹林,山腳下的縣城,還有更遠處的鄉村田野,籠在水煙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綽綽,輪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邊一墻之隔的圍墻里面,卻是那般的清晰可見,亮晃晃的夜燈下,人影憧憧,攪拌機像一頭巨大的鱷魚,吞進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著。我和弟弟不禁對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樣在憂慮:父親沒幾天活頭了,他老人家走后,該何處安息?(1)下列對作品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小說開篇用語看似平常,卻涵蘊豐富,既寫出了母親去世日久、父子三人離鄉日久,也寫出了父子回鄉的時間與緣由,引發讀者閱讀興趣。B.母親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貧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現狀,令我們無力也無暇好好安葬母親。這為日后“尋墳而不得”埋下伏筆。C.母親的去世給全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難以言說的悲慟。父子三人因為驚恐和傷心而離開家鄉,直至父親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鄉去尋母親的墳。D.小說不僅寫出了母親墳墓被毀,父親故去后不知何處安息的家庭悲劇,更揭示了工業化進程中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毀山濫建等。E.小說借助排比、比喻、夸張、擬人、反語等手法來描寫景物,環境描寫除了具有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外,還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作用。(2)你認為父親有可能記錯墳的位置嗎?前文哪些地方設了伏筆?(3)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他經歷了什么樣的心緒變化?請簡要概括(4)有人認為本文的標題應該是“墳”而不是“好大一棵樹”。請結合文本,談你的認識和理解。【答案】(1)A2分,D3分,B1分。(2)不可能記錯。①墳地是父親在外尋摸一天定下來的;②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③安葬時走了200步,之后又移栽小樹作記號;④離鄉前父親獨自去墳前坐了半晌。(答對3點給6分)(3)①生活境遇困窘,深愛妻子孩子,為維持生存不得不在惡劣的環境下辛苦工作的勞動者。(3分)②妻子去世非常悲傷,怕污染傷及自身而南下打工,查出癌癥后希望和妻子安葬在一起,在一番尋找而不得之后不得不接受一棵大樹為妻子的安棲之所的“事實”。(3分)(4)答案示例一:應該是“墳”。①行文結構上看,文章開篇即明說尋墳,照應標題;結尾以問句作結——父親去后何處安息——委婉寫墳。②“墳”是線索。全文一直圍繞“墳”展開:安葬時尋墳址——離家時去看墳——十年后去尋墳;而“好大一棵樹”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現,且篇幅不大。③從主旨上看,“尋墳而不得”展現了貧苦人民的悲情,墳的被毀其實表達的是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機器與傳統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發展,要不要人文關懷?耐人尋味。④從藝術效果上看,用“墳”作標題,直接、明白。(亮明觀點2分,理由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答案示例二:應該是“好大一棵樹”。①從情節上看,它雖然是在文章幾近結束時才出現,卻至關重要:它恰巧就在大概是兩百步的地方,這讓父親最終接受“記錯了”這個事實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筆直粗壯高聳應該是契合了這十年來父親內心所想:當年的小樹苗應該長成了這個樣子;在經歷了“墳沒有了”這個變故后,這棵樹成了身染重病的父親最終的情感依托。②樹是樹,不是墳,但它卻完成了對父親的情感撫慰,這種錯位與悲情讓讀者唏噓。③從人物形象上塑造上看,樹的繁茂寄予了父親十年來無以言說的思念:“疾步”“踮”“抱”“親昵地貼”“傾訴”側面表達了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④從藝術效果上看,用“樹”作標題,含蓄、蘊藉。(亮明觀點2分,理由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解析】(1)試題分析:本題綜合考查小說的主題和技巧。首先要通讀文本,把握如下幾個問題,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主要事件是什么,通過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選項對文本的分析。選項一般會針對形象、主旨、情節、細節描寫主題。B項,“‘我’高考在即的現狀,令我們無力也無暇好好安葬母親”有誤;“我高考在即”不是不能好好安葬母親的原因。C項,我離家是因為高考考到了外地,弟弟是被父親帶走的,全家“才想起”表述不對。E項,沒有反語,沒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考點定位】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這道題綜合性比較強,既涉及到了對文中字詞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對文章主旨的探究,還涉及到了對文章結構、手法的把握。解答這類體的方法是:(1)快速通讀全篇,抓住中心句關鍵句理清全文結構。(2)認真品讀重要段落,抓住關鍵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詠精讀主體段落,抓住表現形式鑒賞評價語言與情旨。(4)細致咀嚼重要語句,抓住關鍵詞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內蘊。(5)對照選項一一排除得出答案。本題五個選項,A項考查鑒賞文本語言特點,B項分析文本結構手法,C項考查對小說情節的把握,D項考查對小說主題的概括,E項考查對文章表現手法的分析。考生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你認為父親有可能記錯墳的位置嗎?前文哪些地方設了伏筆”,這是針對小說的情節設題。這類題目解答時應先表明觀點,應為“不可能”,因為后面一問既是提問,又是提示,“前文哪些地方設了伏筆”。文本第三節說“父親袖著手在外面尋摸了一天”,第四節說“還移栽了兩棵小樹侍立兩旁作為記號”,第五節說“走的那天,父親獨自去母親的墳前坐了半晌”,這些都可以作為“不會記錯”的依據。【考點定位】分析作品結構。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情節安排的技巧。“伏筆”是小說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后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于產生突兀懷疑之感。本題雖有兩問,但重點在第二問“前文哪些地方設了伏筆?”考生可通讀全文,找到信息對應段落,仔細篩選母親去世后父親的言行,即可找到答案。(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他經歷了什么樣的心緒變化”,這是考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題干中有兩問,一是父親的形象,一是心緒的變化。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寫父親的內容,然后依據內容進行概括。從為母親尋找墳地和安葬母親的內容上,可以看出父親是深愛母親的;從父親離開造紙廠這個污染嚴重的傷心之地,帶著弟弟南下去打工的情節中,可以看出父親深愛孩子。心緒的變化:母親去世,父親“看也不看我們,扭頭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門檻上,默默地抽煙”,非常悲傷;“執意要離開造紙廠這個污染嚴重的傷心之地,帶著弟弟南下去打工。”怕污染傷及孩子南下打工;得知生病想和母親安葬在一起;“父親……一把抱住大樹,將臉親昵地貼在樹干上,嘴里喃喃自語,仿佛在傾訴什么”,找不到母親的墳地,把一棵大樹當作母親的安棲之所。【考點定位】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名師點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人物描寫方法入手,人物描寫分為直接描寫(正面描寫)和間接描寫(側面描寫)兩大類。直接描寫又分為肖像描寫(也稱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另外還要借助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本題除概括父親的形象特點外,還要答出父親的情緒變化,那么就要重點分析文中父親的言行及心理,從而得出答案。(4)試題分析:這是針對小說標題設題。這是一道探究題,這類題目一般就文章的標題、主旨、作者等環節中的某個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讓答題人選擇其中的一種觀點結合文章進行解讀,考生答題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文章中找到支撐自己的觀點的依據即可。本題針對標題設題,答案并不唯一,考生可選擇用“墳”做題目好,也可以選擇“好大一棵樹”做題目好,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選擇哪一個標題,都應該從結構情節、人物塑造、主旨揭示上進行分析。注意言之成理,自圓其說。【考點定位】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能力層級為探究F。【名師點睛】本題探究對文章標題的鑒賞,這類題目解答時要注意從結構情節、人物塑造、主旨表達等方面分析,具體如下:①作為情節線索貫穿全文。標題若是文中出現的某一事物,該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線索,有意無意的貫穿情節始終,甚至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②點明時間、地點,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圍。如果以時間、地點、環境為題,則標題可能是要向讀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這個信息對讀者理解文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③在理解標題本意的基礎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還有比喻義、象征義、深層義、雙關義等,小說的標題,有的十分含蓄,如結合社會現實,深入思考之后,會發現它實際上還具有深層的含義,語義雙關;④反映小說的主要內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標題是小說的眼睛,有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事件的主要情節,反映了小說的主要內容;有的標題暗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點出小說的主旨,有的標題具有反諷義,體會文章主旨是要結合社會現實來理解。那么,符合上述要求的標題即為好的標題,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標題即為不可取的標題。本題考生無論是認為哪一個標題好,都要從上述角度分析出理由,答題模式:先表明觀點,用“墳”好(用“好大一棵樹”好),①結構上……;②人物塑造上……;③主旨揭示上……。六、語言表達18.下面是某校2017年清明節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初步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85個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