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_第1頁
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_第2頁
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_第3頁
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_第4頁
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巫山縣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初步設計說明—附屬工程FC-001/10巫山縣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圖設計說明—附屬工程1.工程簡述巫山縣巫峽鎮白水村供水管網改造工程項目位于巫山縣巫峽鎮,業主為重慶市巫山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受業主委托我司對該項目附屬工程-平場設計及圍墻設計。本次設計項目包括3個地塊的平場設計;所有平場范圍總面積4163平方米。經計算,本次AW=6995.748方,AT=766.347方,考慮1.175松散系數,需要棄方8220方(壓實)。最終土石方調配由業主統一進行。外棄清表土方量為8081.5m3(按清表厚度0.5m計算),清表土可用于綠化填土調配至其它地塊。2.設計依據◆建設方給定的平場設計任務書及雙方簽訂的設計合同。◆建設方提供的1:1000地形圖。◆該項目所在片區最新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1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199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其它相關標準、規范;3.場地現狀及規劃分析本次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地塊與周邊相鄰道路的有機銜接。場地整體高差較大,主要為山頭及溝壑組成,地形標高238.82米,最低處位于現狀道路范圍。4.工程地質條件4.1自然地理擬建給水管網項目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巫峽鎮白水村,距離巫山縣城中心約7.7km,交通方便,交通便利,如圖4.1所示。圖4.1項目所在位置圖4.2氣象與水文巫山縣地處亞熱帶濕潤區,受東南季風影響,且縣境北部有高山屏障,因此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多低溫陰雨和寒潮;夏季長,氣溫高,降水豐富常有暴雨;秋季氣溫下降快,多陰雨;冬季短,氣候溫和少雨。此外工作區垂向氣候分帶明顯,境內氣候要素水平差異小而垂直差異大,由于境內地貌復雜,高差懸殊,又深受東南暖濕季風影響,氣候隨海拔增高而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垂直遞變。因此,氣候類型多樣。巫山縣多年月平均氣溫及降雨量見表2-1。多年平均氣溫18.4℃,月平均最低氣溫7.1℃;月平均最高氣溫29.2℃,極端最低氣溫~6.9℃(1997年1月30日);極端最高氣溫41.8℃(1959年8月23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年最大降雨量1356mm,月最大降雨量445.9mm(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384mm(2014年8月31日)。年內降雨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8%。表2-1巫山縣多年月平均氣溫及降雨量一覽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氣溫(℃)7.18.813.318.522.526.129.129.224.219.113.58.918.9降雨量(mm)7.719.156.193.8160.7134.0153.1123.9150.386.848.218.21049.3區內地表水系均屬長江水系。長江為區內地表水系的主干,屬過境河,境內流程57km,方向近東西向,沿主構造線方向發育,接受二、三級水系的補給。全縣除大寧河外,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支流有8條,分別是官渡河、抱龍河、大溪河、小溪河、馬渡河、洋溪河、三溪河、福田河等。除主要支流外,境內尚有小溪54條,全縣水域面積91.4km2,占幅員總面積的3.09%,水系一般呈樹枝狀,局部呈羽狀或格子狀。東側邊界為大寧河,為場地附近的主要水體;三峽庫區建成后,汛期(6月中旬~9月底)水庫限制水位為145m(吳淞高程),以便洪水來臨時攔蓄洪水。若遇上洪水,壩前水位達到147.2m(吳淞高程)(5年一遇),20年、100年壩前水位分別為157.5m(吳淞高程)、166.7m(吳淞高程)。洪峰過后,水庫水位又迅速降低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吳淞高程)左右。三峽水庫壩前水位在145m(吳淞高程)~175m(吳淞高程)~145m(吳淞高程)之間波動,水庫水位變幅為30m。勘察期間水位160.8m黃海高程(1956年黃海高程=吳凇高程基準-1.76m)。管網設計高程177.58~722.61m,庫區水位對擬建場地影響較小,勘察區未見其他地表水體。4.3地形、地貌本項目區屬剝蝕低山岸坡地貌斜坡地形,總體地勢西高東低。據調查,勘察區內最高點位于場地西側二荒坪給水點MN段管線終點處,高程723.6m左右,最低點位于場地東側IJ段管線終點處,高程178.58m,相對高程差545.02m,地形坡角約10~30°。4.4巖層分層據鉆探揭示及地表地質調查,場地上覆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層(Q4ml)素填土、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下伏地層為三疊系中統巴東組(T2b)泥灰巖。現按由上至下的順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層(Q4ml)素填土:雜色,稍濕,松散~稍密,主要成分由粉質粘土和泥灰巖碎塊石組成,碎塊石粒徑一般4~350mm,含量約40~50%,泥灰巖碎塊石呈強風化狀,敲擊易碎,由前期道路施工和場地平場開挖堆填而成,回填時間約3~5年。鉆探揭露厚度為0.80m(ZK1)~3.0m(ZK46)。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粉質粘土:褐色,可塑狀,手搓有砂感,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主要分布于原始地形為溝谷、斜坡地帶。本次勘察揭露厚度1.1m(ZK14)~3.3m(ZK68)。3、三疊系中統巴東組(T2b)泥灰巖:灰色、黃褐色,薄-中厚層構造,泥質結構,以方解石為主,泥質膠結;強風化層巖芯破碎,巖芯呈碎塊狀,巖質軟,敲擊易碎;中等風化層巖芯較破碎~較完整,巖芯呈塊狀、柱狀,巖芯較新鮮,巖質較軟,偶見溶孔、溶蝕線發育,為場地主要下伏基巖,鉆探揭露厚度為4.70m(ZK68)~10.70m(ZK7),本次鉆探未揭穿。4.5基巖面及基巖風化特征4.5.1基巖面特征擬建場地范圍內經鉆孔揭露及地面調查,場地基巖面與地形地勢基本一致,基巖面埋深為1.30m(ZK27)~3.30m(ZK68)。相鄰鉆孔間基巖面傾角一般約在1~30°不等。4.5.2基巖風化特征根據鉆探獲取巖芯的實際情況,將場地內基巖劃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1.強風化帶巖體強風化巖層破碎,巖芯多呈碎塊狀,少量短柱狀,巖石不新鮮,質軟,敲擊易碎。厚2.00(ZK12)~3.70m(ZK60)。2.中等風化帶巖體中等風化層巖芯較破碎~較完整,巖芯呈塊狀、柱狀,巖石新鮮,質較軟。4.6地質構造據區域地質資料查得,結合現場基巖出露部位進行調查和實測,擬建場地構造上位于巫山向斜南東翼,如圖4.6所示,巖層呈單斜狀產出,巖層產狀為330°∠27°,層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場地巖體中發育以下兩組裂隙:裂隙LX1:產狀162°~187°∠50~70°,優勢產狀為174°∠58°,裂間距0.50~1.00m,延伸長1.50~2.00m,局部呈張開狀,張開寬5~10mm,裂面較平整,局部粘土充填,表面少量充水,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LX2:產狀250°~275°∠74~83°,優勢產狀為261°∠78°,裂隙間距0.30~1.00m,延伸長0.50~2.00m,裂面較平整,多呈閉合狀,局部呈張開狀,寬1~5mm,表面少量充水,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擬建場地位置巫山向斜擬建場地位置巫山向斜圖4.6勘察區域地質構造綱要圖場地未見斷層通過,未見斷裂破碎帶分布,巖層分布穩定,未見次級褶皺分布,地質構造簡單。4.7場地水文地質條件本工程場地原始地貌為低山地貌,勘察區內未見地表水體;場地內地下水分布于丘間的溝谷土層中,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填土松散~稍密,為相對透水層,粉質粘土為不透水層,下伏基巖泥灰巖為相對隔水層。根據重慶地區經驗及現場調查情況,填土中的滲透系數建議值取5×10-2(cm/s),粉質粘土中的滲透系數建議值取2×10-5(cm/s)。場地地下水按賦存介質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巖溶水。各類地下水特征如下:(1)松散巖類孔隙水:該類地下水賦存于素填土層孔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以蒸發和向低洼處紊流的方式排泄。水量因季節和賦存的位置不同而變化。該類地下水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場地西高東低,雨季時,地表水向低處排泄,地表暫時性徑流排泄條件較好,該類地下水貧乏。(2)巖溶水:主要賦存在泥灰巖構造裂隙、溶蝕裂隙和溶孔洞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沿著裂隙向低處排泄,由于場內泥灰巖構造裂隙和風化裂隙較發育,貫通性差,富水性較差,該類地下水貧乏。本次勘察各鉆孔終孔后,均將鉆孔內的殘留液提干,經過24小時后觀測,各鉆孔中未見穩定水位;綜上所述,場地地下水貧乏。場地局部填土較厚,有利于地下水匯集,在雨季大氣降水滲漏入素填土中,場地內將存在上層滯水,即臨時性潛水,旱季和雨后數日水量減少。(3)場地水和土的腐蝕性判定根據現場調查訪問,結合工程經驗,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錄G判定,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據調查及鉆探揭示,勘察區內未發現有泥炭、泥炭質土和含有大量有機質土,場地內人工填土填料主要為就近開挖棄土,填料未受到污染,場地及近鄰無污染源;根據當地建筑經驗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地基土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4.8不良地質現象根據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及鉆探資料,場地范圍區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也未見斷層破碎帶及下臥軟弱夾層,未發現下伏有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等埋藏物。根據鉆探揭露,局部見溶裂和溶孔等不良地質現象,巖溶不發育,巖溶發育程度判定見本章(九)節。勘察區場地現狀穩定。4.9場區自然狀態穩定性評價4.9.1地震效應評價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15圖A1)和《中國地震動峰值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GB18306-2015圖B1)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本管道工程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場地類別的劃分應按照覆蓋層厚度和場地土等效剪切波速進行劃分。土層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計算:vse=do/tt=vse———土層等效剪切波速(m/s)do———計算深度(m),取覆蓋層厚度和20m二者的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計算深度之間的傳播時間;di———計算深度范圍內第i層土的厚度(m);vsi———計算深度范圍內第i層土的剪切波速(m/s);n———計算深度范圍內土層的分層數。擬建管道區的覆蓋層為素填土層、粉質粘土層。根據重慶市地方經驗:人工素填土為軟弱土,υs可取130m/s;粉質粘土為中軟土,υs可取180m/s;基巖為穩定的軟質巖石,其剪切波速800≥υs>500m/s。建議施工時對填土進行壓實處理后,實測場地土層剪切波速并校核勘察時的地震效應評價。場地及周邊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地震時不會產生滑坡、崩塌等情況;場地屬6度地震烈度區,可不考慮液化和震陷問題,場地巖土地震穩定。4.9.2相鄰建(構)筑物影響評價擬建場地位于巫峽鎮白水村,局部段管網周邊住戶密集,居民住房為1~4F,磚混結構,基礎形式為淺基礎。施工時應注意周邊房屋的保護,嚴謹土石方大開挖,以免擾動周邊房屋基礎。沿已建道路鋪設的管線段,管道施工時需破壞道路,施工完整后,應對破壞的道路進行修護。擬建管道施工對周邊建構筑物影響較大。4.9.3場地及地基穩定性及建筑適宜性根據工程地質調查和鉆探顯示,擬建場地區未發現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也未見斷層破碎帶及軟弱夾層,未發現下伏有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等埋藏物。場區基巖分布連續、穩定,構造裂隙較發育,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場地區現狀穩定,適宜擬定管線的修建。4.10結論及建議4.10.1結論1、本次勘察已查明改擴建給水管道場地地形地貌、巖土層性狀分布等地質環境條件,對主要工程地質問題進行了評價,提供了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達到了直接詳細勘察的預期目的。通過本次勘察,場區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擬建場地整體穩定,適宜管道建設。2、擬建場地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巫峽鎮白水村,上覆土層主要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其中局部填土層厚度變化大,經人工回填,上覆人工填土回填時間約3~5年,密實度為松散~稍密。據現場調查及工程地質經驗,場地內的地表水、地下水與土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4.10.2建議1、擬建給水管道區應采用壓實填土作為基礎持力層,壓實系數建議≥0.95。壓實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粉質粘土、基巖可直接作為基礎持力層。2、管道埋置后須回填,回填填料及壓實程度等應滿足相關規范及設計要求。3、管道采用明挖施工,應采用坡率法對臨時基坑邊坡進行開挖,臨時基坑均為土質邊坡,高度約1m,建議土層段1:1.0放坡開挖,采取分段施工、簡易支護措施以保施工安全和開挖過程中的穩定。4、施工階段應注意場地排水和對相鄰施工工程的影響。5、施工中應加強施工驗槽工作,如有異常情況,請及時通知我公司地質人員,會同設計人員處理。5.平場設計原則及思路5.1設計原則1)嚴格執行《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2)盡量遵行該片區的控制性規劃文件;3)盡可能在確保地塊最佳使用條件的前提下,優化挖填組合,減少挖方工程量,節省土地整治的土石方工程造價;4)盡量趨緩各地塊的場地坡度,合理考慮坡向組合,在滿足各地塊排水規劃的前提下,優化地塊的使用條件,減輕入駐企業二次平場、邊坡擋防、排水管溝等基建工程的后期投資;5.2設計思路1)根據自然分水嶺,充分利用地形,并結合周邊既有道路的排水系統以確定地塊橫縱坡方向。2)根據現場構筑物,管理用房及水池調整地塊平場設計高程,在滿足地塊開口條件和實際用地最大化的同時作好與周邊道路和建筑的銜接。3)結合地形和路網,本次項目平場區域共3個地塊平場。6.平場設計地塊計算時,先對業主提供的現狀1:1000電子地形圖進行離散,采取帶三維標高的離散點,然后確定每個地塊設計的基點標高及坡度坡向,匯制土方網格,網格為10mX10m,軟件采用鴻業土方計算設計8.1進行計算。經計算,平場后,場本次AW=6995.748方,AT=766.347方。7.實施時序場地平整實施順序應按地塊高程從高到低進行施工,在實施過程中應保證場地內排水通暢,雨水應排除場地外,挖方邊坡設置臨時截水溝等排水設施。8.土方調配1)挖填需求盡可能就近調配平衡;2)填方路基、場地填方邊坡部分,應選調合格填料;3)各地塊首先滿足各地塊內部挖填平衡的需求,其次按綜合考慮土石方運距最短并結合場地轉運臨時道路通行條件等施工條件進行統籌調配。4)場地挖余方量由業主統一進行土方調配。5)由于計算土石方挖填平衡時所采用的綜合松散系數為經驗值,本段最終的土石方余方外運或者欠方補充等挖填平衡作業,應以建設單位現場統籌調度為準。9.院壩設計院壩結構為5cm碎石墊層+12cmC30混凝土面層。1.基層分為承載(行車道)與非承載(非行車道),承載負荷標準按支路等級計算執行,即設計荷載為汽車-15級,驗算荷載為掛車-80;非承載標準按人群荷載規定計算;2.基層壓實度不應小于93%(重擊實標準),回彈模量不應小于80MP;3.土基壓實度不應小于90%(重擊實標準),回彈模量不應小于20MP;4.雙坡路拱中間采用圓曲線接順,單坡坡向地勢的排水方向;5.填方路段基礎處理按《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J033-95)要求處理。10.圍墻、種植池、擋土墻部分設計1.磚砌體的強度等級不小于MU10,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小于M5;現制混凝土構件不低于C20混凝土,預制混凝土構件不低于C20混凝土;2.墻體長度超過18米時應設變形縫:設雙柱,縫寬30mm,內填瀝青木絲板,兩端瀝青膠泥封堵.遇地形復雜或土基受力不均時,需設降沉縫;本說明與詳圖有沖突時,以詳圖為準;3.樹池內徑如小于池內設計喬木土球直徑,需先種樹后砌樹池,以免無法裁種設計規格的喬木,而造成返工。11.施工注意事項1)一般要求(適用于地塊及道路路基一般性土方施工)(1)施工單位進場施工前,應先清除種植土腐殖土,并作好施工期間的臨時排水措施,合理安排排水線路。(2)場地填方應分層填筑,填料粒徑要求控制在最大粒徑不超過30cm。場地平整,標高允許偏差范圍(+100mm,-200mm),長度寬度允許偏差范圍(+400mm,-100mm)。填土厚度每層不超過50cm。在接近場地設計高程2m范圍內填土厚度每次不超過40cm。地塊內壓實度不小于90%,道路路基部分壓實度見下表,路基施工中必須嚴格執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CJJ1-2008)驗收規范。挖填方邊坡坡面及其分臺輪廓線等應整理順直。路基范圍內壓實度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