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_第1頁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_第2頁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_第3頁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_第4頁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導語: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竭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為“絲竹耳亂耳”,為“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么害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于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傲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边@即是他的明智與高于世人之外。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即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于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妙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氣。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氣。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凹淳贫耍幌槿チ簟!?/p>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于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篇二: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后,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清楚氤氳著濃艷豪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鐘愛于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里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曲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凈土。

也許,一切美妙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注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假如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余生,陶淵明卻在用余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辟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東籬,悠然于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注定品嘗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癡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單的凈土世界里。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里靜靜綻放,清香悠遠,動人肺腑,蕩氣回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后,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熏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閑。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于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隨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注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托,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篇三: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屢次復出又屢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困,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凋射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和諧的關系。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并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其實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后,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決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于當地的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么油水,即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么個小官,四周也盡是凋射,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恭屈節,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慨后,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糊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贊美與敬慕,陶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