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_第1頁
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_第2頁
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_第3頁
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_第4頁
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古學基礎知識大全《考古學基礎知識》緒言人類的祖先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但是相當多的文明,卻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發現、被喚醒。而讓這些文明重見天日的,就是考古學。所以人們習慣稱考古學是在尋找失落的文明。距今5000年左右,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社會,即四大文明古國(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連綿不絕、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國,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中國文明無疑應該是人類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個體系單位”。中國考古學的泰斗蘇秉琦先生也說,中國是“超百萬年的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歷程”。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學就是挖掘和發現的代名詞,其實,考古學是一門嚴肅的學問,是人類對自己童年歷史的追尋。有人說,考古學是一門從地底挖天書的學問,考古學不僅要將殘留的古代遺存拼湊成天書,還要能夠閱讀和理解這天書的意思。挖掘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古代人類留下的遺存,從調查、發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對古代歷史、文化的認識,是一個科學的過程。第一講導論一、考古學的定義考古學是20世紀20年代,由西方傳入中國的。通過調查、發掘、分析和研究與過去人類行為和生活有關的物質遺存,來達到認識人類早期歷史和文化發展過程與規律的目的的一門科學。二、考古學的性質和與歷史學的關系考古學與歷史科學有密切關系,因為歷史學的性質屬于人文科學,考古學的性質也屬于人文科學。但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古代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而歷史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則主要是文獻資料,由于考古學自身的特征,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系不能理解為簡單的主從關系。歷史學主要依賴于古代的文字記錄,但這樣的記錄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確的,甚至是不真實的,它會包含著記錄者的主觀偏見和取舍。而考古學主要依靠古代的遺存,這些遺存是物質的,古代人并沒有有意地決定哪些應當或者怎么留給當代的考古學家去發掘,因此,考古學家可以坦然地面對過去遺留下來的一切由物質遺存所體現的社會和文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考古學也是歷史學的一個平衡和補充。但考古學真正的意義還在于,因為整個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段是沒有文字的,處理和研究這段歷史,基本上是考古學的專利??脊艑W不能僅將自己定位于證經補史的狹義歷史學范疇,它應屬于更廣義的歷史學范疇。三、考古學研究的對象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資料,大體上可分為遺跡和遺物兩大類。遺跡和遺物又統稱為文化遺存。遺跡“指古代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形體較大或固定不可移動的文化遺存。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宮殿、寺廟)墓葬、村落、手工業作坊、礦坑、道路、溝渠、窯址、巖畫、洞穴,甚至古代人耕種過的土地以人類無意識留下的手印、足印等。遺物:與古代人類活動有關,或者是能夠反映人類活動的自然物,這些東西形體較小而且可以移動。

其它農作物、家畜、漁獵和采集所得的動、植物遺存也屬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脊艑W研究發掘出來的實物,由于目標在于復原或再現人類古代社會歷史,因此研究的重點是放在對實物的整個系列和類型上,而不是放在研究孤立的、單獨的某一件器物上。對單獨器物的研究,研究它的經濟價值、審美價值,個人的創造。只能算是研究文物,而不是真正的考古學。四、考古學研究的范圍考古學研究的范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時間范圍,二是空間范圍。從時間范圍看:考古學研究的時間限于古代,我國考古學研究的時間范圍一般起于人類誕生,止于明朝滅亡(公元1644年)。從空間范圍看:考古學研究的空間范圍只限于人類曾經居住和活動過的地方。但從地質學的角度看,考古學研究的空間范圍原則上講是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可能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五、考古學的功用考古學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1、補史。史書上所記載的歷史,存在著空白和缺環,單靠文獻資料來研究是困難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解決,只有靠考古學的研究來補充。2、證史。由于各種原因和當時有限的客觀條件,有的歷史被歪曲,造成混亂??脊艑W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是非,證實史實的作用。3、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實物資料。單靠文獻史料是無法彌補專門史的不足的。考古學能為為這些學科史提供新的研究資料,使這些學科的研究得到充實和完善,并取得新的成果。(如從商代青銅器上發現附有絲織物的痕跡)。六、考古學文化(一)考古學文化:代表同一時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內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遺跡和遺物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應該是屬于有著共同傳統的某一特定的社會集團,與民族的形成有關。(二)考古學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名稱。2、以族別來命名。3、以歷史時期命名。七、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與考古學有關的學科大體可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三大方面。(一)與考古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的關系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以及生物學(動物學和植物學)、體質人類學、物理、化學等。(二)與考古學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主要有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古文字學、美術史學、宗教學、史學。(三)與考古學相關的工程技術科學的關系主要有建筑學、土木工程學、采礦冶金學、陶瓷學、染織學、造船學。第二講: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考古學是隨著各門科學的產生,最先在歐洲出現的??脊艑W在中國的興起,始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20年代。一、考古學在中國的產生(一)金石學的發展金石學產生于北宋,興盛于清代。它是以古代青銅器、石刻和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廣義的研究對象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偏重于著錄和考訂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但是,金石學還不能稱為考古學,因為它所研究的對象、范圍、時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沒有考古學所具有的、以科學發掘為基礎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但是金石學為中國考古學的產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二)中國學者對歐洲考古學的推崇到19世紀末,考古學在歐洲已經日漸興盛,一個又一個的古代文明重建天日,引起了中國的一些學者的關注,如梁啟超就在他的《中國史敘論》著作中,介紹歐洲考古學對史前時期的分期法,并與中國古史傳說時代對比較。歐洲考古學將史前時期劃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中國現在考古學的分期仍然是沿用的歐洲考古學的分法。(三)外國學者的重要示范作用起到重要示范作用的兩個著名考古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險家,一生來中國探險達六次,到新疆和西藏,赫定在中國取得的兩項成績使他名滿天下。一個是他在1900年,由于一個偶然機遇,發現了樓蘭古城。一個是他繪制了許多地圖,這些地圖還填補了西藏地區的大片空白。他發現的各種礦物、動物植物化石。都加以科學后綴hedini。2、馬克·奧雷爾·斯坦因,(1862年----1943年)匈牙利人,后入英國籍,哲學博士,但為了探險事業,后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進修東方古代語言和考古學,在布達佩斯一個軍事學院進修地形測量學。1888年起,斯坦因出任印度旁遮普大學拉合爾東方學院的首任院長。曾在中國進行四次探險。其中第二次探險(1906—1908),發現中國敦煌藏經洞的文物。他的晚年考古興趣又轉到了中東(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境內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灌溉系統。((四)出土文物激發了中國學者探索古代歷史的熱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一些重要發現激起了當時的學者探索古代歷史的熱情。最主要的就是兩個重要發現:一個是1899年河南安陽小屯再次發現有字甲骨,一個是1900年,在甘肅敦煌石窟發現儲存大量古代寫本文書(經卷)1、甲骨文的發現。發現者是清代官吏學者王懿榮,著名的金石學家;傳播者是清末學者、小說家劉鶚(代表作品《老殘游記》),其《鐵云藏龜》一書,最早將甲骨卜辭公之于世。最早進行研究者是中國著名樸學大師孫詒讓,。他認為,這些甲骨,是商王用來預測未來的。上面這些符號是皇室占卜者對神靈語言的記錄。他推測出占卜的方法,當時是將一個主題內容的描述刻在牛的肩胛骨或龜甲上,而凹陷的小圓點則被刻在另一側。占卜者用加熱的刺針指向小圓點凹陷處,然后敲擊它,引起龜甲或獸骨的反面破裂。占卜者根據裂縫的模式“讀出”所要詢問的事情的答案。有時,占卜者僅僅將占卜的主題刻下來;有時也將占卜所得出的結果添加其中;偶爾,求證結果的過程也會被記錄下來。當時只有國王才能夠卜卦,從內容看得出,統治者的公共利益是高于私人行為的,在整個商代,至少120名占卜者被國王們聘用。研究者們還發現了出土龜甲獸骨的具體位置是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這個地方一直被稱作“殷墟”。后來又在這個地方挖出了更多片的甲骨文,由此產生了兩個后果,一是甲骨學研究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二是成為后來中國學者對殷墟進行長期發掘的直接動因。對甲骨文研究最有名的是所謂的“甲骨四堂”,指的是中國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著名學者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保?)鼎堂郭沫若(1892年-1978年),代表作:《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主編了大型甲骨文匯編《甲骨文合集》。(2)彥堂董作賓,代表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甲骨斷代學。(3)雪堂羅振玉,代表作:《殷墟書契考釋》。他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為:一是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二是提出了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對一詞的考釋,必求其形、聲、義的符合。(4)觀堂王國維,代表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他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創造并完善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2、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1900年被道士王圓箓偶然發現敦煌藏經洞,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文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自顧不暇,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后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館。劫余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敦煌經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敦煌學的興起引起了學術界對敦煌莫高窟的高度重視。。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民國時期的考古從1920年開始,中國北洋政府開始聘請外國學者或外國學術單位,與中國合作,進行一些簡單的田野發掘工作。在外國學者當中,最著名的是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一帶采集古生物化石時,發現了距今十幾萬年前的龍骨山遺址。并在在整理這些古生物化石時發現,其中有一枚是人類牙齒的化石,安特生的發現引起了中國學者對周口店的的密切關注,促成了后來北京人遺址的發現。同年,安特生又到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進行地質調查,轉為考古發掘,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打制與磨制)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中國近代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在歐洲的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影響下,中國也開始建立自己的考古學的學術團體,并有自己的學者主持田野發掘工作,1922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24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成立考古學會。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內設考古組。1929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在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期間,值得一提的人物有:(1)李濟(1896-----1979)人類學家、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專業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在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盛年主持領導安陽殷墟考古,被稱為“中國近代考古學之父”。1926年,李濟主持了山西夏縣西陰村史前遺址的發掘。這是第一次由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1929年初,李濟應聘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又領導并參加了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發掘,使得中國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走上科學軌道,(2)裴文中(1904-1982),河北豐南人,考古學、古生物學家。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他在周口店首次發現一枚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命名為北京猿人,震動了整個世界學術界。以后又確認了與猿人同時期的石器、用火灰燼的存在。北京周口店的一系列發現的價值在于兩點:第一,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肯定了直立人的存在,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學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據。第二:大量石器、用火灰燼的發現,證明了周口店是當時全世界早期人類遺存最為豐富的地點。.(3)梁思永(1904-1954),,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學碩士,回國后,參加了安陽后崗遺址發掘,他運用考古地層學知識,在中國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三疊層”的考古理論。梁思永從后岡的發掘中找到了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具體的層位關系,進而確認了龍山文化早于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肯定了位于這三種文化的時代順序。即殷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自上而下相疊的地層關系,“三疊層”,這在中國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重大突破。在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期間,值得一提的發現還有:從1928~1937年,在殷墟進行了15次發掘,獲得大批甲骨卜辭及大量珍貴遺物。殷墟在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其它還有:山東歷城縣城子崖遺址;河南安陽后崗遺址;西安寶雞周秦墓遺址,以及西安杭縣良渚遺址、四川前蜀王建墓遺址和四川彭山漢代崖墓遺址1928—1948年,中國考古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初具規模,開辟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田野工作方法,從而為以后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三、新中國的考古工作中國考古學的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建立和健全研究體制:中央文化部設立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各大行政區和各省、市、自治區也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1979年4月,在西安還成立中國考古學會,它是中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的最重要標志。(二)培養了大批考古學人才:共培養出考古人員近3000人,(三)廣泛開展了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突出成果;新中國建立后,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突出成果比較重要的有:1、舊石器時代考古,最著名的發現有距今有170萬年的元謀人,距今約70萬年的藍田人及其文化。2、新石器時代考古,最著名的發現有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1973年,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3、青銅時代考古(1)恢復安陽殷墟的發掘20世紀50年代初,和安陽殷墟的發掘得到恢復,主要收獲是,新發掘了大批商代墓葬,為研究我國文化的起源,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最重大的發現商朝君王武丁最寵愛的王妃之一婦好的墓。隨葬品有440件青銅器,590件玉器,560件骨制品,大量象牙制品,一些陶器以及約7000件來自中國東海和南海的貝殼制品,還有16具遺骸——男人,女人和小孩,還在商代,以人作為殉葬品是司空見慣的。(2)四川的三星堆與金沙遺址4、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最重要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現、(1)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個大型殉葬俑坑群。由三個兵馬俑坑組成。分別被編號為1號坑、2號坑、3號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包括兵馬俑坑在內的秦始皇陵園已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2)長沙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里先后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培城”。此外,而馬王堆漢墓保存完好的女尸也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她就是轪侯利蒼的夫人辛追。5、隋唐考古,重點是對隋唐都城長安的調查發掘,已初步搞清了它的布局。第三講,考古學的工作流程與方法考古學一般的工作流程是以下四部曲:一、考古調查二、考古發掘三、整理資料四、編寫報告考古學發掘古代遺存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1、確定古人遺留下了什么及考古遺存的年代;2、確定各種工具的功能以及制作和使用方法;3、確定各類古代遺存產生和保存的原因;4、提取其中所蘊涵的不同方面的關于古代的信息??脊艑W家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技術來測量和記錄一個古代的遺址或遺物,合情合理地將古代的物質遺存地轉化為人類的生活行為和文化模式。一、考古的工作流程(一)考古調查考古調查是為發掘工作作準備,通過調查達到三個目的:一是確定發掘的價值;二是選擇發掘的地點,三是決定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發掘。1、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在調查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1)查閱有關古文獻(如歷代編纂的地方志、史籍中的地理志、古人的游記和筆記小說等),摘錄相關資料。(2)充分利用地圖和地名學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種遺跡、遺物的線索。(3)準備必要的用具。2、考古調查的對象考古調查的對象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址、洞穴中的居住址、都邑和城寨址、古代墳墓、礦穴和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題刻、可移動的石刻(如造像、碑碣、經幢等)、古代建筑物、石刀、骨器、陶器等各種器物和它們的碎片等.3、具體的調查內容(1)了解居民。(2)印證文物。(3)實地調察。(4)做好記錄。(二)考古發掘1、地層學和類型學地層學與類型學是考古學中成熟最早、最基本的兩種方法。前者指導考古發掘,推斷古代遺存的時序,后者指導考古發掘,分析古代遺存的的信息。(1)地層學的方法所謂地層學的方法:指的是(考古發掘從地面開始,逐層往下挖)??脊艑W家用地層來控制下挖的深度,區分和記錄不同時代的遺存??脊艑W中的地層學是從地質學中引進的,所不同之處是,地質學中的地層是自然原因形成的,考古學中的地層是人類活動和自然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是人類活動。因此,它們在形成的時間、空間范圍以及具體的面貌和堆積情況等方面會有區別,但是,它們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早期形成的地層在下面,晚期形成的地層在上面,按照時間的早晚,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地堆積,構成了一個從早到晚人類在這個地點活動的系列記錄,為考古學家逆向地揭示和分析堆積形成的過程,以及人類在過去特定時段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提供了一個物質性的標本。有人類的活動所形成的地層,在里面必然包含有人類活動的遺跡遺存。正因為有文化遺跡遺存的存在,所以又稱文化層。文化層的形成,是隨著歷史年代早晚的順序延續的,年深日久形成的文化層就越來越厚,層次也越來越多,由此便構成一個居住遺址的文化編年,如果沒有經過人為的擾動,則上層的堆積必然比下層堆積年代為晚,考古學上就是根據地層形成的規律,用來作推斷時序的依據。在運用地層學指導考古發掘時,下列一些基本的規律需要注意:1、有兩種地層關系。田野發掘中有兩種地層關系:一種是上下相疊的地層關系,稱疊壓關系。即最早形成的地層在下面,后來形成的地層在上面,按照時間的早晚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地堆積,這不同地層中包含的古代遺存的相對年代早晚關系也因此而得以確立。一種是挖破的地層關系,稱打破關系。即有的晚期地層和遺址不是疊壓而是通過破壞早期的堆積而形成的。2、疊壓關系,是未經擾動的,由上而下順序相疊的地層,關系并不復雜。打破關系則比較復雜,它有兩個地層之間的相互打破,也有遺跡單位之間的相互打破。這種打破關系,被打破的地層或遺跡單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層或遺跡單位年代要早,因為,打破關系的規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決不會早的挖破晚的。3、地層并不是水平的。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水平的,由于自然或人工的原因高低起伏,厚薄不勻,很多同一時期的地層高低相差甚遠,所以,在考古發掘是并不能總是水平地往下挖,而是要清理干凈晚期的堆積之后,才能進入再下面的地層和遺址。(2)類型學(器物學)的方法類型學是考古學分析與研究古代遺存特別是器物的最基礎的方法??脊艑W上的類型學是通過對古代人類文化的物質遺存,根據其形式上的相似程度、結構、裝飾風格、材料、功能及其他特征的系統排比,獲得某些類型特征的組合與發展演變關系,從而研究其相對的早晚關系及其他文化與社會問題。瑞典考古學家蒙特柳斯是考古類型學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先驅者。還在19世紀的晚期,他就以類型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歐洲地區青銅時代的時空框架。在《古代東方和歐洲文化分期》一書中系統的介紹了類型學的方法。考古學家分類時,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形式特征:比如器物的外觀形狀,體量大小以及組成部分比如把手,附加的耳朵、器蓋的有無及相似程度。2、風格特征:比如器物的裝飾、顏色、表面處理方式等。3、技術特征:材料的選擇、加工制作的技術手段等。類型學研究,最有典型意義的器物是陶器。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在器形和組合上都有所不同,所表現的時代作風和特征也最為明顯。(二)具體的方法(遺址與墓葬)1、遺址的發掘居住遺址的發掘,以前多用探溝法,現在多用探方法。探溝法一般用于小面積的試掘,探溝的長度和寬度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寬2米,長10米。探方法一般用于整片遺址發掘,其布方方法是在遺址已確定發掘的地方劃好方格,方格的大小與遺址堆積層的深度有關,一般是5米X5米的正方,方與方之間留一道一米寬的隔梁,以便在方內掌握地層的變化(觀察和記錄地層剖面)和運土方便。在這種方形的坑狀探方里,考古學家逐層往下發掘,要將每一個比較重要的的出土遺物,如陶片、骨器、銅器和完整陶器等記錄下來,其方法是以探方的西南角為坐標原點,測量出土遺物距縱、橫坐標的垂直距離及深處,稱為座標記錄法。當方內所有的遺跡清理完畢后才可打掉隔梁,檢查和驗證對地層堆積的判斷;如果某些遺跡或地層現象還沒有完全包括在方內,則視需要適當擴方??脊虐l掘要有正確、詳細的記錄。記錄可分為文字、繪圖和照相三種:三者相對證,2、墓葬的發掘(1)找墓門。找墓門時,還要確定找到墓葬的周邊范圍。(2)發掘墓坑中的填土。要注意下列幾項:(1)此墓是不是被盜過,區別被擾部分和未擾部分的界限;(2)是不是有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的情況;(3)是不是有合葬墓?有沒有第二次葬入的現象,(4)近底部時注意區分隨葬物和棄置填土中的雜物。(3)清理墓室和墓底。這是墓葬發掘的主要環節.應特別注意下列幾項:(1)墓室的結構。形狀。(2)葬具及其痕跡。(3)人骨架的葬式。(4)隨葬器物的位置和他們相互間的關系。在墓葬發掘過程中和發掘終了時,要做好文字、繪圖和照相記錄。三、資料整理1、清洗出土遺物,修補復原。2、挑選典型地層,遺跡單位,分類排隊。要選擇一些地層關系比較清楚,出土單位比較明確的常見器物作標本,進行分類排比。以作定年斷代的依據。每一種考古學意義上的文化,都有它的器物群,在這一器物群中,往往又有幾種器物出土量最多,這些常多的器物就具有代表性。在進行典型器物分類排比過程時,就要運用類型學分型分式排比,所謂所謂型,習慣上是把同類器物中,具有平行關系者叫型,把同類器物中具有—上下(先后)發展關系者叫做式。型式區分出來之后,再進行排比,以確定一種文化發展的編年序列。3、分析文化性質、斷代定年。(1)依據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有內證和外證之分。內證是依據實物資料本身的年代標志,如墓志、題記、銘刻、簡牘等的紀年而斷定其絕對年代。外證是以平行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來斷定年代。(2)依據地層學來推定各層的年代。(3)依據類型學的研究來推定年代。將同類遺存(遺跡和遺物)按其形態的差異程度不同排成“系列”,設法推斷這一“系列”中最早的或最晚的-—環。和地層學的斷代相輔相成,互相印證。、(4)依據地質年代學的研究。如地質的結構或動物化石也可以推求文化層的年代。(5)依據自然科學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相互協作關系的不斷發展,碳十四、熱釋光、古地磁、成分分析、DNA以及航空遙感等已經成為考古學的常規技術手段。四、編寫報告發掘報告的具體內容,一般分為三部分:(1)序論。(2)正文。(3)結論。(4)附錄。第四講:考古學的研究目標及現代科技的運用一、考古學研究的目標考古學直接的研究對象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物質性遺存,但是考古學研究的目標卻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通過這些物質性遺存,來認識古代人類的社會與文化以及古代人類的技術、揭示其在漫長時空中的發展規律。(一)尋找時間箭頭將所有的古代遺存都放進一個時空框架之中。沒有這樣一個框架,所有的考古學研究都無法做起。(二)推測使用功能考古學家解讀古代社會和文化,還必須還原古代遺存的原初使用功能,及他們被制作出來的時作什么用的。(三)認識人類行為考古學家研究古代遺存主要是研究人類的行為,行為是考古學家認識人類及其社會與文化其他方面的一座橋梁。(四)觀察生活圖景古代的遺存往往可以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古人的行為細節和生活圖景。如,瞬間定格的被火山灰快速掩埋的意大利的龐貝古城;被地震震塌的青海黃河岸的喇家遺址。除具有整體性的生活圖景之外,還有大量的單個的特殊情況,深化考古學家對古代人們生活圖景的認識,如阿爾卑斯山的希米勞恩的冰凍人;被沙漠掩埋的樓蘭古國的“樓蘭美女”,土耳其南部鳥魯·布魯恩水下沉船: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女尸考古學家通過對古代人類遺存的研究,還原了當時的生活圖景。給予歷史和文化的解釋。二、現代科技在考古學的運用考古發現的東西往往是殘缺不全的,為了將這些出土物看得更清晰、更透徹,考古學家現在常常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來進行分析、研究和解釋。(一)碳十四測年(化學)是一種用同位素或核子技術測定古代遺址中有機物年代的方法,碳十四測年的樣品范圍十分廣泛,主要是動植物的有機物(骨骼、角、貝殼;碳、木頭、泥、煤、石灰),碳十四測年的大致范圍是距今300年到8萬—9萬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利比教授,由于發現了碳十四測年的原理與技術,獲得了196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基本原理:地球的高層空間存在著碳十四這種物質,碳十四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廣泛地分布在大氣層中。二氧化碳以各種方式進入有動植物有機物的碳循環過程中。所有的有機物都通過新陳代謝作用,使其體內的碳十四含量和大氣中的碳十四保持平衡,而一旦一個動物或植物死去了,它的新陳代謝作用也就停止了,其體內所含的碳十四就會以固定的速度發生衰變,大約5700年為一個半衰期,即每過5700年,有機體中碳十四就減少一半。因此,從理論上說,只要測出一個死亡的有機體中的碳十四殘存含量,就可以計算出它死亡的時間(二)熱釋光測年(物理學)熱釋光測年技術測定對象主要是陶片和瓷片。也可以被應用于陶瓷器以外的那些人工或自然燒過的樣品(陶土塑像)。熱釋光測年的時間范圍大約從從距今3.5萬年到幾百年?;驹恚禾胀林卸己形⒘康姆派湫晕镔|,它們會發射出射線轟擊陶土中的石英結晶,使石英結晶的電子被無規則地游離到陶土的晶格結構中。如果陶土被加熱到380℃以上,那些游離出來的石英結晶的電子就會重歸原位并開始發光。通過測定陶瓷器燒成以后的發光量和放射性物質含量,就可以計算陶瓷器被燒成的年代。(三)古地磁分析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地球磁場的磁極經過移動有時候會發生倒轉的現象,一般幾十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地質學家根據該原理進行斷代。古地磁分析斷代一般只適用于久遠的年代,比如幾十萬、上百萬年,所以在考古學上只有舊石器時代可以用到它。(四)孢粉分析(植物學)植物都會產生體積很小的孢粉,廣泛地保存在古代形成的堆積中。植物學家通過孢粉分析,可以確定堆積中有哪一些植物,進而判定當時該地的植被類型狀況、氣候階段和年代范圍。(五)殘存脂肪酸分析(生物學)科學家就發現所有動物和植物體內都有脂肪,而脂肪酸是脂肪的最基本的構成物質,不同的物種其脂肪酸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科學家還發現,生物死去以后其體內的脂肪酸在地球表面常態環境中難以被分解,可以經歷千萬年而長期不變地保存下來。1951年,科學家發明了能夠精確測定各種動植物脂肪酸成分,判斷出測試樣品來自哪一物種的儀器------色譜儀。殘存脂肪酸分析不僅可以確定石器陶器等的功能,而且可以幫助考古學家推定古人的食物構成和環境等方面的信息。(六)DNA分析(生物遺傳學)DNA是人類最基本的遺傳密碼單位,決定了個體的全部生物學特征。人類是不斷進化的,DNA也在發生變異,生物遺傳學家認為變異是以一定的規律進行的,可以通過DNA分析,確定在多長時間里才發生這樣的變化,確定不同種之間的遺傳距離以及它們發生分離的年代。(七)GIS分析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數據庫管理技術和地理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這門學科主要的特點是研究對象的時空特征。因為GIS的處理方式是立體的、多層次、多媒介、、多變量和多因素的。所以也影響到考古學,可以用來處理考古資料在時間鏈條上的空間特征。第五講石器時代考古一、石器時代的定義與劃分(一)定義。石器時代,就是人類使用的勞動生產工具,主要是以石材為原料加工制作的。考古學上劃分時代,是以勞動生產工具的發展為尺度的??脊艑W根據石器加工技術工藝水平的高低,器形種類的簡單與復雜所反映的原始與進步,作為確定文化年代早晚的標準。(二)劃分??脊艑W上把石器時代主要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階段)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階段).二、石器時代的的特征(一)主要特征1、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階段):舊石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延續的時間最長,從300萬年前開始至1,2萬年前為止,占人類歷史的99,8%。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加工制作是通過打制,讓石器互相敲擊產生出刃緣,作為勞動工具使用。打制石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直接打擊法:另一種間接打擊法。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常見的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幾種器形和名稱。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是生產工具為打制石器,其它的特征是: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特征;遺存與若干滅絕動物共存;過著采集漁獵的原始生活。2、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階段)人類在對石器打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將其加以磨光,這種經過磨光的石器,稱為磨制石器時代。大約距今1.2萬年左右至5000年至4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征是生產工具為磨制石器。其它的特征是:農業、家畜飼養業和手工業的產生。因為石器的種類已出現農業工具、狩獵工具和手工業工具。1、農業的產生。因為,新石器時代是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時期,以中國為例:古代先民在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的黃河、長江流域,選擇和培育諸多農業品種,如谷物、蔬菜、油料、和各種果木。由于農業的發明,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2、家畜飼養業的產生。由于人類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因此,畜牧業出現和發展起來。狩獵的剩余使先民學會了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養動物,以用于農業生產和食物補給。3、手工業的產生。由于農業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原始的手工業生產也出現和發展起來。人類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粘土的可塑性,還認識到由粘土塑成的器物,經過火燒以后,能夠改變其物質性能,于是發明了陶器燒造。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經濟生產,已從依賴自然賞賜的單一的采集、漁獵經濟生產,轉向依靠自己勞動,以增殖產品的多種經濟生產的新階段。三、古人類(一)人類的起源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首先提出了人類起源于古猿的理論。1863年,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發表《關于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的證據》一書,提出了人、猿同祖論。(二)人和猿的界限。在過去,人們主要從體質特征上來區分早期人類和古猿:曾有兩種學說,即“界河說”和“直立說”。所謂“界河說”,指的是凡腦容量達到750毫升的為人,達不到的就是猿。所謂“直立說”,即把能否直立作為人和猿的區別,能直立的是人,不能直立的是猿。這兩種學說都不正確。被人們接受的人和猿的界限是“工具說”。即區別人類和猿類的根本標志在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距今大約3000萬年前,猿類從低級的猴中分化出來,因為這種古猿的化石最初發現在埃及,所以被稱為“埃及猿”。后來,古猿類又分化為兩支:一支是森林古猿,它漸漸發展成為現代猿類;另一只是臘瑪古猿,它漸漸發展成為人類,因此臘瑪古猿是人類的猿類祖先,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早期代表,其生存的時代距今1400萬年到300萬年間。(三)從猿到人的過渡有外因和內因兩種因素:作為外因來說:大約300萬年前,由于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森林大幅度減少,猿類的一支——臘瑪古猿不得不從樹上轉到地面生活,作為內因來說,這些走下樹的臘瑪古猿原先就具有半直立行走、手腳之間有某些分工等特征。外因加內因使得臘瑪古猿漸漸發展到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最關鍵性的一步。直立行走的的關鍵在于:促成了手和腳的明確分工,同時引起了脊柱、胸腔的相關變異,喉頭得到了解放,視野也得以擴大。由于手腳分工,人類祖先的手愈來愈多地從事其他活動,變得靈巧起來。當這些猿類在使用天然工具積累了大量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用一塊石頭去敲擊另一塊石頭并使之產生尖或刃的時候,這就是制造工具的開始。人和猿最后的分道揚鑣也就完成了。距今大約300萬年。由于手在勞動中不斷獲得新的技巧并逐漸完善,形成了勞動這種活動,在勞動中,人和人之間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于是語言就產生了。勞動和語言是進一步使猿的腦髓變成人的腦髓的兩個推動力。(四)古人類的發展演變古人類一般是指猿變成人,并向現代人演進的人類。古人類學家把古人類的發展演變,分稱為直立人和智人。直立人又分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人兩個發展階段,智人也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兩個階段,1、直立人,直立人或稱猿人,是早期人類。直立人的歷史時間很長,大致從二三百萬年到距今20萬年前,在考古學文化分期上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直立人從人類的童年到距今約50萬年前,晚期直立人的年代,大致從50萬年至20萬年前。(1)早期直立人在我國,發現早期直立立人的化石標本,主要有“元謀人”和“藍田人”A、元謀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是一個成年男性的兩枚牙齒化石,根據古地磁斷代,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B藍田人1964年在藍田縣的公王嶺發現,藍田人的頭骨化石保存比較完整,并附有3枚牙齒,屬于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藍田人的頭骨,表現出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腦容量估計為780毫升,形態比北京人還要原始。石制品以大尖狀器最富有特色,它的斷面呈三角形,因此又叫“三棱大尖狀器”。據古地磁法斷代,藍田猿人的“絕對”年代:一為距今約100萬年;一為距今約80萬年至75萬年。(2)晚期直立人從北京人整個體質形態來看,頭部明顯地保留著猿的特征,而四肢則比較接近于現代人。直立人頭部和面孔的原始,四肢的進步特征,是合乎人類體質發展規律的,因為,在猿人轉變成現代人過程中,勞動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說手是勞動的主要器官,所以上肢在進化過程中速度較快。下肢也是比較活動的器官,對勞動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進步也較快。但由于手足的分工,下肢主要扣負支撐身驅和負重走路的功能,在勞動過程中不像手那樣有直接的聯系,所以,它的進化速度又比手慢。頭顱與勞動沒有直接的聯系,只是起著保護腦髓的作用。頭顱的低、高,骨壁的厚、薄,是受腦髓的發展而變化的,而腦髓的發達是受勞動和思維的發展影響的結果,因此,頭骨的進化自然就比四肢的進化速度緩慢。所以,直立人頭部形態的原始,四肢的進步,正表明它們是屬于早期人類。據古地磁斷代,北京猿人的年代為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早期為距今約70萬年至40萬年,中期為距今約40萬年至30萬年,晚期為距今約30萬年至20萬年。2、智人(1)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又稱古人。典型的化石發現是大荔人。發現于陜西大荔縣解放村,為基本保存完好一個頭骨,頭骨特征比較原始,腦容量估計為1201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大,表現比北京人進步,大荔人是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人類。2、晚期智人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的,有中國迄今最早的埋葬,山頂洞人屬晚更新世遺址。斷代距今18860,+420年。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裝飾品有穿孔的獸牙、海貝殼、小石珠、小石墜、魚骨等。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染色的方法,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傊?,鉆孔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時期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生活內容的更豐富。從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直至山頂洞人,存在著一些共同的體質特征,表明從舊石器時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