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_第1頁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_第2頁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_第3頁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_第4頁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知識點1押韻分為三種:A、句句押韻;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C、交韻,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詩經》押韻主要格式: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首句入韻而后隔句押韻的句尾韻。2古韻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現在被分為三十部。《詩經》押古韻。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江有誥《詩經韻讀》、王念孫《詩經群經楚辭韻譜》3、注解古書開始于漢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A、釋詞。B、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C、通釋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確。古書注釋。4、常見古書術語:A、曰、為、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不僅用來釋義,且用于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差別。B、謂。被釋詞放于其前。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C、貌。于動詞或形容詞后。被釋詞往往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等于“…的樣子”。D、猶。釋者與被釋詞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系。等于“等于說”。上面單純用于釋義。E、之言、之為言。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外,釋者與被釋詞有時是同音關系,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系。F、讀為、讀曰。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G、讀如、讀若。一般用來注音。有時說明假借字。5、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有時一個字下注“如字”,又注別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讀法。6、異讀。古書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異讀有時只是音調的差異,有時不僅是聲調、詞義上的差異,還有詞性上的轉變。7、古代斷句用“、”作為標志。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于兩字之間。句終在字的旁邊。錯誤因為三種情況:意義不明、語法不明、音韻不明。8、《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主要特點鋪陳事物。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分賦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A、漢代為古賦,又稱辭賦。一般較長,多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六言為主。B、六朝賦是俳賦,又叫駢賦。篇幅短小,用韻。駢偶、用典,實際為押韻的駢體文。C、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試體賦。押韻嚴格限制,由考官命題,出八個韻字,規定八類韻腳,所以說八韻律賦。甚至押韻詞序、平仄也有規定。字數有限制,不超過四百字。D、文賦,受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隨意。不重鋪排和藻飾,用散文方法寫賦,貫穿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十分接近散文。賦的結構為前面有序,中間為賦,后有“亂”或“訊”等。9、古漢語的修辭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論點。敘述一些歷史事實,有正反兩面。B、引經:正面援引古代圣賢的言辭。C、代稱。a、以事物的特征或標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體。如“風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魚網”。d、以具體代抽象。如“絲竹”。e、以地代人。如“彭澤”。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軍”。g、專名用作通名。如“扁鵲”。h、割裂式的代稱。如“吞舟”。D、倒置,詞序顛倒為了修辭押韻。E、隱喻,沒有比喻詞。F、迂回,一種隱晦難懂的修辭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轉彎抹腳地說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外交辭令和謙詞屬于委婉語。H、夸飾,一種極度形容語,使語言增加生動性。名詞解釋1、唐后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古體詩又叫古風。超過八句的叫做排律。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古絕一般只限于五絕。四言詩句式一般為二二,五言詩為二三,七言詩為四三。句句入韻的詩歌,因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群臣共賦七言聯句,句句入韻,故名柏梁體。如曹丕的《燕歌行》。2、《文心雕龍?聲律》提到“聲律”的問題,南朝沈約發明四聲,寫作《四聲譜》。三平調是古風的專用的形式,是古風的特點之一。律絕一般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3、清代戈載《詞林正韻》分為十九詞韻部,用《集韻》的韻目。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雜劇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元代周德清根據北曲寫成《中原音韻》分平水韻為十九韻部。4、韻母:指一個音節中除聲母以外其他因素的總和,包括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韻:只指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的話)。5、詩韻: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6、韻腳: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漢語詩韻一般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7、韻例:就是關于用韻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韻,什么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8、換韻:不一韻到底,中途變換成不同的韻押韻的押韻方式,交韻的情況不是。9、天籟:民歌隨口而唱,隨口用韻,隨時換韻的情況。10、葉韻:古人為了說明《詩經》的押韻和諧,認為某字是改讀某音,就是“葉韻”,或稱“葉句”(葉,同“協”,和諧之意)。11、葉音法: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沒有根據。12、雙聲: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現代漢語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雙聲。13、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韻頭不同也可以,如現代漢語中“光芒”。14、古音通假: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無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兩個字本來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如“蚤起”,蚤通早。15、三十六字母:傳統認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聲母,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如見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時期漢語聲母系統的情況。而上古的聲母現在研究為三十二個,被分為牙音、舌音、唇音、齒音、喉音、半舌、半齒。16、疏:由于時代的變遷,前人的注解已經不再容易理解,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為“疏”,也叫“正義”。《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唐代孔穎達等正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指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17、《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注疏》多為漢朝或魏晉人的注。18、衍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衍”,也叫“衍字”。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如“‘漢水以為池’,‘水’字衍”。19、脫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脫”,也叫“脫字”。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如“‘孔世家云:頎然而長’”“‘孔’下脫‘子’字”。20、韻文:指有韻的文章,有完全的韻文,也有不完全的韻文。21、平水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并,成107韻,后人漸為106韻,被成為平水韻,一般叫“詩韻”。22、平仄;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詩和韻文中構成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奏,即所謂的“聲律”。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古代的入聲現在轉入其他三聲中。23、黏: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失黏:詩歌中不合乎黏的規則的現象。24、對: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類型的。也就是對句的平仄對立。失對:詩歌中不合乎對的規則的現象。25、孤平:詩歌中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是律詩的大忌。26、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拗救: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27、對仗:詩歌特別是近體詩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另外又一種情況,只要求字面相對即詞類相同,不要求句法結構相同。對仗一般平仄相對。同類的詞相對是工對。28、合掌:一聯對仗出句合對句完全或者基本同義,是詩家的大忌,叫做“合掌”。29、流水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與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30、借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令一詞相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取“尋常”本為“平常”之意,但又為古代測量單位,借對數目。31、填詞:詞初稱為“曲子詞”,了解音樂的詞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稱為填詞或倚聲。32、詞調:本指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后指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的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33、雜劇:一種帶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劇,唱詞往往是劇中人唱。只有套數,沒有小令,一個套數稱為一折,全劇通常四折,有時加上一個楔子。散曲:不是戲劇,沒有科白,與詞的性質相近。34、小令:散曲的一種,等于一首單調的詞。套數: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的套曲。35、贅韻:曲中不必用韻的地方用韻。36、襯字:曲律中在規定的字數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其他1、《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這部書是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分析小篆字形,說明了漢字的結構和發展情況。宋代徐鉉采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都對我們查檢《說文解字》提供了幫助。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2、《經籍籑詁》清代阮元編,成書于慶歷三年,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在編排上采用韻目排列法,以平水韻一百零六韻編次被釋的字,每一韻為一卷。3、《佩文韻府》清張玉書編,成書于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古代辭書。它主要用元明時代流傳的《韻府群玉》、《五車韻瑞》等書為底本加以修訂增補而成。先列單字,略加注音釋義,然后列舉兩字詞語、三字詞語和四字詞語,注明出處,用雙行小字列在各條詞語之下。4、《助字辨略》清代劉淇著,出版于1711年。共收字四百七十多個。全書按四聲分卷,依韻排列。取材從先秦到元代,內容包括經傳、諸子、史書、詩詞、小說,資料豐富。但“助字”的分類標準不一,內部體例也欠嚴密。5、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古聲母排列)和近人楊樹達《詞詮》(注音字母),解釋虛詞。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等虛詞著作也影響較大。近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