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失真文獻_第1頁
會計信息失真文獻_第2頁
會計信息失真文獻_第3頁
會計信息失真文獻_第4頁
會計信息失真文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雖然在國外的研究文獻中并未見到會計信息失真的提法,但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狀況的現象卻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日趨嚴重。對于會計信息舞弊,國外的研究多集中在舞弊的行為與動機方面,強調財務報表舞弊是一個動態的、有機的系統,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其治理對策主要是強化公司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1?邦吉(Bunge)提出了舞弊的系統觀。他提出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舞弊,他把舞弊的過程定義為“一方以另一方的損失為代價的有目的的尋求利益的一系列行動”。2。加比赫拉?瑞扎伊(Zabih。llahReZaee)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財務報表舞弊的動機與原因,認為財務報表舞弊的動機包括逃避納稅、迎合證券分析師對公司盈余增長的預期、提高股價并創造發行新股的需求、獲取上市資格或避免退市風險、掩蓋資產濫用的事實、隱瞞管理上的失當行為。他指出,公司治理結構的無效是導致會計報表舞弊的主要原因。3?邦吉(Bunge)較早地提出了舞弊的系統觀。他認為,相對于簡化主義的方法,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舞弊是一種較好的選擇。事件是發生在系統中的,一個舞弊系統提供了歷史事件產生的必要基礎。舞弊的過程可以被定義為“一方以另一方的損失為代價的有目的的尋求利益的一系列行動”123]。4.貝尤(Bayou)和雷恩斯坦(Reinstein)認為,舞弊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旦規范確立,它就將產生,沒有規范,也就沒有舞弊。在與規范斗爭的過程中,舞弊系統是不斷變化的,在這一意義上,舞弊系統類似于一個企業實體,也呈現出持續性的特征。舞弊的方法主要有縮小的和模仿的兩種:前者指為了規避審計的重要性原則,舞弊5?法國哲學家德魯茲(Deleuez)的觀點予以說明,“舞弊的動力本質上是無所不在的,正如飛蟲偽裝成樹葉,魚類偽裝成巖石或海底植物來逃避天敵或捕食獵物”[24】。加比赫拉?瑞扎伊(ZbaihoflhaReazee)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財務報表舞弊的動機與原因,認為財務報表舞弊的動機包括逃避納稅、迎合證券分析師對公司盈余增長的預期、提高股價并創造發行新股的需求、獲取上市資格或避免退市風險、掩蓋資產濫用的事實、隱瞞管理上的失當行為。他指出,公司治理結構的無效是導致會計報表舞弊的主要原因t,'一。盈余管理迪舟(DeChow)和斯羅恩(51。an)的研究結果表明,產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結構的薄弱,如由內部人控制董事會、總經理兼任董事長的公司更易進行盈余管理,而在擁有審計委員會和大宗股權持有人的公司出現的可能性則較小。他們主要說明了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做出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第2章國內外文獻綜述及評價Fama(1980)和Jensen(1983一1993)的研究集中于公司治理中董事會規模和外部董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個規模較小的董事會更容易發揮監控職能,而規模較大的董事會更容易被總經理所控制;董事會中大部分具有影響力的董事會成員都是公司內部管理人員,但董事會要成為有效的決策控制機制,還必須包括部分的外部董事,董事會作為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將隨著外部董事的加入而增強,而且與外部董事的數目成正相關。鮑爾西奧(Pourciau)對73家總經理非正常變更的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新任總經理在變更年份更多地做出調減盈余的會計選擇,而在變更后一年,則更多地做出調增盈余。Fan和Wang(2002)對東亞經濟中所有權結構和會計盈余信息性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所有權高度集中以及由此帶來的金字塔式的持股結構,造成了控股股東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控股股東將出于自利目的報告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信息對外部投資者而言失去了可信性。希普S(hcipper)認為,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其產生的兩個主要條件則是契約摩擦(contractingrfietions)和溝通摩擦(eommunieations角etion)s[25]迪舟(Dehcow)和斯羅恩(Sloan)的研究結果表明,產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結構的薄弱,如由內部人控制董事會、總經理兼任董事長的公司更易進行盈余管理,而在擁有審計委員會和大宗股權持有人的公司出現的可能性則較小泌】。斯威尼S(weeney)的研究結果顯示,被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起訴的公司進行盈余操縱的動機是試圖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外部融資和逃避債務契約的限制即】。黑利(Heaiy)驗證了經理人員在經濟激勵因素的作用下去操縱利潤以增加報酬的假設[28一。迪安哥羅?林達(De劫gelounda)和迪安哥羅?斯金尼(De劫gelosunner)的研究表明,管理人員的會計選擇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財務困境120】。1.6沙瑪(Shamra)和史蒂文森(Stvenesno)的研究結果證明了將要破產的公司比樣本公司更有可能做出有利的會計政策變更1301。鮑爾西奧(Puoeriua)對73家總經理非正常變更的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新任總經理在變更年份更多地做出調減盈余的會計選擇,而在變更后一年,則更多地做出調增盈余的會計選擇,1】。瓦茨(釉stt)和齊默爾曼(zimmemrna)指出,如果由于政治活動,某個企業存在著潛在的財富轉移,那么其管理人員將采用減少其財富向外轉移的會計程序腳I。19?羅斯?L瓦茨,杰羅爾德?L齊默爾羅認為,現代企業的特征之一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投資者與管理當局形成委托代理關系,由此導致信息不對稱,利潤操縱和財務信息失真引發了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不僅股東與管理當局,而且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與管理當局之間也存在著這種信息不對稱。正如瓦茨和齊默爾曼指出的“只要存在契約和監督成本,管理人員對會計的操縱就不可能根除”[5]。AlvinA消Jens,JamesK.Loeebbeeke認為,委托代理理論模式下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管理者是與生俱來的機會主義者,他們會利用任何機會,以犧牲股東利益為代價來實現自己個人福利最大化[61。Beneish研究表明,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往往會在盈余被高估的年份拋售持有股票,獲取更高的暴利。這也是經理人會計造假的根本動機17]。E1iBartov和ParthaMoh田甘am經過實證研究發現公司內部高管人員通過調節可操控性應計項目來虛增企業利潤、抬高股價,然后又利用內部信息,在虛增利潤轉回之前、股價尚未下跌的時候,大規模執行股票期權,從而大大增加了來自股票期權的現金收入[8]23..Je撇yL.eoles,MiehaelHertzel以及SwaminathanKalpathy研究了股票期權重新發行前后的盈余管理情況,他們發現在宣布取消高管人員股票期權之后、重新發行股票期權之前的期間內可操控性應計項目異常的低,說明管理人員明顯存在人為壓低利潤的盈余管理行為,以便取得行權價較低的股票期權。此外,管理人員為了提高股票期權的收益,不僅僅限于通過盈余管理操控公司利潤這種單一手法,還有其它多種手段[91。.美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于會信息披露的理論的幾個主流觀點,對整個世界的會計理論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托責任觀,井民雄士(Y。ji.ljiri)、x.J.帕洛克(Ernest.J.Parl。ek)、F.5薩托(Framk5.Sat。)〔”、認為在委托一一代理關系中,受托方負有向委托方交待其履行受托責任活動和結果的義務,而這一義務是由會計人員完成的。決策有用關,美國會計學會(A從)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羅伯特,安東尼、E.5?亨德里克森[wl認為,會計信息應當披露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一一即河海人學碩卜論文經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除了以上兩種觀點之外還有其它不同方面有關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在會計政策選擇和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午瓦茨和齊默爾曼(Watt5an〔!zilnlnerman,1986)'叼將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分為三類,即經濟動機三大假設,補償金計劃假設、債務契約假設和政治成本假設。Hea1y檢驗了補償金計劃假設,Sweeney對債務契約假設進行了檢驗,Jones對政治成本假設進行了驗證,其他的學者也綜合對以上三個假設進行了檢驗,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動機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Anarony,Lee,wong(2000)〔”,研究表明,__1:市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過程(xP())中存在著一定的盈余管理行為;上市公司為避免退市或受到特殊處理,或達到配股要求,構成了上市公司上市之后最重要的盈余管理動機。關于投資者保護的研究。公司治理研究權威之一的shleife和vishny]【11]指出,在很多國家公司治理失敗的例子中,缺乏對(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設計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問題不是模仿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制度,而是引入適當的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小約翰。科菲(2000)在《市場失靈與強制披露制度的經濟分析》一文中從經濟學角度指出,強制披露制度是一種理想的減少成本戰略,它通過對搜尋信息成本的社會補貼來確保信息的數量及信息的準確性。雖然這種努力的最終結果并不能實質性地改變證券買賣雙方之間的地位,甚至不能很大地影響分配公平的總體目標,但它的確改進了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而這種改進反過來推動形成一個更具生產效率的經濟體系。國內改革開放以后,有關會計信息失真的研究在我國興起,尤其是從90年代開始,由于會計信息失真逐漸變得嚴重,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就曾提出“天下欲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的見解,警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會計信息質量。1995年以后,理論界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性文章越來越多。陳漢文、林志毅、嚴暉(1999)認為,治理會計信息的關鍵在于保障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楊惠敏(2000)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次原因是在于我國許多企業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相同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統。公司治理結構失衡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是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劉立國等(2003)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問題。法人股比例、執行董事比例、內部人控制比例、監事會的規模與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正相關,流通股比例則與之負相關。杜興強(2004)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是發現會計信息可靠與否的一種重要機制,失衡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不可靠的會計信息、乃至財務欺詐“孽生”的溫床。健康的公司治理結構與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具有共生性。健康的公司治理結構還可以作為威懾,制約著會計信息生成過程中管理當局的行為。林鐘高、吳利娟(2004)認為,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約著會計信息的質量。完善公司治理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密切相關的。劉峰(2001)對“紅光實業”舞弊案的分析發現,現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誘發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治本之舉。當某個個體的行為不符合現有制度的規范時,法律應當提供足夠有效的強制力。也就是說雖然有會計的相應技術規范,“但相應的制度執行、監管與懲罰力度卻不明確,懲罰對象也不具體。往往出現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罰,執行人員卻‘代人受過'的現象。在這樣一個制度環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進會計信息質量、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是不現實的。”因此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治理,不是僅靠會計技術規范所能解決的,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等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治本之舉。王躍堂、孫錚、陳世敏(2001)第2章國內外文獻綜述及評價從投資者的角度對會計信息的質量進行定量研究,對其改革效果做出實證性的評價,以觀察《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合理性。研究表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會計改革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以及有效的準則執行支撐系統。3、產權論伍中信(1998)在《產權與會計》一文中提出,會計反映了同時代的產權關系的現狀和產權結構,會計改革必然朝著產權改革的方向進行,會計的根木使命在于反映產權關系、體現產權結構、維護產權意志。田昆儒(1999)在《企業產權會計論》中從完善和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角度出發,力圖從產權的視點來解釋某些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探討會計理論發展的規律性,以達到完善會計體系的目的。周峰,高存(1999)認為會計信息的發展與產權制度的變遷密切相關,不同的產權制度對會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會計信息處理過程就是對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和計量的過程,會計信息失真的癥結在于缺少有效的監督,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方法又可歸結為建立有效的產權制度和激勵—監督機制。齊首(2001)認為在會計信息披露技術進步的同時,由于會計理論的發展,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內容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如果將這些變化置于產權理論和產權制度下,就會發現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形式上,也表現在內容和會計信息的質量上,企業產權制度的變化對會計信息披露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具有決定性的。劉峰(1997)對會計信息產權的利益主體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界定,并從降低交易費用角度闡述了會計準則的變遷。杜興強(2002)專門對會計信息產權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會計信息的產權問題研究》(杜興強,2002)中將產權理論恰當的運用到了會計信息產權的研究之中,為會計信啟、產權的分析和解釋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文章分析了會計信息產權的前因和后果,為現存的會計信息披露狀況提供一種合理的注釋。會計信息產權需要界定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取決于對企業所有權分享、管制和道德等因素,企業所有權分享下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是初始的界定,無法完成初始界定時可采用管制方式進行強權界定,道德是會計信息產權界定不可缺少的因素。杜興強(2006)又著力探討圍繞會計信息披露、針對會計信息質量、利益相關者的會計信息產權博弈過程。蘇強(2006)認為會計信息產權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價值產出及分配的一組權利束,只有讓企業內部非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第2章國內外文獻綜述及評價分享會計信息產權,刁一能有效激勵和監督相關利益主體,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并在《企業合約和會計信息產權》(蘇強,2007)提出會計信息產權對于企業合約的締結、履行及降低交易費用至關重要。發揮會計產權基本功能,有利于改善會計信息質量,提高企業合約履行效率。葛家澎、黃世忠(1999)在總結安然事件對我國的啟示時指出,不要過分崇拜市場的力量,民間自律不見得是最佳選擇;既不要迷信美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不要神化獨立董事;不能只重視制度安排,而忽視全方位的誠信教育。楊雄勝認為,中國會計已陷入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導致了會計誠信原則的缺失。造成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缺少一個真正的委托人。讓單位領導人成為會計法律責任的唯一責任人,才一有望真正確立中國會計的誠信原則。5、會計控制和會計監督弱化論會計內部控制是會計為了履行自身的職能,實現自身的目標而進行一系列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行為。與會計內部控制相對應的就是會計外部監督,包括行政監督、法律監督、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市場監督以及其他監督。朱國漢(2001)對上市公司內部會計控制作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上市公司董事兼任高級經理的現象十分普遍,監事在監事董事和經理層、檢查公司財務的過程中也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有這些都為高層經理和內部員工會計信息舞弊提供了“溫床'。目前會計外部監督的關注焦點主要放在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上,“銀廣廈”事件觸發了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任危機,也再次證明了目前作為外部監督主要手段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并沒有發揮有效作用,有些注冊會計師甚至直接參與了會計信息舞弊。而注冊會計師審計沒有履行好社會審計職能的關鍵問題就是注冊會計師缺乏獨立性。6、信息不對稱論閻達伍教授、宋建波(2002)提出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雙元控制主體間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對稱。他們認為企業所有者期望獲得真實的會計信息,并據此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正確估計其財務狀況以進行未來投資決策;同時希望能夠控制會計政策使其向維護所有者利益方面傾斜。而對于經營者來說,則可能因其不會過多地關心企業長遠發展而采取與所有者相反的會計政策,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更看重短期經營效益給自己帶來的利益,這就有可能第2章國內外文獻綜述及評價侵占或者損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確認收入、在職時的過度消費等。提出會計信息為利益對立的雙方利用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性”是會計控制弱化的根本原因,如果找不到加強企業會計控制的合理方式,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控制弱化的問題就不能解決。王詠梅(2001)認為會計信息不對稱和成本效益不對稱引起會計信息失真,前者包括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供給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后者指會計信息是非商品化信息產品,其生產和提供需要成本,但其消費卻不能給生產者帶來立竿見影回報,因而逐利的企業不愿無限地提供這種信息產品。解決的辦法是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約束機制。林鐘高(1999)等在其課題報告《關于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調查研究》中認為:會計信息造假的主要成因是國有企業的各產權主體普遍具有利己的動機,這種動機在信息不對稱時有可能行為化;長期形成的激勵方法與約束的非對稱及會計活動的低效率;同時沒有塑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法人主體和完全法制約束下的政府權力格局,使政企分開處于分而不離或雖分未開的“隱蔽”狀態,以致使企業的價值判斷行為和利益不得不經常被動調整。針對會計造假問題,林鐘高提出治理對策主要是明晰產權,優化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提高監督效率。閻達五、李勇(2002)在《找準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切入點——兼論“有限理性”理論在企業業績評價中的運用》一文中認為,由于我們對于結果狀態的過于偏愛,以及對會計信息產生過程有所忽視,從而促使了企業短期行為、會計造假、違規交易等一系列失態運作隨之發生,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吳聯生(2003)認為,目前之所以沒有在會計信息失真的研究與治理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將會計信息失真進行恰當的分類,從而無法采取相應的措施分別予以治理。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等三類,并分別從會計秩序、信息不對稱和人類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了這三類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機理。所以,從具體治理思路上看,三類不同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有著顯著差異。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的治理首先在于會計規則制定者要準確及時地把握會計秩序,在此基礎上能夠盡可能地運用已有存在于所有人頭腦中的會計知識以及創新的知識,對會計秩序進行準確地表達。而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治理關鍵在于設計一個合理的責任合約安排,使會計規則執行人的違規行為所帶來的成本超過由其帶來的收益,從而改變理性的會計規則執行人的行為決策。會計信息行為性失真的治理措施則主要在于加強會計教育,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以及加強會計工作中的核查與驗證工作。等【'01。杜興強專門對會計信息產權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會計信息對于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而言,其實意味著“權利”,為了降低利益相關者之間因會計信息而產生的矛盾,應進行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企業中的財務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分別擁有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財產所有權(產權),進而要求分享企業所有權(剩余索取權和乘J余控制權),再進而要求分享作為企業產出替代變量的會計信息的產權。企業所有權的既定分享狀態、管制因素和道德因素共同影響會計信息產權及其博弈過程,不應先驗東北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地在三者之間進行褒貶取舍1301。公司治理結構失衡論。陳漢文、林志毅、嚴暉認為,治理會計信息的關鍵在于保障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側。唐松華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失衡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是優化公司治理結構['11。會計準則論。王躍堂、孫錚、陳世敏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賴于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以及有效的準則執行支撐系統[42]。信息不對稱論。王詠梅認為會計信息不對稱和成本效益不對稱引起會計信息失真,前者包括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供給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后者指會計信息是非商品化信息產品,其生產和提供需要成本,但其消費卻不能給生產者帶來立竿見影回報,因而逐利的企業不愿無限地提供這種信息產品。解決的辦法是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約束機制l'3】。責任不清論。楊雄勝認為,中國會計已陷入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導致了會計誠信原則的缺失。造成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缺少一個真正的委托人。讓單位領導人成為會計法律責任的唯一責任人,才有望真正確立中國會計的誠信原則12】誠信教育論。葛家澎、黃世忠在總結安然事件給我國的啟示時指出,不要過分崇拜市場的力量,民間自律不見得是最佳選擇;既不要迷信美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不要神化獨立董事;不能只重視制度安排,而忽視全方位的誠信教育[州。人員素質,以及加強會計工作的核查與驗證工作③。此外,還有其它的學者對會計信息失真進行了分類:王躍堂等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兩類:一是會計造假,指企業違反會計管制的違法行為;二是會計操縱(即西方所謂的盈余管理),指企業利用會計管制的彈性操縱會計數據的合法行為④。基于這種分類,作者進-步指出,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需從兩方面來努力,一是需要考慮會計準則與經濟環境的融合性,出臺盡可能回避按“公允價值”計價的改革政策,通過會計改革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二是需要通過執行機制的改革來提供有效的準則執行支撐系統。裘宗舜等學者則按照失真的原因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制度失真和人為失真,制度失真是指遵循現有會計規范而產生的會計信息與市場價值的背離,人為失真則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陳漢文等也認為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外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缺乏來自資本市場與經理市場的競爭,而且內部治理結構方面,所有者缺位,董事會與審計部門沒有發揮監督和控制經理人員的作用。在這樣的公司治理結構下,會計信息失真不可避免①。在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和治理對策上,學者們根據其原因分析,提出了許多針對性的對策。林鐘高等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應包括以下幾方面②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制度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優化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促使會計信息生成規范的有效運行;構建規范化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這種結構的經濟性、契約性和權力制衡機制,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轉變監督方式,提高監督效率。劉峰在對紅光實業案例進行分析后,認為我國現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誘發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并指出會計信息失真不僅僅是一部《會計法》或相應的會計技術規范所能解決的,只有通過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提供足夠有效的強制力,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治本之舉③。王小龍等則從企業會計行為中道德風險的角度,提出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措施④。他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有技術、法律、道德等三個層面的原因,道德風險就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利用會計法規、準則的靈活性以及其中尚存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領域,有目的地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修飾其財務報表和數據,使之顯示出對其有利的會計信息。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中都存在道德風險。防范道德風險的措施有:完善會計準則,約束道德風險;‘(2)發揮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對降低道德風險的自律作用。張媚認為確立企業誠信價值觀,可以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具體實施途徑為⑤充分認識確立誠信價值觀的重要性;給“誠信的道德空間”以正確的“真實規范”;大力發展社會化信用中介機構,加強信用的立法與執行;進一步規范會計服務與行業監管。(1)從不同角度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進行分析葛家澎、黃世忠'一,認為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驅動是導致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他們按照會計造假的不同動機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第一,為了業績考核而粉飾會計報表;第二,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會計報表;第三,為了發行股票而粉飾會計報表;第四,為了減少納稅而粉飾會計報表;第五,為了政績而粉飾會計報表;第六,為了推卸責任而粉飾會計報表。針對會計信息失真的不同成因,他們提出了完善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的政策建議。徐嘩、何虹〔'習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合法性會計信息失真與非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并主要分析了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與對策。他們認為,合法性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是由會計準則的偏差因素、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可選擇性、會計準則和制度中對于一些重要的披露未作規定和規定不夠恰當、會計信息提供者和會計信息需求者利益不完全一致、新舊法規以及各個法規之間存在著矛盾和不協調等原因造成的。為治理合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必須減少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的不確定性,提高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制定機構的代表性,加強對于會計政策選擇的審計與監督,完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某些內容等。纂好東'、、‘運用契約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理論,通過會計舞弊與經理人員、注冊會計師、股東及政府行為關系的分析,指出無論是機構還是自然人,他們都是經濟人,在與會計舞弊有關的行為中,在對待會計舞弊的處理上,都會權衡成本和收益后,采用一種對自己最優的做法,但追根探源,會計舞弊行為都是自然人所為,可以說會計舞弊實際上是相關自然人趨利行為的一種結果,標本兼治刁‘是出路,有法必依才是根本,責任的追究必須落實到自然人。以往,我國對證券市場會計舞弊問題多的情況只是對上市公司進行經濟處罰,而當事人常常逍遙法外。該成果特別關注了人在會計信息質量中的關鍵作用。杜興強〔門從會計信息產權和道德的角度,指出所有權分享的無效性和倫理道德的變遷落后于經濟制度的變化,“使得我國國有企業出現了所謂的會計信息失真、內部人控制等一系列現象。他認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產權畸形性的成因在與單純拘泥于事前的會計信息的產權界定,而忽視事后的履行因素,或者過分側重于管制因素,而忽略管制因素本應和企業所有權分享、倫理道德共同組成穩定的三角結構來確保會計信息產權的效率。劉峰'?叼從制度安排的角度對會計信j自、質量進行了分析。根據制度經濟學補J海人學碩1一論文理論,某一時期社會的制度安排決定了人們的布:j-為方式。如果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鼓勵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對實施這種行為的主體給予獎勵,則市場__i幾普遍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質量應當會令人滿意,反之如果市場不獎勵,甚至懲罰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主體,那些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主體又能獲得不菲的收益,則市場上普遍流行的會計信息虛假成分必定居多。在我國,提供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是現行制度的規范性要求。這一要求通過《公司法》、《會計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國證監會信息披露指南、財政部的各項會計準則與制度等加以體現,但相應的制度執行、監管與懲罰力度卻不明確,懲罰對象也不具體,往往出現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罰,執行者卻“代人受過”的現象。在這樣一個制度環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進會計信息質量是不現實的。該成果主要向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問題的宏觀角度,關注的重點是會計準則的執行和監管_「。⑥譚勁松【”,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與治理對策進行了討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這是因為我國會計制度的制定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缺乏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第二,企業產權中行為主題的利益沖突,經理由于信息不對稱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有些會計信息使用者作為產權主體可能存在對于不真實會計信息的內在需求;第三,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對稱,造假收益高、成本低;第四,企業中存在多層次的關系—代理關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而委托人和代理人間的信息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