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_第1頁
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_第2頁
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_第3頁
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_第4頁
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實施方案 前言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為某省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3縱11橫11環”的第五橫東段,該公路對加速實現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經濟發展戰略,適應區域交通量迅猛發展要求,緩解太舊高速交通壓力、完善國家和某省高速公路規劃網及東西方向公路運輸通道,促進旅游事業快速、高效發展和加快構建大某都市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平陽高速公路位于某省中東部,呈東西走向,路線全長121.104km,起點位于平定縣岔口鄉神水泉村東省界處,先后途經陽泉市轄的平定縣、陽泉郊區、盂縣和某市轄的陽曲縣、尖草坪區,終點位于某市陽曲鎮新興村西與某環城高速公路相接。2009年12月,由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編制完成了《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報告書》,2010年3月,取得了省環保廳的環評批復。根據交通部下發的《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交環發[2008]112號)、《關于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交環發[2004]314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山區公路建設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意見》(交公路發[2005]441號)以及省交通廳《某省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監測管理辦法(暫行)》的要求,為貫徹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以及有關部門提出的環保措施與要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進一步加強施工階段的環境監測和管理,有效控制施工階段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某平陽高速公路建設管理處委托某省交通環境保護中心站編制本項目的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監理實施方案,以規范和指導公路施工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活動。目錄前言...............................................................................總論............................................................................1編制目的...............................................................1編制依據...............................................................1項目及項目區環境概況..........................................................5項目概況...............................................................5項目區環境概況..........................................................9項目環境保護概況.............................................................16項目環境保護目標.........................................................16項目執行的環境標準.......................................................27項目環境保護措施與批復........................................................30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主要環境影響........................................30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34批復意見...............................................................60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63環境監測...............................................................63環境監理...............................................................69提交成果.....................................................................75方案實施保障措施.............................................................76附件:1.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批復;《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交環發[2008]112號);《某省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監測管理辦法(暫行)》(晉交科教字﹝2006)401號)。總論1.1編制目的本實施方案的編制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家和某省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的要求,從保護環境的角度規范公路施工期建設活動;落實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與要求、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與要求,以及某省環境保護廳、水利部對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的批復要求,使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建立施工期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實施機構與工作制度,明確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各方的環境保護職責,提高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強公路施工階段的環境管理與監控,控制施工階段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落實營運期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的設計與施工,滿足國家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的要求;通過對本項目開展環境監理,為順利進行工程竣工環保驗收奠定基礎。1.2編制依據1.2.1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6.10.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5.4.1)(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1998.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8.4)《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10)《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97.8.29)1.2.2法規依據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1998.11.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1993.8);《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98.12);《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12.1);《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務院2002.1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國家計委、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87)國環字第002號);(7)《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2002.2.1);(8《)交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交通部2003年第5號,2003.6.1);《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規定》(水利部、交通部水保[2001]12號);《關于印發工程建設監理的通知》(建監[95]737號文);《關于在重點建設項目中開展工程環境監理試點的通知》(環發[2002]141號文);《關于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交環發[2004]314號文);《關于加強大中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理工作的通知》(水保[2003]89號文);《關于進一步加強山區公路建設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意見》(交公路發[2005]441號);(15)《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交環發[2008]112號,交通運輸部);《某省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監測管理辦法(暫行)》(晉交科教字﹝2006)401號,某省交通廳);《關于印發全省環保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通知》〔某省物價局、某省財政廳和某省環境保護局文件晉價涉字(1992)第17號〕;《某省交通廳執行交通部〈頒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補充規定(試行)》(晉交公[2008]345號)。1.2.3標準、規范依據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8);《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試行)》(JTJ005-96);《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4)《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90);《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1996);《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公路工程國內招標文件范本》(2003年版);《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J/T0065-9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J033-95);《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18)《公路工程施工監理規范》(JTJ077-94);(19)《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2004)。1.2.4技術資料 《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兩階段施工圖設計》;《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批復;《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及批復。1.2.5管理文件 《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施工期環境監測和環保咨詢實施方案》。

項目及項目區環境概況2.1項目概況2.1.1項目地理位置 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路線全長121.104km,為新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項目位于某省中東部,呈東西走向,先后途徑的縣市有陽泉市轄的平定縣、郊區縣、盂縣和某市轄的陽曲縣、尖草坪區,路線起點位于平定縣岔口鄉神水泉村東省界處,終點位于某市陽曲鎮新興村西與某環城高速公路相接。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2°01′00″~113°52′04″,北緯38°00′00″~38°46′34″之間。1.2路線走向及主要控制點 線路走向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起于平定縣岔口鄉神水泉東,與河北省以隧道相接,設神水泉1號、2號、3號、4號隧道,路線向西,設神靈臺隧道、秋林隧道、郝家莊隧道,在郝家莊設主線收費站,設西莊窩隧道經羅面咀,在張山峪設平定互通,經雨下溝、五里莊,設西南舁隧道下穿國道G207,路線向西南,經下章召,設特大橋跨溫河,在上章召與蘇家泉之間設立交樞紐與陽盂高速相交,經豬頭垴偏向西北,在東村設郊區互通后轉向西,經紅土巖設山底隧道,在滴水崖跨磊石河與省道S214,在清城南路線偏向西北,經楊家坪、西杜,在烏沙跨招三河和縣鄉道樓皇線(十里長街),再轉向西,經郝家溝,在東蘭上跨秀水河和省道S216,路線偏向北,在中蘭設盂縣南樞紐立交,在西宋設特大橋跨香河與縣道盂上線(X920),然后轉向西,在南小坪西設特大橋上跨石太高速鐵路,沿省道S314南側,穿小南溝、石佛、大南溝、管頭,設大南山隧道,經太平莊設陽坪望隧道、河底隧道,過辛莊在東梁設盂縣西互通,在東郭湫設陽曲服務區,在大方山村南與石太高鐵平行向西,過凌井店,在南社村北跨省道S314,路線向西,經東西漢湖,設陽曲隧道,在范莊村西北跨省道S314,在河上咀南設陽曲東互通,經山堰村北、上崗村北、西萬壽村南、侯村鄉南,在青龍鎮西南設某樞紐跨...............北同浦鐵路、與大運高速相連,終點接某環城高速北環,向西與某至佳縣高速公路相連。路線全長121.104km,其中陽泉市境內長79.40km;某市境內長41.704km。主要控制點神水泉、郝家莊、張山峪、西南舁、章召、滴水崖、烏沙、東蘭、南小坪、陽坪望、東梁、凌井店、東西漢湖、范莊、河上咀、西萬壽、侯村鄉、青龍鎮。2.1.3主要技術標準及主要工程數量表主要技術指標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全長121.104km,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100km/h,路基寬度33.5m,技術指標表見表2.1-1。表2.1-1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主要技術指標一覽表序號序號指標名稱單位技術指標一、路線1路線長度km121.1042路基寬度m33.53設計速度km/h100二、平面4交點數個645圓曲線最大半徑m50006圓曲線最小半徑m/處1229.841/17平曲線占比率%59.628最大直線長度m6204.5089最小直線長度m168.36三、縱面10交點數個11411平均每公里變坡點數個0.93512最大縱坡%/處3.80/113最大坡長m/處6250/114最小坡長m/處400/115最小豎曲線半徑凸形m/處10000/1凹形m/處9000/1建設規模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建設規模及主要工程數量詳見表2.1-2。表2.1-2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建設規模及主要工程數量一覽表2.1.4總投資及環保投資項目總投資122.8億元,其中環保投資估算為14011.16萬元,占工程總投資的0.95%,具體情況見表2.1-3。表2.1-3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環保投資估算表序號序號投資項目(工程措施)單位數量投資(萬元)備注.1環境監測費用施工期年3年90.0項目環境監測計劃營運期年20年200.02.工程環境監理費用年3年453.36工程環境監理計劃3.人員培訓次3次60.0按20萬元/次.4本部分小計803.36四環保咨詢、設計與科研費用1.環境影響評價——150.0按某省已建項目類比估算2.環保工程設計——105.03.竣工環保驗收調查——100.0.4環保科研——200.05.本部分小計555.0五總計14011.162.2項目區環境概況2.2.1地形、地貌 項目區位于某省中東部的陽泉市、某市境內,走廊帶處于東經112°01′00″~113°52′04″,北緯38°00′000~38°46′34″之間,由東向西穿越太行山脈、某盆地。項目區地勢總體呈中部高兩側低,地形高差變化較大,最高點位于太行山脈西部邊緣的南老陰洼尖,海拔1670m,最低點位于平定縣楊樹莊村河谷內,海拔630m,最大相對高差為1040m。根據走廊帶內地形、地貌的成因類型和顯示的特征,將區內地貌劃分為:喀斯特侵蝕、剝蝕中山區,黃土覆蓋中山區,黃土丘陵區和山間盆地四個地貌單元。喀斯特侵蝕、剝蝕中山區AK0+000~AK18+800、AK48+100~AK51+400、AK58+100~AK63+300、HK94+600~HK100+000段,分布于喀斯特侵蝕、剝蝕中山區。由于長期的地質構造運動及外營力的侵蝕、切割,使得山區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形切割嚴重,高差懸殊。A線主溝方向以南北為主,次溝方向呈南西、東西方向展布,海拔高程630~1670m之間,最大相對高差最高點為538m,出露地層主要為奧陶系石灰巖、白云質灰巖、泥灰巖地層、黃土。...............路線分布于該地貌單元內總長32.7km,占總長的27.0%。黃土覆蓋中山區AK18+800~AK30+600、AK51+400~AK58+100、AK63+300~AK68+600段,海拔850~1670m,相對高差200~350m。分布于黃土覆蓋中山區。由于黃土覆蓋區地表土質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蝕、沖蝕作用下,形成了黃土梁、峁、溝壑等地貌,主溝方向以北南向為主,次級溝谷多呈東西向,出露巖層為奧陶系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其上多為中更新統亞粘土及第三系粘土覆蓋,厚度不大,一般為10~30m。路線分布于該地貌單元內總長23.8km,占總長的19.7%。黃土丘陵區AK30+600~AK43+700、AK68+600~AK76+400、AK80+200~AK89+200、HK90+000~HK94+600、HK100+000~HK109+500、HK120+100~HK121+104段,分布于黃土覆蓋丘陵區。該區主要為山區與平原區的轉折部分,海拔在700~1245m之間,地表黃土覆蓋,相對高差在50~100m之間。由于黃土結構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蝕、沖蝕作用下,形成了黃土梁、峁、溝壑等地貌,主溝方向多以北南向為主,次級溝谷多呈東西向分布,微地貌為黃土沖溝、黃土梁、峁等組成的黃土重丘陵區。出露地層及巖性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統(Ql)、上更2新統(Qm)亞粘土、亞砂土以及全新統(Qt),上第三系上新統粘土(N)、3 4 2卵石與礫巖層等組成。植被較發育,以刺灌木、農作物為主。路線分布于該地貌單元內總長45.004km,占總長的37.2%。(4)山間盆地區AK43+700~AK48+100、AK76+400~AK80+200、AK89+200~AK90+000、HK109+500~HK120+100段,分布于山間盆地區。該區河流包括溫河、招山河、秀水河、香河、烏河等,由于河流的沖積作用形成小型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高差變化不大。項目區劃海拔高度在800~1000m間。寬谷帶中央為河流相侵蝕堆積,邊緣為山麓相坡積物。相對于兩岸山地,寬谷內低洼而平坦,相對高差15~40m。地層主要由第四系礫卵石及奧陶系白云巖、石灰巖、二疊系砂、泥巖構成。寬谷內目前已大多改良為耕地。路線分布于該地貌單元內總長19.6km,占總長的16.1%。2.2.2氣候項目區內總體屬大陸性半干旱氣侯區,由于境內地勢起伏顯著,地區之間溫差大,降水少,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秋季涼爽宜人,夏季炎熱多雨,春季風沙肆虐,春旱頻繁。區內氣溫1月份最低,7月份溫度最高,隨海拔標高每升高100m,溫度下降0.3~0.6℃,年平均氣溫9.5℃;降水量受地形地貌控制,年均降雨量533.5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發量介于1800~2000mm之間,南部大于北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平均風速為2.0~3.0m/s,最大風速在17.0m/s以上,冬春二季風力最大且多刮西北風,夏季風力最小且以偏東風為主;無霜期為150~195天;冰凍期始于11月,終于次年3月,最大凍土深度150cm。2.2.3河流水文項目區域的水系包括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水系、黃河流域的汾河水系,分水嶺位于盂縣太平莊村南老陰洼尖,海拔1670m,路線最高點里程樁號為AK61+300。與路線有關的河流有溫河、招山河、秀水河、烏河、楊興河等,其中溫河、招山河、秀水河、烏河屬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水系,楊興河屬黃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溫河:為滹沱河的支流,北臨盂縣五架山村,西靠山底村,東接大河北村,南連盂縣北溝村;溫河因源于盂縣溫池而得名。它自西北向東南,由盂縣流經本區入平定縣在磨河灘與桃河相匯,成綿河而入海河。溫河是季節性河流,在境內全長15km,流域面積272km2,最大洪峰值為1340m3/s。年徑流量770萬m3,年輸沙量22.53萬m3,主要支流有山底河、葦泊河、蔭營河、張山峪河等。項目區河寬30~100m,河流隨季節性變化較大,雨季水流較大,旱季水量較小。本公路在AK25+190跨越該河。秀水河:是溫河一級支流,發源于盂縣南婁鄉西南莊村的方山東麓。流經盂縣城關鎮,至孫家莊匯入冷泉河。流域長20km,流域面積109.69km2,為季節性河流。最大洪峰值為1340m3/s,多年平均流量為0.47m3/s。區域內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河面寬30~150m,本公路在AK43+940處跨越秀水河。招山河:是溫河一級支流,流經皇后村、劉家村、路家村、上烏紗村、烏玉后匯入溫河。河面寬20~60m,流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大,雨季水量較大,旱季水量較小甚至干涸。本公路在AK39+610處跨越該河。烏河:為滹沱河的支流,河道寬10~30m,河流隨季節性變化較大,雨季水量較大,旱季水量較小甚至干涸。本公路在AK90+040、AK92+400處兩次跨越該河。楊興河:發源于陽曲縣東部山區楊興鄉的水頭村,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楊興鄉的楊莊、窯坪,大盂鎮的陰山、陽店、東南窊、棘針溝,黃寨鎮的柏井、小牛站、黃寨、暖泉灣,出侯村鄉青龍鎮,進入某市北郊區,注入汾河。流域面積694km2,河床平均寬度為50m。從小牛站開始有淺層水出露,平時有少量清水,流量0.0275m3/s,多年平均最大流量1188.5m3/s,中等干旱年933m3/s。2.2.4土壤本公路途徑陽泉市的平定縣、陽泉郊區、盂縣和某市的陽曲縣、尖草坪區,路線所經區域土壤主要為山地褐土和草甸土。褐土是沿線主要分布的土壤類型,包括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淡褐土性土及淡褐土四個亞類;草甸土主要為淺色草甸土,分布在河流沿岸河灘和一級階地,成土母質多為沖沉積物,土體厚度不等。本項目路線所經區域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褐土,終點局部路段為淡褐土性土或淡褐土。2.2.5水土流失現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分區根據《關于劃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號),本項目所經盂縣、平定縣和陽泉郊區屬于國家級重點治理區中的太行山治理區。根據《某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告》(晉政發[1998]42號),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所經陽泉郊區、平定縣、盂縣和陽曲縣屬于某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形式主要為水力侵蝕,另有少量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本項目所經地區屬水力侵蝕一級類型區中的北方土石山區和西北黃土高原區兩個二級侵蝕類型區。其中,AK0+000~HK98+880 路段位于平定縣、陽泉郊區、盂縣及陽曲縣的凌井店鄉,屬于北方土石山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200t/(km2·a);HK98+880~HK121+104路段位于陽曲縣的東黃水鎮、侯村鄉及尖草坪區,屬于西北黃土高原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1000t/(km2·a)。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根據遙感調查,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中心線兩側各300m范圍內的水土流失現狀見圖7.1-1。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沿線水土流失以中度和輕度侵蝕為主,沒有極強烈侵蝕和劇烈侵蝕。根據遙感資料估算,AK0+000~HK98+880路段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406t/(km2·a),HK98+880~HK121+104路段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795t/(km2·a)。水土流失成因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位于項目區位于某省中東部,起點位于太行山脈西側,由東向西穿越太行山脈、某盆地,地勢總體呈中部高兩側低,地形高差變化較大,部分路段有滑坡、采空區、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分布。項目所經區域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降水量為559mm,集中在7、8、9三個月,夏季多于其它季節。植被能涵養水源、攔截降雨、降低雨水沖擊力,增加土壤入滲、避免水土流失,是水土流失的控制因素。本項目所在區域絕大部分土地已被開墾,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喬木多為人工林,樹種結構單一,病蟲害嚴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和加劇影響極大。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利用、破壞植被、陡坡開荒、過度放牧和工礦開發、工程建設等都會加劇水土流失。(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給當地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及各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由于水土流失,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現深淺不一的侵蝕溝,河流改道,沖毀道路和農田,地面支離破碎,破壞了地面的完整性,耕地減少,太行山的土石山區,農田除部分水平梯田便是二坡地和山坡地,土層較薄,每逢暴雨,不僅把表土層沖光,連耕作層也沖刷成石渣地,地面平整度下降,造成耕作困難,可利用土地逐年減少,給人們生產、生活到來不便,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由于水土流失,洪水程度加大和洪水頻率增高,直接威脅著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近年來,項目區小水電站的庫區均出現程度不同的淤積,天然降水得不到有效攔蓄,棄水現象較重,水利水電工程效益得不到完全發揮。同時水中含沙量大,增大機組損耗,也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壽命。某全省62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36.44億m3,目前已淤積11.71億m3,占總庫容的32%。其中,黃河流域的水庫淤積占38%,海河流域占28%。2.2.6環境質量現狀1.、水環境質量現狀項目區河流屬于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水系和黃河流域的汾河水系,路線涉及的河流主要有溫河,包括盂縣縣城—坡底段和溫河源頭—盂縣縣城段(秀水河)。此外,公路沿線發育較多的季節性河溝,調查期間干涸,僅在雨季才有徑流。秀水河除石油類略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外,其余指標均達標;溫河盂縣縣城—坡底段所有監測指標均達標。2.、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均為農村地區,評價范圍內無大型工業大氣污染源,主要污染來源為現有縣鄉道路汽車尾氣、道路揚塵以及人群生產生活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和總懸浮顆粒物等。根據監測結果表明,各監測點的NO、SO、CO均能滿足《環境空氣 2 2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而且這些指標環境容量較大,占標率也較小。而TSP、PM部分超標因為該地區地表裸露較多,氣候干燥、風沙較大。沿線環境空氣10現狀質量一般。3.、聲環境質量現狀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污染源主要來自現有公路的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無強噪聲源分布,聲環境質量現狀良好。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評價范圍內共有聲環境敏感點24處,其中居民點23處、學校1所。噪聲現狀監測結果表明:沿線各敏感點晝夜環境噪聲大部分能夠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1類標準,聲環境質量現狀良好。4.、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區域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評價范圍內植被以灌草叢和栽培植被為主,沿線原生植被已破壞殆盡,針闊葉林多為天然次生林,所占比例較小,分布連續性較差,主要分布在AK0+000~AK12+300、AK53+300~AK69+100、HK110+000~HK121+104等路段。根據現場調查,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沿線由于人類活動頻繁,評價范圍內野生動物共計72種,主要以農田嚙齒類和鳥類為主,包括草兔、小家鼠、褐家鼠、喜鵲和烏鴉等;評價范圍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7種,包括保護類動物金錢豹以及6種鳥類,主要分布在某省藥林寺冠山自然保護區秋林片區的核心區,在植被較好的AK53+300~AK69+100路段有少量分布,其他路段有極少出現。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評價范圍內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灌草地和耕地,其中灌草地在本公路沿線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沿線耕地資源基本上以旱地為主,部分鄉鎮有水澆地,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一、二級階地及山間盆地;評價范圍內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土地開墾程度較高,沿線各鄉鎮基本農田保護率較高,而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項目環境保護概況3.1項目環境保護目標考慮到施工圖設計線位與工可設計有所調整,而項目的環評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是根據工可設計編制的,為摸清項目沿線環境保護目標分布情況,項目組根據施工圖設計線位,對沿線聲環境、環境空氣、水環境、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敏感保護目標進行了現場踏勘與調查。3.1.1調查范圍 根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確定本次各環境要素調查范圍見表3.1-1。表3.1-1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調查范圍評價內容評價內容評價范圍生態環境一般路段為公路中心線兩側各300m以內區域;沿線所有取土、棄渣場;藥林寺冠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路段擴大至該保護區秋林片區的全部區域水環境一般路段為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以內范圍的主要河流;跨越河流的評價范圍為橋位上游100m至下游1000m范圍的水域;娘子關泉域和蘭村泉域范圍聲環境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以內區域環境空氣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以內區域;服務設施的鍋爐擴大到周圍最近的村莊社會環境陽泉市轄的平定縣、郊區縣、盂縣和某市轄的陽曲縣、尖草坪區3.1.2環境保護目標1.、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包括植物、動物、耕地資源以及自然保護區等,詳見表3.1-2。表3.1-2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沿線主要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敏感目標 主要影響敏感目標特征 相關關系及位置 及時段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本公路評價土地占用將造范圍內植被以灌草叢和栽培植被為主,植被 成植被的損失,沿線原生植被已破壞殆盡,自然植被次 占用全線 影響時段為施生性較強,分布連續性較差;評價范圍工期內無國家和某省重點保護植物分布評價范圍內野生動物以陸棲脊椎動物為路域野生動物動物主,共計72種,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的棲息環境造評價范圍內全線物金錢豹,國家Ⅱ級保護動物鳶、雀鷹、 成破壞,影響時松雀鷹、白尾鷂、游隼和雕鴞 段為施工期土地占用造成耕地、本項目永久占用耕地742.26hm2,其中基 耕地資源的減基本農田 占用本農田估算約591.90hm2少,影響時段為全線施工期2002年建立,位于陽泉市平定縣境內,對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野生動物和某藥林寺 公路在 的生態完整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該自冠山省級 AK3+400~AK9+900 生物多樣性以然保護區以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金錢自然保護 段穿越該保護區秋林及主要保護對豹及其生存環境為主,全面保護其它珍區 片區的實驗區,路線象金錢豹影響稀物種和以針闊混交林、灌木林為主體AK3+400~ 全長6.50km,離緩沖較小,影響時段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規劃總面積AK9+900 區最近距離約100m。為施工期和營11017.0hm2,其中核心區3067.4hm2、緩運期沖區2902hm2、實驗區5047.6hm22.、水環境保護目標地表水環境保護目標主要為溫河(溫河源頭—盂縣縣城段和盂縣縣城—坡底段),地下水保護目標為娘子關泉域(穿越泉域重點保護區)和蘭村泉域,詳見表3.1-3、表3.1-4。表3.1-3平定至陽曲公路調查范圍內主要地表水環境保護目標序號序號敏感點名稱與本公路關系水體功能水質目標備注1溫河源頭—盂縣縣城段AK43+940處跨越飲用水源Ⅲ類小河,河寬30~150m,水面~5m2盂縣縣城—坡底段AK25+190處跨越農業用水環監Ⅱ類項目區主要河流,小河,河寬30~100m,水面3~8m表3.1-4平定至陽曲公路沿線地下水環境保護目標序號敏感點名稱 與本公路關系 備注AK11+110~AK68+300 路段經過泉域范泉域面積7217km2,重點保護區面積86.5km2,巖溶娘子關泉域圍,其中AK24+500~AK26+000路段位水水位標高約為于重點保護區內 400~800mAK82+800~HK121+104路段經過泉域范泉域面積2500km2,重點保護區面積134km2,巖溶蘭村泉域圍,其中HK116+000~HK118+100路段水水位標高約為位于重點保護區內 786~860m3.、聲環境及環境空氣保護目標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兩側中心線200m范圍內共有聲、環境空氣敏感目標24處,其中學校1處,村莊23處,詳見表3.1-5。....... ........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4a類1類1神水泉省界~平定互通AK0+900~AK1+050左125+5/15隸屬平定縣岔口鄉,村莊居民共34戶,評價范圍內約15戶,45人,側向,部分房屋已廢棄,大部分為磚瓦或石砌平房2秋林AK5+300~AK5+600左50-251222隸屬平定縣岔口鄉,村莊現有居民約34戶,90人,面向,部分房屋已廢棄,為磚瓦平房3豬頭垴章召樞紐~郊區互通AK27+650~AK27+900右80-15/17隸屬陽泉市郊區縣河底鎮,村莊居民共約17戶,55人,面向,磚瓦平房為主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4山底村郊區互通~盂縣南互通AK31+550~AK31+800右90-35/24隸屬陽泉市郊區縣河底鎮,村莊居民共75戶,評價范圍內約24戶,86人,背向,磚瓦平房為主5滴水崖AK33+900~AK34+200右80-2/32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共16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32戶,115人,房屋分布較集中,面向,有圍墻,磚瓦平房為主6滴水崖小學AK34+150右120-2//位于滴水崖村內,教學和辦公為二層樓房和磚瓦平房,學校內有老師7人,學生56人,有圍墻,晚上無住宿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7清城郊區互通~盂縣南互通AK34+900~AK35+250右75-2/42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35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42戶,170人,房屋分布較集中,第一排14戶,面向,有圍墻,磚瓦平房為主8西溝AK35+450~AK35+600左100-4/13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7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3戶,40人,房屋分布較分散,磚瓦平房為主9前楊家坪AK36+350~AK36+500右170-15/10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5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0戶,37人,房屋集中分布于一凹地里,房屋后土坎高約15m,磚瓦平房為主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10后楊家坪郊區互通~盂縣南互通AK36+900~AK37+050右160-18/15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6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5戶,62人,房屋分布較分散,磚瓦平房為主,間雜分布有二層樓房11西杜AK38+400~AK38+600右75-1/23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9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23戶,85人,房屋分布較分散,面向,磚瓦平房為主12下烏紗AK39+420~AK39+600右105-4/15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12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36戶,115人,房屋分布較集中,面向,第一排9戶,磚瓦平房為主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4a類1類13蝦蟆垴郊區互通~盂縣南互通AK40+600~AK40+700左180-15/8隸屬盂縣路家村鎮,村莊居民共約4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8戶,30人,房屋分布較集中,背向,第一排4戶,磚瓦平房為主14郝家溝AK42+300~AK42+600右100-2/17隸屬盂縣秀水鎮,村莊居民共約5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7戶,65人,房屋分布較分散,面向,磚瓦平房為主,臨路有m6高土坎15東蘭AK44+400~AK44+700右85-4629隸屬盂縣秀水鎮,村莊居民共約14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35戶,130人,房屋分布較集中,第一排11戶,面向,磚瓦平房為主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16中蘭郊區互通~盂縣南互通AK45+000~AK45+200左1000/37隸屬盂縣秀水鎮,村莊居民共約16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37戶,150人,房屋分布較集中,第一排15戶,背向,臨路第一排全部為二層樓房,房后墻有窗17西宋盂縣南互通~盂縣西互通AK47+600~AK47+700右30-368隸屬盂縣南婁鎮,村莊居民共約14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4戶,49人,房屋分布于溝谷中,第一排2戶,背向,磚瓦平房為主18南社盂縣西互通~陽曲東互通HK91+000~HK91+200左90-7/15隸屬陽曲縣陵井店鄉,村莊居民共約6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5戶,63人,房屋分布于溝谷中,后側土坎高于屋頂,背向,磚瓦平房為主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19后煙盂縣西互通~陽曲東互通HK92+700~HK93+000左85-18/31隸屬陽曲縣陵井店鄉,村莊共約8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31戶,125人,房屋分布于溝谷中,背向,房屋后側土坎高約m15,磚瓦房為主20東漢湖HK93+100~HK93+300右1800/14隸屬陽曲縣陵井店鄉,村莊居民共約90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4戶,60人,房屋分布集中,面向,村莊外圍有2m高土圍墻,挖方路段,磚瓦房為主21伽西HK102+800~HK102+930右140-5/11隸屬陽曲縣東黃水鎮,村莊居民共約57戶,評價范圍內共約11戶,45人,房屋分布較雜亂,部分房屋已廢棄,臨路第一排5戶,挖方路段續表3.1-5平定至陽曲公路評價范圍內聲、氣敏感點統計表序序號敏感點名稱所在位置高差(m)評價范圍戶數(戶)環境特征公路與敏感點關系平面圖照片路段樁號距離路中心線(m)a4類1類22侯村陽曲東互通~終點HK115+200~HK115+620右90-5/90隸屬陽曲縣侯村鄉,房屋分布較集中,面向,磚瓦房為主,臨路第一排18戶,評價范圍內共約90戶,370人,村莊臨路有~3m2高土坎23會溝HK117+850~HK118+200左60-6422隸屬陽曲縣侯村鄉,村莊居民共約85戶,評價范圍內共約26戶,155人,房屋分布沿溝分布,較凌亂,側背向,磚瓦房為主24河底HK119+500~HK119+750右4001243隸屬某市陽曲鎮,村莊居民共約55戶,180人,房屋分布于溝谷平地,面向,磚瓦房為主...............3.2項目執行的環境標準根據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沿線環境功能區劃,依據陽泉市和某市環境保護局對本項目執行標準的批復,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標準如下:水環境評價標準路線涉及河流為溫河,根據《某省地表水域水環境管理區劃方案》和某省環境保護廳的批復,溫河源頭—盂縣縣城段(秀水河)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盂縣縣城—坡底段執行《某省地表水域水環境管理區劃方案》環監II類標準,環監標準中未列項目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標準;沿線其他季節性河溝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其標準限值見表3.2-1。所有污水處理達后回用,不外排。表3.2-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摘錄)單位:mg/L(pH除外)項目項目pHCODCrBOD5石油類氨氮Ш類6~9≤20≤4≤0.05≤1.0環監II類—≤80≤25—≤10Ⅴ類6~9——≤1.0—聲環境評價標準現狀評價根據公路經過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劃,執行相應環境噪聲限值。預測評價施工期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標準。營運期道路兩側執行4a類標準,道路兩側以外區域,村莊原則按1類功能區標準執行,有交通干線通過的按2類功能區標準執行,集鎮和城市區域按2類標準執行,道路兩側距離的劃分及距離的確定參照《城市區域環境噪聲適用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94)中8.3.2條規定。《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標準限值見表3.2-2,《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相關標準值見表3.2-3。表3.2-2《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單位:dB施工階段施工階段主要噪聲源噪聲限值晝間夜間土石方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等7555打樁各種打樁機等85禁止施工結構混凝土攪拌機、振搗棒、電鋸等7055裝修吊車、升降機等6555表3.2-3《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單位:dB類別或敏感目標類別或敏感目標晝間夜間1類55452類60504a類7055(3)環境空氣評價標準環境空氣現狀評價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其中NO標準依據環發[2000]1號文修訂執行。2施工期瀝青煙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的二級標準。運營期沿線服務區、收費站、隧道管理站等附屬設施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陽泉市境執行《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中二類區II時段標準;某市境執行《某市鍋爐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102-2003)中二類區Ⅲ時段標準。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環境空氣評價標準見表3.2-4~3.2-6。表3.2-4環境空氣評價標準表(摘錄)單位:mg/m3 評價標準 TSP PM NO CO SO 10 2 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日平均 0.30 0.15 0.12 4.0 0.15(GB3095-1996)二級標準1小時平均 / / 0.24 10.0 0.50《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瀝青煙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建筑攪拌:75,熔煉、浸涂:40;生產設備不得有明顯的無組準》(GB16927-1996)織排放存在。表3.2-5《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摘錄)鍋爐類別鍋爐類別適用區域煙塵排放濃度Ⅱ時段(mg/m3)SO2排放濃度Ⅱ時段(mg/m3)煙氣黑度(林格曼黑度,級)燃煤鍋爐二類區1209001表3.2-6《某市鍋爐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102-2003)(摘錄)鍋爐類別鍋爐類別適用區域適用時段煙塵排放濃度(mg/m3)SO2排放濃度(mg/m3)燃煤鍋爐二類區Ⅲ時段80500(4)固體廢物參照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儲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90)。...............項目環境保護措施與批復4.1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主要環境影響4.1.1社會環境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的建設符合某省高速公路網規劃,項目的建設有利于某省、陽泉市、某市以及沿線各縣鄉區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路線終點布線距離陽曲縣城市總體規劃較近,路線推薦方案繞避了陽曲縣城市總體規劃區域,項目建設與城鎮發展規劃是協調一致的。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工可路線HK101+860~HK101+900共約40m位于該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調整后路線HK102+000處距離該文物建設控制地帶邊緣最近約205m,調整路線后的公路建設對該文物的影響不大。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路線涉及壓礦區域分別為煤炭采空區域和煤炭禁采區域,公路建設對沿線煤炭資源的影響不大;本公路從東至西把陽泉市、某市及通往呂梁市的旅游連成一線,對區域旅游經濟的組團式發展,改善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沿線旅游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必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與現有道路、河流、水渠交叉時均設置了相應的橋涵及通道工程,能夠保證道路及水系暢通,公路建設對其影響不大。平定至陽曲高速公路建設征用土地將對區域耕地資源保護和農業生產產生一定影響,通過合理補償和產業結構調整可降低工程征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拆遷安置采取就地方式,未改變拆遷戶原居住地點,對其生產和生活影響不大。4.1.2生態環境本公路沿線自然植被以灌草叢為主,分布面積較小,且群落結構極為簡單,物種組成較為單一、常見,項目區域現有植被類型組成及分布格局不會因本公路的建設而發生改變,本公路的建設對區域生態完整性的破壞影響較小。本公路的建設對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的破壞、遷徙阻隔以及種群數量影響較小,不會降低區域野生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本公路評價范圍內可能出現的野生動物多為鳥類,公路建設對其棲息地、覓食以及遷徙影響較小。本公路用地總體指標和互通立交用地指標均符合交通部、建設部以及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公路建設項目用地指標》,從工程的角度本公路工程永久占地數量合理;本公路的建設永久征用的各類土地面積占項目直接影響區相應地類面積的比例很小,不會導致沿線各鄉鎮土地利用結構發生重大改變,但占評價范圍內相應地類總面積的比例較高,公路建設將對評價范圍內土地利用格局產生一定影響。本項目永久占地950.18hm2,其中耕地為742.26hm2,占永久占地的78.12%,其中基本農田591.90hm2。根據國家有關基本農田保護的規定,應實現占補平衡,基本農田補償方式主要通過本區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或異地造田等途徑進行補償。本項目在工可報告的基礎上,設置取土、棄渣場進一步考慮了對沿線土石方的合理調運,包括服務區取土、棄渣的合理利用、相近路段取土、棄渣的合理調配利用。經合理利用后,需取土1908961m3,設取土場5處,占地面積為20.54hm2;共設棄渣場39處,棄方量21227675m3,占地面積為249.75hm2,均避開了自然保護區、泉域重點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取土場取土結束后取土場底面平整復墾,未取土坡面采取適當的截排水工程措施和邊坡綠化生物措施進行防護;棄渣結束后結合攔渣壩工程措施及邊坡綠化生物措施共同進行防護。本項目除取土、棄渣外,其它臨時工程共占地64.78hm2。臨時占地對農業生態和自然植被的影響都是暫時的,對占用旱地的施工場地清理平整,恢復耕地;對施工便道應先硬化,防止揚塵和泥濘,施工后及時鏟除硬殼,恢復植被。本項目的建設對周圍的景觀也有一定的影響。減緩影響的方法主要在于加強公路的綠化工作,既可以掩飾公路在色彩、質感上的不協調,又可以起到點綴、緩沖和美化的作用,使公路盡量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使項目實施對景觀的不良影響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項目建設施工及營運期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只要落實報告書中提到的占用耕地、林地補償措施、野生動物保護措施、永久占地范圍內的合理綠化,以及取土、棄渣場、其它臨時用地的復墾、綠化措施,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可以得到減輕或消除,并能為環境所接受,不會降低當地環境質量。4.1.3聲環境施工機械與設備噪聲為施工期主要噪聲源,其影響范圍為白天距施工場地130m以內,夜間則達480m以遠,施工噪聲將對沿線聲環境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交通噪聲預測結果表明:按4a類標準評價:本公路營運近期、中期、遠期晝間達標距離分別為距路中心線35.8~40.4m、45.0~51.2m和54.6~61.4m,夜間近、中、遠期達標距離分別為距路中心線159.9~179.8m、196.5~219.0m和229.5~249.2m。按1類標準評價:主線營運近期、中期、遠期晝間達標距離分別為距路中心線250.7~273.2m、290.3~312.7m和323.1~342.6m,夜間近、中、遠期達標距離分別為距路中心線390.7~413.1m、429.9~452.3m和462.8~482.5m。。敏感點環境噪聲預測結果表明:營運近期晝間有10處敏感點超標,超標范圍在0.4dB~6.0dB之間,夜間有17處超標,超標范圍在2.3dB~11.7dB之間;營運中期晝間有12處超標,超標范圍在0.5dB~7.7dB之間,夜間有18處超標,超標范圍在0.9dB~13.5dB之間;營運遠期晝間有13處超標,超標范圍在0.6dB~9.0dB之間,夜間有21處超標,超標范圍在0.2dB~14.9dB之間;后煙、東漢湖、伽西3處敏感點在營運近、中、遠期均不超標;本公路沿線的1所學校營運各期晝間不超標,夜間近、中、遠期超標量分別為3.0dB、4.0dB、5.0dB,但該小學夜間無學生住宿。4.1.4環境空氣公路施工期的環境空氣污染源主要為施工時灰土拌合揚塵,儲料場揚塵,材料運輸過程中的漏散造成的揚塵,臨時道路及未鋪裝道路路面起塵、瀝青煙以及隧道施工粉塵等,評價因子為總懸浮顆粒物(TSP)。其中灰土拌合站下風向200m以外和瀝青拌合站下風向300m以外均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儲料場和散體材料運輸通過加蓋篷布、施工便道和場地通過灑水均能較好地控制揚塵污染。營運期運輸車輛的汽車尾氣排放對本公路沿線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輕微,各項濃度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96)中的二級標準。類比分析結果表明,本公路沿線14處隧道洞口的污染物濃度在營運各期均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無超標現象,因此隧道洞口污染物的排放污染對周圍村莊影響較小。根據估算模式計算,營運期服務區、收費站等服務設施鍋爐產生的污染物對周邊敏感點貢獻率很小,對周邊敏感點的影響較小。4.1.5水環境本公路施工期對沿線地表水體的影響主要包括跨越溫河橋梁基礎施工中河床擾動和鉆渣(泥漿)泄漏、施工營地生活污水、隧道施工涌水和生產廢水、預制場及拌和站生產廢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運輸與堆放對水體的影響。其中溫河特大橋和秀水河大橋基礎施工會擾動溫河河床,應加強施工管理,避免施工物料和橋梁鉆渣進入水體;施工營地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濃度不能滿足相應排放標準要求,超標嚴重,應采取建設化糞池等處理措施;沿線各隧道施工涌水的可能性較小,但隧道涌水重金屬含量高、施工廢水的懸浮物濃度高,應采取沉淀處理措施;混凝土拌和站、預制場的生產廢水中懸浮物的含量較高,應采取沉淀處理措施;建筑材料運輸與堆放對水環境有一定影響,應加強覆蓋等防護措施。本公路營運期對沿線地表水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路(橋)面徑流和沿線設施區污水排放。其中,路(橋)面徑流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COD和SS,其濃度和排放量均較小,路(橋)面徑流對沿線地表水環境的影響較小;營運期服務區、收費站等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采用二級接觸氧化工藝處理污水,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9)中的一級標準。處理達標后回用于綠化養護,不外排。4.1.6景觀環境公路施工期主體工程(路基工程、橋梁工程及隧道工程)施工、取棄土場以及施工期臨時工程設施將對施工場所及周圍可視范圍內的景觀環境產生影響,對路外視點的視覺產生沖擊;公路營運期對景觀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路基工程和高填深挖路段對景觀環境的空間切割影響、取、棄土場對公路行車者的視覺沖擊、公路構筑物與周圍景觀環境的不相融影響。本公路對沿線森林景觀的影響較小,但對中山河谷景觀的影響較大,應重點加強中山河谷景觀路段的橋梁和隧道洞門型式、色彩等景觀美學設計,以減緩公路建設對沿線重要景觀類型的影響。4.2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4.2.1設計期環保措施 社會環境進一步優化終點路段路線方案,使其與陽曲縣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終點處路網結構更加協調。進一步對沿線居民點的分布、居民出行方式與習慣等進行詳細調查,并充分征求地方政府和沿線居民的意見,合理布設互通立交、分立式立交、通道、天橋等構筑物,以便于兩側居民出行和交往。在對沿線基礎設施進一步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對現有公路、農田水利設施和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干擾問題。落實避讓大王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初步設計路線方案,進一步明確地下文物的種類、分布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同時注意線位與地上文物的位置關系,適當遠離地上文物。生態環境①開展取土、棄渣場的選址規劃及防護工程設計,盡量選用荒地、灌木林地等設置取土、棄渣場。取土場可選擇植被稀少的獨立山丘,棄渣場可選擇易防護的侵溝。同時,針對區域耕地資源較為緊張的局面,取、棄土場應盡量恢復為耕地。a.取土、棄渣場選址要求取土、棄渣場嚴禁占用基本農田,并盡量避免占用耕地和成片的林地;嚴禁在藥林寺冠山自然保護區、娘子關泉域重點保護區、蘭村泉域重點保護區、大王廟省級文物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設置取土場;不宜在臨河山坡設置取土場地,同時也不得設置在滑坡、崩塌、軟土等不良地質臨近區域;;應在平緩的荒坡設置取土場或采用小山丘取平的方式進行取土,以利后期復耕或恢復植被。不宜在臨河的陡坡設置棄渣場,嚴禁棄渣場擠占河道,影響河道行洪;嚴禁在泥石流溝、沖溝設置棄渣場;宜將棄渣場就近設置在長大隧道出口處、大挖方路段附近的荒溝、荒坡(緩坡)或凹地,但對于上游有匯水下泄的荒溝、荒坡不宜進行棄土,以免松散渣土受水流沖蝕產生泥石流等危害。b.取土、棄渣場防治措施設計表土剝離與存放取土前,對取土場表層熟土預先進行剝離,以便將其用于后期取土場恢復時的土地整治之用。首先,在取土場較平緩處先整理出一塊場地以存放剝離的表土,然后采取邊剝離表土邊取土的方式進行取土,避免一次性剝離造成大面積的裸露坡面為水土流失創造條件。對于本地堆放有困難的工程單元,可另行選擇新的堆放場地,但應注意盡量少占土地,少破壞植被。然后,對于耕植土堆的四面坡腳均采用裝土編織袋擋墻進行臨時性防護。覆土工作結束后,對于表土臨時堆置用地必須進行植被恢復。以防止人為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截、排水工程對于上游有匯水下泄,可能對取土場形成沖刷影響的取土場地,應在取土前于取土場周邊設置截排水工程,以導流上游來水,避免其對取土場形成沖蝕。而對于設在崗地或平地取土場,周圍地形起伏不大,無上游匯水下泄,則不需設置專門的周邊截、排水工程。對于取土形成的邊坡,需分級時,坡面平臺應設置橫向排水溝。削坡開級對于取土后造成的裸露邊坡,需進行削坡處理,土質邊坡坡度一般不大于1:1,石質邊坡不大于1:0.5。坡高大于10.0m時,需對其進行分級處理,每級邊坡高按6.0m設置,根據當地降雨及徑流情況,每級平臺寬度不小于2m,平臺成1~2%的倒坡,以防止上方來水直接下泄,同時將平臺設置成弓背形(中間高兩頭低)。沿平臺內側邊緣設橫向排水溝,將匯水排出取土場之外。土地整治取土場取土完畢以后,及時對取土場進行平整、覆土,為植被恢復或復耕提供條件,對能夠恢復成耕地的取土場應采取復耕措施。首先根據地塊大小和平整程度進行合理的規劃,沿等高線方向標示地埂線,并分塊將各單元的平地和邊坡初步整平并夯實;對整平夯實后的土地采用整體薄層覆土和局部深層覆土兩種方式進行覆土,即對于取土場各級平臺進行全面均勻覆土用以種草,根據該公路沿線原始土層、降雨條件以及植被的生長特點,確定整體覆土的厚度為30cm;同時對每個植樹穴進行局部深覆土,局部覆土厚度根據植樹穴規格而確定。棄渣場防護措施對于本項目沿線設置的棄渣場,除了類似取土場應采取表土剝離存放、截排水、削坡開級、邊坡防護和植被恢復等措施外,對于設置在荒溝、荒坡的棄渣場,在開始進行棄渣之前,應首先在棄渣場下方(溝口或坡腳)適當位置修建足夠長和足夠高的攔渣堤或擋渣墻,以防棄土和棄土(渣)被水沖走。在設計階段,應針對每個棄土(渣)場具體環境特點進行擋渣墻的專門設計。c.隧道棄渣場防護措施全線共有3處特長隧道,2處長隧道,共設置11處棄渣場,在采取上述棄渣場防護措施后,針對地形地貌特點及棄渣多為石方的特點,具體棄渣規定:將棄渣分段分塊,利用棄渣中的大塊片石干碼將區塊分隔,棄渣厚度每層2m為宜,推平后用沖擊壓路機壓實,棄渣場的壓實質量標準宜用空隙率作為控制指標,建議孔隙率≯25%,要求監理單位經常性抽檢,參照相關質量檢測規范執行,確保渣場有序可控堆棄。棄渣場根據需要設置一道或多道支擋工程,并沿棄土場外圍設截水溝一道,棄渣場在軸線方向設截水溝一道,設計斷面根據匯水面積和流量確定。棄渣場頂面要培土綠化,栽種適宜當地的根系發達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水土保持設計中,要避免破壞原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和農田蓄水工程,同時合理布設橋涵、通道等構造物,保證原有河道不被壓縮,使該地區水流通暢,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要重視路基縱向排水設計和路面集中排水設計,全線應由泄水槽、邊溝、截水溝、排水溝、急流槽與沿線橋梁涵洞形成綜合排水系統。建議在填方路段采用植被防護、拱形防護、路基擋墻防護。建議在河灘地路段應根據設計水位的高低,結合橋涵導治工程,路堤迎水邊坡應采用修建擋土墻、漿砌片石護坡或混凝土塊加固等防護措施。公路設計應考慮合理選擇筑路材料、取土場的位置,對取土、棄渣場應做細致的調查。建議棄渣場的設置可結合沿線城鄉進行綜合開發,如本公路沿線經過的河流較多,可以根據河道整治規劃進行棄渣綜合造田。設計階段,要充分做好綠化及景觀設計,公路中央隔離帶、邊坡、互通立交、服務區等綠化設計中,在選擇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前提下,還要注意植物多樣性的選擇,使防護工程具有一定的美學效果,盡可能減少硬質景觀。改善生態環境,使這條路成為給人身心愉悅的綠色通道。建設單位應在施工前取得屬地土地和林業部門對占用耕地(基本農田)和林地的補償方案和承諾書。水環境路線涉及滹沱河水系和汾河水系,途經的河溝較多,進一步調查沿線地表水系分布情況,合理布設橋涵構造物,路基邊溝匯集的地表徑流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溝渠,并在公路邊溝末端設沉淀池,防止雨水徑流帶大量泥沙進入環境。進一步調查沿線居民生活用水水源情況,進行必要的避讓,確保公路建設不影響沿線居民生活用水。公路建設一旦影響沿線居民正常生活用水,施工單位必須暫停施工,由建設單位負責組織建設備用水源,確保沿線居民正常生活用水。為了保護沿線河流和泉域地下水,通過設置警示牌、強化護欄設計、橋面徑流水收集系統(溫河特大橋)、橋頭沉淀池等防護及排水措施,做好全線危險化學品事故防范,最大限度降低公路營運環境風險,具體見“9.3.2事故防范措施”。采用接觸氧化法處理工藝處理服務區、收費站和隧道管理所等沿線設施區污水,處理后回用于站所內綠化,不外排。本公路設置2處服務區、6處收費站和3處隧道管理所,每日產生污水總量為40.96t。各服務區產生的污水量較大,每日污水量為12.8t,擬各采用1臺20t/d的組合地埋式生物接觸氧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污水;收費站和隧道管理所產生的污水量較小,擬各采用1臺3t/d的組合地埋式生物接觸氧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污水。沿線各設施區污水經接觸氧化法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標準后排入蒸發池,用于站區及附近路段的綠化澆灌,不外排。服務區蒸發池容積考慮冬季3個月生活污水的產生量進行設置,大小設置為20m×20m×3m(長×寬×深),蒸發池做防滲處理。擬采用污水處理裝置為組合地埋式,各處理單元均采用封閉式,上設檢修大孔,便于管理及日后必要的維修養護;風機房設計為地下式,以消除風機運行時所產生的噪聲污染;主電器控制箱為戶內式。該污水處理裝置污染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質較好,廢水中的各類污染物均會得到較好的清除,在正常情況下,COD去除率在80~90%之間,石油類物質及動植物脂肪去除率可達90%以上。本報告書推薦的二級接觸氧化處理裝置的工藝流程見圖4.2-1。化化糞池餐飲污水隔油池調節池初沉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蒸發池生活污水圖4.2-1二級接觸氧化法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平陽公路沿線設施區污水處理設施設置建議見表4.2-1。表4.2-1平定至陽曲公路沿線設施區污水處理設施設置表序號序號沿線設施區污水排放量(t/d)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去向1盂縣服務區12.820t/d的組合地埋式生物接觸氧化污水處理裝置各設1臺處理達標后用于服務區及附近路段綠化2陽曲服務區12.83平定主線收費站1.923t/d的組合地埋式生物接觸氧化污水處理裝置各設1臺處理達標后用于站所內及附近路段綠化4平定收費站1.925郊區收費站1.926盂縣南收費站1.927盂縣西收費站1.928陽曲東收費站1.929秋林隧道管理所1.2810大南山隧道管理所1.2811陽曲隧道管理所1.28合計40.96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4)聲環境、環境空氣進一步優化局部路段設計線位,盡量遠離或避繞學校、大型集中居民點。根據本報告提出的聲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原則,對營運期預測超標嚴重的敏感點進行降噪措施設計,針對不同的敏感點分別采取搬遷、建設聲屏障、安裝隔聲窗等降噪措施,并進行技術經濟論證。建議對聲環境敏感路段路面進行減噪設計,以便從源強上防治交通噪聲污染。同時還應該加強公路所經敏感點路段路界內的綠化設計,盡量提高綠化高度和密度,使其在具有美化路域景觀的同時,兼具降噪功能。嚴格按規范要求對長隧道進行通風設計;施工便道、預制廠及拌和站等臨時工程設施的選址應遠離學校和居民點。(5)景觀保護措施與景觀規劃設計公路景觀環境規劃設計就是對公路用地范圍內(公路自身)和公路用地范圍外一定寬度(可視范圍)和帶狀走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保護、利用、開發、創造、設計和完善。其中,對用地范圍內,即公路自身的景觀規劃與設計主要內容為公路構筑物(擋墻、護坡、排水、橋涵、隧道等)及路線造型(曲率、坡度)、道路綠化美化、道路輔助設施等。①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原則a.保護自然美。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真實性、自然性,以“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意識,重點體現沿線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將公路主體作為一種配套資源融入自然及人文環境。保持整體性。保持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性,公路線型、路基路面、橋隧交叉、沿線設施等與沿途地形、地貌、及當地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