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_第1頁
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_第2頁
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_第3頁
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和東部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成為城市里的“農民工”。許多年齡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也隨其父母進入城市沿海和地區。城市中廣大農民工子女如何接受義務教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在分析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對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

教育

弱勢群體

二、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城市農民工在城市階層中屬于弱勢群體,對農民工子女來說,實際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環境,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我國現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缺乏為每個人提供同等教育機會的物質基礎,教育機會存在諸多不平等,對于以農民工為主的廣大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為嚴重。

第一,現行戶籍制度的限制。盡管1979年以后,我國的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的功能開始不斷弱化,農民可以“自由”地進入城市,但是戶籍制度依然對農民的身份、就業、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鉗制作用,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即是受戶籍制度影響的結果。沒有城市戶籍或離開戶籍所在地的適齡兒童,不論這些孩子是在家鄉出生被父母帶到城市,還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難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農民工子女基礎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鄉村的教育體制之外,而被迫以體制外的市場化方式來解決。

第二,現行教育制度的制約。自1985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體制經過三次改革:即“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三次改革,都始終堅持著“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戶籍是享受義務教育的主要依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和基本建設投資主要通過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進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籌集經費、設置學校的主要部門。農民工子女具有明顯的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分離的特點,使其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與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產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雖然對其戶籍所在地的適齡兒接受義務教育負有完全責任,但跨地域的流動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對這些流出本地的適齡兒童的就學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另一方面,當外來學童隨父母流動時,并沒有也不可能將戶籍所在地應對其投入的教育經費帶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擔經費等主要責任。這樣,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對待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均處于“無責任”的境地。相應的教育法規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出現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二)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徑有限

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仍然是選擇農民工子弟學校,造成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徑狹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辦學校容納量有限。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的緊缺,公辦學校大都是按照學校學區內常住人口的數量設置班級容量,根本沒有為流動人口預留容量,在公辦學校輻射不到、流動人口密集的區域,民辦(簡易)學校的出現不可避免。其難。以漢南區為例,“九五”期間,眾多流動人口居住在這些城郊結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給這里的公辦學校帶來巨大入學壓力。眾多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借讀,只好選擇農民工子弟學校。

第二,子弟學校發展緩慢。中國義務教育財政分權背景下,流動兒童教育機會的供給主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財政實力直接影響流動兒童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盡管部分地區在資助轄區流動兒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熱情,但長遠來看,當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在當地入學時,當地財政將面臨巨大壓力。無論在民工子弟學校的經費保障、師資配備還是在辦學條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因為財政壓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監督,使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質量長期停滯不前,農民工子女無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義務教育。

(三)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要有一定的制度來保障,然而當前相應制度及法律、法規的空白與缺失,造成了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狀況的窘境。

第一,現行《義務教育法》不能適應人口流動趨勢發展。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戶籍就成了享受義務教育的主要依據,而城市農民工子女具有明顯的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相分離的特點,這樣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動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對這些流出本地的適齡兒童少年的就學情況進行監控;另一方面,當外來學童隨父母流動時,并沒有也不可能將戶籍所在地應對其投入的教育經費帶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無義務也不可能投入大筆教育經費完全承擔眾多外來人口子女就學的責任。這種地方負責的管理體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對待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上處于一種“無責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資助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積極性。

第二,相關政策執行不力。雖然各地都對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但是實際中對于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管理沒有明確的全國統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專門負責,這類學校幾乎處于自發辦學狀態,比較混亂。各地相應的財政撥款也往往被挪用為當地公辦學校的發展。[

三、解決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隨父母流入城市的廣大農民工子女如何接受義務教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與城市本地兒童一樣,農民工子女同樣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教育應當受到重視,但是他們作為流動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權益容易被忽視。再過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這些民工子女都將逐漸長大成人,因此,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對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負責。

(一)加強戶籍、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制度,構建城鄉教育共同體

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城市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他們是城市的合法納稅人,按照納稅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他們理所當然應該獲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設施的權利。為此,有關政府部門有責任幫助其子女解決好教育問題,要充分認識農民工子女就學與城市長遠發展的關系,改變單純把外來人口兒童入學問題看成包袱的思想,樹立人口流動觀。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登記卡制度比較可行。登記卡在各地教育部門、公安部門都要有,家長也有,當人口流動時,登記卡連同流動人口的三證(暫住證、身份證、計劃生育證)一起經有關部門檢查登記,作為隨時入學的依據,減少入學手續上的繁瑣,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和剝奪教育權現象發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區和縣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鎮集聚、小學向鄉(鎮)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則,制定并實施新一輪各類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合理調整城鄉中小學布局。把他們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納入城市管理范圍內。

(三)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拓寬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徑

拓寬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徑,給農民工子女選擇的余地有利于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發展,為此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挖掘辦學潛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辦學校資源。公辦學校可以利用閑置的教育資源,解決流動兒童入學難的問題。當生源數減少時,可將其實驗設備、運動場地、圖書、等硬件設施支援給農民工子弟學校。城郊結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資源(例如校舍、師資)將可以將其改造為民辦公助學校,專門招收農民工子女,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