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_第1頁
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_第2頁
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_第3頁
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_第4頁
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燕歌行高適賞析燕歌行的教案設計

1、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以及詩人的創作狀況。

2、學習“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兩組比較,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3、閱讀詩中寫景的詩句,學習借景襯托的手法。

學習“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兩組比較,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誦讀理解

一課時

一、導入

1、了解邊塞詩

盛唐在當時十分強大,邊塞詩十分流行。由于,唐朝當時和外族交往好多,戰爭也不少,有時是為了拓邊,開拓疆土,有時是為了抗爭外族的入侵。這就提供了邊塞詩寫作的背景。同時,過去的詩人是很少親自去邊塞的,而盛唐的詩人有不少去過邊塞,在邊防部隊里工作,所以他們對邊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體會。這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在之前以及之后,邊塞詩都沒有像盛唐時這樣昌盛,邊塞詩是盛唐氣象的產物。

2、高適見解釋1

高適在創作此詩之前不久,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遇。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安史之亂時,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當時潼關戰敗的原因,也說明他對邊塞戰事、當時社會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認識。

燕歌行,是一首古樂府詩題。主要是寫征人遠戍燕地與妻子相互思念的感情。

3、寫作背景解釋2、3

張公〞何許人?(張守珪)當時,張守珪擔任著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的要職,主持北邊對契丹軍事;史載他曾隱匿所部將領的敗狀,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結合解釋1給出主旨,給出感情基調是——大方悲壯

二、誦讀

1、自己讀結合解釋,初步了解全詩

2、齊讀(對朗讀作強調——大方悲壯)

3、再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明確:比較。

思考:本詩依照什么順序寫戰事的?明確:戰事發展的順序,據此將全詩分成四節。

事:戰爭:出師——戰敗——被圍——結局

人:將帥唐軍士卒今將軍

士卒敵軍思婦古將軍

景:塞外肅殺陰慘的秋景——大漠衰草孤城落日(邊塞特點和陰慘景象)

三、研讀:(按戰爭發生的順序分節研讀,在各個層節中分析思想、藝術手法)

1、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十分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1)前兩句,連用兩個“漢〞字呼應,使得結構和聲調上都有了呼應。漢:中國民族是漢,且漢朝也是也是歷史上很強大的朝代,所以中國往往自稱為“漢〞。“煙塵〞:戰爭。邊境上有了戰爭,晚上點烽火。而且,戰爭起來的時候車馬奔馳,塵土飛揚,也是“煙塵〞。

(2)總結詩人描寫“出師〞渲染怎樣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3).“本自〞和“十分〞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橫行:縱橫馳騁。身為男兒,生下來就應當志在縱橫天下,建功立業。開頭四句把一個男子,唐軍將士的精神面貌寫出來,精神十足。

另:在歌頌和稱贊之間,也示意了詩的后半首所表達的那種譏諷意味。橫行也有欺壓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稱贊天子的恩寵,也示意了這個人在得到天子恩寵之后可能會更加驕恣不法。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十分賜顏色〞,似乎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風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4)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把軍隊的聲容之壯用聲音傳達出來。各種不同旗幟接連不斷既有“摐金伐鼓〞的聲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聲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軍在行進中的軍容之盛。

(5)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

(6).“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2、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斗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比較的手法的作用。

運用顯明的比較,將戰士的為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討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譏諷。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荒蕪、衰敗、冷落、凄涼的意境,有著顯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風景,襯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4).你認為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特別是官的尋歡作樂,不珍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窮秋塞草腓:在廣闊無邊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時節,邊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經沒有多少活著的士兵。“身當恩遇恒輕敵〞和“天子十分賜顏色〞相呼應,一個驕縱的將帥,又得到皇帝的恩寵,于是往往看輕敵人,他沒有周密的計劃,就隨隨意便把軍隊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戰爭失敗。

總結:

其次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呈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比較,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示意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顯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風景,襯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比較:將帥帳下猶歌舞恩遇輕敵

戰士軍前半死生力盡關山

襯托:山川蕭條極邊土大漠窮秋塞草腓

3、被圍——處于險境的士兵的心理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思考:僅僅寫了征人、思婦之間相互思念之情嗎?為了加深主題的表達,這部分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1).征人思鄉,分開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征人內心之苦)

(2).這段詩文寫征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開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系?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云〞“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4).征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系?

總結:這一段寫士兵的痛楚,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當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終究“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到底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結局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一).“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顯明比較?“死節從來豈顧勛〞與將領形成怎樣的比較?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終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良善,何等大膽,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二).為什么“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這四句,與前兩層內容照應:把士卒與將領對照,以見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廣與當今諸將相比,以見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最終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終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良善,何等大膽,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四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顯明的比較。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難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稱贊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三)主旨

本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譏諷和生氣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大方悲壯。此詩的主題是譴責邊塞將領在朝廷的慫恿下高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給兵士帶來極大的痛楚和犧牲。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評價此詩時說:“沉痛語不堪多讀。〞

本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贏得大家的愛好。詩中充分展示了繁雜的心理狀態:既表達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又對邊塞局勢與用兵情狀提出見解,因此,一方面對戰士忠勇報國精神熱心頌揚,另一方面又對將領奢靡生活猛烈不滿,并由此發出對蒙受戰爭痛楚的家庭的深切可憐,乃至于對邊將的譏諷嘲弄。全詩內容豐富,包含著對邊塞情勢較長時期的見聞感受,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與概括力度。此詩不僅是高適的名篇,而且堪稱邊塞詩之杰作。

(四)音韻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這首詩大部分是四句以換韻,一段段換韻,也一段段轉換場面,轉變風景,轉變情緒。“漢家煙塵〞四句押仄聲韻,寫男兒報國的氣概;“摐金伐鼓下榆關〞四句轉平聲韻,寫戰爭已經興起,軍隊已經出發。“山川蕭條〞四句換仄聲韻,寫前線將士的苦惱與不平。接下來換平聲韻,激憤不平的感情又進了一步。征人思婦之苦六句用仄聲韻。結尾兩句用平聲韻。平仄相間,抑揚頓挫。

板書:大方悲壯

事:戰爭:出師——戰敗——被圍——結局(心愿)

人:四組比較:

唐軍——敵軍

士卒——將軍

征人——思婦

古將軍——今將軍

景:塞外肅殺陰慘的秋景——大漠衰草孤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