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_第1頁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_第2頁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_第3頁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_第4頁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選擇題1.1938年2月至4月,為驅逐晉西北地區的中國軍隊,日軍26師團、109師團展開大規模圍攻。八路軍第120師主動迎敵,經過兩個月的游擊戰殲滅日軍1500余人,繳獲步機槍200余支、汽車14輛等大批裝備,收復了7座縣城和大片國土。這表明當時()A.八路軍成為了抗日戰爭的主力B.游擊戰有利于敵后戰場的開辟C.抗日戰爭的主要方式是游擊戰D.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2.1938年4月27日,蔣介石致電各戰區:“查第二期抗戰開始以及我備戰區本運動戰、游擊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之最高原則,以攻為守指導作戰,屢遏兇險。……誠恐我軍各部久戰之后不無精神馳緩貽誤戰局,即希該長官等嚴令所屬共體斯旨,縱部隊在殘缺苦戰中亦不得稍墮志氣放棄任務,以致罪戾。”該電報說明蔣介石()A.由積極抗戰轉向消極抗戰B.意識到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C.希望一鼓作氣取得抗戰的勝利D.全面推行持久抗戰的方針3.原國民政府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秘書在回憶錄中寫道:民國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窯洞里的毛澤東、朱德,最讓人佩服之處,是他們的政治遠見,他們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打一場合適的仗,依我看,這一仗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它的軍事意義。“這一仗”()A.堅定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B.推動了抗戰進入相持階段C.取得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D.粉碎了日軍速亡中國的企圖4.“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國逞兇狂。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謠反映了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海外華僑的大力援助B.實行了全民族抗戰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進行了正面戰場的抵抗5.從1939年初起,國民黨政府陸續編寫了《游擊隊整理辦法》、《游擊隊整頓訓練大綱》、《游擊戰綱要》等文件和書籍,分發給各戰區、各軍事學校,作為研討游擊戰的教材;還在南岳舉辦了游擊干部訓練班。這表明()A.國民黨放棄正面戰場的抵抗B.抗日戰爭開始進入相持階段C.國共兩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D.國民政府重視敵后抗日作戰6.抗日戰爭期間某戰役后,《新華日報》刊載一位中國將領的談話:“我軍……對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為重,主在引敵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敵主力以打擊。”以下戰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滬會戰 B.百團大戰 C.臺兒莊戰役 D.平型關戰役7.“蹈厲”一詞,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后比喻奮發有為、意氣昂揚。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說“民族精神,隨抗戰的發展而蹈厲。”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詩中的“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來紀念抗日戰爭。材料體現出()A.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B.抗戰對民族精神的激發超越了黨派與時代的限制C.抗戰時期各黨派的矛盾因服從抗戰大局口漸消除D.抗戰的勝利促進了國家團結,引領了政局的走向8.1942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妨害國家總動員懲罰暫行條例》,其中規定:凡違反或妨害國家總動員之法令或者業務者都要根據該條令懲罰之,此類案件由軍法審判之機關審判,呈報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核準執行。這一規定在當時的主要作用是()A.強化了國民黨的專制獨裁B.激化了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C.使抗戰進入了反攻階段D.有利于抗戰動員的有序進行9.1943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關于慶祝中英、中美間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決定》,指示各根據地都要慶祝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此時“不平等條約的廢除”說明了()A.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是主要戰場B.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中國人民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D.中國成為主權真正獨立的國家10.1937年11月20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黨移駐重慶宣言》,“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后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斗;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這反映了國民黨()A.以空間換取時間保存來自身實力B.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幫助D.對抗戰形勢有比較客觀的認識11.1935年.國民黨政府先后對金融和重要的戰略物資進行統制。1937年7月又對糧食資源、交通衛生機關等進行統制,隨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聯合辦事處總處,并由資源委員會主持沿海工廠內遷。這一做法()A.是為了應對國內的經濟危機B.直接導致民族丁業陷入困境C.為爭取抗戰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D.是官僚資本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12.美國學者史華慈說:“在蘇維埃階段,毛澤東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農村戰略方面但他承認這是對城市無產階級運動的輔助。當毛澤東在西北樹立了精神領導權時,他的無產階級概念已經具有新的內容。”這里的“新的內容”()A.屬于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B.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C.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D.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革命理論13.“蹈厲”一詞,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后比喻為奮發有為、意氣昂揚。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詩句來形容抗日戰爭。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說“民族精神,隨抗戰的發展而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的洗練而純一。”材料體現出()A.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最終走向勝利的決定性因素B.抗日戰爭對民族精神的激發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C.抗戰時期各黨派的矛盾因服從抗戰大局日漸消除D.抗戰的勝利促進了國家團結并引領了政局的走向14.電視劇《亮劍》成功塑造了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和國民黨晉綏軍某部團長楚云飛的形象。下圖是該劇中李云龍和楚云飛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認為出現該情景的原因是()①國共兩黨的階級立場相同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③國共兩黨堅持的抗戰路線基本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15.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戰時土地政策大綱》,其中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規定:“獎勵人民以土地呈獻政府,并應沒收漢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傷兵難民。”這主要說明()A.社會矛盾變化促使國民黨調整土地政策B.為解決傷兵難民土地問題政府調整政策C.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黨±地政策的調整D.國民政府致力于實現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二、材料析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中國人民,半個世紀以來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進一步進行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蹂躪我國土,屠殺我同胞,獸蹄所至,廬舍為墟。日本帝國主義給予我中華民族的損失和恥辱,實在是書不勝書。半個世紀以來,我中華民族所受的奇恥大辱,血海深仇,現在報仇雪恥了。這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國同胞的熱烈慶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報》社論:《慶祝抗戰最后勝利》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毀了。尼米茲海軍上將始終認為,美國海軍的絕對優勢使勝利得以實現,而且只要有海軍的優勢就足以獲勝。蘇聯的觀點認為紅軍參戰是決定性的因素,即使沒有原子彈也會是這樣。看來是所有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敗,然后又使失敗突然來到。——H?米歇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下冊)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給俄國友人尼?丹尼爾遜復信中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違反國際公法、慘無人道“屠殺我同胞”的典型例證。(2)據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戰敗原因有哪些?你認為這樣的分析全面嗎?試作說明。(3)通過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對中國革命進程的影響,說明材料三觀點的合理性。17.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2022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敵人見狡猾慣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時向我宛平守軍開始攻擊。……于是所謂“七七“事變的盧溝橋事件,便這樣的擴大了。而中國人民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也就這樣揭開了。——蔣星德《馮治安將軍關于“七七”事變的回憶》材料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三中國軍民在八年艱苦的抗戰戰爭中始終牽制和打擊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這場空前的戰爭中,中國取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成為新國際組織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輝煌事件。——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國近代通史·抗日戰爭》(1)材料中的“七七”事變發生于哪一年?它標志著中國的抗戰進入怎樣的階段?(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抗戰的特點。分別舉出國共兩黨軍隊抗擊日軍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個戰例。(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根據材料三,指出抗日戰爭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參考答案】1.B2.B3.A4.B5.D6.C7.B8.D9.B10.D11.C12.A13.B14.C15.A16.(1)細菌戰、毒氣戰、南京大屠殺。(2)美國海軍的絕對優勢;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美國投放原子彈;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全面。忽視了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作用。(3)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