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歷史說課稿6篇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歷史說課稿篇1一、說教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是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中的一課,是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早期國家的產生,比較重要。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興衰。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3、西周的分封制。(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的分封制,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2)培養學生分析課題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根據新課程理念,我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本課的內容進行整合,針對初一學生的現狀,實行問題導航式教學模式。初一學生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復雜歷史現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課以教師講述為輔助,把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定為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學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四)教學難點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興亡的歷史性規律。(五)教學手段為了生動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提高良好的課堂效果。二、說教法1、采用問題導航式教學法首先根據本課課題的"興"與"亡"二字,設計了"自主先學整理史料"的問題表格,引領學生對比分析"興"與"亡"的國君及時間,然后再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個小問題,以圖說文,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2、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分組導學,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辯論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三、說學法引導學生分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及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四、說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禪讓制到家天下"的視頻,并引導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解決如下問題:片中的誰破壞了"公天下"的禪讓制?取而代之的是哪種制度?此制度結束了____社會步入了____社會。在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目標地理解了公天下變家天下這一知識難點。世襲制的開始,標志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二)分析課題,出示目標1.首先分析課題涉及到幾個朝代?分別講到了朝代的興和亡?最終再讓學生了解這近一千三百年的興亡規律是什么?2.出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定位。(三)講授新課1、整體感知興亡線索-----自主先學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學生自主看書五分鐘后,展示交流并標記課本。注意:興與亡的對比及由興轉衰的過渡。2、細化知識君臣史事------明君暴君道盡興亡事(1)學生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至兩分鐘。(2)學生再進一步看書將人與事填入相應的朝代卡中,準備三分鐘后再同位交流并且展示。(3)學生分兩組分別對以下幾個問題思考并回答展示:為何夏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而炎黃堯舜統治時是部落聯盟呢?盤庚遷都的原因有哪些呢?將牧野之戰填入西周對嗎?(4)分析史料揭密分封:通過圖象、動畫及聲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多位學生在互相補充下回答完整后,標記課本并進行短時地形象記憶。接下來設置了"草擬圣旨領悟圣意"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周天子的身份給姜尚分封齊地,且詔書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待學生準備一分鐘后展示,最終教師展示配音的詔書,其內容如下:為了加強對齊地的管理,現將齊地人民及土地賜于姜尚進行管治。太平之時姜尚要鎮守齊地,周室危機之時要出兵保護周室安全,此外,還要定期進京朝貢和述職。望姜尚勤政愛民,發展生產,振興齊地經濟,開拓周室疆土。這樣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就問學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嗎?它有沒有弊端呢?演示動畫,讓學生明確"諸侯勢力膨脹,威脅周室安全"的歷史事實,也為之后的春秋戰國亂悠悠埋下伏筆。3、認識歷史,感悟升華------歷史軌跡蘊藏玄機首先再次出現興亡表格,引導學生提出探尋興亡玄機的原因。之后出示了兩段自制且錄音的可以反應明君興國和暴君亡國的兩則史料。史料如下:湯任用賢臣伊尹,關心百姓,農民和商人各安其業,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周文王勤于國事,重視農業生產,重用賢才姜尚,周國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其子周武王經牧野之戰后,打敗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夏桀征發百姓建造宮殿,終日飲酒作樂,把百姓當成坐騎,百姓恨透了他,竟想與桀同歸于盡……商紂王建造宮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人民,同時建立鹿臺,搶掠百姓財產,失盡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周厲王暴虐無道,使人民不滿,引發國人亂動,后來還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終于走上了滅國的道路。歷史說課稿篇2▲說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知識與能力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2)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說教法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說學情學法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知識積累較少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后,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二、教學新課:(一)、唐朝的建立(略講)1、通過設計問題:①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發問,師解疑釋難。(二)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一)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輕徭簿賦重生產,君臣廉潔又勤政,“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征,政治清明國強盛,“貞觀之治”真繁榮。(二)唐朝有個武則天,后宮之中掌大權,晚年稱帝國號周,唯一女皇她為先,弘揚“貞觀”有政績,引出“盛世”到開元。▲說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1.隋煬帝的暴政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二、“貞觀之治”(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二)“貞觀之治”的原因:以隋為鑒,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歷史說課稿篇3夏商西周的興亡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朝代暴君亡國之君夏朝夏桀夏桀商朝紂紂西周周厲王周幽王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見《課課練》126頁)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華夏之祖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黃帝——→人文初祖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歷史說課稿篇4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一、教材分析《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后國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系。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系史,對學生今后正確認識、分析復雜的國際關系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教學目標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三、教學重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這是戰后“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四、教法與學法(一)教法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二)學法并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五、教學過程(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后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二)導入新課(5分鐘)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墻》為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并通過丘吉爾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三)講授新課(25分鐘)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后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2.框架補充完整后,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采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后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并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著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升華。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然后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啟示進行升華。(四)小結鞏固(5分鐘)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后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五)隨堂檢測(5分鐘)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六)布置作業(1分鐘)通過適當的課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于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六、板書設計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并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七、教學反思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系的微妙變化,之后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并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歷史說課稿篇5一、教材分析1、課程標準: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臘先哲(人文精神的濫觴)、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產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3、教學重點: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他們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4、教學難點:因本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難點一:分析比較啟蒙思想家的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圍影響等);難點二: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對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5、教學三維目標分析:在一節課的時間里,要學習啟蒙運動這么多內容,必須有重點、有中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堂課的中心是理解啟蒙思想的產生,了解其主要內容及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人文主義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創新、偉大和崇高。根據以上教學要求及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估計確定以下“三維目標”(一).知識與能力基礎知識:(1)了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張。(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能力培養:(1)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2)通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二)過程與方法(1)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供相關圖文資料,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通過閱讀,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對話,共同感受、分析啟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張及影響。(3)通過表格把復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所以,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1)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新,不斷追求真理。(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二、說教學方法: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1、在備課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貫穿著“整體性原則”和“問題式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課整合成“啟蒙運動的興起、過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張、影響”。2、按新課改精神的指導采用啟發、合作討論、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3、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4、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重點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通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啟蒙思想家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同時,通過表格的運用,把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簡明的圖表進一步認識“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從而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三、說學法指導1、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系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展,并且處于創新思維最佳發展區的前端。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系能力、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創新思維及概括能力。2、既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研究、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后都能終身受益。3、在本課時,學生時而閱讀思考、時而小組討論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在知識產生過程中發現規律,進一步把知識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教育學“最近發展區”要求,體現了自我建構知識的現代教學思想。四、說教學設計(一)新課導入:情景營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新青年》雜志影印本。教學導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但對于真正的美國主流精英人士來說,他們的國家最值得為之驕傲的不是其龐大的物質財富,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而是創造這一切的機制,即權利相互平衡與制約的1787年憲法。而這種機制來源于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天才設計。近代以來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最先提出和倡導的人文精神。那么,歐洲啟蒙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張和重大影響?這節課讓我們共同來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睿智、創新、偉大和崇高。設計說明:這段話用獨特的視角把學生引入深刻的思考,為叩開知識的大門作良好的鋪墊。具有“凝神、起興、點題”之功效。(二)教學結構一、啟蒙運動的興起1、概念2、背景3、性質二、啟蒙運動的過程1、興起:17世紀發源于資本主義發達的英國2、高潮:18世紀中葉,以法國為中心,出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3、擴展:德國、康德三、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1、孟德斯鳩:法的精神2、伏爾泰:自由與平等3、盧梭:社會契約4、康德:人非工具四、啟蒙運動的影響五、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三)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一、啟蒙運動的興起課堂設問一、閱讀課本回答,什么是啟蒙運動(概念)提示: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的運動。課堂設問二:啟蒙先驅們用什么來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時的反封建斗爭有何發展?提示:理性主義(理性的陽光);批判的鋒芒直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課堂設問三:什么是理性?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斷,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課堂設問四:思考什么?怎樣判斷?提示:人的權利;用科學的方法。老師總結:說到底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歐洲近代社會發展的道路。設計說明: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明確“啟蒙運動”的完整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基石。課堂設問五:啟蒙運動為什么會興起?(背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請同學們模仿分析文藝復興和西歐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現實阻礙: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力量: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認識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課堂設問五:根據上述條件判斷,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么?提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導入下一環節:上面我們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進行了分析。誰能由此推斷出啟蒙運動最早發源于哪個國家?歷史說課稿篇6一、說教材地位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二、說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