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_第1頁
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_第2頁
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_第3頁
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_第4頁
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3-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講義提綱)LtDPAGEPAGE4第三章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與改革第一節我國財政體制的演變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統收統支”體制(一)主要內容:統收統支(二)歷史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著統一經濟、政治、軍事等任務。②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1950年-1953年,國防支出所占比重平均為38%,具有“戰時財政”特征。(三)分析評價在短時間內改變了過去長期財力分散的局面,保證了在軍事上消滅殘敵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經濟上重點恢復的資金需要,促進了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但這種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存在著它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不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二、1953年至1978年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一)主要內容: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在中央統一政策、統一計劃和統一制度的前提下,實行分級管理。但地方政府權利較小,構不成一級獨立的預算主體。(二)歷史背景:①計劃經濟體制(1953年-1978年)下的“生產建6.第六種形式:定額補助。根據原來核定的收支基數,支大于收的部分,由中央按固定數額進行補助。表3-11988-1992年我國中央與地方收入分享合同(三)評價成效:(1)地方預算初步成為責、權、利相結合的分配主體。(2)初步形成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相結合的模式。包干財政體制調動了地方政府當家理財和發展地區經濟的積極性,促進了各地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問題:(1)財政體制形式不統一、不規范。(2)中央財政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影響到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3)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實行地方保護、地方封鎖,不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大市場。為了提高兩個比重,緩減財政壓力,提高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從1992年起在部分地區進行了分稅制試點,并于1994年在全國全面推行。四、1994年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一)歷史背景: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后,1992年10月,中共中央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改革進程:1992年財政部選擇了天津、遼寧、沈陽、大連、浙江、青島、武漢、重慶和新疆等九個地區進行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試點。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財政包干體制,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三)分析評價:這次改革是建國以來改革力度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財稅制度創新,是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調整。通過這次改革,基本上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財政管理體制框架。第二節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一、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一)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劃分中央財政主要承擔國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國家機關運轉所需經費,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須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業發展支出。地方財政主要承擔本地區政權機關運轉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區經濟、事業發展所需支出。(二)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按稅種劃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將同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主要稅種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將適合地方征管的稅種劃分為地方稅,充實地方稅稅種,增加地方稅收入。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中央稅務機構征中央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地方稅務機構征收地方稅。1.1994年的收入劃分情況中央固定收入包括:關稅,海關代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等部門集中繳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等收入。外貿企業出口退稅,除1993年地方實際負擔的20%部分列入地方財政上繳中央基數外,以后發生的出口退稅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地方固定收入包括: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不含上述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地方企業上繳利潤,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農牧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等。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印花)稅。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按不同的資源品種劃分,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其他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2.1994年后收入劃分的調整(1)從1997年1月1日起,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中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分享比例由原來中央與地方各自50%,調整為中央占80%,地方占20%,后又調整為中央占88%,地方占12%。自2000年10月1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分享比例調整為中央占91%,地方占9%;2001年為中央94%,地方6%;2002年為中央97%,地方3%。(2)2002年的所得稅分享改革。從2002年1月1日開始,改革原來按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劃分所得稅收入的辦法,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收入實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2002年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2003年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2003年以后年份的分享比例根據實際收入情況再行考慮。中央財政因所得稅分享改革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3)2003年10月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改革,改革后從2004年開始出口退稅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辦法是以2003年出口退稅實退指標為基數,對超基數部分的應退稅額,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承擔。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區出口貨物所退增值稅中,超基數部分的退稅額,中央和地方的分擔比例從原來的75%:25%改為92.5%:7.5%。屬于基數部分的退稅額,繼續由中央財政負擔。(三)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稅收返還數額的確定為了保護地方既得利益格局,中央采取“維持存量、調整增量”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的方針,為此制定了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的辦法。稅收返還數額的計算方法是:稅收返還計算公式:R=C+75%V-S式中,R為1994年稅收返還基數;C為消費稅收入;V為增值稅收入;S為1993年中央對地方的下劃收入。稅收返還增長計算公式:Rn=Rn-1(1+0.3rn)式中,Rn為1994年以后的第n年的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Rn-1為第n年的前一年的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rn是第n年的“兩稅”增長率。現行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包括:(1)增值稅、消費稅返還;(2)所得稅基數返還;(3)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稅收返還;(4)從2009年起,為簡化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結構,將出口退稅超基數地方負擔部分專項上解等地方上解收入也納入稅收返還(沖抵返還額)。(四)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及有關結算事項的處理從1995年起,凡實行遞增上解的地區,一律取消遞增上解,改為按各地區1994年的實際上解額實行定額上解。原來中央撥給地方的各項專款,該下撥的繼續下撥。地方承擔的20%出口退稅以及其他年度的上解和補助項目相抵后,確定一個數額,作為一般上解或補助處理,以后年度按此定額結算。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后,中央和地方都要按照新的口徑編報財政預算。由于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支出數額較大。為避免資金的往返劃撥,保證地方財政正常用款,將中央稅收返還數和地方的原上解數抵扣,按抵扣后的凈額占當年預計中央消費稅和增值稅收入數的比重,核定一個“資金調度比例”,由金庫按此比例劃撥消費稅和中央分享的增值稅給地方。(五)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分稅制改革根據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的重新劃分和關于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及有關結算事項的規定,相應地形成了多種形式并存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2009年起,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將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簡化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兩類。二、分稅制改革的成效分析(一)分級財政體制的總體框架基本形成(二)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建立,并確立了中央財政的主導地位表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與中央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變化年份全國財政收入(億元)GDP(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財政收入(億元)中央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34348.9535333.912.30%957.5122.00%19945218.148197.8610.80%2906.555.70%19956242.260793.7310.30%3256.6252.20%19967407.9971176.5910.40%3661.0749.40%19978651.1478973.0311.00%4226.9248.90%19989875.9584402.2811.70%489249.50%199911444.0889677.0512.80%5849.2151.10%200013395.2399214.5513.50%6989.1752.20%200116386.04109655.1714.90%8582.7452.40%200218903.64120332.6915.70%10388.6455.00%200321715.25135822.7616.00%11865.2754.60%200426396.47159878.3416.50%14503.154.90%200531649.29183084.817.30%16548.5352.30%200638760.220940718.50%20456.6252.80%200751321.7824661920.80%27749.1654.10%200861330.3530067020.40%32680.5653.30%200968518.334090320.10%35915.7152.40%201083101.51401202.020.71%42488.4752.40%2011103740.01471564.022.00%51306.1549.46%(三)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四)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盲目投資(五)強化了地方財政的預算約束,增強了地方加強收支管理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三、分稅制改革存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