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同步精講課件(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無衣》-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同步精講課件(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無衣》-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同步精講課件(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無衣》-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同步精講課件(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無衣》-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同步精講課件(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家印象中的軍中戰歌是什么樣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曲調慷慨激昂、雄壯有力

無衣詩經·秦風——中國最早的軍中戰歌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課程目標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無衣》的主要內容,熟讀成誦。體會主人公樂于為國效力的無私品質和濃郁的家國情懷;培養詩歌的藝術鑒賞能力。通過學習《無衣》,掌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了解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體會詩歌中戰士間的深厚情誼,并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壹知人論世

解題《秦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秦地民歌。古秦國在西犬丘(今甘肅天水南部)。東周初,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開始列為諸侯,改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自此逐漸強大起來,統治區大致包括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秦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說來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間。本詩標題“無衣”的意思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國風·秦風》共有10首詩:車鄰、駟驖sìtiě、小戎、蒹葭jiānjiā、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和權輿。

知識回顧《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或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詩經“六義”之說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風、雅、頌是詩的體制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風雅頌即國風,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國風,共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如《國風·周南·關雎》《國風·秦風·蒹葭》《詩經·衛風·氓》。即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公卿貴族所做,共105篇。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鳴》《大雅·江漢》。即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如《周頌·我將》《周頌·有客》《商頌·玄鳥》等。詩經六義

知識回顧賦比"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是直接鋪陳敘述。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以碩鼠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統治者。"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興詩經六義

知識回顧貳吟詠詩韻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情感。無衣《詩經·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xié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chánɡ。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情感。無衣《詩經·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xié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chánɡ。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情感。無衣《詩經·秦風》女豈曰\無衣?男與子\同袍。女王于\興師,男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女豈曰\無衣?男與子\同澤。女王于\興師,男修我\矛戟jǐ,與子\偕xié作。女豈曰\無衣?男與子\同裳chánɡ。女王于\興師,男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慷慨激昂再讀詩歌

疏通詩意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誰說沒有戰衣?與你同穿戰袍,同穿衫衣(貼身穿的衣服),同穿裳衣(裳:下衣,這里指戰裙。)。重章疊唱戰友之間深厚情誼。再讀詩歌

疏通詩意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于,句中助詞,興師,起兵)君王征師作戰,修整我的戈與矛(修整我的矛與戟、修整我的鎧甲與兵器),我與君同仇敵愾、共同行動、一起前進(上陣殺敵、共赴國殤)!戰友之間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豪情。再讀詩歌

重章疊唱的作用語言上: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容易記憶和傳唱,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效果上:渲染戰斗的緊張氣氛;主旨上:強烈表現戰士們同仇敵愾、為國征戰、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背景《秦風·無衣》是秦地的軍中戰歌。由于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后代對于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的作品,如《毛詩序》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偕作并行、準備抵御外侮的歌聲。

寫作背景中華民族的國家制度從夏朝開始建立,由此正式進入階級社會。最初的國家機器常備軍,只是負責宮禁宿衛的宿衛軍,是由王族親信組成,真正戰爭時出征的軍隊,是必須戰前臨時征集的,由各公卿大夫諸侯王按天子要求在自己領地內,按一定的行政單位征集。1、當時是按田畝和戶籍來征集人員和物資的,包括戰車和兵器;應征之個人需自備衣、糧、兵器,車馬則在大的范圍內集體解決,這就明白了為什么說“無衣”,為什么說要修我兵器了。那時人們是居則為民,戰則為兵。

寫作背景2、在上古奴隸社會,作戰是貴族(居統治地位的尊貴的氏族)的專利,他們被稱為“士”,而奴隸則是主人(貴族)帶到軍中的輔助、服務人員,他們是不配稱為作戰人員的,故叫“徒”或“卒”。這種“身份”在當時是涇渭分明的,絲毫不能混淆的。直至春秋末,孔子教的“六藝”中,射、御就是軍事技藝,是每一個貴族成員必備的技能。但貴族之間貧富差距是越來越大的,有時有的人應征就連衣裝也不易備齊。“徒”、“卒”被承認為作戰人員那是戰國以后的事,戰國時才通言士卒。職業將軍的出現也從戰國才開始,軍隊吃“皇糧”(一切由國家包了)則是秦以后地主階級專政的中央集權的社會才實現的。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敘述視角探討

一首從軍歌。敘述者是“我”(一個士兵),對象是“你”(另一個士兵)

敘述者是“我們”(將軍士兵),對象是“你”(士兵)

一首動員令一首戰歌。敘述者是“我們”(將軍士兵),對象是“你”或“你們”(士兵)誰說我沒有戰衣?我與你同穿戰袍(同穿衫衣,同穿裳衣),君王征師作戰,修整我的戈與矛(修整我的矛與戟、修整我的甲與兵),我與君同仇敵愾(上陣殺敵、共赴國殤)!叁讀詩歌

深化詩意先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澤\裳)”,再說“王于興師,修我戈矛(戈矛\甲兵),與子同仇(偕作\偕行)”,有什么內涵?

與子同袍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與子同澤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與子同裳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長袍貼身內衣下衣

一起赴戰

一起行動鎧甲兵器

共同對敵長柄武器長柄武器戰服思想行動兵器層層遞進文本研討這些變化表現了什么情感?能不能調換?層層深入團結互助,不計困難積極響應齊心備戰同仇敵愾英勇無畏形象主題團結友愛、同仇敵愾、英勇抗敵的慷慨豪邁和愛國精神。不能,從戰士之間深厚的情誼,再到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豪情,從小到大,從個體到集體,先有民后有國,符合情理邏輯。再讀詩歌

把握主旨《無衣》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激昂慷慨、豪邁樂觀及熱情互助的精神,表現出同仇敵愾、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家園的勇氣,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壯懷激烈愛國情《無衣》以慷慨豪邁的語氣,重疊復沓的回答句式,來表現大敵當前精誠團結的精神。軍情緊急,沒有軍衣算什么,豈能以此為避戰的借口?這是由于共同抗敵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親情,這是由于共同戰斗所凝結成的生死與共的戰友的友誼,所煥發出來的是那種不畏任何艱難困苦、慷慨自助的愛國激情。秦國士兵在反侵略戰爭中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整頓戎裝,共赴疆場,抵御外辱。盡管戰斗條件非常艱苦,軍需嚴重不足,士兵們要共披一件戰衣,卻動搖不了士兵們保家衛國的決心,這就使得詩歌充滿高昂向上的精神,產生了振奮人心的力量。除了重章疊唱,本詩還有怎樣的特色?設問。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于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有呼喚有應答,有強烈的現場感,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表現了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英雄氣概。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話劇。“王于興師”置后。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勢;激發愛國熱情,突出為國而戰的宗旨。貳課堂檢測“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小劇場《無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