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_第1頁
教學設計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_第2頁
教學設計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_第3頁
教學設計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_第4頁
教學設計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會發展為犯罪。2.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二、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探究式學習、角色扮演。三、教學準備教師:(1)查找并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條款。(2)收集相關案例、素材。(3)制作教學課件,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相關法律書籍和資料。學生:(1)查閱相關法律書籍和資料。(2)反思自己是否有過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活動設計設計意圖導入我們知道了什么行為是違法、犯罪,犯罪必然要受以嚴厲的刑事處罰。那么,作為花季的我們怎樣才能遠離違法犯罪呢?小結上一課的知識,提出新的學習主題。認清犯罪危害活動一出示“陳某由一個品行兼優的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案例”(案例見教材第97頁)。1.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一個品行兼優的好學生,為什么會走上犯罪道路?(2)他曾有過知恥的心理,為什么還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淵?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2.教師指導,得出結論: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密切相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法律觀念淡薄,很容易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探究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應增強法制觀念,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活動二1.閱讀教材小迪的案例(案例見教材第98頁)。2.多媒體播放“一個死刑犯的絕筆”(見附錄1)。3.小組討論:(1)王某為什么會從最初偷拿兩個蘋果,發展為一個即將被行刑的死刑犯?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2)小迪的犯罪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有什么危害?請從小迪家人的角度,訴說他的行為對家人的打擊。(3)小迪的行為對其本人是否構成危害?嘗試通過扮演“懺悔的小迪”進行說明。4.大組交流。5.教師總結犯罪的危害。使學生從發人深省的材料中認識到犯罪的危害,特別是要深刻認識到犯罪者本人要為犯罪行為付出代價。思考我們現在年齡尚小,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會不會受到處罰?拋棄錯誤觀點,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心里上憎惡犯罪,在行為上遠離犯罪。加強自我防范活動三小品表演──偷拿別人卡片又偷偷還回去的小張(案例見教材第99頁)。1.看到小品表演后,請同學們回答下列問題:(1)嘗試評判小張的行為。(2)如果小張將卡片據為己有,后果會是如何呢?(3)小張的轉變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發?2.簡介預防未成人犯罪法,強調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和嚴重不良行為矯治。引導學生認識到:從小事做起,重視道德修養,樹立法律意識,預防違法犯罪。活動四1.多媒體圖文展示(見附錄2)。2.小組活動:(1)剖析自己和周圍同學最近的言行,在哪些方面要亮起紅燈,這些言行有哪些危害?(見教材第100頁)(2)共同探討:避免或矯治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檢查自身,了解不良行為的危害及發展后果。提醒學生避免沾染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活動五角色扮演:有表情的以父親的口氣朗讀《給兒子的一封信》。(見教材第100頁至101頁)選做題:(1)結合自己最近亮起紅燈的言行,回憶父母或老師對自己的看法,給自己的父母或老師寫一封信。(2)以同學的身份,模仿《父親給兒子的信》,對一些亮起紅燈言行較多的同學寫一封信。引導學生要防微杜漸,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紀守法。結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應認識到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犯罪,犯罪危害極大。要加強自我防范,遠離違法犯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資源的基本狀況,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含義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過程與方法目標:收集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材料,宣傳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含義,提高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環境與資源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初步樹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觀念,從自身做起,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敢于批評不符合可持續的言論和行為。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可持續發展戰略難點:科學的發展觀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對話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上課之前請同學們看一個短片(公益廣告──最后一滴水)請問這個短片反映了什么問題?學生:可使用的水資源越來越少教師:這是我們面臨的資源問題(板書),除此之外我們的社會還存在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看下面一組圖片(多媒體顯示組圖一)學生:人口問題、環境問題(板書)教師: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解決?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學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教師:那么我們今天一起探討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板書)(二)學習新課:教師:請同學看下面的圖片(多媒體顯示圖片一)教師配音“長江長江,我是黃河”“黃河黃河,我也是黃河”這幅圖片反映的是什么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長江水受到污染,是由于亂砍亂伐造成的。教師:說得很好,這反映了我國的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那么,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是什么?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進行分析(多媒體顯示資料1)資料1:我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水能、太陽能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同時我國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耕地是世界的1/3,淡水是世界的1/4,森林是世界的1/6,草地是世界的1/3,礦產是世界的1/2,石油居世界第49位。學生1: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學生2:人均占有量少教師:分析的很到位,那么我們看這幅圖片,同學們并不陌生(多媒體顯示圖片三)它反映的是什么環境問題?學生:大氣污染教師:那么它為什么會冒黑煙呢?學生1:不注意環保學生2:技術落后學生3:煤燃燒的不充分……教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請你們再結合下面的資料說說我國資源的利用上存在什么問題?(多媒體顯示資料2)資料2:目前我國8個主要耗能工業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以上;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25%;我國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約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學生:利用率不高教師:總而言之,我國資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資料3)資料3:我國資源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流失嚴重;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資源問題會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化,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們上節課所了解的人口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對我國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學生討論回答。學生1:他們都和我國發展有聯系學生2:他們都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影響學生3:他們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板書)從本質上說都是發展問題,都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人口的劇增、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那么我們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學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組織學生閱讀課本P60觀點一、二、三,展開小組討論◎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請你設計一條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公益廣告。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大地需要綠色,人類心靈需要綠色。”“小草與我共同成長”學生總結:人口的劇增、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師:那么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材料,討論回答問題:◎假如你是牧民,你做出怎樣的選擇?學生回答: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呢?同學們能否結合牧民的選擇試著歸納一下?學生1:既滿足現在的需要,又能滿足以后的需要學生2: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學生3: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和諧發展……教師:歸納得很全面,我們一起再確切的把握一下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多媒體顯示資料4)資料4: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那么我們應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呢?請看下面一組材料(多媒體顯示資料5)反映什么問題?對此我們應該怎樣做?資料5:到1999年世界人口已達到60億,比20世紀初增加了4倍,在40年內翻了一倍。積極年全世界森林面積以每年17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約有140種生物滅絕。有關資料表明全球已有30%的土地退化!我國環境污染每年耗費3150億元,水質污染損失500億元,大氣污染損失200億元,生態環境破壞損失2000億元,今年風沙危害損失450億元。學生1:說明環境問題帶來巨大損失。學生2:我們應該馬上治理環境,減少損失。學生3:努力發展經濟,也不忘治理環境,盡量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學生4:提高環保意識……教師:同學們都很有思想,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說中國資源豐富,地大物博,應有盡有。更何況現在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特別富裕,目前最要緊的是把經濟發展得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些,甭管它可持續發展還是不可持續發展。你認同這種觀點嗎?學生1:不同意!這樣的話我們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差,等有錢了再治理就來不及了學生2:要把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一起考慮,可以通過開發資源來發展經濟,但不要過度,而要協調;還應當考慮人口問題,應控制人口數量;不能只顧自身利益,而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當點撥)。課堂小結:教師:現在老師把大家見解綜合起來,歸納如下(多媒體顯示材料6)資料6: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在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都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教師:可持續發展是要求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戰略思想。要求人們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要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關系,同時還不可忽視控制人口數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當然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更重要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通過本課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能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做些什么?(你能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些什么?)每一小組選代表發言,最后教師小結。(三)課堂小結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落實到實踐中去,共建我們美好的家園。第九課《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我們的最高理想,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大力倡導和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2.能力目標結合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歷史,感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從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們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內在關系;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這一歷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認識到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們青少年承擔的歷史使命的角度,體會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的重要性。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斷奮斗的歷史,確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價值目標;結合我國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說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三、教學方法和手段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確立,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在教學過程中,請結合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歷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逐步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請教師注重從生動的、富有啟發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學生信服的科學結論。善于從學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學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誤會。理想的確立、艱苦奮斗精神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不必求一時之功,而宜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場合將教學內容生動地滲透在學生的日常活動中,以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四、課前準備對自己的未來有哪些想法?對于未來社會有什么樣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變成現實?可以圍繞這些理想、信念等問題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在課堂上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如家庭大致收人情況、父母親對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個月的花銷等,以利于在講述艱苦奮斗等內容時啟發學生進行交流、探究。五.本課內容安排的依據(1)課程標準的依據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知道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體會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努力學習。(2)學生面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奮斗了幾十年,共產主義理想為什么還沒有實現?如何看待共產主義這一最高理想與現階段我們的共同理想之間的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什么一些地區、一些人的生活還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紀,為什么還要提倡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些問題在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和認識這些問題,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認識我們國家的國情,自覺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四有”新人。六.教學活動設計1、導入:理想是什么樣子呢?過程:1)閱讀教材P110一位中學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爺的回答2)談談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談)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激發學生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之情,從而為過渡下文要講的最高理想做準備。2、討論:從無數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獻身的事例中,談一談你對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認識。過程:1)學生分小組討論2)將學生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進性。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才凝聚起無數優秀分子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洪流之中,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3、感悟:過程:1)從居民住房、生活環境、汽車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祖國重大建設成就等四個方面提供的一組照片和說明材料,從提供的反映人們的服裝、飲食、住房、電視等四個方面的一組老照片,感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2)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再感受一下:A、今天他們所穿的服裝是什么樣子?B、買牛奶要不要排上長長的隊?C、是不是幾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D、住的房子如何?3)請他們嘗試制作一組照片,切實感受一下。目的是讓他們更好地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更好地體會書本上的知識。4、交流體會:我們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過程:1)結合書本提供的我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材料,讓學生分析、體會。2)請學生談談自己生活環境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目前我國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小康這一現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5、暢談未來:過程:1)請學生從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四個方面,還可以從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國外的聯系等方面想象2022年我們國家的美好遠景。2)引導學生思考美好理想的實現需要哪些條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同時,有利于從多個方面把教材知識貫穿起來

《我知我家》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愛自己的家、熱愛父母的情感和厭惡不孝行經的情感。

能力目標:認識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家庭的一般概況;家庭關系的確立;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了解父母的特點;家人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準備:

1、和父母一起回憶在你們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禍、比賽成功等)是什么?父母當時是怎么做的?

三、教學過程:

1、【導語】:有了泥土,嫩芽才會長大;有了陽光,春芽才會開花;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我們的家。當我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為我們繪制宏偉的藍圖,編制美麗的理想甚至為我們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沒有同學愿意為大家介紹一下你們名字的含義呀?(請2—3名同學介紹。)

簡簡單單的名字,寄予了家長深切的愛。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溫暖所包圍。“什么是家呢?”

2、【情景故事】:教材P4兩則故事說:“那……不是我的房子”“我又有家了”。那么“家到底是什么?”

3、體驗活動一:我眼中到的家。(并請說明理由)

【小結】:家是溫暖的避風港;是一片藍天;是一把傘……

4、【我說我家】:

——我們有不同的家庭結構: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等。

【知識拓展】:家庭是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庭關系的確立也有多種情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結婚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導致的血緣關系結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收養而組成的家庭;隨父母再婚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關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

——父母賺錢不容易:為了撐起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媽媽具體從事的工作嗎?他們工作中有什么困難和委屈嗎?他們回家后還要干什么?

——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對我們的成長無時不刻傾注著他們對兒女的愛。你能說說爸爸媽媽在你成長道路上付出的愛嗎?

5、【實話實說】:喜歡“選擇什么樣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買一個新款MP3了,媽媽說家庭經濟不寬余,一定要買的話就看期末考試有沒有進步。

B、小亮是一個很調皮的男生,這次在學校不小心打破一塊玻璃,要賠償人民幣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剛聽了一個開頭,便不高興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頓。

C、小寧生活在一個十分優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開車送她去學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飯來學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媽媽還告訴她學校的值周勞動最好不要參加。

D、……

【小結】: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種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親情,是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

6、【作業】:介紹我家的好品質、好家風。

《我愛我家》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并承擔起自己的對家庭的責任,培養學生權利與義務的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活動鍛煉學生與家長溝通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判斷的能力。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情感,對于“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小時候與家人的合影;

2、和父母一起回憶在你們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禍、比賽成功等)是什么?父母當時是怎么做的?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導入:展示學生小時侯與家人的合影,分別請大家來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誰?

【點明課題】:《我愛我家》

2、活動一:“我說我家”。

我們每個人都有“家”,每個“家”都是不一樣的,在每個人的“家”里都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所以今天的第一個活動叫“我說我家”。

【過渡】:對于“家”,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更深的認識呢?

3、活動二:“家”是什么?

請大家用一句話把你對“家”的認識概括出來。學習小組先交流,然后課堂上發言。

教師把學生發言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和學生一起概括。

【小結】:“家”是情感的棲息地;天然學校;經濟物質來源;娛樂天地;發展大本營。

4、活動三:聽“丟丟的故事”(材料)

小組討論:A、你認為丟丟有家嗎?

B、丟丟的爸媽愛她嗎?(愛是一種責任。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規定,不履行撫養義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活動四:我們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中都有責任。下面就來說說各自的責任吧!(課本P8)

6、【總結】: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我們的港灣和第一所學校;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

也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中,我們盡享親情和溫暖。希望同學們在享受家庭溫暖的同時,不要忘記獻上自己的一份愛,承擔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7、【作業】:給父母的一封信寄言——在感激父母養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礎上,把你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寫出來。(對父母的感謝;心里話;對父母的祝福或期望等)

五、教學反思:

(材料)丟丟的故事

丟丟的父母嫌她是個女孩兒,出生以后就將她寄養在外婆家,很少過問,也不負擔撫養費。隨著丟丟一天天長大,外婆家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丟丟長大懂事了,自己向父母要撫養費,可他們總是搪塞推諉。丟丟只好到法院起訴,法院只好判決其父母補償外婆多年來的撫養費,并定期支付丟丟的撫養費(含教育費用),直到她有獨立生活能力時為止。

問題:1、你認為丟丟有家嗎?

2、你認為丟丟的爸媽愛她嗎?(愛是一種責任。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規定,不履行撫養義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難報三春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體驗盡孝后的快樂。

能力目標:辨證分析孝敬父母的好處與不孝之壞處的能力,辨別具體行為是否屬于孝的能力。

知識目標: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